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赋赏
华业

前言

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中国的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从远古神话和谣谚算起,中国文学已经有数千年之久。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各方风土习俗迥异,再加上历史的更迭、变迁,中国古代文学形式、题材、风格之多样,作家作品之繁盛,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少有的。中国古代的文章虽然重视实用,旨在记事、宣教、立言,所谓“文以载道”,但这并不表示古人对形式美的忽视。事实上,古代的文章极为讲究辞采,甚至要辅之以声韵和谐,绝不仅停留在达意的层面上。赋是诸文体样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人生活经验与语言艺术的复合结晶,是留给现代中国人的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财产。由于汉字源于象形、会意的特点,以及古人比、兴手法的运用,赋的辞采极为富丽辉煌。

赋形成于战国时期,最早以赋命名的文章是荀子《赋篇》(见《荀子集解》卷一八),以隐喻方式写礼、知、云、蚕、箴(针)五种事物,设为问答,铺陈描述,这些因素都对赋的出现有一定影响。汉魏六朝是赋的全盛时期,中国文学史上一些著名的赋基本上都出在这一时期。汉魏六朝时政治动荡、征成频繁、民不聊生,改朝换代如走马灯一般,用“冰炭满怀抱”形容那时士大夫的生子境遇,实在是最为适当不过了。个人的苦难加上民族、国家的苦难,孕育出了这一时代的文学,奠定了这一时代文学慷慨悲凉的基调,从东汉、建安时期的赋到庾信的骈赋,无不反映出这一时代的特点。

当然,具体到每一位作家,由于个人经历、社会地位、性格气质,才能素养的不同,由于各个时期社会环境与风气的不同程度的变化,他们所面对的现实人生,他们所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字形式,他们的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又呈现出丰富的个性化色彩。即使是同一个人,例如曹植和庾信,由于生活遭遇的变化,其前期和后期的作品发生了许多变化。

我们认为人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主要是从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中获得增长的。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其中凝聚着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生活感受,一代代的作家创造出了一批批文学作品,虽然其中有许多至今已湮灭不存,但也不乏优秀之作不断地被解读,不断地滋养后代的心灵,给人以启迪和激励。为此,我们参阅了各种资料,精心选编了《赋赏》,以求增进读者对赋的系统了解,更多更好地从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获益,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

由于赋的概念界定和划分目前文学理论界尚有争议,我们采取了较为折衷的办法,选取的都是一些已成定论的作品。由于赋具有叙事详备、铺张夸饰的特点,赋中保留有大量古字、僻字,有的甚至大量运用典故,这给今天的人理解古代作品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我们对入选作品,全部都做必要的注释,参考了前人许多注释本,一般注释重在解释语词,用典故者指出其出处和典故大意;对较难懂的句子,则对一句或数句作了适当的串讲,以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本书所选作品,尽量采用通行的古籍版本,古代的人名、地名和专用词等仍使用原字,不改作简化字。本书每篇作品的编排顺序都分别为作者简介、正文、注释和点评。点评是编者的一家之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够全面,但都是编者在很认真地阅读作品以后的点滴心得,目的一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作品,一方面抛砖引玉,引发读者去感受、去思索。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又加之时间仓促,本书难免有不少失误、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ANzN1ClbUCONkUyG3abt1dEWLZtzBl4RTraUdv94fDnra4DC2HMRhTOTmXn3J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