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孔子家训:诗礼传家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孔子家族被誉为“天下第一家族”。在其庞大的孔子家族中,出现了很多名人,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孔子的第十一代孔武、第二十代孔融等。

曲阜是孔子的故里,中国历代帝王、文人和史学家对孔子非常崇敬,在他的家乡建起大型的孔庙,修建了孔子后代子孙居住的孔府和他的墓地孔林。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

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三个收获。知道了要学《诗》、学《礼》,又知道了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偏私。”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史记》上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孔子自己对学生也说过他的教育内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他对儿子说的话是一致的。这也许可以算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致性的一个较早的典型事例。

对于孔子为什么这样重视诗教,我们现在的人可能会觉得不好理解。古代文字结构比较复杂,纸张、印刷都未发明,书写也很不方便。人们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取得的经验,许多都是靠诗歌流传下来的。“诗言志,歌咏言”,说的正是这种情况。所以,孔子对于用诗来进行教育特别重视。

孔子对他的学生说过学《诗》的好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乌鲁草木之名。”也就是说,学了《诗》,可以启发思想,可以用历史经验的对比来观察得失,可以增进团结,也可以用来进行批评,还可以学到许多自然知识,因此无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还是从事国家事务都用得着。事实上我们看到春秋战国的时候,一些人办外交,往往张口就两句诗,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又比较婉转,不使气氛太紧张。

孔子特别强调要伯鱼读《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他对伯鱼说:“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面对墙站着,那就什么也看不见,一步也不能走了。为什么孔子把问题说得这么严重呢?原来《周南》和《召南》是《诗经》开头的一些篇章的总称,内容多和修身、齐家有关。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

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育儿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当然,今天我们教育子女的内容和他们有根本的不同。但在教育孩子的道德修养方面,以“诗礼”为据,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能够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接班人。因此,孔子教子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孩子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利用文艺形式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干巴巴的说教往往有效得多。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又必须把道德品质放在首位。只有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间的关系,他的学习和工作才有正确和持久的动力,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正直而有成就的人。

孔子说的“不学《礼》,无以立”比较容易明白。他所说的礼,就是他所处的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离开了这些,在社会上当然就站不住脚了。

司马光家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到北魏时传至司马阳,曾为征东大将军。隋唐五代以后,司马家族的政治地位日渐下降。司马光的四世祖司马林、曾祖父司马政、伯祖父司马炳都以布衣而终。到了北宋初年,家世又有所转机,他的祖父司马炫考中了进士,官至耀州富平县令。虽然官职不大,但政绩显著,而且以气节著于乡里。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官居四品,为人正直仁厚,号称一代名臣。

司马家族累世聚居,和睦相处,祖辈诗礼传家,家考严正,并且所有的族人都生活俭朴。司马光的叔父司马沂和司马浩为掌管这个大家庭而宁愿牺牲前程。司马沂自勉自励,辛苦经营,司马浩慷慨仗义,抚恤孤寡。司马光的先辈和他们这一辈,多好学上进,从祖父司马炫到司马光这一辈,有六七人都是进士出身,他们爱好诗文,其家族世代书香,“笃学力行”,是一个具有文化传统和学问素养的文明家族。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宋朝那样官场风气十分奢侈、腐败的氛围中,不仅为官清廉,待人诚挚,而且个人生活俭朴,刻苦读书,认真做官,凡事多从百姓利益着想,在封建社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官。

家庭教育对司马光的一生影响极大。他的祖辈,尤其是他的父亲对司马光的品行和为人处事,以至于远大抱负的形成,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字公休。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五年,监西京粮料院。光修《资治通鉴》,为检阅文字。授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公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擢秘书省正字。哲宗元祜元年(公元1086年),为校书郎。四年,为修神宗实录检讨官。五年,提举西山崇福宫,卒年41岁。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教子严格,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的意识。他写了一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的子女,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一生俭朴的生活习惯给了司马光很大的影响。司马池一生不追崇金银美服,也不喜欢华贵的打扮。因他在考中进士以后,皇帝举行喜宴,大家都戴上宫花,而唯独他不戴,还是一个同乡告诉他,这是皇帝所赐,他不得已戴上了。他一生对财利视之为“如恶恶臭”。当他身居高位以后,他依旧保持俭朴的生活习惯。“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到晚年的时候,他又将此美德教导儿孙,作《训俭示康》一篇专文,让子孙永远保持此优良传统。

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就认真地传授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要先把书桌擦干净,并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到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家训,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稷资财,以兴家业,繁吾中华。因此,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有些人在生活富裕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节俭,而在生活贫困的时候想起了节俭。一般来说,人有一种思维定式和生活习惯,由苦日子转为好日子比较容易适应,而由好日子变成苦日子是难以适应的。所以,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节俭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习惯。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用。节俭还是做人的美德。2000多年前的老子将节俭视为做人的法宝,历史上许多诗人学者也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倡导和讴歌节俭的美德。

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而品质不好的则是“危险品”。次品也好,废品也好,都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只有那些品质不好的危险品会给家庭、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幸。因此,年轻的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切莫忽视了道德教育,记住让孩子多吃点苦,让他们学会珍惜,懂得节俭。

父母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让孩子尝点“苦”头,学会节俭。

(1)经常给孩子讲前人、名人或者自己艰苦奋斗和节约的故事,在家庭中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的风尚。

(2)要端正家风,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费。父母以身作则,做出榜样,让孩子受到熏陶感染。在孩子吃的、用的、穿的方面,标准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但不可大手大脚。有的父母跟着电视广告走,在孩子吃的、用的、穿的方面追求名牌、高档次,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思想。

(3)要适当控制孩子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用。即使家里经济条件好的父母也应注意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生活水平相一致,可略高于一般学生,但不宜过于悬殊。

(4)细致观察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孩子珍惜粮食和衣物,爱护玩具,使其从小养成节约的习惯。

(5)注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农村的孩子一定要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以养成他们的劳动习惯。城市的孩子也可以让他们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或者让他们到农家去帮忙,体会体力劳动的艰辛。

只有培养孩子俭朴的好习惯,才能让他长大后聚积财富,积累资本,为拥有更多的财富打下基础。让孩子尝尝“苦”头并不是让孩子去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为孩子创造俭朴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继承中华民族俭朴的美德。许多“以俭养德”的事例告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志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永久财富。要想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就要让他们多尝尝“苦”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吃过苦的孩子、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财富来之不易,也根本不知道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

林肯家训:没有一种遗产能像诚实那样丰富了

林肯家族是来自英国的移民。林肯的祖父亚伯拉罕·林肯大约在1781年或1782年的时候从弗吉尼亚的罗金厄姆县移居到肯塔基州。林肯的父亲托马斯·林肯原是一名木匠,一边耕种农场,一边做着木匠的活儿。

1811年的时候,林肯的父亲又搬到诺布小溪,在那里圈了一个大农场。亚伯拉罕最初的记忆就是从诺布小溪河畔的这个家开始的。可以说,正是林肯童年、少年生活中的这些苦难,以及交织在苦难间的母爱,和那战胜苦难的唯一途径——对知识的追求,一步步将林肯引向对正义的追求,推向期望真正能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之路,最后成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之一。

罗伯特·托德·林肯是亚伯拉罕·林肯的长子。在林肯的影响下,1881年罗伯特被任命为加菲尔德内阁的军务部长,一直到下届总统切斯特·A·阿瑟任期结束。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的第16任总统。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但在父母的教导下,他积累了成为领袖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诚实的品格。

马克思曾经说,林肯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说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毫不为过的。

“没有一种遗产能像诚实那样丰富了”,林肯的一生完全验证了林氏家族的这句家训。他从—个美国西部的拓荒少年成长为伟大的总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诚实的品质。有人曾这样评价他说:“如果只有—位总统—生都在恪守这一原则,那么这个人只能是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林肯的母亲南希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平时非常注重对孩子品质的培养,给孩子们读《圣经》上的故事。《圣经》是林肯读的第一本书,也是他唯一一本终身放在身边的书。每当他遇到挫折和痛苦时,就会向《圣经》寻求帮助和解脱。这并不是说林肯是一个有神论者,对林肯而言,与其说他被圣经故事所吸引,不如说他被那些正直、善良、诚实、忠诚的品质所吸引。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林肯一生坚持诚实的品质。在他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不乏诚实的故事。

林肯9岁那年,在小皮金河畔不远的一所学校上学。有位老师在教室门口挂了一对大鹿角后,就离开了教室。林肯想在同学面前表演一番,便抓住鹿角来回摇摆。结果鹿角断了,林肯也跌倒在地。老师回来后,就问是谁弄坏的,林肯很快承认是他做的:“先生,是我干的,但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在上面吊一下,没想到它就断了。”老师表扬了他的诚实,但是认为做错事就应当受到惩罚,最后罚林肯写一篇关于马鹿习性的作文。

1858年,林肯首次竞选总统时,对选民的讲话也非常诚实。他没有钱,竞选时没有坐专车,而是像普通乘客一样乘火车,有时甚至没有座位,手提一件很小的行李。每到一个地方就坐上朋友们为他准备的本是耕田用的马拉车。而他的竞争对手道格拉斯却有专门的列车和众多的随从。有一次,林肯就站在马车上对众人发表演说:“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间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架子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又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们!”林肯的这些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人们广泛传为“诚实的林肯”。

诚实就是实事求是,用更通俗的话来说,诚实就是实在,不虚假。诚实是一个人的美德,有了“诚实”二字,一个人就会表露出坦荡从容的气度;对有诚信的人,人们往往会表现出对他的尊重和喜欢,从而使他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关爱。

诚实是做人之根本。林肯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具备了诚实这一做人的最基本的品质。同时,他的这一品质的形成是由于在童年时期受到父母的影响。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是父母必须重视的一项责任,同时也是一种义务。

孩子诚实与否,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他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创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民主的家庭氛围。因为只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保持诚实真挚的态度,使孩子感到成人的爱护和关心,他才能够信赖别人,有了过失也才会敢于承认。具体来讲,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大都喜欢模仿,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因此为培养孩子诚实做人,做父母的就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如果要求孩子不说假话,作为父母就不能哄骗孩子;如果要求孩子拾金不昧,作为父母就不能将捡到的物品据为己有。否则,孩子就难以形成诚实的品质。

(2)和孩子建立真诚并相互信任的关系

父母和孩子形成真诚并互相信任的关系,是培养孩子诚实品质的一个重要条件。可是,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常常做不到言而有信。例如,当孩子哭闹时,妈妈常用许诺来哄孩子:“别哭了,回头妈妈给你买个芭比娃娃。”尽管这样说了,可父母并没想到兑现,孩子却信以为真,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如果一次次许诺都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孩子的一次次希望都成了泡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并慢慢学会了说谎。父母对孩子必须言而有信,以诚相待。这样,孩子才会信任父母,以后有什么事、有什么想法也都愿意告诉父母。

“人之初,性本善。”年幼的孩子都是非常纯真的。父母可以利用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和愿望,和孩子建立并保持真诚与互相信任的关系。如适时地给孩子添置玩具、图书及彩笔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只要是合理的,家庭又是力所能及的,是会得到满足的。这样就可避免孩子因需要不能满足而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但又不告诉父母和小朋友的情况。

(3)对孩子的不诚实行为要及时纠正

孩子的不诚实行为主要指说谎和私拿他人的东西,父母对孩子的这些行为要及时纠正。孩子说谎,父母往往非常生气:“小小年纪,怎么学会了说谎?!长大成人后岂不成了骗子!”父母为孩子的不诚实担心是有道理的,但仅此是不够的。父母应该找出孩子说谎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改正。如果不及时改正,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很可能会做出害人又害己的事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人在世间,诚信尤为重要。欺诈之徒,时间长了,人们认清了他的本来面目,就会鄙视他、蔑视他、远离他。一个人要讲信用。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大多是重诚信、有法度的大智大仁者。

里根家训:宽容、公正、慷慨、忠诚和自制的美德

里根生于1911年2月6日,在伊利诺伊州坦皮科的一栋公寓里。父亲是天主教的爱尔兰人约翰“杰克”里根,母亲是苏格兰—爱尔兰及英国后裔的妮尔·威尔森。他父亲一方的曾祖父Michael Reagan于1860年自爱尔兰移民至美国。在他移民之前,家族姓氏原本为Regan。他母亲一方的曾祖父John Wilson,则是在1840年代从苏格兰移民至美国的。

里根是美国历史上当选和就职时年龄最大的总统,也是最长寿的总统。他执政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没有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的和平时期。因此,他被看做是时代的巨人。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的父亲是个推销员,家境很困难。里根主要是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才完成大学学业的。大学毕业以后,里根先在爱荷华州做电台播音员。1937年进入好莱坞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当电影和电视演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在空军服役。退伍后重返好莱坞。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共参加了53部电影的演出。后任电影演员工会主席、电影委员会主席。早年参加民主党。1962年改投共和党,并在政坛崭露头角。1966年至1974年连任两届加利福尼亚州州长。1980年当选总统,并获得连任。

很多父母自己没有成功,却能使后代享受成功的欢乐,里根的父母就是这样。他们给了里根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出身,却为他装备了绝不平凡的人生素质。从父母第一次把他推上舞台时起,里根就注定要成为真正的主角,因为父母的激励,给了里根打开事业之门的钥匙。

在里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喜欢给他读报纸上那些具有良好品德的人的故事。每次母亲讲完故事,总是重复那句话:“孩子,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品德,他才能成大事。”而里根就在听的过程中,学会了读书。这让他的母亲十分惊讶,由此可见里根小时候的天赋和灵感。尽管如此,良好的教育却谈不上。但是自小经过磨炼的里根,却深深记得这些经历。他没有走向悲观,也没有走向失望;相反,他用自己的观察和意志,树立和自我培养了许多优良的品格,尤其是乐观、温和、自信、勇敢的精神。

里根小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时间用在画卡通画和看书上,他最喜爱的书有阿瑟王和骑士的故事传说等。里根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看电影。他最喜欢的演员是汤姆·密克斯。里根常常要把有限的零花钱积攒下来,用于看汤姆的电影。他常常拿一把扫帚当做麦克风,编故事给大家听或者做新闻报道逗大家玩。

尽管父母亲不能够给予他良好的教育,但是父母亲对他和哥哥还是比较严格的。如果里根犯了错误,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1920年,一个年仅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要索赔10美元。当时,10美元可以买100只下蛋的母鸡。闯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并要钱去赔偿。父亲说:“犯了错能勇于承担后果是对的,钱我可先借给你,但一年后你一定要归还于我。”

父亲让孩子在假日去打工。半年后,孩子就还清了父亲的钱。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里根后来说:“是父亲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里根也正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父母所慷慨赠予自己的不多的机会,一步步地走出困境,一步步迈向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里根的父母限于条件不能够做到更好,但是他们还是传授给了孩子们宽容、公正、慷慨、忠诚和自制的美德,这些优良品质在里根成为总统时受益匪浅,成为他在不利状况中克敌制胜的真正法宝。因此,这种“宽容、公正、慷慨、忠诚和自制的美德”也成为里根家族的教子家训。

里根有一子一女。他也总是教育他们要有良好的品德。在他的精心教育之下,他的儿子罗恩·里根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商人、政治家、电视广播主持人、作家。女儿帕特里夏成为了一个很著名的演员、作家、模特。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恶越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视智力的发展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必将使孩子发展不和谐,甚至走向危险的境地。

智力的发展是品德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反过来,通过德育培养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品德,对其智力的发展便可提供强大而持久的思想动力,并把其智力发展和运用引向正确的方向。试想,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品德的社会定向是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他智力的发展和对知识的掌握便不再是良好品德发展的基础,而可能导向坏的方向,成为其畸形发展以至大肆犯罪的辅翼。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和修养的高低,是决定其与他人相处得好与坏的重要因素。道德品质高尚,个人修养好,就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友谊;反之,就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交不到真心朋友。我们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人:有的人一事当前往往从一己私利出发,见到好处就争抢,遇到问题就相互推诿,甚至给别人拆台;还有的人看自己一枝花,看别人豆腐渣,处处自我感觉良好,盛气凌人。这些人生活中之所以难有朋友,归根到底,就是在自身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方面出了问题。

也许有人觉得,有些人道德品质不好,个人修养难以恭维,身边不是同样也有许多朋友吗?其实这种所谓“朋友”并非真朋友,而是“伪朋友”。别人与他交往不是冲着他的人品人格去的,而是奔着他的权势而去,是为了相互利用以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充其量只是“势利之交”。一旦他丧失了权力地位,没有了利用价值后,那些所谓的“朋友”也就会弃他而去。所以说,要想收获真正的友谊,拥有真正的朋友,最终要靠良好的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只有用高尚的道德修养赢得的友谊和感情才是真诚的,才会历久弥坚。

由此可见,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需要发展多方面的品质和才能,但是他首先要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做人。总而言之,即培养良好的品德。诚如法国学者狄德罗在论述文艺问题时说过的一句话:“不要以为,学习为人之道而付出的劳动和光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白费的,从你将在你的性格、作风中建立起来的高度的道德品质里,散发出一种伟大、正直的光彩,它会笼罩着你的一切。”

孩子与父母、祖辈及同辈伙伴发生着最初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也是他最初接触到的社会规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习惯和道德信念体系,借以调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家庭群体在孩子随后接受其他教育影响时发生着强有力的选择性作用。孩子在学校、社会环境中接受其他德育信息时,无不经由他们的家庭而不断得到补充、调整和扬弃。如果孩子从小就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反之,会使孩子在学校期间的教育遇到困难,学校就需要花很大力气去矫正他的错误和缺点。因此,家庭德育在培养人的品德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这个基础如果打得不好,将直接关系着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般地说,父母在孩子入学以前都还比较重视对他的教育,特别是德育。但是,孩子进入学校以后,不少父母就如释重负似地把德育的责任全部转到学校教育的头上。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诚然,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地位、指导作用,但它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因为,与学校、社会相比,家庭有着它们不可企及的德育功能。

罗斯福家训:在痛苦中经受磨炼

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当然,众所周知的有来自该家族的2位美国总统,包括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儿子吉米·罗斯福曾为二战时期的总司令,以及现任美国国会中国委员会的总法务长苏珊·罗斯福也是罗斯福家族的成员。

除了在政治上获得成功以外,罗斯福家族在商业领域同样声名显赫。在纽约建立之初,从美国的曼哈顿第22大街到第46大街,从第5大道到哈德逊河的地产大部分都是罗斯福家族的物业。在美国众多大都市均见以罗斯福家族命名的道路、高速公路和大厦,其中还包括在美国海军有名的罗斯福号航空母舰。自从19世纪开始,罗斯福家族在金融和投资方面逐渐发展并获得了重大的成就。罗斯福家族除了管理自己家族的资产以外,同时也管理来自他人委托的资金。成立已经超过100年的罗斯福信托有着受人尊敬的声誉和丰富的经验,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投资。罗斯福中国投资基金是由罗斯福信托成立的,致力于投资中国的国际投资公司。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个富翁,为他提供了优越的成长环境,但仅仅这些,还不足以使他成为一代伟人。父母的言传身教,才让他具备了创造成功奇迹的素质。罗斯福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8年任纽约州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

罗斯福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望和最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4届的总统。

罗斯福是个兼具“狐狸”与“狮子”两种特点的人物,这让他成为政治家,更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总统。母亲的爱和父亲的教导,培养了他坚忍、机智、幽默、洒脱、奋斗不息的品格,把他引向成功的顶峰。

由于家庭的富裕,加上晚年得子,幼小的罗斯福自然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因此娇惯和放纵他,而是对他施行严格的管束和艰苦的训练,以培养他勇敢、刚毅、独立而执著的个性。

父母时常对罗斯福说:“人必须在痛苦中经受磨炼,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在父母的精心教导下,罗斯福最终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总统。

1908年夏天,罗斯福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远航。罗斯福驾驶的是“半月号”——一艘五十英尺的帆船游艇。航行途中,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几乎都发生了。特别是在临近结束时,他们遇上了特大风暴。在船就要触礁的一刹那,罗斯福卸下了船帆,小游艇卷起前桅帆和三角帆,在强劲的东北风里,跟从北极海奔腾而来的排空浊浪搏斗了12个小时。在整个过程中,罗斯福一直撑着舵,以超人的力量和精湛的技术驾驶船只穿过风暴。这次所需要的毅力远远超过了罗斯福可能承受的限度。可是游艇危在旦夕,除了他,谁也撑不了那个船舵。罗斯福跑到船首,一手抓住前桅,任凭船身猛烈颠簸,稳稳地兀立在那里。

也正是罗斯福自小养成的这种对航海的迷恋和临危不惧,使他在几年之后,也就是1913年成为海军助理部长,并且这一干就是7年半。

罗斯福14岁的时候,父母虽然感情难舍,但还是送他进入格罗顿公学学习。这个学校著名的是纪律严谨,遵守基督教教义,提倡斯巴达式的生活。在罗斯福进入格罗顿公学之后,由于他是新生,又比较文弱,其体力不能支持当时学校兴盛的橄榄球、篮球和划船活动,他所擅长的网球、高尔夫球、骑马及帆船驾驶在这里又不流行,所以,他当然也就不能凭借在这些活动中的特别表现来获取同学们的认可了。

但罗斯福并不因此而气馁,不但自动组织了橄榄球拉拉队,而且还自愿当吃力不讨好的篮球管理员。通过这些活动,他与学校里很多著名球员的关系密切起来,也因此改变了他备受冷落的困境。第二年,他拥有了一艘自己的帆船——“新月号”,并以娴熟的驾驶技术征服了格罗顿公学的同学。

虽然他在体育上不能出人头地,但他擅长辩论,他的雄辩也让其他同学对他刮目相看。

因此,幼时严格的教育对罗斯福一生的生活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但培育了他面对困难的勇气,而且还为他训练了严格的工作节奏,同时还给予了他适应逆境、包容强者的健康心灵。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共有六个孩子,其中五个是儿子,只有一个女儿。罗斯福当上总统以后,家里各方面的环境都比较优越,但他并没有纵容自己的孩子,而是让他们接受各种磨炼。他的孩子们也都很有出息,大多都经商或搞政治。

严格的教育对生长在优裕环境中的孩子尤为重要。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特别是要成就大事业。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不能为社会献身,更别提为他人造福了。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会成熟。

一个人要想经受住苦难的磨炼,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古人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想要取得成功,一定要先有受苦的心理准备。

那么,父母怎样磨炼孩子的意志呢?

(1)父母必须让孩子认识到,古往今来凡是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凡是做出了突出成就的人都是有毅力的人。没有顽强的意志,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极少极少的,所有大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之所以取得非凡的成就,都是在顽强意志的支配下,拼搏奋斗的结果。就像司马迁,之所以能完成《史记》这部巨著,就是因为他有坚强的意志力。

(2)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意志可以弥补智力乃至身体上的缺陷。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人小的时候都曾被认为是智力不好的孩子,但他们有远远超过其他孩子的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钻研某一问题通宵达旦,进入学习状态时,不管多苦都不觉得苦。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双目失明,两耳失聪,面对着的是黑暗而又寂静的世界,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习、奋斗,学会了写作,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作家之一。看一看残疾人运动会上那些顽强拼搏的人,我们不能不惊叹意志力的神奇与伟大。

(3)磨炼意志,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吃必要的苦。所谓必要的苦,是吃苦之后有利于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体力。比如,背英语单词,做数理化基础训练题比较苦,但这是必要的。做怪异的题,一个生字被罚写50遍,也苦,这就是不必要的苦。一个人没有吃足够的苦,他的人格中就可能缺少必要的磨炼而显得软弱。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你首先要学会吃苦。”

(4)训练顽强的意志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孩子如果总是和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比,觉得那些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把父母的权势财产当做靠山活着的人,不仅不可耻,而且还挺值得效法,那就谈不上磨炼意志。要磨炼意志,必须让孩子树立做人的志向,做一个不仅自食其力,还能为父母、为别人做出贡献的人。志向远大的人才会藐视眼前的苦难。30年前,一位美国少年立下150多项志向,包括跨越大沙漠、征服8000米以上高峰、漂流亚马孙河、登中国长城、登月球等许多在常人看来能完成其中一二项已属不易的志向。30年来,他竟完成了一大半。如果没有少年时候的立志,那是不可想像的。

(5)制订学习、锻炼、生活的计划。意志薄弱的人一般缺少计划性,每天得过且过,遇到什么事做什么事,有时遇到了也不做,想法绕过去。意志坚强的人都习惯于给自己制订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完成计划,如每年做哪些事、每个月的具体目标、每一天的作息时间表,等等。

(6)坚持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意志品质的锻炼。据说,马拉松赛跑,前半段路程靠体力,后半段路程主要靠毅力。比较简单易行,且明显有助于磨炼意志的办法便是长跑。还有一种更简单易行的锻炼方法,在家里就可以进行,即在床上做仰卧起坐、俯卧撑。坚持的时间长了,也会磨炼出顽强的意志。

现在磨炼孩子的意志还来得及,即使不是为了孩子升学,而是仅仅为了使他在将来谋职业,过生活时要干得出色,也是非有顽强的意志不可的。

布什家训:儿子不靠老子,要靠自己

在美国人眼里,能被称为王朝的,只有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这两个家族相比之下,肯尼迪家族男性成员命运多舛、人丁衰落,布什家族显然强势得多。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不过五十余年的时间里,布什家族“占领”了国会议员、中央情报局局长、副总统、总统、州长等高层职位。这还不算布什的曾祖父塞缪尔·布什曾当过总统顾问。

布什王朝的发端应追溯到布什的曾祖父塞缪尔·布什。塞缪尔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石油业的光明前景,并迅速与洛克菲勒家族旗下的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从此发展起来。一战结束后,塞缪尔与华尔街金融大亨沃克结成莫逆之交。1921年8月,塞缪尔的儿子普雷斯科特与沃克的女儿多萝西结婚,成为布什家族史上的里程碑。沃克全名乔治·赫伯特·沃克,两代总统中,老布什全名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布什全名乔治·沃克·布什,单从这一细节,就可看出沃克对布什家族的影响。

普雷斯科特聪慧过人,二战爆发后,普雷斯科特设法介入军工业,布什家族的财富迅速扩张。金钱滋养了普雷斯科特的政治雄心,也让他有可能与艾森豪威尔总统建立了私交,他开始竞选联邦参议员。几经挫折后,他终于在1950年梦想成真。

就在普雷斯科特积极进取的同时,他的儿子即后来的老布什迅速成长。老布什继承了父亲的头脑和智慧,读书、当兵、经商,都表现不凡,他同时继承了父亲的眼光和远见。1966年,老布什当选国会议员,之后当过中央情报局局长,最后入驻白宫。

布什2000年当选,他和父亲老布什就成为继亚当斯父子近200年后唯一一对当选美国总统的“父子档”,能够连任,更是史无前例。

布什的家庭富裕而有权势,但布什家族教育的传统是给孩子灌输独立的精神。其家训就是:儿子不靠老子,要靠自己。实际上,布什家族三代都遵守了这个家训。

老布什在回忆录中这样说道:“我父亲普雷斯科特·布什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位布朗兄弟和哈里曼股份公司的投资银行企业合伙人。他能挣钱,所以我们一家过得舒适,但并不奢华。在挣钱、存钱、花钱的问题上,父亲是信奉老本杰明·富兰克林习字簿上写的至理名言的。在其他方面,我父亲和母亲也是不折不扣地体现了清教徒的道德准则。他们的孩子——我的哥哥普雷斯、弟弟约翰和布巴克、妹妹南希,以及我都已长大,懂得生活不是一个可以无限支取的银行户头。我们需要什么,应该先去挣钱。我们从小就懂得如果一有病痛或发生什么严重情况,那么一家人会互相帮助。但是一旦离开了家庭,我们在事业上或以后的生活上发生了什么,那就都得靠我们自己去解决了。”

而最能体现布什家族家训的是他不在父亲一手开创的基业上谋生,而是独自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而这种传统在老布什那里也有所体现,老布什的父亲是哥伦布巴凯钢铁铸造厂的董事长,但老布什当年对到那儿去工作丝毫不感兴趣。

高大、严厉、高贵而专制的老布什对他的孩子,特别是儿子来讲是一个“可怕的挑战”。这是一位有帝王气派的,希望儿子们在晚餐时穿正式短上衣打着领带的人。特别是在布什大学毕业后,决定选择职业时,这种独立意识显得特别突出。他本来能利用普雷斯科特的姓氏和他家族的关系,直接进入华尔街顶层,但他却选择开辟新的领域,前往投机石油业者、半熟练工和油井修建工充斥的西得克萨斯油田,从而成为了一个远离父亲影响的自立的人。正如布什在1983年的一次访谈中自己详细讲的:“如果我是位精神分析家,我也许会断定我不想与我父亲竞争,但我想做我自己的事。”

母亲家族特有的创业者的癖好曾经引导布什制订了一个新的计划,他要靠自己去完成。他从舅舅赫伯特的投资公司得到了经济援助,带着妻子芭芭拉朝得克萨斯进发,他要在那里拓展石油企业。

其实,在投身石油业之前,布什也是举棋不定的。有一次,他和妻子读完路易斯·布罗姆菲尔德的著作《农庄》以后,曾认真地考虑过要去务农。那种自给自足的理想,以及田园生活场景,金色的麦田延伸在中西部蔚蓝色的天空之下,有一个家庭在那农庄里生根发展,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然而,当他们开始更深一步地调查农庄的经济生活时。才发现,不仅是要知道做些什么才能成功地经营一个农庄,而且还要弄清楚对于土地、牲畜和农庄设备的第一批投资需要多少。算下来超出了他们的负担能力。他们没有那么多钱,也不知道上哪儿去筹集这笔钱,因为他们从未考虑去家中要钱。他们要开创自己的道路,缔造自己的未来。

所谓独立,就是一个个体区别于其他的个体而存在,他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为人方式和处世准则。每个人都渴望独立,从古至今无数人为了独立、为了自由艰苦奋斗,因为独立意味着一个真实的个体的存在,这种存在完全是由自我决定的,是不附属于任何人的。不能独立自主的人是可悲的,是丧失自我的悲剧性人物,这样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要说取得成功了。

随着改革的发展,竞争已逐渐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孩子争吃、争穿、称霸,这不是我们提倡的竞争,应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真正的竞争意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要培养他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为了孩子,为了祖国的明天,作为父母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1)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及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是竞争的基础,没有独立性就不可能有竞争意识。而现在的孩子最大的弱点就在于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差。父母必须树立孩子“我自己来”的思想,必须培养孩子能够“我自己来”的能力。

(2)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劳动是培养一个人独立性和竞争意识的最好途径。应该让孩子懂得,只有劳动,才有收获;只有努力,才能成功。通过适量的劳动,再加上及时的教育,使孩子在童年时就形成一种劳动意识。这是孩子敢于竞争的根本。

(3)为孩子创造竞争环境

父母可以把周围的孩子组织起来,让孩子在伙伴中学习、游戏。这样既培养了他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也使他逐渐树立起竞争的意识。

(4)树立孩子必胜的信心

创造性人才的一大特点是自信,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关键也在于培养其必胜的信心。在平时劳动、游戏中,让孩子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对于孩子的弱点,父母不应指责,更不能嘲笑,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完全失望;否则,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或与家长作对的情绪。

有一句话说得好:“再富也要穷孩子。”与其给孩子一大笔供他们安逸地生活,不如培养他们独立自强的品格。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以及西方国家的一些超级富豪都表示,只给自己的孩子留下少量财富,而把大部分捐献给社会。他们的做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基辛格家训:保有一颗平常心

亨利·基辛格出生于德国的菲尔特市,是犹太人后裔,1943年加入美国籍。195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步入政界,1973年至1977年任美国国务卿,197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82年开办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此后曾担任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分析员、美国中美洲问题两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美印委员会主席等职。

1938年,基辛格全家为了逃离纳粹的反犹政策,千辛万苦由德国逃到美国。基辛格的父亲当年是学校的教师,有一天没有理由便被革职,基辛格的母亲在1938年申请到前往美国的签证。基辛格在同年底来到美国,扬弃过去,想在美国主流社会力争上游。他在1943年入伍,被派往诺曼底。几年后回到美国,他进了哈佛大学,而他弟弟进了普林斯顿大学。基辛格的弟弟华特是一位亿万富豪实业家。

亨利·基辛格7岁那年,希特勒开始实行蓄谋已久的灭绝犹太人的计划,当时希特勒的青年暴徒在菲尔特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亨利·基辛格和他的犹太同学常常遭到毒打。不久亨利·基辛格被赶出了学校,转到一所专收犹太人的学校,父亲也被学校无故辞退了。

基辛格的母亲葆拉—直掌管着家中的大事,她劝说丈夫带着全家尽快离开德国。出于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全家生存的考虑,1938年,亨利·基辛格全家去了伦敦。后来,葆拉在伦敦的姑母又帮助他们去了纽约。

在美国,亨利·基辛格一家要变成美国人那样,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语言、工作、学校,一切都是陌生的,并且很不好办。亨利·基辛格的父亲发现自己原来在德国的学历到纽约后并不怎么吃香,只好当了一名办事员,这使他灰心丧气。

然而,母亲葆拉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尽管遭受如此大的打击和不幸,她仍能以前一样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她总是对亨利·基辛格说:“孩子,这些不幸不算什么,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念。当然我们也不能祈求上帝给我们莫大的幸福,我们只要保有一颗平常心就够了。”

“保有平常心”这一家训,对亨利·基辛格的影响很大,以至于他在面对大多数失败和成功时,都能保持从容。

基辛格有两个孩子,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基辛格就教育他们要有平常心。在他的教育下,两个孩子都成为了著名的商人。

“平常心”这个词,我们知道很久了。可是,真正又有几个人懂得平常心的真正含义呢?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荣辱不惊呢?我们常常把心思放在别人的评价上,放在别人的言行上,又如何能言行自在、悲喜从容呢?

所谓平常之心,就是不能只要成功,而拒绝失败,害怕失败。平常之心就是要把成功、失败看得平平常常。简单地讲,就是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了,不要骄傲,不要狂妄自大;失败了,也应该平静地接受。

失败也是生活的必需内容,没有失败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有失败,才说明生活是有奋斗目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接受失败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不接受生活中的失败,那么,就歪曲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个人将会受到生活的“惩罚”。世上没有常胜将军,每个人都得平静地接受生活所给予的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

任何人的一生都会有不遇的时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可能和预期结果相反。长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仅仅只有这种不遇的时候。当云散日出,前途自然光明无量。所以,凡事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顺利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遇的时刻会悄然来临,因此,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地活着。我们应采取顺境不骄矜;逆境不颓唐的生活态度。

守住平常心,应该承认有些东西得不到,要学会放下。放下求之而不得的东西,才会轻松快乐起来。那就拿起平平凡凡的事吧!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其实,往往平凡的表面蕴藏着深层次的规律和道理,你会越干越高兴,越干越快乐。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影响者,教育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一颗平常之心,并不是不要进取之心、成功之心,而是以平常之心,去进取、去成功,去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守住平常心,还表现在对名誉和困难的态度。学会放下美丽的光环,才能轻松前行。学会应难而上,才能踏平坎坷上大道。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的财富,只有懂得珍惜和品尝的人,才会读懂“平常”二字的“不平常”真谛。

柯立芝家训:凡事都要靠自己

卡尔文·柯立芝是美国第30任总统。他生于佛蒙特州,原名约翰。父亲是店主,担任过州议会议员。柯立芝一生深受父母的影响,从父亲那里承继了节俭、沉默的家风,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脆弱的性格。从阿默斯特学院毕业后,柯立芝从事律师职业。1899年任北安普顿市议员,开始步入政界。1915年当选马萨诸塞州副州长。1918年当选为州长。1920年柯立芝被提名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成为哈定的竞选搭档,竞选成功。1923年,哈定去世后继任总统。

如果说柯立芝是美国历史上最善于睡觉的总统,恐怕没有人怀疑。也许有人认为他不够杰出,但他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表面的平庸,也显示着他的治国智慧。这一切,都和他那沉默寡言的父亲有关,因为是他养成了柯立芝这种凡事都要靠自己的性格,而“凡事都要靠自己”也成为柯立芝家族的家训。

柯立芝的母亲维多利亚·约瑟芬·摩尔是一个十分脆弱的妇女,并且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人。她对柯立芝的关心永远都是无限的,对柯立芝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的,这些都在柯立芝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由此,母亲的性格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使得他继承了母亲的脆弱性格的一面。但是不幸的是,柯立芝的母亲过早地去世了,那时柯立芝才12岁,这样的家庭不幸也促使柯立芝更加依靠自己,形成了凡事都要靠自己的性格。

柯立芝在3岁的时候被父亲带到了蒙彼利埃,看父亲参加该州的州议会会议。在童年柯立芝有着不同的梦想,起初想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店主。他是一个十分能干、勤劳和能够吃苦的人,做事情也十分认真可靠。他干活十分卖劲,帮助家里干诸如耕地、栽种、推木头、劈柴、采摘水果等杂活。他最喜欢的工作是制糖。他也曾经到市民大会上出售苹果和炒玉米花球,挣得余钱。这些劳作,从来都是柯立芝自愿勤奋付出的,父母从来没强迫。在这样劳作的家庭,他养成了另外一些性格,那就是谨慎、小心、万事独立凭靠自己。他独立性很强,从来不去主动要求别人帮助自己,而是十分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和工作。显然,柯立芝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在生活中也培养了一些可贵的品质。

纵观柯立芝的性格和小时候接受的家庭教育,他在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养成了许多影响他一生的珍贵品格,同时也深受父母的影响。

约翰·柯生芝是卡尔文·柯立芝的长子,他是个循规蹈矩的年轻人。虽然父亲入驻白宫,他在1924年6月从莫塞伯格军事学校毕业后还是进了阿姆赫斯特学院学习,因为柯立芝也总是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要依赖别人,凡事都要靠自己。在大学里,约翰一直被叫做“屠夫”,他喜欢拳击,还热衷于参加学院剧社和合唱队。但卡尔文看重的是学业优异,即使在就任总统时,也没让儿子多请一天假。他对儿子的行为举止要求极为严格,当约翰获准参观白宫时,提醒他道:“你是要和美国的总统进餐,应该准时并且衣着得体。”

约翰在学校里表现平平,但他的生活并不平静,秘密警察经常关注着他,但他还是在同学中有一定的人缘。1928年,约翰毕业时虽无优异的成绩,却获得了多次荣誉。当时,他并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在选择是进哈佛还是从商时,他选择了后者,并因此成了一位著名的商人。

一个人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去帮助别人,得到帮助的人也应当积极去克服自己的困难,无论目前的情况有多糟,都不要被困难吓倒,一定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有些时候,真正能够拯救你的只要你自己,别人的帮助都是外因。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撬动地球。”如果没有主观上改变现状的愿望和行动,别人给你再多的支点,可能也无法撬动一块石头。一个健全的人,不能把外力当内力用,不能把别人的接济列入经常性预算,不能把拐棍当腿用,不能用尊严去换钱用。过分依赖别人帮助的人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惰性,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就没有希望了。如果一个人缺乏走出困境的主观能动性时,别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如果错过时间和机遇,如果不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就算是神仙也帮不了你。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渡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渡。”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渡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渡自己,而是伞渡我。你要想渡,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永远不要幻想天上能够掉馅饼,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自己的梦自己圆。要想获得真理和智慧,必须依靠自己认真、潜心地感悟,用自己整个的身心去体会、体验方能获得,别期待有神仙点化。中国有几句顺口溜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亲戚朋友拉一把,酒换酒来茶换茶。”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想解放全人类首先要解放的是自己。极端一点讲:除了自己你谁都不要依靠,其他所有人都是靠不住的。如果非要找出可以依靠的人的话,那就是父母,他们还可能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地为你付出。但靠父母只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为父母终究要老去。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或者寄托在某一件事上;否则你得到的只会是失望,甚至是绝望。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自己认为最可能帮助你的人可能不会伸出援手;当你把一切都寄托在某一件事上,期望这件事的成功会改变你的一切的时候,这件事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发人深省。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是啊,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凡事都要靠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靠山山要倒,靠人人要跑,靠自己最牢靠。”不要抱怨命运,要想成功,我们不靠天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洛克菲勒家训: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

在商业界,提起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盛名,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绝不为过。这个迄今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财富标记”与美国乃至国际的政治经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最初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一家干货店干活。后来,他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实际上就是美国石油业的开端。

1910年,当约翰·D·洛克菲勒发现自己名下的财富已经达到近10亿美元的时候,他开始考虑如何运用这笔财富。于是,他就把自己收入中的绝大部分投资于煤矿、铁路、保险公司、银行和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其中最出名的是投资铁矿生意。

中国有句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洛克菲勒家族发展到现在已经到第六代了,却依然是如日中天、独“富”天下。

在今天的美国,要完全躲避这个家族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在过去150年的发展史就是整个美国历史的一个精确的缩影,他已经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杰出代表,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是什么原因使得洛克菲勒家族在世界上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呢?这主要得益于他们的家族教子有方。他们教育后代: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并把这作为一条家训衍传下来。

众所周知,洛克菲勒是一位伟大的实业家,慈善家,同时,他也是一个商战精英。他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是第一位依靠白手起家的“实干家”。洛克菲勒是凭借着什么使自己的家族长盛不衰的呢?他又是如何教育他的下一代的呢?

一天,约翰·洛克菲勒让自己7岁的孙子站在一米多高的桌子上,自己则站在离桌子稍远一点的地方,伸出双手,面带笑容地对孙子说:“跳下来吧,爷爷会接住你的。”孙子看着笑容可掬的爷爷,便毫不犹豫地跳了下来。可是这位爷爷并没有接住孙子,而是一闪身躲开了。小洛克菲勒重重地摔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老洛克菲勒抱起孙子,对他说:“记住,以后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即使是你的爷爷,你也不要轻易相信。”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洛克菲勒又让自己的孙子站在桌子上,再次对他说:“宝贝,跳下来,爷爷会接住你的。”小洛克菲勒仍然记得上次的教训,所以不敢跳。但是爷爷的笑容是那么和蔼、那么慈祥,多值得相信啊。孙子犹豫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跳了下去。这一次,爷爷没有食言,接住了孙子。然后他对孙子说:“记住,这世界上毕竟还是有一些人可以相信的,更何况是你爷爷呢?”

洛克菲勒就是这样教育他的后世子孙的,而这也逐渐演变成为洛克菲勒家族的家训: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离不开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可知人知面不知心,尤其是对于那些交往不深的人,我们就更难摸清对方的心思、了解对方的想法了。

俗话说:百人百性。有些人表面看上去亲切和蔼,实际上却内心狡诈,仅仅披着一副友善的外衣;有些人披着诚惶诚恐的面纱,却不过是想利用你的善良和轻信来骗取你的钱财;有些人当面对你毕恭毕敬,却不料一背转身便开始说你的坏话……还有一些人,虽然他们并不是有意要伤害你,但是却喜欢传播小道消息,捕风捉影,最终结果还是会使你蒙受损失。

在生活中,我们一旦遇到这样的人,难道不需要处处留心、时时提高警惕吗?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方面的事情,比如购物消费、休闲度假、朋友交往,等等。就是在这些地方,往往也隐藏着一些看不见的陷阱。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经常会编织出令人心动的谎言,诱人上当受骗。

特别是最能体现时代色彩的网络和手机,更是常常成为一些人行骗的工具。网络在给人们展现高科技的同时,也展开了一张张空中交织的网。在这张网中,他们编织着种种陷阱和骗局,让你不知不觉中困在“网”中。因此,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孩子,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适当地设防。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穿上“防弹衣”,学会躲过各种明枪暗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社会上存在着各种我们不能轻信的人,但并不是要大家对每个人都产生怀疑或者拒之千里,而是希望大家都能远离那些心怀不轨、品行不端的人,多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交往。做人要不要相信人?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对任何人都不信任,这个社会恐怕会无法存在。反之,如果我们不加思考地相信所有人,不要说无法立足,甚至会被人骗得找不着自己。不要轻易相信人,只有亲身经历过痛苦和伤害的人才会有所体会。

最后,有一句话大家一定要谨记:遇事多动脑筋,同时把握好一条原则,那就是不要轻易相信他人。

雨果家训:按自己的兴趣去做

维克多·雨果是诗人、作家,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在世界上乃至在法国,雨果是艺术家却鲜为人知。雨果从未学习过绘画,却留下了300多件绘画作品,这完全取决于雨果的绘画天赋。雨果的后代继承其艺术天赋,在以后不同的时期均不同程度地为艺术创作做出过贡献。雨果的后代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与雨果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从小就爱好文学,悄悄地学着写诗歌。进学校读书后,兴趣更是日趋浓厚。由于舞文弄墨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并没有什么地位,因此老师得知后非常不高兴。为了阻止雨果写诗,故意用大量的数学题来压他。

雨果的母亲知道后,没有屈从世俗的观念,她觉得应该以孩子的爱好为主,于是在一个假日,她对雨果说:“我积极支持你进行诗歌创作。你要记住,按自己的兴趣去做,远比被别人强迫着去做要快乐得多。”她仔细观察雨果的一举一动,善待儿子的这种爱好和兴趣,支持他学习诗词歌赋。

平时,雨果的母亲处处留心帮助儿子寻找诗题,去捕捉一闪即逝的灵感。在母亲的支持下,雨果创作激情勃发,诗思泉涌,进步神速。1817年,15岁的雨果写了一首题为《学习之益》的诗参加诗歌比赛。这首充溢着才气的诗,得到了法兰西学院许多老院士的称赞,从而使少年雨果在巴黎崭露头角。

随着时间的推移,雨果的文学天才逐渐被激发出来。每逢母亲的生日,他总要向母亲献上几行热情洋溢的诗。17岁那年,正逢都鲁士学院诗歌创作奖比赛,有金鸡冠花、银罗兰花、银金盏花、银百合花四种奖。这一年因为重建法国十六世纪名王亨利四世的铜像,特征求纪念诗歌,设一个金百合花作为特奖。雨果知道后,决心不放过这次征诗的机会。没想到母亲这时却病倒了,并且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他只好打消了这个计划。可母亲却非常重视这金百合花奖,她喘息着对雨果说:“维克多,你那纪念诗歌呢?那金百合花呢?”

“妈,欧仁昨天守了你一夜,今天夜里轮到我守你了呀!”

“你不应征了吗?”

“我已经拿《凡尔登贞女》那首歌寄去争普通奖了。”

母亲伸出瘦弱的手扶住自己的小儿子说:“我要你得那金百合花奖。”

“现在已经来不及了,明天就到征稿日期了。”

“明天将你的纪念诗歌寄出去。”

雨果听了母亲的话,一夜完成了120行诗。

第二天早晨,他兴奋地对母亲说:“妈妈,我作出来了,我终于写好了。”

母亲在他额头上吻了一下作为回答,而雨果也捧回了金百合花奖献给了母亲。

母亲就是这样,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激励雨果去做自己的事。在她的支持下,雨果的文学天才终于最大限度地被激发了出来,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在小说创作方面,把当时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后来,当雨果有了自己的儿女以后,他也谨记母亲的教训: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让孩子按自己的兴趣去做。雨果不仅对自己的儿女,就是对孙儿孙女他也给予了浓重的艺术熏陶。雨果在教育后代的时候,多次强调“要做适合自己的事情”。他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从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按自己的兴趣去做”,后来也逐渐演变为雨果家族的家训。

雨果的长子夏尔·雨果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摄影艺术。雨果的许多照片都出自儿子之手,成了人们今天研究雨果的珍贵史料。孙子乔治·雨果继承爷爷的衣钵,成了颇有名气的水墨画家和素描画家,其成就最高的作品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所创作的铜版画。雨果的曾孙之一让·雨果也专门从事绘画,画过大量的戏剧舞台布景画,晚年移居法国南部,专门从事静物、风景和家庭生活题材的绘画,其作品的特点是色彩浓烈斑斓,极富震撼力。雨果的另一个曾孙弗朗索瓦·雨果和儿子皮埃尔则是制作金银工艺品的工匠,他们的工艺品深受现代艺术大师们的钟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志向,都有自己选择道路的权利。雨果的成才首先得益于母亲的支持,可以说,他的母亲是一位聪明的母亲,她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其实,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在英国,一位中国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到公园里玩。儿子在与英国小朋友的交往中,用一只“纸飞机”换回了一辆玩具“小汽车”。中国母亲大为吃惊,因为那只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英镑,而这辆“小汽车”少说也要20多英镑。当中国母亲找到“小汽车”的主人——英国小孩和他的妈妈时,这位英国母亲却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如果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她还表示,过一会儿要领孩子上玩具店,让他知道这辆小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以后孩子就不会再做这样的蠢事了。

同一般中国父母的做法相比,这位英国母亲显得更为高明而有策略。首先,她十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担心孩子选择的错误可能带来的后果;其次,英国母亲把孩子的这一失误,当做是帮助孩子提高认识的机会,从而充分加以利用。事实上,孩子在自己选择的活动中主动去探索,正是他认识世界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立意识会不断增强,他们逐渐会有思维、有见解、有个性、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不喜欢父母的唠唠叨叨,更不喜欢父母强迫他们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他们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尊重。

有这样一位少年,性格内向,他从小就佩服那些在家乡养兔、养鸡致富的能手。中考时,他报考了当地的职业高中,被该校的水产专业录取。这本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然而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倔强的他拒不服从父亲要他复读的安排。之后,父亲要他学习汽车维修技术,他还是不从,却执意要去学电脑。从此,父亲和儿子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精神上的折磨使儿子整日心情抑郁,沉默寡言,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做出了一系列令人想不到的事情,最后用撕碎的蚊帐布条了结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产生如此的悲剧,少年的父亲一定会后悔万分的。

倘若父亲支持儿子读职业中学,他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养殖能手;倘若父亲支持儿子去学电脑,他很可能是一个熟练的电脑人才;倘若做父亲的能和孩子坦诚地交换一下意见,来—点思想上的沟通,注意尊重一下儿子的选择,或许他就不会精神崩溃,不会这样轻易走上黄泉路。

像上述这样的悲剧很值得做父母的加以思考,而像那位企图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的父亲大概不会太少。在他们看来,孩子是自己生的,出于爱,为他们规划一下未来,是理所应当的。关心孩子的前途和人生,乃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可问题在于要适度,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为此,就要求父母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在充满民主的家庭教育中成长。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毕竟孩子还小,他们的选择可能正确。”的确,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这就要求父母在尊重孩子选择权的同时,还应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不过“辨别”能力也只有在选择的实践中培养。因此,最好的培养办法还是多为孩子提供“自作主张”的机会。星期天,最好让孩子办一天伙食,吃什么、怎么吃,都由他去操心。孩子需要添置衣服了最好在式样、颜色等方面由孩子做主。学习上遇到困难了,父母就应帮着出出主意,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还得孩子自己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斗,走一段弯路,但选择的能力却会在一次次的选择尝试中不断提高。父母千万不要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之类的责备去剥夺孩子的选择,甚至阻止孩子选择的实践。

当然,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并非是推卸责任,而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逐渐成熟起来。为此,父母的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代替孩子做出生活的选择,要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做出选择,可以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

(2)对孩子既要充满爱心,又要不失理智,懂得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能够巧妙地将理智和情感融合在一起。

(3)拒绝或阻止孩子不恰当的要求和行为时,应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因,绝不能简单粗暴地诉诸大人权威。

(4)父母要明白自己的价值观可能与孩子存在较大差异,既然不能改变自己,那么就应该宽容地对待孩子,让他们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孩子不是“物”,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有自主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父母切不可横加干涉。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身高、体重,有他的志趣、爱好,有他的长处、短处,他的道路主要应该由他自己来决定和选择。当然,由于孩子知识经验的不足,看问题的不全面,父母给予应有的指导和帮助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父母该采取何种方式与子女交流。 X0pFw8DrwLc1PPKVgKTE/NmMWOEh6hGxAnjV9ZnrwmYewEEHKc12C50JKfWqZ+s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