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而·第一篇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原本没有篇名,后人摘取每一篇第一章第一句的开头两字或三字做篇名。本篇共11章,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讲了君子应该“务本”的道理,并对孔门为学、孝悌等基本范畴进行了发挥,引导初学者步入“道德之门”。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注释

①子: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有道德修养的人,尊称为“子”。这里指孔子。②说(yuè):通“悦”,高兴,喜悦。③愠(yùn):怨恨,愤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进行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值得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并不愤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圣人的智慧

这是《论语》开篇,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孔子揭示了人在世间的“悦”、“乐”,这种世间的快乐,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越它们。孔子在对当时社会进行深刻观察以后,改革了教学方式。学习不仅是事关个人前程的大事,也对个人修养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经常会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种种不如意,怎样做才能处理好这些短暂的不顺呢?孔子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会生气,这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要达到这样的修养,离不开读书和学习。孔子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努力,我们的人生境界才能更高、更开阔。

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不外乎三件事,即对于别人、对于社会、对于自己,学习实践,无处不乐,心中充满这种乐。首先是学习,这是基础,反复学习是为个人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单纯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很难脱离群体而存在,人际的交往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活动,交朋结友,实际上都是对自己知识与道德在互相交流中的一种锻炼。得一益友,可以使自己视野开阔,学识提高,何乐而不为呢?学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广泛了,那么在伦理道德上还是要加强。“人不知而不愠”,不应该以别人的眼光看自己,而是要自己认识自己,孔子的这个观点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何其相似。提高修养、接受磨炼,个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最重要的还是认识自己,从不知而到知,从不会而到会,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所在。

子曰:“巧言令色 ,鲜矣仁。”

注释

①令色:面色和善。这里是指为了讨好别人而采取的恭维态度。

译文

孔子说:“言词巧辩,装出相貌和悦的样子的人,是很少能具有仁心的。”

圣人的智慧

这一章里孔子批评了当时小人丑恶的嘴脸。孔子以为,那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是难以具有忠厚仁德之心的。相反,孔子认为,倒是那些不善言辞,做事坚持原则,一板一眼的人更接近仁。所以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仁”这种极高的道德不是靠言语所能伪饰的,而是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身体力行的。

巧言令色的人就是今天那些善于溜须拍马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生存方式有很多种,作为弱势的一方依附强势来获取利益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又不得不说,作为独立的人,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你获取那点微薄的利益同时,失去的又是什么呢?做人没有了尊严,生存的意义在哪里呢?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依靠自己实际的能力和诚实的劳动来获取东西。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能得势一时又岂能得势一世?老老实实做人,平平淡淡生活才是我们大多数人应有的态度。没有什么比内心的踏实和安定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问心无愧更让人自豪。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无惮改 。”

注释

①固:巩固、牢固。②无:通“勿”,不要。友:交朋友。③惮(dān):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谨慎就会没有威严,学问就不能巩固。行为上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圣人的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举止庄重,没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学问就很难牢固扎实。交朋友也要有选择,不要和那些道德学问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在孔子看来,朋友的档次就代表了你自己的水平。孔子说:“不知其人,观其友可也。”知错就改,也是衡量君子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孔子说:“小人必文过饰非。”子贡也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掩盖缺点就如同掩耳盗铃一样危险,欺骗的只能是自己,当然受损的也是你自己了。

言而有信,选择益友,知错能改,知错不怕改。这都是老话题了,可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人总是犯同一个错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今天忘拿一件东西,明日依旧会落下另一样。我们有没有想过:怎样避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当不好的毛病成为一种习惯后,就会减弱你的竞争力。人们常说:优秀是种习惯,当然指的是良好习惯。时刻对自己身上的不良倾向保持警惕,通过良师益友的帮助和自我的不断反省,一定会非常优秀的。

曾子曰:“慎终 ,追远 ,民德归厚矣。”

注释

①终:寿终,指父母去世。②远:远祖,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思远古的祖先,那么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回归于淳厚了。”

圣人的智慧

在儒家学说的体系中,对待祖先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谨慎认真地办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人们就会知道自己对于祖先后代的责任和义务,民风也会因此变得淳朴。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东西变得模糊了,这些不单单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孝子贤孙,而且是让我们知道,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零零的,也不光是为了自己生活的。上有父母以至祖先,下有子女以至元孙。我们只是这个链条谱系中的一环,而并非全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面临着比祖先更大的生存压力,但是我们没有道理放弃这一切,更不要轻视生命本身。好好地活着,因为你身上流的血,有先人们的光荣还有后代的期盼!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kāng),字子禽。陈国人。孔子的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30岁。②抑与之与:“抑”,连词,表示选择,“还是……”;“与之”,给他。③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④其诸:或者,大概。

译文

子禽问子贡:“夫子到了这个国家后,必然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治。是他从别人那里打听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回答说:“夫子通过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德而得到,夫子求得的方式,大概和其他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来的道德准则,同时也是儒家为国人塑造的理想人格。“温良恭俭让”,可以说这是孔子毕生努力所达到的道德修为。他自内而外地把人温柔善良的本性展现出来,具有极强的道德人格魅力。同时,“温良恭俭让”又把东方人以“柔”为主的为人处世方式诠释得淋漓尽致。

你想过没有,除去追求成功,我们还有什么更该珍视的吗?那就是善良的人性和从容的心态。当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其实只需要一点谦让就能化解多少怨气和仇恨。古人常说“吃亏是福”,这里面不只是人生的一种苦楚和无奈,还有更高的智慧。老子说得好,“惟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真是至理名言啊!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父亲在世的时候,考察这个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之后,考察他的行为,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方向途径,这个人就可以称为孝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说,一个人在父亲死后很多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中国古代是父权社会,父亲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孔子认为要做到孝,就必须继父之志,修父之行,全面地学习、继承父亲留下的精神遗产。只有做好这些,才配得上孝子的身份。纵观前人的注疏,似乎大家都忽略了一些东西,只把眼睛盯在了“三年无改”之上,实际上,其核心内容还有前面两句话,那就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无可否认的是,现代中国社会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变迁,父子相承相继依然没有多少改变,对于子女来说,“志”与“行”是继承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父亲在世的时候,子女立志是受到了父亲影响的,换句话说,大多数人是在父亲的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父亲去世之后,自己依然按照当时制定的目标去奋斗,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成为完整的孝。然而,在此过程中,不能一味依从,不辨善恶而不改,因循守旧。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礼:这里指周代的礼仪制度。②先王:指周代文王武王等贤王。③节:节制。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珍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这是最可宝贵的。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制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圣人的智慧

孔子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礼仪制度的实施,一定要尽量做到和谐,与物无伤。他认为过去那些贤王能够成功地治理国家,就是因为很好地掌握了这个原则。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不能为了和谐而和谐,要适当地运用礼制来约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注释

①义:合理的,符合周代礼仪的。复:实践,施行。②因:依靠,凭借。宗:尊奉。

译文

有子说:“讲究信用而合乎事实,说过的话是可以得到实践的。恭敬而能合乎礼节,这样才可以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信赖的人,这样也是值得尊敬的。”

圣人的智慧

有子这段话,可以说是孔门心传,说明了“信”和“恭”对于个体来说的可能和必要,说得非常具体和实在。口口说诚信,处处行恭敬,诚信与恭敬作用到自身,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两者在现实生活中是有限度的,不是随便怎样都是正确的。季布一诺千金,这是诚信,但是乱许诺,不实事求是,这就不叫诚信。只有符合实际的诚信才能付诸实践,才能得到应验。所以,诚信的核心就是要合乎“义”,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不合乎义的诚信等于空话。同样,恭敬也要合乎礼仪道德,只有在道德礼仪范围内的恭敬才是可取的,否则就会流于谄媚。取媚于人,必受耻辱,这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恭敬必须合乎礼仪。诚信而合乎事实,恭敬而不悖于礼,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做事可靠,受人尊敬的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就:靠近,接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言语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圣人的智慧

在本章里,孔子解答了怎样做个好学君子这一问题。孔子认为,君子求学应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不仅仅为了吃饱饭和睡舒服,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做事勤勉,说话小心谨慎。做到这些,可以算是好学了。

很多人为了养家糊口而忙碌着,这在儒家看来,只是碌碌无为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儒家教人是要积极地入世,不仅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而是为了探寻生之为生的意义,推而广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样的宏图大志来说,饮食饱足、居处安逸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可的是为己之学,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才能学问才是我们求学的目的。今天,我们都在讨论,首先是做好人,其次才是增长学问能力。如果学习不仅是为了三餐温饱,而是有更高尚的追求,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就会迎来复兴的曙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注释

①“如磋”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切,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磋(cuō),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把玉石加工成器物。磨,把石头加工成器物。②“告诸”句:诸,“之于”的合音。往,已发生的事,已知的事。来,尚未发生的事,未知的事。这里孔子是夸子贡能举一反三。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傲自大,这样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可以,但是比不上虽贫穷却以坚持信念为乐,虽富贵而爱好礼节的人。”子贡说:“《诗》里面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这样我们可以开始讨论《诗》了:从我讲过的话中可以领悟到我没有说到的意思。”

圣人的智慧

孔子在这里谈到了对待财富和人生的正确态度。不因为贫穷而放弃自己的抱负,做到安贫乐道;也不会矜于富贵而傲慢无礼。另外,孔子对学生的教育,重在启发和引导。他更希望学生能举一反三,心领神会。

孔子告诉我们,人应该有一以贯之的做人原则。如果大家都以世俗的利益为转移,试想这个社会将会怎样?人穷志不短,可以去追求精神上的超越;富贵了,不忘旧友,心存感恩,更加热心地去帮助别人。也许我们稍微看淡一点财富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就会更自在轻松一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圣人的智慧

孔子告诉我们,人们总是爱谈论自己如何如何不被人理解,不受人重视。但是你想过没有,你真正了解别人吗?你真正关心过别人吗?我们常常是执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中而不能自拔,就像双眼被一片树叶遮住了,看不见太阳的光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你何必太在意呢?

欲人爱己,必先爱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有的一切都在于你的作为。你愿意敞开心扉去接纳别人,久而久之,你也会被别人所接受。首先要认识自己,而后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只一味要求别人知道了解自己,而忽视别人的存在,这样的人是自私自利的。在生活中,个体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你随时随地会与别人发生关系。那么,在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去了解别人,而不是自高自大、目空四海。 YRfN1CBzgTussTrY2o+84xTV7iRtgCblC/UVfQ1oHVC+UILHpGG5CgL0+aKfNei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