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不但要有好的渔具,还要放诱饵,这是众所周之的。不放诱饵,鱼不会上钩,要想钓大鱼,就要舍得下本钱。
日本人喜爱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经营谋略。比如姜太公钓鱼,是用小小的饵儿钓天下,这真是诱以小利取其大利。又如《孙子兵法》中,孙子强调“佯北勿从”“饵兵勿食”,这里的“佯北”“饵兵”都是诱敌出来的战术。日本人认为,孙子的“诱之以利”的“利”既可以是“兵”,也可以是牛羊、百姓、财物等。日本人在经营活动中重视智谋的运用,常常是用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的利益。
日本企业经营的特色之一是劳资双方都坚信“劳方与资方同舟共济”。劳资利害关系一致的确很重要,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公司要“盛情”对待职工使之深受感化,也可以说是“利而诱之”。
丰田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创造力,让职工能“爱丰田”,“忠于丰田”,树立起了“做一个努力、诚实,谦虚的丰田人是光荣和自豪的”意识。他们从物质上鼓励职工。表现为对职工的生活给予特殊照顾,把八成新和半新的小车廉价卖给职工,并且还发放无息购车的专用贷款等等。公司还经常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设重奖加以鼓励。丰田的“盛情”,使职工的潜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量的合理建议不断涌现,使丰田不断受益。用这样的“小利”赢来“大利”,是企业家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作为一个商人,要善用精明,不唯小利,寓精明于“笨拙”之中,舍小利以求大利,这才是成功之道。最可怕的敌人,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你自己的眼前利益。大企业家之所以能创建并经营好企业,都是不为小利所动,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
在现代营销中,要留住顾客,就必须舍小利,准备好美味的诱饵,这样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收益。
当初,美国柯达公司同时在27个国家推出大众化的“自动式”照相机。
柯达的广告说:“柯达照相机的专利,本公司绝不独占,我们允许所有厂家仿造。”
对此,人们十分费解。随着“自动化”相机牢牢地占领了市场,“柯达”胶卷又后浪推前浪地席卷全球。这时,人们才慢慢悟出其中的道理:放弃相机的专利,目的就是拓展照相机市场,从而最终刺激胶卷的销售。大公司的长远目光由此可见一斑。
可以说,小与大这一对最简单的矛盾里包含着最复杂的辩证法。有的人视小为大,有的人视大为小,而小与大之间又常可以互相转化。一个人若能悟得小大之中的真味,也就能在商圈里打拼出一片天地了。
曾经,美国有一位叫哈利的大富翁,他是一个做生意的奇才。15岁时,他在一个马戏团当童工,主要工作是叫卖柠檬冰水。令人不解的是,在马戏开始前,他却站在门口大声叫喊:“来,来,顶好吃的花生米,看马戏的人每人赠送一大包,不要钱。”听到叫喊声,观众被吸引了过去,高兴地拿走不要钱的花生米,进入戏场看马戏。可哈利在炒这些花生米时,特地多加了一些盐,不但吃起来味道更好,而且越吃口越干。就在这时,哈利又出现了,他提着爽口的柠檬冰水挨座叫卖,几乎所有拿过免费花生的观众都要买他的柠檬冰水。
先送花生再卖冰水,这种“雪中送炭”的营销妙法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多有沿用。
美国一油漆商为了推销油漆,给500个顾客邮寄了油漆刷的木柄,请顾客到他的店中领刷子的另一半。可是,只有100多人前来领取,并未达到“吸”来大批顾客的最初目标。
于是,他变换了一种方式,给1000名准顾客邮寄油漆刷,并附上了一封信函:“朋友,您难道不愿油漆您的房子,让贵宅换上新装吗?为此,我店特地赠您一把刷子。我店从今天起的3个月内是特别优惠期,凡是手执信函前来我店的顾客,买油漆一律8折优惠。请别失去机会。”
此举让很多人产生了好感,觉得有一把刷子不好好利用未免有些可惜。结果,1000人中有750人到商店来购买了油漆,并成了这家店的老主顾。
可见,钓鱼仅有钓钩是不行的,还要有诱饵。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一些人的目光只会停留在眼前的利益上,做生意不舍一分一厘,只求自己独吞利益。恰好是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大利,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记住,只有准备好美味的诱饵,鱼儿才会上钩,只有肯舍小利,才能赢得大利。
在罗斯福任美国总统期间,当他去打猎的时候,他要去请教一位猎人,而不是去请教身边的政治家;反之,当他讨论政治问题的时候,他也绝不会去和猎人商议。
传说有一次,他和一个牧场工头外出打猎,他看见前面来了一群野鸭,便追过去,举起枪来准备射击。但这时那个工头早已看见树林中还躲着一头狮子,忙举手示意罗斯福不要动。罗斯福眼看野鸭快要到手,于是对他的示意没有理睬。结果,狮子在树林中听到枪声后跑了出来,蹿到别处去了。等到罗斯福瞧见,再赶紧把枪口移向狮子时,已经来不及开枪,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逃跑了。牧场工头立刻瞪着眼睛,向他大发脾气,骂他是个傻瓜、冒失鬼,最后竟还说:“当我举手示意的时候,就是叫你不要动,你连这点规矩也不懂吗?”
面对牧场工头的责骂,罗斯福竟然一声不吭,并且以后也毫不怀疑地处处对他服从,好像小学生对待老师一般。他深知,在打猎问题上,对方确实高他一筹,因此,对方的批评于他确是有益处的。所以,他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批评。
接受别人的批评,不能在乎对方的身份高低,要对事不对人,只要是好的意见,我们都要虚心接受。不过,人都喜欢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没有人喜欢受到批评。面对指责,批评,会让人感到不悦、难受,甚至抵触。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更要感谢那些批评自己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在迷惘中得到点拨,以他人之言,对照自身之行,从而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所以,尽管我们不喜欢批评,但我们还是要懂得感激别人对我们的批评。
乔治曾经是维也纳一名较有名气的律师,可由于当时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被迫逃到了瑞典,从此开始了一文不名的生活。
乔治深知,他必须要找到一份工作,否则无法维持生存。乔治的外语非常好,对好几国语言都能说能写,所以他希望在一家进出口公司担任秘书的工作。然而,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回信告诉他,因为正在战争期间,他们不需要这样的职位,不过他们会把他的名字存在档案里,如果以后有需要会通知他……
对此,乔治只能抱以理解。可是有一家公司的回信却令乔治十分气愤,信中说道:“你对我生意的了解太少了,完全不理解这个工作的性质,就连用瑞典文写的求职信也是错洞百出,我们根本不需要任何秘书,即使需要,也不会请你。”
乔治当即回信准备反驳并痛斥那个发信人一顿。可是信写了一半,他就停了下来,心想:“也许这个人说的也不无道理。我学过瑞典文,可是这并不是我家乡的语言,也许我确实犯了许多我并不知道的错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想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须再努力学习。虽然他用这种难听的话来表达意见,但对我来说却是一种帮助。我应该做的,不是回信谩骂,而是要感谢他。”
于是,乔治又重新开始写感谢信:“您在百忙之中能给我回信,并且指出了我的很多错误和不足之处,这对我来说真的很有用。对于我把贵公司的业务弄错的事,我觉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写信给您,是因为我听说您是这一行的领导人物。我并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错误,我觉得很惭愧,也很难过。我现在打算更努力地学习瑞典文,以改正我的错误,希望有一天能用正确无误的瑞典文再一次写求职信给您。”
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几天后,乔治再一次收到了回信,他请乔治去他们公司一趟。乔治应约前往,并最终得到了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
对于那些批评和指责你的人,你的态度会是怎样呢?是愤怒、不屑,还是反驳?请不要这样做,因为能够指出你错误的人恰恰是最值得感谢的人,因为他给你提供了一次可以改掉缺点、完善自我的宝贵机会。乔治因此而得到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如果你能做到,也许收益还不止如此。
要感谢别人的批评,即使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别人因为误会对我们作出批评,我们也应该表示感谢,因为批评是如此可贵。在这一点上,一位好莱坞的明星给我们作了一个示范:
有一次,他走向摄影棚,在一部影片中扮演一个流浪汉。他边走边思考剧情。忽然,他的头脑中冒出一个灵感:如果将纽扣上下扣反,不是可以强化流浪汉潦倒的形象吗?
于是,他将纽扣上下扣反,并问随行的同事效果如何,同事们都说效果很好。
这时,一个年轻人注意到影星的纽扣,马上跑过去提醒说:“先生,您的纽扣扣反了。”
影星低头看看纽扣,好像他刚注意到这件事一样,连声向年轻人道谢:“的确如此,谢谢你的提醒,谢谢!”边说边将纽扣扣好。
年轻人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这时,同事问他:“你为什么不告诉这个自作聪明的小伙子,你这样做是出于工作需要?”
影星说:“如果他知道自己指点错了,那么下次看到我的不足时,就会感到犹豫,怀疑是他看错了而我是对的。这样的话,我将失去听到批评和好建议的机会。”
可见,聪明的人绝不把别人的批评想象成敌意。在他们看来,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是一种智力产品,供自己免费挑选,这简直是天底下最便宜的事情。即使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是错的,也是能让自己听到一些不同的想法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益的。所以,他们会以感激之情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感谢那些批评自己的人吧,这是一种良好的处世心态。对正确的批评,我们笑纳,体现海纳百川的气度;对不正确的批评,我们宽容,反思,进一步验证自身的正确。
感谢那些批评自己的人吧,相同的意见或被别人表扬,充其量只能让自己获得虚幻的快乐,心里高兴一下,无益于其他。而不同的意见,严厉的批评,决绝的反对,才能让自己检视自身,取得进步。
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张扬开放的时代,有些人不管做任何事,都喜欢用各种手段让世人皆知。诚然,在当今这样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时代,平面的、电子的,现实的、虚拟的……各种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供人们展示自我。但中国文化一直是崇尚内敛的,过分的张扬很容易招人反感,让人忌妒。
有人比喻说,谷穗经过风吹雨打,得以颗粒饱满,却将头垂得很低;蛹蜕变成蝉,要经历漫长的黑暗与寂寞,才能吸汁吮露;花粉成蜜,蜜蜂要付出一个季节的辛勤酝酿,才有甘甜纯美可品尝;喷薄而出的岩浆,形成美丽的奇观,是经受了千万年的挤压与撞击。
所以,人生需要内敛,需要等待时机。过早地张扬,只能使未绽的花蕾迅速凋谢。锋芒毕露的人就好似一把尖刀,伤害着身边的人。而一个懂得韬光养晦的人会在适当的时候适时地表现出才能,使领导赏识,却又不露声色。
安华毕业于上海某大学金融专业,毕业之后到一家国营大型企业担任销售助理一职,试用期为6个月。
安华毕业以后和这家国营企业签订了试用期合同,销售助理这个职位让他觉得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业务方面,安华完成得十分出色。一次业务谈判,连老总都对他刮目相看。但令人意外的是,6个月试用期结束时,公司的人事部门却委婉地告诉他:“‘五一’长假结束后,你不用来公司报到了。”
“现在想想,可能是当时表现太好了,有些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没有注意,因此丢了工作。”丢掉工作后的安华向朋友说起这件事时只能这样苦笑。当时,通过层层面试进入单位,安华自然想好好表现,但是过犹不及。事后才知道,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他的工作能力没有任何疑义,但是对于他的综合表现则给予了四个字的评价——锋芒太露。
过于希望崭露头角,不注意处理人际关系,对前辈同事也不够尊重,这些都是安华的致命伤。更让领导和同事难以接受的是,对于他们的一些错误以及单位某些制度上的不合理,安华也会毫不保留地提出,丝毫不注意情面。
对于自己的意外出局,安华无奈地表示,可能自己对社会关系怎样处理还不是很明白,总想把事情做好,结果却适得其反。“就拿那次谈判来说,我确实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后来觉得有些越俎代庖了。其实我只不过是个销售助理,很多事情还是应该让销售经理来处理和决定,可我当时没有意识到。后来老总表扬了我,反而让我们经理的脸上难看了。”虽然满肚子委屈,但安华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了这个事实。
也许通过这件事会让他以后能收敛一些自己的锋芒,毕竟,锋芒太露是会遭人忌妒的。所以说,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学会掩其锋芒,低调做人,学会深藏不露。这样,人生的道路才会少一些忌妒的目光,少一些故意的陷害,才会多一些顺利,多一些和谐。
流星一旦在灿烂的星空开始炫耀自己光亮的时候,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切。因此,内敛还要求我们切忌炫耀,不炫耀自己的长处、成绩,更不或明或暗,拐弯抹角地为自己吹嘘,以免令人反感。
得意时不可张扬、炫耀,失意时也不必抱怨不停,牢骚不断。有一种人总是在抱怨身边的人、事、物,这样的人生活总不会顺心。他们一开电脑就死机,一开车就被警察罚款,一提意见就被驳回。那么,是不是其他人都比他幸运呢?当然不是。所有人面对的问题都是同样的,只不过这些人过于关注生活中的消极一面,并把它放大,给自己徒增烦恼。
这样的人遇到的最大麻烦来自于人际关系。由于容易出口伤人和沟通不畅,很难与人建立积极的、有效的人际交往,人们会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在单位,上司为了避免麻烦,可能不敢委之以重要工作,他也许会因此失去很多机会。
有一则古老的寓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运送自家的农产品。那天的天气酷热难耐,农夫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他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希望赶紧将物品送出去,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家中。突然,农夫发现,前面有一只小船,沿河而下,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眼看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丝毫避让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农夫的小船。
“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农夫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到我了!”但农夫的吼叫完全没用,尽管农夫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水道,但为时已晚,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农夫被激怒了,他厉声斥责道:“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当农夫怒目审视对方的小船时,他吃惊地发现,船上空无一人,听他大呼小叫、厉声斥骂的只是一只挣脱了绳索、顺河漂流的空船。
在多数情况下,当你责难、怒吼的时候,你的听众或许只是一只空船。那个一再惹怒你的人,决不会因为你的斥责而改变他的航向。当然,你完全不必转而去讨好这个人,也没必要和他达成一致意见,但你一定要清楚,不能让他制造的麻烦转变成你的烦恼。如果因为他的过错而使你陷入无尽的烦闷和悲伤之中,你就成了唯一受到伤害的人,而且,是你自己在强化这种伤害的深度和长度。
所以,我们要学会收敛,不能有了一点点成绩或有了一点点才能、一点点权力,便自觉了不起,到处吹嘘,目空一世;也不能整天牢骚满腹,惹人讨厌。不管多好多坏,自己知道就够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有了这份达观,你一定会赢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