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老子的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一生下来,他父母就发现这个孩子耳朵特别大。古人喜欢从一个孩子的特征来取名,于是替老子取名为李耳。老子又叫老聃,聃就是耳朵大的意思,也有人说是耳朵没有耳轮。

有人肯定要问了,孔子姓“孔”才叫孔子,孟子姓“孟”才叫孟子,那么他姓“李”应该叫“李子”啊,为什么要叫“老子”?《史记正义》引的有关材料,其中有一条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逎左腋而生。”老子的妈妈怀孕竟然长达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她来到一棵李树下,割开左腋,生下了老子。老子一生出来已经有八十一岁了,连胡须眉毛都白了,人家自然也就称他为“老子”了!不过,学者还有文雅的说法,《史记正义》就另有一说:老子是个号,“老”是“考”的意思,“子”就是“孳”的意思,也就是“考教众理,达成圣孳,乃孳生万物,善化济物无遗也”。他研究了许多的道理,善于育化别人,济物又没有遗留,神圣地孳生出万物,因此就叫他老子了。当时,称人的字是表示尊敬,称“老”更是对师长辈的尊称,这与今天称“老某”只是一般的称呼,称“某老”才是尊称不同。

不过,老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还真是个难题。历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52.6万多字的《史记》,但是在为老子这位道家圣人作评传时,只写了450多个字。这是没有办法,因为材料太少,司马迁治学又很严谨。他一开头写了27个字: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是介绍了老子的籍贯、姓氏、职务。老子是楚国的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这个苦县厉乡曲仁里在哪里呢?有人说在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东,今天在那里还有许多有关老子的遗迹。不过,学者也有认为老子的故乡在安徽的涡阳地区的。

《史记》记载,他是“周守藏室之史”,这个职务,现在许多研究《老子》的学者认为是周王室的图书管理员,一个小官吏;但是,从《庄子》、《史记》的有关资料看,“周守藏室之史”这个官可不小。《庄子》记载,孔子第一次去拜见老子,是为了让自己的著作能被周王室所收藏。子路给孔子出主意说,听说原来的征藏吏老聃现在退休回家,可以去走走他的门路。在书写条件十分落后、又没有印刷术的情况下,著书立说能被王室收藏,非常不容易。退休的老子还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可见其地位之高。

不过老子的作用还不仅于此,他这个藏室应该不仅有图书,而且有文物和档案,以及其他的东西,这就可能兼有像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这样的情况。老子就是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管理的这么一个馆长。这样比拟后,如果我们再往深里思考的话,就发现一个秘密,为什么他写下的五千多个字就成了中国的一大经典、世界上的一大智慧?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他的思想这么深刻?这从他的职业,从他的工作岗位,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其中的秘密。

他做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兼做档案馆、博物馆的馆长,那么他有了特别丰富的知识与智慧的源泉。第一,他看到的东西远远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图书、档案、文物,当然大大超过一般人,因为一般人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他不仅看到大量的东西,而且还会看到许多秘密的东西,甚至机密的东西。第二,我们可以再想,他既然是那个时候国家级别的馆长,当时的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阅图书的,那么到他那里的人,必然是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他碰到的就是这些高层次的文化人、学者,并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当然他的知识、智慧在不断地丰富起来了。第三,他这个职位在京城,处于王朝、政权的中心。因此,他不仅能够知道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能够和当时王朝政权的核心频繁接触,也就是说他能够获取大量王朝的时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聪慧,悟性极高,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素质,又处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当然灵性焕发,有那么深邃的学问,会成为中国的哲学之父了。

司马迁在开头的介绍后,又极其简单地用161个字记叙了孔子向老子学习的事,用67个字写了老子出关的事,再后来就拿不准了,只能记下有的这样说,又有的那样说了。司马迁在此文中提到几个有关人物:一是老莱子,为楚国人,与孔子同时;二是“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有一位“太史儋”,曾见过秦献公:三是战国时期魏国将军李宗的父亲。然而这些人到底是否即是老子,也只是“或曰”、“世莫知其然否”。这就是说世上没有人知道那些说法是对,还是不对。再比如有人说,老子活了160多岁,有人说活了200多岁,等等,也不可考证了,大约老子是一位特别长寿的人。

至于到底谁是老子,后世争论颇多。比如有的认为,当时李姓还没有形成,老姓却已经有了;或又有说老子字伯阳,谥号聃。有的学者认为,老子即太史儋,或说即老莱子。有的认为有两个老子,比如春秋时一个是老子李耳,战国时一个“老子”是太史儋。如此等等,各有所见,因此从司马迁的《史记》一直到现代,关于老子其人以及《老子》其书的见解很多。

关于老子其人的时代,近现代学者也还有不同看法:一说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比孔子早些。一说老子是战国中前期人,应该比孟子早,比墨子晚。一说老子是战国末期人,比庄子晚。结合当今的出土文物来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人似乎更合理一些。

老子的故事

中国的民间文化积淀丰厚,不仅有丰富的民间故事,还有美丽的神话、动人的仙话,老子的神话、仙话就不少。

1. 孔子向老子求教

孔子很谦虚好学,当时老子名声很大,孔子决定去拜见老子,向他请教礼的问题。于是孔子一路风尘仆仆地从鲁国山东曲阜来到周王都洛阳。

那天老子刚洗了头,正在晾头发。孔子一踏进门就被眼前的情景弄傻了,只看见老子披着长长的散发,迎风而立,微微抬头,双目似闭又似开着,面上似笑又不笑,神情似醒又非醒。树叶飘过,不动声色;风吹拂脸,声色不动,就像一株枯树挺立在那儿!孔子心里打了个问号:这就是当代最有名望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老子?怎么会这个样子啊,像个枯木?不过孔子很有礼貌,不打扰老子,而是先退了下去,静静等待着。

当老子会见孔子,和他谈论时,孔子好像被老子带到了一个神奇的智慧世界,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智慧,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哲理。

孔子很真诚地又很直率地问老子:“先生,是我眼花了呢,还是真的,刚才先生的形体就同枯木一样,好像超脱了一切!”老子微微一笑,讲出了一番深刻的哲理。原来老子利用晾头发的时候,完全进入了一个寂静的、虚无的、深邃的奇妙世界,遨游到万物本来开始的地方,即事物的生机活泼的原生态中去了。孔子奇怪地问道:“这种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老子神秘地一笑说:“达到这种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是最高层次的快乐,能够体味到这些的就是最高境界的人了!”孔子的心灵被震动了,老子的形象在他心目中变得无比高大,无比智慧,无比光辉!

据说孔子拜见老子回去以后,几天没有讲话。学生们不懚发说,咱们的夫子怎么了?其实孔子是在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孔子从此以后变得眼界更开阔,思想更博大,智慧更丰富了!后来孔子深深感叹说:“真了不起啊,老子是人中之龙啊!而我只好像是瓮罐中的一只小小的飞虫啊!”

孔子的学生不懂,请问老师,为什么称老子是龙呢?孔子说:“如果是只鸟,我当然知道会飞;如果是条鱼,我当然知道会游;如果是只野兽,我当然知道会跑。是鸟,就可以用箭射它:是鱼,就可以用线钓它;是野兽,就可以用罗网捕它。至于一条龙,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驾着云邀游太空的。所以说老子是龙啊!” (详见《庄子》)

2. 老子出关

老子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于是在56岁那年辞官不做,告老还家。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

老子骑上青牛,离别家乡,一直往西,准备到秦国讲学。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原来大概就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匣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把守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尹喜,他夜观天象,见紫气横空,知道必有贵人来临。就派人四下打听,看近来有谁要来函谷。不久就打听到了老子弃官西游,将要赴秦讲学,从函谷关路过。

关令尹喜早已仰慕老子盛名,知道他生性善良,慈爱百姓,道高德崇,学问渊博,能知天上阴阳,人间祸福,懂得世间万物既对峙又和合,发展变化无不循道而行,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物。他于是就派人严密把守函谷关,将吊桥竖起,如若见到老子,好留着不让他走,请他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写一部书,一来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二来可以流传后世,教化子孙。

这天忽然风送异香,霞光升起,老子骑着青牛徐徐而来。老子来到城壕外边,见吊桥高竖,无法通过。青牛善知主人心意,看到此种情况,它两眼一瞪,尾巴一拧,四蹄顿生紫云,驮主人腾空而起。牛身下云朵涌动,错落连环,自东往西,越伸越长,霎时在函谷关上空仿佛搭起一座紫色的“天桥”。老子就这样过了函谷关。青牛落到地上,驮着主人,继续西行。

尹喜听说老子骑青牛从城头上飞过,十分惊奇,就骑上白马,领着随从,出西门,一直追赶老子,追了十二里,见老子正骑牛缓缓而行。尹喜急忙下马,上前拜见老子,向他说明了自己的心意,请他答应请求。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开始老子不答应,经关令尹喜再三恳求,老子才答应他的要求。

关令尹喜把老子请回函谷关,盛情招待,十分尊敬,不仅一天三宴,三天九宴,而且亲自铺床叠被,早晚问安。盛情难却,老子就在函谷关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书稿完成后,即辞别关令尹喜,骑青牛离开函谷关,继续西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老子过函谷”。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所以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

3. 老子赶山

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有一高约十三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被当地人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曾在这里讲学,此地离老子家有好多路,老子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座“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这座山让当地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目睹这一切,虽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骑青牛飞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于是要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乡,老子一鞭子打在隐阳山上,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百姓感谢老子赶走了这座大山,因为从这以后老子家乡的百姓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百姓就把老子挥鞭赶山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所以当地人又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

《老子》的微言大义

有人认为,《老子》仅仅五千多字便能包罗万象,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甚至认为读通《老子》,可以得道成仙。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宣扬消极避世哲学的书,什么“不敢为天下先”,也许对奋斗遭受了挫折、有失落感的成年人有抚慰的作用,却对培养青少年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妨碍。还有人批评《老子》把“小国寡民”作为理想境界,是要开历史倒车,回到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去。至于说《老子》是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立场上,宣扬唯心主义、阴谋权术,这样的观点今天已经不大有人提了,但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其实也不在少数。而另一方面,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老子》是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世界文化名著。尽管《老子》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但是以前《老子》的注译本,存在大量的误读与曲解,根据以往的中文注译本翻译的《老子》外文本,自然也会错得很严重。所以,其实世界上大多数人了解的《老子》,与《老子》的本来意思是有很大距离的,有些地方甚至是南辕北辙的。流传两千多年,目前世界上拥有读者众多,而其本意还尚未弄清楚,真正的价值当然远未被人认识,这样奇异、矛盾的现象,怎么会发生在《老子》这本书上?《老子》又是怎样的一本奇书呢?

《老子》是中国第一本哲学著作。《周易》也是一本哲学著作,而且成书年代比《老子》早得多,之所以《老子》是中国第一本哲学著作是因为《周易》的经文中虽然包含了许多朴素的哲理,但全书基本上还是以占卜为主。直到孔子与他的弟子写出系列的阐释《周易》的篇章,才将《周易》的哲理提升了,系统化了,连同《周易》才成为一部哲学著作。所以《周易》成书虽在《老子》之前,而提高到哲学书的地位却在《老子》之后。

《老子》首先是一本政治哲学著作,而且是专对侯王(诸侯与国王)进行说教的政治哲学著作。西周重教化,开办官方的学校,培训王公贵族及其子弟与官吏,这官方学校学的内容叫“王官之学”。我们今天看到保留在“四书”里的“王官之学”,其实只是官学,是培训官吏用的;《老子》里说的才是王学。

除了《老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政治哲学,都教授统治者怎么做大做强,政治哲学理所当然地成了强者的哲学、大者的哲学。而《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要侯王“受邦之垢”、“受邦不祥”。就凭这一条,《老子》便高居于世界哲学的顶峰,何况《老子》哲学是一个有本体论的严密、深邃、完满的体系,《老子》是中国第一个自觉运用哲学思维来观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范例。又因为在老子的观念中,侯王应该是“圣人”,也就是品质高尚的人,侯王只有凭他的道德、修养,才能长久、稳固地拥有统治大权,才能“没身不殆”;所以,《老子》的政治哲学实际又是好人哲学,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广、引申到哲学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乃至在后世创立道教时被引为修身经典。所以有人说,“中国迄今为止的所有哲学思想、流派都在《老子》创立的哲学体系的覆盖之下。从世界范围看,其思想高度可以和佛教哲学比肩而立,比古希腊哲学可能还要高出一筹。”

《老子》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即“道”和“无为”(由“道”和“无为”双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和谐,由于这个概念十分重要,我们将在下一节详细论述)。这两个概念非常抽象,很不容易令人理解,在本书中又将多次涉及,下面分别阐释一下它们各自的内涵。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深信不疑,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或称为“神”)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老子的“道”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无为”的含义有六重。其一,老子说的“无为”通常就是指不做。不是少做,而是不做。不是随便,而是绝对的坚持。这时的“无为”拒绝一切,是一种智慧的高姿态。

其二,无为就是“勿为”,指不要去做。这是对“不做”这一自我意志的外化,要求别人或自己不要做某事,这本身就是一件事。用事来做事就会陷入事的连环套,多不能得。所以要用人来做事,不要用事来做事。要求别人或自己“勿为”通常是无效的。所以老子自己也承认:“我说的道理是有根据的,也很好懂,可是没有人理解我。”

其三,无为就是“无以为”,指条件不具备,以至无法下手,无从开展。这时的“无为”是一种缺憾事。

其四,无为就是“以无为之”,指不受约束地做事,用无所谓或无所顾忌、甚或无法无天的态度、方法做事。以无为之是一种极高境界,它既不是用事做事,也不是用人做事,而是用“道”做事,人甘当“道”的工具,把自己交出去是自由的,这时往往不重结果,而重在享受过程。

其五,无为就是“为无”,指做事追求零结果、零效果,不求得失而求均衡,不求胜负而求和谐。这是一种极高境界,“为无”已是道本身。佛经说:“不增不减,不净不垢。”《古兰经》说:“他(指安拉)既不生育,他也不被生育。”这就是“为无”的最好诠释。

其六,无为就是“自为”,指自己规定自身,让外力失效。黑格尔说:“这时它(指意志)是自为的自由的,是以自由为对象的,它就是自由。”自为就是自由,其程序有三:一是清除外力,不再“他为”;二是自己做自己,自为主宰;三是自己也不做自己,消失主宰,任一切随便。

但由于继承、总结了中国上古推举制氏族社会政治理念的《老子》,不合宗法制封建社会与宗法制集权社会统治者的心意,因此,韩非子第一个以《老子》继承发扬者的面目,用“解老”“喻老”的方式,将民本的《老子》篡改为君本的搞阴谋权术的《老子》。即使在吸取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实行“黄老之术”的汉初,也是外黄老而内法,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老子》则被从庙堂(朝廷)放逐到民间,变成政治上失意的知识分子寻求精神解脱的读物。对《老子》的严重误读与曲解,主要是由此而生的。

抹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今天来读《老子》,不禁为中华民族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产生了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感到骄傲,并且我们可以运用《老子》的智慧来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改进我们的思想方法,分析、研究、解决现实问题。《老子》不是老古董,在当今世界仍然充满生命活力,焕发熠熠光辉。按《老子》的教诲去看世界、学做人,你一定会觉得内心充实,精神舒畅,心胸坦荡。祖先留给我们这么一笔丰厚的遗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继承。古人说,“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因为忽略《老子》优秀的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文化里积淀了多少负面、消极、残忍的东西;当今世界也是物欲横流,我们多么需要用老子思想的清流来涤荡污浊。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将永不泯灭。

老子的和谐思想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他“道”为基础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是和谐的

老子认为道是本原,所以道生万物,它能够包容一切,统摄一切,一切事物统一于道。“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两性的变化是有序的,所谓“阴阳相推”,就是指阴阳的有序变化。道就是事物的和谐统一关系,道就是和谐,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不是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精神性实体,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总的和谐关系,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就是说,道无处不在,恍恍惚惚,在无形之中有事物的影像;在依稀隐约之中有具体的物质;在深远幽暗之中有真实的东西,即阴阳的和谐关系。总之,道在表面上是无序的,但实质上却是有序的、和谐的。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的话告诉我们,和谐是道的规律,认识了和谐就能够认识道的无形,道的玄妙,道的规律。

道的运动是和谐的循环运动。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道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的运动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圈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结构。再者,道的运动过程也是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运动从起点开始,逐渐离开,越离越远,到了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回到出发点,由此构成一个环形结构。道就是这样的系统,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反和复,“反”指的是离开的过程,它可以包含若干阶段;“复”指的是返回来,它也可以包含若干阶段。老子用一个“反”字表达了两重含义,即“反”是反与复的统一,二者构成了运动的和谐结构老子经常用“归根”,“复命”这些语汇,指的都是和谐循环的意思。

2. 矛盾双方是和谐的

老子的道论,讲了许多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矛盾,诸如,福与祸,美与丑,善与妖这些矛盾,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为存在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灾祸、幸福依傍着它;幸福、灾祸潜伏其中。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是相对于丑而言,善是相对于恶而言;美与丑、善与恶又都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善,美和善都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美和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对立面相互比较而存在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不善。同样道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等,也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老子说的“有无相生”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是和谐关系。每一方都包含着对方,每一方都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离开了对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矛盾也可能激化,但是那不是老子愿意看到的。

老子认为矛盾方面的对立和冲突必然发展为和谐与统一。他指出:“冲气以为和。”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阴与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作用,使事物达到和谐和统一,即“冲气以为和”。“冲”是涌动,激荡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冲突、对立,象征矛盾的不平衡和对立状态,它是事物实现和谐与统一的内在动力。

3. 和谐的原则适度

根据和谐规律,老子提出了和谐的原则,即适度。和谐就是适度,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最佳状态。他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名誉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爱?身体和财富哪一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那一个是病害?当然,老子肯定的是后者。这说明老子是看重身体(生命)的价值的。因此,他提出了凡事都要适度,不要过分。过分的吝惜,一定会造成巨大的耗费,过多的保藏一定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人们要“知足”“知止”,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有危险,这样的人可以长泰永存。

现代辩证法认为度是质的数量界限,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凡事都有个度,超过了一定限度,事物的质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要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就要坚持适度原则,使量变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做到无过无不及。老子强调“去甚、去奢、去大”就是这个道理。老子用了一些隐喻论述他的观点,他说,天下万物,有的在前面行走,有的在后面跟随,有的送暖气,有的吹冷风,有的强壮,有的羸弱,有的得胜,有的失败。当时,大小诸侯就是这样,你争我夺,争战不已。老子最后得出结论,从政者要戒除走极端,戒除奢侈,戒除过分。这是老子的“中庸”思想,其要旨是不要走极端,不要奢侈,不要过分。核心是不要走极端(去甚)。有人说,老子的思想意在取消矛盾或消解矛盾,这是不公正的。老子是提出一种解决矛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和转化,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解决矛盾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即促使矛盾激化,实现矛盾的转化的方法。这要看是什么矛盾,解决“甚,奢,大”这样的问题,不必等激化了再着手解决,那样就麻烦了。当然去甚,去奢,去大之后,还是存在矛盾的,虽然老子没有谈及,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说,他并没有取消矛盾或消解矛盾。老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合理性,中庸作为文化心理现象已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思维方式也一直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常用“太极端了”,“太过分了”等说法描绘某人的不良行为。这说明中庸思想是深入人心的。“去甚”是正确的,极端不代表事物的主流和发展趋势。事物普遍具有中心和两端三部分,不论从空间角度看,还是从时间角度看,都是这样。偏离中心,离开轨道,就会走入歧途,适度才是最好的。

4. 和谐的政治观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道是无为的。他告诉人们要“唯道是从”,爱道,循道,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他和谐思想的精髓,老子强调“无为”的理念。他指出,道永远是无为的,君侯王公如果能遵守道,即客观规律,万物将自然而然发生变化。老子的无为原则不是别的,是要人们守道,行道,遵循规律。坚持无为原则,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定。而无所欲为,胡作非为,倒行逆施是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他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让老百姓认为统治者的作为是顺应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事。另外,统治者要很好地进行统治,还得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维护万物的“自然”之状态,使之能保持不变。也就是统治者在处理人与人和人与事的关系时,应遵循“法自然”的原则。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等同于我们现所说的大自然或自然界,而是一种自然状态。老子所关心的不是自然界,而是人类和人类社会,是与人类社会生存有关的状态,是一种类似于自然无为、自然而然的和谐状态。自然状态包含事物自身内在的发展趋势,是原有自发状态延续的习惯和趋势。老子眼中的“自然”是一种排除外力干扰的情况下的事物自发状态的保持与延续的习惯与趋势,或者说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老子所描绘的这种“自然”状态下的人类社会,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自是互不干扰,相安自得,怡然自乐,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式理想状态。

老子从“道”出发,推演出治国理念,在原则上要求“法自然”,按事物自身应有的规律办事,不要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在实践层面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为所欲为,利用手中的特权横加干涉老百姓的生活。统治者应该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在政治统治的操作上做到“无为而治”,从而达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相安无事,和谐共存。老子反对统治者干预民众的生活,而倡导让民众按其自然本性而活。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特别是大国,就像烹小鱼一样,不要随意扰动,简单处理就行了。老子主张以道治国,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则。以道治国,即使妖魔鬼怪也不能显灵,即使显灵也不能伤害人,即便圣人也不伤害人了。这就是以道治国取得的结果。总之,老子认为,只要顺应自然,就会取得成功。要统治天下,就不要做扰攘百姓之事。反之,苛政褥节,禁令繁多,令百姓无所适从,最终只能失天下。统治者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要以“清静无为”为原则,以安定不扰民为上,只有这样,才能各守其静,天下也就相安无事,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就是老子的“内政”方略。

现代社会结构复杂,事物繁多,现代国家的治理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老子的治国原则还是有其合理内涵的,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一宝贵的政治经验,往往为历代贤明的从政者所接受。

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关键是实行平等的原则。老子从自然界的平衡法则引申出人间的平等法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他特别指出,当时人间的法则不是这样,剥夺不足而供养有余,这就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老子这里论述了社会平等的思想,体现出他的社会政治观。应该说,老子的社会平等思想是一大创见,比欧洲近代启蒙思想家用自然法则解释社会现象要早两千多年。老子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虽然在他那个时代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平等,他还是执着地追求这样的理想社会。

老子描绘了一幅古代理想社会的图景,他的参照物是周代的社会制度。周在入主中原以前,国家规模很小,这正是老子“小邦寡民”的原型。他主张国家的规模要小一点,人口数量要少一点,好的器具也不用,使人民重视生命而不随意迁移。有车船不乘,有甲兵不去打仗。吃什么都觉得甘美,穿什么都觉得式样好看,对古老的风俗觉得很快乐,住什么居室都觉得安全舒适。邻邦之间,鸡犬之声都能听到,但是民众一直到死也不相往来。这是一种古代的乌托邦思想,它的实质不能认为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向人们展示未来社会的状况。希望用一个理想的社会取代当时的社会。

在“外交”方面,老子针对“国际”上常出现的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情况,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所应遵循“谦下”的基本原则。大国对小国谦下,小国就如百川汇之于江海,自然就能聚拢于大国周围;小国谦下就能被大国所容纳。这样,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皆得其欲”,从而能做到和平相处。

5. 和谐的自然观

老子认为,生物来源于自然,人也来源于自然,人和生物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求得生存。生态系统是道循环运动的产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缔造了生物,德养育了生物,周围环境使它成为一定的形态,各种力量制约它的成长。生态系统遵循道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生态系统变化的动力来自它的内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的相互作用是生态变化的内在动力。

道使生态系统趋向平衡。“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种平衡是自然本身的动态平衡,不是神或上帝的力量促成的。现代生态学表明,各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水和大气的循环,各种食物链的能量转换,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现代系统科学揭示了耗散结构的系统循环的内在机制。老子指出,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都是道缔造的,都遵循着道的规律。自然的协同,稳定与和谐给予人的启示是: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一致,同时也要维护自然的稳定与和谐,特别是维护生态平衡。美国著名学者卡普拉对道家的这一思想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老子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顺从天道,惟道是从,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保持与大自然的和谐。

老子思想研究概况

秦汉以后,学者对于《老子》的注疏,最为重要的有西汉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东汉严遵的《老子道德经指归》,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在此三家以外,各种研究注疏著作极多,有书上说达到了3000余种,今天所能见到的有400种左右。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本《老子》。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出土的三种竹简本《老子》,是目前新见的《老子》的最早版本。这两批《老子》古本一经出土,就成为国内外古代史研究、考古学研究、古代文献学研究、古文字研究、哲学史研究等众多学科领域所共同关注的焦点,成为近二十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条主线。

现代以来,老庄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以及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晚清至现代初期,学术界在对儒学进行改造和批判的同时,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诸子的学说,其中对于老子关注尤多,当时最为优秀的学者几乎对老子都有研究,著作众多,推动了老子学说的深入发展。新中国建立以后,老子的思想学说继续得到普遍关注,先后出现了两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对于老子思想学说的讨论,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这期间仅对于《老子》的通俗白文注解,就出版了50余种。

清末至民国初年,自乾嘉古文学派、桐城学派、常州今文学派,到康有为、严复、刘师培,再到章太炎、王国维、胡适,对老庄道家学说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西方思潮影响下,以疑古派为中心的论争,以及马其昶、马叙伦、高亨的现代考释,梁启超、冯友兰、金岳霖、钟泰的西方式哲学研究,老庄道家学说仍然为一大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家研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李泽厚、汤一介、冯友兰、陈鼓应等人的哲学解读;张舜徽、徐梵澄、崔大华的综合诠释;李学勤、李零的考古学与古文献学的最新论证;有刘师培、蒙文通、王明等人对道藏进行整理;许地山、刘咸忻以及陈寅恪、汤用彤、陈垣等人对道教史进行研究;陈撄宁、刘仁航等人,对仙道思想进行了阐扬;还有目前方兴未艾的着眼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新道家”等等。

港台地区对道家学说的研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直持续不断。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钱穆、吴康等人从事老庄学说研究,钱穆著有《老庄通辩》一书。到六七十年代,一大批学者涌现出来,出版的各类研究著作十分丰富。其中严灵峰的《老子集成》卷帙浩大。进入80年代以后,港台地区的老庄道家学说研究呈现出一派更为繁荣的新气象,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方法更为灵活多样,既有较为专深的学术著作,又有许多适合于学生和普通人阅读的著作。

就港台老庄学说的研究状况来看,对老子的研究仍然盛于庄子,老子在道家学说中仍然居于最重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在老庄研究方面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就是生命与智慧成为老庄研究中的一大主题,语译类、文学传记类比较浅近通俗的著作占了较大比重,甚至出现了蔡志忠《漫画老子:智者的低语》、《漫画庄子:自然的箫声》那样深受一般读者喜爱的系统的漫画作品,标示了现代社会对于古代文化继承与认同的一个新方向。

国外研究老子已有悠久的历史,对于老子的评价较孔子高出许多,特别是西方科学家对于老子有普遍的关注和赞同。在近邻日本、韩国,老子具有巨大影响,近年来更在韩国成为热门话题。日本和韩国,从更早时起,已有各种汉文版本流传。在亚洲其他国家,越南文、印度文以至梵文、女真文的《老子》译本,都可以找到。

西方学者,对于老庄道家思想向来怀有很大兴趣。北京大学教授李零1993年访美,回国以后著文说,“西方人对中国思想一见钟情的必然是道家,对儒家老是提不起兴趣”,因为道家“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无论是对宇宙、生命、社会,还是其他问题的关心,都比较容易同他们的传统合拍,比较容易同他们作心理沟通”。

西方文明从19世纪上半叶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时,就开始注意道家了,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而说道家“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道就是道路、方向、事物的进程、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与基础”,从而给予很高评价。黑格尔此处体现出的自然是西方的学术立场,但是其观察问题的方法也是值得注意的。

现代以来,有一大批西方和东方的科学家、科学哲学家,都曾关注老子。其中最为著名的如英国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和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卡普拉所写的《物理学之道》专门探讨现代物理学与东方哲学的会通,对于老子道家思想作了极大肯定。该书出版之后很快畅销全球,几年之内就多次再版,行销50万册,并被译成多国文字。李约瑟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献身中国文化,他的巨著《中国科技史》是这个领域中最伟大的著作,他自己因为热爱道家学说,甚至取了道号,叫做“十宿道人”。

由此可见,老子思想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将会对老子思想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老子思想也会对人类的明天做出更大贡献。 B3MKK9QqDmOOqKDvOkhxL/jRKxplhdla8ncKxLltjG0+RdOC4/CTH6XXHCLIFS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