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葡萄酒里沉淀出的优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葡萄酒常有而善饮者不常有。古来圣贤都是寂寞的,擅长喝酒的人倒可以在青史上小有名气,比起战死沙场的无名将军真是不知强上了多少倍。所以说,要是你想让人们刮目相看的话最好有点酒量,有点见识,酒桌上出感情我们都深有体会。

不过现在大伙儿的见识都广了,仅仅有酒还不够,还要有情调,仅仅对本土酒文化有所了解已难以应付局面了。要想让自己更有风度更国际化一些,最好来个中西结合,融汇贯通。研究外国的酒文化当然首推葡萄酒,而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又来自于法国。

我们最不能忽略的美丽是那盏醉人的琉璃红,最不能抗拒的音乐是那曲橡树的吟唱,最不能省却的幸福是那股入口的醇香,最不能拒绝的气质是葡萄酒里沉淀出来的优雅。

不管我们是不是都从李白这位大诗人传颂的佳句“葡萄美酒夜光杯”里知道了这果实奉献出来的精华,但至少大家都清楚地了解了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并形成了很大的规模。从葡萄酒生产的历史来看,葡萄酒和法国实在是有很深的缘分,正是由于葡萄酒的某些特性契合了法国人的生活与审美情趣,它才在法国开出了最美丽、最持久的花朵。

葡萄酒的地位在西方世界里如日中天,当然也会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葡萄酒在中世纪的发展就得益于基督教会。《圣经》中几百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因此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而教会人员也把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作为工作。这推进了葡萄酒技术的传播和改进。法国勃艮第产区的葡萄酒酿造就归功于修道士们的精心栽培及从罗马迁居于阿维农的教皇们的喜好。葡萄酒也随传教士和冒险者们的足迹兴高采烈地开始着自己的环球旅行。事实上,葡萄酒的历史几乎是和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世界具有最古老文明的民族在其神话传说中都流传着有关葡萄酒的故事。葡萄酒文化是全人类文化,但法国这个非一般幻想和热情的文化大国却与葡萄酒文化有着特别亲密的关系,甚至可以称之为:暧昧。如果去掉葡萄酒文化这一部分,法国文化就如失去爱侣的男子,不知要多么伤心欲绝。

现今世界上公认的经典红葡萄为嘉伯奈(Carbernet)、苏维涅(Sauvignon)、比诺(Pinot)、诺瓦(Noir)、西雅(Syrah)和美洛(Merlot),经典的白葡萄则是夏朵奈(Chardonnay)、歇奈(Chenin)、布朗克(Blanc)、谢斯琳(Riesling)、苏维涅—布朗克(SauvignonBlanc)和塞米隆(Scmillon)。如果你有机会与之亲密接触,那一定不要客气,在放开海量的同时也请细细品尝,不要辜负了这些能够变身为世界顶级葡萄酒的好东西。

酒是一位诗人,它并不是高傲而是喜欢独处。人独处为了思考他们的生活哲学、信仰与人生的方向,偶尔也会宣泄一下情绪,来个刺激的蹦极或是漂流。而葡萄酒的独处,经历的却是由葡萄变成酒的蜕变过程,这个过程赋予了葡萄酒生命和性格,让它亲切或是空灵。人经过独处,或许和从前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酒不一样。如果把葡萄比作少女,那么就要将酒比作少妇了。由青涩到成熟,由单纯到醇厚,一切都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但我们心里也正是这么期望的,不是吗?葡萄蜕变成酒要经过这样几个环节:采摘——压榨——发酵——陈化——装瓶。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陈化的过程。此时,酒被人们封存于橡木桶里,不同的酒封存的时间也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和我们中国以五谷杂粮“陈酿”极其相似。在陈化的过程中,酒和橡木接触产生缓慢而复杂的化学反应,使得葡萄酒的色香味产生了丰富的转变。欧洲传统的橡木桶制作工艺精湛,要求也十分严格。通常都是由工匠手工制作,将百年的老橡木树手工劈割,再经过两三年日晒雨淋去除木质中最强的单宁酸,最后在火上烘烤,以使橡木条弯曲,也使得木质内的糖分变焦,如此的焦味在日后会给桶里的葡萄酒增添特殊的味道,产生美妙的效果。

然而,年年都有好酒出场的精彩剧目亦不存在。其原因并不是大家贪心的把所有佳酿都扫荡干净,而是在于没有质高的葡萄,所以也就不能贡献出华美的汁液。可见,一瓶上好的葡萄酒真是来之不易。

葡萄酒中至关重要的是葡萄原料。一个地区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极大地影响着葡萄原料的质量,产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葡萄酒的个性和年份,而葡萄种植者可以控制的只是葡萄植株的营养以及光合能力。一个葡萄酒酿酒师的作用,则是如何使葡萄的完美质量更完整地体现在葡萄酒中。更为重要的是,酿酒师的个性也深深融入到葡萄酒的个性和风格中。法国很多庄园酒都有自己独具一格的风味,与他们酿酒师各具特色的风格是一致的。葡萄酒的变幻无穷带来了生命力。它经历发酵期、青春期、成熟期和衰败期。奇妙的是,每一个阶段葡萄酒都会有这个阶段独特的气味和品质。有些酒适合在成熟期品饮,有些酒品饮的最佳时期却是“青春期”。这么多的可变因素必然造成法国葡萄酒的复杂多变,也必然需要一个足够完整的体系来把这些变化控制在有利范围之内。

现今市面上的葡萄酒不下几千种,要识别出好酒,还真需要有双慧眼。可以“闻香识女人”,当然也能够“看图辨佳酿”。这里的图,说的就是酒标。别以为只看年份久远、只问价格飞天的就是好酒,究竟品质如何,还要细看酒标。当然,前提却应该是酒标不是骗子贴上去的。

酒标上一般标有酒酿造年份、以产地命名的产品名、酒的级别、灌装商、酒的度数和容量。简单地讲,法国葡萄酒根据其国家法律分为四级,AOC(法定产区葡萄酒)是法国葡萄酒的最高级别,只能用原产地种植的葡萄酿制,绝对不可和别地葡萄汁勾兑。法国有关法律规定,每株葡萄结的葡萄果实一般在1~15公斤左右,也就五六小串,以保证葡萄能够吸收足够的养分。每公顷的葡萄产量严格限制在榨汁3500~4000升之间。葡萄按规定都要由人工采摘,因为机器采摘会损伤葡萄皮,使葡萄汁流出,继而影响葡萄酒的质量。葡萄榨汁后,必须存放在用树龄达150年的橡木制作的桶中进行发酵。AOC(法定产区葡萄酒)、VDQS(优良地区餐酒)、VIN DE PAYS(地区餐酒)、VIN DE TABLE(日常餐酒)的产量分别占年产量的35%、2%、15%、38%。大部分的酒主要产于阿尔萨斯地区、波尔多地区、勃艮第地区、罗纳河谷地区、普罗旺斯地区、汝拉地区和卢瓦尔地区。然而,即便是在有名的产区,也并非每年都产好酒。法国葡萄酒网的数据显示,在近10年中,仅1997年和2000年属于大多数葡萄酒的顶好大年(葡萄酒品质最高的年份),无论是波尔多红葡萄酒(Bordeaux)还是汝拉白葡萄酒(Jura),都称得上是极品。但是相对的,1991年可谓是好酒的贫瘠之年,除了宝祖利(Beaujolai)还算是小有收获之外,其他的酒几乎都不尽如人意。看来,老天也是讲缘分的,如果有幸喝到这些天赐的美酒,那也是人生中最甜美的记忆。

谈完了酒标,就要马上进入我们大众小资们盼望已久的“品”的步骤了。

如果是第一次看法国人品酒,一定会理解在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里“繁文缛节”究竟是怎样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了。不唱敬酒歌,不行敬酒礼,也能如此麻烦,该不会只是为了好看吧?其实,法国人品酒就是一种表演,并且特别讲究。翻开人类的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的文化以讲究的、贵族的方式保存下来。其中浸润的悠闲、奢华令人陶醉。

法国人喝酒讲究“一看,二闻,三品”。

“一看”就是我们常说的观色。好的酒清澈透亮、色泽纯正,挂杯留痕是透亮的。混浊的酒是劣酒。另外,根据挂杯情况可以判断葡萄酒的度数,这是个技术经验活儿。

“二闻”是喝前闻酒味。比如喝法国白兰地,要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杯脚,手掌护住半个杯子,以手握酒杯片刻,把手的温度传给酒,从而促使酒液挥发。然后,把酒杯托到鼻子下闻酒气。酒气一般既有鲜葡萄的味道,又有发酵后的酒香,而且酒越陈香气越烈。

“三品”是说喝第一口时千万不能“咕咚”,哪怕再是急性再是口渴也必须慢饮细品。喝第一口时,应用舌尖将酒液在口里滚动一下,然后发出轻微咕噜的一声。酒味既要醇烈,又要轻爽、柔和。

一般人品酒,可能比较简略,有个大概就行了。我们若要显得有档次,不妨来得全面一些。品酒专家品酒,则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来。

法国人在餐前肯定会喝些开胃酒,比如威士忌、罗姆等度数较高的甜酒。进餐时则喝红白葡萄酒,并且非常讲究注意酒与菜的搭配。一般情况下,猪、牛、羊等肉类食品和奶酪等配红葡萄酒;鱼、虾、贝等海鲜配白葡萄酒。餐后喝一些白兰地之类的烈性酒,以促进消化。更为细致的规则如下:干白酒口感清爽,酸度高,最宜作餐前酒,或搭配生蚝等蚌壳类的海鲜,主菜方面以清淡的蒸、烤鱼类,或水煮海鲜最对味。浓些的酒,可以配鸡肉或猪肉,同食的乳酪一般是酸度高的羊奶乳酪。大部分的玫瑰红酒都属清淡型,以新鲜果香为主,宜配简单菜肴,最适合搭配夏季清淡的食物,比如生菜沙拉、凉菜类和白肉等。玫瑰红酒的口感较软,是属于非常平民化的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国人对酒的色香味全方位的挖掘已经形成一门学问,非常专业化。毫无疑问,在饮食方面法国人是严谨的。

法国人在饮葡萄酒时还特别讲究酒与酒杯的搭配以及饮用的最佳温度。乍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可是只要想一想中国的茶道就会理解了。红葡萄酒配郁金香型高脚杯。郁金香型高脚杯的特点是容量大,葡萄酒可以与空气大面积接触,杯口略收窄防止酒液晃动时溅出。更重要的是,香味可以集中到杯口。轻轻嗅一嗅,心都醉了,真是“未饮先有三分醉”。之所以用高脚杯,理由是持杯时可以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杯颈,手不会直接接触到杯身,手的温度就不会影响葡萄酒的最佳饮用温度。白葡萄酒配小号的郁金香型高脚杯。之所以用小杯是因为白葡萄酒饮用时温度要低。白葡萄酒非常敏感,一旦从冷藏的酒瓶中倒入酒杯,酒液的温度会迅速上升。香槟(气泡葡萄酒)配杯身纤长的直身杯或敞口杯。选用这种杯型是为了延长酒中金黄色的气泡的上升过程,给人更多遐想,以更多审美方面的享受。干邑配郁金香球型矮脚杯。干邑的酒精度比较高,用矮脚杯型便于持杯时用手心托稳杯身,就可以借助人的体温来加速酒的挥发。这一套真够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很多时候如果没有讲究、没有繁琐的规则,就不能领略到文化的真正内涵。从杯型到手的位置,从口感到美感,以及晃动的酒液和优雅的动作,无不蕴藏着贵族式的优雅气息。

红葡萄酒一般在室温约18摄氏度左右饮用。饮用前1至2小时先开瓶,让酒接触一下空气,这叫做“醒酒”。如果是比较贵重的红葡萄酒,一般要先冰镇约1小时。白葡萄酒一般在10至12摄氏度左右饮用。由于温度较低,喝白葡萄酒前应该先把酒冰镇2小时左右。香槟酒一般在8至10摄氏度左右饮用。这个温度虽然不算太低,但必须冰镇3小时以上,因为香槟的酒瓶比普通酒瓶厚2倍。

中国喝酒的人多,在法国却几乎是人人嗜酒。哪怕是在不起眼的小餐馆吃饭,侍者都会问你来点什么酒。好像不会喝酒倒成了不正常。酒在法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它给法国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了特别严重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时法国平均每人每年喝掉120余公升葡萄酒,称其为“酒鬼国家”一点也不过分。法国一个卫生组织给卫生部的报告中透露,在法国每年有3万人死于因嗜酒直接引起的疾病。不过,葡萄酒并非有害无益,法国葡萄酒不仅令人感受到优雅、别致、浪漫和愉悦,还有益于身体健康。葡萄酒含有600多种营养成分,如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和酚类物质,它们可以预防心血管病。当然,葡萄酒中还含有少量的约11%的酒精。

法国有许多与葡萄酒有关的节日。虽然法国的很多节日渗透着宗教因素,但葡萄酒节似乎最重要的是强调某一种葡萄酒的产出,而酒民们也可以借此良机大饱口福。如“博若来新酒日”就是法国著名的酒节。法国有关法律规定,每年11月的第3个星期四是“博若来新酒”的开饮日。被众多葡萄酒节占据着的法国人的生活时间表散发出一股股浓郁的葡萄酒香味,人们的表情中也流露出抑制不住的醉意。

香槟是我们现在举世公认的欢庆场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国,欢乐来自香槟,没有香槟就没有那种热闹的气氛。现在我们很多人在聚会时都喜欢啤酒瓶被开启时“砰”的声响,但怎么看怎么不如香槟来得高雅,也高档得多。所以还是需要了解一番,免得“殆笑大方”。法国香槟酒的魅力可以最简单地以列数字的方式说明:据有关资料表明,平均每2秒钟就有1瓶产于法国香槟地区的酩悦香槟酒被开启。法国香槟酒只产于东部的香槟地区,这种浅黄色的酒主要是在饭前当开胃酒,也可以配正餐。评判香槟酒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瓶内的气体多少(或者说瓶子的大小),气体与酒发生化学作用的剧烈程度决定了香槟酒的口感。所以,喝香槟酒,瓶越大越好。另外,采用第一次榨出的葡萄汁作原料的香槟酒往往味道最好。

就是一声轻叹,似它的轻盈,就是一抹娇羞,似它的美艳,就是一片春光,似它的魅影。法国,携着他的葡萄美酒,走到我们身边,走进了心田。这种感觉,百年不遇。

2. 美女、美食,都要无限风情

如果说古代的女性没有地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做牛做马很不幸的话,那么至少有一丁点的地方要比现在的女性“幸运”,那就是不用自己抛头露面地去打拼天下,省却了这一番要跟男人们争斗的心思,只要安安稳稳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家庭主妇洗衣做饭、花无数心思装扮自己就行了,也真让人觉得“有福”呢。

现在的女性需要修得七十二变,练就十八般武艺,否则怎么能应付得来升学考试、工作业务、应酬交际、相夫教子的诸多事务?也许有人会说,本可以顾得一头的嘛,要不就全心的工作,先小资后大资,潇洒地行走天下,要不就做个小女人,卯尽全力支持老公,当好贤惠的家庭主妇。不过事实证明,优秀的女人有其最聪明的主意,那就是既要当个美女,又要做个贤妻,既要维护好独立的天空,又要呵护爱情和亲情。若说现代,我们大都力捧西方女子,而在西方女子之中,又要属法国女人是极品中的极品了。她们的美丽是巧妙的修饰,她们的能干又是自然天成,所以就秀外惠中,堪称榜样。

现代生活的忙碌使时尚女性对厨艺变得生疏。她们每天流连于各种餐馆,美其名曰:“外食族”。她们似乎遍尝美食,遗憾的是,她们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想改变这种情况吗?那就尝试下厨,做几个好菜吧。精妙的厨艺在烹煮出营养与健康的同时,也传承着生活的智慧。

安娜是一个时尚美女,漂亮、前卫、心直口快,有一点娇纵,从来不做家务。

结婚前,妈妈对安娜说:“向公司请一个月假,回家来,我要教会你怎么做家务,然后才能放心地把你嫁到婆家去。”安娜不满意,尽管她把嘴巴噘上了天,最后还是乖乖地开始跟妈妈在厨房里学做饭。后来安娜发现自己的小日子果真过得比其他姐妹滋润得多。

其实跟妈妈学做饭,学到的不仅仅是生活的本领,更是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有健康的饮食。

现如今,年轻的都市“外食族”们利用餐馆果腹,看起来似乎享尽美食,却也不得不为身体留下的后遗症烦恼不已。如今,这种“吃并痛苦着”的状态终于让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厨房,体验做饭的快乐,享受健康的美味。法国女人身材极好,并不是她们节食的功劳,而是几乎人人都知道何种食物对自己是有益的,更会为自己做出许多营养美味形神具备的菜品,才能让美丽健康的气质由内而外地绽放出来,人比花娇。

既然明白如此,那么也许会有不少女孩心动。可是耽搁了那么久,怎么想学习做美食也不是朝夕可成就的事业啊!美国一位美食作家说,如果你想在厨房里悠然自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跟在某个人的身边学,而那个人通常就是母亲。在跟随母亲得到烹饪秘诀的同时,你其实也得到了生活的智慧。做饭的全过程,从取材、配料,到煎、炒、烹、炸,再到让老公心甘情愿地陪做、洗碗,你已经取得了五味人生的真经,幸福的滋味就这样一路传承下来。

“出得厅堂,下得厨房”,不仅是许多职业女性的追求,也是男性理想中的完美女性。它意味女人不但在外面要是一个交际广泛、工作能力强的女性,回到家还能进入厨房做得一手好菜。

有些时尚女性,尤其是一些年轻女孩,生怕进了厨房会被油烟熏成黄脸婆。然而,只有传说中的仙女才不食人间烟火,既在凡世,哪有不沾半点油烟之理呢?

生活通常不会这么理想,也不会简单。不会做菜的女人是不完美的,即使她很美丽。男人可能会被她美丽的外表所打动,同样会被她的不食人间烟火吓走。

现在很多男人不回家吃晚饭,只剩下太太在家里“寂寞让我如此美丽”。为什么老公不回家?恐怕餐桌上的原因不可小视。如果你做的饭菜老是不合他的胃口,甚至于还要等他系上围裙下厨房,那么他宁可约上个漂亮女孩去酒楼吃大餐。

生活其实很简单,不过就是一日三餐。一个女人,如果她喜欢下厨,她做的每一道菜都令老公吃得津津有味,这起码说明她疼爱老公、珍惜家庭、热爱生活,她的爱情生活,也必定是幸福的。

生活就是炒菜做饭。女人的贤惠,最基本的不外乎操持家务,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再加上会做一手好菜。有句老话说的是,“要留住男人的心,先留住男人的胃”,其实不无道理。男人通常喜欢吃,但又懒得花心思,所以有个会做饭的老婆,男人通常会当宝贝一样珍惜。

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在个人能力和职位不再与性别有关的今天,多少女人把自己包裹在职业装里,隐藏起从前的柔弱和娇嗔,用干练和硬朗去与男人打拼。现代的时尚女人们是否已经忽略掉自己的性别身份,忘记了女人味的艺术?

会做饭,而且能做出一桌可口饭菜的女人,才可能是一个充满女人味的女人。

做饭能令女人更加美丽。试想,一个连饭都不会做的女人,营养会很好吗?营养不好又怎能亭亭玉立、楚楚动人呢。这是外在美,内在美也一样,做饭体现了一个女人的内在素质和干练,甚至可以说:不会做饭的女人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

这种观点并非大男子主义,要知道,就连日理万机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当年也曾以热衷于下厨而被传为美谈。

做饭不只是一个生活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女人应该用做饭的态度对待生活,追逐生活中的色香味美。试想当我们把做饭当成一种有创意的工作,甚至一种艺术创作,当家人和朋友们分享你做的美味时,看着他们满足的神情,你一定会由衷地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当美女、美食一同出现在那个为了舒适的家而辛苦打拼的男人面前时,他一定会说爱你,直到地老天荒。

法国女人大部分都是美女,她们有着世界上最匀称的身材,丰腴却不肥硕,有着世界上最漂亮的双腿,笔直而又纤长,也有着世界上最立体的五官,精巧而细致,再加上个人的化妆技术出神入画,当真是迷倒众生。但是仅有这些,却还不足以让法国女子扬名天下。她们之所以能成为男人们的最终幻想,是因为符合了全天下男子的共同梦想。简简单单八字概况,就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中,女子倩影如魅,但端庄秀丽,决不轻浮,大有独当一面的气势,观之可亲。在温暖如春的家庭中,女子红装素裹,笑意盎然,轻快地如同百灵鸟儿般飞来飞去,端出一盘盘色香味俱佳的美食,期待无限地望着家人团团坐定叉飞刀舞,那笑容真叫一个心满意足。得妻如此,法国男人又何止走了是别人羡慕的一两辈子的好运了。所以说,如果有的女子怒气冲天地埋怨家庭扯了事业的后腿,或者事业扯了家庭的后腿,真该反省一下了,为什么人家法国女人就有本事兼而得之呢?

3. 把最有情调的餐桌搬回小窝

有时候我们为了吃而吃确实显得暴殄天物。可事实上中国人就餐大多强调“色、香、味”俱全,目光主要放在了食物上,对其他的一切则都不那么关心了。这是个比较危险的传统,一不留神就有被讲求“道”的某些国家偷笑了,就算郁闷也找不出反驳人家的理由来,郁闷就会翻倍。

于是好多年轻人开始“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了。无论是小意思的朋友聚会,还是至关重大的情侣约会,基本上都是冲着酒吧和西餐厅去的,实在赶时间就跑到肯德基爷爷、麦当劳大叔那里买个汉堡。你见过含情脉脉的小恋人在地摊上叫一碗炸酱面,在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聊得你哝我哝的吗?除非是成日里练嗓的声乐系学生或是第二天不用说话不怕嗓子哑的。或者,到中餐馆准备点几个好吃不贵的菜,周围却有一群朋友模样的人在那儿胡乱吹牛,时间一长,你就会不堪忍受嘈杂和上菜速度慢而怅怅而去,所有心境被破坏的粉碎了。此时如果你还不至于走到赌气饿肚子这条比较傻的道上来,不妨捡个西餐厅去坐会儿,贵是贵了点,不过人家店里或是温馨或是悠闲的环境绝对能让你觉得物超所值而唏嘘不已。然后你爱上了秋千架,爱上了钢琴曲,爱上了蜡烛台,爱上了玫瑰花,爱上了雪白的餐巾和围着你快乐表演的小提琴手……爱上了这种氛围,如在天堂一般和谐优美的情调,最重要的是再也不会有坐得久了便会遭到服务员的白眼了……

剥离了种种现象去看本质,实际上总逃不过一个“情调”的问题。现在的我们都是绝对的讲求品质一族,出门在外当然不能委屈自己,在家里更应该多多宠爱一下自己,否则“家将不家”了。

虽然我们不能像古代帝王那样庄重地吃饭,但至少应该略微学习一下礼仪的皮毛。包括陈设、用具、搭配等等,若要想窥见西餐的一斑,不妨也将目光投向食不厌其精的法国。要知道世界上最浪漫的餐桌出现在法国那个有名的路易十四的宫殿里。

这位幸运的皇帝的宫中有五十多个厨师和助手,这些人使尽浑身解数,做出花样翻新、令人称羡的菜肴,摆在皇家大桌上任人欣赏。路易餐桌上的新奇景象很快就成为国际上的一种奇观,成为国家和国王本人的反映。这样,路易在凡尔赛宫创造的东西,后来变成法国外交政策的一种重要而不断发展的传统,这就是宴请外交。当时精心安排的丰盛宴席被称为法式宴席,餐桌上一次上二百个菜,这既有刻意显示的一面,也有彰显营养的一面。为了对路易常吃的馔肴有个概念,这里有个1687年1月他在巴黎别墅饭店宴请一位外国贵宾时使用的菜谱。菜谱包括二十二道“大汤”和六十四道“小汤”,二十一道主菜,四十四种烤肉,六十三种小菜,三十六种沙拉和十二种调味汁。

路易的弟媳奥尔良公爵夫人写道:“我见过国王用膳,有许多次是四种不同的汤,一只整野鸡,一只鹧鸪,一大盘沙拉,一份加蒜羊肉,两厚片火腿,一盘糕点,然后是水果和果子冻。”

正是路易十四在位时期,正统的法国烹饪术才形成,它跟意大利那套技艺彻底分道扬镳,法国第一次有了一种新烹饪术。由此可见,一国之君对饮食业的推动力量是多么的巨大了。

李太白说,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法国人却不只爱喝酒,更让美食家也在历史上大大风光了一把。尔后毫无悬念的,成就了千古的名声,千古的辉煌。真让人嗟叹不已!它至少告诉我们这些普通百姓一个最普通的事实,那就是我们不能辜负餐桌的艺术。它可以是亲情,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许多许多。

4. 执著地与美食共携白老

天底下最令人感觉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享受美食了。记得小时候最具诱惑力的好事就是晚饭时一家人团团坐在小木桌旁等待端上来一盘烧鸡,然后大伙儿就毫不客气地甩开腮帮子撩起后槽牙直接上手撕着吃。至于炖肉嘛,当然要一大勺一大勺地往碗里盛才算地道。美食的力量强大得足以拉回在屋外疯跑着玩“警察抓小偷”的小捣蛋鬼们,就像当年之你我。当然了,那些个号称“饕餮”的大人们当然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到嘴边的烧鸡炖肉被小子们抢劫一空,于是也毫不示弱地大嚼起来,常常有为了谁吃鸡脖子谁吃鸡腿闹得脸红脖子粗的场面,真是其乐也无穷啊!

纵观全球,敢对自己国家的饮食加上“大餐”头衔的可没几个。世界各地的名吃大多都冠以“风味”二字,无所谓“大”,也大不起来。比方说日本的生鱼片和料理,名声也够响亮,只是走到哪里都只不过是“日本菜、日本菜”地呼来喝去,要是偶尔不小心说串了嘴道“日本大餐”,准会遭来美食家们一顿怪异眼神的鄙视。可见饮食与一国的度量、文化都是密切相关的,无论哪一方面的修行够不上层次都会严重影响到美食的地位和排名。更何况只要条件允许,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都会成为美食家,群众的嘴巴都是敏锐的,公正而不含糊。

除了我们本土菜博大精深外,世人不约而同看好的还有法国菜。它可是名副其实的西方大餐,无论从艺术上还是从味道上都可称得上是西餐之首。虽然我们对“茹毛饮血”的牛排,淡而无味的奶酪都颇有微辞,但不能拒绝的是美食可以代替一切语言行之有效的外交攻略,就像一边暗暗复述七仙女和董永、白娘子与许仙的传说,一边开开心心地吃巧克力、接受情人节玫瑰一样,关键还在那份感觉,真的挺浪漫。

所以,我们要执著地与美食共度一生,很温情也很快乐。

说起法国菜,如果你至今还没有接触过真的是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如果恰巧你还是自诩为新潮的白领金领,那就成了罪过可惜,如果不幸撞到你正泡上美貌又高学历、高职位的男女朋友,那就是“十恶不赦”,你不失恋,谁去失恋?呵呵,以上是笑话,可以省略掉不往心里去,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想彰显你的浪漫风度最好先学习法国人的招式,而对付中国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三个字:上餐厅!信不信由你!

当然,来点“有料”的当然是法国大餐。法国大餐演绎的是一种欧洲传统的饮食艺术,它贮积了太多的历史,汇聚了太多的意味。它走向精致,走向文化,像一个精品荟萃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空灵的境地。

看到那些精美的餐具了吗?盘子的左右两边各摆三至四副刀叉,杯子有大中小三号。一般的规矩是每上一道菜先从最外面的刀叉用起,随用随撤。大号杯子用于喝水,其他用于红白葡萄酒。大勺只用于喝汤或公用,小勺又有甜食和咖啡之分,后者较前者小一号。

哦,您可得首先喝点开胃酒,同时吃点小咸饼干,让胃适应一下。然后全体上席,第一道菜通常是冷拼、热菜饼或海鲜,用一只中浅盘子;如第一道为汤,就得用深盘子加上大勺。无论吃什么,这第一只盘子总要撤下。主菜随之而来,用的是大浅盘,至少包括两个热菜,一荤一素,有时会有米饭或面条,属于配菜。主食永远是法式面包。热菜之后是奶酪间或加拌生菜,换上一小浅盘,然后就是饭后甜食加咖啡或茶。最后,还要喝点消化酒,请不要吝惜你的时间。

法国人对饮食的讲究程度绝对可以与我们中国人一较高下,而在做菜品菜的程序中艺术的发挥又显得高明许多。法国人除了菜肴丰富、工序细致,还非常讲求饮食的礼节、气氛和情调。看看法国人的美味佳肴以及用餐方式,不由得会让人想起克莱德曼手指下流淌出来的串串音符,浪漫而隽永,让你充分领略法式大菜散发馨香的艺术情调。

法国人甚至将饮食赋予了哲学的意义,他们认为个人饮食应符合各自教养与社会地位。法国人还将同桌共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而对于盘中餐的诱惑,法国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矛盾心情。他们对于自己拥有“美食家”的称号深感自豪,又对于把他们看作酒肉之徒而大为恼火。

这里还有一个流传千古的小故事:1671年,法国出了一个名垂千古的弗朗索瓦·瓦泰尔。瓦泰尔是波旁王朝贡代亲王的餐事领班,这位亲王在巴黎以北二十五英里的香蒂丽拥有一座漂亮的城堡。有一次,路易十四及其随从要到此处小住,瓦泰尔免不了大事张罗一番。为了二十五桌豪华大宴,他一连忙了好几天,搞得夜里辗转反侧,白天丢魂失魄。不料事到临头却发现还缺两桌烤制佳肴,他感到真是奇耻大辱,痛不欲生(其实,这并不是他的过错,而是有些贵族破坏了原来的上菜安排,但他不这样看)。那天夜里,阴云密布,五彩缤纷的焰火未能腾空,瓦泰尔在那沉睡的城堡独自踯躅游荡了一夜,心里七上八下,痛苦不堪,不知第二天为国王准备的盛宴是否能补救自己的失误。不料,可怕的事发生了:翌日凌晨四点,从大西洋海边只拉来了两车鲜鱼,而他为了取悦圣上,好多天以前就定了十二车鱼。

瓦泰尔惊讶之余问道:“就这点儿?”他期待的是十二车。那个傻乎乎的送鱼人说:“是的,先生。”瓦泰尔气得差点儿晕过去,他二话不说,跌跌撞撞地回到他的屋里,抽出利剑,剑柄顶着门,自己就向剑尖使劲顶去。可怜的人儿一下没刺中自己的要害,第二次又白挨了一剑,第三次才刺中血管,倒在血泊中。世事捉弄人,这位严肃认真的餐事领班几乎还没咽气,那十车鲜鱼就送来了。

这个故事说明法国的厨艺大师们已经把烹饪好坏与自己的荣辱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已经发展到了痴狂的境地。想一想,这与我们梦中经常幻想到的得到武林秘籍,成为一顶一的高手又有什么差别呢?因为执著,所以痴狂,因为热烈,所以值得尊重,而不是讥笑。

还是少年时,曾经做过这样的梦,不过忘记了是在哪一次品尝到了法国茶以后,那一次我不幸被天上掉下来的奶酪砸到,奇迹般的出现在法国这片下着葡萄酒雨的国度,展开一场美食的旅行。天天从晚上七点吃到午夜,顿顿享受着最新鲜的原料、上等的葡萄酒、精致的开胃小菜、幽雅的环境和热情的服务。津津有味地喝着马赛鱼汤;心无旁骛地嚼着一整只腌兔腿;摇头晃脑地品着粉红色香槟;欢天喜地地往嘴里塞进一块肥鹅肝;优雅地掏出蜗牛肉,浅笑着看西装笔挺的男侍者换餐具杯盘;目不转睛地看着咖啡色的冰淇淋化在热香蕉塔上,然后抄起纯银雕花的甜点勺,一点点下肚。一幅幅的画面就像流动的胶片一样看得一清二楚,哈,真是令人神往!

法国菜中最为经典的是鹅肝配苏玳甜白葡萄酒。最传统、最受法国人欢迎的吃法是把鹅肝煮熟后冷却,再混合水果或其他材料,制成口感层次丰富的“鹅肝批”。但是这种做法却是最国际的:小火微煎的鹅肝,外脆内软,再配上可口的钵酒汁和松露truffles调味。冰冻的苏玳酒,入口清凉香甜,正好消解了鹅肝的肥腻而保留了它的甘香鲜美。甫一入口,便能让人心情舒畅恨不得抛弃绅士风度大快朵颐。另外,鱼子酱是西餐中的一道菜,法国菜系也把它列为本土的名菜之一。最有名的鲟鱼子酱,是伊朗黑海边上的特产。此外鲑鱼子、鳟鱼子都可做酱。总的说来鱼子酱都贵得很,且咸得把其他味感都压下去了。最没味道的法国菜是田鸡腿。田鸡腿做法有很多种,有炸有煮,但我没一次吃出味道,入口只知是肉,却无肉香,有点像廉价的工业化养殖的鸡肉,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还不如鸡肋。因为这都是人工养的青蛙,大腿没经多少锻炼就被宰杀了。达达牛排是生牛肉馅,加上生洋葱和生鸡蛋,侍者端上来一盘粉红的肉馅,由客人自己搅拌。达达牛排虽然看着恐怖,吃起来却味道鲜美,能感到牛肉的鲜嫩,很奇妙。

牡蛎是法国的特色餐品之一。我们初识这种生物,应该不是在自然课而是在语文课本《我的叔叔于勒》这一名篇中。吃牡蛎没什么配料,基本上生吃和活吃,挤点柠檬汁和一两样其他的调料,就直接入口了。吃完牡蛎,都要把壳里一汪海水喝进去。法国人男女都这么吃,一顿吃掉一打轻轻松松,还要吃别的菜。他们还吃一种海鲜拼盘,将生牡蛎、生蛤蜊、生淡菜和熟虾、螃蟹用冰块堆起摆一大盘。吃牡蛎有学问,牡蛎种类有凹牡蛎、平牡蛎之分,还有等级,也分大小、肥瘦。特级牡蛎运到餐馆时已养了三个月,平均每只重一百二十克,肉肥大厚实。吃活牡蛎讲究月份,在月份单词中带R字母的月份吃,所以五、六、七、八月是不吃的。事情也很巧合,原来不带R字母的月份是牡蛎的繁殖期,其间牡蛎分泌乳状液体,会影响味道,而且牡蛎也受不了炎热的天气,容易死亡。碰到质量好的牡蛎,打开后,滴上柠檬汁,只见活牡蛎在收缩,入口滑嫩鲜美,吃多了不腻,这时最好配白葡萄酒驱寒。与一百年前莫泊桑笔下时代不一样的是,由于技术进步,牡蛎都是养殖的,一年四季都吃得到,价格还较大众化,比一般菜贵不了多少,大家都吃得起。

除了这些常见菜的吃法,奶油蘑菇蜗牛、勃艮第式蜗牛、酒烹嫩炸鸡、烤羊排、煎三文鱼等诸多传统名菜不可不尝,法式奶酪桃仁沙拉、奶油芦笋汤、焦糖布丁、煎牛里脊奶油沙司、巧克力冰点薄荷沙司、奶酪拼盘等花样繁多的小甜点也能让你过足了瘾。满目的美食有着不同的性格与个性,以不同的风貌装点着法国人的生活:有的婉约别致,极尽女性魅力;有的爽落刚劲,彰显男人风范;有的浓郁辛烈,回味悠长;有的清爽宜人,沁人心脾……再加上来自法国十大产区的地道葡萄酒,真是让人胃口大开,精神大振。

在人们眼中,法国餐的每一道菜与饮品搭配绝对是一门“艺术”,更是技术活。餐前一杯开胃酒不可缺少,就餐期间酒的种类甚至颜色都非常讲究。点肉类食品要配红葡萄酒,吃鱼虾一类的海味要喝白葡萄酒。每种酒所用的酒杯都不相同。看着高矮胖瘦好几个酒杯放在跟前,不用惊慌失措,酒在席间只是助兴之物而已,琼浆玉液与玲珑杯盏之间弥漫出的不仅仅是酒香,还有法国的优雅文化。

也许法国味道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令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着一种性情的姿态。当昔日王公贵族们享用的珍肴美味走近了我们的生活,柔和的乐声、精巧的餐具、如画的菜肴,酒杯和刀叉在宁静安详的空间下交错,酒香与菜香缠绕,心灵感受着从远古到现代的变迁,体味着其中的种种风情,方能品味出法国美食文化深情且专注的真性情。 lIqk5/iuFRNeDqXZwKMtAPa3OiFO7RrkgUa6rC3wpKPflqLdt9fZXwNvU9NETA8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