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等待效应:思维懒惰,行动迟缓

了解“等待效应”

到银行办业务需要排队,到自助机取钱需要排队,乘坐公交地铁需要排队,到食堂吃饭需要排队,超市买东西付钱也需要排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相信任何一个人对“排队等待”都不陌生。看着眼前犹如长龙般的队伍,天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排队的时间是如此漫长,哪怕我们只不过等了十分钟,却感觉仿佛经过了一个世纪。

“等待”容易让人内心躁动,从而陷入一种行动迟缓,思维懒惰的精神状态。拿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来说,银行里正在等待叫号的顾客们,根本无法安下心来做某件事情,哪怕是诸如看电视、电影,或者阅读自己最喜欢的杂志或书籍等,都不能让他们静下心来,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万一自己一不留神错过了该怎么办呢?正是因为抱着这种等待的心理,他们不等到目标出现就无法安静下来,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等待与行动效率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由于对某件事情的等待,人们往往会产生态度或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等待效应”。尽管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刻意关注生活或工作中的“等待”,但这种“等待效应”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仔细回想一下:下班前的最后20分钟里你在干什么?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7.34%的人在接近下班的时间里都无心工作,他们大多思维迟缓、行动缓慢,要么装模作样地“磨洋工”,要么以极其低下的效率来强制自己工作,还有一部分人会以收拾办公桌的方式来“杀掉”临近下班的最后时间。

中午吃饭之前磨蹭一会儿,下午下班之前又拖拉一会儿,原本定好的工作任务又怎么能完成呢?实际上,下班前的“放松”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它会给我们带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感和负罪感,人们常常会自我安慰道:“马上下班了,就十分钟而已,即便是干活也干不了多少,明天早晨上班再说吧!”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事事都要拖延,每天下班前都要给自己留个“尾巴”,那么长此以往,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如果不想成为“拖延大王”,就不要总是“等着下班”“等着放假”“等着周末”。因为这种“等待”往往会等来等去等成祸。千万不要小看下班前的十分钟,尽管一个十分钟做不了什么大事,但如果把每天的十分钟都加起来,绝对算得上一大笔时间财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浪费他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每天浪费十分钟,日积月累就是一大笔时间上的损失,也许就是因为这点时间利用率上的差别,就会让我们丢掉职场竞争中的优势,从此沦落为“浑浑噩噩”之人。

等待往往会使时间变得漫长,在等待的过程中人的内心也会饱受煎熬,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非要选择毫无趣味的等待呢?其实,无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可干的等待显得更漫长,内心也更容易烦躁不安。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眼巴巴地等着下班铃声响起呢?

我们不妨把下班前的十几分钟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这样既能消除“等待效应”所带来的思维懒惰和行动迟缓,又能提高工作效率,令自己免受内心煎熬烦躁之苦,可谓一举两得。

小故事

赛文是一家大型外企的品牌策划,从专业角度来说,他绝对算得上一名出色的品牌公关人员。然而遗憾的是,能力出色的他不仅从来没有获得过领导的赏识,反而常常成为各种会议上批评和教育的对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天啊,怎么还不下班?我刚才看表还有十五分钟,过了这么半天,怎么还有十分钟才能下班?”这是赛文每天临下班时的口头禅,甚至有时候会反反复复说上好几遍。想继续工作吧,又工作不下去,因为一颗心早就飞到了别处。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怎么可能不让人行动迟缓呢?索性就干脆什么也不干,等着下班好了。

起初,赛文等得不耐烦了,就提前开始收拾办公桌,可收拾完了还不到下班时间,等得心浮气躁实在难受,于是便不由自主地开始和周边的同事闲扯。因为这事,同事们对赛文多少都有些意见:“啊?刚才你说什么?我太忙没听到,一会儿下班再说吧!”“赛文你这个闲人不要在我们眼前晃了,我们可没你这么有时间。”同事们或不予理睬或话中有话的回应让赛文十分郁闷,但更令他郁闷的是领导的批评。“还有半小时才下班呢?你现在不好好工作,还找人聊天,你上班时间不工作已经属于违纪了,居然还故意耽误别人!”“赛文你究竟是怎么回事?虽然快下班了,但现在毕竟还不到时间。你这么快就收拾东西,本职工作都做完了吗?”

因为“等待下班”,赛文每天都会提前进入“下班状态”。明明离下班还有半小时,可就是没办法集中精神做事,工作效率低下;明明今天可以完成的工作,结果总是留个小尾巴。久而久之,他的工作堆了一大堆,自然就引起了领导的不满。

要么被公司扫地出门,要么改变自我,赛文经过痛苦纠结的思考,最终选择了后者。此后,每到快下班时,赛文就反复告诫自己:忘掉还有多长时间下班的事情。这个应对之策听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记得某位大师曾经说过:“除掉杂草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田里都种上庄稼。”

为了让自己从“等待下班”的消极状态中摆脱出来,赛文开始等待季度总结暨表彰大会,并希望自己能够在季度总结大会上拿到数额不菲的奖金。有了“奖金”的目标,赛文整个人都显得精神奕奕,哪怕是距离下班只有三分钟,他依然能够心如止水地忙着做自己的工作,而且工作效率一直处于高效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赛文告别了因“等待下班”而造成的思维懒惰和行动迟缓,工作状态也有了一个相当大的改观。有付出就有收获,赛文的努力很快就获得了领导的认可,并被列为品牌策划部门的后备经理候选人。

“等待下班”与“等待季度总结暨表彰大会”都是等待,都暗含着“等待效应”,为什么所产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呢?通过赛文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等待效应”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

巧用“等待效应”趋利避害

带有积极目标的等待可以促使我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而消极的等待则只会让我们思维懒惰、行动迟缓,这也正是造成我们习惯性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哈佛商学院教授大卫·梅斯特(David Maister)在对“排队心理”(也称“等待心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研究后,专门提出了等待的八条心理原则:“无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可干的等待感觉更长;过程前和过程后的等待比过程中等待感觉更长;焦虑使等待看起来比实际时间更长;不确定的等待比已知的、有限的等待感觉更长;没有说明理由的等待比说明了理由的等待感觉更长;不公平的等待比平等的等待感觉更长;服务的价值越高,人们愿意等待的时间就越长;单个人等待比许多人一起等待感觉更长。”

尽管这些都是纯粹的理论知识,但对我们巧用“等待效应”趋利避害方面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实际意义。那么,具体来说,我们怎样才能避开“等效效应”的负面影响,并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呢?

1. 保持自身认知的心理平衡

人们为什么会在等待中感到焦虑、烦躁,越来越按捺不住心中的“魔鬼”,甚至直接丧失自主有效的行动呢?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现象。所谓“心理失衡”,简单来说就是内心矛盾,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期盼时间能够变成一道光,一闪而过,但这与时间不紧不慢的现实是充满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感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态度以及行为动力。

要想克服“等待效应”的负面影响并不难,只要消除这种矛盾感,我们就能从思维懒惰、行为迟缓的泥潭中摆脱出来。佛家常讲“心动万物皆动,心静万物皆静”,实际上所有外物都是人真实内心的外在投影,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自身认知的心理平衡,那么即便是泰山崩于眼前也能安之若素,又怎么可能会被毫不起眼的“等待效应”扰乱心智呢?

2. 悬念激发“等待”正能量

人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对于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现象,会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悬念往往能够激发人的好奇心,启动人的思维,从而促使人立即行动。尽管“等待效应”很可能会使我们陷入被动、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中,但有了“悬念”,这种负面等待效应就很难产生。

“悬念”具有充满矛盾情结、无法令人准确预料等特点,因此常常会令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渴望与兴奋,由于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想尽快知道谜底,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立即行动起来,以求尽快揭开悬念。如此一来,思维懒惰、行动迟缓的毛病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从微观角度来讲,一个人如果不能克服“等待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必然会因为“等待”而陷入焦虑、烦躁的情绪之中,从而导致做什么都心不在焉,行动效率自然低下无比。从广义角度来看,“等待效应”并非仅仅与我们个人有关,对企业以及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同样有着非比寻常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就必须尽可能地减少消费者获得产品以及服务的等待时间。如果非要等待不可,那么为了避免因“等待效应”而损失客户,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在顾客等待的时候为其提供舒适的等待环境,避免对方因内心焦虑而离开,如专门设置简易小书架,用来放置消费者们感兴趣的报纸、杂志等。

等待容易令顾客产生焦虑情绪,如果不能很好地舒导顾客的这种情绪,可能会使他们因为等得不耐烦而走开,这是商家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要想避免因此而丢失订单,就必须赶紧行动起来。谁能让顾客在等待的时候更舒适,更轻松,谁往往就能够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 7ui2x+gQ1eBgNZ+cCZAChDFD+V7RA96k0VZuaV0c0JL7Vwx6yR5ePBUpN5HoWc0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