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有一种智慧叫“天人合一”

儒家“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学术思想,包含着一种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生境界。

儒家认为,唯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方能使心灵进入稳定、宁静、安顿的状态,正确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而参透天地玄机,获得一种与万物一体的大智慧,协助天地化育万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这种境界中,心灵摆脱了环境及外物的束缚,活泼而自由,以不变应万变,往往表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

如《明史》记载:“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王阳明以文臣之身领兵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显赫,在明朝一代,首屈一指。为什么在局势十分危险复杂之时,他的神色仍然能够镇定如常,心境静止如水,算无遗策,智谋过人?

此中虽然有他天资高的缘故,但他经过修养身心,领略了儒家的“中和之道”,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化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人只有与自然规律融为一体,才能驾驭自然事物,只有超脱了各种偏颇情绪的干扰,才能将自身的潜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韩非子·喻老篇》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赵襄王爱好上了驾驭马车,但他驭术不高,便向精于驾车的王子期学习此道。

学了一段时间,赵襄王认为自己已把驾车技术全学到手了,便不想再学,要求马上与王子期进行比赛。他以为凭自己的本领,加上百里挑一的好马,肯定能赢老师。

出乎意料的是,赵襄王开场就输了,他接连换了三次马,结果都输得很惨。

他百思不得其解,便责怪王子期没有把驾车技术全部教给他。

王子期深知其中奥妙,回答道:“对于驾车技术,我真的是毫无保留地全部教给你了,只是你还没学到驾车的心法。

“驾驭马车时,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合’字。马与车合,人与马合,如此人、马、车的行动融合为一体,才能将整体的潜力激发到极致。

“而你在驾车时,只想着要尽快超过别人,唯恐落后,心思全放在这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去了,反而不能使自己的心理、行动与马、车的步调一致,这样三者的力相互冲突,抵消,失败就是难免的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身心与外物合而为一,乃至完全融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进入最完美、最协调的状态,将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到一处,形成一种神奇的“合力”。

其实,不仅驾驭马车如此,做任何事情,欲达到完美至善的境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各种棋类高手们,如果能领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始终镇定自若,就能在对弈或比赛中,将自己的技艺发挥到极点。

天人合一,还是一个人对天地万物的一种态度。

这是一种“齐万物同观,与天地为一”的态度。

经过“正心修身”,一个人的“诚、仁”等美好的品德达到了深厚的境地,自然诚而生明,仁而生爱,对天地事物的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处处有一颗仁爱之心。

王阳明说:“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达吾一体之仁。”

这时人与大自然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关系,心灵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就能获得一种内在的愉悦和安顿感。

有了这种体验,心性本来的大智慧就能显现出来,就能正确对待人生所遇到的困难、穷达、毁誉等问题,做到洒脱于心,不为这些东西所纠缠,不是一味地去抱怨环境,对抗既成的事实,而是一心修德进业,把它们作为改变自己、成就自己的契机,进而实现自己最高的人生价值。

儒家以“参赞化育”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参赞化育”,就是要用自己厚德载物的修养和智慧,去为这个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

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洞悉天地玄机,明了事物规律,拥有了大智慧,则可使一个人顺其规律而行之,立于不败之地,并有能力去解决那些未曾面对过的问题,为进入“参赞化育”的高层次境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王阳明的“心学”看来,如何达到“天人合一”这一境界呢?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王阳明说:“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又说:“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可见,王阳明的心学承传孟子一脉,以求本心、去私、无欲、尽性为通向“天人合一”的方法,而其具体途径是“格物致知”“去欲存心”“致良知”。

“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进入一个专注、宁静、高效的状态,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认识事物规律。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也是锻炼心灵的过程,使心灵摆脱杂念纷扰的状态,而恢复到静如止水的本来状态,以领悟良知。

“去欲存心”,这个“欲”并不是指人生所有正当的追求和需要,而是指那些过分的、不切实际的欲望。

刚进行修养时,肯定会有很多杂念涌出来,这时就要用意志调整自己的心态,摒弃那些乱七八糟的闲思杂念,把心集中到当前所做的事情上,心无二念,只活在当下。

如此不断锻炼自己的“真心”,磨炼自己的“诚意”,至诚无息,最后超越自我,认识到心灵的本来状态。

这也就是“致良知”。

明悟了良知,心无私欲所蔽,与天地大自然融为一体,智慧自然现矣。 js2mSk3RQvm6w1tdu8sph8cUZfschKEdwfnVxUwkuMhIrNxPkNERV2bgNPpISN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