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磷幕僚,因磷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世称李青莲或李翰林。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李白性格豪迈,向往建功立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的现象深为不满。其诗多抒写内心的苦闷和矛盾,表现了鄙夷世俗,蔑视权贵的精神;但往往也流露出放纵享乐,饮酒求仙的消极思想,风格奔放自然,色调瑰玮绚丽,善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和素材,用丰富而夸张的想象,表现出奇妙空灵的意境,为屈原以后同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仙”。《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存诗九百余首,以诗人王琦注本较为详备。

夜思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

[注释]

①夜思:诗题一作《静夜思》。郭茂倩将此诗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中,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赏析]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也是千古思乡”第一诗,写得十分出色,可谓言短情长,感动了古今多少他乡流落人,恐怕不会过分吧。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的“疑”字即写诗人的内心活动。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描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再续之以行为描写,即“举头”和“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上所析“举头”、“低头”的行为描写,均包含着诗人曲折复杂的心理活动,但诗人并不直接叙出,而只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变化来表现,故十分有情味。俞樾在《湖楼笔谈》中分析这种心理刻画与行动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时曾说:“床前明月光,初以为地上之霜耳。乃举头而见明月,则低头而思故乡矣。此以见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仍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诗乎。”他所说的“以无情言情”、“从无意写有意”,即是笔者所说的行动举止描写,虽不明写情意,但暗中寓有深意,再配以精妙的心理刻画,遂使本诗成为千古不朽之名作。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①颦②蛾眉③。但见④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释]

①深坐:指久坐。

②颦(pin):皱眉。

③蛾眉:比喻女子的眉美。

④但见:只见。

[赏析]

本诗是一首题材为闺怨的诗作。写一位美人苦待心上之人而不至,因而转爱为怨,又转怨为恨,表现了作者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诗人在表现这一感情时,主要通过对美人的行动、表情和心理刻画来实现的。

诗作的前三句中既有行动描写,又有表情的描摹,都能做到形象逼真,似见其人。美人为何要“卷珠帘”,那是为早见心上人;又为何“深坐”,那是因情深而不怕等待时间之久长。因此,前面一句半为写出美人的“卷”、“坐”两个动作,表达了她急欲见到心上人的迫切愿望。而后一句半则写美人的“颦蛾眉”和“泪痕湿”,这些都属于表情刻画的范畴。诗人写她皱眉落泪,说明了她因心上人不来而痛苦万分。末句是心理描写,说这位美人由爱生怨、因爱生恨的情感变化。众所周知,爱得深才能恨得切,爱和恨为一对孪生兄弟,是不能分离的。诗中的美人,由于对所爱之人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在她的挚爱落空以后,自然要生出无穷的怨恨了。诗人说“不知心恨谁”,那是明知故问。读者心里非常清楚,她所恨之人便是她所爱之人,即为她久等不至之人。之所以要用“不知”两字,并非只为故弄玄虚,而是为以“不知”来启示读者:你知不知,美人究竟是在恨谁?读者如果在心里答道:我知,她在恨那个她所爱之人。那么,作者的目的便达到了。这便是明知故问在本诗中的妙用。

玉阶怨①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②。却③下水精帘④,玲珑⑤望秋月。

[注释]

①玉阶怨: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旧题,《乐府诗集》收谢朓、虞炎及李白等诗作。玉阶,玉石砌成的台阶。

②罗袜:丝织的袜子。

③却:还,又。

④水精帘:即水晶帘,亦即珠帘,以线串琉璃珠垂挂门楣,为精美装饰品。

⑤玲珑:明亮的样子。

[赏析]

本诗的内容为写一位幽居深宫的宫女内心的怨恨。艺术手段高明,被明人胡应麟赞之为“妙绝古今”之作(《诗薮》)。

本诗的主要特色是仅诗题着一“怨”字,而在诗作的字面上却无丝毫怨意的痕迹可寻,这便是高度的含蓄蕴藉,非高手难为也。首句从表面看,为白露生玉阶,此乃秋夜之常景;二句写露水沾袜,也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一景;三句写放下门帘,这也是夜深时的寻常一幕;末句写仰望明月,这更是习以为常的动作。然而,作者将这四句看似平淡无奇的镜头串联成诗,并以一股气韵贯穿其中,再加上诗题中一个“怨”字的提醒,立刻就会在读者脑海中产生了一种超越字面内涵的全新意境,令人体会到这是一首写宫女不幸遭遇的诗篇。首句写白露生玉阶,乃使人领悟到秋夜已凉,在此凉气逼人之时,伫立于石阶之上的宫女,恐怕有无数心事要倾诉吧。二句写罗袜生凉,一是续写她的装束之美,进一步点明她的身份。二是以“罗袜”一词使读者产生联想。三是这句中暗藏了一个“望”字,因为夜既深而犹不离玉阶,乃至罗袜被白露所侵,必定有所期待。因此这句虽不着“望”字,读者仍然可以感受到宫女那一双望眼欲穿的美目肯定是牢牢盯着院门,她多么希望能看到君王身影的出现,但是所有的期盼却都落了空。后两句中诗人才不慌不忙地将“望”字推出。其实,这个“望”字在“却下水精帘”的动作发生之前即已存在。女主人公为何要“却下水精帘”,有的注本谓因天气寒凉,故欲放下水精帘御寒。其实水晶制作的门帘是无法御寒的。何谓“却”,还也。“却下”就是“还放下”,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对此字的解释很为准确,而其他注本释“却下”只是“放下”,“却”字没有释意,这是不妥当的。既然在放下前还有一个“还”字,那么就要探讨为何诗人要加这个“还”字,于是就有了以上女主人公望明月后心理上发生变化的一段分析,所以这不是笔者妄加推测的杜撰之辞,而是有一定文字为依据的。至于末句,依然是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继续。她落下门帘,本不想再看明月一眼,但还是身不由己地透过水晶帘再向明月投去深情的目光,其原委不难想象,她依旧对君王充满着期望,她多么希望君王能像这玲珑的月色一样进入自己的屋宇之中……

送孟浩然①之②广陵③

故人④西辞⑤黄鹤楼⑥,烟花⑦三月下⑧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⑨,惟见⑩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①孟浩然:李白在安陆居住时结识孟浩然,他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与李白友善。

②之:去,往。

③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④故人:老友,指孟浩然。

⑤西辞:向西告辞。

⑥黄鹤楼:武昌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矶上有黄鹤楼。传说有仙人子安乘仙鹤过此,故得名。黄鹤楼曾被毁,现已重建,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⑦烟花:指水汽迷蒙、鲜花盛开的春日美景。

⑧下:指乘船沿江而下。

⑨碧空尽:消失在碧空中。

⑩惟见:只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远行的诗作,但所表达的情感却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写作本诗时李白同孟浩然相识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孟浩然要比李白大10余岁,成名也早于李白。李白对孟浩然是十分钦佩的,曾写诗赞美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李白既喜爱孟浩然那清新雅淡的诗风,也十分欣赏他那流连山水、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现在这样一位莫逆之交要赴扬州远游,李白能不动容么?这是一。其次本诗还写出了诗人因不能同行的遗憾之情,这只要从第二句中的“烟花三月”四字中便能看出。扬州是唐朝第三大城市,同时也是东南一带胜景荟萃之处,城里城外的园林建筑不计其数,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大明寺、瘦西湖、桃花坞、小金山、钓鱼台等等。时谚谓:“腰缠十万贯,骑驴下扬州”,可见其对文人的吸引力之强。而且后来李白也真的去了扬州。除李、孟以外,唐代诗人游览过扬州的还有张若虚、高适、刘长卿、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宋代也有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去过扬州。第三,当然也写出了诗人因友人远去而产生的寂寞之情,这只要从第三句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中便可看出。诗人明写江水碧天隐没了远舟,实际是写出自己心头因失去友人而产生的空白,这是一种茫然无绪的失落情感的形象说法。

下江陵①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②,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①下江陵:诗题一作《早发白帝城》。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称殿前井中曾有白龙跃出,因自称白帝,山称白帝山,城为白帝城。城高山峻,如入云霄。

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水经注·江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赏析]

安史之乱中,李白受到政治上的第二次打击,受永王李磷之案的牵连险些被杀头,多亏有人营救才免于一死,被长期流放夜郎。他抛妻别子,凄凄惶惶地走上流放之途,心情非常苦闷抑郁。当走到白帝城时,忽然得到被赦免的喜讯,他又恢复了自由,又可以回到他生活了大半生的第二故乡——长江中下游地区了。他怎能不欣喜若狂呢?本诗正是这种心情的形象化体现。

“朝辞白帝彩云间”,起势突兀,在叙事中寓情蓄势,为全篇奠定基调。

“千里江陵一日还”,用空间距离之远与所用时间之短作对比,写出船行速度的惊人之快。

第三句一转,别开生面,抒写自己乘轻舟飞越三峡时的感受。“两岸猿声啼不住”为全诗神韵之所在,若无此句,全篇则黯然失色矣。两岸凄哀的猿啼声彼伏此起,一叶轻舟在这猿啼声中顺流直下,速度如飞,何等的惬意!正是这猿声为全诗增添了音响效果,颇具神韵,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句进一步描述舟行之速。此句最妙在一“轻”字,看似漫不经意,实则妙不可言。“轻”字既表现出舟行水上的迅疾轻飘,同时又暗寓着诗人心情的轻松。轻松之人乘一叶轻松之舟飞奔在顺流的江面上,两岸猿声相衬,真如神仙境界一般。

李白是个充满激情的诗人,此诗又写于充满激情之时,诗中洋溢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喜悦的激情。正是这种激情能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带来喜悦,才使本诗盛传不衰,获得了永久的生命。

清平调①三首(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②露华③浓。若非群玉山④头见,会向瑶台⑤月下逢。

[注释]

①清平调:诗题一作《清平调词三首》。清平调,唐代大曲名。

②槛:栏杆。

③露华:露珠。

④群玉山:也作玉山,传说为西王母所居住的仙山。

⑤瑶台:西王母所居住的宫殿,见《穆天子传》。

[赏析]

《清平调三首》是李白在天宝元年入长安城后供奉翰林时所作。李白是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他接受了儒家“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精神,表示要“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希望能“济苍生”、“安黎元”、“安社稷”。他无疑会把这段供奉翰林的生活当作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极好机会。但事实恰恰相反,一方面是由于唐玄宗仅仅将他看成文学侍从,并未真正予以重用;另一方面由于权贵们对他侧目而视、尽力排挤,使李白根本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相反,他在皇宫中除奉命起草一些类如《和蕃书》、《出师诏》的诏诰外,还作过《宣唐鸿猷》那样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又应诏写过一些描写宫中行乐生活的诗文,如《泛白莲池序》、《宫中行乐词》及《清平调三首》等。实际上这反映了李白思想中庸俗的一面。

然而,有的论者却认为,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在赞美杨贵妃的同时,暗中还寓有讽意。据宋乐史《李翰林别集序》载,宦官高力士为报复李白让他脱靴的耻辱,曾向杨贵妃进谗,说李白诗中的赵飞燕指的就是杨贵妃,因为赵飞燕出身微贱,后来又被君王废为庶人并自杀,所以李白在诗中将杨贵妃比作赵飞燕是居心叵测。今人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评析》沿用以上两说,认为“太白此词,名花与妃子共咏,虽竭力揄扬,而意成讽谏。一时兴到笔随的绝妙好辞,其中以飞燕比太真,不料日后竟为人所谋孽谗构,终于落拓以死。才人不遇,可为浩叹。”

清平调(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①,云雨巫山枉断肠②。借问③汉宫谁得似④,可怜⑤飞燕⑥倚新妆。

[注释]

①一枝红艳露凝香:此以红艳的牡丹比作杨贵妃。

②云雨巫山枉断肠:此谓在巫山行云作雨的神女也不能同杨贵妃相媲美,楚王也不能同玄宗相比。因为前者只属梦境,只能使人徒增伤悲,枉然断肠。云雨巫山,见宋玉《高唐赋》。据称楚王游高唐,梦见一女子与其交合,自谓:“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③借问:请问。

④得似:能相像。

⑤可怜:可爱。

⑥飞燕:赵飞燕。初为阳阿公主家宫女,因貌美且善歌舞,为汉成帝所宠爱,立为皇后。后因淫乱,平帝时废为庶人,终自杀。

[赏析]

虽说《清平调三首》只是李白赞美杨贵妃之作,在思想意义上并无过人之处,但艺术水准很高,值得一说。

本诗可归纳为三种手法,即以花喻人、神不如人、古人不如今人。首句依然用以花喻人手法,同前首相比,多用一个“香”字,使人不仅见其形,还能闻其香,如此则花之美艳芬芳更能迷人,也就更加显示出杨贵妃的娇鲜艳丽。神不如人指二句。“枉断肠”即感叹楚王和神女两两相思,而毕竟只能于梦中相会,这同杨贵妃的“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白居易《长恨歌》)根本无法相比,因此连神女都要自愧弗如了,这就是“枉断肠”的妙用。后两句写古人不如今人。古人是赵飞燕,其美貌是历代宫妃中少有的,故诗人拿她同杨贵妃相提并论。但“倚新妆”三字显然认为,赵飞燕美则美矣,但她若无“新妆”相助,恐怕依然比不过杨贵妃;赵飞燕只是依靠“新妆”帮忙,才能同杨贵妃平分秋色。所以诗中对赵飞燕表似升拔、实为贬抑,是说赵不如杨。综上所论,诗人在第二首中以神女、飞燕为陪衬,让杨贵妃大出风头,这样就把杨贵妃的非凡气度和备受恩宠描写出来了。

清平调(其三)

名花①倾国②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③春风无限恨,沉香亭④北倚栏杆。

[注释]

①名花:指牡丹。

②倾国:绝色女子,这里指杨贵妃。李延年《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③解释:解除,消除。

④沉香亭:在唐都长安兴庆宫图龙池东面,用沉香木造成。

[赏析]

至于第三首,诗人运用的手法有二:一是花人娱人,二是春风拟人。先说花人娱人,花人指的是牡丹花及杨贵妃,所娱之人是唐玄宗。据《乐府诗集》引《松窗录》云,《清平调三首》是于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某天,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去沉香亭赏牡丹,认为在此良辰美景佳丽均全之时,怎么还能唱那些陈旧的歌辞呢?于是便命歌手李龟年宣李白立进新调,而李白当时却酒醉未醒,但偏能在昏沉中赋成此诗,可见其诗艺之高。李白这三首组诗是特受君王之邀而作,因此其目的无非是要讨得君王之欢心,所以诗中便说,有了这名花和美女,君王自然要带笑相看了。再说春风拟人手法。这春风喻指何人,显然是指唐玄宗。为何他有“无限恨”,因为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在他最宠爱的武惠妃死后,一直为没有绝色美人相陪伴而闷闷不乐,曾特颁诏书,让使者到全国各地密访,寻觅倾国倾城之佳丽,当时这批使者被称为“花鸟使”,可见玄宗皇帝在没有得到杨贵妃时“恨”之深。现在杨贵妃终于来到玄宗皇帝的身边,他当然不再有恨了,所以便变“恨”为“笑”,而且要倚靠在沉香亭边的栏杆旁,细细看她个够。

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将花人打成一体,说花美即为说人美,说爱花即为爱人,杨贵妃简直成为花王牡丹的化身了。同时诗作又杂以神话传说和古人故事,甚至将自然之物白云和春风组织入诗,这样便将美人美貌的感染力从凡人社会(包括古今)拓伸到神仙世界,再扩展到自然世界,杨贵妃的魅力立即被增加一千倍,这样的诗篇怎能不受到唐玄宗的喜欢呢?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①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③,迷花不事君。高山④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①红颜:脸色红润,代指青年。

②轩冕:卿大夫之车服,代指仕宦。

③中圣:谓饮清酒而醉。《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时科禁酒,而邈私饮。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徐邈平日谓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因其饮清酒而醉,故曰“中(zhong)圣人”。

④高山:喻人德行。《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赏析]

此诗大约写于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公元727—736年)。这一时期,李白常到周围各处游历,与孟浩然相识并结下深情厚谊。本诗即表现他对孟浩然的无比崇敬之情,也委婉地表现出诗人自己的精神世界。

首联点题,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从意境上统摄全篇。“爱”字为全诗的抒情主线,“风流”二字为孟浩然品格气质的主要特征,有提纲挈领之妙。

中间两联具体写孟浩然的“风流”。寥寥二十字,勾勒出一位高卧林泉,风流自赏,不为尘物所动的高士形象。“红颜”对“白首”,从纵的方面来写,概括出孟浩然大半生的风流情致。他宁肯丢弃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也要高卧在松风白云之下。通过这一弃一取的行为上的对比,凸现出其超凡脱俗的气度风范。“卧”字尤精妙,活脱脱地画出一位潇洒出尘的隐士的神态,确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情韵。“醉月”对“迷花”,从横的方面描写其隐居生活。两联诗各有侧重,错综有致。前联诗着眼于时间,即纵向概括,取意上先反后正,先弃而后取;后联诗着眼于空间,即横向拓展,取意上先正后反,由隐居而不事君。纵横交错,笔法灵活。尾联回应首联,再度表现对孟夫子的景仰之意。

本诗以情构篇,线索分明。开头写“吾爱”之意,中间写孟浩然“可爱”之处,最终表“敬爱”之情,形成抒情——描写——抒情的结构。随情而咏,自然流动。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②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③班马④鸣。

[注释]

①郭:外城。此处与下句的城互文见义,泛指城郭。

②孤蓬:蓬草遇风吹散,飞转无定,常用以比喻游子。

③萧萧:马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④班马:离群的马。

[赏析]

李白的律诗,自然流动,不屑于为格律所拘,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评曰:“李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本诗即有这种特色。

此诗写送别的深情。首联对起,点明送别的地点。“青山”、“白水”,“城”、“郭”两组词均是互文见义,意谓青山白水环绕着城郭的东北方向,不必拘执。颔联用流水对法,紧承首联语意,自然流动。“落日”两句对仗工稳,比喻妥贴,绝无斧凿痕迹。王琦注此二句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甚为精到。末句以马写人,用侧面烘托之法表现两人的离愁别绪,情意深婉。“萧萧班马鸣”借用诗经中的成句,只增加一“班”字,却增加了无穷意蕴,使其完全融化在自己的诗境之中,尤能显示诗人用典的巧妙。

小诗写得灵动跳脱,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形象生动,色彩鲜明,青山白水相衬,红日白云互映,境界全出,长鸣的班马更增添画面的生气。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气韵生动。

听蜀僧溶①弹琴

蜀僧抱绿绮②,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③,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④,馀响入霜钟⑤。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①蜀僧溶:即李白《赠宣州灵源寺仲溶公》诗中所云的溶公。

②绿绮:古琴名。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有绿绮琴。此处代指名贵之琴。

③挥手:指弹琴。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④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⑤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赏析]

唐诗中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李颀、李贺、韩愈等都创作过表现音乐的诗,在描摹音乐效果上各有千秋,各逞异态。李白此诗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就是着重写听琴时的主观感受,而不对琴声做客观细致的描写。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李白是主观抒情性的诗人。

开头两句叙事,点明演奏者的身份和琴的名贵,为其演奏效果的美妙张本。颔联正面描写弹琴,作者用白描手法来写,“一挥手”写刚刚演奏时神态,简洁而生动。“万壑松”用大自然宏伟深沉的音响比喻琴声,形象地表现出音域的宽广和音色的浑厚。喻守真说:“此诗但用‘万壑松’三字,已将琴音之妙托出,这一联用双管齐下法,一写弹者,一写听者。”分析得很有道理。“客心”两句写听后的主体感受和余音的悠长。“洗流水”把“高山流水”的典故消融其中,混化无迹。不作为典故来读亦通,作为典故理解则更妙。“霜钟”一词也有如此艺术效果,足以显示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尾联用自己着迷而不知时间飞逝来暗示琴声的感人力量。弹者的高超技巧和杰出的音乐才能便都生动地表现出来,并给读者以丰富的驰骋想象的空间,情味悠长。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①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山北突入江中,名采石矶。

②西江:古时称江西到南京一段长江为西江。

③谢将军:指晋镇西将军谢尚。《世说新语·文学》载:镇西将军谢尚乘船行经牛渚,月夜闻客船上有人咏诗,叹赏不已。遣人讯问,知是袁宏自吟他的《咏史》诗,大为赞叹。邀过船来交谈甚欢,遂定交。

[赏析]

本诗题下有原注云:“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这便为我们理解诗的内容提供了重要依据。

谢尚身为镇西将军,一代名臣,却能赏识文学之士,不拘一格地提拔寒酸的士子。这件历史往事表现出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不因贵贱而妨碍心灵的沟通,共同的见识才华可以打破身分地位的屏障。这对于当时怀抱利器而不为世所用、无人赏识提拔的诗人李白来说又是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啊!他真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再出现一位像谢尚那样具有眼力和魄力的人物,所以触景感怀生情,唱出这篇激动人心的诗章。

诗前半首重在怀古,后半首重在伤今。首联点明时地,渲染环境气氛。寥廓空明的天宇和浩渺苍茫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二联写望月怀古,揭示主题。同是牛渚之地,同样是这轮明月之下,袁宏吟诵自己作的咏史诗由于遇到谢尚而时来运转,而自己却正在背运之时。时、地、情景的完全巧合触开诗人感情的闸门。故吟出“空忆谢将军”这一充满幽怨感喟的诗句。“空”字的情感开启下四句,并贯穿全篇。大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情味。生不逢时,人生苦短的人类最普遍的感伤内容完全溶进这一字之中。

后半首重在伤今,“余亦能高咏”是诗人的自负之语。自己虽然才高八斗,但知音难觅,与袁宏相比又是何等的不幸。“不可闻”回应前联的“空忆”,加重了世无知音的沉重感。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离去时的情景,用寂寥凄清的秋声秋色烘托怅惘落寞的情怀。

本诗“无一句属对,而调无一字不律”(王琦注引赵宦光评),自然流利,颇能表现诗人飘逸不群的性格。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①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②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③成古丘。三山④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⑤。总为浮云⑥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凤凰台:《江南通志》:“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山曰凤凰山,里曰凤凰里。”《珊瑚钩诗话》:“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惟谪仙为绝唱。”

②吴宫:三国吴大帝孙权迁都建业,后孙皓营建新宫,大开园圃。

③晋代衣冠:东晋时的王公大臣。东晋元帝司马睿亦以建康为都城。宫城仍用吴国故宫。王、谢等大贵族很盛。

④三山:《江南通志》:“三山在江宁府西南五十七里。”其山滨大江,三峰行列,南北相连。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

⑤二水中分白鹭洲:王琦注:“史正志《二水亭记》:秦淮源出句容、溧水两山,自方山合流,至建业贯城中而西,以达于江。有洲横截其间,李太白所谓‘二水中分白鹭洲’是也。”白鹭洲,在金陵城西大江中。

⑥浮云:喻指朝中奸佞。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赏析]

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时看到崔颢所题的《黄鹤楼》诗,很是钦佩,并欲与之较胜负。先作《鹦鹉洲》一诗,自己也感到不如崔诗,于是又写此诗,差足相当。《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等都有此类记载。关于此说是否可靠,人们评说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这首诗肯定受了崔颢《黄鹤楼》诗的影响,两诗确实极为相似。关于二诗之优劣,前人评说不一。余以为方回《瀛奎律髓》所云较公允:“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本诗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和谐优美。两句诗的内容与崔颢《黄鹤楼》诗的前四句相等。颔联就“凤去台空”进行发挥。六朝时的繁华显赫并未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颈联从历史回到现实,描绘眼前之景色。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这段话正好说明“三山半落青天外”的意境。这两句诗气象壮丽,生动逼真,对仗工整,诚为佳句。

尾联用比兴手法暗示出皇帝已被佞幸小人所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忧愤苦闷的心情。“不见长安”暗点诗题中的“登”字,使全篇意义浑然一体。王夫之说:“太白诗是通首混收。”(《唐诗评选》)确是知言。仔细体味,李白之愁是忠君忧国之愁,崔颢之愁是思乡之愁。相比之下,李白愁的内容更深沉更博大。

下终南山①过斛斯山人②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③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④。相携及田家⑤,童稚开荆扉⑥。绿竹入幽径,青萝⑦拂行衣。欢言得所憩⑧,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⑨。我醉君复乐,陶然⑩共忘机。

[注释]

①终南山:即秦岭,在西安市南,唐代隐士多居于此。

②斛(hu)斯山人:复姓斛斯的山中隐士。

③却顾:回望。

④翠微:草木翠碧繁茂貌。

⑤田家:指斛斯山人的家。

⑥荆扉:柴门。

⑦青萝:一种蔓生植物。

⑧所憩:休息的地方。憩,休息。

⑨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少,指夜深。

⑩陶然:欢乐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即诗人被玄宗“赐金放还”的前夕。此时诗人对权臣当道、朝政日非的唐王朝已经大失所望,故而作者在诗中巧借暮遇隐士的欢情,曲折地表达出对仕宦道路的否定和对避世隐居的向往。

前四句,语言虽然平凡自然,感情却十分蕴藉深厚。诗人落笔便以“暮从碧山下”挈领全诗,点明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环境。诗人笔下的随人山月是多么的脉脉含情,回顾来径又是何等的眷意绵绵。尤其是“苍苍横翠微”五字,极其传神地描绘出了山色迷濛、草木幽深、曲径蜿蜒的山林晚景。令人读后,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接下四句便由景及人,转入对山中隐士的描绘;并以景衬人,通过“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清幽、恬静的环境描写,有力地衬托出主人清心寡欲、淡泊宁静的超脱情怀。“欢言得所憩”四句,是写二人情投意合,同为此次聚会而兴奋,乃至畅述心曲醉酒欢歌。并在松涛和鸣中,直唱到银河星疏,曙天将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末尾处化用庄子的“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之句意,委婉表达出对朝廷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蔑视,以及自己无辜遭谤、受妒于杨贵妃的愤慨。或许,这就是诗人对隐者与世无争生活的向往之因吧。

总之,这首诗在缘物体情上,看似随意拈来,实则神思飞动,寄情幽深,在亦庄亦谐的描写中隐隐流露出一种狂傲不羁的伟岸气概来。

月下独酌

花间①一壶酒,独酌无相亲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③随我身。暂④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⑤游,相期邈⑥云汉⑦。

[注释]

①花间:花丛中。

②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陪伴。

③徒:空。

④暂:暂且。

⑤无情:忘情。

⑥邈(miao):遥远。

⑦云汉:天河。

[赏析]

《月下独酌》共四首,此为第一首,诗中表达了知音难遇的苦闷。

天宝三年春,即李林甫、杨国忠权倾朝野之时,李白备受排挤,有志难伸,其孤独与冷落是可想而知的。本诗一开头,就描写了这种寂寞的情调。春宵月下,花间饮酒,本应赏心悦目,欢娱通畅,而作者却一人独酌,那将是多么的寂寞孤单呀。独酌,是写静,更是以幽静衬凄情,从而给读者造成美景虽好,如同虚设的感慨。在这里诗人有意把自己置于良辰美景之中,又极力渲染幽静的氛围,从而在色调的鲜明反差中,表达出美景虽在、知音难求的深沉悲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构思十分奇妙。作者在无人可语的情况下,为打破独酌的冷清局面,举起酒杯,邀月共饮,并把天上的明月与身边的影子当成朋友,这就不仅使全诗染上了浓重的浪漫色彩,而且紧紧与“独酌无相亲”相照应,从而委婉地表达出对奸佞权贵当道的悲叹。然而明月却不懂得饮酒,影子也徒然相伴,其孤独之状就更深了一层。但是为及时行乐,有月终胜无月,莫不如暂且寻乐吧。于是诗人胸襟顿开,轻歌曼舞起来。月儿因聆歌而流连,影儿因随舞而零乱,似乎寂静与落寞悄然而逝。因而明月之“暂伴”,不正是作者一时感情的虚幻寄托吗?全诗至此,把诗人的孤苦之情又推进了一步。但是作者毕竟是“诗仙”,无论他的内心有多么苦闷,最终还是呼出了豪迈旷达之声:“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与其请月“暂伴”,还不如直登云汉,与明月永远携游,这样便可彻底摆脱孤独局面了。这就使得幻想与现实构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并在彻底否定黑暗现实之中,寻得了一点儿精神上的慰藉。

春思

燕①草如碧丝,秦②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③?

[注释]

①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是诗中征夫所在地。

②秦:今陕西省,为诗中女子所居之地。按:燕寒秦暖,故燕草刚如碧丝一般纤细,秦桑却已茂盛得枝叶低垂了。

③罗帏:丝织的围帐。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闺中少妇对边关丈夫的强烈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用传统起兴手法,寄景生情,引出女子不尽的思念之情。作者紧紧抓住两地寒暖之不同,借助再造想象的艺术手法,以女子居所的桑茂枝垂,推想到燕地的青草发芽、嫩绿如丝。而这一美好情景或许会牵起丈夫的思念之情吧?而此时此刻,女子的思念之情,又是多么的长久,多么的难耐呀。因为她又何尝不是触春而情生呢?何况现在的秦地早已不是草木初绿之时,就连那桑树,都已绿荫如盖、枝叶低垂了,这就强烈地表达了女子久盼丈夫的哀怨之情。这种由秦地的春深推想燕地的春临,由女子的炽烈思念,悬想丈夫的逢春思归,不仅极大地突现了女子的离愁、期待与焦急,而且据实构虚,用精神上的虚枉寄托,来慰藉她的苦闷情怀。

三四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看似悖情,实则入理。因为有了前两句的地域之异、时间之差的浓重铺垫,可以想见女子的思情,是绝非常人可比的。所以“断肠”二字在揭示女子度日如年、情思欲竭的苦况上,是再准确不过了。然而就在这女子因思念而肝肠欲断时,那柔和的春风又无端地吹进屋来,撩拨人的思绪,这又是怎样的令人忧愁啊!然而,作者却以反诘收束全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两句看似无理,实则有情。

这首诗的最大妙处在于紧扣“春”(自然之春与男女之爱思)写心绪,并借助再造想象,由一女之思,构置两地之念,并以看似无理之语,妙传不尽思情。不仅触景生情,而且融情于景,在一唱三叹中,写尽了思妇的焦虑心态和一往深情。

关山月①

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③。汉下白登④道,胡⑤窥青海⑥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⑦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⑧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①关山月:乐府旧题,属《鼓角横吹曲》,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②天山:即今之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③玉门关:位于甘肃敦煌县西北。

④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

⑤胡:指吐蕃,藏族的先民,当时相当强盛。

⑥青海:湖名,今青海省东北部。

⑦戍客:防守边疆的战士。

⑧高楼:戍客妻子居所。

[赏析]

开头两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以凌空欲飞之笔,生动展现了一轮明月在云海苍茫、气势磅礴的天山云雾间冉冉升起的壮观景象,其境界的雄浑和阔大,有如天外飞来,眩人耳目,使人在神思遐想中,心胸为之激荡。“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紧承前两句诗意,不仅进一步渲染浩渺无边的景色,而且巧借秋风把内地与关外联系起来。举目望去,那浩浩长风从遥远的天山吹来,以不可抵挡之势,横跃万里山川,一直吹到玉门关内。以上四句,借助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融天山明月、苍茫云海、万里长风于一体,不仅妙点诗题,而且极力渲染出边关辽阔无垠、荒凉冷清和杳无人烟的典型氛围,从而为边防将士的翘首家乡奠定了基础。

接着,似乎该写戍边者的情思了,然而诗人却笔锋一宕,把边关征战推向历史的纵深:“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想当年汉高祖刘邦孤军深入,追击匈奴,却在白登山中,被围七日。而今青海湾一带不仅一直为胡人觊觎,而且曾经一度被吐蕃占领。这一古一今的巧妙勾连,就把战火的连绵不断与沙场的惨烈厮杀揭示出来了。为此,诗人深沉地感叹道:“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自古以来,只见将士应征出战,却不见有人能够归还。

在进行如此深沉、久远而阔大的历史反思后,诗人才回转笔锋,妙笔点题,揭示今日征夫的凄凉心境:“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他们举目回望,由目睹边邑凄凉荒漠的景色,耳闻劲风哀吟悲鸣,遥想家乡美好生活,禁不住忧从中来,愁容满面,甚至肝肠欲断了。最后两句“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借助再造想象,由戍边战士们的思乡推及征者妻子的登楼远望、叹息不已。

纵观全诗,气势豪迈,笔力雄浑,意境深远,构思高妙。读来宛若行云流水,绝无蹇促之感。诗人的浩大胸怀,从中可见一斑。

子夜吴歌①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②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③情。何日平胡虏④,良人⑤罢⑥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乐府诗题,亦称《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相传为晋代女子子夜所创。后作四时乐歌。歌辞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

②捣衣:把衣物浸水后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敲打,使之清洁。

③玉关:即玉门关,在甘肃省敦煌西,为唐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

④平胡虏:平定西北方入侵的胡人。

⑤良人:丈夫。

⑥罢:停止。

[赏析]

《子夜吴歌》共四首,此为第三首——“秋歌”。诗人通过妇女趁月明之夜为远行征人赶制冬衣的描写,表达了她们对亲人的无限怀念和对和平生活的迫切期盼,抒发了作者对思妇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之感。

首句“长安一片月”造境十分新奇。诗人写月,不用“一轮”、“皎洁”等词修饰,反著“一片”二字,初读起来似乎有些悖理。但只要细细品味,就不难体会其匠心独具的妙境。次句“万户捣衣声”写得更妙,不仅暗应“一片月”下的千家万户临水洗衣,而且表现了趁月劳动的妇女之多。砧声的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在寂静的夜空频频震荡,恰好与首句诗意相谐调。三四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是承上启下之语,诗人用瑟瑟的秋风和吹不尽的思情,把女子辛勤捣衣的一片砧声,与遥远的玉门关联结起来。

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如果说前几句还只是通过“万户”捣衣情系玉关,反映思妇的深沉恋情的话,那么这两句则真实地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唐朝统治者频频发动战争的厌恶,和对早日恢复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以月色、砧声造出妙境,用秋风送爽引来别情,最后以平胡罢征表现愿望,各句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前四句文气俊逸而豪迈,后两句词语幽婉而超远。

梦游①天姥吟留别

海客②谈瀛洲③,烟涛微茫④信难求⑤。越人⑥语天姥⑦,云霓明灭⑧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⑨五岳⑩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又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留别,行者留赠给送者。

②海客:航海者。

③瀛洲:传说为东海的三座仙山之一。

④微茫:迷蒙渺茫。

⑤信难求:实在难以寻求。

⑥越人:浙江一带的人。

⑦天姥(mu):山名,位于今浙江新昌县东。

⑧明灭:或明或暗。

⑨拔:超越。

⑩五岳:泰、华、衡、恒、嵩五山。

掩:盖过。

赤城:即赤城山,位于今浙江天台县北。

天台:即天台山,与赤城山相连。

剡(shan)溪:位于今浙江嵊(sheng胜)县南。

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曾游览天姥山,宿于剡溪。

渌(lu)水:清水。

谢公屐(ji):谢灵运特制的登山木鞋,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青云梯:高耸入云的磴道。

天鸡:神话传说中最先报晓的鸡。

暝:天色昏黑。

殷:震动。

澹澹(dan):水波闪动的样子。

列缺:闪电。

洞天:神仙洞府。

扉(fei):门。

訇(hong)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苍茫深远。

浩荡:广阔。

金银台:神仙居所。台,即殿阁楼台。

鸾(lua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回车:引车。

向来:从前。

烟霞:指梦中的神奇景色。

白鹿:仙人常用的乘骑。

摧眉:低眉。

折腰:弯腰。

事:侍奉。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是诗人漫游吴越前留赠东鲁亲朋之作。全诗借助浪漫主义的神奇想象,融汇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知识,创造出极富理想色彩的仙居胜境。在情思奔放之中,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起八句,通过“信难求”与“或可睹”的鲜明对比,“拔”五岳,“掩”赤诚的由衷盛赞与天台“欲倒东南倾”的生动衬托,充分展示天姥山的高大挺拔之势和雄伟奇丽之态,为梦游天姥作了有力的铺垫。

“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以奇幻多变、瑰丽斑斓之笔,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梦中的奇景胜境。它全面展示了诗人涉惊历险的喜悦,寻奇求美的欢欣,其中自然隐含着对美好政治理想的幻想,以及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是回应“我欲因之梦吴越”之语。诗人之所以在梦中热烈地追求仙境,就是为了追求至善至美的人间良好的生存环境。接下来诗人笔法一变,由描写转向议论。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深沉感喟中,点明“留别”意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这幻梦一样短暂。最后诗人愤然地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强烈呼声,这呼声有如春雷响震,奏出了全诗的主旋律。

这首诗,以深沉浓烈的激情、雄浑磅礴的气势、奇谲瑰丽的想象、昂扬奋进的旋律、丰富多变的幻境,生动地描绘了山势、景物、洞天、仙姿。在着意于神奇场景的描绘中,逐层展示、步步深化,令人读后宛如亲临其境。尤其是结尾两句,好似天外飞来,顿时升华了全诗的意境,其笔力之神奇,恰如《唐宋诗醇》所说:“非其才力,学之立见颠踣。”

金陵①酒肆②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③压酒④劝客尝。金陵子弟⑤来相送,欲行⑥不行⑦各尽觞⑧。请君试问东流水⑨,别意⑩与之谁短长?

[注释]

①金陵:即今南京市。

②酒肆:酒店。

③吴姬:吴地的酒店侍女。

④压酒:压酒糟取出酒汁,即新酿的美酒。

⑤子弟:年轻人。

⑥欲行:要走者,指诗人自己。

⑦不行:不走者,指金陵子弟。

⑧觞(shang):酒器,尽觞即干杯。

⑨东流水:金陵北面的长江。

⑩别意:离别的情意。

[赏析]

这首赠别诗,约作于开元十四年诗人早年漫游时。诗中生动地描写了江南酒店的热闹送行场面,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诗人先从季节与氛围写起,既描述出春光怡人、柳花飘飞的情景,又点出春香与酒香的交融散溢。据《唐书·南蛮传》载,“诃陵国(即金陵)以柳花椰子为酒,饮之辄醉。”诗人妙著——“香”字,既点出柳花与酒的渊源,又写出了盎然的春意,可谓是境界全出之笔。

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词句精炼含蓄,形象鲜明生动,情意真切自然。尤其是结尾句寓抽象情感于具体意象之中,通过有情与无情的联结、抽象与具体的融合,使情感表达生动可感。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说:“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可谓是道出了此诗最大的妙处。因为那些前来送行的金陵子弟们,虽然与诗人情意相投,但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却未必一致,因此临别寄语就不太好写,只有写情,才能尽传心意。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太白《金陵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妙在结语,使坐客同赋,谁更擅场?谢宣城《夜发新林》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阴常侍《晓发新亭》‘大江一浩荡,悲离足几金’。二语突然而起,造语雄深,六朝亦不多见。太白能变化为法,令人叵测,奇哉!”这句话更是道出了李白造句的妙处。

蜀道难①

噫吁嘻②,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③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④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⑤通人烟⑥。西当太白⑦有鸟道⑧,可以横绝⑨峨嵋⑩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释]

①蜀道难: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写蜀道的艰险。

②噫吁嘻(yi xu xi):惊叹声。

③蚕丛、鱼凫:传说中古代蜀国的两个开国先王。

④尔来:从那时以来。

⑤秦塞:秦国的边塞,此指陕西关中地带。

⑥通人烟:指交通往来。

⑦太白:山名,在今陕西郡县东南。

⑧鸟道:指山势高险,人迹难及,只有飞鸟之路。

⑨横绝:横渡。

⑩峨嵋:即峨嵋山,在四川境内。

地崩山摧壮士死:据《华阳国志·蜀志》载,秦王嫁五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位力士迎接。回到梓潼时,见一大蛇钻入山洞,五力士抓住蛇尾往外拉,结果山被拉崩,众人被压死,山也被分成了五岭。

天梯:指高峻、陡峭的山路。

石栈:即栈道,在山腰凿石架木而成的路。

六龙:古代神话云,太阳神的御者羲和驾着六龙拉的车在天空中旅行。

回日:使日车迂回而过。

高标:此指高山的顶峰。

冲波逆折:波浪冲击,逆流回旋。

黄鹤:即黄鹄,善于高飞。

猱(nao):猿类,极善攀缘。

青泥:岭名,时为入蜀要道。

盘盘:山路迂回曲折。

百步九折:极言山路弯曲难行。

萦:盘绕。

参(shen)井:两星宿名。参属今猎户星座,井属今双子星座。古代以星宿划分地面相应区域,参宿为蜀之分野,井宿为秦之分野。

胁息:屏住呼吸。

巉岩:山石陡峭险要。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是古代蜀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声悲切,似言“不如归去”。

凋朱颜:青春美貌(也会顿时)衰减,此为夸张语。

去天:离天。

盈:满。

飞湍(tuan):飞逝的急流。

喧豗(hui):喧闹的声音。

砯(ping):水击岩石的声音。

万壑雷:形容急流在山谷中撞击岩石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嗟尔:感叹词。

剑阁:亦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位于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

匪:同“非”。

锦城:即成都。

咨嗟:叹息。

[赏析]

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表达人生道路的艰难。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难”字,以豪放雄健的笔触,神奇丰富的想象,大胆巧妙的夸张,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和谐多变的韵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蜀道的雄伟壮丽、奇异险绝的景状。在歌颂祖国壮丽山川的同时,又委婉表达了对军阀据险作乱的忧虑。这在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是颇有远见的。据载,当时官位显赫的贺知章看到此诗后,惊奇地称赞李白是“谪仙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也是李白的成名之作。

这是一篇融注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激情的优秀诗章。诗人紧紧抓住蜀道之“难”,借助神奇的想象,非凡的夸张,美妙的传说,把自然山川之奇险描绘得神采飞动,妙绝诗林。同时诗人为了在博大的艺术境界中,尽情抒发飘逸豪放、傲岸激越的情怀,采用了参差错落、急缓相间、自然天成的长短句式,并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诗歌的主旋律,开篇寄情别开生面,中间升华诗意陡增,结尾回应韵味绵绵。从而在关联呼应、一唱三叹中,把蜀道的峰高谷险,层层叠叠描绘至极,把诗人的强烈情感,渐渐推向高潮,展现出排山倒海的撼人力量,最终完成恣肆淋漓、令人神往的宏大意境,大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如非李白,谁能及此! Y6s44IV8xyFNq+cwv71uQPm6XErWF9zSeviXRT46LtPc+PT2BaR0VVNHw7agzL3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