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在人的一生中,总要面对失败与挫折,不管遇到什么结果,你必须要从检查自身做起,不要埋怨任何人。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征服世界并不伟大,只有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记住:积极面对挑战,不消极逃避竞争。勇于承担责任而不遇事推诿,树立必胜的信念,培养优良的道德品性,时时处处适应社会生活,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第一章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困境激励你成功。

罗伯特·巴拉尼1876年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他的父母均是犹太人。他年幼时患了骨结核病,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此病无法得到根治,使他的膝关节永久性僵硬了。父母为自己的儿子伤心,巴拉尼当然也痛苦至极。但是,懂事的巴拉尼,尽管年纪才七八岁,却把自己的痛苦隐藏起来,对父母说:“你们不要为我伤心,我完全能做出一个健康人的成就。”

父母听到儿子这番话,悲喜交集,抱着他泪流满面,不知该说些什么。巴拉尼从此狠下决心,埋头勤奋读书。父母交替着每天接送他到学校;一直坚持了十多年,风雨不改。巴拉尼没有辜负父母的心血,也没有忘掉自己的誓言,读小学、中学时,他的成绩一直保持优异,名列同年级学生前茅。

他18岁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900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巴拉尼留在维也纳大学耳科诊所工作,当一名实习医生。由于巴拉尼工作努力,在该大学医院工作的著名医生亚当·波利兹很赏识他,对他的工作和研究给予热情的指导。巴拉尼对眼球震颤现象深入研究和探源,经过多年努力,于1905年5月发表了题为《热眼球震颤的观察》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标志着耳科“热检验”法的产生。巴拉尼再深入钻研,通过实验证明内耳前庭器与小脑有关,从此奠定了耳科生理学的基础。

1909年,著名耳科医生亚当·波利兹病重,他主持的耳科研究所的事务及在维也纳大学担任耳科医学教学的任务,全部交给了巴拉尼。繁重的工作担子压在巴拉尼肩上,他不畏劳苦,除了出色地完成这些工作外,还继续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入研究。1910年至1912年间,他的科研成果累累,先后发表了《半规管的生理学与病理学》和《前庭器的机能试验》两本著作,由于他工作和科研方面有突破性的贡献,奥地利皇家授予他爵位。1914年,他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巴拉尼一生发表科研论文184篇,医治好许多耳科绝症。他的成就卓著,当今医学上探测前庭疾患的实验和检查小脑活动及其与平衡障碍有关的实验,都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像巴拉尼这样,从小残疾且家庭贫困,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可以说与他不向困境屈服并善于从中掘取人生财富不无关系。假如没有贫困和残疾的刺激,他也许会成为一个衣食无忧的平凡人;假如他在这种困境中消沉退缩,不思进取,那么无疑等于在深渊中越陷越深。幸运的是,巴拉尼在父母的帮助和自己的决心与努力下,时刻用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规律调整着自己的行为和方向,超越自己的缺憾。这样,另一条更宽的大道把他从困境中引领了出来,使他走向了一种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

不怯于接受挑战

她是一位世界纪录的创造者,她成功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她的名字叫胡达·克鲁斯。这些都不足以引人注意,那么,当你知道她做这件事时已经是90岁的高龄,你还会不惊奇吗?

当别的年届70的老人,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到了人生的尾声,并且开始安排后事时,她——胡达·克鲁斯,却在学习登山。因为她相信: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力所能及和对这件事有什么样的看法。于是,在70岁高龄之际她开始接受登山训练,攀登上了几座世界上颇有名的山,最终以90岁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的最高纪录。

70岁开始学习登山,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但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成功者的首要标志,是他永远以积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一个人如果总是采用积极思维、不怯于接受挑战和应对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一个人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他的态度。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有效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因为缺乏积极思维,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失败和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他们徘徊在失败的阴影里,只能眼看着别人成功。

每个人都有诸多的遗憾:比如想旅游的人有时间时没有钱,有钱时却又没有了时间;想创业的人有能力时没机会,有机会时却又没了能力;靠体力吃饭的人年轻时用健康换金钱,老了又用钱来买健康等等。但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灵归于死寂,总是想:我年龄大了,已不属于这个时代了,不会有属于我的辉煌了!

人到中年,最容易产生这样消极的想法,认为自己这辈子已经步入一个既定的轨道,不再有种种的年轻时的冲动和欲望,只要安分守己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就行了。这种斗志和进取心的消失是最可怕的,它意味着已习惯了自甘平庸与落魄。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算命先生为一个人算他的将来,说这个人20多岁时诸多不顺,30多岁时虽多方努力仍一事无成。那人焦急地问:“那40岁时呢?”算命先生说:“那时,你已经习惯了。”这是一个让人内心猛然一震的故事,竟有当头棒喝之感。

经过一系列的生活磨难之后,难道我们真的要被迫接受一种无奈的现实,麻木不仁地走向人生的终点吗?“绝不!”我们要在心里大声对自己说。经过这十几年的磨练,你也许没有取得别人眼中的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完了,就必须放弃。也许你已经把年轻时的万丈雄心收起,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在做着一些普通事。你的心境归于平和,但绝对不能趋于死寂,要像胡达·克鲁斯老太太那样,设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切实可行的目标,让自己每时每刻都有一颗积极的心,尽力干好并享受自己手头的每一件事,执著地爬上属于自己的高峰。

想要人生精彩,就不要轻易下结论否定自己,不要怯于接受挑战,只要开始行动,就不会太晚;只要去做,就总有成功的可能。世上能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成功之门一直虚掩着,除非你认为自己不能成功,它才会关闭,而只要你自己觉得可能,那么一切就皆有可能。

再爬起来的勇气

很多人这样对自己说:我已经尝试过了,不幸的是我失败了。其实他们并没有搞清楚失败的真正涵义。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遭受挫折和不幸在所难免。成功者和失败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对挫折与失败的看法:失败者总是把挫折当成失败,从而使每次挫折都能够深深打击他胜利的勇气;成功者则是从不言败,在一次又一次挫折面前,总是对自己说:“我不是失败了,而是还没有成功。”一个暂时失利的人,如果鼓起勇气继续努力,打算赢回来,那么他今天的失利,就不是真正的失败。相反地,如果他失去了再战斗的勇气,那就是真输了!

美国著名电台广播员莎莉·拉菲尔在她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曾经被辞退18次,可是她每次都调整心态,确立更远大的目标。最初由于美国大部分的无线电台认为女性不能打动观众,没有一家电台愿意雇用她。她好不容易在纽约的一家电台谋求到一份差事,不久又说她思想陈旧,将其辞退。莎莉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精神萎靡。她总结了失败的教训之后,又向国家广播公司电台推销她的访谈节目构想。电台勉强答应录用,但提出要她在政治版主持节目。

“我对政治了解不深,恐怕很难成功。”她也一度犹豫,但坚定的信心促使她大胆地尝试了。她对广播已经轻车熟路,于是她利用自己的长处和平易近人的作风,抓住7月4日国庆节的机会,大谈自己对此的感受及对国庆她自己有何种意义,还邀请观众打电话来畅谈他们的感受。听众立刻对这个节目产生了兴趣,她也因此而一举成名。后来莎莉·拉菲尔成为自办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并曾两度获得重要的主持人奖项。她说:“我被人辞退过18次,本来可能被这些厄运吓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结果相反,我让它们把我变得越来越坚强,鞭策我勇往直前。”

如果一个人把眼光拘泥于挫折的痛感之上,他就很难再有心思想自己下一步如何努力,最后如何成功。一个拳击运动员说:“当你的左眼被打伤时,右眼就得睁得更大,这样才能够看清敌人,也才能够有机会还手。如果右眼同时闭上,那么不但右眼也要挨拳,恐怕命都难保!”拳击就是这样,即使面对对手无比强劲的攻击,你还是得睁大眼睛面对受伤的感觉,如果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得更惨。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大哲学家尼采说过:“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既然已经在承受巨大的痛苦了,那就更要想开些,悲伤和哭泣只能加重伤痛,所以不但不能悲观,反而要比别人更积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雪山的时候,凡是在途中说“我撑不下去了,让我躺下来喘口气”的人,很快就会死亡,因为当他不再走、不再动时,体温就会迅速降低,跟着很快就会被冻死。在人生的战场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失去了跌倒以后再爬起来、在困难面前咬紧牙关的勇气,就只能遭受彻底的失败。

著名文学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有这么一句话:“英雄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击败。”跌倒了,爬起来,你就不会失败;坚持下去,你才会成功。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听命于它,任凭它的摆布。等你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就会发觉,命运只有一半在上帝的手里,而另一半则由你掌握,你一生的全部就在于: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庞大,你获得的就越丰硕。

在你彻底绝望的时候,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的命运。你一生的努力就是: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

挺住生活的磨难,命运才会为你而变。

如果你是一只海蚌,就必须忍受砂石的蹂躏;

如果你是一块礁石,就必须经受滔天巨浪的袭击;

如果你是一株小树,就必须经得起风雨雷电的考验。

……

磨难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感觉到米饭的香甜。”其实,生活就是一个不断饥饿和对抗饥饿的过程,生活中的“饥饿”就是磨难。因此,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说:“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会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生活原本如一张白纸,但有了磨难的导演,它便成了一部悲欢离合、情节生动的戏剧。磨难赋予我们艰辛和烦恼,赋予我们无助和忧伤,同时也赋予我们过五关斩六将的豪情壮志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

但是很多人没有这样幸运,能够在磨难之后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不是理智地理解“磨难”,而是把它当成魔鬼,不敢靠近,不敢接受。其实,生活离不开磨难,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如果没有艰难困苦的历练,如何成就人生的辉煌?需要知道“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没有危机激励,人也容易走向碌碌无为。

是啊,面对海蚌体内璀璨的珍珠,我们只是伸手拾之;面对参天大树,我们只是不住地摇头啧啧表示赞叹,然而谁会想到它们曾如何坚韧地忍受剧痛,如何顽强地同风雨作战!记得冰心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一段美好的生活,就应是一部艰难的奋斗史,因为只有不畏险峰的攀登者,不畏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海底觅得宝珠!

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痛苦和磨难,当它们光顾的时候,只有勇敢地面对,征服它们,才能让自己不再低头,抬头挺胸,也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司马迁虽遭受了宫刑,却完成巨著《史记》;勾践卧薪尝胆后,东山再起,终于灭吴;李世民虽遭兄弟排斥,却仍能用心于天下,造就了“贞观之治”;曹雪芹经受天堂地狱般变化的打击之后,“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著成《红楼梦》。历史证明:磨难并非对一个人的摧残,而是一种锤炼。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春秋战国时,孙膑与庞涓同师于异人鬼谷子。庞涓先期毕业,成为魏国权臣。孙膑学满业成之时,魏惠王派使者前来求见,欲用孙膑。孙膑到了魏国,才华初显就引起了庞涓的忌恨。他一方面设计陷害孙膑,欲除去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他又冒充好人,骗取孙膑的信任,欲夺其《孙武兵法》之秘传。结果,孙膑被剔去双膝盖骨,又以墨刺面,成了一个废人。孙膑因不知内情,为感激庞涓救命供养之恩,决定为庞涓默写鬼谷子注解的孙武兵书,直到有一天,孙膑的一个侍者听闻真相,密告给孙膑,孙膑才恍然大悟。于是,他突然装疯,痰涎满面,胡言乱语,或哭或笑,或怒或骂,长发披散,故意卧于猪圈之粪秽中。庞涓也曾试过他是否装疯,但孙膑表现得像真疯一样,有好酒好肉故意不吃,却专吃别人扔过来的狗骨头及泥块。庞涓这才相信孙膑确实疯了,于是便放松了警惕。孙膑整日混迹于市井之中,或狂言诞语,或悲号不已,没有人知道他是假装疯癫。其实孙膑是以此为伪装等待机会。一日,齐臣淳于髡出使魏国,孙膑趁机求见并最终逃走。孙膑到了齐国,成了大将田忌的军师,立志复仇,励精图治数载,终于设计在马陵将庞涓万箭穿身,一雪前仇。

也许我们不需要像孙膑一样忍辱负重,但是无论如何,人生总有重重磨难,它也成为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经历过的痛苦和磨难,是你的一笔财富,一种收获。也只有在你痛苦和难过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平常的东西,此时是多么的可贵和难得。更为可贵的是在你经历了磨难的时候你会发现,只要战胜了自己向这些磨难妥协的念头,顺利之门就会打开。

战胜逆境的阴影,事业才能有转机

人生的真谛莫过于最大限度地追求幸福与快乐,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不幸与悲伤。而没有谁心甘情愿地选择逆境、挫折与遗憾。但是,生活当中逆境是必然的,是不容回避的。

人的一生,在成长、学习、生活诸事之中,又有多少人总是花好月圆、天衣无缝、一帆风顺,没有遇到过逆境呢?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或大或小的逆境,酿成人生五味的故事。也许,这就是人生丰富性之所在。如果一生中没有逆境,那样的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寡淡无味。

在风雨兼程的人生路上,逆境是心灵的巨大财富,失败一次,对成功的内涵理解得便透彻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便更深一步;不幸一次,对生活的理解便更加深一级;磨难一次,对世事的认识便更成熟一些。

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红星——亚特·林克勒特就是一个有这样认识的成功者。

有一个年轻的电台播音员在崭露头角的时候,突然被电台解雇。他当然懊恼万分,可是他回家时,却兴高采烈地对他的妻子宣布:“亲爱的,这下子我有机会开创自己的事业了。”

年轻的电台播音员一开始就有正确的心态,而他也的确开始了他个人的事业。他自己做了一个节目,后来证明是一个成功的出击,终于他变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红星——亚特·林克勒特。

面对逆境,奋斗者坚贞不屈,把逆境视为人生在所难免,并且依靠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吃苦耐劳精神,把逆境中的所有阻力转化成一种动力,奋斗进取;而懦弱者则只能束缚着手脚,困扰着思想,左右着灵魂,阻碍着视野,最终只能跌倒在“逆境”之中。

俗话说得好:“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任何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一些逆境是必须要承受的,一些代价是必须要付出的。毕竟,有逆境才会有奋起,有挫折才会有求索。所以,当你遇到不顺心之事时、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与其把自己沉浸在悲观失望之中,不如勇敢地站起来,坦然面对逆境,在奋斗中不断地完善人生——战胜逆境的阴影,事业才会有转机。

那么人们在面对逆境的时候,应该如何挺住呢?

忍耐是逆境中最好的精神支柱,因为,忍耐是一种默默的承受,是一种理智的克制,更是一种高尚的自我容纳。忍耐不仅仅是委曲求全的策略,更是对自我命运的一种把握。因而在逆境中忍耐可以说是一种独到的境界,是一种对明天的寄托。在逆境中学会忍耐,是对人生的认真省视,是为下一次的崛起和腾跃积蓄力量,在忍耐中求发展,在逆境中创事业。

逆境只能让你的速度变慢,但不能让你的脚步停下来;而且逆境之后,努力也更有目标。当然前进有困难就说明自己有些地方尚不非常完美,需要改变。那么与其固执己见地坚守一个错误的东西,还不如顺应时代潮流,让自己来一个改变,这样既适应了社会,也让自己的事业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因此,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你必须要继续努力,千万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能屈能伸的人虽然也会为自己受到挫折而感到难过,但绝不会难过很久。一个人如果整天自怜和怨天尤人,就不会有时间去计划怎样卷土重来。其实,胜利的意思,往往就是重新站起来的次数比被人打倒的次数多一次而已。

总之,事业上的失败是难免的,但是如果你还想走向成功的话,一定要记住一点——战胜逆境的阴影,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自己走向光明,这样事业才会出现转机。

走投无路时,坚持助你柳暗花明

人生是一个不停遭遇困难并解决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时而短暂、时而漫长。而当你面对这些不利境况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挺过生命的低谷期,挺过走投无路的艰难期,唯有挺住,才能让你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彩。

世界电器之王松下幸之助,将松下电器公司从一个只有3个人的小作坊做成了一个拥有职工5万人的跨国大集团。虽然经历很多次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但是它还是在世界电器行业稳稳地站住了脚跟,而很多同行的、非同行的企业却濒临倒闭。人们在惊叹松下幸之助传奇经历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惊叹他善于“挺”的能力呢?就如《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前言中所说的那样“坚持=成功”。

1898年,松下幸之助4岁,原本殷实的家境开始没落,经济变得非常拮据。面对生活带给自己的考验,松下幸之助没有退缩,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同年,松下幸之助的大哥、二哥和大姐先后因病逝去,松下幸之助被迫辍学,到大阪一家做火盆买卖的店里当学徒。他依然没有被生活的残酷所吓倒,而是勤学善问,做好自己的本职。

松下幸之助创办松下电器公司之初,所有的钱加在一起只有100日元,支持他的人总共有4个:两位老同事森田延次郎、林伊三郎,加上他的妻子和内弟井植岁男。资金不足,人员不足是摆在面前的实实在在的困难。松下幸之助没有退缩,他选择了接受现实:用100日元和5个工人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后来,因为经营不善,两位老同事相继离去,只剩下松下幸之助夫妇和内弟3个人仍苦苦地支撑着,艰难地挺过一天又一天。

终于在坚持中,松下幸之助迎来了他的第一个订单——1000只电灯底座……随后的道路开始步入正轨。

回想那段时光,松下幸之助深有感慨地说:“那段时间真是异常艰难,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都成问题。”事实确实如此:从1917年4月13日起到1918年8月止,松下幸之助共十几次将他夫人的衣服、首饰等物品送进当铺抵押借钱以维持自己企业的运转。

回想一下松下幸之助的创业之路,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坚持。否则,现在就没有了松下,世界上的人也不知道日本有个松下幸之助。

从松下幸之助的身上,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成功是“坚持”出来的。将这个道理放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有的人因为善于“坚持”,最终减肥成功了;有的人善于“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了……

虽然我们没有松下幸之助的传奇,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挺住,同样可以因为坚持而获得成功。那么如何做到呢?

首先,培养自己的兴趣。与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如说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很多人之所以半途而废是因为他的兴趣不在于此,这样就很容易产生“退堂鼓”心理。因此,要想让自己“挺住”,首先就要培养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加强对这件事情意义的理解。

其次,制定合理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制定目标要讲究合理、贴切,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过大的目标容易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而过小的目标也会因为没有挑战性而产生懒惰心理,这就是失败的因素。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目标细分化”:先制定一个大的目标,然后将大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且将这些小目标和时间限制联系在一起,用时间限制来鞭策自己定时、定量、定质地完成任务,一步一个脚印,那么即便你遇到一些困难,也是很容易挺过去的。

第三,不断地鼓励自己。处在生命低谷的时候,自我鼓励是最有效的方法。千万别幻想依靠别人的鼓励来产生勇气和力量,因为往往在那个时候,你的朋友都不在你的身边。所以,不妨在墙上贴满励志标语,不断地告诉自己你是最厉害的;或者找个僻静的地方,痛快地流泪;或者拼命地去看成功人物的传记,用运动来强化意志,忘却沮丧……总之,要不断地鼓励自己,让自己挺过生命的低谷期。

最后,时刻给自己描绘美丽前景。纵观很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没有能力,不是因为没有机遇,而仅仅是因为看不到前景而迷失方向,轻言放弃。就像那些对现实生活绝望的人一样,因为看不到明天、看不到希望而选择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你即将放弃的时候,不妨给自己描绘一下美丽的前景,让自己看到美丽的明天,用明天的美丽来唤起今天努力的激情。与其说这是在“诱惑”自己,不如说是在引导自己,引导自己坚持梦想,引导自己挺起胸膛迎接风雨之后的彩虹。

总之,人生一世,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难免会走入一些生命的低谷,如果这个时候,你不坚强,不学会坚持,那么你的生命便毫无希望可言,你看到的永远都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望,而看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所以,在你即将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坚持一下,胜利就在前方!

克服懒惰,让勤奋浇灌成功的花朵

我们都知道,懒惰是人的一种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还是勤劳的人居多呢?因为勤劳的人都知道:只有拒决懒惰的诱惑,才能用勤奋浇灌出成功的花朵。

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说你不希望和别人交谈;不能从事自己喜爱做的事情;不爱从事体育活动,心情也总是不愉快;整天苦思冥想而对周围漠不关心;日常起居极无规律,无要求,不讲卫生;常常迟到、逃学且不以为然;不能专心听讲、按要求完成作业,文具常不配齐;不知道学习的目的,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都是懒惰的表现。而引起懒惰的因素也很多,比如说生气、羞怯、嫉妒、嫌恶等都会引起懒惰,使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

面对这种懒惰行为,有的人浑浑噩噩,意识不到这是懒惰;有的人寄希望于明日,总是幻想美好的未来;而更多的人虽极想克服这种行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有的人却能有的放矢,积极克服,因为他们知道,惟有克服了懒惰的行为,自己的事业才能成功。

讲述懒惰的故事很多,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的“懒儿子”就是其中一个:

某人有个懒儿子,一次要外出数日,就给儿子准备了大饼若干,怕其懒,故而将饼套在他脖子上,回来以后儿子还是饿死了。原来他只将前面的饼吃了,而脖子后面的却没动。

而关于勤奋的故事,那就更多了,比如说我们常说的“悬梁刺股”和“凿壁偷光”的故事就是其中两个比较典型的: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便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会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大师。

从上面几个故事中,我们就能看到懒惰的人和勤奋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懒惰的人常难有出息;而勤奋的人则用自己的努力打通成功的通道,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说到懒惰,谁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谁都想让自己远离这个坏毛病,让自己变得勤奋一点,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充实一点。那么现在就开始从难度小或者自己爱干的事情开始,给自己定些小目标争取完成,用工作挤压懒惰的时间,一点一滴地培养勤劳的作风。

只要你这样坚持努力一段时间,你将发现自己很少会因做了或者不做某件事而感到遗憾。你还会发现,以坚强的毅力、乐观的情绪,脚踏实地地实践着由易到难、不断更换目标的过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克服懒惰,正如克服任何一种坏毛病一样,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你决心与懒惰分手,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持之以恒,灿烂的未来就是属于你的!

自胜者方为强

你知道在美国几百年飞速发展的历史上,究竟谁代表了他们的智慧和财富呢?

当年在为100美圆的美钞选择头像时,人们便碰到一个问题,谁可以代表美国人民的智慧和财富?经过精心挑选,人们选中了本杰明·富兰克林。那人们为何在众多历史杰出人物中偏偏选中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美国智慧和财富的化身呢?

让我们看看富兰克林传奇而辉煌的一生。

富兰克林出身贫寒,只读了不到两年的书,就不得不在印刷厂做学徒。但他刻苦好学,自学数学和4门外语,最终成为美国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慈善家、发明家。他是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参与人和《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

富兰克林是个普通人,他是怎样走向成功之路的呢?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个谜底在富兰克林至今仍畅销不衰的自传中有所揭示。

富兰克林渴望成功,他研究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经历,试图从中找出成功的秘诀。经过研究,他发现这些成功人士成功的层面不同,但他们都有完善的人格。完善的人格包括13种美德:

(1)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2)寡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聊天。

(3)秩序。每一样东西应该有一定的安放地方,每件日常事务应有一定的时间去做。

(4)决心。当做必做,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

(5)俭朴。用钱不要浪费。

(6)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情。

(7)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

(8)公正。不做损人利己之事。

(9)适度,避免极端。别人若给了你处罚,应当容忍。

(10)清洁。身体、衣服、住所力求清洁。

(11)镇静。不要因为小事或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惊慌失措。

(12)贞节。为了健康,切记伤害身体或损害自己以及他人的安宁和名誉。

(13)谦虚。仿效耶稣和苏格拉底。

进一步研究他还发现,仅知道这13种美德还不够,还需要身体力行。正如他在自传中写到:坏的习惯必须打破,好的习惯必须培养;然后我们才有希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始终如一,坚定不移!

富兰克林的自我管理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自我时间管理,二是自我品德管理,并辅以严肃的检查。

富兰克林首先检讨自己的缺点,他发现自己有多个严重的缺点,其中浪费时间,为小事情烦恼,和别人争论冲突这三项最为突出。他通过自我检讨认识到,除非下决心改造自己,否则难以成功。他决定要改掉自己的缺点,但是他没有要求自己一下子改掉所有的缺点,而是每周改掉一个缺点,于是他做了一个小本子,用红笔在每页纸上画上表格,分别写上每周的7天,然后用竖线划出13个格。他每天用黑点记载当天完成该项道德手册中的不足,这样不断反复练习、检查,直至巩固为止。如此持续了两年,他改正了不少缺点。

就这样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修炼,13种美德后来真的变成了他的习惯,由此也奠定了他一生的成功!在79岁高龄的时候,他依然坚持,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一切成功与幸福皆受益于此。

真正的强者,懂得把主要精力聚焦于如何发展、完善自己上,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对手;超越对手很难,但超越自我将难上加难。要克制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证明自我,不仅要了解自我、明白自我、看透自我,还必须具有切实的目标、坚强的意志、坚持的毅力和严格要求自己的狠劲,否则,很难达到这种“自胜者强”的目的和境界! h/0yTFxJRMnOpUIC6RRWETmePC+IL/e0OeNCv6vGqJyWkwK7QYSE++D1PBQZZYz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