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循序善诱,培养孩子的完美品格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不仅是给孩子传输知识,而且还要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培养。而这其中德又是居第一位的,最具有决定性的一个,因此老师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而现实中,学校和老师也都很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教育,但效果却只能是差强人意,为什么呢?关键因素就在于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没能蹲下自己的身子,没能让孩子自主、自发的去体会、去学习。

1.要注意孩子道德品格的培养

中国古代教育向来重视德才兼备,且以德居首,现行教育在不断的革新过程中,也没有忘了对学生的道德品格进行培养,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真正的落实到学生身上的力度却越来越小,再加上社会的影响、父母的爱护以至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趋于功利。

1991年圣诞节前夕,美国依阿华大学校园内充溢着一片喜庆气氛。就在这时,几声凄厉的枪击声划过被灯火映红的天空,一起震惊世界的血案发生了。

作案者是来自中国大陆的“高材生”卢刚。顷刻间,他的大陆同学杜小山,他的导师和系主任,还有依阿华大学的副校长都成了他的枪下之魂,办公室的秘书也中弹受伤,他把第六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为自己流星般的一生匆匆地划上了句号。此案影响非常之大,美国损失了两位一流的科学家,在几万名中国留学生心中则留下了难以消失的阴影。

从卢刚留下的遗书来看,他的杀人动机非常简单,就是要除掉和他作对的人,为自己讨回“公道”。

1995年11月15日,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的好学生袁鑫两次自杀未遂,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袁鑫自杀的起因,仅是因为说了一句议论老师胖瘦的话。11月15日下午,袁鑫和几位女生在教室外看见一位女教师提着一袋梨,袁鑫说:“这么胖,还吃梨!”,这位女教师听见后就告诉了袁鑫的班主任姜老师。姜老师随即把袁鑫叫到办公室,连问都没问她一声,就令其站立一旁学习《学生守则》。袁鑫想解释一下,姜老师却对她说,“如果女老师告到学校,就要给你处分。”

那天恰好开家长会。会议结束后,袁鑫的母亲跟姜老师来到办公室。其时,袁鑫已在办公室站立长达1小时。见到母亲,袁鑫未说话就先哭了。袁鑫把同学李娜、崔敏等6位同学写的证明给姜老师看。证明书上写着:“姜老师:袁鑫没说太过分的话,就说她有点胖。我们都可以证明,请您原谅她!”但姜老师看了看就把证明推给了袁鑫,让袁鑫家长下周一上午9点半带孩子向那位女教师赔礼道歉。

当晚10点多,袁鑫母亲带着她从姥姥家回到石景山家中,并将此事告诉了袁鑫父亲。袁鑫父母也没过多留心孩子的反应。而此时袁鑫心中正经历着有生以来最难以排解的痛苦。当夜她给父母留下一封3页纸的遗书,割开了左腕与左臂弯处的血管,惟恐死不了,又从6层楼上跳了下去。直到第二天早上,有邻居见她躺在水泥地上,跑去告诉她家长,才将她送往石景山急救中心抢救。袁鑫虽然没死,但其结果却比死更痛苦。她给自己未来的人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也给家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和生存负担,令社会为之扼腕。

袁鑫在小学曾连续6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小学毕业前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少先队员,当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这所市重点中学。面对如此痛心的事件,人们不仅要发问:如此一所重点中学,为什么不配备一些至少能倾听孩子声音,能与孩子沟通的班主任?家长们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到重点中学,心里指望的是他们学得更多更好。但当孩子学到知识,却抛弃了生命,这知识又有什么意义?老师们日复一日地兢兢业业地授以学识,为什么就不能对那些稚嫩的心灵多一份关怀呢?

危险的警报不绝于耳:

沈阳八中七位初中学生集体服“安定”药自杀,原因仅仅是因为“活着没意思”;

郑州十几所中小学生为寻找精神刺激,流行吃一种“三唑仑”的药物,孩子们吃后走路摇摇晃晃,神情恍惚,重者手舞足蹈、大喊大叫,以致精神失常。

如果说这些个例说明不了问题的话,请看看一项对北京542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在这项2000年的调查中,有34%的中学生承认自己平时与同学谈得最多的是吃喝玩乐,“关心国家大事”一项中,有47%的学生回答说“不”。

一位中学老教师诉苦说,几年前地理小组活动多远都没人缺席,现在组织一次活动去八宝山瞻仰革命烈士墓,却没一个愿意去,他们的理由是:太远,没意思。

北京前门西街中学副校长王建宗负责的中小学热线电话,常接到中学生是否退团入教的咨询。他说,一本《圣经全集》在某些学生中很流行,入教信教的人也不少。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黄志坚是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他用“灰色人生”来描述青少年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黄教授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他调查的结论说明,“灰色人生”在青少年中普遍流行,其表现是:

一、淡化理想,冷漠未来,主张“及时行乐”;

二、崇尚感性,鄙视理性,跟着感觉走;

三、物欲膨胀,精神萎缩,只重实惠;

四、急功近利,目光短浅;

五、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确实已是迫在眉捷了,虽然学生这方面的问题并不能完全怪乎于学校和老师,但从责任上说,老师确实不可推卸。

湖北省教委负责人说,多年来基础教育一直存在着“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不少学校对德育工作“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为什么形成这种局面呢?主要原因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影响。现在各方面都把升学率当作衡量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在办学水平和升学率之间划上了等号。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其他方面都可以马虎一点。轻视德育工作考核评估制度,政治课、思想品德课都成了“软性”的,随时可被挤掉。实际上,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也不仅仅是政治课所能包揽的,学校应把德育工作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品德,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放在第一位。

有些人或许会问,人家国外也并没拿德育当回事,怎么这样令人瞠目的案例却少有发生呢?说这句话的人肯定对外国的教育不知所以。事实上,国外很多国家和社会一直就很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而且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2.从礼仪角度规范孩子的道德行为

如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培养,这是困惑学校和老师的一个最大问题。而从礼仪角度去规范孩子的道德行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在现实中,就拿日常行为规范来说,年年讲,天天讲,还有不少学生做不到,以至上学多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不懂礼貌,举止散漫,语言粗俗。谆谆告诫,学生感到听腻了,听烦了,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面对教育工作遇到的新问题。一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试图从大规模的几十所职高、数千师生人人参与的礼仪大赛中寻找答案。他们首先举办全区职高德育主任、礼仪教师、团干部、班主任、政治教师、职业道德课教师参加的为期六周的礼仪培训班,进行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行为的训练。而后,由他们给学生办讲座、上礼仪课、组织训练、辅导参赛。礼仪大赛师生同台,由三个项目组成:礼仪知识竞赛,包括必答抢答内容;风采展示,包括仪表、仪容、站姿、坐姿、握手、行礼、见面介绍、递接物品等;命题演讲,包括《做现代文明人》《礼貌礼仪与事业成功》《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谈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性》四题。学生们参赛的过程就是规范自身行为的过程,就是培养道德习惯的过程,就是认知做人准则的过程。为参赛所进行的培训学习、演练、展示代替了通常的说教方式,代替了通常规则条文的硬性要求,学生感到有趣,在这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异乎寻常的,一个学期下来,效果是明显的。学生违纪的少了,出口污言秽语的少了,顶撞老师的少了……不少学校实行了礼仪站位活动岗,校园秩序井然,师生关系融洽,更显生机勃勃。

从礼仪角度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易于接受,原因是:礼仪作为一种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得到求知的满足;礼仪作为完善自我形象的途径,学生感到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翩翩的风度、优雅的举止是学生所羡慕的,得到心理的满足;好胜心强是孩子的特点,在竞争中获胜,从礼仪走向成功,正适应了孩子的思想性格。

3.要能让孩子克服怯懦

对孩子品格的培养除了道德方面之外,首当其冲的就是个性培养,而个性方面,最具有意义的无疑是让孩子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克服怯懦和自卑。

预定下午第三节与初二(2)班进行篮球比赛。体育老师已画好场地,正换球鞋,她是S老师聘任的本场比赛的裁判。现在,一切就绪,他们走出了办公室,朝操场走去。

离下课还有5分钟,S见班长有些不安地向他走来。

“什么事?”S问。

“老师,我们不想打了。”他答。

他虽然1.60米的个头,但只不过是个不满13岁的孩子。

S平和地问:“为什么?”

“我们怕,怕输,肯定会输得挺惨!”

“我知道。”S笑了,“输就输,有赢就有输,今天,我就是要你们拿出最大的勇气争个输,拼个输。”S的声音轻柔有力,又有讲课时那股威严庄重。

“老师,二(2)班有3名校队队员,凶得很呢。万一得不了分丢了面子怎么办?”班长仍忧心忡忡。

“那也没关系,打个秃子好长毛呀!”没等S说完,班长笑了。

时间还有2分钟,S与班长进了教室,没想到士气竟然衰落至此。有几位同学失态地从位子上一跃而起,抢着说要取消比赛。S本能地灵光一闪,问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同学们,人会不会长生不老呢?”

“不会。”

“那么每个人肯定会死的,对吗?”

“对。”“当然!”“可这和比赛没有什么关系。”

“真没有关系?”S斩钉截铁地说:“有。既然每个人最后的结果都是死,为什么人类不一齐自杀,反而都在追求理想与幸福的生活呢?”

教室里静了下来,说话声没了,一双双眼睛忽然亮了。

“打!”不知谁激动地喊了一声。“打!重在参与,我们懂了,老师!”继而热烈的场面出现了,S让想参与球赛的同学举手,不料有半数以上的男生挥起了手臂,握紧了拳头……球赛开始,双方难解难分,阵阵掌声、笑声、加油声此起彼伏。怯懦、忧虑与担心早巳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分以48:22结束。虽然因年龄悬殊输了比赛,但同学们很兴奋,因为比分比他们预料的高出许多!

回到教室,S及时表扬了孩子们,并把契诃夫的一句话写在黑板上:“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不要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S想,他们一定有不少人从比赛中懂得了这句话的哲理。

孩子在面对强大的压力和对手时,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甚至因担心而丧失起码的勇气这并不为怪。这时,如果有老师及时正确地引导,指点迷津,学生就能从此得到人生的启迪,就会明白:他们的对手不是三头六臂的怪物,阻碍我们向上攀登的也不是壑壁千仞的巨峰,而是自己心理上的屏障——怯懦。

4.培养孩子百折不挠的精神

孩童时期,是个性最易塑成的时期,而他们面临的困难也并不如大人所遇到的那样难以攀越。因此,老师应该多让他们在困难中磨励,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

肖老师看到以前学生徐颖的信不禁思绪万端。徐颖信上这样说:“肖老师,您记得毕业前夕那一番长谈吗?它让我第一次失眠。没有它,我不可能考取重点中学,也不可能有充足的信心面对现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看到这,肖老师的思绪不禁又回到了两年前。

徐颖当了五年的学校三好学生,能在最后一年选上区“三好”,便是给小学阶段打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可是只有两个名额,却有三个候选人。作为中队长,徐颖学习、工作都相当出色,班级同学一致推她去竞选。优中拔尖,必落选一个。这落选的可经受得住打击?这是肖老师最担心的。于是,在评选前他给三人打预防针,让他们思考,假如自己落选了怎么办?其他两人表示已有心理准备,可以承受考验,只有徐颖一口咬定,自己不可能落选,可偏偏她的选票最少。当时,肖老师知道如果冒然宣布结果,她一定会受不住,尤其面临毕业会考的冲刺阶段,如果没有十足的信心,便会在进军重点中学的竞争中不战而败。当天下午,肖老师便邀徐颖单独谈话。从老师的表情中,徐颖立即预感到什么,紧张的神态跃然脸上。见此,老师开门见山地将评选结果告诉了她。不出所料,她面无表情,呆呆地坐着,纹丝不动。表现出的那种震惊、痛苦和迷惘令人惊讶,不由得让肖老师感到这次谈话的分量。看得出,徐颖在强抑着自己,眼圈红了又红,但她硬是没让眼泪流出来。望着徐颖,肖老师用平静的语气缓缓地道出她的不足之处,又给她逐一分析落选的原因。徐颖空空的眼睛慢慢地有神了,她在认真听,并且在仔细品味着老师的话。于是肖老师继续往下说,给徐颖讲述了几个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故事,要求她从这次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接着,又把她的学习、工作情况列举出来,肯定她的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和希望。那天下午,肖老师说了很多很多,徐颖却一直一言不发,从神情上看,虽然开始时的那种颓丧表情不见了,但她还处在痛苦的思考之中。最后,肖老师语重心长地送她一句话:“在哪跌倒了,就在哪儿爬起来!”

从以后的通信中肖老师陆续知道,徐颖当天回家大哭了一场,她一遍遍地咀嚼着老师的话,失眠到凌晨3点。从第二天起,她便憋足一股劲,向重点中学一中冲刺,当接到一中录取通知书时,她告诉肖老师:“我又哭了,但那一次流下的是喜悦的泪水!”那年春节肖老师再见到徐颖时。他看到的是一个比以前更坚强、更有信心、更乐观的女孩子。

上海青少年发展咨询中心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心理方面存在问题日趋严重,抗挫能力弱是其中突出表现之一。独生子女是在重重呵护中成长的,优等生大多是一帆风顺,他们一旦遭受挫折,往往会一蹶不振。这样的优等生是畸形的,长大后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而挫折的磨励正是训练意志的最好方法。因此,老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挫折,承担失败,在挫折与失败中细心的培养学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而面对当前我国学生的这种普通的意志薄弱,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承担一份责任。

5.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单亲家庭的逐渐普遍,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更倾向于溺爱,他们总想帮孩子把一切都办好,这无疑让孩子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

我国教育工作者张世定一行到意大利考察。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主人安排他们去米兰参观幼儿园与托儿所。可惜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哗哗大雨,他们冒雨驱车到米兰时,园长、所长们已经等候很长一段时间了。走进托儿所,中国客人看到的不是穿戴整齐的孩子们的欢迎场面,而是一个3岁女孩满身泥水地在玩弄水桶里的泥沙,另外有10多个可爱的孩子各自埋头认真地在用废罐头盒挖沙泥,或堆造型或挖坑洞。

中国客人好奇地问园长,为什么要安排这次活动,主人回答说:“因为孩子的父母周末假日常常带孩子去海滩度假,在幼儿园安排这个活动就是为了训练孩子在海滩玩耍的能力。”

中国客人发现,这个幼儿园的教师们对孩子在活动中弄脏衣服与身体早已习以为常,至少在他们看来对孩子从小就不应娇生惯养,而应在大自然的“泥河”中滚打,也许这更能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顺其自然地发展。

张世定一行走进教室,宽阔的空间给他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育儿活动场景:这里像是个商店,有堆积待售的水果,还有磅秤、计数器,供孩子们动手演习。园长告诉中国客人,说有许多东西都是家长送的,家长很乐意送东西给学生。幼儿园还允许家长到园与教师一道带孩子;那里是“微型家庭”,在家庭式布置的环境里,孩子们实习做饭等多种家务。

中国客人参观了三所幼儿园,一般空间都很大,活动室、教室、午睡室及餐室是分开专用的,每班最多20位小朋友,教师全是女性,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当地政府还十分注重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设了一个科学实验的中心,向全市开放。1—6岁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到实验中心来活动。中心宽敞的空间里设有化学、物理、光学等实验室,许多设备都是教师们自己制作的。化学实验室让孩子们知道水的三种形态,物理实验室让孩子们知道浮力与吸力原理,光学实验室让孩子们知道色彩七态的变幻与镜子里的变形;还有几何图形变换组合实验等。这些实验都以简便的操作,易懂可感的形象,让孩子们知道一些抽象的科学原理。

主人对中国客人说:“看书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动手,这对脑也很有用。孩子们在家里尽看电视,无心思也无时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所以我们要安排这项活动。”

访问结束时,园长召集全园教师与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座谈,以他们的名酒,名点相招待。主人向客人询问有关中国幼儿园教育的情况,双方产生共鸣(例如各级教育的教师文化程度,工作的时间等等),但又有差别,比如他们更重视儿童的自然、科学、社会与生活的教育与训练,这在幼儿教育中已经形成雏形,并将伴随以后的小学、初中与高中教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到国外对儿童这种动手能力的大力培养,再对照自己,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教育者应该深刻的明白孩子迟是总是要独立的,而这种动手能力也是他们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因此,一定要重视孩子这种动手能力的培养。

6.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不属于品德教育的范畴,但是却对孩子的品德形成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能让孩子产生乐观的心态和热情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将对于这种能力的保护也归于对孩子品格培养的范围。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教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理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爱迪生是世界著名的发明家,一生中共有大大小小的发明2000多种,人们称他是“发明大王”。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富有幻想,爱动脑筋,特别喜欢做科学试验。爱迪生只上过3年小学,而这三年书,还是在淘气中度过的,被老师认为是不堪造就的淘气鬼,后来只好去打工。12岁那年,他到火车上卖报,但同时又偷偷地在火车上做试验,差点把列车给爆炸了,车长一怒之下,狠狠地抽了他一记耳光,这一记耳光,使爱迪生落下了终生的残疾。后来,耳聋的他又当过铁路电报员,继续学习和研究。1862年,他发明了留声机,轰动了全世界,为此法国政府授予他爵士头衔,美国总统请他到白宫去表演。他发明了电灯、电话、电影、蓄电池,成功地进行了铁道电气化试验。1883年发现了“爱迪生效应”,即热电子发射现象。此外,他还在矿业、建筑业、化工及军事技术等方面也有许多发明,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

纵观爱迪生的成功,我们不难发现,是富于幻想、好奇心、爱动的性格与天赋造就了一个伟人,正是这些东西孕育和发展了他的创造力。

而在如今的社会,现代化的步奏越来越快,而社会最缺乏的人才就是这种具有创造力,创新才能的人。创造力是所有正常人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的一种特性,儿童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同样具有和自己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创造萌芽。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一下孩子,他们的说和做,无不具有“创造”的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扶植孩子的创造萌芽,鼓励学生的创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不希望因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与众不同而受到嘲笑或干扰,从而能自由自在地继续自己的创造活动。

由于孩子本身心智所限,他们的创造力在大人看来,或许往往显得幼稚离奇,不可理喻,但是无论怎样,老师都应该保护孩子的这种创造性,并且还要能对其予以适当的鼓励和指导,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犯错误,搞“破坏”,尽量的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孩子走向一条“天才”之路。

7.教育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掌握你命运的永远只是你自己,一定要能做自己的主人,不被其它的东西所操纵,这也应该是老师要教给学生知道的,不要以为孩子年纪小,就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否则很可能造成大错。

美国教师在培养学生勇敢、坚强、自主灵活地处理问题方面,更多的是采用理解、信任、鼓励、谈心的方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位旧金山小学的教师遇到这样一件事:她负责的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凯伦好几天郁郁寡欢,愁眉不展。这位教师反复询问,可小凯伦就是不肯把原委讲出来。面对僵局,老师不急不躁。利用一天下午放学的机会,她热情邀请这个学生到自己家里作客,向小凯伦讲老师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所采取的办法和态度。气氛到了非常融洽的时候,这位教师显得并不十分在意地问凯伦:“莫非出什么事啦?”声音柔和,神态安详。老师继续鼓励自己的学生:“说出来吧,我看得出有事在烦恼着你,你要相信,我是会尽力帮助你的,不管那是什么”。

一种强烈的被信任的感觉袭上小凯伦心头,她感到老师是多么地关心她,于是,她就把烦恼着她的整个事情尽情倾诉。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小凯伦沿着街道正朝朋友家走去。“喂!”灌木丛后面传来的喊声使她停住了脚,她感到麻烦找上门来了。又是一声“喂”的喊声,使她吓得脊梁骨直冒凉气。

灌木丛后是两个高中生吉姆和彼得,小凯伦认得他们,因为听人讲过他们结伙在学校贩毒,知道他们不干正事,小凯伦不想跟这些人打交道,于是,没理他们,一个人继续往前走。

彼得先开了口:“嘿,你想要大麻吗?”

“不,谢谢。”回答完他的问话,凯伦使出全身的劲儿,一口气跑到朋友家里。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第二天,小凯伦正坐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那两个高中生又来了,她转身想进去,不料门已被锁上了。急中生智,凯伦撒开腿往后跑,但没等跑开彼得就拦住了去路。

“让我走!”小凯伦声嘶力竭地大喊。

但这两个人只管把种类不同的毒品拿出来给她看。

接着是吉姆挑衅的声音:“你改变主意了吗?”

彼得接着说:“也许你想反应不那么强烈,像喝些啤酒什么的。你也知道,不是吗?”

“不!”

“你不是胆小鬼,对吧,凯伦?”吉姆问道。凯伦不知如何回答,浑身颤抖着,仿佛穿着短裤站在冰天雪地里。她又一次试图脱身,但没有成功。

接下来的一连几个星期差不多天天都这样。7月份,凯伦的生日到了,她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她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她害怕如果跟老师讲了,老师能完全相信她吗?万一老师怀疑她跟那伙人有染,那岂不是真正陷入困境么?

老师不动声色地听凯伦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完,语重心长地说:“凯伦呀,你不需要证明什么,你就是你自己的主人,完全没必要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情。去向他们把话说清楚。勇敢些,相信你能办好这件事!”

老师一席话,使小凯伦听得瞪大了眼睛。

第二天去散步的路上,凯伦又一次与吉姆和彼得相遇了。他们又故伎重演纠缠不休。

凯伦严词正色地告诉他们:“你们俩一直缠着要我吸毒。对此我做过思考,我已得出结论,如果我吸毒的话,那就证明我是一个胆小鬼。如果你俩不在上瘾之前停止吸毒,你们以后的生活会很难过的”

见那两个人不吱声,凯伦豁出去了,索性大喊:“想想你们在做什么!如果你们不尊重你们自己,至少该尊重我们当中那些有自尊心的人。不要纠缠我了,趁你们毒瘾不深,快把那些毒品拿走吧!”

那两个高中生一声不响地走了。后来凯伦发现,吉姆和彼得不再企图向其他孩子们贩毒了,实际上,他们自己也在想法戒掉毒瘾。

又是一次师生间的长谈。凯伦对老师说:“从这件事上我得到一个教训。当你明白不必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的时候,你会比原来想像的要勇敢得多。我害怕过那两个男孩,但我有勇气说‘不!’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老师是多么关心和理解我,这一点在我处于困境时最明显。”

这位美国老师的作法值得称道,他对学生指出了“你就是你自己的主人”。更多的程度上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感。即要对自我负责任。

反观我国的教育,老师们往往不太重视这一点,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最深刻的烙印往往是父母、是老师,凡事都以这俩方为主,生活中的问题也都以这两方为寻求对象,一旦问题得不到解决,便可能没了主意,瞎打乱撞,乃至走入歧徒。

8.要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怯懦并不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唯一障碍。从学生的角度讲,自信心的丧失更多的是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与认可,也就是说其自尊心先受到了打击。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学生自也不例外,他们也强烈的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尊心会越来越强,一旦这种自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自信心便也很难树立。

下面我们看看这位老师是如何来树立学生自信心的,相信肯定会让广大教育者深有启示。

四年级开学初,杨静,一个白白净净的女孩子来到了我们班。作为一名留级生的她,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头也总是深深地埋着,似乎想把自己隐藏起来。

我明白,失败的打击是沉重的,因为学习成绩不合格而成为留级生,在她那比其他学生心理成熟一些,然而又无比脆弱的内心深处,将承担起多么沉重的负荷!这种负荷,足以摧毁她那本来就脆弱的心理防线。如果我们和家长再不及时去弥补,那么她便很难在挫折的道路上重新站立起来。对于她而言,不仅仅是对学习的放弃,同时也是对生活、人际交往、追求的放弃,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放弃。他的自尊心时刻都会受到伤害,自卑将使她永远拾不起头来。为了使她重新正视自己,以新的面貌来面对陌生的集体,我思考了很久……

一天上数学课,我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请杨静回答。她疑惑地抬起头,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听到我又点她的名字,她才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用几乎是耳语的声音来回答。其他同学都哄笑起来。我看见杨静的脸一下子红了。我急忙用手势制止住学生的笑声,鼓励她:“你回答的问题很正确,但声音太小了。请你大声些回答好吗?”杨海静鼓足了勇气,又用比上次大了一点儿的声音重复了一遍,这一次,全班同学都凑和着听清了。我问同学们:“她回答得对吗?”“对!”全班同学声音是那样整齐、响亮,仿佛是对她的称赞,又像是对她的鼓励。我紧接着补充:“要是声音再大一些,那就更好了。”听了我的话,她抬头望了我一眼,歪了一下头,似乎想表白什么,然而又什么也没说。

以后每次上课,每当我提出问题,都看到她的眼里闪现出了期盼的神色。然而我总是故意不去理会,而是找一些声音响亮的同学来回答,还进行表扬。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获得承认的欲求,每一个人都不希望遭到别人的冷落与轻视,人都需要别人的赞赏。

终于有一次,在请同学回答问题时,我先提出要求:请声音响亮的同学来回答。杨静眼中的期盼尤其强烈,然而手却还是不敢举到桌子上。我于是点了她的名字。令我欣喜的是,她终于用响亮的声音清晰地回答出了我所提出的问题,而且完全正确。我又找了几个声音较小的同学来回答,最后让同学评判:“谁回答得最好?为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杨静。因为她回答的声音响亮。”我看到其他同学对杨海静有了新的评价。杨海静也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了承认和赞赏。我第一次看到在她的脸上露出了那样满足、美丽的笑容。从那以后,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越来越积极、踊跃。

在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课上,同学们在努力学习、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克服困难、有上进心的两项中,都分别给杨海静评上了优。杨海静渐渐地与同学们融合在一起,她终于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

杨静的转变,使我也有了新的思想认识:固然好学生能讨自己喜欢,然而差生,无论如何差,作为一名教师,都必须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加以鼓励和引导,甚至要付出比对优秀学生更多的爱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这位老师把握住了学生杨静自信心丧失的根本性原因,及自尊受到的压制,知道他得不到足够的尊重与认可。因此,他便对症下药,不仅主动的鼓励杨静,还让其余的学生也主动的认可杨静,这无疑会让杨静具有强烈的自信心。

9.让孩子吃吃苦

“吃苦教育”在前几年也曾被提倡一时,但终为各种原因没有大行其道,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也确实不太适合。但是适当的让孩子吃吃苦,培养孩子受困难的毅力确实也是很有必要的。

每天放学时分,在中国城市的任何一所小学,你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盛况:许多无怨无悔的家长默默列在校门两侧。孩子们欢蹦乱跳地跑出来,几乎是所有孩子的书包都在顷刻间移向大人的手中。还有头发雪白的长者立即将雪糕、糖葫芦或其他零食递到孩子手中,于是孩子跑在前面边吃边玩,而长者背着书包,老仆人一般地紧赶小主人。

就在许多家长挖空心思地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时,富甲天下的日本人却千方百计地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为了不忘过去最困难的日子,日本一家学校给孩子们做了“忆苦饭”,结果,孩子们面对当年大人吃过的糠菜嚎啕大哭,拒食三天。校方毫不动摇,第四天,孩子终于咽下了这顿忆苦饭。在日本的许多孤岛或森林里,人们常常可以看见日本小学生的身影。他们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着既无水源又无食物的可怕自然界,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一个孩子从荒岛归来后,感慨地对老师说:“我以前以为我们享受的一切现代化设施都是本来就有的,荒岛的历险才使我明白,人生来两手空空,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过去老师讲劳动光荣,我们感到很空洞,如今才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含意。”

日本教育家指出,生存意志的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本虽然实现了“富裕社会梦想”,但社会节奏加快和升学竞争的压力,使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接触少了。同时,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削弱了孩子们应具备的人生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日本中小学生中出现了动武,以强凌弱,违法乱纪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发生使日本各界产生了危机感。为此,日本神奈川县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展开和促进与人接触、感受自然的运动,恢复和充实孩子们的感性体验”的建议,于1984年起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了广泛的“感触性”教育运动。

为此,神奈川县各地根据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分别建立了—些教育基地——交流村。学校和社区组织孩子们到交流村集中生活、劳动、锻炼,请交流村所在地的老人讲过去的生活;或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和老人交谈,为老人们服务;或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开展活动;或请农村老人向孩子及家长传授打草鞋的方法;或者把不同年龄的孩子混编开展活动。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感触性”教育活动,对大自然、周围的环境、生活有了切实的感性体验,从中体会到做人的乐趣,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激起了学习欲望,并且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培养了关心别人、携手并肩、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优良品德。

当然,我们并不是提倡在中国学生中大行“吃苦”之风,穷也不能穷孩子依然行得通,因为中国的教育环境确实是如此,毕竟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就是在吃苦之中的,我们也应该让他们接受正常的生活。但是,正所谓区别对待,对另一些一部分的小皇帝、小公主自小就在吃喝不愁,无忧无虑中长大的孩子我们老师要进行必要的吃苦教育,让他们知道生存的不易,更加的珍惜他们的所有,努力的去学习。

10.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

对孩子进行爱的启迪,让孩子的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是我们做老师所必须开展的一项教育,那么具体如何去操作呢?

一天,全国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给低年级学生上课,讲“爱是什么”。

“我们爱自己的妈妈,爱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天,我们要表达出我们发自内心的爱。”一开课。孙老师就充满感情地对孩子们说了这样一番话。

“你们看到的‘爱’是什么颜色的?从你手中的彩色纸里找出这个颜色,再说说为什么是这个颜色。”孙老师进一步启发着孩子们。

“爱是红色的,因为红色鲜艳,国旗就是红色的。”一个学生这样说。

“爱是黄色的,因为黄色明亮,菊花就是黄色的。”一个学生又这样说。

“爱是白色的,因为新娘穿的白色婚纱太美了,特别让人喜欢。”

“爱是黑色的,因为黑色是大地母亲的颜色。”

“爱是绿色的,大树和小草都非常可爱。”

“爱是金色的,因为太阳是金色的。”

孩子们争先恐后,举起手中五颜六色表达爱的纸条。

“大家说得都很好。再想想,还有没有同学认为爱是别的颜色的?”孙老师笑咪咪地问。

“有!”一个男孩站起来,“爱是无色的。因为空气是无色的,我们谁也离不开空气!”

“太好了!”孙老师满意地说。“那么,请大家再想想,‘爱’是什么声音的?你能表达出来吗?”孙老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爱是大声的!我爱祖国,就对着红色的国旗大声喊:‘祖国妈妈,我爱你!’”一个女生激动地回答。

“爱是小声的!我看到公园里叔叔小声对一个阿姨说:‘我爱你!’”这个男生的回答,引起全班哄堂大笑。

“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孙老师又问。

“爱是无声的,妈妈的爱是无声的。”

孩子们精彩的回答,再一次得到老师的赞扬。

“我再问你们,你认为爱应该是什么味道,什么感觉的?”孙老师提出第三个问题。

“爱是甜甜的、甜甜蜜蜜的。爱是香香的,像花一样香。”

“爱是温柔的,让人很舒服。”

“爱是光滑的,爱是暖暖的。”

最后,孙老师让每个孩子都总结一下“你对爱的最深感受是什么?是颜色?是声音?是样子?是感情?……”伴随着孩子天真的回答,教室里回响着歌颂爱的音乐。

这样一堂关于“爱”的课程,对学生来说实在是最美妙不过的心灵享受,是最富有启迪意义的爱的教育,它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看得见的爱,有声的爱,也让孩子体会到了看不见的爱,无声的爱,相信广大教育者定能从中得出怎样去进行爱的教育。

11.要将“身教”切实的用到孩子身上

老师以身作则,往往比空洞的说理更能让孩子信服,但关于如何以身作则,却存在着分歧。

鲁迅先生到街上去给青年补靴子,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教授给前来报到的学生看行李,这些都是身教的典型材料。

去为学生做一些,那怕这事是极其微小毫不起眼,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而语言教育现在似乎成了教师教育的惟一的途径。语言教育总有贫乏的时候,但即使是有丰富的词汇,有时也许不如一个行动的鼓励和帮助。

人们对于以身作则的理解,往往只限于老师为孩子作出了什么样的楷模,然而事实上,以身作则在教育上更为关键的意义是你为学生做了什么。

记得前几年曾有一个争论。一个学校门前有一条小河,小学生上学总是要趟水而过,冬天特别冷,夏天水多的时候又有危险。有一位女教师就一直坚持把孩子背过来,多少年如一日,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后来又来了一位教师,颇费周折地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桥。可他反而没有像先前那位老师那样得到好评,也没有像那位教师那样获得各种荣誉。两个教师都有很值得赞美的地方,从务实的角度看,后边的那位教师确实做得更好,但背学生的老师虽说传统,却给人们留下的是一种人情的关怀、一种心贴心的感觉。不要说每天把每个孩子背过河,即使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我们拉一下他们的小手,就可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和无穷的爱意。小桥修好了,也是做了好事,但学生的直接感觉就不同了。我们不是在这里讨论两个教师的优点和长处,但这个事情却很能说明身教的另一个意思。

同其它的榜样与楷模一样,老师的高尚品德,确实可以给学生以引导和启示,但是老师毕竟是教育学生的,他需要长时间的与学生相处。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为学生做个样子,不仅要注意自己的修行,更要和学生走到一起,通过关注和关心,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优良品行的实用意义和价值。否则,教师单纯意义上独善其身对教育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所谓的身教就是还能兼济学生。当前,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倡用眼睛表扬学生,用手掌关心学生。摸摸头,拍拍肩,学生就有很多的振作和感激。而实际上许多教师却可能做得相反,有些是我们教师能够轻易做到的事情也可能没有去做。有一次体育课上,一个孩子摔倒了,当时小腿上就流出了血,我们体育教师却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这个学生感到了什么,是冷漠吗,是委屈吗?这对他以后对待别人的态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育人关键是行动关怀,北京大学那个受到季先生自然状态下关照的学生,肯定能够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季先生赋予行动教育以新的含义。

言传当然是做老师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本领,但身教更具意义,在教育中,随时帮助和关心学生,是我们每个做老师都应当追求的境界。 +FFcRVPAH5zGN8AV92r5aDhtFPHwGHXxTmeIEP3ygM6XQvmCS70Q+oykoIPU2oT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