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看准了就大胆去“闯”

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把握机会。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李嘉诚投资箴言

在李嘉诚看来,由弱而强必须要有“闯”劲,而“闯”就意味着勇气和胆量。做生意,成功的把握总是相对的,失败的可能才是绝对的。没有人愿意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意出事,但从来没有一个不出事的生意人。那么,当问题来临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呢?李嘉诚认为,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李嘉诚擅长“强势进攻”之计。所谓“强势进攻”,就是既要善于大规模地调查情况,又要敢于采取大动作,去完成计划。在李嘉诚看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停留在空想阶段,一定要把想法落到实处,才能行之有效。这种敢想敢做的行为,一则可以兑现自己的计划,二则可以惊动人心,获得尊敬。

对于那些要做大生意的人来说,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强势进攻之计,这样才能掀起一股商势,形成一股席卷之风。李嘉诚在这方面做得非常超绝,因为他已经拉开大举进军内地的序幕。

1992年初,李嘉诚旋风般地从北京飞赴汕头,又急转深圳。5月1日,终于宣布成立第一家在内地注册的联营公司。这就是李嘉诚代表长实集团与中方合资成立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共2亿港元,中方港方各持有一半股权。中方的两家合作伙伴是深圳市政府直属的深圳投资管理公司和国家计委下属的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港方股东有长实、和黄、怡和三家。

长和实业初步拟定了在内地投资的一系列计划,并使其成为长江系在内地的旗舰。在短短的时间里,李嘉诚完成了一系列繁杂的工作,不能不令人惊叹其决断力及办事的效率。

1992年8月6日,李嘉诚发布长实集团中期业绩报告,阐明了将其投资重点转移到内地的条件与方针。他指出:“中国未来的国民经济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前景令人鼓舞。”

有记者问,长实系最终会向内地投资多少?李嘉诚答道:“现阶段很难估计,很多因素目前是很难预测的。若经济环境发展理想,最终在内地投资的资产值可能会占本集团总资产值的25%。”应该说,25%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以1991年底长实系资产总值750亿计算,日后该系对内地的投资将达到190亿港元。

当然,李嘉诚并没有透露什么时候达到25%这个比例。因为他素来一言九鼎,从不食言也从不爽约。如果没有十成的把握,他不会限定一个具体的时间,否则,就等于是给自己套上紧箍咒。他的一贯态度是凡事留有余地,认为这样才会争得主动。但是,从李嘉诚的话语中,我们也不难判断出,一旦认为时机成熟,他向内地的投资便将气势磅礴,势如长虹。

1992年10月5日,以和黄集团为核心的港方财团与中方财团深圳东鹏实业,在北京签署深圳盐田港发展合同。在该发展项目中,中方财团深圳东鹏实业拥有3成股权;港方财团包括和黄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熊谷组公司等,共占7成股权,控股权在和黄集团。

深圳盐田港发展公司总投资额为50亿元人民币,目标是建成与香港货柜码头互补的世界级盐田货柜码头,工程分若干期完成,第一期拥有2个货柜泊位和4个杂货泊位,建成后将大大缓解香港货柜码头的压力。

但是,盐田港计划曾遭到马世民竭力反对,他认为在内地搞货柜码头,等于抢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对此,李嘉诚更具远见卓识。他说:“深港间的大鹏湾是天然深水港,我们不抢先建盐田港,别的财团也会抢着去干,那将成了我们与别人对打。”

从1992年秋天起,广州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便与李嘉诚的长实、新鸿基地产及香港多家中资港资银行,商谈合作兴建一幢73层高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大厦占地5.5万平方米,楼面积30万平方米,以当年物价计算,需要投资3.5亿美元。

现在,这幢全广州市最高的摩天大厦,已在天河拔地而起,成为广州天河新城区的招牌建筑。正如一提起白天鹅宾馆,人们就联想到霍英东一样,一提到广州最高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厦,人们就会想起李嘉诚。

1992年11月下旬,李嘉诚与胡应湘达成协议,合作发展广深珠高速公路第二期工程广州至珠海段,总投资为96亿港元,长实与和黄共持控股权,其余股份由新鸿基地产及数家日资公司拥有。

该项工程项目的投资回报依赖于征收费用,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的长线基础设施投资。李嘉诚看好这段公路的广阔前景,他认为回报虽然慢,但回报长期而且稳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投资回报额将会逐步提高。此外,修路也是造福积德的好事,何况能进一步提高声誉。

1992年6月,在上海,港沪发展有限公司与闸北区政府签署协议,以1.31亿美元租得火车站以南5.78公顷土地的使用权。港沪发展由和黄、中国光大、香港鹏利等财团组成。该联营公司,准备在租下的地盘上建造22万平方米的综合建筑群,需投入资金上百亿元人民币,全部工程已于1998年底完成。

李嘉诚在上海的另一项大手笔是海港工程。这是他1992年9月间在上海考察码头设施的结果。

1992年11月23日,和黄集团及上海港务局,就合作经营的项目——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达成原则协议。据协议,和黄投资60亿元人民币,建设金山标准集装箱码头、国际深水港码头等项目。这样,李嘉诚不仅在香港拥有货柜码头的半壁江山,还将在中国内地的货柜码头业坐大,成为亚洲首席私营货柜码头大王。

在亚洲称王,李嘉诚牢牢掌握了主动权,这样一来也使和黄集团内地与香港的货柜码头互为犄角,兼顾统筹。

1992年9月初,在海南,长江实业、香港熊谷组、中信旗下的荣高贸易、台资大中华及海南省3家银行,共同组建海南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80亿港元,发展洋浦自由港,其中长实占一成股权,投资约18亿港元。

1992年11月,长实集团与福州市政府签署协议,由长实投资35亿港元,参与福州旧城区三坊七巷的改造和重建工程。

从1992年秋起,长实集团就在大西南选择投资基地,最后将目标确定为西南第一大都会重庆。

1993年,长实系三家公司斥资8亿,对重庆市中区依仁巷进行全面改造,建成面积为23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住楼群。

1994年3月,李嘉诚在重庆专设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参与该市康居工程建设。该工程分布在重庆市五区一县,总建筑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全部由港方投资并承建。第一期工程150万平方米,长实系投资10亿港元。土地由重庆市政府提供,房屋由市政府包销,利益按协议分配。

李嘉诚投资内地房地产,可谓驾轻就熟,一来房产是他赖以发展的核心产业,而且房产一般投资短,见效快;二来房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康居工程,要名有名,要利有利,李嘉诚乐此不疲。

在北京,李嘉诚也参与了多家酒店投资。最引人注目的,当属1992年与郭鹤年联手获得王府井旧址发展权。李嘉诚说过,内地的土地价格与起楼造价的比例往往是1∶10,而在香港的不少地段,这个比例正好倒过来。

中港合作的基础是互补互利,港方的优势是资金雄厚,中方则控有土地使用权、审批权。李嘉诚投资内地地产,就是充分利用了地区间的差别,充分挖掘了资金潜力。

投资内地,与投资海外一样,李嘉诚不投则已,一投就宛如一场席卷内地的旋风,而且势比长虹,独领风骚,这一点与他先前的犹豫徘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嘉诚的投资原则,那就是在投资之前先按兵不动,静待最佳时机,一旦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之后,就会果断出手,大干一场。 mXni5w1UhDlv8nx80DKh6gMZeRNCGybsrGJg2rLtzbpSFFQNpyXWINOc20wFOP7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