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古代老师的称谓

“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从古至今,中国对老师就十分尊敬。那么古代对老师的称呼有哪些呢?

师父、师傅: 对老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外傅: 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山长: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博士: 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西席: 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 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

宗师: 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讲师: 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讲郎: 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助教: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教谕: 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样设置。

训导: 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教习: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 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

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是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的尊称。

老师: 原为宋元时“小学”教师的称呼。 KjWFhT9tGX/Q2hCGI2ON/D3xyirDjlvQgZNOnFBC1m4pTJmz2+H4ZTbEVj6j64T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