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最后通牒效应:丧失最后时限

了解“最后通牒效应”

在日常工作当中,不论你所从事的行业是什么,也不管你是普通员工还是高层管理人员,几乎每个人都有畏难情绪。因为惧怕困难,所以遇事总是畏畏缩缩,只要条件允许便一拖再拖,可是“拖”字诀真的能缓解我们的焦虑和内心深处的不安吗?

“这两天又要整理销售数据,烦死了,反正经理还没要,等他要的时候再说吧!”

“报告不是下周交吗?现在完全不用着急。”

“有压力才有动力,实在拖不下去了,自然就能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

……

职场中的“拖延”几乎随处可见,有些人甚至直接把娱乐当成了工作,宁愿“装鸵鸟”似的把自己埋在娱乐中,也不愿意直面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导致工作一拖再拖,以至于到了最后期限,不得不硬着头皮顶上去,匆匆忙忙完成工作。

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的人与总是拖到最后才临时抱佛脚的人比,究竟谁更容易获得上司的赏识呢?答案不言而喻。尽管绝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还是会不自觉地产生拖拉倾向。在他们看来,拖拉虽然不是个好习惯,可也没到上纲上线的地步。殊不知就是这种不在意的态度,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拖延症”,从而引发了自我的心理折磨,让原本美好的生活逐渐陷入了恐惧、烦躁和无望的深渊。

明明可以提前完成工作,却总是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到来之时,才去努力完成,这种行为模式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最后通牒效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拖延绝不仅仅是一种坏习惯,更是一种引发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健康隐患,它往往会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使人长期处于担惊受怕或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甚至直接造成心理障碍或疾病。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加拿大渥太华卡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蒂姆·彼齐尔博士曾经专门做过一份关于“拖拉”的职场调查,他随机选择了100名自认为有拖延倾向的公司职员作为样本,并对他们在任务期限的最后一周进行了跟踪式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在他们还没有开始自己的任务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内疚,为了缓解这种负面情绪,他们会安慰自己“晚一点儿也没事,压力就是动力,说不定压力之下反而能创造奇迹……”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不得不投入完成任务的工作中去。令人震惊的是,一旦投入工作,他们便更多地表现出了诸如自信等积极情绪,不再悲叹时光流逝,不再因为压力而闷闷不乐,也不再因为困难而紧皱眉头。

由此也不难看出,“压力可以让人表现得更优秀”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著名作家金庸也曾说过“压力之下做出的东西往往不是最好的”,他本人对自己在交稿压力下完成的作品就不是很满意,为了弥补缺憾,他专门主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多次修改。

尽管“最后通牒效应”会给人们带来很多负面情绪和困扰,但它本身并没有任何倾向,只要运用得当,“最后通牒”也能发挥正向作用,并帮助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一点一点创造人生和事业上的奇迹。

小故事

在环保行业的圈子里,很少会有人不知道“孟总”这个人,尽管今天的他已经是一家环保科技公司的老总,并成功带领自己的企业成为了行业龙头,但五年前的孟琳还只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选择了辞职创业?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带领自己的企业后来居上,坐上了行业老大的交椅?

回首曾经的岁月,孟琳感慨万千,初入职场时他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满身都是热血,热切地希望能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随着工作的年限越来越长,不少人都被琐碎的工作磨掉了激情与梦想,“职业倦怠症”开始初步显现,孟琳也不例外。缺乏工作动力与热情,总是喜欢拖延,压力夺走了欢声笑语,每天都是唉声叹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眼看着“老油条们”总是被老板甩脸色,甚至是直接清理出局,孟琳再也无法消极拖延下去了,他决定改变。

为了克服“最后通牒效应”的负面影响,孟琳针对自己的“拖延症”制定了严格的时间管理对策。比如,某项任务公司要求一周完成,他就把该工作平均分成五等份,然后自己给自己下最后通牒,无论如何每天都必须完成一份,这样一来自然就避免了临时抱佛脚的拖延状态。

实行时间管理对策后,孟琳惊喜地发现压在内心的大石头不再那么沉重了,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不少。摆脱“拖延症”的孟琳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并被提拔为销售经理,半年后他得到老板的资金支持,决心在环保领域干一番事业。

环保公司成立后,前景并不明朗,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什么业绩。但孟琳是一个做事有规划的人,早在创业前期,他就给自己的老板(出资人)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发展规划报告,在报告中有无数个小期限。如半年内公司规模达到20人,并开始盈利;一年内收回所有投资成本;三年内成长为一家中型企业……不管是在创业起步阶段还是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孟琳始终都坚持着一个做事习惯和原则,那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任务。正是这种给自己下最后通牒的做法,促使他带领公司成功走出困境,走向环保行业的最高峰。

拖延心理人人都有,但这并非是不能克服的“劣根性”,如果孟琳当初放纵自己的拖延和消极,就根本不可能会有日后的成功。有时候,上帝划分成功者与失败者的界限很简单,你能克服拖延,就能步入成功者行列,否则就只能在无休无止的拖延中丧失自信、丢掉快乐,整日活在担惊受怕的灰色世界里。

既然拖延如此可怕,那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的拖延队伍依旧相当庞大呢?人们为什么会拖延,又为什么会不自知地选择自我心理折磨呢?尼尔·弗瓦尔博士在《现在就干》一书中曾一语道破拖延心理的玄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拖拉的主要原因是恐惧。”

因为害怕工作做得不够圆满,所以选择消极逃避;因为担心他人否定自己的能力,所以宁愿伪装出时间不足的假象。实际上,拖延的做法是相当愚蠢的,因为它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让我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也许正像仓央嘉措所说的“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就是天堂”,我们距离成功往往也不过只有两三步之遥,但就是因为“恐惧心”过重,所以才总在“拖延”的圈子中打转,怎么也取得不了成功。

巧用“最后通牒”激发正能量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能认识到拖延是一个恶习,但为了躲避痛苦,为了逃避困难,他们宁愿背着沉重的心理负担选择拖延。实际上,一味退缩只能“拖来拖去拖成愁”,克服拖延的办法有一个,那就是利用“最后通牒效应”去逼迫自己;克服恐惧的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勇敢迎向它,立即行动起来,越早行动就越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越早行动就能越能摆脱心理压力。

我们不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如果在最后期限到来之时没能完成任务,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你能否承担这个后果?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一旦“拖延症”威胁到了我们的职场地位以及切身利益,我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快速行动,用果决的“拳头”击碎“最后通牒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通牒效应”并不是洪水猛兽,尽管它所带来的“拖延症”往往使我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不得不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但如果我们能巧妙运用这种心理效应,那么激发人生正能量也并非不可能。

1. 分割时间细化任务法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拖拉是内心恐惧的外在表现,浩大的工作任务之所以会被人们打上“困难”的标签,其关键就在于“大块头”看起来实在吓人。这和跑马拉松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开始就把无比遥远的终点线当作目标,那么难免会心生畏惧,但如果把漫长的跑道划分成若干部分,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要想克服拖拉,就必须学会用微观的眼光看待问题。那么,具体来说,我们究竟该怎样做呢?星期一是一周工作的开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不妨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制订一个具体而详细的工作计划:汇总一周的工作任务,将其按照轻重缓急平均安排到每个工作日,然后强迫自己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

也许有人会说,我每天都给自己制订工作计划,并强迫自己必须完成,可还是逃不过“拖延”的魔爪,上班时间根本完不成,结果天天加班到深夜,而且是一天比一天晚。夜里休息不好,第二天自然会打瞌睡,因此也就没什么效率可言。时间长了就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工作效率没法保证,睡眠时间也无法保证,身心俱疲也就不奇怪了。

尽管“最后通牒效应”确实能够提升工作效率,激发人生正能量,但这并不是百分百绝对的,只有将其建立在特定的前提条件上,才能产生特定的效果和作用。我们在分割时间和细化任务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尤其是在工作任务量的安排上要讲究科学合理。如果安排的任务过重,往往会打击人的工作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通牒效应”不仅不能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所以,在运用“分割时间细化任务法”来克服“拖延症”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对可支配的时间进行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最后通牒效应”,让自己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

2. 正反两面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往往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力,当我们处于消极负面的情绪之中时,诸如“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为什么非要愁眉苦脸”等心理暗示,可以起到很好的心理治疗作用,从而帮助我们脱离负面情绪的影响,回归到正常的情绪和生活之中。

实际上,要想克服拖延带给我们的焦虑、愧疚等负面情绪,同样可以采用心理暗示治疗法。我们不妨针对拖延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采取心理应对战术。

正面心理暗示法。当拖延心理作祟时,我们可以这样激励自己:只要能按时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就能赚到不少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可以带领全家出游,还可以给孩子们买他们最喜欢的高级玩具;能被单位领导赏识,会赢得周围同事和朋友们的钦佩和羡慕,加薪升职也是有可能的。既能少承受压力,又能多收获成就感和快乐,为什么还要选择拖延呢?

反面心理暗示法。提前设想一下拖延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克服拖延的坏习惯。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如果因为拖延而导致工作不能按时完成,自己不仅有被罚款的可能,甚至会直接丢掉工作,那么面对每月都必须还款的房贷以及乱七八糟的日常开销,你真的能毫不忧虑地承担被辞退的后果吗?既然不能,那就立即行动起来,打破拖延的思维惯性,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6k/AEI+DMLWSIJ/HCQ4y2rTpsbmDsp0nxlVQKW/M3iRrvLsdT7AYrbowI28wgE4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