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在变局中发现机会

不敢说一定没有命运,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悖时,那肯定不会成功。若我们贸然去做,导致失败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

——李嘉诚投资箴言

在李嘉诚看来,投资要等时机,如果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具备,你就贸然出手,必然要遭受失败。所以,商人要有洞察时局的眼光,时机不到,大可坐壁上观,看别人龙争虎斗、两败俱伤之后,自己再迅速出手,收拾残局或者坐收渔利,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胜者。李嘉诚对港灯的收购,正体现了他这种在变局中发现机遇的眼光。

港灯是香港电灯公司的简称,本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于1890年注册成立,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港灯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股东为各大英资洋行。同时,港灯又是香港第二大电力公司,收入一直很稳定,再加上当时香港政府曾经推出“鼓励用电的收费制”,港灯的供电量暴增,收益自然也跟着增加不少。对于港灯这块有利可图的大肥肉,早在1981-1982年间,怡和、长实、佳宁等集团就对其虎视眈眈,想将它揽入怀中,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局势下,李嘉诚究竟使用了什么手腕,才将这块肥肉揽入了自己囊中呢?

在当时想收购港灯的几家公司中,置地公司表现得气势如洪,由于在海外投资出现了问题,导致其在香港本地出现了大肆扩张之势。置地公司先是大手笔购入了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众股份,然后以打破香港开埠以来的最高地盘价475亿港币投到中环地皮,用来开发“交易广场”的庞大工程。

1982年,置地公司计划收购港灯的消息在舆论界传遍后不久,以高于市价31%的优厚条件完成了对港灯的收购。但是,置地也为此付出了向银行大笔贷款、使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币的代价。而传言中的长江实业和佳宁公司实际上并没有参加竞购,佳宁公司当时正面临危机,而长江实业则是真的不动声色。对于收购港灯,李嘉诚实际上是胸有成竹,所以才能够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等待机会的到来。

没过多久,事情果然出现了转机。随着香港疯狂的移民潮,大量的资金迅速外流,一时间导致汇率大跌,人们争相抛售港币套取外币。同时,让置地公司处境更加不堪的是,由于欧美、日本经济衰退的影响,香港工商界也蒙上了一层阴影。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楼价大幅下跌,兴建的大量楼宇住宅滞销。1983年,房地产界出现全面崩溃,置地公司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在这一年之内,置地公司出现了13亿港币的亏损,这使母公司怡和也受到严重影响,同期盈利额暴跌80%。

最终,这场灾难以怡和的负责人纽必坚黯然下台作为结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李嘉诚一直作为旁观者静观其变,而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举动。因为李嘉诚对他所观察到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一是置地公司为了挽回在海外的损失,欲在香港本地不择手段地争取最大利益,与之疯狂的行为进行对决,长江实业很可能不是对手;二是即使是长江实业在硬碰硬的争斗中获得胜利,但是肯定也会大伤元气,这对于企业来说,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利益。

当置地公司陷入绝境之后,为了减轻债务尽力进行自救,于1985年1月开始抛售港灯的股份。这个时候,李嘉诚计划中的最佳时机终于到来了,他以低于一天前收盘价l元,即每股64港币的折让价收购了港灯34%的股权,这项收购使李嘉诚节省了近45亿港币。6个月之后,港灯的估价已经涨到82港币一股,李嘉诚又抓稳时机,将港灯一成的股权出售套现,结果净赚28亿港币。也就是说,李嘉诚不费吹灰之力,就将28亿港币的钞票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很多人都会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不顾一切代价去抓住,但对李嘉诚这样善于运筹帷幄的投资大师来说,此话不一定就是绝对的真理。抓住商机,还要等待最佳时机。要有准确的先见性和果断性,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润。在收购港灯过程中,李嘉诚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与怡和置地公司“血拼”,而是选择了“静观其变、坐待其毙”的方法。显然,这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竞争战术,为李嘉诚赢得了更为超值的商机。 cTX6v1FaIbwcp/Z+1gkVMRNxneKQaZi53TBjKIvmgLW520hg1QCjkNno3WLOvvC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