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准确的判断是投资成功的前提

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李嘉诚投资箴言

在李嘉诚看来,准确的判断力是商人成功的必备素质和能力,因为商人必须要敢打敢拼,而敢打敢拼的人必须眼光敏锐、判断准确才能成为真正的投资家,从而在商场中打开局面。

1960年前后,李嘉诚以天才的头脑,敏锐的目光,察觉出塑胶花也并非久留之地。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凡是装饰品,日子久了就会使人厌倦。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人们越来越喜欢摩登,鲜花代替塑胶花的日子不会太远。李嘉诚必须为自己手中一亿元的庞大资金寻找出路。

一天,李嘉诚独自驱车在外面兜风,无意中看到原野上的农民正忙于耕作,建筑工人正忙于盖房子。李嘉诚顿时豁然开朗,是啊,为什么没有想到房地产呢?

香港地域狭小,人口密集,四五百万人挤在区区一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5000余人,成为当今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香港的人口现在仍以平均每年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使这个素有“东方之珠”美誉的香港,成了名副其实的“珍珠”。

李嘉诚从人口的激增,生存空间的有限,经济发展的神速,土地使用的日趋重要,预见到地价来日必然暴涨,香港地产业极具发展前途。他赞成有人曾指出的“从古至今,以房地产最能保存币值和牟取暴利,尤其在‘寸土寸金’的弹丸之地香港”。

李嘉诚当机立断,毅然决定投资地产业。1958年,他开始涉足地产界,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高的工厂大厦。1960年,他又在柴湾购地兴建另一座工厂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总共达到了12万平方英尺。这就是说,当香港、九龙和新九龙中心地区地价猛增,私人土地开发者于20世纪60年代在荃湾、元朗和大埔开始投资房地产的时候,李嘉诚就已经捷足先登了。

香港寸土寸金,炒楼成风,是冒险家的乐园。有的人用冒险的办法,采取“开发式”投资。所谓“开发式”,就是买空卖空,侥幸取胜。也就是说,你手上只有10万元,却要做100万元的生意,那不足的90万元就用地皮或楼宇向银行抵押,交纳利息。这是一种投机的做法,好处是可以用小本赚大钱,物业市场猛涨就发大财,你想赚更多的钱就向银行多借贷。但是,做生意决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商品决不会只涨不跌。物业市场一旦跌落、狂泻,或者银行资金紧缩,“开发客”就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乖乖投降,宣布破产。

李嘉诚决不做“开发客”,冒险、投机非他所长,稳健发展方是英雄本色。他从用现金购买旧楼改造着手,地价低时大量买进土地,他看准了地价一定会上涨,因此并不急于把买到的土地和房产脱手。特别是大陆发生“文化大革命”时,香港进入了真正的黑暗时期,谣言四起,人心浮动,百业萧条,地产有价无市。许多目光短浅的人受到当时一些谣传的影响,纷纷逃往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等地,把工厂、商店、酒楼、住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李嘉诚却独具慧眼,坚信乱极则治,否极泰来,大陆动荡的局面一定会好转,香港的困境一定会改变。

李嘉诚正是透过眼前的迷雾,看到香港灿烂的未来,毫不动摇,稳坐钓鱼台。他一面小心翼翼地严格控制财务开支,不致为银行所乘;一面又趁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充分利用经营塑胶工业时每年不下千万元利润的盈余,购买低价的地皮和旧楼。于是,在人们争先恐后地抛售地产、物业的时候,他却胸有成竹地购买了一幢幢设备齐全的旧大楼,盖起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新大厦。

正如李嘉诚所预料的那样,风波过去了,香港进入了工业化大发展时期,还被国际经济组织列为十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一。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香港就成了亚太地区棉纺织品、服装、电子及塑胶玩具等几种轻纺工业中心。70年代则进入了“工业成熟期”,成为地区性的国际贸易中心、海空交通枢纽、金融旅游和通讯中心。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愈来愈大,而香港却是个海港,陆地山峦起伏,可供商业用地的面积仅占全港面积的1/8。十年动乱期间,中国大陆许多人避难来到香港,人口激增,社会对工、商、学、住等各类楼房的需求急剧增加,与土地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面对这种情况,香港当局实行了高地价政策。一方面大规模填海造地高价销售,另一方面垄断经营,实施了“价高者得土地”的方针,这就更加助长了地产业的狂热发展,一时间“炒”楼之风盛行,但也因此造成了地产业随着市场的波动起伏不定。一些人高瞻远瞩,广置地产,把握时机,大发横财;一些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下错了赌注,倾家荡产。

李嘉诚真不愧是一位“投资奇才”,他熟谙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善于掌握买入和卖出的时机,时而迂回前进,时而单刀直入,因势利导,为长江公司未来的大发展打开道路。他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顺利地闯过各种险滩急流,在地产业几次大起大落中仍能稳步向前。

1972年,李嘉诚就已拥有楼宇面积35万平方英尺,1975年增加到510万平方英尺,1976年发展到635万平方英尺。这一年中国大陆打倒“四人帮”,政治开始稳定,昔日离开香港的大亨纷纷重返家园。

再后来,中国政府又实行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香港作为西方进入中国内地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门户和中国通往世界市场的桥梁,更加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从四面八方涌向了香港。他们大开办事处,建立商场、宾馆,成立贸易公司,这样就更加大了对地皮的需求量,使得香港土地、楼宇供不应求,刺激房地产价格的狂升猛涨。李嘉诚洞察时机,看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利用各种渠道聚敛资金,大力发展地产业。到1977年,李嘉诚拥有的楼宇面积扩大到了1020万平方英尺,1979年增到1450万平方英尺。

20世纪70年代以前,香港地产业虽有几起几落,但总的趋势是平稳上升的。1970年,每平方米工业用地为1107元,非工业用地每平方米为38074元,住宅每平方米为951元,分别是1959年的105倍、2倍和58倍。进入70年代以后,香港地产业经过5年连续发展,1979-1980年达到了顶峰。1979年房地产疾速发展,地价狂升猛涨得十分惊人。这一年,工业用地每平方米大约为13876元,约为10年前的125倍,20年前的1335倍。非工业用地每平方米为70976元,比10年前约增长一倍,为20年前的425倍。住宅用地地价一直高于工业用地,为10年前的15倍或20年前的87倍。随着地价几十倍、上百倍的猛涨,地产巨子李嘉诚的财富也就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了。 lwIkqEBIWnhA66VnIEuZvqd71s9SY7TbBvFOq2T/kbVbann+y3p9r0Y02bJH2x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