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知己知彼,投资要纵观全局

我每逢作出商业决定前,总会先将其可能性研究得清清楚楚。

——李嘉诚投资箴言

自从李嘉诚1958年涉足地产业以来,长江公司的发展可以说一直是顺风顺水。1971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一年以后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且成功上市。1976年,长江实业拥有地盘物业635万平方英尺,资产净值达到53亿元,在商界已经非常引人注目。

可以说,这时李嘉诚的房地产经营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业界和传媒,并没有人将李嘉诚看作是房地产大亨。也就是说,对于真正的地产大亨来说,李嘉诚此时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小打小闹,构不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然而,从1977年以后,李嘉诚的名字却已经家喻户晓,只要有他出现的拍卖场,就一定有大批的记者对他穷追不舍。这样的转变,是因为李嘉诚参与了地铁中环站、金钟站上盖兴建权(地铁顶上的施工)的竞标。在这次竞争激烈的角逐中,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一举击败了当时的香港地产巨人置地公司,从此开始了华资向英资进军的历史性转变。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关键就在于李嘉诚能够从全局着眼,精确分析各方经济实力,从而做到了“知己知彼”。

中环站和金钟站的地铁工程预计耗资205亿港币,在8年内完成,是香港开埠以来最大的工程。中环站是地铁的首段终点,位于香港最繁华的银行区;金钟站是穿过海底隧道的第一站,又是香港岛东支线的中转站,香港政府公署、最高法院、海军总部、警察总部、红十字会、文物馆等著名建筑齐集此地,且毗邻中环银行区。中环站和金钟站的位置如此优越,如能为其上盖,就能完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业务。这样巨大的商机,令全港的地产商无不垂涎三尺,李嘉诚当然也不例外。

此地铁工程的资金来源有三种渠道:一是由香港政府担保获得银行长期贷款;二是地铁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出售股权集资;三是地铁公司与房地产公司联合发展上盖业务,将利润充当股权。早在1976年下半年,新闻界就盛传香港地铁公司公开招标地铁上盖工程,1977年初这个消息终于得到了官方证实。一得到确切消息,李嘉诚便开始摩拳擦掌,为即将到来的“战役”做好充分的准备。他知道,这将是一场异常激烈的争夺战,没有一点实力,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肥肉被别人叼走。

据跟随李嘉诚多年的下属回忆说,李嘉诚平时极少将工作带回家,他总是尽量放松自己,第二天好以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可是这次对地铁投标,李嘉诚却常常把文件和资料带回家去,足见这件事情对他来说是何等重大。这次夺标呼声最高的置地公司隶属于英资企业怡和,是香港房地产界的“大佬”。在香港有种说法,叫“撼山易,撼置地难”,可见置地的实力和影响力有多么大。和这样的对手交手,没有全方位的准备,没有十二分的信心和胜算,最好不要轻易尝试。李嘉诚对于夺标的准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置地公司;二是研究地铁公司。

香港岛中区可以说是置地公司的“老巢”,在这里,置地公司拥有数十座摩天大厦,置地广场和康乐广场(也称怡和广场)就在将来中环地铁站的两侧。虽然当时置地并没有公开声明,是否参与地铁上盖权的竞标,但是从形势来看,对于置地公司来说,这样的“囊中之物”是绝对不会让其他人轻易染指的。

李嘉诚深知,论实力长江实业根本不是置地公司的对手,但是,从长时间的仔细分析中,他还是找到了置地公司的弱点和缺陷。置地公司隶属于怡和有限公司,怡和第一大股东凯瑟克家族一向对内地政府持有防备的态度,始终力主将发展重点放在海外。同时,置地公司现任大班纽必坚又身兼置地、怡和两家的负责人,虽坐镇香港,但由于受到股东老板的制约,用于地铁上盖权争夺的精力必然会分散。何况,置地公司一向财大气粗、目中无人,是绝对不会对“势在必得”的事情进行认真分析和考虑的。多数人都被置地公司强大的外表所吓退,而李嘉诚却通过仔细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了对手的致命弱点。

接下来,李嘉诚又对地铁公司进行研究。他非常清楚,只有投其所好,才能在竞争中抢得先机。李嘉诚用了很多精力,从不同的渠道搜集信息,知道了香港政府对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估价约2443亿港币,再加上九龙湾车厂的地皮估价,合计大概在6亿港币左右。香港政府将以公告地价把地皮费拨给地铁公司发展房地产,以弥补兴建地铁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地铁公司却与政府多次商谈,想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来支付地价,均遭到了拒绝。

在此情况下,李嘉诚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转机。地铁公司之所以提出以部分股票来支付地价,一定是因为资金匮乏的缘故。地铁公司招标的真正用意,也许就是因为以高息贷款购买地皮而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当三方的情况都了然于胸之后,李嘉诚经过深思熟虑,制定出了最完美的投标方案。此方案的提出,将中环和金钟两地盘设计为一流的商业综合大厦,光从这一点来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李嘉诚的重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建筑费由长江实业以现金方式支付;二是商厦建成全部出售后,利益由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分享,并且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的分配比率为51%和49%。

只确定方案是不够的,李嘉诚马上又开始实施具体操作。实行这个方案需要巨大的资金,这对于目前的长江实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于是,1976年的冬天,长江实业发行了新股,从中获得112亿港币的现金储备,再加上大通银行许诺的2亿港币的贷款和一年度盈利储备,李嘉诚手上能调动的现金大约有4亿港币。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公开接受邮政总局原址发展权招标竞投。当时参加此次竞投的财团、公司达30多家,这其中包括了置地公司、长江实业、太古地产、金门建筑、日财团、辉百美公司、嘉年集团、霍英东集团和恒隆地产等实力雄厚的公司。但是,舆论界一致看好的,还是表面看起来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置地公司。

所以,当得知最终由长江实业中标以后,简直让所有人跌破眼镜。1977年4月4日,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与长江实业首长李嘉诚,签订中环站上盖发展事业协定,而金钟站上盖则由日后商议签订。第二天,香港所有报纸杂志都围绕“长实”击败“置地”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大做文章,称这是“长江实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然而,只有李嘉诚心里最清楚,他的胜利是一种必然。

1978年5月,中环车站上盖建筑环球大厦分层发售,在广告见报后的8小时内全部销售一空,交易总额达592亿港币,创香港楼价最高纪录。8月,金钟车站上盖建筑海富中心开盘,物产总值98亿港币,创开盘售楼一天成交额最好业绩。

环球大厦和海富中心两座大楼,让长江实业获得毛利7亿多,纯利近0.7亿港币,这与李嘉诚后来的投资成就相比,似乎算不了什么,但重要的是,李嘉诚从中获得了长江实业的信誉和知名度,这是比金钱更大的“利润”。从此,李嘉诚以及他的长江实业便树立起一流房地产商的形象,取得了银行和股市的信任,为长江实业的继续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tCoszmrK/SqOjarOUc/iNgu6zO99H61m6fbxSWq8Yk5oRe7Mhdt6zuCmjx/Z/pC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