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珠联璧合:品读林语堂的灵魂天堂

如果给你一支笔,请握成林语堂的姿势。这样一来,它既拥有了西式笔尖的锐利,又有了中式毛锋的柔软。既拥有了昂首挺胸,快意人生的冲动,又有了满怀傲气,睥睨天下的幽静。古人云,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朝市。而林语堂,微笑着教我们隐于灵魂。

与良物为友,成高人

鹤令人逸;马令人俊;兰令人幽;松令人古。

——林语堂《乐享余年》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很有趣的事情,比如“幽堂昼深,清见忽来好伴;虚窗夜朗,明月不减故人”,比如“蝶憩香花,尚多芳梦;鸟沾红雨,不任娇啼”。是多么有诗情、有画意啊。林语堂先生既然不是鲁迅,不是巴金,不是老舍,不是满腔的忧国忧民,那他就注定要做个特别的人,做个半俗半雅半神仙的人,并且,他向往神仙的思想成分可能还要高一些。

林语堂是个乐山乐水、愿意和一切美好的东西交朋友的人。他喜欢口含烟斗在院子里散步,尤其在清晨的朝阳和夕阳的余晖中,他一个人细细观看每一处生命的变动:那些树叶上发出的光泽,鱼在水池中自由地游动,鸟声啁啁,鸡之喔喔,还有常青藤浪漫的激情。就是山间飘浮的白云也像长了双脚和翅膀,会行走能飞翔。有时,林语堂愿意坐在阳台上看远山的景致,那是脱离了尘世的感受,美得有些凄凉落寞。每及此时,林语堂就会轻吟他喜爱的《乐隐词》,其诗曰:

水竹之居

吾爱吾庐

石磷磷乱砌阶除

轩窗随意

小巧规模

却也清幽

也潇洒

也宽舒

短短横墙

矮矮疏窗

乞楂儿小小池塘

高低叠障

绿水旁边

也有些风

有些月

有些凉

懒散无拘

此等何如

倚栏于临水观鱼

风花雪月

赢得工夫

好炷些香

说些话

读些书

这种心情有快乐也有迷茫,这是超凡脱俗的文人高士难免的!林语堂也遗憾,他想:“倘若园中养一仙鹤,那该多么美妙!白鹤可以展翅高飞,优美而舒展,如天仙下凡一般。如果仙鹤之脚在园中游走,那么整个园子都带了灵气,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还有红缨一点,白中带黑的翅膀,长喙灵目……”这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啊,大概林语堂先生的灵性就是从它们身上悟过来的吧。

所以说,人的性情与他乐意去接触的事物是有很大关系的。“鹤令人逸;马令人俊;兰令人幽;松令人古。”与人结交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测试,自成一派也可从中认真着手,大概自然的风格汇入人的品性之后,就会更加有情有致了。关键在于你能否以其参考作为标准,来考较那些你准备接近的人。

没有善行也没有恶行,根本就不知道善恶为何物的人,即是圣人。比如在唐尧的时代高唱着“帝力何有于我哉”的那些人;你对我好也罢,坏也罢,我都会以善良之心去报答;还有那些既不会给你,也不要你给的人,等等,都是这类人。

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善与恶的概念,只知道顺其自己的天性去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丝毫的做作矫揉,就仿佛是那浑金璞玉,瑜瑕不掩。不管别人怎么样对待他,他总是一如既往地诚心对待任何人。因为他从来就没有任何善与恶的分别,没有好与坏的选择,没有得失与成败,没有荣辱与生死,所以完全没有痛苦与烦恼的感受。

相对来说,行善多于为恶的人,就算是贤良的人了。比如颜回从来就不重复犯自己的过错;而且一有不善,便自己进行反省;还如子路,只要听到人指责自己的过错,就十分欢喜。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对自己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使自己加以改正,从而成为一个完人。他们的生活目的不同,旨在做一个圣人。

尽管他们的心中有了善与恶的,有了好与坏的选择,有了得失与成败,有了荣辱与生死,也有痛苦与烦恼,但是他们在努力地克服自己的后天不足,从而达到先天的完善。所以,他们也犯错误,却是善于发现过错,而且一有错误,便会加以改正。

知过必改,这就牵扯到一个知过的问题。自己之所以去做事,就因为认为那是对的,往往看不出其中的利害关系来。也只有旁观的别人,才能够看出来并且加以指出。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圣人并且完善自我的人生的人,是绝对欢迎批评的。

然而,为善少于作恶的人,便称之为庸人。因为他们不像颜回和子路那样敢于改掉自己的过错,所以永远挤不进圣、贤之列。圣贤的目的,在于认识生活的真实意义,并且觉悟真理,从而摆脱烦恼,进入自由自在的境界。释迦牟尼佛祖要“得大自在”,老子道祖要“无为而无不为”,孔子儒祖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三教圣人所追求的都是自由与自在的境界,自然也代表了人类征服自然和自身的一种本能愿望,所以被后世万代所景仰和崇拜,以至于形成了宗教。庸俗的人,本身就生活在烦恼之中,也不想加以摆脱。他们每天所干的事情,往往都是与达到觉悟、认识真理的宗旨相违背,自然也就不能够进入圣贤之流了。

只有作恶到底,小思为善的,才是小人。他们生存的意义,就是让别人活得不自在。即便是他们偶然做了善事,那要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就是为了某个更大的阴谋。也就是说,要他们做善事是很难的。

因为他们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与君子为敌。因为没有君子便不显小人,当然没有小人也不显君子了。君子因为小人才有存在的意义,也可以说是小人养活了君子。

老子的话说得很清楚了: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庄子更明确地说道: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因为社会出现了问题,有了为恶之人,所以为了保护群体的利益,便会有圣人出来进行教化,传播真理。

但是,也正因为有了圣人,才更显出那些恶人来了。在恶人看来,他们为恶就是在为善,他们的私利高过了一切。所以,即使在做善事的时候,他们也一定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阴谋。

但是,我们要想过得好一些,就必须学会把那些恶人都看成是正常的人。善恶是相对的,如果善是正常的,那么恶也就是正常的了。就如那自然界中,有香花也有毒草一样,我们必须学会鉴别香花和毒草,分清恶人与善人,才不至于上当受骗。

所以佛家有云: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真正得到解脱而成就仙佛了。如果你碰巧遇到了这个人,可以不理睬,但很可能就同登彼大荒了。

做自己的舵手

我相信一个人除非是对自己抱着一种理智上的诚恳态度之外,他便不能自在和快乐。

——林语堂《我为什么是一个异教徒》

许多人受信宗教,这大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活着的人总是畏惧死亡,敬畏死亡。而活在世上,除了吃喝玩乐富贵荣华的享受外,自然也要为自己“积阴德”,以期当故去之后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生活得更好,所以就要仰仗那个虚幻的上帝,天王老子或是真主阿拉了。

可是,如果为了崇拜自己所信仰的东西,比如宗教,或者金钱、权势的话,果真能让生活快乐无穷吗?对于前者,你大概还可以拥有善良的情感。虽然克制了自己的一些享乐,但至少有心灵上的平静和寄托。作为一位虔诚的教徒,这就是对你的奖赏。然而对于后者,却是很容易剥夺人们自由之身的,并且,让你今世痛苦且死后不得上天堂。

林语堂曾这样说过他自己是如何理智的对待人生“信仰”这个问题的。他说:

一日我与清华一位同事刘大钧先生谈话。在绝望之中我问他:“如果我们不信上帝是天父,便不能普爱同人,行见世界大乱了,对不对呀?为什么呢?”刘先生答:“我们还可以做好人,做善人呀,只因我们是人的缘故。做好人正是人所当做的咧。”那一答语骤然便把我同基督教之最后的一线关系剪断了,因为我从前对于基督教仍然依依不舍,是为着一种无形的恐慌之故。以人性(人道)之尊严为号召,这一来有如异军突起,攻吾不备,遂被克服。而我一向没有想到这一点,真是愚不可及了;由是我乃觉得,如果我们之爱人是要依赖与在天的一位第三者发生关系,我们的爱并不是真爱;真爱人的要看见人的面孔便真心爱他。我也要依这一根据而决定在中国的传教士哪个是好的,哪个是不好的。那些爱我们信教的人只因为我们是人,便是好的传教士,而他们应该留在中国。反之,那些爱我们不因我们是中国人和只是人的缘故,但却因可怜我们或只对第三者尽责的缘故而特来拯救我们出地狱的,都应该滚出去,因为他们不特对中国无益,而对基督教也没有好处。

可见,他的醒悟是告诉我们,做一个人,对得起自己的本心,能够自由地控制愿意去构造的精神世界,就很好。

李白吟诗:“众人皆醒我独醉”,又道“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也做不成官,发不了财,只好去喝酒,去当个圣人。这一类的大文学家——陶渊明、苏东坡、白居易、袁中郎、袁子才,都曾度过一个短期的官场生活,政绩都很优良,但都因为厌倦那种磕头的勾当,要求辞职,以便可以回家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另外的一位诗人白玉蟾,他把他的书斋题名“慵庵”,对悠闲的生活竭尽称赞的能事:

丹经慵读,道不在书;

藏教慵览,道之皮肤。

至道之要,贵乎清虚,

何谓清虚?终日如愚。

有诗慵吟,句外肠枯;

有琴慵弹,弦外韵孤;

有酒慵饮,醉外江湖;

有棋慵奕,意外干戈;

慵观溪山,内有画图;

慵对风月,内有蓬壶;

慵陪世事,内有田庐;

慵问寒暑,内有神都。

松枯石烂,我常如如。

谓之慵庵,不亦可乎?

从上面的题赞看来,这种悠闲的生活,也必须要有一个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一个能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方能享受。诗人及学者常常自题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别号,如江湖客(杜甫)、东坡居士(苏东坡)、烟湖散人、襟霞阁老人,等等。

孔子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人生理想不得实现,再不能让自己自由自在地去寻找快乐,岂不是虚度了此生?可惜,今人大多不明白这个道理,还在苦苦挣扎着。

孔子这句话道明了他洒脱的一面,如果大道不能行,那么就漂洋过海,另创乐土。同时,孔子又没有“生活在别处”,他认为人要高于道,如果浮海为乐,那么就浮海,总之无论道行与不行,无论人在哪里,自身的快乐最重要。

有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孔子在人生四大时期为什么都是快乐的:

少年时孔子无父,母亲也早死,他在自修中获得乐趣。

青壮年时孔子为官于朝,牛刀小试,已见大效,因此他很安慰,虽有诸多遗憾而不改本志。

中年时孔子周游列国,屡经风险,并最终失败,但他享受到了漂泊的快感与历练的乐趣。

晚年时孔子居乡为圣,一面研究古文化,一面教育弟子,生活中充满无尽欢乐。大道已行,就行在他自己身上。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这样,他一步一步走出固有心田,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人的一生都是在接受别人智慧和经验的过程。与其让别人来洗脑,不如自己洗脑。自己洗脑后,人就会轻松、快乐,生活的新意层出不穷,越活越精彩。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就是“自己变”、“自己主导自己”的意思,从而达到“道”的境界。

坚守自己的志趣

我爱鸟而恶狗。这并不是我的怪癖,只是因为我是个中国人。我自然地有这种脾气,正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因为中国人喜欢鸟,要是你谈到狗的事,他便会问你道:“你讲什么呢?”

——林语堂《买鸟》

作为一个从晚清走向圣约翰大学研习西方文化的人,林语堂独有的可爱之处就是在他的文章中处处透露出的中国人的理想和矜持。他幽默的口吻和简洁的笔触,让人感叹、赞赏并信服。

语堂先生说,中国人爱鸟而恶狗,至少从清伊始,恋鸟情结便泛滥于世。古时有钱人家的阔太太们可以把猫抱在怀里当宠物,没有揽狗的,但无一例外的是每家总有几个精巧又价值不菲的鸟笼,里头装着同样有黄金钻石身价儿的各种珍禽,于是,名鸟成了“有闲”和“有钱”、“有权”阶级身份的标志之一。甚至,这种贵族“特性”还蔓延到今天。

你看看周围,爱鸟的人大都是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化,并且深信养鸟能让人颐养天年,是陶情冶性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几乎是天生爱鸟儿,那股子狂热劲头简直是打娘胎里带出来的,比如满族人,尤其是曾经有些地位的统治者。我有一位很亲密的朋友,他站在远处人们只望一眼便心底有了谱:是个满族人——粗而下耷的眉毛,细而长的眼角上翘的单眼皮眼睛,权鼻方口。就是这个人,他的血液里流淌着爱鸟的血,疯狂到为了鸟的安全准备杀掉每一只有威胁的猫的地步,真是让人不寒而栗了。

养鸟,可以当做嗜好的一种,而且是一种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林语堂先生对养鸟也情有独钟,在现代的我们,能够坚守自己所想所爱的又能有几人呢?总不过是西方风刮来一阵儿,就忙紧跟着贴过去,生怕让别人指责自己落了伍。其结果在跟风中迷失了自我,弄丢了本性,变成“四不像”受到人们的嘲笑。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的评价和比较,而在于人们如何给自己的定位;人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品位和乐趣,才真正决定了自己的价值,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泛泛之辈还是气质独特,是名利禄者还是逸者名士了。

花园里有两朵花:玫瑰和不谢的花,它们总是互相赞赏着。

一天,不谢的花忍不住对玫瑰说:“我羡慕你的美丽和芬芳;你是上帝的宠儿,人类爱情的象征。”

玫瑰回答道:“我的荣华并不能长久,很快就会萎谢凋零,怎能比你永葆青春,花开不谢呢?你才是最令人羡慕的呢!”

每个人都有被他人羡慕的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所长,所以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足够了,何必一味地去羡慕别人,模仿别人而失去了自己生活的趣味呢?

在短暂的人生中,一切浮华都是过眼云烟,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实现它,才是人生的关键所在,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从前有一位富翁请了一个管家,这管家每天为主人到两里外的井中打水。管家用的是两只水桶,其中一只水桶完美无缺,另一只水桶则有一条小裂缝,因此每次即使管家把两个水桶盛满,回到主人家也只能得一桶半的水。

过了一段时间,那个有缺陷的水桶一直闷闷不乐,于是便对管家说:“我感到非常地过意不去,因为每天你打的水都从我身上漏掉了一半,结果你不是遭主人责备,就是要多走几趟路打水,我是这样无用,为什么你还要用我?”

管家于是在下一次挑水时,请有裂缝的水桶看看。原来在路边长满了漂亮的鲜花,从裂缝中漏出去的水洒在鲜花上,浇灌出一条鲜花小径。许多时候,管家都会采撷这些鲜花去点缀一下主人的房间,令主人十分高兴。

管家告诉水桶,正是因为有漏水的水桶,他在路旁撒下些花种,在清清泉水的滋润下,不久路旁便长满了漂亮的鲜花。

所以,这只水桶虽然有缺陷,但同样能为世界增光添彩。你虽然平淡无奇,但也终会因为自己独一无二的坚持而让人们侧目、羡慕。现在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把它的妙处发挥出来!怎样才能使得所喜所爱,烘托出你的志趣和品位。

就像林语堂先生,虽然精神里注入的是西方的文化,但却不离不弃地热恋着自己的血统。他不像那些满口“OK,OK”的“假洋鬼子”,认为只要是外国的就一切都好,中国的一切都是将淘汰的东西一样。正是他这种坚定不移地坚持,才能够散发出一种精彩的韵味来,吸引着你我的心灵不停地向他接近着和靠拢着。

也许你觉得坚守自己的志趣很难,那么不妨看看林语堂先生在《买鸟》一文中的几段话。

我跑上一家点心店里去,那时过午不久,时候还早,楼上空着。

“来一碗馄饨。”我说。

“这些是什么鸟?”一个肩上搭着一条手巾的伙计问。

“来一碗馄饨和一碟白切鸡。”我说。

“是,是,是会唱的?”

“唱,白切鸡能唱吗?”

“是,是,一碗馄饨!——一碟白切鸡!”他向楼下的厨房嚷着,或者不如说是唱着。

我记得很清楚,上一次我从城隍庙带着鸟笼回来的时候,车站里的办事员特意是出来看我的鸟。这一次他没有看见,我也不想故意引起他的注意。可是当我踏上汽车的时候,车夫的眼睛看到我手提的小笼子了,果然不出所料,他的脸孔顿时松弛了下来,他当真也变成小孩子似的,正像上次买鸟时候的车夫一样。他对我十分和善,打开话盒,我们谈话谈得很远。到了我家里的时候,他不但将养鸟和教鸟唱歌的秘密都告诉了我,并且连云飞汽车公司的全部秘密都说了出来,他们所有车辆的数目、他们所得到的酒资、他整个童年时代的历史以及他不喜欢结婚的理由。

现在我晓得了,假使我有一天须现身在群情激昂的公众之前,想要消除一群恨我入骨欲得我而甘心的中国民众怒气的时候,应该怎么办了,我只需提个鸟笼出来,把一只美丽的玉燕,或是一只喜唱的云雀给他们看。你瞧吧,要比救火水龙、催泪弹或是炸弹的效力还要神速,比德谟士但尼斯的一篇演说还要神通广大,而且结果我们大家都可以结拜为把兄弟。

肯定自己,热爱自己,乐在其中,那么整个世界都会被你的激情所感染,然后奉你为主角。

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就是你的天堂

它告诉我们,无论人类在思想行为上怎样尽了力,一切知识的最终目的为人类的幸福。

——林语堂《人生的归宿》

人生而有私,这是本性,如同张口要东西吃,躺下要床褥睡一样。然而,要想超越自然的境界,走向更高尚的人格殿堂,则非要冲破本性的束缚不可。因此,你需要时时刻刻去告诫自己的灵魂: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

林语堂说,“人生的标准在吾们是一种种族的思想,无言辞可表,毋庸予以定义,亦毋庸申述理由。它教导吾们几种简单的智慧,如尊敬长老,爱乐家庭生活,容忍性的束缚与忧愁生活。它使我们着重几种普遍道德像忍耐、勤俭、谦恭、和平。它阻止狂想的过激学理的发展而使人类不致为思想所奴役。它给我们价值的意识而教导我们接受人生的物质的与精神的优点。它告诉我们,无论人类在思想上行为上怎样尽了力,一切知识的最终目的为人类的幸福。而吾们总想法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快乐,无论命运的变迁若何。”

这是一种智慧,悠久而纯净,不是吗?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用很干脆利落的话跟我们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太自私,只有无私的人,在成就了别人的同时,也会成就自己。人活着,是一个相互扶持、相互成就的过程。

这种无私的美和崇高不是孤立的个体所能创造出来的,是生命相互依赖和碰撞的火花。无论什么生物一旦失群了,便不知所措,大都伸长了脖子茫然四顾,发出凄凉的叫唳,寻找自己的伙伴和群落,那是最动人心魂的。

植物也是如此,杨柳林、白桦林、松树林都有自己的群落。老家在长白山和兴安岭被称为树木之王的珍贵树种——红松,树干笔直如栋梁,树冠亭亭如伞盖,正直、正气如人中君子,大都是一个或几个或十几个山头连成一片,蔚然成林。

因此,动物和植物亦不如荀子言“人能群,彼不能群”,只是两种“群”。本性不同而已。树木的群,是种群对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选择;动物的群,也同样是追逐原始的生存条件。是本性的追求,一种本能。本能,来源于感觉,于动物则是正常,不是思维后的选择;植物没有感觉,只是适应。总之,没有辨析和选择,无须思想的引导。人则不可以,所谓跟着感觉走,不过是一种游戏而已。

人不同于其他生命物质的,是他的社会性。哲人说,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信息时代,空间距离缩小了,有人说,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妙就妙在这个“村”,同在一个村里,互相间便近得多了,联系和来往也便频繁方便,让人越发感到“人能群”了。

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有原始的自然的亲缘关系,还有由政治、经济、宗教、同乡、同学、同志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关系。有些在生活中明显地凸现出来,让人感知;有些并没有特别地表现出来,如果说存在,也是一种隐形的存在。总之,人际关系总是客观地存在着。

爱因斯坦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都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量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因此,他的无私和博大使其成为一代伟大。

人,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只要为他人的幸福愿意无私地奉献绵薄之力,就会超脱死亡的残酷剥夺,抢回人生尽头随风而逝的人们的思念,而以一种甩掉物欲肉体的纯精神的形态,永生于天地之间。这是上帝在天堂里接见你的唯一通行证。

放飞心灵

一个人不一定要有钱才可以旅行,就是在今日,旅行也不一定是富家的奢侈生活。总之,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有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所说的,要享受悠闲的生活,所费是不多的。

——林语堂《悠闲生活的高尚》

有人说,幸福是件很困难的事。没有车,我们不能去野外郊游,没有别墅,夜晚睡在帐篷里该多么危险?没有名贵聪明的爱犬,到哪个地方玩儿会感到愉快和心兴?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必须依靠很重要的工具——钱啊。可是,为了这个东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然后疲惫了,苍老了,慨叹光阴似水,年华虚度了,这又为了什么呢?

我们知道,旅行应该是件幸福的事。林语堂先生说,如果你有了钱才愿意去享受幸福的滋味,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我们好多人在追求个人幸福途中,径常被许多身外之物所累,造成在迈向幸福目标时的举步维艰。所以,不要把自己的东西看得太重,放下一切吧。没了就没了,大不了重新创造一个,也许在重新创造的过程中,反而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人生更加精彩!所以应对一切都应该做到放得下,无所谓,凡事看到好的一面,往好的方面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上苍也不会亏待你,关键是你自己怎么看。既要珍惜,又要放得下;既不要放弃,也不要强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更何况声名权钱色,都是身外之物,化身而为各种形态,诱惑人类。不理它,它就无所施其技,我们也就少却许多自寻的烦恼。

当我们为名利激烈角逐的时候,当我们为琐事患得患失的时候,我们的心在红尘中已经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可贵的灵性,为物欲横流的社会所主宰时,给心灵一个空间吧,放飞我们的心灵,让人性在放飞中回归,让冷漠在放飞中感动……

要快乐要自在就让我们的心灵化作一只雄鹰,搏击于蓝天白云下,去感受天宇的广度和浩瀚;让心灵化作一叶小舟,轻柔地飘在茫茫深海,去感受大海的深度和博大;让心灵化作一缕轻风,漫步于田野山冈,去感受大地的厚度和宽容。当心灵拥有了广度、深度和厚度时,才能获得洞穿世俗的睿智,平和内敛的气度,闲庭信步般的超然,最终感悟到生命的高贵和富有。

是啊,金钱不能带来所有的愉悦,功名之类的身外之物也不能带来永恒的快乐。唯有放飞我们的心灵,才能品味最有诗意的人生。

放飞心灵,让心灵远行,从此不要再沉湎于过去,不再徘徊于往事中。放飞心灵,让风儿带走所有的忧愁,让白云捎走所有的烦恼,从此不再忧郁,变得豁达,开朗。懂得欣赏,学会宽容。用平静的心态接受真实的自己,罩着薄纱的别人。

生活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总会有许多十字路口,向左走或向右走,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是你自己的选择,都是人生的一种态度,都要勇敢地朝前走。只要心中装着一片宽阔的天空,相信没有迈不过的沟沟坎坎。抬起头,朝前走,前面等待你的必定是一片明朗的天空。

放飞心灵,不再守着一方小塔,而去拥抱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等到可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时,人生便已完美! Eo2J7357lNZSff+HBVAca+I6cZ9t9UrkWC4dQNpmQENtdDZXmOe7lLr8dne9W1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