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世界上古史是阐述人类如何进入文明社会以及人类早期文明孤立、分散发展的历史。一般而言就是指人类古典文明的历史:文明的诞生、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

关于人类的出现,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传统解释。犹太教和基督教文明所接受的传统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中国古有女娲造人之说,古希腊也有普罗米修斯造人之论。自19世纪后期以后,人们开始普遍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根据这个理论,人不是什么神创造的,而是从猿进化而来的。

不过在此之前,猿类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直立人至少生活了150多万年的时间,之后人类进化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古人类学上称为智人,生活在25万年前开始的时期。人种问题由不同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约10000年前,人种的分布即已十分明确。高加索种人即白种人分布在欧洲、北非、东非和中东,并逐渐进入中亚、伊朗和印度;黑种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在非洲的其他地区还分布着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澳大利亚种人分布在印度、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广大地区;蒙古种人分布在东亚和美洲地区。最初各人种的分布较为均衡,但随着进化的差异,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走向衰落……血缘家庭阶段,一个家庭就是一个集团,一个公社,一个生产单位,男子狩猎,女子采集。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已经做好了跨入文明门槛的准备。历史是时间发展的结果,任何地区性的拼凑都算不上是世界历史,我们将会按照时间的发展进行历史的梳理。

我们从何处而来?

人类的起源和祖先一直困扰着现代的我们,根据进化论和现代人的努力,终于发现人类已知的最早的祖先,我们称它们为原上猿。

传统上,不同的文明对于人类祖先的说法各不相同。犹太教与基督教文明所接受的传统认为,人类的始祖是上帝创造的亚当和夏娃。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古希腊也有普罗米修斯造人的神话。自19世纪后期以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进化论认为,人是由猿进化而来,而不是由神创造的。在人类形成前,猿类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被后人称为原上猿的古猿化石,距今约3000万年,这是已知最早的古猿化石,它被认为是人类已知最早的祖先。

原上猿是早期古猿之一。它是1908年R·马克格拉夫在埃及法雍发现的。它是一件右下颌骨化石,带犬齿、2枚前臼齿及3枚臼齿,存在于早渐新世时代。1910年施洛塞尔将它命名为原上猿海克尔种。之后,人们又于肯尼亚及欧洲等地发现了这类化石。现共分3个种,很多学者认为将原上猿归入上猿科更合理,因为原上猿的齿系特化较少。

原上猿的齿式为2·1·2·3;门齿垂直着生;上第一前臼齿缺乏猿类的扇形;上第一与上第二前臼齿大小相等,臼齿与晚期猿类相似;齿冠较低;下臼齿是5个低的齿尖等。此外,它又有原始狭鼻猴的性状,形体小如家猫;面颊长而低,与脑量比显得很大;有的种还有尾巴等。

以往人们一般都认为它是长臂猿的祖先,而目前把它看做是处于接近猴类与猿类的共同祖先的位置,也即是我们人类和猴类共同的祖先。

在哪个时代我们被称作“人”?

古人类出现的时间,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距今大约500万年到700万年之间。虽然这一结论目前有些争论,但至少也在400万年左右是毫无疑问的。一般来说,人类出现的标志是直立行走,即真正的人——直立人的出现。

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们在非洲、亚洲、欧洲等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或古人类使用过的工具的遗迹。这种发现证明:直立人分布较广,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北京人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这时候的人类已经学会使用石制工具,并且学会了用火,其脑容量已经明显增大,直立人已经有了相当复杂的文化行为,表现在脑子体积增大,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并进行了重新改组两方面。大脑左右两半球出现了不对称性,显示出直立人已经掌握了有声语言的能力。

直立人的牙齿也发生了变化。后部牙齿减小,使相应的牙床与支持面部及下颌骨的骨结构减小,这显然是直立人更多地和更经常地以肉食代替若干植物性食物的结果。前部牙齿则扩大了,这似乎并不直接与咀嚼食物相关,而是与用嘴来咬紧和衔住物品或者制备食物有关。例如,用牙撕扯肉食以便将其分割成小块,可能是为了方便小孩食用而撕碎肉食的需要等。

直立人面部比较平扁,身材明显增大,平均身高达到160厘米,体重约60公斤。它们最早能够按照心想的某种形式来制造石器。在非洲,人们称这种石器组合所代表的文化类型为阿舍利文化。阿舍利文化的代表工具就是由燧石结核打制而成的手斧,它一端圆钝,是用手抓握的部分,另一端尖利,有切割、砍砸、钻孔、对木料进行加工的功用。

直立人至少生活了150多万年的时间,之后人类进化到了古人类学上所称的智人时期这个更高级阶段。

旧石器时代指的是人类的哪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猿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留下了很多在山洞中的遗迹和遗物,但树居生活却很难留下什么遗迹。

从古代的文献中,依稀可以寻觅到远古时代树居和采集的影子。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特点就是洞居或巢居、采集和狩猎。民族志也较多反映了石器时代人类的巢居生活。《滇略》记载有一部分被称为“野人”的景颇族,“茹毛饮血,夜宿树上”;《贵州通志》记载少数苗族先民曾经“架木如鸟巢寝处”。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与猿人化石共存的都有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和人类用火的痕迹。除了粗糙笨拙的打制石器,还有经过加工的鹿角和砍砸刮削的兽骨。这一时期人类的经济活动,处于极其原始的萌芽阶段。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的经济活动逐渐活跃了。这一时期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人类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才得到锻炼和发展,最后脱离了动物界,转变为现代人的。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往往是这种情况。到了旧石器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拣拾的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条件时,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层开采石料,制造石器。

从岩层开采石料,乃至就地制造石器,因而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石器原料开采和比较固定的石器制造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宗教信仰的最原始形式是哪一种?

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它一般表现为对某一种动物的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腾主要会出现在旗帜、旗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这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类的信仰中,本氏族人都出自于某种特定的物种,他们被认为和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这使图腾信仰和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某种动、植物,或者是与某种动、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产生的这个民族,于是这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是商族的图腾。

我们通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看出图腾和氏族的亲缘关系。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思是祖母。匈奴族有一个传说,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说:“我这样的女儿只可配与上天。”于是筑高台,置二女在台上,“请天自迎之”。经过三年之后,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我的父亲让我在此处,想要送给上天,现在狼来了,也许就是上天派遣下来的神物。”于是下嫁于狼,产下后代便是匈奴人,后来繁衍成国。所以匈奴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侗族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为侗族祖先。

“图腾”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它还要起到某种标志的作用。图腾标志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与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识别等重要功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

由此可以认为,现代的一些宗教都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产物,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继续扮演着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生活。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计数的?

远古人类没有现代社会的人们使用的那些相同和相似的方法来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字进行计算和记忆,他们是如何对数字进行处理的呢?其实,远古人类也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计数方法。

在人类社会最初级的阶段,人们的有无、大小等概念,是由摘野果与捕获野禽、野兽而逐渐形成的。后来,就发展到了使用结绳、刻痕、手指来计数。

1937年在维斯托尼斯(墨拉维亚)发掘出了一根40万年前的幼狼前肢骨,7英寸长,上面有55道极深的刻痕。这是已发现的用刻痕计数的最早的资料。直到今天,在欧、亚、非大陆的一些地方,仍然有一些牧人在木棒上刻痕以计算他们的牲畜。

秘鲁的印加族人(印第安人中的一部分)在古时(公元前1500年前)每收进一捆庄稼,就在绳上打一个结以记录收获的多少。据《易经》记载,上古时期我国人民“结绳而治”,指的就是用在绳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表数的。

罗马人在文化发展的初期,是用手指作为计数的工具。他们要表示1、2、3、4个物体时就分别伸出1、2、3、4个手指;表示5个物体就伸出一只手;表示10个物体就伸出两只手。从罗马数字的这些痕迹中可以看出,如1、11、111等来代表手指数;要表示一只手时,就变成“V”字型,表示大拇指和食指张开的形状等,这已是数码的雏形。

后来的数码符号的引进,标志着“数”已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抽象了出来,具有“独立”的地位,从而渐渐的成为人类处理数字概念的基础,这又是人类对数字认识的一大进步。

早期人类的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吗?

早期人类还保持着群体内部男女成员之间实行杂乱的性交关系这一动物特性。由于当时还处在一种蒙昧的杂婚时代,所以还没形成特定的婚姻制度。当时的婚姻形式是杂婚,即每一个女子属于每一个男子,每一个男子也同样属于每一个女子。

杂婚这种形式如今已经不存在,只能在古代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痕迹。那时期的人,性行为随意、杂乱,没有固定的配偶。在远古时期,生活在一起的原始部落,是一个劳动和生活单位,同时也是缺乏规范性婚姻制度的繁殖机构。群体内的杂乱性交是猿人繁殖后代的根本方式,部落内部每一个成年女子都是成年男子的“妻子”,反之成年男子也都是所有成年女子的“丈夫”。所以不可避免的会使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间发生性行为,这也是正常的。这种杂乱的性行为的结果就是形成杂婚。

《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说:“昔太古常无群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列子·汤问》也有记载称:“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管子·君臣》中说:“昔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无有夫妇配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这些记载都是原始社会两性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国古代有许多“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神话传说,如女登和神龙接触而生炎帝,附室见大龟绕北斗而生黄帝等等,看似荒诞的传说,却反映了原始社会时人大多不知其父的杂婚状态。

杂婚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以群的联合力量与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其二是猿人尚未产生“亲戚兄弟夫妇男女”等伦理观念。在生产上出现了自然分工,不同年龄阶层的男女在婚姻关系上自然产生距离后,伦理观念慢慢的形成。特别是认识到杂婚的危害后,杂婚也就随之消失,并向血缘婚过渡。

是什么让人类在冰冻线以内得以生存?

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与掌握,是人类认识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次实践。以北京人为例,他们能够在50万年以前的冰河时期度过严寒的时期,并得以存活,对火的使用是保证。

火的应用,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从10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使用火的痕迹,但是人类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原始人正式的掌握了这一种强大的自然力是在人工取火发明以后,这大大促进了人类的体质与社会的发展,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人类最初和动物一样,是害怕火的。后来,逐渐发现了火的诸多好处,如被烧烤过的兽肉味道更加的鲜美等,于是便主动地利用火。

火的使用,首先是与人类形成与推广熟食生活有关。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使人类随时都可以吃到熟食,减少疾病,促进大脑的发育与体质的进化。熟食的推广,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使人类最终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火还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使人不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并能够在寒冷的地区生活,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当时北京人所处的时间段就是冰河时期,火的使用使得北京人能够远离赤道而存活。

火作为原始人狩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用火驱赶、围歼野兽方面更加行之有效,从而提高了狩猎生产能力。焚草为肥,促进野草生长,自然为后起的游牧部落所继承。最初的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也是依靠火来进行的。至于原始的手工业,更是离不开火的作用。弓箭、木矛都要经过火烤矫正器身。以后的制陶、冶炼等,没有火更是无法完成的。

人类文明的基础是哪一个行业?

人类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的农事活动。这种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原始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而这一行业的出现也是人类文明出现的基础。

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工具以简单落后的石刀、石铲、石锄为主;耕作方法处于原始粗放的状态,使用刀耕火种的方法;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公共生活需要。中国古代农业中存在的“刀耕火种”与“火耕水耨”均属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迁移农业”或称为“游耕”的方式也属原始落后的农业。如今,非洲的撒哈拉地区和中国西南地区的部分地方依旧保留着生产发展特别缓慢的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生产力水平很低。

为了狩猎的需要,人类最先驯养了狗。七八千年前长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猪骨和狗骨。到四五千年前,家畜饲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后世所称的“六畜”在这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考古发现较多的是牛、羊、马的骨骼,猪骨比较少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猪的国家之一。

在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以前,人们的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由采集与渔猎活动而得到的野生动植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仰赖于自然。在农业出现以后,人们才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比较大的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运用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以及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从此人们在和自然界的交往中取得了一些主动。

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种剩余资料就是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

氏族公社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作为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的氏族公社,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统世系相联结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曾经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氏族公社是由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组成。

母系氏族公社经历蒙昧时代高级阶段,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时候臻于全盛。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产生的基础是血缘家庭进一步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氏族,母系氏族公社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一个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而繁盛于新石器时代。

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母系氏族公社中,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所以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使得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她们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内部事务外,主要从事采集与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过着平等的生活。

到野蛮时代中高级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的发展,父系氏族公社逐步取代了母系氏族公社。在母系氏族公社之后,相当于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大家族,男子支配生产、生活和公共事务,并且担任氏族首领。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由子女继承,男子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有权支配家庭的财产,并管理家庭的成员,妻子从夫居。父系氏族公社的出现,是由于女性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而身强力壮的男子转入农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性经济领域,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他们取得支配生活资料的权利,并将个人的生活资料首先转化为私有财产,进而产生了将财产传给子女的需要和实践。

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氏族公社趋于解体。但是在阶级社会初期,仍不同程度地保存着氏族公社的某些残迹。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选择绘身和纹身?

所谓绘身,是指用某种方法把各种色彩的颜料涂抹在人们的身体上;而人为地给皮肤造成创伤以留下伤痕,或者在皮肤上涂抹染料以使色素经久不褪地保持在皮表之下被称为纹身。在原始人的心目中,绘身和纹身是一件非常重大神圣的事,而到底绘身和纹身对原始人意味着什么,现代人研究许久,却仍是一个谜。

原始人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费尽心机地去绘身或纹身?有人推测他们可能是出于图腾或祖先崇拜。在原始人类的心目中,本部族的图腾象征着自己的祖先,或者是象征着最受他们崇拜的主神,因而在身上绘或纹这些图案,以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帮助。据记载,中国古代南方崇拜龙神的民族,总是把龙纹在身上;在纹身的巴布亚人中,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特定的专用图案,一旦发现有人抄袭了其他部族的花纹,轻则引起口角纠纷,重则触发械斗甚至战争。

出于某种巫术或宗教目的可能是绘身和纹身的另一个原因。如澳大利亚的土人在出发打仗时全身绘红,为死者举行丧礼时则全身绘白,以此求得天神的庇护。生活在澳洲中部的阿兰达部还把他们的图腾绘于自己身上,再用山鹰的羽毛蘸上自己胳膊的血贴在那些图案四周,并且跳一种“图腾舞”以与神灵交流。几乎所有的澳洲土著部落的法师都要绘上花纹作法,否则会被认为法术不灵而失去人们的信任。

绘身和纹身也往往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反映,如巴布亚人年轻时一般用红色绘身并黥刺面部。老年人则使用黑色绘身并加刺手臂、腿部或胸部。在日本的阿伊努人中,花纹大而直的社会地位较高,相反则社会地位较低;而新西兰的毛利人一样是面部黥文越复杂精细的人社会地位越高。加洛林群岛的土人甚至明确规定,只有贵族阶级才有权在背部、手臂、腿部上黥刺精美的花纹,非自由的人只能在手、足部上刺一些简单的线条。

不少人认为,原始人绘身与纹身的这些意义可能是后来衍生出来的,他们的初衷可能只是人类爱美的天性。当然,这种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归于某个原因。时至今日,原始绘身和纹身的那些充满神秘怪异色彩的线条和图案却一直吸引着人们,现代艺术家更是从中吸取了不少的灵感,可见其影响之深,一时是难以消除的。

人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化的?

人种(race),亦称种族,是有区域性特点的群体。这些特点是由形态上与生理上的特点和语言习俗等历史文化因素特点共同组成的。如今人类的四大人种是从3.5万年以前开始形成的,在之后的积累中变化显得越来越明显。

全世界的现代人类通常划分为四大人种,这是生物学家根据人种的自然体质特征进行的区分。四大人种是指: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即俗称的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

现代人的分布经历了一个十分长的发展变化时期,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晚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具有高而圆隆的头颅与相对较小的面部,低矮的眉弓和突出的下颏等特征,它是现代智人的一种早期类型。最早的晚期智人各群体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他们已经积累了文化上与体质遗传上的差异,并在此后3.5万年以上的时间里进一步得到扩展和改变,最终形成了现代各个人种的特征和分布状况。与动物物种产生和分化的过程一样,形成现代各人种的自然过程仍然受基因突变、变异的随机扩散、迁移及自然选择四个基本因素控制。这些因素导致了各人种在某些形态特征和某些生物化学特征上表现出的程度不同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各人种的体质形态是和他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例如,居住在炎热的非洲沙漠的尼格罗人的肢体细长;而在寒冷北极生活的因纽特人(以前一般称为“爱斯基摩人”)则肢体粗短,这是为了身体热量的保持和散发。赤道附近尼格罗人的皮肤含有较多的色素,是为了避免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他们卷曲的头发也可以起隔热的作用。蒙古人的倾斜的凤眼和内眦褶,还有宽的和富含脂肪的面颊、较平的鼻部和额部,则可能与亚洲中部寒冷的多风沙气候有关。

安诺文化是怎么回事?

安诺文化指的是土库曼斯坦铜石并用时期的彩陶文化,因最早在阿什哈巴德附近的安诺被发现而得名。该国南部科佩特山北麓分布着公元前5千纪初到公元前3千纪初的安诺文化区。

安诺文化区的居民主要从事以小麦与大麦为主要农作物的农业,有引水灌溉工程,家畜饲养业也相当发达。该文化与阿富汗、伊朗、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20世纪5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家Б·А·库夫廷和马松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安诺文化的建筑以单间和由若干单元组成的多间的土坯房屋为主。还有一些设祭祀的灶火,墙壁或地面施以红、黑色的几何纹单彩或双彩的房子,作为聚落崇拜中心与集会场所。墓葬常散见于聚落之内,死者为单人侧身屈肢葬,有的尸体以赭石染色;有的没有随葬品,有的随葬有极少量的饰物、容器或祭肉。

手制的平底钵、碗、罐是安诺文化的主要陶器。彩陶是深褐色的单彩或红、黑色的双彩,绘出三角、菱形、方格、十字、平行线等几何纹和山羊等象生纹。不施彩绘的陶器胎呈灰色或红色,器表常磨光,间或施划纹。这里屡见红陶人像和动物塑像,人物塑像多为疑似丰收女神的形貌。此外,还发现陶纺轮与陶车模型的轮子。工具有石制的镰刃等。饰物有金、银、红铜、宝石制成的串珠与垂饰,以及红铜制的镜、镯、环等。

安诺文化的居民是欧罗巴人种东地中海类型,他们主要经营农业与家畜饲养业。早期农业利用河流泛滥灌溉,晚期已开始人工引水灌溉。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家畜则有牛、羊、骆驼、猪。因其住房类型、红陶女像和墓葬尚无明显贫富分化,可推测当时社会应该还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但晚期屡见男子陶塑,这可能是母权制衰微的象征。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由哪个民族创造的?

苏美尔人(也译作苏默)是历史上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们所创造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的文明,同时也是全世界产生最早的人类文明。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被闪米特人(闪族人)建立的巴比伦文明所取代。

距今约6000年前,阿拉伯半岛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南端的波斯湾口一带(今科威特波斯湾与地中海之间的新月及邻近地区),创建了世界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的古苏美尔人在这里建立了两河文明。苏美尔这个名字是其他人给他们起的名字,而不是他们的自称,最早使用苏美尔这个名字的是阿卡德人。苏美尔人称他们自己为“黑头的人”,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文明的君主的地方”,苏美尔人的语言、文化,可能也包括外表,都与他们的闪族邻居以及继承人不同。

苏美尔最早的时期由几个独立的城市国家组成,这些城市国家之间以运河和界石相分割。位于国家中心的是该城市的保护神以及保护女神的庙。每个城市国家由一个主持该城市的宗教仪式的祭司或国王统治。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包括教育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除此之外,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就是他们发明的。

到了公元前1793年,由于闪米特一支的阿摩利人汉穆拉比大帝于巴比伦即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开始了新的统一战争。公元前1763年,最后一位苏美尔民族的君主瑞穆辛的首都拉尔萨城被巴比伦军队攻破,宣告了苏美尔人从人类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王?

在留下赫赫大名的上古时代帝王之中,古埃及的美尼斯恐怕是年代最早的一个了。美尼斯是古埃及法老(公元前3100年前后),他是古埃及国家统一的奠基者,也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国王。古埃及是世界古国中的古国,而美尼斯正是站在这一切开端处的特殊人物。

大约在1万年之前,非洲北部的居民迁到尼罗河两岸。他们辛勤劳作,不断提高耕作技术,从而将尼罗河谷地变为了古代著名的粮仓。公元前3500年,埃及进入阶级社会,国家发展起来。但当时埃及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境内有十几个部落,由于信仰不同,各个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这些部落被希腊人称为“诺姆”(又译为州),它们都有各自的名称、都城、政权、军队,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独立的王国。

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狭长的尼罗河流域被分成了下埃及王国和上埃及王国两个独立王国。多少世纪以来,上、下两个埃及王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巩固了自己在上埃及的地位,继而亲自率大军北上,经过三天三夜的战争,终于在美尼斯法老的领导下统一了上、下埃及。美尼斯把决战的地点命名为“白城”,就是后来古埃及的首都“孟菲斯城”。

美尼斯在历史上最先完成了埃及的统一,推动了埃及的发展和该地区文明的进步。据说美尼斯在位时间达26年,他在一次打猎中不幸身亡。古埃及到第五任国王时进入专制统治时期并使社会发展到了全盛阶段。这一时期的国王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他们将土地视为自己的财产,把人民视为自己的奴仆,一切行政、军事、司法权力集于一身。后来,埃及国王逐渐被称为法老。

“法老”一词的原意是什么?

“法老”一词,原意仅仅指的是宫殿或者是皇宫,并不涉及任何的个人,后来渐渐地用来表示对国王的尊称,逐渐变为了国王的特指,而失去了它的本意。

“法老”是一个神秘的名字,是对古埃及国王的一种尊称。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年)仅仅是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从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年)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

法老掌控着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王国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与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法老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他们是神的化身,具有绝对的权威。法老的名字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官员们以亲吻法老的脚而感到自豪,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特别疯狂。

埃及最伟大的法老是拉美西斯二世,他是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法老,塞提一世之子,和其祖父同名。他统治埃及67年,是古埃及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法老,标志着埃及帝国的权力达到顶峰。

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被制成干尸,放在金字塔内部的墓室中。金字塔就是埃及法老的陵墓,它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埃及境内大约有70多座金字塔,最是雄伟壮观的要数坐落在吉萨的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5米,绕一周约1公里,占地52900平方米。塔身由2300000块石块砌成,平均每块石头重达2.5吨,其中最大的有15吨重。石块之间无粘着物,全靠石身的重量紧紧地压在一起。至今已历时近5000年,塔基还十分牢固。胡夫金字塔的内部结构也相当复杂,恰似一个规模十分巨大的宫殿。

哈拉巴文化存在于哪个年代?

南亚地区是地球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印度,这里先后出现过几个文明。大约距今4千多年之前,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在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方圆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起了,这就是被印度学专家称作印度文明“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化。

公元前3000年左右,哈拉巴文化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当时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他们的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稻等;在手工业方面,有冶金、粮食加工、制陶,还有棉、毛纺织、刺绣、染色等。此外,还有珠宝制造与象牙工艺等。此时的居民已经驯服了水牛、黄牛、象、骆驼等动物,使用青铜制的农具,另外还将水牛作为牲畜,他们还学会了筑坝和引水灌溉。

当时的商业十分发达,印度河流域本地出产的棉布、香料、木材、珠宝等输往西亚等地;自南亚次大陆以外的地区运入工艺品原料;陆路交通主要使用车辆与牛、骆驼等运输;在水路有船只;此外还形成了度量衡制度。

当时,该地区也已经有了记载语言的文字,基本上属于象形文字。哈拉巴文化的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者是陶土制成的印章上;这一地区还形成了城市,城市规划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那时的贫富差距十分悬殊,上层人物住的是庭院宽敞、设备完善的高楼大厦,穷人则只能住矮小、简陋、拥挤不堪的茅舍,当时已经产生了国家。

人们的生活内容相当丰富,人们吃的是肉、鱼、面包等,穿的是棉布与毛织品;日常用品有碾谷石磨、过滤的穿孔陶器及盛放食物和饮料的碗、盘等;此外还有照明的灯、烧香的炉。公元前1750年,哈拉巴文化兴旺发达了几个世纪后突然消失,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明之光便莫名地熄灭了。

最令人难解的金字塔是哪一座?

胡夫金字塔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它是人造建筑的世界奇迹,也是世界上最令人难解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0公里的吉萨高地,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估算,修建胡夫金字塔一共用了30年时间,每年用工10万人。

胡夫金字塔的建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前,刚建成时的胡夫金字塔高度为146.59米,底边长度为230米,是由250多万块每块重约2.5~15吨的巨石垒砌而成的。今天的胡夫金字塔已不再有当年的雄姿,高度仅剩138米,而底边的长度则是220米。尽管如此,它仍然不失为世界之最,高高矗立在蓝天白云与满目黄沙之间,蔚为人间的壮观。

令人吃惊的奇迹,不只是胡夫金字塔的雄壮身姿,而是发生在胡夫金字塔上的数字“巧合”:胡夫金字塔的子午线,正好把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难道说埃及人在远古时代就能够进行如此精确的天文与地理测量吗?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数字“巧合”还在不断地出现,早在拿破仑大军进入埃及的时候,法国人就对胡夫金字塔的顶点引出一条正北方向的延长线,那么尼罗河三角洲就被对等地分成两半。

除了这些有关天文地理的数字以外,胡夫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各边之比为3: 4: 5,体现了勾股定理的数值。此外,胡夫金字塔的总重量约为6000万吨,如果乘以10的15次方,正好是地球的重量!底部周长如果除以其高度的两倍,得到的商为3.14159,这就是圆周率,它的精确度远远超过希腊人算出的圆周率3.1428,与中国的祖冲之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相比,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金字塔一方面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另一方面也成为法老专制统治的见证。胡夫金字塔的种种奇异之处,对于地球人来说,是世界难解之谜。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狮身人面像在哪吗?

世界各地有很多狮身人面像,但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座狮身人面雕像位于埃及开罗。

开罗的狮身人面像有这样的故事:在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来此巡视自己快要竣工了的陵墓——金字塔。他发现采石场上还留下一块巨石,于是他当即命令石匠们,按照他的脸型,雕一座狮身人面像。石工们精雕细刻,最终完成了它。雕像高20米,长57米,脸长5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即cobra:眼镜蛇)圣蛇浮雕,下颌还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

这座狮身人面像是一个千古谜团。在古代的神话中,狮身人面像是巨人和妖蛇所生的怪物:人的头、狮子的躯体,带着翅膀,名叫斯芬克斯。斯芬克斯生性残暴,他从智慧女神缪斯那里学到了很多谜语,常常守在大路口。每一个行人想要通过,必须猜谜,猜错了,统统吃掉,蒙难者不计其数。有一次,一位国王的儿子被斯芬克斯吃掉了,国王愤怒极了,发出悬赏:“谁能将他制服,就给他王位!”勇敢的青年狄浦斯,应国王的征召前去复仇。

他到了斯芬克斯把守的路口。“小伙子,猜出谜才让通过。”斯芬克斯拿出一个最难的题给他猜。“能发出一种声音,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却用三条腿走路,这是什么?”“这是人。”聪明的狄浦斯很快地说了出来。狄浦斯胜利了,他揭开了谜底。但斯芬克斯不服输,又给狄浦斯出了一个谜语:“什么东西先长,然后变短,最后又变长?”狄浦斯猜出了谜底“影子”。斯芬克斯原形毕露,决定用自杀去赎回自己的罪孽。

传说中,开罗这座狮身人面像是按照斯芬克斯的形貌雕刻的。其实,世界各地有很多狮身人面像,只是开罗的这座最大而已。

埃及的金字塔是为谁建造的?

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社会为历代帝王所建造的陵墓,呈方锥形,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们数量众多,集中分布在孟菲斯。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人死之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把它称为“马斯塔巴”。后来,有个叫伊姆荷太普的聪明年轻人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为埃及法老左塞王建造坟墓。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有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字记载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还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呈四方形,每个侧面为文字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称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为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在最早的时候,马斯塔巴被作为埃及的法老死后的永久性住所。后来,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变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天梯指的就是金字塔。

古代埃及太阳神的标志是太阳光芒,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所以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阳光芒。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像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

建造巨大的金字塔也许今天并不困难,但对于4700年前的埃及人来说是异常困难的。而金字塔究竟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始终是一个谜。

希罗多德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他曾经记载,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由“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岛)开采来的。埃及人当时是用铜或者青铜的凿子在岩石上打上眼,然后插进木楔,灌上水,利用木楔子被水泡胀将岩石胀裂。古代埃及人将石头装于雪橇之上,用人和牲畜拉。修建运输石料的路与金字塔的地下墓室就用了10年的时间。

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时,胡夫把所有埃及人分为10万人的大群,强迫他们为他劳动。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建造胡夫金字塔花去了整整20年的时间。对于希罗多德的说法,后人提出了许多的疑问,但是到今天,依然没人能够给出完满的答案。

在现代,一位叫戴维杜维斯法国化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全新见解。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筑造的。他从一位考古学家那里,得到5块从埃及胡夫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块,经化验发现这些石块由贝壳石灰石组成。据他估计,当时在工地上劳动的仅仅有1500人,而不是像希罗多德所说的那样每批都有10万人。

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位法国科学家还在这些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发,但这些说法都还是一些推测。

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的金字塔最终修起来了,而且屹立了4000多年,这是一大奇迹。无论是怎样建起来的,可以肯定的是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木乃伊的制作过程是什么样的?

木乃伊是在古代经过处理留下来的尸体。具体方法经过三千多年演变已经很难考究了,不过多数学者专家认为防腐方法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发展至巅峰,这些方法也是最为复杂和精湛的。

当时一名一流的防腐师大致依下述步骤制成木乃伊:首先用燧石刀在尸体腹部左侧开个十厘米长的切口,取出内脏,逐一用酒和含有药的香料加以清洗。防腐师还用香柏油冲洗尸体腹腔,把余下的柔软组织分解。接着准备取脑,他用一种带钩的工具从死者鼻孔穿进头颅,取出脑髓,然后灌入香柏油和香料,冲出脑壳中的残余组织。

尸体全身每部分都彻底清洗后,防腐师把所有器官与尸身埋进泡碱粉末堆中,抽干水分。尸身、器官大概要埋在泡碱粉里一个月,拿出来后把每一部分再用香液和香料洗涤。尸体防腐工作自始至终的每一个步骤,防腐师必须认真对待。

接着,防腐师把干透的内脏逐一用麻布包好,放回腹腔用锯屑、麻布、焦油或泥巴之类的填料填好腹腔。填放完毕,随即将切口缝合。这时剩下来的工作是让尸体外观复原,最后防腐师还要充当化妆师,用称为赭石的有色泥土替死者面部甚至是全身染色。染色完毕尸体即可包裹。防腐师把尸体四肢分别以抹过松香的麻布一层一层地密实包裹,然后包裹头部和躯干,最后将全身裹起来。防腐师包好尸体,做成一具木乃伊,前后共花约70天时间。

整个制作过程花费高昂,除了名贵的原料之外,包裹尸体的亚麻布也是十分优质的。因此,只有国王、王亲国戚、贵族富豪才花销得起,穷人只能从简,甚至草草了事。公元4世纪以后,基督教在埃及占据主导地位,制作木乃伊的习俗才被废止。

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改革是何时进行的?

公元前2378年,苏美尔城市国家拉格什国王乌鲁卡基那,为了缓和内部矛盾,强化城邦政权对奴隶实行专政的职能,遂在国内进行改革,这是已知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改革。

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铁罗(Telloh)的拉格什(Lagash)是苏美尔城邦,它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相汇处的西北,在乌鲁克城以东。苏美尔城邦由拉格什、吉尔苏和尼那等居民点组成。遗址分别在今伊拉克境内的希伯、泰罗与苏尔古尔。现知拉格什最早的国王为恩赫伽尔(约前27世纪末在位),而在安那吐姆统治时期(约前2454~前2425年),拉格什战胜北方强国基什,征服乌尔、乌鲁克和拉尔萨等城邦,成为苏美尔诸邦之霸主。他还和北部邻邦温马发生激烈冲突,鹫碑就是为庆祝与记录战胜温马而立的。乌鲁卡基那(前2378~前2371年)是苏美尔城邦的另一个君主。

公元前24世纪,拉格什内部自由民分化随着奴隶占有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加剧,以国王为代表的世俗贵族和以神庙祭司为代表的僧侣贵族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乌鲁卡基那(约前2351~前2342年在位)的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扩大公民权的范围,将公民人数由3600人增加到36000人;取消了王室派往牧场、渔场的监督,撤除了税吏;恢复庙产,减轻人民的宗教费用;禁止以人身保证作为借贷的条件;禁止暴利、盗窃、残杀、囤积居奇,防备饥馑;禁止欺凌孤寡等。

这次改革旨在打击贵族的寡头势力,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方面起了不小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向贵族妥协并维护其利益的弊端。公元前2371年,这次改革最终因外敌入侵而被迫中止。

最早创建国家常备军的人是谁?

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阿卡德王国,位于亚述东南,统治着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今伊拉克)大片区域。国王萨尔贡(约前2371~约前2316年)为了进行对外扩张,创建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常备军。

阿卡德人并非苏美尔人,而是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进入两河流域的一支闪米特人。阿卡德人进入两河流域时,苏美尔城邦文明将要进入尾声,各城邦之间斗争异常激烈。约于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王萨尔贡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权国家,定都在阿卡德(即后来的巴比伦城),宣告了苏美尔城邦时代的结束。

萨尔贡在位时期(约前2371~约前2316年),他创建常备军(约有5400人),对外进行扩张。萨尔贡曾经先后出征34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接着萨尔贡挥兵南下,降服乌尔;攻取乌鲁克;征伐拉格什;“洗剑于波斯湾”。昔日的苏美尔城市几乎尽遭摧毁,沉重打击了苏美尔旧贵族势力。萨尔贡还向东远征埃兰,掠取苏撒等城市。

萨尔贡向北征服了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并且曾出兵到小亚细亚的陶鲁斯山区以及沿黎巴嫩山脉的地中海东岸地带。萨尔贡自称“天下四方之王”,他虽然征服了广大地区,但他直接统治的地方大概仅限于两河流域南部。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东边的埃兰等也只是其属国,仍保持半独立的状态。

他以10日行程范围作为1个行政区和行省,派王族子弟为总督,有时也任用一些归顺的苏美尔人,拉格什的乌鲁卡基那晚年就曾担任过当地的总督。萨尔贡十分注意维护水利灌溉系统,他兴修了许多水渠,同时以10进制单位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在文化方面,他基本承袭了苏美尔的文化传统。

到了阿卡德王国后期,中央集权渐渐趋于崩溃,并于约公元前2191年被蛮族库提人(Guti)的入侵摧毁。

商业银行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

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第一个开办商业银行业务的古国。巴比伦神庙的祭司于建国后不久就开办了借贷机构,包括实物借贷和金银借贷两种。他们的偿还方式为分期付款,每月一还;利息按法律规定:金银借贷为20%,实物为33%。

最初,巴比伦只不过是幼发拉底河边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闪族人的一支——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阿摩利人骁勇善战、争强尚武,他们以巴比伦为中心,南征北讨、四处征战,最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王国,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称为巴比伦人。巴比伦人继承和发扬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顶峰。后人喜欢用“巴比伦”三个字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伦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与对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在建国之后,巴比伦神庙的祭司开办了采用分期付款来偿还的借贷机构。除此之外,古巴比伦时代的数学与天文也十分的发达。

在数学方面,计数法采用十进位与六十进位法。六十进位法应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至今为全世界所沿袭。在代数领域,古巴比伦人已经可以解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

在天文学方面,巴比伦人将已知的星体命名,他们还知道了如何区分恒星和行星。当时的历法为太阴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一昼夜分为12时,一年分为354日。他们已经知道设置闰月以适应地球公转的差数。古巴比伦人在天象观测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后来的新巴比伦人能预测日月蚀与行星会冲现象,并进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时15分41秒,比近代的计算只多了26分55秒。

现代化形式的商业银行模式正是在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古国产生的,也为后来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哪一个民族最早进入铁器时代?

作为西亚地区甚至全球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赫梯人成为了世界第一个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近年考古发现的证据显示铁器的生产至少可以上溯到前20世纪。

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9世纪中叶的赫梯国,当时还是一个小国,后以哈图斯(今波加科斯)为中心,渐趋统一。古巴比伦后期,赫梯国日渐强盛,并经常向两河流域侵扰,其中最大的一次入侵发生在公元前16世纪初,赫梯军队攻破了巴比伦城,击溃古巴比伦王国,饱掠而归。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又进行了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

公元前15世纪末到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最强盛的时期。此时,赫梯人摧毁了由胡里特人创建的米坦尼王国,并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的时机,夺取埃及的领地,和埃及争霸。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们,都曾经和赫梯交过手。直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双方军队在卡迭什会战,两败俱伤,于公元前1283年签订和约。与埃及的争霸使赫梯元气大伤,之后国内大乱,导致帝国逐渐衰亡。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所灭。

赫梯古王国的农业当时已是主要生产部门,金属冶炼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据文献记载,赫梯人最早发明炼铁技术,在冶铁方面很有名气。由于赫梯王视铁为专利,不许外传,使得铁贵如金,以至于价格达到黄铜的60倍。赫梯的铁兵器也曾使埃及等国为之胆寒,赫梯人打击敌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战车;在战场上,他们驱赶披着铁甲的马拉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使来敌闻风丧胆。

公元前1180年左右,赫梯国被灭,其铁匠散落各地,冶铁术在世界扩散开来,公元前800年左右传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传到中国。

古代印度教的形式是什么?

婆罗门教是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它是因崇拜梵天以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的,是一种印度古代宗教。

婆罗门教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两千年的吠陀教是它的前身。当时定居在印度河河谷的居民已经使用青铜器皿并且已有象形文字。流行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对地母神、动植物(特别是牛)、性器官以及祖灵的崇拜,浸浴与土葬是重要的宗教仪式,有些出土的画品上还绘有修行者打坐与冥想等形象。

公元前2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由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河流域,并经过和当地的主要土著民族──达罗毗荼人的长期斗争征服了他们。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定居并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开始过渡到农业社会;在那里形成了吠陀教,崇拜多神,实行烦琐的祭祀。

吠陀教同许多后来的世界性宗教不同,它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派别经过长期汇合而形成的宗教思想体系,没有明确的具体创教人。所有这些在印度次大陆经历过数百到上千年的繁荣的不同的教义和思想派别都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内涵。婆罗门教等级森严,它把人分为4种姓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最高的一等,主要由教士与学者组成;刹帝利是由贵族和战士组成的贵族阶层;吠舍则是由农夫和客商组成的下层民众;低级的农奴和奴隶组成的首陀罗处于社会最底层。

婆罗门教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4世纪达到鼎盛,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与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到公元八九世纪,婆罗门教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吸收了佛教与耆那教的一些教义,在商羯罗改革后,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印度教。

印度教和婆罗门教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它们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现世的行为决定了轮回的形态,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而前期婆罗门教则被称为“古婆罗门教”。

什么被称为美洲地区的“希腊文化”?

玛雅文化作为世界重要的古文化之一,更是美洲非常重大的古典文化。在现在的墨西哥合众国的尤卡坦半岛、恰帕斯与塔帕斯科两州和中美洲内的一些地方,包括今日的伯利兹、危地马拉的大部分地区,洪都拉斯西部地区以及萨尔瓦多中的一些地方,玛雅文明孕育、兴起并发展起来。这个地区的文明被认为是美洲地区的“希腊文化”。

公元前2000年左右,玛雅人开始了定点群居,他们也从采集、渔猎进化到了农耕时期,农业与定点群居孕育了玛雅文明,玛雅文明从此就开始了。世界上的许多研究玛雅文化的学者,比较公认的玛雅文明历史分期是: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317年,玛雅文明发展的前古典时期;从公元317年到公元889年,古典时期;从公元889年到1697年,后古典时期。也有人把它们叫做早期阶段、中期阶段与晚期阶段。

前古典文明出现在危地马拉的太平洋沿岸与高原地带,这时期的文明中心在中美洲的纳克贝与埃尔米拉多尔。该时期的玛雅文化主要特点是出现了在城市广场上建立的许多大型的雕刻有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形象的石碑。因为在公元1世纪时玛雅文化区出现了象形文字,所以石碑上也就有了记述统治者历史的文字。

古典时期的文明发展中心是在危地马拉一带的蒂卡尔、帕伦克、博南帕克以及科潘等地。这时的文化特征主要反映在建筑、雕刻与绘画上。博南帕克壁画位于中美洲的玛雅古典文明中心,是世界有名的艺术宝库。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该文明到9世纪时衰落了,此后,玛雅文化北移到了墨西哥合众国的尤卡坦半岛,进入了后古典文明时期。玛雅的后古典文明有奇钦·伊察、乌斯马尔与玛雅潘三大中心。

公元10世纪后,托尔特克人的后裔势力强盛,他们从墨西哥侵入尤卡坦半岛,玛雅文化和托尔特克文化在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已经衰落的玛雅文化重新繁荣起来,玛雅历史也就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建立了许多比以前更大、更雄伟的神庙和大型金字塔,天文和历法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些是后古典文明显著的文化特征。

玛雅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什么?

玛雅文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典文化之一,它在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天文、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对世界文明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首先,在农业生产中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例如玉米、西红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兰草与烟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玉米的培植。火鸡是如今欧美家庭过节必备的美味佳肴,而它就是玛雅人最先培育的。

其次,玛雅人还创造了超前历史的城市经济。玛雅有很多城市,据统计,在公元后的8个世纪中,各个不同的玛雅部落前前后后共建立了一百多个城市,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帕伦克和科庞。玛雅人在建筑与艺术方面也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用石头建造了许多宏伟的殿堂、庙宇、陵墓以及巨大的石碑。玛雅人的建筑物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即使到了今天,在尤卡坦和危地马拉的热带丛林里残存着的玛雅遗址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那些断垣残壁上鲜艳的色彩与美丽的图案。

再次,玛雅人在天文历法与数学运算方面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们把一年定为365天,一年分为18个月,每月20天,剩下的5天作为禁忌日;历法的精确度远早于欧洲人后来使用的格里高利历。玛雅人还会推算月亮、金星与其他行星运行的周期,日食的时间。

此外,玛雅人还创造了象形文字,可以用来表达人间万事万物和人的情感,并且有了哲学和理想化的思想。玛雅人和其他早期的人类一样,原先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神,尤其崇拜太阳神,称太阳神为伊查纳。后来玛雅宗教不断发展,在宗教中注入了原始的哲学与理想化的思想。

最后,玛雅人有着丰富的史学和文学文献。创造了象形文字后,他们创作了成千上万种书籍与数不清的石刻,可惜大部分书籍被西班牙人付之一炬,只剩下《卡奇克尔年鉴》、《奇兰·巴兰》、《波波尔·乌》与《拉比纳尔的武士》。

电影中的“2012”是怎么产生的?

在美洲印第安人中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古时候有13个水晶头骨,里面隐藏了有关人类起源与死亡的资料,能帮助人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根据这个传说,人们必须在2012年12月21日(已经循环了5126年的玛雅历法就是在那一天终结)之前找到全部头骨,再把13个头骨聚集在一起并按正确的位置摆放,头骨的超自然力量才能够挽救地球,否则将引发灾难,这就是电影中的“2012”的原型。

玛雅文明消失之后人类在中美洲的贝利兹的玛雅遗迹中发现了一个大小几乎和人类的骷髅相同的水晶骷髅,这个水晶骷髅是个完全用水晶石加工研磨而成的。至今玛雅后裔仍然会施咒于透明水晶,并小心地带在身上。玛雅人认为骷髅是一种神明供物,象征与神明心意相通。

但是水晶的制作却需要很高的技术:水晶是一种硬度极高、几乎无法任意切断或者随意造形的矿石,古玛雅人是如何轻易地完成如此精巧的水晶制品的呢?在太古时期,究竟是谁教会了他们这样的技术?是否来自地球之外超越人类的存在,教导了古代玛雅人这种奇迹技术呢?这些,至今仍是一个谜。

纯净透明的水晶硬度很高,但质地却脆而易碎。可以推断:要想在数千年前把它制作出来的话,唯一的可能就是用极细的沙子与水慢慢地从一块大水晶石上打磨下来,而且制作者要一天24小时不停地打磨300年,才能完成这样一件旷世杰作。

据说水晶头骨还有催眠功能,如果一个人紧盯着水晶头骨的眼睛处,不多时就会感觉昏昏欲睡。在传说中,头骨是玛雅人为病人做手术时催眠病人用的。

玛雅文明为何突然消失?

玛雅文化持续地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在公元830年,科班城浩大的工程突然停工。909年,玛雅人最后一个城堡,也停下了已修过半的石柱,散居在丛林中的玛雅人都抛弃了原来南边的家园,集体向北迁移。过了一段时期,玛雅文化就彻底消失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至今后人也没有弄清楚原因,仅仅依据现有的史料进行猜测。

很多人认为,玛雅人是随外星人离去的。在布兰科“铭文神殿”中,曾发现一个很怪的皇家的坟墓,它中间停放着一具巨大的躺着一位玛雅国王的遗骨的石棺,现代人认为它曾是布兰科一位极受尊敬的国王,名字叫太阳陛下帕卡尔。这个布兰科的石棺是用一整块巨大的木兰花色石灰石做成的,重约5吨,面积超过7平方米。石棺上盖的雕刻十分复杂,上面刻画的是一个蜷曲的几乎处于W形状的玛雅人形。有些人推测玛雅人突然消失的原因是他们随着外星人的宇宙飞船一同离去了。

还有人认为是玛雅文明随祖先沉入大海。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大西洋中曾有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大西洲,在10000多年前的某一天,它一夜之间沉入了大海,毁灭了。

另一些人认为是内部暴乱导致了文明的消失。据考古研究发现,在阿兹特克人到达陶帝华康城时,这座古城已然荒废,其现存的神像都被砍去脑袋,祭祀神庙也遭捣毁,考古学家由此认为大概是那儿发生了推翻僧侣神权统治的暴动。

更有一些人觉得是祭祀杀人过多引起的。古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认为太阳将走向毁灭,而自己的行为能延续太阳存在的时间,他们必须通过做一些自我牺牲来挽留太阳的光芒四射,玛雅人以被用做祭祀为荣。据说,16世纪西班牙人曾在祭祀头颅架上发现过136000具头骨!频繁的祭祀,使被杀的人不断增多,所以玛雅人大量减少也许是造成玛雅文化消失的原因。

世界上已知的最早成文法典是哪一部?

产生于3800年前的《汉谟拉比法典》被认为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前1792~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

《汉谟拉比法典》全文由序言、正文与结语三部分组成,这成为后世的法律学者编写法典的范本。法典正文中有282条,其实也可分为三大部分:1到25条关于道德,26到41条关于国家,42到282条则关于私人社会。

《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目的是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保护私有财产。法典还作出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规定,如废除终身奴役;债务人接受奴役工作不得超过三年,第四年就应该让他们恢复自由;债主不得殴打、虐待或者杀害债务人;高利贷受到限制,违法者将丧失一切。法典中有很多关于犯罪与处罚的条款,共有30多条,其中包括侵犯人身罪、侵犯家庭罪、反判罪等。罪人的刑罚方法也很多,判死刑者有的是处以溺死、烧死、刺死,有的则是处以绞死。其目的只是为了要在社会上制止无谓的犯罪行为才不得不这样制定的。

相传这块法典玉石在公元前1100年从巴比伦流落到以拦书珊,以拦国王想把它改刻成以拦的法律条文,所以磨掉了35条,但尚未补上就被波斯帝国的国王消灭。波斯国王仍以书珊为国都,把它保存在书珊的王宫里面。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消灭书珊城,没有带走这块法典玉石,后来被泥沙渐渐地埋没了。

公元1902年,书珊的《汉谟拉比法典》正文被法国考古队发现,另外,还发现了两根复制的石柱,使得法典上被磨光的原文又能补充完整,完整的法典就这样得以重见天日。

哈拉巴文明是怎么消失的?

公元前1750年,哈拉巴文化突然消失。对此的说法有许多,如外族入侵说;地质和生态变化说等。但是,这些说法都不能完整地解释清楚整个事件。

印度的史学家从遗址与遗物中提出了种种假说,较有影响的是外族入侵说。持此说的学者都一致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城市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明显地表现在摩亨·佐达罗的毁灭。而且在这座城市的街巷与房屋里留下了不少像是被杀戮的男女老幼的遗骨。

在下城南部的一栋房屋里,发现有13个遇害成年男女与儿童的骨骼横躺竖卧,杂乱无序。同时,被杀的人中还有一个头盖骨上有近15厘米深的刀痕,大概是被入侵者用剑砍杀而死的。此外,大街上还发现留有刀痕的尸骨,有的四肢呈痛苦的挣扎状。

在下城北部的街巷中,发现了另一骨骼群,在他们附近还有两根象牙,这一切似乎表明象牙雕刻匠人一家的不幸遭遇。持此说者认为,摩亨·佐达罗经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居民东奔西逃,从此古城变得荒凉了,但问题是没人知道入侵者是谁。过去很多学者把他们与吠陀时期的印度——雅利安人联系起来。可是据史书记载,雅利安人的入侵年代和哈拉巴文化的毁灭整整相隔有几个世纪。

还有一个地质和生态变化说。持此说的学者主要根据印度河床的改造、地震和由此而引起的水灾来证明这样一个事实,认为这些都会给古城文化带来巨大的破坏。另外,河水的泛滥,沙漠的侵害,海水的后退也都会引起生态的巨大变化。

不过古城文化毁灭的原因,可能因地而异,据《百道梵书》记载,当洪水毁灭世界之时,只有人类的始祖摩奴一人在神鱼的启示与帮助下造船得救。也许,这可能就是对印度河文明毁灭的一个回忆。

克里特文明是何时突然消失的?

3000多年前,克里特文明在地中海上曾盛极一时,后来这个古代文明突然蒸发,这一切具体是发生于何时,已经成为困扰考古学界多年的难解之谜。据研究发现,毁灭克里特文明的可能是1万年来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克里特岛是爱琴海上的第一大岛,而以其富丽堂皇、结构复杂的宫殿建筑闻名的克里特文明就是古希腊文明的起点。然而,这样一个强大的文明最后却不明不白地消失了。对此存在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它是被来自小亚细亚的蛮族摧毁,有人认为是与希腊城邦交战的结果,还有人认为可能是遭遇了大地震。后来有人在克里特岛附近的锡拉岛上发现一段橄榄枝,验证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克里特文明是毁于一次空前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它引发的大海啸。

现在的研究表明,大约3600多年前,锡拉岛上一座火山突然猛烈喷发,这次大喷发甚至影响到格陵兰岛、中国和北美洲。引发的巨大的海啸产生的高达12米的巨浪席卷了距离锡拉岛100多公里的克里特岛,摧毁了沿海的港口与渔村。而且,火山灰长期飘浮在空中,造成一种类似核大战之后的“核冬天”效应,造成此后几年农作物连续欠收。克里特文明可能由此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迅速走向衰亡。

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具体原因早已不得而知,后人只能依据现存遗迹去判断。

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女帝王是谁?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前1503~前1482年在位),或译哈采普苏特、哈特舍普苏特、赫雀瑟(意为最受尊敬的),是世界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女帝王。

哈特谢普苏特,戴假胡须、身着男装、束胸宽衣、手执权杖、威严无比,这就是古埃及最有权力的女法老的一贯装束。极少有人见过她的真面目。哈特谢普苏特是开创古埃及一代盛世的第18王朝法老,是图特摩斯一世和王后唯一的孩子。她自小聪明伶俐,果敢坚强,深谙权术。

公元前1512年,图特摩斯一世去世,继位的图特摩斯二世体弱多病,不久大权就落到哈特谢普苏特身上。几年后,二世病死。此时的哈特谢普苏特根基不稳,无法实现其抱负。她安排二世和妃子所生的一个10岁男孩与自己的女儿完婚后继位,这个男孩就是图特摩斯三世,而她自己则以摄政王身份,全权管理国家事务。

哈特谢普苏特执掌国政期间,停止了埃及对外的战争,使埃及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统治权动摇,但哈特谢普苏特却开始了和邻国的商贸,使埃及在她执政的期间变得十分繁华富庶,哈特谢普苏特继而利用巨额的财富开始大规模建筑神庙,包括在底比斯的停灵庙。

哈特谢普苏特把渐渐长大的三世流放到偏远地方。接着,她开始女扮男装,下令所有人用男性代名词称呼她。哈特谢普苏特如愿地成为埃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法老。

在她统治的第22年,图特摩斯三世突然重返王都,哈特谢普苏特和她的情人森穆特、女儿从此不知去向。

谁是埃及史上最长寿的法老?

拉美西斯二世,全名是乌瑟玛瑞·塞特潘利·拉美西斯·米亚蒙,是古埃及伟大的领袖,也是勇猛的士兵和杰出的建筑家,一生育有100多个儿女,他是古埃及最长寿的法老。

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前1289~前1237年在位)。在位期间,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以恢复埃及对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他在叙利亚与同时代的另一强大帝国赫梯发生利益冲突,双方的战争一直进行到公元前1270年,最终以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国王卡图西尔三世缔结和约结束。

可能是出于对赫梯军事力量的担心,拉美西斯二世下令于东北尼罗河三角洲新建一座城市为首都比—拉美西斯(意为拉美西斯的家)。父亲去世时,拉美西斯的年龄大概是25岁,但他已经拥有让自己的壮举超越所有的前辈的雄心。

除了他的战绩之外,他的家庭生活也同样见诸于文字之中:八位皇后,一群数量难以考证的妃妾与100多个儿女。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仅仅只有40岁,而他活到了90多岁,所以拉美西斯不得不多次挑选王位的继承人,他的许多儿女都在他之前死去。继承他王位的莫尼普塔,位列王位继承人名单中的第十三位,到60岁时才得以登上王位。

现存最早的战争和约是哪一个?

古代埃及与赫梯国的战争是迄今为止有和约传世的最早的战争。公元前14世纪末叶至前13世纪中叶,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的控制权,古代埃及和赫梯展开了延续数十年的战争。卡迭什之战是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也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而战后缔结的和约则成为了历史上保留至今的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

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的古代叙利亚地区,扼古“锡道”要冲,是古代海陆商队贸易枢纽,历来是列强必争之地。早在公元前第3000纪,埃及就曾经多次发动过对叙利亚地区的征服战争,试图建立和巩固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但公元前14世纪,赫梯在埃及忙于宗教改革无暇东顾时崛起。国王苏皮卢利乌马斯雄才大略,在他的亲领下,赫梯积极向叙利亚推进,逐步控制了南至大马士革的整个叙利亚地区,沉重打击了埃及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约公元前1290年,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登基,决心重整旗鼓,与赫梯一争高低,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区的统治地位。公元前1286年,埃及首先出兵占领了南叙利亚的别里特(今贝鲁特)与比布鲁斯。次年4月末,拉美西斯二世御驾亲征,赫梯王穆瓦塔尔召开王室会议,制定了以卡迭石为中心,扼守要点,以逸待劳,诱敌深入以粉碎埃军北上企图的作战计划,最后经过激战,双方战成平局。

此后的16年中,小规模战争延绵不断,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双方无力再战。约于公元前1269年,由继承自己兄长穆瓦塔尔王位的赫梯国王哈吐什尔倡议,经拉美西斯二世同意,双方缔结和平条约。条约签订后,赫梯王国将长女嫁给拉美西斯二世,这种政治联姻巩固了双方的同盟关系。

古埃及与赫梯的争霸战争是古代中东历史上的大事。拉美西斯二世是古代埃及军事帝国最后一个强有力的法老,当时的赫梯也处在其鼎盛时期。经过数十年的战争,双方实力都被严重削弱。

为何把“腓尼基”颜色作为民族名称?

希腊人称迦南人(Canaan)为腓尼基人,迦南在闪米特语中的意思是“紫红”,这同他们的衣服有关。而迦南在希腊文中的意译便是腓尼基(Phoenicia)。所以“腓尼基”就成了迦南人的代称。腓尼基人和犹太人是近亲,都是西闪米特民族,他们对现代欧美文明的基石——希腊和希伯来文化有巨大影响。

“腓尼基”(Phoenicia)一词对于许多人而言比较陌生,它被世人淡忘已经大约有3000余年。它是古代地中海沿岸兴起的一个民族,一个由地中海东部沿岸的城邦组成的亚洲西南部城邦国家,位于今叙利亚与黎巴嫩境内,是一种文明。

公元前13~前11世纪,在今天的叙利亚境内,西临地中海,东倚黎巴嫩山,北接小亚细亚,南连巴勒斯坦的地方,“腓尼基”民族就活跃在这里。“腓尼基”在希腊语中有“紫红色”的意思,可为何把它作为民族的名字,这其中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奥秘。

据说,在当时埃及、巴比伦、赫梯以及希腊的贵族和僧侣,都爱好穿紫红色的袍子,可是令他们懊恼的是,这种颜色十分的容易褪去。他们都注意到,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一些人因为会生产一种绛紫色的颜料,所以总是穿着鲜亮的紫红色衣服,似乎他们的衣服一直不会褪色,即使穿破了,颜色也和新的时候一样。这实在太引人注目了,所以大家把地中海东岸的这些居民就叫做“紫红色的人”,即腓尼基人。

对于这种原料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一位农民弄丢一只猎狗,他到海边寻找,看见狗捉到了一只贝壳,用力一咬,结果从贝壳中喷出一股紫红色液体,溅到狗的鼻子上。农夫用水怎么洗也洗不干净,他用这种液体染布,结果颜色明丽,历久弥新。这种贝壳成为了他们的特产,让地中海沿岸都知道了“腓尼基”民族。

有文献记录的印度历史是从哪个时代开始的?

印度的历史从吠陀时代才开始有文献纪录,“吠陀”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与咒语的汇编,原意是知识、学问,共有四部。虽然主要是宗教内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历史。

《梨俱吠陀》是四部吠陀中最古老的一部,其编纂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至公元前9世纪。有些诗句可能更早,最早可推至公元前14世纪初,即雅利安人开始入侵印度之际。其余3部称《沙摩吠陀》、《耶柔吠陀》与《阿闼婆吠陀》,因成书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间,比较晚,因此又通称为后期吠陀。

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期,逐渐出现了解释吠陀的文献,即《梵书》、《森林书》与《奥义书》。早期吠陀反映了雅利安人氏族部落组织解体并往阶级社会迈进的历史。这时,私有制也已逐步产生,并开始出现了等级划分的现象。

后期吠陀时代的社会发展复杂多变,铁器已推广使用,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劳动分工大大加强。而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于是商业开始兴起。奴隶制的发展最为突出,大量奴隶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释解吠陀的文献中,《奥义书》确立了一种怀疑主义与大胆思考的传统,其主要观念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与泛神论思想,内容驳杂,思想不拘一格。它承认世界的灵魂梵天是最高存在;物质世界是虚幻的;灵魂可以轮回转世;与绝对存在物融为一体,才能解脱轮回,并得到安定——即梵我一致。

吠陀时代的文明认为一个人想要摆脱迫使他转世的枷锁,他的立身行事就要毫不计较得失,完全不考虑功过是否会有报应。尽管涅槃境界对大多数人来说遥遥无期,但虔信者在有生之年即可达到。

“荷马时代”是指哪一时期?

古代希腊是由一群被称为城邦的奴隶制小国组成的国家。希腊半岛在爱琴文明之后开始进入荷马时代。“荷马时代”指的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也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史诗相传为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很多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写成文字。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两部分。《伊利亚特》描述了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城市特洛伊的故事,希腊联军统帅阿加米农与勇将阿溪里的争吵是故事的中心,他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十年未克,而勇将阿溪里愤恨统帅阿加米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乃复出战。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英勇地和阿溪里作战身死,特洛伊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的尸体,举行葬礼。

《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赛在攻破特洛伊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赛受到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才得以归家。当奥德赛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和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赛扮成乞丐回家,和他的孩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

荷马时代的开始都是和多利亚人南下有关联的,而这时期的社会就是迈锡尼文明的结束。原居于希腊半岛北部的伊庇鲁斯的多利亚人于公元前12世纪南下,他们此时尚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多利亚人首先侵入狄萨利亚和彼阿提亚,后来侵入伯罗奔尼撒半岛,消灭了阿卡亚人建立的迈锡尼、太林斯等国家,迈锡尼文明连同它的城市与王宫、王陵、精美的手工艺品、线形文字都被毁灭消失了。

城邦是怎么回事?

所谓的城邦,就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是乡镇的政权形式的国家。希腊城邦是指公元前8~公元前4世纪古代希腊的城市国家。当时出现过许多城邦联盟,但仍然是数百个城邦并存。古代希腊最强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达第二。

所有希腊城邦都是小国。希腊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作三大类:第一类是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第二类为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包括来自外邦的移民(例如雅典的“异邦人”)和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而与当权的公民集体处于不平等地位者(例如斯巴达的“边民”),也有因贫困而失去公民资格者,或是因违法而被剥夺了公民权者,或是被释放的奴隶;最后一类人是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的奴隶。奴隶多系非希腊人,但也有一部分是希腊人,例如斯巴达的“黑劳士”。

一般情况下,每个城邦都有三种政治机构:由成年男子构成的公民大会、议事会(如斯巴达的长老会议、雅典的五百人会议)与经选举产生的(或至少需得到公民大会确认的)公职人员,首先是负责军事指挥的公职人员。希腊城邦的历史上也曾有过君主制,甚至有过具有个人独裁色彩的僭主政治;但在城邦制度发达时期,以共和政体居多。

在城邦形成时期,最主要的生产部门都是农业,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只有公民才有权占有,大多数城邦中的多数公民从事农业生产。在雅典和科林斯等工商业一度颇为发达的城邦中,从事手工业、航海业以及商业的公民也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城邦的重要任务是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内部安全。在城邦中,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一个军人团体,每个公民都有随时应征参战的义务。一般情况下,军需以及武器装备由应征者自己负担。

奥林匹克运动的前身是什么?

奥林匹克竞技会是人们为祭祖天神宙斯而举行的祭祀竞技活动,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前身。这种竞技活动最初还只是表演性质的,主要是为了丰富地方部落的祭祀节日,并且仅限于奥林匹亚所在的佩洛旁涅斯城的公民参加。

相传早在竞技会创立之前,奥林匹亚就举办过纪念希腊神话英雄琅罗普斯的殡葬会,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重又举行竞技会,用以祭祀天神宙斯。公元前776年,斯巴达与伊利斯城邦结成神圣同盟,再次恢复了竞技会,并确定每4年举行一次。这一年也就成为按竞技会计算的全希腊纪元的开端。公元前4世纪时人们将奥林匹克竞技会的序次作为纪年的序次,如公元前760年被称作第5届奥林匹克第1年,公元前757年被称为第5届奥林匹克第4年。

竞技会在夏至(6月22日)后第一个望月日开幕,会期由最初的1天,发展到后来的5天。会前,由埃利斯城邦选派3名纯希腊血统的使者,在宙斯神殿前举行宗教仪式,点燃圣火,然后分别赶赴希腊各地通知竞技会的日期和注意事项。这段时间各城邦必须休战,派出使节和体育代表团提前一周赶到奥林匹亚,竖起一个个帐篷,形成一个热闹的帐篷城。各城邦的官方代表要参加各种外交活动,运动员则要登记、审查。

赛会规定,只有纯希腊血统的公民与自由人才能参赛,还必须是从未受过刑罚,道德上没有污点的男子。公元前660年,第30届开始,希腊大陆全体居民都可以参赛;从第40届开始,希腊殖民地的居民也可参赛。至公元前820年开始,才逐渐有了影响,并开始占有了重要地位。

据记载,公元前776年开始,比赛参加者的范围与区域发展到整个泛希腊的广大地区。随后便定为每4年在埃利斯城邦所管辖的奥林匹亚村举行一次,届时奖给每个优胜者一顶神圣的橄榄枝花冠与一条棕桐树枝。

罗马城是怎么产生的?

正如一切古代民族和国家起源的历史都难免与神话传说混在一起一样,罗马城的起源也有自己的传说,罗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战争时期特洛伊城的王子伊尼阿斯。而罗马城的名字就是来源于王子伊尼阿斯的一名后裔。

特洛伊陷落后,伊尼阿斯背父出逃,最后渡海来到意大利,并娶当地国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维尼莱为妻。伊尼阿斯死后,他的儿子阿斯卡尼阿斯在拉丁姆建立了阿尔巴·隆加城。此后王位代代相传,直至努米托尔的时候,王位被努米托尔的弟弟阿穆利乌斯篡夺。阿穆利乌斯为确保王位,强迫努米托尔之女西尔维娅作维斯塔贞女。

可是西尔维娅被战神所爱,生了一对孪生子。阿穆利乌斯想把这对孪生兄弟扔入第伯河杀害。河水将孩子漂到了岸边,后来被一位牧人(名叫法斯图鲁斯)救起并抚养长大。哥哥名叫罗慕路斯,弟弟就叫列莫斯,他们杀死阿穆利乌斯,把王位归还他们的外祖父,自己在别处建城。在建城过程中,兄弟间发生争吵,结果哥哥杀死了弟弟,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这就是罗马城。

据罗马作家瓦罗推算,罗马建城的时间为公元前754~前753年,罗马城的建立标志着王政时代的开始。罗马建城的故事,虽然有许多纯属神话,但近代考古发掘表明,这些神话中似乎也有着一些历史的记忆。近代考古表明:后来得名为罗马的那块地方,位于拉丁姆的最北部,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附近地区居民去海边取盐的必经之路。

约公元前10世纪初,这里的小山丘上出现了原始村落群,并在公元前8至前7世纪,各村联合为以居住于帕拉丁山上的拉丁人为主的七丘联盟,后来,又并进萨宾人的部落。到公元前5到前4世纪,阿汶丁山又被合并起来,被合并地区的周围筑有城墙。可见,最早的罗马城应该就是通过联合、归并附近村落的方式逐渐形成的。

王政时代是怎么回事?

王政时代是指古罗马从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这一时期,而它又被称作罗马王国或者伊特鲁里亚时期。这一时期是罗马从原始社会的公社制度向国家过渡时期。此时的古罗马还没有成为强大的帝国,还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镇,是一个传统的君主制国家。

传说罗马共有三百个氏族,它们组成三十一个胞族(罗马人称之为库里亚)、三个部落(罗马人称之为特里布斯),他们的全体成员构成“罗马人民”(Popuius Romanus)。“王政时代”的管理机构主要有库里亚大会、元老院与勒克斯(王)三种。

库里亚大会是按胞族(即库里亚)召开的民众会议,是由全体氏族成年男子参加的会议。这一会议主要解决公社生活中那些最为重要的问题,在通过决议时,三十个库里亚各有一票表决权。

元老院是由三百个氏族长组成的长老议事会,它相当于库里亚大会的预决机构,有权首先讨论向库里亚大会提出的重大问题。因为它的成员都来自氏族显贵,所以实际上能操纵库里亚会议并对勒克斯施加决定性的影响。

勒克斯(国王)则相当于荷马时代的“巴赛勒斯”,可能由选举产生。他集军事首长、最高祭司与最高审判官于一身。但还没有具备真正国王的权力,还没有掌握民政大权。自公元前8世纪中叶至公元前6世纪末这250年间,传统认为罗马共有七个王,其中第一和第三王为拉丁人,第二和第四王为萨宾人,第五、第六和第七王是埃特鲁里亚人。

罗马与许多其他同时代的意大利城邦国家不同,它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袭的。当一个王去世时,城市就进入了一个空位时期。城市就由一名临时执政者统治,临时执政者将有权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选。临时执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定。

一旦临时执政者找到了一个王的候选人,他要将这个人选提交给库里亚大会——一个人民的大会。一旦被库里亚大会通过,元老院就会批准这个投票。从理论上讲,人民选举出了他们的领袖,但元老院掌控着整个过程。

“法西斯”一词是怎么来的?

“法西斯”起源于罗马,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名词,如今是专制独裁的代名词。当时,罗马的每一个执政官都有12名侍卫官,侍卫官肩上荷着一束打人的笞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头,象征着国家最高长官的权力,笞棒的名字就是“法西斯”。

王政时期,罗马人引进了伊达拉里亚式的豪华与威严。

第一种形式是留传后世的礼仪,这是一种凯旋式。每当国王率军征战得胜回城,必举行盛大凯旋式:王着金紫大袍,立于战车之上,带着俘虏,抬着战利品,浩浩荡荡穿过城市街道,直达神庙奉献牺牲。而群众则夹道欢呼观看,场面盛大壮观。这种仪式后来成为罗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另一种形式是:王在隆重场合头戴金冠,身着紫袍,手持鹰头权杖,坐在象牙宝座之上;王的身边有12名侍从,手捧1束棍棒,上插斧头,谓之“法西斯”,它象征着一种绝对权力,因而成为以后专制独裁的代名词。

“法西斯”这种古代罗马高级长官的权力标志,开始的时候是早期王权的标志,是用皮带捆扎的一束棍杖,其中间常夹有一柄锋刃向外的斧头,后来高级长官出行时由扈从肩扛(每人一束),象征其行政权力,法西斯主义也是由此取名。

法西斯还是用来处人以死刑的一种刑具。倘若有人犯了严重罪行,执政官便声若洪钟地宣判:“用‘法西斯’对他处以死刑。”侍卫官立即从肩上解开笞棒束——“法西斯”,狠狠地抽打罪人,直到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拉他跪在地上,最后抽出斧头,当场砍下他的头颅。

世界军事史上的工兵首先出现在哪个国家?

亚述帝国的开创者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前746~前726年)在位期间,进行了行政和军事方面的改革。他把常备军分成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工兵等众多兵种,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高效率、战斗力极强的多兵种部队。其中的工兵便是世界史上最早的工兵。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建立常备军后,被称为“王业的枢纽”的常备军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支柱,它由主力部队与辅助部队组成。主力部队由步兵(分为重装和轻装两类)、骑兵和战车兵组成;辅助部队则主要是工兵和辎重兵。亚述的战车兵非常勇猛,常常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作战中屡显威力。亚述在世界上最先大规模使用骑兵,特别在追击敌人时起着重要作用。后来,随着军事的发展,骑兵的作用日益重要并明显超过了战车兵。

在亚述军队中人数最多的要数步兵,包括重装与轻装两种,而在步兵的编制中弓箭手居多。亚述的弓箭手以箭法准确著称于世,在攻击战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亚述军队中还第一次出现了辅助部队——工兵,工兵的主要任务就是修筑道路、建筑普通的桥梁、浮桥、营垒和建造攻城器械。辎重兵则担任繁重的运输军队给养任务,他们用驮畜、大车运送粮草、兵器,在水路则用木船或者是皮筏支撑的木筏进行运输。

亚述军队下设百人长、五十人长、十人长等支队,由国王亲自率领。亚述人常用闪电战与突袭战术,他们进军神速,一般不会留给敌人战斗准备时间,在敌人未醒悟时,利用强攻或计攻结束战斗。在长期征战中,亚述军队形成了自己的军制特点:以完全用铁制兵器武装起来的常备军作为基础,战车兵、骑兵、步兵、工兵和辎重兵等各兵种全面发展,注重战斗兵团内部各兵种兵员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各兵种优势协同作战,达到作战目的。

庇护制是什么?

“庇护制”是一种起源于约公元前7世纪“王政时代”的制度,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的发展,是古代罗马的一种人身依附制度。

当时,氏族内部分化加剧,一些贫困破产的氏族成员便依附与氏族贵族的门下,成为贵族的“被保护人”,而贵族就成为保护人,被保护人和保护人的关系是世袭的。前者多为贫穷破产和无公民权者,托庇于后者门下,领取份地并为之献纳服役;后者是对前者负“保护”之责的有财势的贵族。

保护人通常拥有大批被保护人作为他们猎取利禄的工具。帝国时代,特别是3世纪以后,这种庇护制逐渐流行起来,随着奴隶制危机的加深,贫苦农民在捐税繁重、官府欺压、社会动乱的情况下难以继续独立经济,于是纷纷把土地“献给”大土地所有者,求得“庇护”。被庇护者虽失去自由,为庇护者服役;但使用原有的土地,免受国家税吏的欺凌。

当大庄园越来越成为国家中独立的经济政治实体时,大庄园主也渐渐的成为地方权力的真正拥有者。“庇护制”的盛行极大阻塞了皇帝权力的施行,使地方政府权力化为乌有,到了4世纪末的时候在帝国境内庇护制的发展已经使皇帝感到忧虑。

无论在东方或者是西方,皇帝曾限制这种制度的扩张,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大庄园经济不断吞并小块土地,有产阶层在“庇护制”的推动下,不断蚕食政府的公共权力,这是罗马帝国晚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在整体上,造成了中央、地方分权局面的出现。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帝国政权的统一性,也深刻改变着帝国社会的组织结构。

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是通过哪一次改革奠定的?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甚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和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这次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梭伦(约前640~约前558年)出身家境中等的贵族世家,年轻时经营贸易,与商旅为伴,同时也是“希腊七贤”之一。他反对贵族专权,同情平民,主张在城邦中实行公正的立场,以城邦利益为重。公元前594年,梭伦以其威望与功绩当选为雅典城邦的“执政兼仲裁”,开始进行具有宪政意义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雅典当时的战神山议事会为国家权力结构的中枢,也是贵族操纵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的工具。梭伦当政之后就恢复了公民大会,并使它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城邦大事,选举行政官。一切公民,不管是穷是富,都有权利参加公民大会。他设立新的政府机关——400人会议,类似公民会议的常设机构,由雅典的四个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各级公民都可以当选;设立了陪审法庭,每个公民都能被选为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陪审法庭成为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这些都为雅典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梭伦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多方面,对雅典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贵族的实力在这次改革中虽有所削弱,但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依旧得以存续。贵族仍然凭借血缘门第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谁是“野蛮的文明人”?

斯巴达人崇尚武力精神,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他们被称作“野蛮的文明人”。他们有着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军事训练。斯巴达人除了军事外,不再从事其他生计。

斯巴达的婴儿从呱呱落地时就被抱到长老那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会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者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优秀的战士。

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

7岁后的男孩,会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以及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与殴斗等。为了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忍耐性,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的时候都要被皮鞭鞭挞一次。他们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点般落下,但不许求饶,不许喊叫,甚至不许出声。

男孩到12岁,被编入少年队。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严酷。满20岁后,斯巴达男人正式成为军人。30岁成亲,但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60岁时退伍,但仍是预备军人。

而斯巴达女孩结婚前会被留在家里,但她们不是整天织布做家务,而是从事体育锻炼,学习跑步、竞走、掷铁饼、搏斗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强健的母亲,才可以生下刚强的战士。

斯巴达妇女很勇敢与坚强,她们不怕看到儿子在战场上负伤或死亡。一个斯巴达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时,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说:“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意思是说,要么拿着盾牌光荣凯旋,要么光荣战死被别人用盾牌抬回来。

什么导致了古希腊的“大殖民运动”?

希腊各城邦很多在历史上都有过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这种大殖民运动是由当时希腊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造成的。当时古希腊各城邦人口相对过剩,对当地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当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行殖民。因此,为了减轻人口压力,各城邦政府都鼓励向海外移民。

当时,各城邦范围太狭小,生产力水平根本满足不了人口的需要。据记载,公元前7世纪的后期,古希腊的铁拉岛大旱,7年之间滴雨不下,岛上的居民被迫抽签从两兄弟中选出一人到今天北非利比亚的库列涅去殖民。当时城邦内部激烈的阶级分化与阶级斗争也可能是希腊城邦的殖民活动的原因。那些失去土地、生活贫困的农民,为生计所迫,也不得不到海外寻求新的上地;还有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派别也常常被迫定居海外。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富有进取心的商人与手工业者,也去海外建立新的居民点以寻求商品市场、取得工业原料与奴隶。因此,可以说当时希腊殖民活动是希腊奴隶制城邦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现象。

这种殖民运动加强了希腊各城邦和殖民城邦,以及通过殖民城邦和非希腊各国建立相互的经济联系,因而大大扩展了地中海一带的工商业市场,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殖民活动对希腊城邦自身的政治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大殖民活动大大促进了希腊经济的发展,比如工商业的进步,工商业奴隶主实力壮大。另一方面,也给被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他们的财产被掠夺,土地被占领,甚至遭到大量屠杀。

古亚述王国经历了哪些阶段?

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亚述人活动了约一千多年,大致可分为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三个时期。亚述人与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8世纪发展成为了王国,后来逐渐衰落。公元前15世纪的时候实现复兴,公元前11世纪受外族入侵再度衰落。公元前10世纪再次兴起,直至公元前612年被新巴比伦与米提亚联军灭亡。

古亚述时期(约前2500~前1500年),又被称作阿淑尔城邦时期。阿淑尔城邦的居民最初是印欧语系的胡里特人,后来逐渐与进入此地的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融合,形成亚述人。其语言是阿卡德语之亚述方言,使用楔形文字。约公元前17世纪初,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占领由阿卡德北部到地中海的广大区域,自称天下之王。他死后,亚述先后沦为古巴比伦王国和米坦尼王国之藩属。

中亚述时期(约前1400~前1078年)。公元前14世纪中叶,亚述王亚述乌巴利特一世(约前1365~前1330年)击败米坦尼,建立了强大的亚述帝国,史称古亚述帝国。此后亚述统治者采用亚述王的称号,并继续向外扩张。尼努尔塔一世(约前1294~约前1208年)战胜赫梯帝国和巴比伦,占领整个两河流域,并把首都从阿淑尔迁到图库尔蒂—尼努尔塔镇。这一时期,国家政体已过渡到君主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由自由民为主的国家常备军开始存在。公元前11世纪末,在阿拉米人迁徙浪潮打击下,帝国再度衰落。

新亚述时期(前935~前605年),即亚述帝国。公元前10世纪,亚述进入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也为长期对外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与给养。他们在征战初期以掠夺为目的,极度凶残,经过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终于建立起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在统治末年,帝国内战,游牧部落西徐亚人趁机入侵,被征服地区纷纷独立,导致帝国走向衰亡,并于公元前605年灭亡。

空中花园为谁而“生”?

空中花园,又名“悬苑”,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为他的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在巴比伦城修建了空中花园,现已不复存在。

据说空中花园采用的是立体造园手法,将由沥青和砖块建成的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上,25米高的柱子支撑着整个平台,并且有灌溉系统。奴隶们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园中种有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花园悬在半空中。

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约前605~前562年在位)娶了米底的公主安美依迪丝为王后,公主长的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连个小山丘都看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与盘山小道啊!”

听完公主的话,尼布甲尼撒才知公主是得了思乡病。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命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宫殿建造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园中开辟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有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筑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了公主的欢心。

花园比宫墙还要高,这就使人产生了整个花园悬挂于空中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能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雕塑品时,就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这使得“空中花园”更加的闻名遐迩。

雅典国家萌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提秀斯,雅典传说中的著名人物,英文Theseus,相传是他统一了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并建立起共和制。

相传,很久以前,雅典还是一个臣属于地中海的岛国克里特的小国家,每九年要向克里特神牛(人头牛身怪物米诺陶洛斯)献上童男九人,童女七人。这一年克里特又来索要童男童女,雅典王子提秀斯为了解除人民的苦难,向国王埃勾斯请求自愿充当童男,去征服克里特神牛,为国雪耻。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在临别前嘱咐提秀斯,如果平安回国,回来时就取下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以免为此挂念。

提秀斯来到克里特,在克里特国王女儿阿里阿德涅的协助下,杀了克里特神牛,安全返回雅典。但是由于他们过度高兴,竟忘了把黑帆换成白帆,以致国王误以为儿子已死,遂投海自尽。于是提秀斯继承王位,成为新的国王。他一登上王位,便在头脑中构成一个宏伟却奇妙的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他设立了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心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取代阿提卡各城镇的议事会与行政机构,实现了阿提卡的统一;放弃君王政治,建立起了共和制;把居民分为贵族、农民与手工业这三个等级,让贵族“掌管宗教仪式,讲授法律,解释天意”,掌握国家大权,而农民与手工业者则没有任何权力,成为平民。提秀斯是古代雅典统一国家的缔造者。提修斯以不侵犯贵族私有财产为前提,动员贵族放弃司法审判权,以雅典为中心,建立中央议事会与各种行政组织,奠定了雅典国家的雏形。

提修斯在世的年代已无文字可查,考古学家说法不一。不过这些说法的某些内容,却反映了公元前7世纪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雅典历史演变的一些真实情况。

“巴比伦之囚”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其大批民众、工匠、祭司与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些人被称为“巴比伦之囚”。

在叙利亚和埃及之间,有一条无人居住的狭长的丘陵地带。后来,有一支海上民族(地中海沿岸各部族)腓力斯丁人占据了这块地方,并在这里定居下来。不久,一支说塞姆语的游牧民族希伯莱人从东边逐渐迁到巴勒斯坦,这就是后来的犹太人。他们与迦南人长期冲突后逐渐混合杂居。公元前11世纪,犹太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犹太王国。不久,又夺取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犹太王国的首都。从此,耶路撒冷成了以色列犹太人的圣城。

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犹太王国在所罗门死后分裂为两部分,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建都撒马利亚;南部是犹太王国,仍旧以耶路撒冷为首都。面对亚述帝国的进攻,犹太王国的国王以24吨黄金的代价,保住了自己的宝座,变为亚述帝国的附庸,而以色列被灭。此后,希伯莱人的王国就只剩下了1个犹太王国,于是,希伯莱人也就被称作犹太人。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597、586年,两次攻占耶路撒冷,灭亡了犹太王国。他下令将犹太人中所有的贵族、祭司、商贾、工匠一律作为俘虏押解到巴比伦城,只剩下一部分极贫苦的人留在耶路撒冷,修理葡萄园,耕种田地。这就是犹太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千古名城巴比伦,他发布文告,释放42000犹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耶路撒冷圣殿。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撤二世从耶路撒冷耶和华圣殿里掠夺来放于巴比伦神庙中的5400件金银器皿也被居鲁士交还给犹太人的首领带回。这段历史对后来的犹太教改革影响很大。

古罗马从氏族制度转向国家制度是通过哪次改革实现的?

公元前578年至公元前534年是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统治时期。这期间,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推行改革,他的这次改革也使得古罗马从氏族制度转向国家制度。

公元前6世纪时,罗马平民的人数大增,并且在经济和军事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罗马的工商业多是平民经营,税收的很大一部分也来自平民。一切与罗马有关的战争,无论是自卫战,还是对外扩张都有广大平民的积极参与。广大平民对氏族贵族的门阀特权强烈不满,他们要求形成中的罗马国家机构不再是以氏族门第,而是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它管辖下居民的权利与义务。罗马的氏族制度越来越被人民反对,于是塞尔维乌斯进行了改革。

塞尔维乌斯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

第一,规定罗马居民,不论贵族与平民,按财产多少划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级,拥有相当10万阿司或者更多的财产;第二级,拥有7.5万到10万阿司财产;第三级,拥有5万到7.5万阿司财产;第四级,拥有2.5万到5万阿司财产;此外,无产者(proletarii)不入级。

第二,按百人队设立森都里亚大会(百人队大会),凡是服兵役的都能参加,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库里亚大会被这个以财产原则建立的新机构取代。此后,森都里亚大会日渐凸显其在政治上的优越性。

第三,罗马城内建立四个地域部落作为管理居民的行政单位,替代原来的三个血缘部落。它们各以所在山丘为名,即埃斯奎林、帕拉丁、苏布拉和科里纳尔;城郊农村则划分为15或16个地区部落。

以血缘关系作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在罗马所谓的王政被废除之前就已经遭到破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塞尔维乌斯改革严重打击了氏族制度,基本上使古罗马完成了从氏族制度到国家的过渡。

罗马军队真的战无不胜吗?

前期的罗马军人是由公民产生的,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军人们表现得十分勇猛,后期又在马略军事改革中推行以雇佣兵制取代公民兵制的改革,保证了军人的素质和训练。这些保证了罗马军队在当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据说,罗马青年平时犯错的话通常罪不至死,但是在军队中逃跑,偷窃,丢弃武器、盔甲及同性恋都要被处死,最恐怖的就是“什一抽杀法”。罗马军法中规定在战场逃跑的人要被判死刑,而执行的时候长官仅仅拿武器轻轻碰一下示意,然后由所有的士兵一起上前对其凌辱和虐杀,其死状惨不忍睹。当一个团队集体逃跑时,所有人参与抽签,十签中有一死签,抽中者按前面所说的加以惩罚。由于这种严酷的刑罚使得士兵不敢逃跑,所以即使兵力远远弱于对手,罗马士兵也会拼死力战。

公元前2世纪末,由于罗马奴隶占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以及长年累月的战争,小农纷纷破产,公民兵制的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公元前111年罗马和篡夺努米底亚王位的朱古达发生战争,因为罗马军队腐败严重而导致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公元前107年马略首任执政官受权征讨朱古达,并且在军事行动中推行军事改革。他于公元前105年打败了朱古达,继而在公元前104至前103年取得了对高卢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与日耳曼人的金伯尔与条顿诸部落战争的胜利,同时完成了军事改革。

罗马的军事改革把公民兵制变为募兵制,招募穷苦百姓服兵役,规定士兵服役期为16年,服役期间装备、给养与军饷由国家供应,国家给退役士兵分土地;不同的军种使用不同的战斗队形,以增进作战的灵活性和指挥效能;增加工兵和机械装备,加强军纪和训练。

马略的军事改革扩大了兵源,恢复和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保证了军队对外作战的战斗力,成为保证军队战无不胜的又一个基础,对罗马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罗马最受欢迎的角斗士是哪一类?

角斗士,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4年,他们大多是被迫在各种场合上拼死搏杀的奴隶。角斗士都是经过训练的职业杀手,他们为了取悦皇帝与当地的领主而搏杀到死。而古罗马时期最受欢迎的一种角斗士叫做“色雷斯角斗士”。

角斗士依据武器与铠甲的差别分为不同的种类。一些常见的角斗士分类有:持盾剑斗士,左腿、双肘和双腕穿皮制盔甲,手持大盾牌和剑,这类角斗士还戴有头盔和面盔;色雷斯角斗士,手持仅可遮住躯干部分的小型方盾牌,手中的武器也只有匕首而已;莫米罗角斗士,有厚重的矩形盾牌保护,全身从肩膀到小腿都在盾牌的掩护之下,这类角斗士还戴着有巨大顶饰的头盔,手持短匕首;持网和三叉戟的角斗士,在所有角斗士中,这类角斗士由于几乎是裸体上场,所以最容易受到攻击,仅有的保护只有皮制护肩、网和三叉戟。

在这四类中,“色雷斯角斗士”是最受欢迎的一种角斗士,他们身上几乎没有什么防护的铠甲,而且兵器又是短而轻的匕首,因此角斗双方的攻击速度非常快,完全要依靠自身的体力、速度和技巧来周旋,进攻的同时还要兼顾防守,因为一旦失手,后果是难以挽回的。

一般来说,角斗士要比奴隶的地位高一点。有些角斗士,因其所向披靡的高超搏杀技巧而成为超级明星。有证据表明当时的贵族妇女十分崇拜这些竞技场上的勇士,据说科莫德斯皇帝的母亲就曾为角斗士马提诺斯而疯狂。历史学家们还从庞贝古城遗留下来的墙壁涂鸦中了解到,色雷斯角斗士塞拉蒂斯就是那个时代的“贝克汉姆”。

角斗士们在类似于军事训练营的地方一起训练。训练角斗士的方式与现代训练运动员的方式非常相似。他们要进行非常严酷的锻炼并接受严格的饮食控制,只能进食高热量的食物,并且需要学习使用匕首、剑、网以及锁链等各种武器,之后就经常随团到帝国的各个地方进行巡回表演。

虽然角斗士在某些场合受欢迎,但是仍应该看到这是古代对人的一种不尊重,角斗士仍然是被压迫和迫害的一类人,他们的生活充满血和泪。

世界上哪个国家首先成为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

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波斯帝国是世界上首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波斯帝国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古国,又称阿契美尼德帝国。波斯帝国从米索不达美亚横跨至印度,由里海伸展到波斯湾,势力遍布今天的伊拉克、伊朗与阿富汗。波斯人属印欧语系的一支,约公元前二千年末叶从中亚一带迁到伊朗高原西南部,共有十个部落(六个农耕,四个畜牧),曾一度处于米堤亚统治之下。

前550年,居鲁士领导波斯各部落推翻米提亚王国,建立起阿契美尼德王朝(一说始于前558年),定都在苏萨,被称作波斯帝国之始。自此他们向外扩张,征服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叙利亚等地,又向东攻取大夏(巴克特里亚)、粟特等,但居鲁士被北方游牧部落马萨盖特人所杀。

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即位后,率兵征服埃及(前525年),因发生高墨达政变(前522年),回国途中暴死。大流士一世镇压高墨达政变与各地起义,夺得政权;实行巩固中央集权的改革;继续扩张领土。这个时候,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它的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波斯帝国包括70个民族,接近5000万人口,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前5世纪初(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波斯不断西进导致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最后以波斯失败告终。各地人民不断反抗波斯暴政,国内经常爆发反波斯统治的起义。

前404~前343年埃及曾获独立,从前4世纪开始,帝国开始衰落。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打败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0年,帝国都城波斯波利斯陷落,国王大流士三世在逃亡中被害,宣告波斯帝国的灭亡。

伯罗奔尼撒同盟是什么?

伯罗奔尼撒同盟是指古代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所组成的军事同盟,当时称为“拉凯达伊蒙人及其同盟者”。他们与后期的提洛同盟相对,后者是雅典组织中希腊、爱琴诸岛与小亚的一些城邦形成的军事集团。

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陆续与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迈加拉等一系列的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约公元前530年,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城邦参加了同盟。在同盟内部,斯巴达拥有召集全体成员国会议的特权,并担任战时盟军统帅,但是结盟各邦内政独立。全同盟的战和大计在盟国代表会议上投票决定,每国一票。只有得到盟国代表会议的同意,斯巴达才能要求盟国出兵。在没有全同盟一致军事行动时,各邦在和战问题上自主,甚至可以与盟邦作战。

在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希波战争中,同盟各邦曾和雅典联合抗击波斯入侵(公元前480年、前479年)。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以后,伯罗奔尼撒同盟与提洛同盟对抗,对整个希腊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及其同盟者之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的雅典一度被迫入盟。

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斯巴达国力的增强,它和盟邦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盟内部纠纷、退盟、战争事件时有发生。公元前394年,忒拜联合雅典、科林斯等城邦共同反抗斯巴达。公元前371年,忒拜在留克特拉战役中战胜斯巴达,斯巴达霸权也随着公元前366年伯罗奔尼撒同盟的解散而消亡。

大流士一世是如何夺得统治权的?

大流士(公元前6世纪),通过平定波斯宫廷高墨达政变而登上帝位,成为波斯帝国国王,此外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登上王位的传说。

公元前529年,居鲁士在和马萨格泰人的战争中阵亡之后,他的儿子冈比西斯为巩固统治,杀死了亲兄弟巴尔狄亚。不久,僧侣高墨达假扮巴尔狄亚在波斯国内发生政变,夺取了政权,而冈比西斯在平息叛乱的过程中离奇死亡。这时,波斯国内分崩离析,自封为王者多如牛毛。就在此时,阿契美尼德家族的旁支,原波斯安息省省长的儿子大流士在赌城意识到一个巨大的机遇正摆在自己眼前,于是联合其他六位贵族密谋了一次政变,杀死了高墨达及其亲信。

在杀死高墨达等人之后,大流士等7人面对王位各不相让。最后商议决定,第二天早晨除欧塔涅斯不参加外,其余6人乘马于市郊集合,谁的马先叫谁就当国王。散会后,大流士苦苦思索,想让自己的马能在明日清晨最早嘶叫。他绞尽脑汁却毫无办法。忽然,他想起了自己的马夫,那聪明的马夫肯定有自己的小窍门。大流士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马夫,马夫只是笑笑,让大流士尽管放心。

深夜,马夫选了一匹大流士平时骑的母马,拴在清晨将要比赛的地方。过一会再把马牵回去。天明日出时,那精明的马夫随大流士乘马赶赴郊外。他左手插在裤子里,右手拉着马嚼子。待6人全到齐后,他迅速而自然地抽出左手,佯装抚弄马的鼻子,那马激动不已,仰天嘶鸣。

那5人见状,急忙翻身下马,跪倒在地,连称大流士为大王。原来,马夫临行前曾把左手伸到那母马的阴部呆了一会儿,大流士所乘的公马闻到了母马的气味,骚动不安就嘶鸣起来。大流士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平定天下,重新统一了波斯帝国。

大流士一世是什么时间开始改革的?

大流士一世是波斯帝国国王(前522~前486年),出身于阿契美尼德家族支系。他在随冈比西斯征战时被任命为万人不死军的总指挥,并且在冈比西斯二世暴亡之后密谋政变,于公元前522年夺得王位。他在登上王位之后就开始了一项重要的改革。

公元前522~前485年,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波斯统治和自己的专制政权。主要内容有确立君主专制,将全帝国分为23个行省与五大军区,整顿军队,联合各被征服地的统治阶级,统一币制,修建驿道,将琐罗亚斯德教定为国教。其中大力整顿了赋税,规定每省的纳税额,由包税人征收,每年可得税银1.456万塔兰特(每塔兰特为30.3公斤)。大流士改革对于波斯帝国的强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具体说,大流士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军政分权制度。大流士划全国为23个行省,每省设立总督(负责管理行政、司法和赋税)和将军(负责统领驻军)各一人,二者相互独立。又在总督身边设立“皇室秘书”,以加强皇室和总督的联系。

效法亚述,进行军事改革。包括建立“不死队”;把全国分为5个军区,以便于管理;皇帝为最高军事统帅,军队由波斯贵族领导;并严格规定每省驻防军的规模;在腓尼基人的协助下建立海军;每年进行军队检阅。

重新规定各省的赋税,并采取包税制度。

修筑驿道有利于军队的机动性,更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缩小了各地之间的差距;开凿运河方便了北非与西亚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统一度量衡;奉一神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

“三权分立”来源于什么?

公元前510年,罗马人驱逐了残暴的前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高傲者塔克文),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形成了国家由元老院、执政官与部族会议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王政时代结束。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而部族大会由平民与贵族构成。

在三权分立中,王权是指两名执政官,从百人议会中选出的执政官掌管国内事务,指挥军队作战,一年一任,不得连任。两名执政官权力平等,如遇非常时期,设独裁官(又称狄克推多)替代两执政官,任期仅为半年。

元老院、百人队会议、库里亚会议继续保留,但库里亚会议形同虚设,百人队会议依然是富人占优势,所提议案要经元老院批准,所以元老院是实权机关,300名终身职的元老是贵族势力的坚实堡垒,他们掌管着国库的运作与一切的对外事宜。

公元前494年设立的保民官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一年一任,必须由贫民中选出,初为2名,后增至10名。凡是不利于平民利益的行为、法令等,保民官都有权力予以否决,保民官的人身和他的否决权神圣而不可侵犯,其权力以后又进一步扩大。除此之外,还设立财务官、市政官和大法官,他们都是一年一任,不得连任。

三权分立是被后人认为古代最为经典的政治体系之一。这种结合了君主、议会、共和三种政体基本特点的体制为其称霸一方提供了保障。但同时它也存在着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以及后来随着国土的扩大,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矛盾、保守派和改革派、元老派和骑士派的矛盾。而平民与贵族之间这一最基本的矛盾更是始终伴随着共和国,这使其日后必然走上改革的道路。

哪次改革推动了雅典民主共和国的形成?

公元前509年到前508年,针对梭伦改革未深入触动雅典选举体制与血缘团体的情况,雅典民主政治家克里斯提尼在希腊人民推翻僭主政治的形势下,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这次改革推动了雅典民主共和国的形成。

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内容包括:创设十个地区部落作为雅典各项公职的选举单位。从组织上消除了氏族血缘部落,结束了贵族操纵公职选举的局面,抽掉了贵族权势根基。人为划分部落,打破了以地理集结党派的惯例,这样就防止了社会动荡。以五百人会议替代四百人会议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五百人会议不同于四百人会议:首先它不是按照血缘而是按照地域部落产生,不再带有原始的氏族意义;其次,职能扩大,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不只是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处理日常政务;最后,实行抽签选举,轮番执政的原则。

克里斯提尼的改革还设立最高的军事机构——十将军委员会,这是由十个地区部落各选一人组成的,一年一任,轮流统帅军队,其中一人为首席将军。同时,以秘密投票的方式选出危害国家的不安定分子,打击贵族顽固分子,防止僭主政治再起。反映了公民大会权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百余年来平民反抗贵族斗争的胜利与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初建。基本上肃清了氏族部落制度的残余,完成了雅典有氏族过渡到国家的整个过程,推动了雅典民主共和国的形成,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后确立。

此后,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取代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成为雅典的主要矛盾,古希腊从此进入以雅典为中心的古典时代。

佛教是谁创建的?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创建了佛教。王子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氏是乔达摩,又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称他作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被创建之后就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北印度,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中国西藏的南部。传说乔达摩·悉达多在外出巡游时,恰遇老人、病人、死者与修行者,深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经常在阎浮树下沉思而不得离苦之道,于是在29岁时的某个月夜乘马出家修道。

他遍访名师寻求解脱,遇阿罗陀迦兰,不久释迦牟尼达到了阿罗陀所教导的一切,使后者大为叹服,建议合作领导他的沙门团体。然而释迦牟尼却不满足于这种学说而选择退出,仍未成道的他接着又跟随郁陀罗摩子修行。他认为这仍然不是解脱的境界,但是这时候的释迦牟尼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来教他了,也没有人敢随便答应做他的老师。于是释迦牟尼和五比丘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忍受饥饿痛苦。35岁时,他意识到苦行无法达到解脱,转而前往菩提伽耶,后来在菩提树下禅定49日,在本然之中观察诸法缘起而悟得三明和四谛,最终成为佛陀。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明帝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晨起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汉明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回洛阳。汉明帝特为此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为白马寺。

从此,佛教就在东方的另一个文明中心扎根,长盛不衰。

马拉松这项体育活动出自哪里?

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帝国灭亡了吕底亚,乘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地区的希腊城邦,这期间的一场战争,成为了现在的马拉松长跑的来源。

在波斯国王对依阿尼亚地区各希腊城邦的战争中,雅典和埃维厄两城邦出兵援救。两城邦虽然派出大批士兵及军舰援救,在坚持数年后仍然被波斯大军打败。公元前494年,波斯完全征服了依阿尼亚地区。在这一时期当中,依阿尼亚的许多优秀人物逃到希腊的其他地方。波斯王为了惩罚雅典与埃维厄,因此决定出兵希腊。

他首先运用外交攻势,离间希腊各个城邦的关系。然后在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出动陆海军共25000人,进攻雅典与埃维厄两国。波斯军队很快攻破了埃维厄,并且血洗了这座城邦,将全城市民贬为奴隶。

面对来势汹汹的波斯大军,雅典向斯巴达求救但是遭到拒绝,雅典无奈之下只好孤军奋战。雅典派米提阿德斯率领一万重装步兵,前赴波斯军的着陆地点——马拉松平原和敌军决战,而雅典则由海军负责防守。面对二倍于己的波斯军队,米提阿德斯将全军布阵至和波斯军队一样长度的简单平行战斗序列,并将精锐安插在两翼。交战初期,雅典军中路被波斯军步步进逼,只得向后退却,因而造成波斯大军中路孤军深入的态势。雅典军两侧精锐马上合围中路波斯军,波斯陆军被围歼。

从海路偷袭雅典的波斯海军,也没有打败雅典海军,只好撤退。在马拉松大战获胜后,一位名叫斐力庇第斯的士兵跑回雅典报捷,他极速跑了42.196公里,消息送到雅典之后力竭而死。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士兵,人们此后就组织了一项长跑运动,这就是马拉松长跑的来源。

马拉松战役中,雅典阵亡了192人,而波斯则损失了6400人。可惜这对于庞大的波斯帝国来说并不是重大的打击,因此波斯帝国此役之后依旧时刻寻机进攻希腊。

谁是“历史之父”?

希罗多德是公元前5世纪(约前484~前425年)的古希腊作家,他记录了自己旅途的见闻和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著成《历史》一书。这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因而希罗多德被称为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这个称呼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大约在公元前484年,希罗多德诞生于小亚细亚西南海滨的一座古老的城市,这是古希腊人早年向海外开拓时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希罗多德有一个富有的奴隶主父亲,他的叔父为本地一位著名诗人。希罗多德从小学习勤奋,酷爱史诗。当时,他们城邦的统治者是一个通过阴谋篡夺了政权的家伙,成年后的希罗多德跟随叔父等人积极参与推翻篡位者的斗争,但是斗争遭到镇压,他的叔父被杀害,他自己也被放逐。

大约从30岁开始,希罗多德开始了一次范围广泛的旅游,到过埃及、两河流域、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多地,而每到一地,希罗多德都会到历史古迹名胜处浏览凭吊,考察地理环境,了解风土人情,他还喜爱听当地人讲述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他把这一切都记下来,并一直随身带着。

公元前445年左右,希罗多德来到了当时希腊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雅典。当时的雅典,经历了希(腊)波(斯)战争,政治经济都获得了高度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术文化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希罗多德感到异常兴奋,他积极参加各种集会与政治文化活动,并很快同政治家伯里克利以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且整理出了自己早年的见闻,写成《历史》一书,他也被人称为“历史之父”。

斯巴达三百勇士真的存在吗?

在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中,描述了雅典对抗波斯王朝的一场战争,而三百勇士真的存在吗?据史料记载,的确有这样一场战争。

公元前480年,继任的波斯王薛西斯一世亲自率领30万陆军和1000艘战舰再次进攻希腊。雅典面对波斯大军再度压境,立即进入备战状态,以地米斯托克利为主帅,阿里斯德岱斯为副将迎战。这次进攻的波斯大军号称百万,希腊各城邦均有着生死存亡已系于一线的感觉,他们因此结盟,共同抵抗波斯,所以斯巴达也参与了对抗波斯的行动。

斯巴达王李奥尼达与其本国精兵299人及伯罗奔尼撒半岛其他城邦的7000人在希腊的第一道防线——温泉关设防。李奥尼达和他的士兵与百万波斯陆军拼命厮杀,波斯军死伤惨重而不能前进。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的叛徒引导波斯军队走小路进攻李奥尼达的后方,李奥尼达无法抵御,只得下令让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军队先行撤退,并以其自己的三百精兵死守温泉关。在经过一番激烈厮杀后,斯巴达全军覆灭,但是斯巴达勇士的勇敢与无畏却受到后世的敬仰与人们的称赞。

据说,波斯人在打扫战场时只找到了298具斯巴达人的尸体。原来,有两个斯巴达人没有参加战斗,一个是由于害眼病,一个则是因为奉命外出。战后,他们回到斯巴达时,家乡的人都十分的鄙视他们,没有人理会这两个“懦夫”。其中一个人受不了这种屈辱,自杀了。另一个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即使这样斯巴达人还是拒绝将他安葬在战死者的墓地中。

波斯人离开温泉关后,希腊人把其他希腊战死者的遗体收集起来,统一葬在激战的小山上。人们建造了一座石狮用来永久怀念英勇的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这场战役结束的四十年后,波斯人才把李奥尼达的遗骸交还给斯巴达。悲痛的人们授予这位伟大的国王最高的荣誉,将他的遗骨重新安葬在山上,斯巴达每年都举办仪式活动来纪念这位盖世英雄和他所带领的三百勇士。

提洛同盟是如何得名的?

希波战争期间,以雅典为首的古希腊部分城邦为防御波斯帝国再一次侵略,于公元前478年结成了军事、政治同盟。也被称作“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又称“雅典海上同盟”。因为盟址和同盟金库设于爱琴海的提洛岛,所以又称“提洛同盟”。

提洛同盟的目的原是为了继续对付波斯联合作战,后来成为雅典称霸的工具。入盟者有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及希腊本土城邦,后来增至约200个。初期,入盟各邦都可以保持原有的政体,同盟事务由在提洛岛召开的同盟会议决定,各盟邦地位平等,按照实力大小提供不同数量的舰船、兵员和盟捐,重大事务须同盟会议决定,组织管理权和舰队指挥权则归雅典。

从公元前5世纪60年代起,提洛同盟逐渐被雅典利用以控制与剥削盟国,雅典也就变成事实上的盟主。史书中也常称提洛同盟为“雅典霸国”或者“雅典帝国”。公元前454年同盟金库迁到雅典。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结束,雅典停止召开同盟会议,独吞同盟基金,镇压盟邦反抗。各盟邦则沦为雅典的纳贡国、附属国,同盟的性质也因此改变,成为雅典对外扩张和同斯巴达争霸希腊的工具。雅典强令各盟缴纳税款并随意用于本国需要的贡款。雅典向盟国派出大量军事殖民者,残暴地镇压宣布退盟的城邦。他们逼迫盟国的重要案件交雅典审理,规定盟国采用雅典的铸币,支持建立亲雅典的民主政体。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要求盟国增派援军甚至任意增加盟捐。斯巴达则利用盟国的不满,支持他们反对雅典,脱离提洛同盟。公元前404年,战败的雅典根据和斯巴达签订的和约,被迫解散提洛同盟。

提洛同盟的建立和其性质的演变,对整个希腊世界的政治、经济发展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哪部法典是罗马成文法的标志?

著名的《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公元前452至451年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与平民的共同努力下,古罗马编订出十二表法,镌刻在青铜板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十二铜表法》由此形成。

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被迫承认了由人民大会制定法典的决议,设置法典编纂委员10人,并派人到希腊考察法制,至公元前451年制定了十表法律,第二年又增补二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表法》。因各表系由青铜铸成,因此习惯上称作《十二铜表法》。经森图里亚会议批准,这些法律被公布在罗马广场,这就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公元前390年,高卢人侵入罗马,在战火中铜表全部被毁,原文已经散失,现在只能从其他的古代著作中获知一二。《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分别是: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十二铜表法》成为共和时期罗马法律的主要渊源。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贵族滥用权力也多少受到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可以随意解释法律。该法的出台成为了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甚至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哪次战役是希波战争中最重要的大战?

萨拉米海战是希波战争中的一部分,不仅是最后一战,也是最重要的一场大战。攻占温泉关以后,波斯大军来到希腊雅典城,却发现雅典城是座空城,什么都没有。波斯王薛西斯大怒,下令烧毁了希腊这座最大、最富庶的城市。

在当时的希腊,一直流传着有关太阳神的一个预言:希腊的命运只能靠木墙才能拯救!根据这个预言,有人主张把居民撤往山上去。可是,雅典杰出的海军统帅提米斯托克利对古老的预言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说希腊的未来在海洋,太阳神所说的木墙就是指大船。因此他提议所有的妇女儿童都坐船到亚哥斯的特洛辛与本国的萨拉米斯岛上去躲避,所有的男人都乘着战船,集中到萨拉米海湾。他的建议被雅典和其他城邦的人接受。

就在雅典人转移后不久,雅典的海军就与波斯大军相遇,由于提米斯托克利的策划使波斯人大意交战,经过激烈的作战后,波斯前锋舰队不能抵挡,被迫后撤。而从后面增授的波斯战舰并不清楚战况,它们笛鼓齐鸣,猛往前冲。由于正值顺风,支援战舰冲进海湾,恰好同后撤的前锋舰只迎头相撞,顿时,乱成一团,提米斯托克利见此状况,乘机指挥全军四面出击。波斯舰队进退维艰,被冲撞得七零八落,毫无还手之力,海军统帅阿拉禾西亚见败局已定,只能狼狈后撤。波斯王薛西斯在山头上目睹着这场海战的经过,无奈地看着波斯战舰要么沉没,要么被擒。八个小时的激战,波斯舰队200艘战船多被击沉,50艘被俘获。

薛西斯考虑到整个远征军的前途,面对失败,只好留下一部分兵力在中希腊继续作战,而自己率领其余部队退回到小亚细亚。萨拉米海战之后,希腊开始由防守转为进攻,最终把波斯军队赶出了希腊本土。它是希波战争中,继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之后具有决定性的一战。

马其顿王国是哪一年实现统一的?

腓力二世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统一了马其顿。公元前4世纪前期,摄政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废黜幼主,自立为王。开始了他一生的戎马生涯。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帝国在马其顿地区崛起,他曾征服了小亚细亚、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腊文明带到了中东各地。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由上、下马其顿两地区组成。上马其顿地处高原山区,仅有几个关隘与外界相通。下马其顿土地肥沃,适于农耕,是马其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对于上马其顿有着传统上的宗主权。

马其顿在希波战争初期曾一度依附于波斯,但又常常暗地里给希腊人递送情报。公元前5世纪末,马其顿国都从西北山区的埃格迁到东南沿海的佩拉。到公元前4世纪,摄政王腓力二世自立为王。

腓力年少时曾在底比斯作人质,曾经获得过古希腊奥运会马车赛的冠军;再者,他对希腊诸邦的情况了解很深,所以在他执政时希腊人不敢将其视为蛮族之王。腓力二世执政后,国力迅速崛起。

腓力二世吸取了希腊的先进经验,并采取具有马其顿特色的措施,强化王权、削弱贵族会议与公民大会的权力,推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军事改革,他建立了一支忠于国王的常备军,创立了强大的的马其顿方阵。后来他又侵占了色雷斯的金矿,每年可有稳定的收入以扩充军事。马其顿军队的战斗力迅速超越了希腊其他城邦的军队。他们有强大的舰队以进攻东方各国。

腓力二世在国势强大后,趁着希腊处在城邦混战之际南下侵略希腊。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在中希腊的克罗尼亚打败以雅典、底比斯为首的反马其顿盟军。第二年,腓力在科林斯召集各邦开会,宣布希腊各城邦成立联盟,几乎全希腊都承认了马其顿的霸权,并决定进攻波斯。

自称“巴比伦及世界四方之王”的是谁?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也就是亚历山大大帝,自称为“巴比伦及世界四方之王”。公元前336年夏,亚历山大之父、古代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突然遇刺身亡,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

就在腓力二世遇刺身亡的时候,被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腊各城邦国与色雷斯、伊利里亚等地的一些部落纷纷在此时叛乱或者宣布独立。年轻统帅亚历山大首先率军进入巴尔干半岛北部,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亚诸部落征服,把色雷斯人击退至多瑙河滨。他下决心要远征波斯。

亚历山大以波斯人曾蹂躏过希腊圣地,又参与过对腓力二世的谋杀为借口远征东方波斯。亚历山大怀着征服世界的梦想,离开故土,踏上了遥远的征程。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东征之战。

他开始远征波斯帝国的军队是由步兵3万名、骑兵5千名和战舰160艘组成的。公元前333年秋,亚历山大又在伊苏斯城附近以其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击败了不甘初战失败的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4万与骑兵7千向美索不达米亚挺进,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进行了与波斯的最后一场大规模的决定性战斗。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清晨,亚历山大运用其机动灵活的“马其顿方阵”最终战胜了强劲的对手,亚历山大乘胜东进,占领了东方最大的城市、古代东方的文化中心巴比伦,并为自己加了一个称号——“巴比伦及世界四方之王”。

亚历山大又率军从巴比伦出发,占领了波斯帝国的首都苏撤、波斯波利斯与矣克巴塔那等三座都城。大流士三世逃至北方的大夏,至此古波斯帝国以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马其顿军队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领土后,建立起来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创建孔雀帝国的是何人?

旃陀罗崛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农民家族中,公元前324年,他在印度次大陆建立了统一的王朝,人们因他的出身称这个王朝为“孔雀王朝”,又称“孔雀帝国”。

公元前325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沿印度河南下撤回巴比伦。亚历山大退兵之后,印度次大陆北部人民起义四处发生,政局十分动荡。这时,一个名叫旃陀罗崛多的人成为驱逐马其顿驻军的领袖,他早年在难陀王朝廷供职,他曾经企图趁亚历山大入侵之机推翻难陀王朝,以失败告终。旃陀罗崛多领导的起义军多次成功打败侵略者,大约在公元前324年,旃陀罗崛多便独立为王。

而后,旃陀罗崛多又东进攻下摩揭陀的首都华氏城,终于将难陀王朝推翻,宣告这次大陆北部统一完成。旃陀罗崛多依靠大批常备兵(据说拥兵达60万人),在次大陆进行扩张与征服,并成功地抵御了塞琉古王国的入侵。

旃陀罗崛多统治下的孔雀王朝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帝国,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维护统治,国王是国家的最高主宰,集政治、军事、司法等方面大权于一身。国王之下有一个不大的统治阶层,这些人可以充当国王的顾问和参议,也可以被选拔为各种官员。官员有三类:地方长官、城市长官和军事长官。

孔雀帝国由若干省组成,国王直辖靠近都城的东部与中部省份,边远省份则往往由王子统治。帝国境内还有许多半独立的部落,国王对中央、地方和军队的官员都派密探进行侦察与监督。

孔雀王朝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铁器开始普遍制造与使用;灌溉事业也发展起来,各地开凿了沟渠、水井和池塘;手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以棉纺织品著称的地区;造船、建筑、雕刻等业也有进展。现在保存的有重量可达50吨,高15米以上的刊刻诏令的石柱。

谁被称为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

阿育王,又称无忧王,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他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是一位佛教徒,后来还成为了佛教的护法。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无人能及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居印度帝王之首。

阿育王之名意译为“无忧王”,成为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后,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前半生和后半生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他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

18岁时,他就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来在镇压旦叉始罗城叛乱中立下大功,积累了政治资本。公元前273年,其父王病重,阿育王回国开始争夺王位。传说他杀死了99个兄弟之后才坐稳了宝座,这虽是夸张的说法,但也可看出王位争夺的血腥激烈。

阿育王杀人无数,他在即位后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南亚次大陆的战争,规模最大的一次为公元前261年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的战争。这次战争之后,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印度的事业,但也造成了10万人被杀,15万人被掳走的世间惨剧。

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的战争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也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阿育王被漫山尸体、血流成河的场面所震撼,深感痛悔,从小隐藏在他心中的佛性这时终于被恻隐之心所唤醒,决心皈依佛门,这也彻底改变了他的统治策略。

阿育王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与土地,还在全国各地修建佛教建筑,据说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就有84000座。

阿育王为了传播佛教亲自到各地去朝礼佛的圣迹、修建佛塔、访问有名的大德高僧,还在全国的名胜地方的大山崖上刻上佛的教导。这些是印度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无比瑰宝,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第一次布匿战争于何时爆发?

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为争夺西西里,爆发了第一次布匿战争。在这次战争中,罗马人在意大利南部希腊人的帮助下建立了舰队,罗马人在对这支舰队进行了改进后,保证了他们在以后的海战中占有优势。

公元前264年,锡拉库茨雇佣兵(马美尔提亚人)发动兵变攻取西西里的墨西拿城,这成为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锡拉库茨的统治者希耶罗二世想夺回城市,对马美尔提亚人展开军事行动。马美尔提亚人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求助。罗马军队和迦太基军队开到西西里后发生冲突,揭开战争序幕。

公元前264年,罗马人挫败迦太基人,夺取墨西拿。公元前263年,锡拉库茨与罗马结盟。公元前262年,罗马人占领迦太基据有的西西里重镇阿格里真托,罗马人在陆战中获得全胜。在对封锁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海岸的迦太基舰队的报复行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罗马人在意大利南部希腊人的帮助下组建了一支舰队,其战船与迦太基人的一样,也是桨式战船。但是,罗马人在战船上使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装置(乌鸦吊),从而确保了他们在以后的海战中占据优势。罗马士兵可用这种装置登上敌船。

公元前260年,杜伊利乌斯率领的罗马舰队在米莱附近的海战中第一次战胜安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舰队。此后,罗马人便开始远征阿非利加,以占领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再次得胜,因此,制定了有利于罗马的合约。

第一次布匿战争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他们没有解决对地中海西部地区的政治与经济统治权问题,因为迦太基的经济与政治军事实力并没有被摧垮。

箕氏王朝是朝鲜半岛上的第一个王朝吗?

箕氏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箕子所建立的王朝,不过这只是一个模糊的推测。公元前195年至公元前108年,燕国亡命者卫满推翻了朝鲜半岛上的箕子朝鲜,建立卫氏朝鲜,这是朝鲜半岛历史中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最早的国家。

中国的战国时期,全盛时期的燕国国力曾一度涉足朝鲜半岛,有关地域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也被归入秦朝的统治之下。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逃往匈奴,卫满也带千余名党徒一同前往,进入朝鲜半岛。卫满率领部属刚来朝鲜时,得到朝鲜王箕准的礼待。箕准不仅拜他为博士,还赐给他圭,封给他西部方圆百里的地方。箕准当时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利用卫满为他守护西部边境。然而卫满却是一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利用封地为依托,不断招引汉人流民,积聚自己的政治、经济力量。

公元前194年,羽翼已丰的卫满,派人向箕准假传汉朝要派大军来进攻的急信,请求回到准王身边来守护他。箕准上当后答应了卫满的请求。于是卫满趁此机会,率军向王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进发,一举攻取王都,自立为王,国号仍称朝鲜,历史上称其为“卫氏朝鲜”。卫氏王朝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与西汉燕地相邻。此时的西汉正处在汉惠帝时期,天下初定,汉廷批准辽东太守主动和朝鲜国王卫满相约:卫满为汉朝藩属外臣,为汉朝保卫塞外,不让汉朝边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领朝见汉朝天子,以及各国和汉朝通商,卫满不许从中阻扰。而汉朝答应给予卫满以兵力与物资上的支援作为对朝鲜王朝的回报。

有了西汉藩属外臣的身份和汉廷的军事、经济的支持后,卫满开始不断地侵凌与征服临近小邦,真番、临屯都主动前来归顺,它的领地扩大到方圆几千里,卫氏政权的势力因此迅速膨胀。卫满的孙子右渠成为朝鲜王时,更是大量招引汉人流民,以此来扩充卫氏政权的实力;而随着卫氏势力的日益雄厚,右渠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汉朝通商朝贡,而且还阻碍邻近真番等小国和汉朝通商朝贡。

罗马灭亡迦太基是通过哪一次战争?

第三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后、最短的战争。从公元前149年至公元前146年,通过三年作战,独立的迦太基国家便不复存在了。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以后,罗马忙着东西作战:在东边,忙着征服希腊帝国;在西边,忙着压制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叛乱。但是罗马人还是视迦太基为眼中钉,因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迦太基差点攻进罗马城。元老们每次不论什么话题演讲最后,都有同样的一句话:“迦太基一定要消灭!”

迦太基战败后,虽然在政治上一蹶不振,但到公元前2世纪时,商业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又迅速复兴,这种复兴也招致罗马的忌恨,决心消灭迦太基。公元前150年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出兵迦太基,迦太基被迫自卫。罗马借口迦太基破坏和约,于公元前149年开始了与迦太基的第3次布匿战争。

罗马军队在北非登陆后,迦太基曲意求和,答应交出人质与武器,但罗马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拆毁迦太基城,居民迁到距海至少15公里的内地等。迦太基人愤然拒绝,转而抵抗,罗马军队围攻迦太基城两年未下。

公元前146年春天,迦太基发生饥荒,并且疾病流行,罗马军趁机以强大兵力破城而入。迦太基陷落后,城市被夷为平地,25万居民经过战争幸存的不到5万人,而且还都沦为奴隶。

罗马在迦太基设置了阿非利加行省,宣告独立的迦太基国家被完全消灭了。

贵霜帝国在哪里?

贵霜帝国是地处中亚地区的一个古国,在迦腻色伽一世以及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鼎盛时期(105~250年)的疆域从今天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和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140年,月氏人南下到大夏。当时月氏人共有五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消灭了其他的四个翕侯,统一五部,建立起了贵霜国家。随后丘就却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与今克什米尔地区,后定都在高附(今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公元90年,贵霜王因求婚于汉公主,被班超拒绝,派遣副王谢率军七万攻打班超,被班超打败后纳礼求和。此时的班超一直不知贵霜王名,仅以“月氏王”称呼他。2世纪初,阎膏珍即位,再次征服印度西北部,在中亚吞并锡斯坦,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花拉子模,国势大张,形成中亚的一个庞大帝国。

183~199年,胡毗色伽二世在位期间,已经开始显露衰败迹象,它对中亚的控制也减弱。约公元213年,波调即位后,贵霜势力在中亚又有所扩展,曾一度重新控制花拉子模,并同亚美尼亚库斯诺依斯结盟对抗萨珊王朝。233年,萨珊王阿尔达希尔一世率军攻入锡斯坦,然后经呼罗珊进入花拉子模,接着攻入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坦叉始罗,这给贵霜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不过在波调死后,贵霜仍控制着印度河以东地区。

到公元3世纪贵霜帝国已分裂为若干小的公国,其年代和历史是非常模糊的。

斯巴达克起义的领导人是谁?

公元前73年(有些史料为前74年)至公元前71年,角斗士斯巴达克领导的斯巴达克起义,是在罗马帝国境内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罗马奴隶社会内部(即奴隶主和被剥夺人权、遭受残酷剥削的奴隶之间)的阶级矛盾。

公元前73年的一个深夜,位于罗马中部卡普亚城的角斗士们击倒守卫的士兵,拔出士兵身上的短剑,冲出牢门,打开沉重的铁门挥舞着镣铐向维苏威冲出。这次角斗士起义的领袖是斯巴达克,他原来是希腊东北的色雷斯人,在一次反罗马的战斗中被俘获而沦为奴隶,他生得英俊健美,勇毅过人。因为他聪明而且富有教养,体格健壮,他的主人把他送进角斗士学校,想将他训练成一名出色的角斗士。

在角斗士学校,他以勇敢与智慧,成了角斗士们的精神领袖。他利用一切机会劝说角斗士们要为自由而死,而不应成为罗马贵族取乐的牺牲品。在他组织了200多个角斗士准备暴动的时候不慎泄密,于是他决定提前行动,结果仅有78人冲出虎口。斯巴达克起义军迅速壮大,他大量收容坎帕尼亚省的逃亡奴隶、角斗士、破产农民和从罗马军团逃出的士兵,人数达到1万。他们多次打败了罗马军许多小部队,他还对士兵进行训练,宿营和行军也都有严格的制度。公元前73年秋,罗马派大法官瓦里尼乌斯率军队讨伐斯巴达克,遭到起义军痛击。

罗马元老院力图尽快镇压起义军,派遣格奈乌斯·庞培与玛库斯·路库鲁斯两支军队分别从西班牙与色雷斯驰援克拉苏。斯巴达克决定对克拉苏进行总决战,以阻止罗马军队会合。他以急行军率军北上,迎击克拉苏,斯巴达克(6万人)全军在阿普利亚省南部一场激战中被击溃,斯巴达克奋战在最前列,直到牺牲。

谁是首个古罗马“祖国之父”?

在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祖国之父”是一个向其拥有者表示敬意的头衔,类似于近代的“国父”。但它并不意味着某人创建了一个新的国家,而是因为其拥有者在维护其祖国(罗马)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著名的演说家西塞罗成为第一个接受“祖国之父”头衔的人。

“祖国之父”的头衔是由罗马元老院授予的,和其他所有的罗马共和国的头衔一样。第一个接受“祖国之父”头衔的人就是著名的演说家西塞罗。他因在执政官任期内镇压了喀提林阴谋从而获得了“祖国之父”的称号。

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与哲学家。出身于古罗马的奴隶主骑士家庭。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学的很快并且很快成为了罗马关注的焦点。因而他得以师从罗马执政官学习罗马法。他善于雄辩,成为罗马政治舞台的显要人物。

他从事过律师工作,后来进入政界,于公元前75年在西西里担任刑事推事官。公元前70年,他因起诉了西西里的前执政官加伊乌斯而在法学界名噪一时。公元前63年,西塞罗成为了第一个图留斯家族中首个担任执政官的“新人”,也是三十多年以来第一个通过选举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在这一时期,他的突出政绩在于镇压了喀提林阴谋。开始时期他是一个倾向平民派的代表,以后成为贵族派并于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

前49年,恺撒侵入意大利,与凯撒政见不合的西塞罗逃往罗马。那年6月,西塞罗逃出意大利并前往希腊。恺撒在前44年3月15日被“释放者”刺杀,之后马克·安东尼在希腊击败刺杀凯撒并且外逃的布鲁图斯的军团,同时派人刺杀了西塞罗。

“前三头”是什么?

公元前73年,罗马爆发了斯巴达克斯奴隶大起义。苏拉的两位部将克拉苏与庞培在镇压这次起义过程中一度成了罗马的风云人物。但是因为与元老院的冲突,他们废除了苏拉留下的制度。公元前60年,克拉苏、庞培和盖厄斯·儒略·凯撒结成秘密的政治同盟,一起反对元老院,史称“前三头”。

公元前58年,盖厄斯·儒略·凯撒出任山南高卢总督,他利用山北高卢各部落间的不和与日耳曼人入侵高卢之机,作战三年,占领了大部分高卢的领土。盖厄斯·儒略·凯撒的声望与势力都因此大增,引起了庞培的嫉妒和戒心。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对安息的战争中失败阵亡,“三头”剩下了“二头”。庞培便和元老院相勾结反对盖厄斯·儒略·凯撒。

公元前49年1月1日,元老院作出决议:盖厄斯·儒略·凯撒在高卢总督任期届满之后,必须解散军队;如果拒绝,他将会被宣布为祖国之敌。这项决议宣告了庞培与盖厄斯·儒略·凯撒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1月10日,盖厄斯·儒略·凯撒越过分割他管辖的高卢和意大利本土之间的卢比肯河,进军罗马,从而引发内战。庞培被元老院任命为指挥官前往应战,在帕萨卢斯战败后仓促逃到希腊。盖厄斯·儒略·凯撒占领了罗马,之后被元老院任命为独裁官。

但是盖厄斯·儒略·凯撒没有选择这一个临时性的职位,而当选了前48年的执政官。不久,盖厄斯·儒略·凯撒开往希腊和庞培展开决战,把庞培赶到埃及,盖厄斯·儒略·凯撒又追到了埃及。埃及国王为了讨好盖厄斯·儒略·凯撒,杀了庞培。

公元前45年,盖厄斯·儒略·凯撒结束了长达4年的内战,带着埃及女王和他们的儿子凯萨里奥凯旋罗马,成为了罗马唯一的最高统治者,标志着前三头同盟的统治彻底结束。

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高句丽(前37~公元668年)、百济(前18~公元660年)、新罗(前57~公元935年)占据朝鲜半岛,这三个国家也就是当时朝鲜的三国时代。

朝鲜半岛三国时代和中国的三国时代不同。中国的三国是由一个国家分裂而形成,朝鲜却是三国不同发展而形成的,最后也没有统一到同一个国家。公元3世纪时,三个国家发展成熟,形成三雄争霸的局面。

高句丽是三国中最早建立起来的国家,它在鸭绿江南北两岸区域兴起,它也是三国中最大的国家。公元前37年,高句丽县成立于西汉玄菟郡,它先后定都辽宁的恒仁与吉林的集安,427年迁都平壤。高句丽对中国中原政权叛服无常,但总体上叛少服多。公元372年,它把佛教定为国教。5世纪,在好太王与长寿王统治下,高句丽进入鼎盛时期。公元668年高句丽为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

高句丽建立者朱蒙的两个儿子因继承问题逃亡马韩,建立了百济王国,大致在今汉城的位置。百济吞并了马韩部落。4世纪时,百济达到鼎盛时期,统治了朝鲜半岛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后来,高句丽扩张,进攻百济,它被迫把都城迁到泗沘(现在的扶余郡)。384年,佛教从高句丽传入百济。公元660年,百济为唐朝与新罗的联军所灭。

公元前57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东南部地区,尔后吞并了辰韩部族从而立国,国号为“徐罗伐”。公元503年,王国正式改名为“新罗”。6世纪中叶前,新罗吞并了伽倻,高句丽与百济两国闻讯后结盟,新罗的都城在金城(今属韩国庆州)。公元528年,佛教被定为国教。高句丽文化与百济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新罗的文化不同,其独特的黄金制品显示出其文化上还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

公元660年与668年,唐朝联合新罗先后消灭百济和高句丽,朝鲜半岛三国时代宣告结束。

你知道埃及艳后是谁吗?

克丽奥佩托拉七世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法老,也就是埃及艳后。公元前30年,屋大维进攻埃及,克丽奥佩特拉自杀身亡,埃及并入罗马,终结了古老的埃及文明。

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是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和克丽奥佩特拉五世的女儿,她生于公元前69年,从小在骄奢淫靡的宫廷中长大。克丽奥佩特拉七世是一个才貌出众、擅长手腕、聪颖机智、心怀叵测而一生富有戏剧性的人。

公元前51年,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父亲去世,他留下遗嘱指定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和她的异母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公元前63~前47年)为继承人,共同执政。但他们两人因派系斗争和争夺权力而失和。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于公元前48年被逐出亚历山大里亚后,在埃及与叙利亚边界一带聚集军队,准备攻入埃及。

此时,恺撒追击庞培来到埃及,对埃及的王位之争进行调停。托勒密十三世却在对恺撒的亚历山大里亚战争中失败,溺死于尼罗河。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依靠恺撒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在名义上则按照埃及的传统,与另一异母兄弟托勒密十四世结婚,共同统治埃及。为了取悦于恺撒,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百般逢迎,盛宴款待,陪伴他乘坐游船溯尼罗河而上,观赏风光。

恺撒死后,安东尼称雄于罗马,并于公元前34年出征亚美尼亚。得胜后,他不是在罗马而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按照埃及的礼仪来举行凯旋式。两人同登黄金做成的王座,克丽奥佩特拉称为“诸王之女王”,其子托勒密十五世称为“诸王之王”。

公元前30年,屋大维进攻埃及,包围亚历山大里亚,安东尼和克丽奥佩特拉七世都自杀而死,而这也宣告了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结束。

公历是在什么时候实行的?

恺撒根据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计算的历法,决定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执行《儒略历》,把一年设12个月,四年一闰,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在1582年后又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

《儒略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是一部纯粹的阳历。它把全年分设为12个月,单数月是大月,长31日,双月是小月,长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8日,闰年为29日。每年设365日,每四年一闰,闰年366日,每年平均长度是365.25日。《儒略历》编制好之后,盖厄斯儒略·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又从2月减去一日加到8月内,还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

之前,罗马人的纪年方法是把一年分成12个月,每月30或31天,全年355天,另有包含27个日的“闰月”,有时会夹在二月与三月之间,这样闰年里就会有377或378天。在这样一个历法系统里,平均下来每年有366又1/4天。

本来这个历法是为了切合太阳的运行规律的,但是由于闰月的添加是由罗马神官们自行决定的,所以在战争时代或者其他一些宗教活动荒废的时候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法宣布哪一年为闰年,所以历法就会大大地偏离太阳规律。

同时由于消息传播的方式不发达,远离城邦居住的居民甚至一直不能了解到神官发布的闰年通告,由此导致许多人对这天的日期一无所知。这个情况在凯撒当政时期变得尤为严重,因此凯撒决定进行历法改革,永久的把历法和太阳运行规律结合起来,不受宗教活动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

《儒略历》比回归年365.2422日长0.0078日。因此400年要多出3.12日。公元325年,规定春分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1500年后由于误差变得较大,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进行改善和修订,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世界通用的公历。

凯撒是什么时候遇刺的?

公元前44年,凯撒宣布将远征帕提亚,以拯救在卡莱会战中被俘虏的九千名罗马士兵。但是,当时的占卜师却说“只有王者才能征服帕提亚”,此举让共和派议员认为凯撒终将称王。这一年2月份的一个典礼上,执政官安东尼把花环献给凯撒,并称呼凯撒为王。反凯撒一派则更为恐惧,于是策划谋杀凯撒。

以该尤斯·卡西乌斯、马人可斯·布鲁图斯、德基摩斯·布鲁图斯为首的参与反对恺撒阴谋的大约有60多人,他们自称为解放者。这些人在刺杀凯撒前曾与卡西乌斯会面,卡西乌斯告诉他们说如果东窗事发他们就必须自杀。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一群元老叫凯撒到元老院去读一份要求凯撒把权力交回议会陈情书,可是这陈情书是假的。当马克·安东尼从一个叫做卡斯卡的解放者那里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赶紧到元老院的阶梯上要阻挡凯撒。可是这些参与预谋的元老先他一步找到了凯撒,把他领到了剧院的东门廊。

凯撒在读这假的陈情书的时候,卡斯卡把凯撒的外套脱开之后用刀刺向他脖子。凯撒警觉到卡斯卡,转身抓住卡斯卡的手,并用拉丁语说:“恶人卡斯卡,你在做什么?”被吓到的卡斯卡转向其他元老,用希腊话说:“兄弟们,帮我!”

这时,包括布鲁图斯的所有人都开始刺向凯撒。凯撒想要脱逃未果,最后这些人把他翻倒在地上,将他杀害了。阴谋者本想把他的尸体投入台伯河,但是慑于执政官马克·安东尼与骑兵长官雷必达而没有这样做。

古罗马帝国是谁开创的?

公元前30年,屋大维进兵埃及,打败了自己的对手,成为古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屋大维是古罗马的杰出政治家,也是他使帝制替代共和制度,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开创者。

安东尼原是恺撒的心腹部将,雷必达为骑兵长官,屋大维是恺撒的养子,三人于公元前43年公开结盟后,借口为恺撒报仇实施大屠杀,以摧毁敌对力量。

屋大维是杰出的政治家,成为三巨头时还不满20岁。他坐镇西方之后便开始了早已胸中有数的计划。公元前36年,他借助雷必达的兵力消灭了西西里庞培的残余势力,接着又引诱雷必达的士兵倒戈,剥夺了雷必达的兵权。三头只剩下了两头。此时,屋大维虽然在意大利得势,但安东尼在东方也巩固了统治地位,并在埃及当起了模范丈夫,屋大维又开始了他的下一步计划。公元前32年,屋大维带着武装随从,迫使拥护安东尼的两个执政官与300名元老逃往埃及,安东尼一纸休书遗弃了屋大维的姐姐。为了报复,屋大维破坏古老的习俗,迫令神庙贞女交出安东尼的遗嘱,并向元老院宣读。结果激起罗马人的不满,于是元老院与公民大会剥夺了安东尼的一切职权,并向埃及女王宣战。

公元前31年,屋大维与安东尼在阿克兴海角决战,在其将军兼好友阿格里帕的帮助下逆转战局,埃及女王克丽欧巴特拉和安东尼逃脱到亚历山大。回亚历山大之后,女王并没有公布实情,而是散播屋大维战败的消息。公元前30年,屋大维进兵埃及,保卫亚历山大。当时安东尼与克丽欧巴特拉经过阿克兴海战后实力大减,已无力与屋大维抵抗。

女王和安东尼最终自杀,女王在自杀前派人给屋大维送去遗书,遗书中请求屋大维将她和安东尼合葬。之后,埃及被并入罗马版图,屋大维接着凯旋罗马。一个世纪之久的内战终于结束,共和国最终被帝制替代。

庞贝古城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庞贝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距维苏威火山10公里,是古罗马第二大繁华富裕的城市。公元79年9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被湮没,古城消失。

公元前8世纪,庞贝是由地中海天然良港的一座小渔村逐渐发展为城市。几百年之后,它成为仅次于意大利古罗马的欧洲第二大城。庞贝北距罗马300公里,西接著名的西西里岛,南通希腊与北非,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亿万年来,庞贝城北维苏威火山因多次喷发而带来的奇异岩浆土、火山石和地热温泉,使庞贝声名远播。那一大片略带焦味的肥沃岩浆土,使庞贝出产的葡萄个大汁甜,酿酒绝佳,成了各地贵族争购的上品。那昼夜不绝的地热温泉,不但诱人入浴,更吸引许多贵族、富商纷纷来到庞贝造花园、建别墅,并连片开发娱乐场馆,使庞贝很快成为烟柳繁华之地。其黑中透着亮红的火山石,因有止痛、安神、止血的神奇功效,人人都争相拥有。

根据发掘出来的庞贝古城可知,庞贝城略呈长方形,有城墙环绕,四面设置城门,城内大街纵横交错,街坊布局有如棋盘。据记载,庞贝城是由奥斯坎斯部落兴建的,是一座人口稠密,商旅云集的小城。公元前89年,庞贝城被罗马人占领,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到公元79年为止,这里早已成为富人的乐园,贵族富商纷纷到此营建豪华别墅,尽情寻欢作乐。庞贝城人口超过2.5万人,成为闻名遐迩的酒色之都。

在庞贝古城中,重要的建筑围绕着市政广场,有朱庇特神庙、阿波罗神庙、商场等,此外还建立了剧场、体育馆、引水道等罗马市政建筑必备设施。作坊店铺都按行业分街坊设置,连同大量居民住宅,构成研究罗马民用建筑的重要实物。这里的厅堂廊庑多施壁画,是古典壁画重要的遗存。这些壁画都有较高水平,它们被发现之后,对欧洲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影响非常大。

但是在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情况下,这座高度发达的古城一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庞贝由于被火山灰掩埋,所以街道房屋保存较为完整。从1748年起考古发掘持续至今,为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与证据。

你知道日本国的起源吗?

《三国志》中《魏志·东夷传》倭人条(通称魏志倭人传)记载的倭女王国名为“邪马台国”,被后人认为是日本国家的起源。

早在《后汉书》中就有关于光武帝刘秀赐予倭国使者金印的记载,在晋朝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之中也用了约两千字的篇幅介绍了三国时代倭国的情况。文章提到,当时的日本有一个下属30多个小国的女王国叫“邪马台国”,邪马台国已是控制相当大地域的阶级国家,尽管其阶级分化与国家机构仍未尽成熟。而统治该国的女王就是“卑弥呼”。

据书中记载,邪马台国历代以男人为王,但在连续六七十年的战乱之后,他们拥立了卑弥呼担任女王。卑弥呼擅长用鬼神之事迷惑百姓,年纪虽然很大却并未结婚,只有一个弟弟辅佐朝政。卑弥呼为王之后,从来没有外人见过她的面,只有千名仕女和一名送伙食的男人出入于宫闱之中。

据记载,公元238年,卑弥呼派遣使者难升米朝来朝见魏王曹睿,魏王把刻有“亲魏倭王”的一枚紫绶金印赐予卑弥呼,此外,还包括铜镜百枚在内的礼物等等。邪马台国和另一个由男王统治的狗奴国向来不和,她特地再次派遣使者来到魏国求助,魏王派出使者并发檄文表示支持邪马台国,但是狗奴国对魏王的檄文很不在意。在长期的战争中,卑弥呼去世。卑弥呼女王死后,葬仪隆重,“大作冢,径百余步,殉葬者奴婢百余人。”邪马台国之后拥立了一名男性为王,但是引起国中大乱,只好再次拥立卑弥呼一族的女性“台与”为女王,这才平息了内乱。

之后,台与派遣使者来到中国,然而那时中国的三国时代已经结束,晋朝占据了主导地位。从那之后,邪马台国就从中国的史书中失去了踪影。

巴高达运动发生在哪个时期?

公元3世纪70年代,高卢下层人民发动反抗罗马帝国的运动,因参加者自称“巴高达”(高卢语意为“战士”)而得名。这次运动使罗马在高卢的统治陷于瓦解,到80年代起义军遭到镇压,5世纪时再度兴起,给罗马政府以沉重打击。

巴高达的名称源于克勒特语“斗争”一词,意为“战士”。巴高达的队伍,主要由奴隶与隶农组成。公元269年,巴高达开始起义,不久,起义者围攻了鲁格敦高卢的奥古斯托敦城(奥登)。这个城市原来和罗马城订有兄弟联盟的条约。奥登城向罗马求援,罗马皇帝当时正忙于同哥特人斗争,因此无力援救。

巴高达的队伍经过七个月的围攻最终攻克了奥登城,杀死了一部分奴隶主贵族,剥夺了他们的财产。这次起义坚持了三年多,后来被罗马皇帝奥勒良(270年~275年)强行镇压。但是,巴高达运动并未就此停止,从283年起,巴高达的队伍又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斗争。这次斗争仍把鲁格敦高卢作为中心。这些以农民为步兵,以牧人为骑兵的巴高达部队,攻城陷阵,焚庄园,杀富豪,分地分财。他们选举两位首领埃里安与阿芒德作为皇帝,自铸钱币。

皇帝戴克里先在286年派共治者马克西米安前往高卢进行镇压,马克西米安在几次的战斗中都被化整为零的巴高达挫败,士兵临阵退却。后来,马克西米安使用十一抽杀法处罚退却的士兵,最后才镇压了这次起义。巴高达运动的胜利进展,使罗马统治阶级非常震惊。449年,罗马大将艾息阿斯带领大军压境,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巴高达分子最终被打败了。余众转移至西班牙北部,以塔拉哥行省为中心组织暴动。

巴高达余部仍继续活动直到5世纪末才结束,坚持斗争了两百余年之久,沉重地打击了罗马的统治。

戴克里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改革的?

公元284年,宫廷亲卫队首领戴克里先被军队拥立为帝。继位之后,为了挽救罗马帝国的危机,挽救腐朽没落的奴隶制,加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戴克里先随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他开始了行政改革,消除共和国残余。戴克里先继位之后,剥夺了元老院所有的政治权力,所有与共和制有联系的行政官职例如执政官、监察官、保民官等都成了荣誉称号,全部政权都集中到了皇帝与以皇帝为首的官僚机构手中。

为了解决帝位继承问题,并解答谁是帝国东西两部的新皇帝,戴克里先创立了分别由四位统治者治理的“四帝共治制”。“四帝共治”就是把帝国划分为4个部分,东西两部分别由两位主皇帝统治,再各以一位副皇帝辅政。同时戴克里先进行了行省改革,把整个帝国划分为12个大行政区,在各行省,军权与民政管理权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官吏手中。

其次戴克里先又进行了军事改革,把军队分为边防军与巡防军两种。巡防军用以镇压人民起义,从事远征,边防军则用以对付外族入侵。

再次是财政改革,戴克里先改革税制,赋税以实物为主,并统一税制。他把帝国的领土分成若干个固定的税区,农村居民一律课征土地税与人头税。城市无地的居民只纳人头税,缴纳货币。

最后戴克里先对币制与物价进行了改革。他规定每个标准金币的含金量为5.45克,比奥古斯都制造的金币减轻了三分之一,但比3世纪危机时制出的劣质金币含金量多一些,以应对当时的货币贬值。由于黄金和物资缺乏,金币发行后很快就被人收藏起来,物价依旧上涨。为抑制物价,他又颁布“物价敕令”,对各种物品与各种工资标准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这些措施改革(尤其是经济方面)违背了客观规律,完全建立在强制实行的基础上展开,虽然暂时稳定了帝国的统治,但好景不长,不久便失去了作用。

君士坦丁堡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312年,君士坦丁一世在罗马的米尔维桥战胜了罗克森提乌斯(马克西米安的儿子),成了西部唯一的皇帝。他在公元323年击败了李锡尼乌斯,成为了罗马世界的唯一统治者,为了表示专制政体的彻底建立,君士坦丁宣布拜占庭为帝国的首都,并取名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的城市。

君士坦丁在其统治期间,首先废除了“四帝共治制”,加强皇帝的个人独裁统治;他授权三个儿子治理帝国各地。君士坦丁还进行了戴克里先的官僚改革,增加了官僚职位,扩大了官僚人数,同时实行官阶制,以严格的等级划分全国官员,按阶品授以尊贵的头衔,并享有一系列特权。

皇帝的意旨成为唯一的法律。凡是涉及皇帝本人的一切措施均冠以“神圣的”形容词,皇帝本身被神化了。在军队方面,君士坦丁用皇帝直接控制的宫廷亲卫队来替代近卫军。这样,近卫军长官也就失去了其军事势力,军事领导权则交给“军事长官”与他的副手“骑兵长官”手中。同时,他又降低了边疆驻军的重要性与他们的实力,使他转变为地方民兵性质,由地方将领指挥。

此外,他还极大地增加了军队中日耳曼人的比例,大量接受日耳曼人在内地以及边防服役,有的甚至进入了宫廷亲卫队。由四万名哥特人构成的“联盟者”队伍从帝国政府那里领取饷银,为帝国服务。

为了表示专制政体的彻底建立,君士坦丁还永远地离开了罗马,并于公元330年正式对外宣布拜占庭为帝国的首都,罗马的元老院被迁到新的首都。新首都建立起华丽的政府建筑物和神庙,并取名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的城市。从此,君士坦丁堡比罗马城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君士坦丁的迁都表明,罗马城在帝国统治区内的地位日趋下降。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的“米兰敕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表示会免除教会神职人员的徭役,偿还他们先前被没收的财产,最终使基督教成为罗马皇帝对内实行统治的精神工具。

谁被称为“上帝之鞭”?

阿提拉时期的匈奴帝国是匈奴史上的最后一章,也被称为最辉煌的一章。由于他使罗马人蒙羞,使日尔曼人闻风丧胆,人们把他与他的匈奴铁骑称为“上帝之鞭”。

公元433年,27岁的阿提拉和他的兄弟布来达一同从他们的叔父罗阿斯手中继承了帝国的王位。阿提拉登基成为匈奴帝国的国王之后,匈奴人力量开始崛起。

西方史书上关于阿提拉本人各方面的记载,有不少的贬损。据记载,阿提拉年轻时作战勇猛,称王之后则更是运用他的头脑完成了对北方的征服。他表现出了勃勃野心与高超的政治外交手腕,并且为人狡猾、残忍。作为匈奴王的阿提拉,他的步态与举止都显示出了一种傲居全人类之上的自负和傲慢。

据传说,他曾自称拥有战神之剑,所以他的部下觐见时,如果正面直视他就必须得后退,否则就会烧坏自己的眼睛。他有一个转动眼珠的习惯,而且极其凶猛,好像他乐于欣赏受他惊吓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恐惧。

阿提拉生活上崇尚简朴,但臣民都对他非常惧怕。在他外出巡查的时候,只要见到他必须朝着他欢呼,来表示敬畏。在西方的历史传说中,阿提拉十分凶狠残暴,专门喜欢做劫掠城市的恶行,并且身上集中了极端的邪恶,婴儿看到了他都会死去。

据说,阿提拉身材矮胖,双肩很宽,短粗的脖子上长着一个硕大无比的头颅,有粗硬的黑发以及稀疏的胡须,鼻子扁平,一双黑眼睛锐利而阴鸷。这种描写似乎有些不太恭敬,但有一点毫无疑问,阿提拉是一个东方人的形象。这说明匈奴人在经过三百多年的西迁之后,并没有被其他民族混血而失去了原本的体质特征。

西罗马帝国在哪一年灭亡?

罗马帝国于286年被戴克里先分为两部分,位处西部的帝国称为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9月4日,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奥多亚塞威迫退位,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公元410年8月24日夜间,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的领导下第三次围攻罗马城,城内奴隶乘机响应,在半夜里打开城门,西哥特人占领并洗劫了这个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心。6天后,为了维持西罗马帝国的名号,西哥特人扶植了一个傀儡皇帝。439年,汪达尔人建立了汪达尔——阿兰王国,定都迦太基。他们不断从海上袭击罗马帝国,先后占领科西嘉岛与西西里岛,进一步削弱了帝国已衰退的商业。455年,汪达尔首领盖塞里克趁乱入侵,攻进罗马并杀掉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将罗马城洗劫一空。

公元450年,西罗马拒绝了匈奴大帝阿提拉大单于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的要求。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在今天的巴黎市郊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展开了大决战。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攻。公元452年,匈奴帝国经过休整,又一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他们攻入了意大利,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毁,随后西罗马求和。

西罗马皇帝招募日耳曼人作雇佣军来维持统治,但不久皇帝成了雇佣军的傀儡,完全丧失了实际权力。在匈奴帝国崩溃之后不久,受匈奴引发的蛮族西迁所影响,被匈奴摧残的西罗马帝国也彻底走向了绝路。公元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只有6岁的西罗马皇帝罗慕洛。至此,东部的罗马政府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公元476年后,罗马帝国在许多蛮族王国侵入的情况下渐渐分裂成十个王国,西罗马的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在西欧的崩溃,西欧历史也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对西方文明影响仅次于《圣经》的是哪部法典?

古罗马完备的法律体系,包括市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自然法(适用于所有人)与国家关系法(用于调节罗马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对西方文明有很重要的贡献。其中《民法大全》被认为是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仅次于《圣经》的一部法典。

公元534年,在东罗马帝国国王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编撰完成《民法大全》。该法典基本思想与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它的影响仅次于《圣经》。

其法典的主要内容包括: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乃诚实契约之根基;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提起诉讼、为他人担保、担任律师;未成年人也不得参与公务。

法典还规定:人人都应养育自己的后代;任何人若遗弃孩子,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家长或监护人如果弃自己的孩子于死地,则当孩子被他人出于同情之动机救助后,原家长或保护人根本无权得到孩子;尊重和服从习俗,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当几名罪犯与同一桩案子有牵连时,对他们的审讯应从其中胆小怕事者和年幼者开始。

这一部影响重大的法典,成为了西方立法的典范之作。 OMt+GjAJzUVhPtiZG+jnXVJXfFBZcYXaBCJkM+8xaGJIjzyEDfMK+IyMaLpp+m3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