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这是马云邂逅“Internet” 回国后所做出的重要的,且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决定。而透过他语气之中的决绝,人们似乎也能够理解了,这个乍看起来如此平凡的男人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马云的事业起点本也是平稳、安逸的,毕业后顺利地进入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所教科目当然是他最擅长的英语。他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学生们也很喜欢他的课。然而,他最终还是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在创业的风潮还没有掀起的时候,那还是邓小平做出南巡讲话的前几个月,马云就已经展开了行动。“海博翻译社”的成立从现在来看的话,很多人都觉得那不过是马云人生中淡淡的一笔,但作为其成立的第一个经济实体,它毕竟是马云创业生涯的开始,也算的上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成立翻译社看似是马云的心血来潮,但实际上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因为英文不错,有很多人想找我做翻译,但我白天要上课,没时间去做翻译,我校很多老师退休以后在家里没事干,工资又少,所以我想成立一个翻译社,作为中介一样。那时候没有把赚钱放在第一位,总觉得做这件事情挺好的,也是一个梦想。我觉得这个翻译社是有前景的,可以成为杭州最大,也是浙江省最大的一个翻译社。
可见,马云的初衷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寄托了希望。尽管马云为这个翻译社折腾了两年,最后也离开了,但其中也倾注了他的心血。如果没有后来的机缘,也许人们今天认识的马云就是一家大型翻译公司的老板。
在美国接触到神奇的网络后,马云回国后便用了1元人民币和在拉斯维加斯赢得的600美金买了一台电脑,从此他便和互联网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当时那个年代里,普通大众是不可能理解马云的做法的。首先可以说,马云带回中国的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因为太新了,在中国他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先河。马云接触互联网的时候,张朝阳刚刚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成了麻省理工学院在中国的联络人。一年后,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 (Nicholas Negroponte)决定给张朝阳投资创办网络公司,他不仅仅是张朝阳的导师,更是互联网教父级的人物。他本人曾在书中指出:“互联网精灵的尖叫是大型公司走向覆灭的丧钟。”在对待互联网的这个事情上,我们就能够看出马云异于常人的独特思维。
另一个让人感到不解的就是,马云为何会放弃稳定的工作,而投身到那种在当时看来十分不确定的事情上?马云向校长提出辞职时,已经荣获了“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 的称号,且担任了学校驻外办事处主任。在一般人看来,他的“前途” 正一片大好,这个时候选择放弃实在是太可惜了。然而,马云并不这么认为:
我走的时候浙江广播电台请我去做客,我那天一早就去跟校长说我要离开学校了,他刚从斯坦福回来,跟我说:“你什么时候想回来就回来,我一定同意。”我当时说,我现在不会回来,如果要回来的话那也是十年以后的事儿了。
不管怎样,马云最后还是遵从自己的心意,走上了一条连他自己都不十分确定的路。对于当时的决然心态,后来马云曾做出过解释:
我自己已经30岁了,我要去做一家公司,不管做什么公司,只要有一个行业我一定跳下去。
可以看出,马云认准了这件事,他就想不在乎结果地去做。创业本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情结。不管做与不做,大多数人都曾考虑过创业的问题,体现在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但是,真正有勇气付出实践的人却并不多,成功的更在少数。而马云的成功之处,便是没有将这一思想扼杀在摇篮里。
所以我说今天的年轻人,我比你们都强,你们有好多人都是晚上想走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早上起来骑车又上班去了。
“想到了就去做 ”,这其实就是马云想要告诉年轻的创业者们的至理箴言。创业需要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一个人如果连这样的决心都下不了,那只能说明他还不具备一个创业者的资格。
人们似乎都有这样一种习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计算出失败的风险。其实人能够有这样的预见性是件好事,也会以此为依据作出充分的准备。然而,大部分人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畏缩不前,直至最初的冲动消失殆尽。当然了,对于这样的人,马云也并不建议他们去创业,因为在真正的困难面前,他们也一样会畏缩。
阿里巴巴成立以前,马云同样也经历了很多挫败 ——被骗、合作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着最初的决定,阿里巴巴的成功已然是最好的回报。而改变马云命运的那个决定,还并不是因为他对这个行业有多么的精通,恰好相反,他是一个实打实的门外汉,只因为他看好了这个事业,他想做,便义无反顾地做了下去。马云也曾透露过: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