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一视同仁,要尊重每一个孩子

学生有优差之别,但是对于老师来说,其责任所在并不是一个孩子,一部分孩子,而是所有的孩子。在差生来说,他们的心理本就有些自卑倾向,如果老师再不能将他们与优生一起对待,那势必让他们与老师及其它同学间产生极大的隔膜,这绝对是有悖于我们的教育宗旨的。此外,老师对学生不能有偏心,对于学生之间的纠纷要公平公正的对待,为人师者,一定要谨记:尊重每一个孩子。

1.对待孩子要一视同仁

孩子的心理都有卓显自己的个性,比起大人来,他们更不希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一定要注意一视同仁。

在美国某学校,有这样两位女孩:一个叫麦克穆林,一个叫伊丽莎白。在一次考试中,麦克穆林抄袭了伊丽莎白递过来的答案,被老师发现了。她们承认错误后,老师拿起一个松木板子,要对她们进行惩罚。老师叫她们各自趴在中间隔着一张大办公桌的两把椅子的椅背上,不许互相看。“啪”的一声,惩罚开始了。麦克穆林觉得是伊丽莎白在替自己挨揍,她流着眼泪哀求老师不要打伊丽莎白而应该打自己。但紧接着又是“啪”的一声,似乎每板子都打在伊丽莎白背上,麦克穆林再三哀求也无济于事。但在伊丽莎白听来,板子却是一下一下打在麦克穆林身上。过了一会儿,她们几乎同时抬起头来,看到老师在加了垫子的木椅上重重地“拍”了一下,这才恍然大悟。

另一件事与此类同:北京景山学校有一位小学老师,上课后过了20分钟,孩子们累了,老师叫孩子们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谁趴得最好,老师就摸一下谁的脑瓜儿。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只摸一下自己的脑瓜儿,似乎只有自己独享老师的爱抚,其实老师在每个孩子头上都摸了一下——这个“秘密”孩子们是不知道的。

一“打”一“摸”这两个教例都是老师在对学生态度上的一视同仁。

第一个例子说明:老师装作“糊途”的各打50大板,反而更能让犯了错误的儿童意识到自己的错,更加的懊悔和羞愧,不愿让别人代自己受过。老师正是处于这种心理才决定实施这种“变相”的“体罚”。然而,体罚毕竟是不允许的。如何能使儿童心灵上受到震撼,又不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老师在这一点上表现了高超的教育艺术。他巧妙利用了听觉和视觉的互通性(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或“移觉”),比如在荧屏上,有时我们听到一声声鞭打和一声声惨叫,仿佛看到有人在受刑。第二个例子说明:每一个孩子都是希望能达到老师的夸奖的,如果老师只去夸赞一个儿童,而置其于的孩子于不顾,往往会在极大程度上损害孩子的上进心,而且可能会让他们以为老师不爱护他们,从而自暴自弃。另外,对受到夸奖的孩子来说,他的心里则又极易形成我最聪明,我最可爱的骄傲情绪,形成自以为是的坏习惯。教师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了高超的教育艺术:孩子们趴在桌子上,只觉得自己的脑袋被老师摸了,以为别人的脑袋没被老师摸,因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做得最好,每个人心里都美滋滋的,都觉得自己在老师眼里是好孩子,自己和别的孩子都是平等的,因而会产生再次让老师夸奖的积极心态,促进自我不断的取得进步和发展,这无疑是一种很高明的教育艺术。

2.坚持公平公正,对学生不能偏心

很多老师一般都会有种惯性思维,这个孩子好,便可能永远都这么好,喜欢一个孩子就总以为他是对的,其实这种态度很不正确。

有一次,一位青年班主任上课外体育活动课,在课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该班学生在操场上分组活动,男生的一边正在班主任组织下紧张地游戏着;另一边女生做踢足球的传、接球练习。突然,一个足球向男生活动处滚过来,一位男同学捡起球,做了个力量不太大的踢球动作,想把球传给正在跑来捡球的一位女同学,没想到由于这位女同学继续向前跑进,球从她的头顶上飞了过去。男同学看球没有递好,很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可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女同学音张口就骂,“讨厌!流氓!”男同学说:“你怎么能骂人呢!”“讨厌!流氓!”女同学连喊带骂。争吵惊动了班主任,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大声训斥男同学:“你为什么来踢足球?为什么不遵守课堂纪律?”男同学说:“足球滚过来了,我给递……”不容分辩,这位班主任就下令:“不要说了,都去继续活动!”问题就这样不了了之了。而那位同学心里则也只能抱怨老师的偏心了。

教师的偏心,往往是由于对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处理问题时简单粗暴,调查研究不够或从个人印象出发等原因而造成的。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非常喜欢,也有因学生相貌可爱,老实听话,或是在课后与教师接触较多而产生好感。因此,当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发生矛盾时,教师往往容易偏袒这些学生。反过来,有些教师对那些学习比较差的、不服管的,或是因为相貌不使人喜爱的,以及自己感到不顺眼的学生,在教学中就往往很少去管他们,这些学生稍有差错,就批评、训斥。

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如果只从个人印象出发,就往往表现出主观武断。从捡球这件事的处理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师有意无意地偏袒了那个女学生。由于班主任处理不当,使本应受到表扬的男同学,却挨了批评;而对本应受到批评的女同学却不加以批评,未能尽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同时,在男同学受屈的心灵里更加深了一个印象:“老师偏心!”女同学也会感到骂人无所谓了,旁边的同学自然也产生各种想法。

教师产生偏心的原因有二:一是老师本身的道德修养有问题;二就是受到了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有些教师把学生家长分成几等,家长工作单位有油水可捞,家长门路广肯帮教师办私事,给教师什么好处,或者学生家长是教师的亲朋好友,就对其子女关怀备至。也有的老师是因为某个学生顶撞了他,不听他的话,感觉失了面子、便恼恨之心,对学生进行有意的报复和刁难。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偏心,都会让师生间产生隔亥,让学生间的团结毁坏,造成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矛盾。让被爱的学生滋生骄纵之气。而不被看重的学生感到失望,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以致自暴自弃消极反抗,给学生心灵中造成严重的创伤。古人曰:“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已则不能教人。”所以,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教书育人,就必须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以身作则,公正办事,对学生千万不能偏心。

3.对待孩子的纠纷要让其自我反省

孩子间的纠纷往往是因一些小事而起,不会有什么大的利益冲突,所以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就不能急着下断语,说谁错谁对,而应该等他们冷静下来,再从双方的心理出发摆出道理,促使其自我反省。

一天傍晚,张老师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突然,两个同学急急忙忙地走进来。他抬头一看,原来是班里的小陶和小凡。小凡眼圈红红,呜咽着说:“张老师,他打我。”再瞧小陶,拧着脖子,仿佛一只好斗的小公鸡。见此情景,张老师问到:“小陶,你有没有打人?”“他骂我,我才打的。”小陶冷冷地说。“你不还我书,我才骂的。”小凡插嘴道。“我跟你闹着玩的。”“谁跟你闹着玩?”……谈话到此显然无法再继续下去,该怎么办?采取简单化的处理难取得好效果。现在他们心情激动,心态失去平衡,还是等他们情绪稳定再说。于是,张老师指一指对面的两张椅子说:“你俩先坐一会儿,等老师把手上的一本作文改完再说,好吗?”两个孩子慢吞吞地坐下来。这时,张老师心中想到:怎样才能教育好他们呢?笼统的批评徒增孩子的反感;空洞的说教只能是隔靴搔痒,不会有多大的效果。

办公室里静得连根针掉下来都听得见响。老师一边批改作业,一边用眼睛的余光注意着二人的举动。小凡和小陶坐下后,先是仰头盯着屋顶,小凡转向墙壁。一会儿,他俩又偷偷地瞧瞧老师。老师咳嗽一声,他们都低下了头,情绪安定了许多。

在花了3分钟时间改完了手中的作文,张老师抬起头温和地说:“谁来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二人面面相觑不吱声。张老师知道小凡表达能力强,便说:“小陶,你先听小凡说。他说完了,你有什么意见再补充,好不好?”他点点头。老师对小凡说:“你先说,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小凡说:“今天放学以后,我和他一起走。刚走出校门,我的一本《故事大王》掉到地上,他见了拾起书就跑。我追他要,他溜到东溜到西,就是不肯给。我急了,骂他是老猪。他这才把书扔给我,还骂我是小气鬼。我顶了几句,他就打我。我问小陶:“是这样的吗?”“他闹不起,骂我,我才打他的。”原来这件事是由开玩笑引发的。十一二岁的少年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惹是生非、好开玩笑是这种天性的外化显示。由于年幼无知,情感控制能力差,很容易因强烈的刺激而冲动起来,产生不良后果。处理此类事件,当以启发自省为好,张老师深知此点。于是在明白了这个事情的过程后,老师说:“看来,你们各人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反省一下,在这件事中自己有没有做法欠妥之处?”沉默片刻,小凡说:“我不该骂他是老猪。”老师接着说:“是啊,骂人是不讲文明的行为,你骂人,人就会生气上火。”小凡低下了头。老师又转过头问小陶:“你说呢?”小陶说:“我不该打他。”老师启发说:“你想这件事怎么发生的?”“我想开个玩笑。”“对了,这事是开玩笑引起的。开玩笑可要掌握分寸。社会上曾发生闹着玩一拳打死人的事。你今天玩笑开过了头,结果伤了同学的心,多不好啊!”一席话说得小陶脸红了。张老师接着问:“从今天的事情中,你俩受到什么启发?”小凡说:“我以后要注意不骂人。”小陶说;“我以后不随便开玩笑,也不欺负同学了。”“很好,你俩都能从中吸取教训。希望你们永远是好朋友。今天的事责任主要在小陶,请你向小凡说声对不起。”经过张老师的调节,这俩人很快又和好如初了。

上面这位老师的作法,无疑是处理孩子之间纠纷最好的方式。因为在面对这种事情时,你不能盲目的就把自己当作判官,冒然判断谁对谁错,最重要的是先稳定孩子们的情绪,然后问清事情的真相,再说出道理启发他们去思考,去自我反省,弄清自己的过错,吸取教训,只有这样你的教育才能既让孩子自然地接受批评,进行自我的反省,也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4.优生、差生一起坐

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但环境因素往往能制约他们的这种积极心态。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有必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模仿中提高学习成绩,也就是让差生与优生一起坐,这不仅是一种模仿,也是一种尊重,一种平等的态度。

在小学生中,赖宁、雷锋、张海迪等人之所以能产生巨大影响,其道理就在于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向这些人学习时,孩子们往往开始积极性很高,一些同学投入极大的热情,以赖宁为榜样,决心做一个赖宁式的好少年。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学榜样赶先进的浪潮。然而,渐渐地学生们失去了兴趣,因为那些榜样人物或逝去或相距遥远,都是可望而不可及,总感觉摸不着头绪,学习起来心中没有谱,头脑意识很模糊。

这是儿童教育当中一个很长见的问题,对这种“高”、“大”、“全”的榜样,孩子可能在开始时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真实形象的配合,往往在不久就会失去兴趣。

某老师在改作业时发现一个学生的作业很特别,这个学生是一个学习成绩差,字也写得很差的学生。老师曾想尽了办法开导他,绐他树立信心,以减轻其思想包袱,还用榜样张海迪身残志坚的例子来教育他,引导他,可都无济于事。他自己也打算破罐子破摔,老师为此伤透了脑筋。

有一段时间,由于他眼睛视力不好,老师把他从后排安排到了前排与班长同桌。

然而老师看他今天的作业,虽然错误还是不少,但是工整、干净,字一笔一画的,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涂抹的现象少了。完全让这位老师意料不到。

于是老师连忙找来了班长了解情况。班长说:“自从他跟我坐一起以来,每次作业发下来之后,他经常拿我的作业本看,又拿他自己的作业本看,然后就一笔一画地写。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他总模仿我做事,我也不知道他咋想的!”

老师再找那个“差生”谈话,他的回答更让老师兴奋不已,一下子解开了其心中的疑窦。多少天来的冥思苦想都在那一刻有了解答。

地个孩子这样说道:“我成绩差,我心里很清楚,可我太自卑,由于学习差距大感觉也没多大奔头,也就……”

“跟班长坐一位,人家学习好,字又写得好,又守纪律,爱做好事,我就更自卑。可我心里又不服气,我想,他是人,我也是人,他各方面都好,我为什么就不能呢?我决心以他为榜样,干出个样子来。我虽然差,但我并不笨。老师您以前让我们学榜样,那些榜样们的事迹很感人,但那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今不一样,榜样——班长他就在我身边,他的一举一动,他的作业,他的学习态度我都能看得见,我就照着他做起来。一开始做起来很难,但认真做起来,我越来越觉得有信心了。我就从认真写字开始,不懂就问班长,而班长也总耐心地帮助我。我尝到了学习的甜头,越学越有奔头……”

雷锋、赖宁、张海等当然都是很好的学习榜样,但这些傍样往往只能在思想上给孩子留下一些影响,却缺乏真实形象的人物作陪合,因此往往事倍功半,而从孩子中树立榜样,让孩子与榜样处在同一个位置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也更能让孩子的上进心得到极大的激发,可谓是一举两得。

5.别给孩子“不及格”

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都是特别强的,但在现实教育体制下,分数总是崩紧了孩子们的心,而过于注重分数,反而不能使其得以正常发展。因此,老师不能把分数当成评定孩子的唯一标准,也不要给孩子“不及格”。

某本杂志上有这样一篇文章:一个老师给学生的作业很多而给学生的评价却很低,学生对学习逐惭失去了信心,变得畏畏缩缩。另一个老师把作文最低分数定为甲,好一些的是甲,写得不错的是甲加一个“苹果”。学生全部“改头换面”,成为充满自信,容光焕发的孩子……

那刻成印章的“苹果”在孩子们心中竟有如此大的力量,那么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是否注意到多给孩子两个“苹果”呢?一位正上初中的女孩向某知名的教育者诉苦:老师要求写一篇题为《土豆》的说明文,她以科学小品的形式写了一篇题为《骄傲的大豆》的作文,欢欢喜喜交上去,满以为老师会在全班当作范文读,谁知却得了个“不及格”,理由是不按要求写。从此她对作文充满了恐惧和厌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打分时要慎用“不及格”。这是他从教育家的高度来看问题的,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而我们老师轻率的给孩子不及格,扼杀的正是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一位老师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好方法是喜欢、奖励与赞赏。”国外有些国家所提倡的“提格玛林翁效应”实际就是重视表扬和鼓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个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心理学家对一位教师说:“你班上有5个孩子将来是人才,请你多加关照。”于是老师对这5个孩子经常表扬,鼓励,一年以后发现原来参差不齐的5名学生都成了优等生。我们都曾年轻过,老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曾在我们心中引起过多大的激动啊!一位教育者曾这样说到:我们大多数的人经历了人生的波澜后,往往会变成严苛冷酷的人,在我们内心形成许多标准,并以这些来评价另一个人的标准,这些标准用来衡量身心成熟的大人,有时都难以负荷,何况是一个稚嫩的孩子呢?

所以,多给孩子些鼓励和赞赏,不要用分数去圈定孩子,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了。

6.没有坏孩子

孩子是最纯真的,他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模仿大人的,换句话说,从本质上讲没有坏孩子,一切就看大人的教育方式和自己的行为方式。

某知名学校总监是一位有着多年国际学校管理经验的新加坡人,个头不高,看上去精明干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一次采访中,他就办学的思路,国外发达国家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所应采取的措施,侃侃而谈,听来令人耳目一新。

记者问:“你们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好坏吗?”

“不,”回答很果断,“考试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除了成绩,更重要的,老师还要写详细的评语。”

记者又问:“那么对你们来说,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呢?”

这个非常普通而简单的问题,没想到总监竟然感到奇怪。他看着记者追问的目光,半天才说出一句:“我们没有好学生、坏学生之分。”

“从来不评好学生、三好学生什么的?”这回,轮到记者大惑不解了。因为在中国人的脑子里,清楚地知道三好学生的重要。三好学生不仅可以优先升学,而且还是评判老师、学校好坏的一个标准。

“从来不评,”总监好像转过弯来了,“学生不是学习好就好或者打球好就好,这样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品质、人格,包括很多方面,有的这方面好,有的那方面好;今天他这件事好,明天她那件事好,怎么能断言谁就是好学生,谁就是坏学生呢?”

记者:“学习成绩不好总算缺点吧?”

“不。”回答又是很果断,“有的孩子英语成绩不太好,可他进校的时候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他做了很大努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不能叫缺点,而叫优点。”

“那么,班里有班长吗?”记者又想起了好学生的另一个标志,不过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孩子的臂膀上挂着几道杠的。

“班长是什么?”总监先生又搞不懂了。

“就是学生头,帮老师收收作业什么的,”记者抢着回答,“就是学生自己选的小干部,有时帮助组织些班级活动。”

“从来没有,”他终于听明白了,说:“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没有小干部。如果需要的话,每个孩子都会帮助老师的。我们为低年级班级配备了助理老师,协助老师做些教具的准备工作。”总监介绍了助理老师的情况,可这根本不是一码事。

记者原本想问如何惩罚坏孩子,现在人家不分好坏,只好改口:“如果有孩子不努力学习,不完成作业怎么办?”

“经过鼓励和帮助,现在我们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许刚进校的时候有。学校培养他们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老师像他们的大姐姐大哥哥爸爸妈妈一样。因此他们都很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离开学校两天,他们就都会想老师想学校了。我的孩子从新加坡到这里读书,上二年级,他爱他的澳大利亚老师,甚至从此爱吃澳洲牛排。”

回答完全出乎这位新华社记者的意料:没有批评,也没有施加压力,更没有让学生知道学习不好将来没有出路之类,反而说的全是一个“爱”字,这样的回答总是让人有些隔靴搔痒不过瘾的感觉。记者于是又刨根问底:“如果有的学生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怎么办?”

总监先生仍旧是不慌不忙地回答:“老师会找他谈话,从鼓励入手,比如师生间可达成协议,给几次机会,或许老师会问:‘你是怎么答应我的?’另外老师和家长也会很好的合作……最后问题都会解决的。”

“那你们有没有调皮捣蛋的孩子?”记者特别想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坏孩子,如果有,是什么样的?

“没有捣蛋的,有顽皮的。”看来总监先生是始终和他的学生坐在一条板凳上的。

记者并不满足,非打破沙锅不可:“什么是顽皮呢?”

“比如有一次我们带他们去一个游泳馆游泳,一个孩子当着管理人员的面说:‘这是我到过的游泳馆中最差的一个。’我们给他讲了道理,这是不尊重别人,怎么能当着人家的面这样说话呢?后来这个孩子向管理人员道了歉。”

这显然不能算是一种坏,只是一种行为上的疏忽,情感上的偶尔失控罢了。在我们中国人眼中,孩子的这种行为就更算不得什么了,甭说道歉、大人大多连道理都懒得讲。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中,甚至说现代教育中,孩子的好坏优劣也向来是老师们喜欢分类的,所谓帮助差生,转变差生不就是最显著的例证吗?按这样的思路及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是循规蹈矩,在强调听话顺从的同时,泯灭了孩子们爱动、好奇、勇敢、甚至冒险的天性,要知道,这样做的结果非常不利于孩子个性和人格的发挥发展以及各种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并且对于好学生的评定,也往往更侧重于学习,忽视了他们个性和品德的全面发展,很容易使其形成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使孩子们产生不平等的心理,使许多本来不差的学生真正的成为差生。

7.对后进生要耐心教育

后进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不端行为,但从本质上讲绝不是坏学生,他们不缺乏孩子们应有的纯真,所以,教育这些孩子就要能动之以情,让他们感觉到的你是真正的打从心眼里的爱护他们,近而愿意接近你、信任你、听你的话,当然,这需要你以最大的耐心去教育。

听听下面这位老师的教育心得:

上届我任高一班主任时,在中途从外地转来一个李××的学生,因贪玩好耍,打架闹事,曾受过学校处分。初到我班,因人生地不熟,开始还比较规矩,不到两个星期,旧病复发,抽烟酗酒,与校内有劣迹的同学结成一伙,还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在一次外语课上,阴阳怪气,引起课堂哄笑。任课老师批评他,他不但不接受,反而跟老师顶撞,老师气不过,叫他出教室,拉扯中他拳头以报,口出狂言。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便约了两个伙伴,干脆不来上课。像这样的学生,要想经过一两次谈话就使他翻然悔悟,那只能是自欺欺人。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没有心烦和泄气,因为这是我料想之中的。我深知对于他几年来沾染的坏思想、坏习气,既要认真抓紧,又不可操之过急。久旱的禾苗需要雨水,但急风暴雨反而会把它损坏;寒冷的幼芽需要阳光,但一阵暴晒又可能使它焦枯。教育者应当有坚韧的精神。因此,我不但没有放任,反而更热情地接近他。李XX逃回家里,我跟到家里;李××藏在校园,我就满校园去找。经过一段看不见,摸不着的“捉迷藏”似的工作,调皮而聪明的李××开始发现我和别人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他这样躲避逃走,老师从不急躁发火;第二,他做了那么多错事,老师从不训斥惩罚;第三,不向家长告状,总劝家长多关心帮助孩子。当李××得知老师为了找他,几次顾不上吃饭的时候,他开始第一次感到老师对他是一片真心,是个可以谈心里话的人。他向我讲述了原老师的惩处、家长的嫌弃、同学的白眼,使他失去前进的勇气。他对我说:“老师,我错了,我愿向外语老师承认错误。”并且真诚地流下了眼泪。李××的诚心,我当时又是高兴又是痛心,十几岁的孩子变成这样,难道老师、家长没有责任吗?我满怀深情,肯定李××的本质是好的,说明有缺点决不是“道德品质败坏”和“不可救药”,帮他分析抽烟酗酒、上课不守纪律的危害,指出一个人不怕有缺点,怕的是不愿改正,并肯定了他的长处,鼓励他发愤向前。这次师生之间令人难忘的谈话进行了3个多小时。

从那以后,我紧紧抓住对李××的工作不放,谈心和家访,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重点辅导他,帮助他。李××开始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了,纪律也自觉遵守了。上高二时,学习成绩一跃而入班上前十几名,并且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高中毕业参加全国职教师资对口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大学录取。当他拿着录取通知书来向我报喜时,热泪盈眶地说:“老师,没有您,哪有我今天!”

由此可见,后进生由于环境的影响虽然说得上是“冥顽不灵”,很难教育好,但是只要你有耐心,能付出真诚的情感去感动他,那么这“浪子”一定能回头,会回头。

8.面对孩子的“顶牛”要能忍

学生犯了错误,且死顶着不认账,这个时候老师要想让其自我反省,承认错误提高认识就必须要能掌握好方法,这其中的学问不小。

一次,小赵在协助老师检查家庭作业时,发现小王作业太乱,便让他重做,小王不服。中午他把小赵的钢笔偷偷地藏在讲桌里。老师一怒之下宣布让小王做检讨,可他非但不从,反而扬言:谁检查谁是孬种。

放学后,老师没有立即找小王。面对如此顶牛的学生,他决定采取“冷处理”的办法。隔了几天以后,小王就开始不安起来,课上课下总用眼神打量老师,好像在询问老师准备把他怎么样。见时机已到,老师就立即找他谈话。

老师先做了自我批评,检讨自己不应该在课堂上不留情面、不顾影响。宣布要他检查,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应该课下个别谈心后再批评……老师话没说完,小王的眼圈已经湿润了。老师正要调转话头,引导他认识错误,他却伤心地哭了起来。他说:“老师,您别说了,全是我的错。作业写得乱,小赵让我重做是为了使我养成好习惯,我不该报复他……您处分我。”老师见他已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决定不再批评他,并照顾他的面子,不要让他检查了。可他说什么也不肯,说是不做检查心里不好受。

面对学生的对抗,教师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要采取忍让和宽容的态度。教师的豁达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真诚的爱,使之感化,促其内疚。老师这样做不是懦弱、无能,而是理智的表现。反之,教师摆出一幅“我说了算”的架式,不耐心启发就会造成僵局。即使强迫学生做了检查,但学生口服而心不服,不能正确认识错误,也同样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所以说,我们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能过于偏面只让他做检讨,要知道检讨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改正错误。因此,在学生不能做检讨时,我们不能大发怒气,而应该用真诚去感化他,让他在感情上先“妥协”。检查只能在耐心细致、讲究方法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下,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进行,而且要帮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切不可凭一时怒气强迫学生做检查。

9.面对孩子的突发事件要“冷”处理

学生由于突发事件而产生的错误很容易让老师误会。在处理这类事件时,老师一定要坚守住平等公正的原则,在经过详细调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再采取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处理。

看看这位老师是如何处理这类事件的:在一次上观摩课时,一位平时表现并不差的学生却迟到了半小时。当他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时,我并没有同意他进教室,下课后又狠狠地批评了他。这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当时尽管有些委屈,但并没有说什么。事后,我通过家访,才知道有一位邻居老大娘发病坐在路边,他为了把老大娘扶到家中才迟到的。这本是一次助人为乐的行为,应该受到鼓励和表彰,而我却批评了他。为此,我深感内疚,随即找这位学生谈心,承认自己批评错了,并在课堂上表扬了他的模范行为;同时,告诉学生们:“今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教师首先要冷静对待,同学们也应把情况向教师讲清楚,以免老师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处理。”这样做的结果,既密切了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又激发了班上学生争做好事的进取精神。

处理好学生偶发事件,首先要理解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孩子犯错是难以避免的事情,老师在这方面一定不能过于苛求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要允许孩子犯错,因为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所以,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老师一定要先能保持理智。冷静的调查事实,既然错误已经酿成,就要看学生是处于何种目的,是有意还是无意。然而再下断语,说不定,有时候你不得去表扬他呢?就像上文中老师一样。

突发事件的产生,自然可能是孩子犯了错误,但是我们做老师的却一定不能急着去批评、惩罚孩子,固且不论孩子是不是因为什么急事而犯了错,即使他是真正犯了错,老师也一定要冷静的调查清楚,他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事情处理好,把孩子教育好。

10.怎样平等的对待学生

蹲下身子,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对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老师来说,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宽广的心胸,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平等的对待学生呢?

首先,要尊敬学生。台湾的一所以美术教育闻名的小学在展览学生作品时,将画挂得很低,为的就是让孩子们不用酸着脖子看画。美国的家长跟孩子说话时总是先蹲下,用平视的角度与孩子沟通。因为他们觉得孩子也是一个“人”,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也需要被别人尊敬。但是我们的一些教师却动不动就骂学生“猪头”,“笨蛋”。其实易地而处,换成是你自己被别人这么骂,你会受得了吗?学生也有情感,他们接触的事物多了,自我保护意识愈发明显,你越是骂他(她),他(她)就越是要跟你作对。有一次,一位气呼呼的老师领着一个满脸不屑的学生走进了办公室。“你这孩子,成绩不好,又不守纪律,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你反而将头扭到一边,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尊敬老师。”“你骂我是蠢猪,我为什么要尊敬你?你都不尊敬我……”老师沉默了,学生抽抽嗒嗒地哭了。后来,这位老师向学生道歉,这学生也承认了错误。要获得学生的尊敬,首先你要学会尊敬学生!

其次,教育孩子让他的言行举止都有好的习惯,做老师的自己先就一定要能做到以身作则,比如要求学生爱护卫生,首先做老师的就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要求学生不迟到老师就先要准时,有一位班主任曾讲过一个例子:她每次进教室,总是先收拾讲台,将地上的纸屑捡起来,开始时学生都不以为然,可这位班主任仍坚持不懈,慢慢地,个别的学生开始加入到自己班主任的行列中,再过了一段时间,学生们都能自觉地进行保洁工作。这位班主任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学生,同时也获得了学生的尊敬。古人曾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永远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手段,孩子往往都是以老师的言行举止作为榜样的,所以为人师者,一定要做到品德高尚。

最后,你还要能做到不断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人师者,不能总去督促孩子学习,去教孩子如何做人,自己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也应该向学生学习,学习他们在求知中的孜孜不倦,学习他们在成长中的不断改进。我们要从学生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总结自己工作上的优缺点,以求和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要平等的,一视同仁的对待孩子,老师就一定要能做到蹲下自己的身子,从孩子的立场和视角去看待孩子,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尊重。

11.尊重不等于纵容

有些老师总在报怨,自己对学生是充分的尊重,可是孩子却一点都不尊重自己,其实这就是你的尊重过了头,成为了一种纵容,让你在孩子的心中成为了一个好“欺负”的主。

我们先来看看教育大师卡尔?威特是怎样尊重孩子的,有一次,我的孩子卡尔想吃一块点心。我没有给他,因为我们刚刚吃过晚饭,过多的吃喝会影响他的健康。他这时只是个不到两岁的孩子,就发起脾气来,躺在地上,大哭大闹。他的母亲看不过去了,连忙答应了他的要求,她拿着儿子渴望的那块点心说:“好啦,卡尔快起来。”卡尔的哭闹取得了胜利,他得到了那块好吃的点心。

当时,我并没有说什么,但我认识到,卡尔的哭闹是一种对父母权力的挑战,并且在这挑战中取得了胜利。

后来我和卡尔的母亲谈到这件事,并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她。

我认为面对儿子这种哭闹的挑战是不应该去迁就他的。由于儿子还小,这种迁就的恶果不易看出来,但已经种下了不良的因素。如果儿子长到了十四五岁,仍然以这样的方式对他的话,他将会变成一个蛮横无礼的人。

由于他知道哭闹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还会哭闹,长大之后,他的能力、他的方式就不仅仅是哭闹了。那种无礼将不只是针对他的母亲,还会针对其他的一切人,他会以无礼的方式要求其他的人也来满足他的要求。

我可以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父母与孩子早期的关系会影响孩子将来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我的家庭里,再也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即便卡尔再怎样哭闹,他也不会得到他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管是食物还是玩具。因为我要让他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

有一天。一位邻居告诉我有关儿子的事。他觉得他的儿子糟糕透顶。由于卡尔学识和品德都是很优秀的,众所同知的,所以这位邻居想向我请教怎样教育孩子。

他垂头丧气地告诉我:“我和妻子在儿子幼儿期和童年期忽视了对他尊重父母的管教,那时他把整个家庭搅得一闭糟。妻子认为他还小,相信以后长大后会变好的。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他变得越来越坏,脾气暴躁、自私贪婪、自以为是。他做错了事,我们简直不敢管他,他甚至比我还厉害。他现在十二岁,已经变成了我们一点也控制不住的野马。他真令人讨厌,时常向我们发脾气。蔑视家庭和父母。似乎家中的一切都不如意,”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能说些什么呢?尊重是相互的,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首先应该尊重孩子,而且在很小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一味地纵容孩子并不是尊重孩子。如果希望把良好品德传授给孩子,作父母的必须以身作则,必须自己就先具备良好的品德。

父母在教育孩子前,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首先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过失。

我是这样对待儿子的:如果卡尔在房间里行为笨拙,撞翻桌子,打翻了杯子;或者不小心弄坏了我的东西。这些事情并不是他无理取闹,不属于他应该负责的范围,他并没有恶意,并没有向我挑战,只是不小心罢了。这种情况,我不会去责怪和惩罚儿子,只是随时提醒他以后要小心不要那么鲁莽。

如果卡尔为了引起我的注意或因为某件事不合他的意而向我挑战的话,我一定会采取一些方式制止和惩罚他。

幸好这样的情况在卡尔身上极为少见。因为在卡尔很小的时候,我就以身作则先尊重他,从来没有无故地对他施加暴力,他尊重我也是极自然的事。

其实卡尔?威特尊重孩子的方式,不仅对父母有着榜样的作用,对于我们做老师的来说:同样颇有启迪,蹲下身子教育孩子尊重孩子一定要把握住度,千万不能让尊重变为纵容孩子,否则,孩子就不能认识到你的尊重是基于局外人的一种平等,只会将你当成宠爱他们的父母那样,将尊重当成“交换”的筹码。

12.怎样才是真正的尊重

要想教育孩子,做老师的就应该尊重孩子,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对孩子的尊重呢?美国密苏里大学一位专门研究儿童早期教育的教授列举了20种尊重孩子、15种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和行为,老师们不妨作参考。

尊重孩子的表现与行为大致有如下20种:

1.赏识孩子的才能。

2.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回答孩子的各种问题。

3.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与孩子一同玩乐。

4.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

5.允许孩子作出自己的选择;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鼓励孩子有独立性。

6.通过语言或行动对孩子与众不同的出色表现作出反应。

7.称呼孩子的名字。

8.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们间的争吵。

9.对孩子做的事情表现出兴趣。

10.知道该如何去表达“不”;与孩子打交道要灵活。

11.与孩子平等交谈,让孩子把话说完而不将其打断。

12.征求孩子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尊重孩子的观点和看法。

13.尊重孩子选择朋友和活动的权利。

14.允许孩子犯错误,给孩子转变过渡的时间。

15.珍惜孩子的东西。

16.观察和倾听孩子的问题,并认识到该问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压力。

17.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交流发言的机会。

18.不要忘记玩耍娱乐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

19.不浪费孩子的时间。

20.允许孩子有不同甚至反对的意见。

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与行为大致有如下15种:

1.自己心里有事,借骂孩子来出气。

2.打断孩子间的交谈。

3.为赶时间而中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

4.忘了履行自己许过的诺言。

5.替孩子回答客人提出的种种问题。

6.把孩子单独撇下来不管。

7.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去专门倾听孩子要对自己说的事。

8.用不耐烦口吻回答孩子的提问。

9.使用与婴儿说话的腔调与幼儿交谈。

10.虽花了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玩,但却没有投入感情。

11.挖苦嘲笑孩子,对孩子大声嚷嚷。

12.采用体罚方式使孩子陷于一种痛苦的处境。

13.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问题,没有爱惜自己的身体。

14.老是看到孩子的缺点。

15.不给孩子机会解释他的朋友为什么受伤,是怎样受伤的,或者事故发生的经过。

13.尊重是老师给予孩子最有力量的爱

孩子是天使,他们对老师的评价十分敏感。你爱他、喜欢他,他通过你的眼神就能感受得到,一旦他接受了你爱的信息,你说什么他都能听到心里去。

老师对孩子的爱,一般都来自对孩子的某一种发现。无论是什么人,一旦发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人或事,眼睛总会发亮。所以,爱的关键就在于发现,让自己心中的激情燃烧起来。

怎样去发现呢?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武汉市有个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上课听讲的时候却特别爱举手。有时老师的问题还没提完,他的手就举起来了。可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又回答不上来。课后,老师找他谈话,问他“你不会,为什么还要举手呢?”

这个男孩坦白地说:“同学们都笑我,说我成绩不好,说我笨。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我就举手,想表现表现。可是,我真的不会。”

学生的坦诚让老师很感动。于是,他和这位学生订了个“君子协议”:“以后老师再提问的时候,遇到你真的会回答的问题,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记住了吗?别举错了。”

学生点点头回答:“记住了。”

老师心里有了底,再上课提问的时候,任凭男孩的右手举得再高,老师也视而不见;但他一举左手,就马上叫他回答。果然学生回答得不错。老师便表扬这位学生很“棒”,同学们也对他刮目相看。从此,这位学生的学习大有起色。

这位老师真“棒”!他透过“爱举手”这一现象,看到孩子要求上进的积极性。如果老师没有爱的眼睛,想必会认为这个孩子是“捣乱”,如果再没好气地训斥几句“捣什么乱?想好了再举手!坐下!”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再也没有勇气站起来了。

同样的做法发生在北京。北京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提出一个口号:“在课堂上要让所有回答问题的孩子都毫无遗憾地坐下!”

这个宣言无疑是极大意义上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是很具有人情味的。

发现孩子也是一样,孩子的许多优点、长处常常被埋没、被忽略。北京前门小学钱红石校长有一句名言:“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重视孩子,就是最富有力量的爱。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参观兵马俑时,曾问:这兵马俑是谁发现的?人们告诉克林顿,是一位姓杨的老农民。他在家里挖井时,挖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瓦块,感觉很不一般,就交给了当地的文物部门。经过考察,结论是这个瓦块是秦始皇时代的殉葬品——兵马俑。克林顿十分佩服这位老农民,提出想与他见见面。老农民来后,克林顿掏出一个小本子,恭恭敬敬地请老人签名。老杨头不识字,便认认真真地在上边画了三个圈。

克林顿走后,当地一位书法家教老杨头写字,只写他的名字那三个字。现在,这位老人天天在兵马俑博物馆签名售书,吸引来大批游客。

由于发掘出了兵马俑,这里昔日贫瘠的土地成了旅游胜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过去生活贫穷的农民也一天天富裕起来。当地农民中流传着一副挺有趣的对联:

上联:翻身不忘共产党

下联:幸福不忘兵马俑

横批:感谢老杨

他们确实应该感谢老杨。他挖出一个瓦块,看到了它的不同,发现了它的价值。

我们做老师的,也应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的优点和优势,鼓励和保护其在这方面的积极性,那么,孩子的潜能往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5V3YH2aRuJ2f8lJaq+Rqzi1HjRHaP88+jul6emklvMcL8g/6Nebz5J5nho02UIh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