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视网膜效应: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学习

了解“视网膜效应”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完全不同,这绝对算不上什么新奇的事情。普通人眼里一堆毫无美感的白骨,到了考古学家眼中很可能就会变成价值连城的宝物;同样是一模一样的衣服,有人认为设计得实在漂亮,而有些人则认为土得掉渣……明明是同样的事物,为什么到了不同人的眼中,对其的评价以及认识却是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呢?

英国文学家萨克雷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实际上,人们对于外界的认识都是内心的外在投影,你拥有怎样的内心,看到的就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人,很容易就能发现:性格内向严谨的人往往会无意识地和具有同样性格的人交朋友,而对于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则会选择性“失明”或视而不见。实际上,这仅仅是“视网膜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展露出的冰山一角。

那么,什么叫作“视网膜效应”呢?这种心理效应又是如何发挥作用,影响我们的日常言行的呢?简单来说,“视网膜效应”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某项特质时,就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注意别人是否和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质,并且更容易吸引那些和我们拥有同一特质的人,进而与其成为朋友,建立起特定的“小圈子”。

对于时下热门的“圈子哲学”和“人脉即财脉”等新观念,相信绝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实际上,不管是“圈子”还是“人脉”,归根结底都是“视网膜效应”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位做了将近十年饲料的业务员曾经十分自豪地告诉笔者:“一走进农村,我就能轻轻松松地找到哪里有养鸡场,哪里有养猪场;行驶在公路上,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饲料广告;去年我去西藏旅游的时候,竟然在大街上看到了饲料店;更不可思议的是,我居然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内看到了一家的饲料包装袋厂!”

表面看起来,这位饲料业务员明显是得了“职业病”,到哪里都惦记着饲料,所以自然就能发现与之相关的信息。这就和导游比较清楚哪里好玩;教师知道哪所学校师资力量更强;“吃货”知道哪家饭店的味道最好是完全一样的。尽管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很少会有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实际上这种“视网膜效应”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以及工作观念等。

你拥有怎样的特质,就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如果你是悲观厌世的人,喜欢拖拖拉拉,平时总是马虎,那么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去吸引那些同样有“拖延症”和“马虎病”的人,久而久之,整个人就会充满负能量;但如果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那么就会吸引那些同样充满阳光的人,时间长了自然浑身都是正能量。

但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没有浑身都是缺点无优点的人,也没有只有优点没缺点的人。这也就意味着“视网膜效应”的发生完全是可控的,它的发生动力完全来自于我们怎样定位自己的特质。

小故事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缺点根本不是阻挡我们建立人脉,拥有好人缘的绊脚石,甚至可以说,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一个人要想人缘好,受人欢迎,就必须要养成欣赏自己与肯定自己的能力,这是因为“视网膜效应”使得只有能看到自己优点的人,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唯有能肯定并认可他人的优点,才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从而建立起比较稳固的合作关系。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只看到自己身上的毛病与缺点,对优点和长处却常常视而不见,对待自己如此,对待他人也是如此。有时候,正是因为他们“鸡蛋里挑骨头”的处事方式,所以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赢得他人的好感。某大型企业的销售经理高乐就是如此。

早在年初,领导就给销售部制定了整整一年的销售任务,作为部门经理,高乐身上的担子十分沉重。为了按时完成销售任务,高乐把部门的整个销售任务按照月份进行了平均划分,并具体下达到了每个销售人员的身上。

尽管高乐的工作做得很到位,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销售部已经连续两个月没能完成预定的销售目标。这令高乐十分着急,他每天都在想自己究竟是哪里没有做好?是不是管理不够严格?是不是价格权限没有放开?还是对竞争对手的销售策略不够了解?……这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种“只挑错”的思维方式根本是不对的,也根本没有预料到这样的思维特质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你身上有什么特质,就会比平常人更容易注意别人是否也具备这种特质。高乐不仅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也开始注意到下属们的工作失误。为了帮助下属们减少工作失误,他专门轮流把每个销售人员都叫到办公室进行“谈心”,谈心的内容无非是指出对方哪里做得不到位,对方身上有什么缺点,等等。

实际上,像高乐这样总在关注“哪个地方做得差”的行事作风,几乎是企业管理人员们的通病。他们在运作企业的过程中,关注的始终都是负面消息。哪个地方做得差,他们就到哪里去指导工作;哪件事情做得不好,他们就去重点抓哪件事情。但一直关注企业缺点,关注企业问题,关注员工缺点,总是在弥补不足、淘汰有问题的员工,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在成功学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改变缺点不能导致成功,发挥优点才可以导致成功。”高乐要想提高部门的销售业绩很简单:关注自身的优点,关注下属身上优秀的东西,并对其进行鼓励和有效支持,自然就能够激发出每个人的潜能,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遗憾的是,高乐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他的“挑剔”以及“批评”很快就引起了下属们的不满,但大家敢怒不敢言,只得纷纷辞职。结果高乐不仅没能顺利解决销售任务无法达成的问题,反倒损失了一大批精兵强将。由此,也不难看出“视网膜效应”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正确避免“视网膜效应”

没人会主动和浑身都是负能量的人交朋友,卡耐基先生很早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他看来,每个人的特质都是由正负两种能量构成的,其中大约80%属于长处和优点,而剩下的20%则是我们的缺点。这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的优点都是大于缺点的,但为什么不少人眼中只有“缺点”,对“优点”却视而不见呢?

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不知发掘自身的优点时,“视网膜效应”就会促使我们发现许多人身上都拥有类似的缺点,于是人际关系便无法改善,工作和事业也不容易得到提升。仔细观察你周围的人和事,那些常常骂别人骂得很凶的人,是不是自己脾气也不好?这就是“视网膜效应”的影响力。既然“视网膜效应”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负面影响,那么我们势必要有意识地远离这种负能量。具体来说,我们该怎么办呢?

1. 改变自我就是改变世界

一个人要想拥有好人缘,要想建立起四通八达的人脉网,就必须要培养欣赏自己与肯定自己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世界就是人真实内心的外在投影,如果你固执地认为自己根本无法改变世界,无法改变自己糟糕的人际关系,无法成为一个豁达开朗的人,那么只能说你根本没有意识到改变自我的重要性。

同样是半杯水,悲观者只会遗憾地慨叹:“唉,怎么只剩半杯水了”;而乐观者则会开心地高呼:“这里居然还有半杯水,真不错。”如果你总是在抱怨他人不主动和你打招呼,那么不妨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曾主动和他人打过招呼;如果你觉得同事处处都在和自己作对,那么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总是处处针对他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周围的人,周围的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如果你能笑着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自然会用微笑回报我们。要想克服“视网膜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要改变自己,学会包容自己的缺点,肯定自己的优点,并学会以一种欣赏的眼光面对周围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快乐!

2. 用模仿学习法打开一扇成功门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总是会有各种正面模范人物,同时也会有负面典型人物。实际上,对正面模范人物进行模仿学习,并远离负面典型人物,往往也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视网膜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造成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大的拖延。

模仿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模仿对象。在选取模仿对象时,我们务必选择那些“引人注意的,值得赞扬的,有声望的,有专长和有能力”的优秀榜样。此外,还要考虑到自身的需要,如果你想改善自己的口才,那么就选那些有着出色口才的人作为模仿对象;如果你想成为待人彬彬有礼的君子,那就选处处逢缘的儒雅之人作为模仿对象。一般来说,选择模仿对象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符合社会需要,属于正面积极行为;二是能满足模仿者需要,可以引起人的模仿学习活动。

成功学始终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模仿某人会促使你朝着模仿的方向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要想克服“视网膜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模仿好的榜样,远离坏的榜样。如果一味地把“负面人物”作为模仿对象,那么即便我们是一个优秀富有正义感的人,也会逐渐在错误的模仿方向中丢失自我,从而陷入无底深渊。因此,选择模仿对象是模仿学习法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视网膜效应”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反复提醒自己,对待自己或他人的缺点一定要宽容,切不可耿耿于怀,揪住不放。要积极主动地挖掘自己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优点,既不要因他人与自己“臭味相投”就忽略了他的优点,也不能因为他人与自己“惺惺相惜”就纵容他的缺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限制“视网膜效应”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正面的作用,并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好人缘。 JjlsAkNFj37x8aRi8PWvagW9yO9qPhkQyxxnXA5gbmi8CGiBdNBp/LibacjOwf1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