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身体与头脑运作的神秘联系

一个溺过水的人可能终生不会再下水学游泳,一个被电击过的人看到电线便忍不住浑身一颤,一个被刀子割伤过手的人,即使伤口早已愈合多年,看到刀子仍然会感到来自曾经被割伤的指尖部位的疼痛……

这一切是为什么?是梦靥,还是咒语?其实都不是,这只是储存在身体上的记忆时刻在提醒人们避免伤害,是铭刻在头脑中的恐惧感反过来控制着人的行为。

威廉·詹姆斯曾向我们详细阐述过大脑半球与行为教育的问题。他提出设想:一个婴儿第一次看见烛光,出于特定年龄的本能反应,他伸出手去触摸了烛火,结果手指被灼伤了。这一系列动作激发了大脑半球的知觉,并且在伸出手的感觉、灼伤的手指、收回手的运动上留下了痕迹,伸展的观念、灼伤手指的观念和收回手的观念在婴儿的记忆里留下了影子。当烛光再一次出现在婴儿的面前,这些影子不管是清晰还是模糊,都会跳出来阻止婴儿再次触摸烛火。所以会有这样的俗语来描述一次被灼伤的经验会使手指永远得到保护的事情——“被灼伤的孩子畏惧火焰”。

对于这个问题,威廉·詹姆斯是这样总结的:“过去经验的痕迹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储存在其中。当被当下的刺激唤起时,它们最先一定是作为对过去的好处与坏处的表象而出现的;然后就进入负责避开坏处、确保好处所带来的利益的运动神经通道。”

后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保罗·埃克曼在詹姆斯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对面部表情与情绪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致力于探索“表现”原理对人身体的影响的奥秘,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埃克曼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在实验前先测量实验参与者的心率和体温,并详细记录下来。接下来,他让实验参与者分别回想自己认为最气愤的一件事以及做出生气的表情。同时,埃克曼分两次测量了实验参与者的心率和体温,并与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他发现,当实验参与者回忆气愤的事情时,他们的心率会提高,体温会降低;而做出生气的表情时,身体上的变化也是如此。埃克曼还从对立面做了实验,即让实验参与者回忆开心的事情,以及做出开心的表情。此时,他得到的结果是:回忆开心的事和做出开心的表情时,人们的心率都会降低,体温会上升。

当然了,这种现象不排除是某一个人类群体的特殊反应。为了确保实验的普遍性,埃克曼带领他的研究团队远渡重洋,来到西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岛上,对与原来的实验参与者没有任何地域共性的岛上居民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实验的结果与他之前得出的结论惊人地一致。毫无疑问,这种反应是人类的共性。

这一实验结果再次证明了“表现”原理所概括的真理:行动能够直接影响头脑的运作。现代心理学家正在积极地研究如何将这个理论用于实践中,以便通过相对简单的行动让人们从思想上感受到正能量的影响,从而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下面的案例便是“表现”原理实践运用的一个典型。这是来自一位心理医生的详细记录:

一位年迈的母亲忧心忡忡地带着女儿来到心理医生的工作室,请医生救救她的女儿。原来,她的女儿患上了忧郁症,已经四次自杀未遂。这位忧虑的母亲因为害怕失去女儿,只好昼夜不歇地守着她。

当医生问到她,女儿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忧郁症的症状时,她却答不上来,只能告诉医生她的女儿从小就不喜欢笑。医生安慰了这位憔悴无比的母亲一番,然后单独与他的患者聊了起来。

“你现在遇到了什么难题吗?”医生问道,一边暗暗观察她的表情。

女孩想了想,摇了摇头。她摇头的动作十分自然,看不出掩盖的成分。

“那么,你是否经历过什么让你感到特别难过的事情?或是对你打击特别大的事情?”医生接着问。

女孩仍旧摇了摇头,表情不曾发生过任何变化。

此时,医生已经发现,这位女孩从进来到现在,一直板着一张脸,还时不时皱一皱眉,仿佛遇到了十分烦恼的事。医生记得,这个女孩的表情似乎从来没有放松过,她瘦小的身体和尖细的脸颊上,无时无刻不在传达一个强烈的讯息:她很不快乐。

然而,根据女孩的回答,她眼下和在此之前,都没有什么特别烦恼的事。可是,她是如何患上忧郁症并三番五次企图自杀的呢?医生断定,这其中必然有不为人知的原因。他决定继续询问他的病人。

“你是否常常感到很不快乐?”

这一次,女孩停顿了几秒,然后点了点头。

医生的心中闪过一丝惊喜,至少,他的病人不是那种不肯沟通的人。

“你是否一直是现在这样的表情?”医生的话题直接而简单,他的目的是不给患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只凭直觉回答他的提问,以确保答案的真实性。

女孩先是愣了愣,也许是医生的和蔼和此刻的环境让她感到安全,她缓缓地说出了一件发生在多年前的事情。当时的女孩只有十三岁,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喜欢很夸张地张嘴大笑。有一天,她暗恋的同班男生无意中对她说了一句话:“你的嘴巴可真大,笑起来就更大了,像一只猴子。”这句话对于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来说,无疑是残酷的审判,瞬间就将她那颗快乐的、爱美的心打入地狱。从此以后,自卑、胆小便如影子般伴随着她的整个成长期。她不敢笑,生怕自己的“大嘴巴”遭到同学的嘲笑,也怕引起心仪男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她上扬的嘴角变成了习惯性下垂,脸上的肌肉也僵硬起来。即使她已经长大成人,客观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嘴巴并不难看,也不再喜欢笑了。

医生怜惜地看着眼前的女孩,充满诚意地告诉她:其实,你的嘴巴长得挺好看的。不仅是嘴巴,你的五官也长得很端正。我猜,你笑起来的样子肯定十分好看,你那个男同学当年一定是跟你开了个玩笑。

女孩的脸色终于起了变化,她半信半疑地、第一次直视医生的眼睛,从医生的眼睛里,她看到了关怀和赞许。她的嘴角动了动。

医生点点头,鼓励她试着笑一笑,并强调他很期待看到她的笑容是什么样子。

女孩尝试了几次,终于露出一个不太自然的笑容。

医生继续鼓励,“看,我果然没猜错,你笑起来的样子真的很好看!”

女孩羞涩地笑了笑,这次,是发自内心的笑。

医生感到很欣慰。接下来,医生告诉女孩一些“小诀窍”——他特意对她强调这并不是治疗方案,因为她根本没有病——回家对着镜子练习笑容,尽量让自己笑得灿烂,笑得神采飞扬。他还鼓励女孩有空多来跟他“聊天”,因为他的工作“十分枯燥无味”,他想跟她“聊一些轻松的话题,以放松由工作带来的疲惫”。

这个方法很快取得成效,女孩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说话的语调也更加的轻松愉悦。从对话中,医生了解到,女孩不再向以前那样莫名其妙感到不快乐,相反地,她常常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快乐的人。

这是一个身体影响头脑运作的例子。快乐的感觉可以被行动制造出来,一个消极自闭的人能够通过练习笑容找到快乐。只要愿意从行动上努力,身体上的积极行动,必定带来思想上的乐观向上。 TrVufmyc+UNOV9UeiEg7Z83HqbWkjfy/bKEGqLn0uYKyonJI348EYaD5mYks/1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