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自爱,你爱的是哪个我?

说起“我”,可能十有八九的人都会理解为:我自己。但其实,事情往往并没有那么简单。

对其他人而言,我就是我,不是张三,也不是李四,不是他和她,不是你,而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我。但詹姆斯却极其细致地将自我分成几个更细微的构成要素,即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纯粹自我。当我们把关注点投注在一个单独的“我”上时就不难发现,“我”并非一成不变的和一眼可以看穿的。事实上,“我”更像一个不规则的多面体,每个面的形状都不一样。不同的人看见“我”会描述出不同的样子,在不同的时间、场合里,面对不同的人,“我”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不管是哪个面,什么样子,都是“我”的组成部分。这些不同的面,具有差异的自我,共同组成了一个立体的、复杂的“我”。这个“我”,才是完整的我。

这并不难理解。比如说,一位精明强干的“职场白骨精”,在职场上的干练利落丝毫不输给男人。但回到家里,她很可能会变成温柔的贤妻良母。在工作场合,她可能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女性,身着昂贵的名牌服装,提精致的包,穿价值不菲的鞋子,谈吐也十分优雅谨慎。然而在家中,她很可能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妇女,随意地着装,与家人说说家常话,管教孩子,下厨做饭,身上几乎没有“女强人”的刚性,浑身上下都是低眉顺眼的家庭主妇的样子。并且,很有可能,这个女人在职场和家庭之外,还有另一个面,或许是世人眼中的文艺女青年,或许是一个喜欢八卦的“长舌妇”……

如果你非要去探究哪个才是真实的她,那么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不同场合的她都是真实的,她不过是表现出了不同的自我而已。没人知道她是如何在各种角色间互相转换的,这似乎是人的一种天生的能力。或许,她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做就能轻松自如地实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大概是这样构成的,身上存在多个自我。不同的是,有些人具有更强的人格同一性,而有些人没有。

这时候你可能已经回想起,你也会有一些不同的面,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特质,就像是由好几个人拼凑起来的一样。

你有时候会很喜欢自己,有时候却不由自主地反感甚至厌弃自己,你或许曾经以为那是不良情绪的间歇性发作,并未作深入的观察和思考。现在你可能已经开始发现一个规律:当你喜欢自己的时候,通常是你表现为某个特定的面的时候,而你反感自己的时候,也是因为你的某种特定表现。

也就是说,我们总会倾向于喜欢自己的某个面,对其他的面,我们则没有特别的情感:对某些面,我们甚至一点儿也不喜欢。原因就是,我们内心住着很多个“我”,有些“我”身上具备的因素是我们喜欢的,当这个“我”表现得尤其突出的时候,我们就喜欢“我”。例如,积极乐观、快乐的、优秀的“我”。而有些“我”身上具备的因素是我们不喜欢的,被我们的潜意识所抗拒的,当这个“我”从一堆“我”当中跳出来充当主角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反感自己。例如,情绪暴躁、消极的、失败的“我”。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并不妨碍我们喜欢那个整体的“我”。所以,我们的整体表现仍旧为“自爱”。只是,我们真正所爱的那个“我”到底是哪个“我”,却对我们“自爱”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到自爱,很多人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顾影自怜”这个词。顾影自怜可以说是自爱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极具典型性。让我们举一个文学方面的例子,顾影自怜的代表人物——《红楼梦》当中的林黛玉。

林黛玉看见天上的冷月,便联想到自己身世的凄凉,人生的清冷;看见落花,便哭诉自己多舛的命运,慨叹生命的脆弱;哪怕是在别人眼中再平常不过的春去秋来,到她这里也能变成青春易老、红颜薄命的唏嘘……

虽然林黛玉只是书中的一个文学形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林黛玉”何止一个?除了《红楼梦》里虚构的林黛玉,现实生活中还有千千万万的“林黛玉”们。

“林黛玉”们看似对自己充满了不满,常常自嘲,也不会照顾自己,但其实他们都很爱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怜悯有加,迷恋自己身上的文学气质,深陷于内心的忧伤而不肯自拔。尽管,他们不一定体弱多病,也并非个个都文采逼人,更不是寄人篱下、孤单无助的柔弱女子。在现实中,他们可能与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论从外貌上还是气质上相比,都相去甚远,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将自己想象成林黛玉转世,绛珠草投胎。

为什么?因为林黛玉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梦。她弱柳扶风的身姿,多愁善感的性情,痴情多才的特质,伴随着绛珠仙草的美丽形象植根于每一位热爱文学的人心中,也在无形中引导着无数文艺女青年自比林黛玉,沉溺进那个美丽的梦中,不想醒来。

她们深深爱着内心的那个柔弱女子,由开始的希望她就是“我”、“我”就是她,演变成后来的以为她就是“我”、“我”就是她,丝毫没有认识到那个有着林黛玉影子的“我”不过是精神的自我,充其量只是具备了林黛玉的某些特点,更多的是自己的自我想象,而非真正的林黛玉。她们迷恋的只是林黛玉受人喜爱的一面,比如外貌姣好、文采一流、痴情、脱俗。她们忽略的往往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一面,如林黛玉的尖酸刻薄、消极小气、钻死胡同、死心眼等。

这样的爱本身就是不理智的、片面的、不客观的自我认识。所以,过度沉溺于“林黛玉”情结的人,最后往往走上与林黛玉类似的命运之路。因为她们习惯了用林黛玉式的行为方式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最后不得不引导自己走向林黛玉式的命途。

当代人当中,这种自爱则更加普遍。在很多人的心理和行为上,“我”就是家庭的中心,群体的中心,世界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自爱”显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大部分人都渐渐具备了“自爱”的意识,关注自己,怜惜自己,心疼自己,照顾自己。

但往往,单一的“对自己好”并非真正的自爱,或者说,并非准确无误地爱上了应该爱的那个“我”。正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不同的“我”——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我们才更要耐心地与自己对话,静下心来看清楚,哪一个才是更贴近于我们本质的真实的自我,哪一个才是需要我们好好去爱,耐心倾听的自我。

因为,爱上错误的人,顶多像是患了一场感冒,离开那个人就会痊愈。但如果爱上了错误的自己,就无异于带领自己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至于最终你会到达哪里,没有人知道。也许,你根本无法走到终点,因为一条错误的路可能注定没有终点。最可悲的是,有人居然还挺享受那种没有归宿的“悲剧美”,被悲剧感动,被自己感动,陷入自我陶醉的泥塘,浑然不知悲剧再美也还是悲剧。

我们小时候写作业,总是会认认真真地看题目,老老实实思考问题,不敢胡乱填一个答案就交差。因为老师告诉我们,只有写对了答案才能得到红勾勾。自爱,有时候很像写作业,只有爱对了自己,懂得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值得爱的特质,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物质与精神,适合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适合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跟具备什么特点的人在一起才能和谐长久,我们才能得到幸福。 3Okcg/hObhprDFNAYZ4BcFktmnHkGInys4WMDVemgoAS/8A3M7G6oLdHBIiN9F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