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家庭生活的新开始

1. 慈爱是最好的方法

孩子即将出世,父母一定激动不已。但初为人父母,缺乏经验,难免会怀疑自己能否把孩子带好。而且有这样的一些准父母,当他们听说孩子特别烦人时,就认为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专为折磨大人的。实际上这是一种道听途说。尽管孩子有时的确很麻烦,但他们生来就是通情达理,可亲可爱的小生灵。

事实告诉我们,父母出于本能的爱而给予孩子的关心和照顾,比了解如何为孩子使用尿片等细节更重要。每当你仍然很笨拙地把孩子抱起来,给他换尿布、喂奶,朝他微笑时,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属于你,你也属于他。对于父母来说,照顾孩子的技能就算很娴熟,也不如这种关爱更能让孩子产生那种感情。

通过对育儿方法越来越深入细致的研究,人们惊讶地发现,父母凭慈爱的本能去照顾孩子,是最好的育儿方法。为人父母者只要顺其自然,自信而从容,就能带好孩子。所以,宁可由于从容而出点差错,也不可因为缺乏信心而试图完全遵照书本知识,生搬硬套。

尽管读书和听讲座对解答一些特殊的问题有所帮助,抚养孩子的方法却并不是通过这两种渠道学来的。基础知识永远是来自于亲身的经验——父母是如何把我们从小带到大的。这是小孩子们在玩“过家家”的时候经常做的事。性情温和的父母带大的孩子,很可能成为一名同样类型的父亲或母亲,严厉的父母带大的孩子则可能成为一名比较严厉的父亲或母亲。尽管多数人都希望在某些方面改变父母的方式,到头来他们仍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像父母一样。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值得高兴的,对于另一些人,则应该引起警觉。为人父母者肯定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和孩子说话时,发现孩子说话的语调和用词都和他们一样。

做了父母之后,你也许会从成人的角度来审视你的父母是怎样抚养你的,并且找出你认为对自己有益处和启发性的东西。也许你暗下决心,绝不用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你的孩子,那么孩子也就给你带来了一个良机,使你开始认真思考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你,并指导你怎样做一名父亲或母亲。这种顿悟,可以帮助你相信你的直觉,使你变得自信起来。到了某一天你就会发现,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已慢慢学会了如何做父母,比如,你发现自己学会了给孩子喂奶、换尿片、洗澡,甚至给孩子拍背,让他打嗝儿,以便排出孩子胃里的气体。而当你的孩子对于你的照料做出满意的表情时,这些反应又可以增加你的信心和爱心。事实上,这就是你与孩子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的基础。只不过你要提醒自己,方法是必须学习的。

为人父母者显然希望自己对孩子有影响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父母和孩子其实是互相影响的。父母通过养育孩子和对孩子的观察,使自己增加了对世界和对自身的了解,正像许多人已经发现的那样,为人父母,是自己走向成熟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步。

2. 要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

做父母的如果害怕根据常识来对待孩子,就可能不知所措了。

无论是跟亲友谈论抚养孩子的问题,还是咨询一些“专家”,听取他们的建议,希望能从中吸取最为重要的经验,有时听起来似乎都很复杂,但事实上,这些建议固然有道理,你却不必把这些话太过当真,也不要被专家的话吓着。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相信自己的常识。只要你泰然处之,相信常识,多跟亲友、医生或护士商量,抚养孩子就并非难事。尽管尚无经验,你至少相信你的直觉,当你认为孩子确实饿了的时候,要有勇气给他喂奶。即使你理解错了也没关系,孩子自会以一种方式表示拒绝。你要知道,每个孩子都需要温柔的爱心,需要他人的微笑、话语,以及陪伴——就像每个人需要营养和热量一样。也正是这些把孩子塑造成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得不到这种爱,他长大以后也许就会成为一个冷漠无情的人。

只要孩子的要求合理,你就不会因此而成为孩子的奴隶,也不必顾忌满足他们。在最初几个星期里,孩子的哭泣是因为某种原因使他感到不舒服:也许是饿了、渴了,也许是感到累了、困了,也许是感到害怕。听到他哭的时候,你会感到不安,因此想去安慰他。这是善良本性驱使你做出的一种反应。这时你也许会猜想,孩子可能需要抱一抱,摇晃摇晃,或者抱着走一走。

理性地善待孩子不会把孩子惯坏。所谓坏毛病都是慢慢养成的。做父母的如果害怕根据常识来对待孩子,或者父母确实愿意成为孩子的奴隶,有求必应,孩子就会真正被宠坏。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养成好习惯,融入集体生活。事实上孩子自己也想这样,想按正常时间吃饭,想学会餐桌上的礼节。尽管他们有时排便有规律,有时不规律,但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来进行的。当孩子稍大些,开始懂事以后,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应该在什么地方排便了。而孩子也将根据自己的需要养成一种睡眠习惯,用不着大人给予太多的指导,并一步一步地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所有习惯和家人的达到协调一致。

另外,孩子的行为问题也是每个父母都十分重视的。由于许多父母急于把上一辈人给予的优秀品质传给孩子,这种重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都是在无意识地做着这些事情,而根本用不着专门去想,因为我们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完美的理想。如果不是这样,培养孩子的过程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教育家、精神分析师、儿童精神病专家、儿科医生等对儿童心理进行的大量研究发现,与对其他东西的需要相比,儿童更需要父母的爱;为了更成熟和更富有责任感,儿童完全依靠自己在努力学习;总是遇到麻烦的儿童所需要的是爱而不是惩罚;如果引导儿童的方法适合他们的年龄,如果他们的老师理解他们,儿童就会更乐于学习;儿童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和对性爱的某方面产生天真的兴趣也是正常的;过分粗暴地压制儿童的好胜心理以及他们对性的兴趣可能会导致儿童犯精神病;无意识的想法和有意识的想法一样,也会对儿童产生影响;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大人应该允许它的存在。

有很多家长都乐于接受这些观点,但一到他们管教孩子的时候,他们就可能仍然采取他们小时候被管教的方式。他们的这些方法,如同在他们身上很成功一样,用在他们的孩子身上也很成功。若是发现有问题,或意识到自身发展的某种缺憾,就应对自己过去受教育的方式提出疑问,并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3. 夫妻和谐是孩子的榜样

有了孩子之后,父母的确需要作出一定的牺牲,他们将不得不放弃原来的自由和乐趣。比如为了使住房面积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付出昂贵的房租或者押金;比如不是因为孩子很快就把鞋穿坏,要么就是因为鞋子不合脚了,父母又要花钱买鞋等;比如由于要照看孩子而无法参加宴会,既不能随意旅行,也看不成电影,甚至无法跟朋友聚聚——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许多年轻人在即将成为父母时通常会这么想。

养育孩子的过程无疑也是需要大量艰辛的工作:准备合适的饮食、洗衣服、换尿布、清理屎尿,和孩子一起做游戏、逛动物园,为孩子讲故事,在孩子做作业时随叫随到地给予帮助,在忙着其他事情的时候,要随时放下手中的活儿来满足孩子急不可待的求助……但为人父母者必须——而且原则上也只能这么做。实际上,某些初为人父母者已经把心思完全投入其中,忘记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即使他们偶尔偷空出去轻松一下,一种愧疚感也使他们难以尽兴。他们开始令朋友感到厌烦,朋友们也使他们感到不快。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厌倦抚养孩子时的“囚徒生活”,并开始下意识地抱怨起来。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如果我们去回想父母是怎样照顾小时候的自己时就可以发现,我们是完全没有必要把心思全部都放在孩子身上的。保持夫妻间的亲密关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时间上和精力上为孩子做出了必要的牺牲以后,夫妻双方应该挤出一些时间与对方共享。哪怕只是相互看上一眼,相互笑一笑,只要能够表达一种爱慕之情,让亲密关系保持稳固,就能给孩子带来最有效的榜样,让孩子学会如何同他人保持亲密关系。所以为孩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就是,不断加深家庭的和谐关系在孩子脑子里的印象。

4. 怎样协调工作与照看孩子

不管做父亲的工作多繁忙,都没有理由不与当母亲的一起照看好孩子,为孩子做出平等的贡献。但如果丈夫做这些工作只是为了讨妻子的欢心,它的实际意义就会失去,因为这意味着带孩子仿佛只是丈夫的慷慨大方。

从实际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男性所娶的妻子有全日制的固定工作。在情况最好的家庭里,丈夫能在平等参与的精神作用下,参与对孩子的养育工作。但即使当母亲的没有工作或辞了职以便呆在家里照看孩子,有全日制工作的父亲在周末能承担起料理孩子的大部分工作,也将是对孩子、妻子及对自己的一种善待。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当母亲的不太愿意让做父亲的承担起照看孩子的主要职责,或许是因为心存疑虑——如果自己不能成为养育孩子的权威者,那么她们在家庭中还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实际上孩子从父亲和母亲的不同领导风格和管理风格中能得到不同的益处,而这些风格既不排斥,也不诋毁,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照料孩子方面,当父亲的完全可以用奶瓶给孩子喂奶,替孩子换尿片,换衣服,擦眼泪,擤鼻涕,洗澡,讲故事,哄孩子睡觉等。如果做父亲的没有参与照看孩子所需要付出的灵巧劳动,就会缺乏照看孩子的技巧。同样,做父亲的也可以参与做各种家务。如果一位父亲认为做家务是自己理所当然的事,那么他就不会仅仅为了减轻妻子负担或为了陪伴妻子才去做家务,而会认为这项工作对家庭至关重要;他在家时应和妻子负有同样的责任。如果想让你的孩子长大后也这样看待妇女和男子,那就需要让孩子看到你们的实际行动。

在20世纪的美国,薪水和威信统领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正是这种取向把人们引入歧途——过分的竞争,过分的实用主义,轻视家庭内部的关系,轻视友谊,轻视邻里关系,轻视自己的喜好……作为全日制户外工作的父母,如果一心只想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常常会给家庭生活带来无法忍受的压力。如果父母都把户外工作看成生活中的主要职责,孩子就很难得到生活中最多、最长久的来自家庭的幸福。相反,如果父母能把照料孩子的事情与他们的工作平等看待,在决定做一件事情时仔细权衡一下是否会给家庭带来影响,这样的家庭便获得了幸福的保障!

事实上在许多家庭当中,当孩子长大成人离开了家以后,没有一个当父母的说他后悔当初在孩子和家务上花的时间太多,反而是有许多父母,由于在有机会的时候没有挤出时间去陪伴家人而后悔莫及。

5. 优质时间与特定时间

当父母有固定的工作时,必须尽量安排好时间,以便能够有最多的时间陪在孩子左右。但相对时间长短来说,陪伴的质量更为重要。这就是“优质时间”(Quality time)的含义。具体而言,“优质时间”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所付出的时间。这种优质时间并不是指做非凡的事情,无论是在骑车、开车、吃饭或做其他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可以成为优质时间。哪怕是去商场购物的路上,也可以教孩子知识。我们应该记住的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不是像去参加什么家庭电视节目这种激动人心的事,而是每天和孩子的接触。

但有两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不说,第一个问题:对于那些做事认真而苛刻的父母来说,他们可能会在自己的耐心和兴趣都消失之后,仍然把和孩子交谈、玩耍、讲故事等当做义务来完成。如果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质时间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抱怨,那种一贯的友好、有求必应的精神就会慢慢消失。另外,如果孩子发现自己可以向父母要求更多的时间,可能会更加放肆和苛求。

第二个问题是:有些父母可能会错误地把“优质时间”理解为只要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是高质量的,时间长短就无关紧要了。实际上,足够长的时间一如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并不令人兴奋的事情一样重要,因为孩子有时只是想和父母在一起,看父母做事,学习他们每天的样子,了解父母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关键点显然是在于找到一种均衡——既要尽量多地陪伴孩子,又不能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如果你仍然有些不知所措的话,“特定时间”(Special time)也许可以帮助你找到每天都能有优质时间的好办法。特定时间指的是父母每天留出来单独和孩子度过的一小段时间,一般来说,这段时间只需5~15分钟。这一“特定时间”中虽有“特定”这一限定词,但它并不是指需要你专门和孩子一起做什么,如一起猜字谜,逛商场,或者聊天,而是指当孩子需要你特殊关照的时候,你应该和孩子一起享受。在孩子需要这种特殊关照的时候,父母不应不理睬孩子以示惩罚,而应该给予孩子特定的关照——那是你的孩子,你所深深爱着的孩子。如果你因为工作繁忙而不能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特定时间”就能体现你对孩子的特别关注。

6. 如果不得不托人照看孩子

如果父母双方都不能在家里照看孩子,一定要为他安排一位他特别熟悉的人来照料他,朋友、亲戚或保姆都可以。如果打算把孩子放在别人家,最重要的是要先花一到两周的时间,让他逐渐地熟悉这位陌生人和这个陌生的地点。要先让这位陌生人和孩子呆上几天,并且先不要让他去照料孩子。要等到孩子对他产生信任并且喜欢上他(她)以后,再让这位看护人逐渐地接手照看孩子的工作。

第二节 孩子的内心需要

1. 爱是父母最好的礼物

年幼时孩子需要父母的领导、爱护和保护。他们也总是本能地观察,乃至模仿父母。他们的个性、品行、信念和处事能力都是这样学来的。在孩提时期,他们就通过模仿自己的父母,学习如何当一名成熟的公民、配偶或者父母。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珍贵的就是爱,它是孩子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最好的礼物。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很多:做一个爱的表情、出自内心地抱一抱或摸一摸,为孩子取得的成就而高兴,保护孩子的安全、孩子受到伤害或者感到害怕时给予安慰,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等。

正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换来了孩子对父母的爱。孩子也正是从爱父母开始,逐步建立起生活中的所有关系,即和朋友、老师、配偶、子女、邻里和同事的关系。父母的爱应该表现为尊重,这样就使孩子获得了自信。在以后的生活中,这种自信有助于他们对自己感到放心,并且在各种人面前都感到无拘无束。来自父母的尊重教育了他们,使他们也用尊重来回报父母。

2. 父母做出的努力要适度

孩子出世之后,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希望父母陪伴在身边,和他们一起做事情,做游戏,以此获得满足。然而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繁忙了一天之后回到家,最想做的事就是放松。可能有许多家长一回家就直接躺到了沙发或床上,至于孩子,只需知道他确实在家,并且似乎在忙着什么事情就行了。要是孩子这时兴冲冲地跑到身边,需要父母的抚摸和关注,那么父母这时是不耐烦,还是立刻从床上坐起来陪孩子去玩耍呢?

为人父母者都是理性的,并且疼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如果他们意识到一种友好的态度对孩子的重要性,他们就应该是更乐意做出努力,比如向孩子问声好,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当孩子认为什么东西很有趣并希望父母分享时,能表现出兴趣来。但在“努力”的前面应该加上“适当”一词,因为父母也不必对孩子过于认真,不必强行克制自己的忍耐而去勉强做出回应。

3. 孩子希望跟父母在一起

孩子出生后,一般是由一两个人照看。从几个月的时候开始,婴儿就开始喜欢上了照看者的保护。一个只有6个月的婴儿,如果一直照顾他的父母不见了,就会变得很忧郁,不爱吃东西。如果一个定时帮助父母照顾他的人离开了,孩子也会表现得心情忧郁,只不过不像父母离开时那么严重罢了。

刚开始的时候,父母不要一下子全天离开孩子。要先离开半个小时,然后再逐步延长时间,因为家长马上再次出现会使孩子感到放心,感觉到父母总是很快就能回来。另外,不要在刚搬家之后,或者在已经有一人外出的时候一下子离开孩子1个月之久。

如果一个孩子被从一个养育他的家庭送到另一个家庭,然后又被送到另一个家庭,几次以后他就会失去深爱和深信别人的信心,似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令他痛苦万分。所以在最初的两三年里,父母应继续照顾孩子。

在某些父母,尤其是在某些父亲的眼里,一种急切希望孩子尽善尽美的愿望流露出来,并且伴随在与孩子的整个交往中,但这种望子成龙的愿望往往就导致了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开心。比如一位急于让儿子成为运动员的父亲,可能在儿子年幼时就带他去练习打球。儿子因为年幼,每次投球、接球自然难以准确地掌握要领。这时,父亲哪怕是以一种友好的口气批评,儿子往往也会感到不高兴,而且还会使他产生一种印象,认为自己在父亲的眼里什么都不是,从而也会认为自己是个笨蛋,导致自弃心理。

实际上,如果一个男孩子的性格开朗并且自信,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自然地对体育产生兴趣。另外,父亲和母亲对他的肯定,比对他的辅导重要得多。如果儿子想玩接球,而且纯粹是为了乐趣,那么玩一玩也还是很有意义的。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也同样需要和母亲在一起。但每天翻来覆去地重复老花样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有机会同母亲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例如放风筝、划船、参观博物馆、逛动物园、看电影或旅行等。

4. 不必因内疚而有求必应

每天在外工作的父母因为没有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或者很少和孩子见面,可能会心生内疚。为了补偿这种负疚感,有的父母往往就给孩子买来大量的礼物,给孩子各种特殊的对待,以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就算孩子胡闹、弄坏东西、做坏事也不管。

然而,当孩子发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有求必应、无所约束的时候,不仅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变得贪婪起来。由此可见,虽然有工作的父母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并且向孩子献出爱心,但是,在他们感到疲劳的时候也完全可以不这样做。父母们完全可以考虑自己的愿望,不必每天都给孩子买礼物,坚持理性花销的原则。另外,还应让孩子懂得家庭内部的礼节和对父母的关心。在心理上,作为父母应该努力树立一种信心,就像每天都呆在家里的父母那样自信。这样做不仅能使孩子更懂事,也能让孩子喜欢跟你在一起。

5. 孩子需要大人的肯定

就像孩子的长相各不相同一样,他们的成长也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在力量和肌肉方面发育较快,很早就能坐起、站立和走路,但在说话方面,或者用手做一些需要技巧的事情方面却发育很慢;有的孩子很早就能翻身、坐和爬动,然而却很晚才学会走路;有的孩子身体的敏捷性发育很早,但却很晚才出牙,而出牙很早的婴儿不一定在身体的敏捷方面发育得更早;有的孩子小时候很晚还不会说话,以至于家长曾担心他的大脑有问题,可上学之后成绩却很好;有的孩子智力很一般,但是很早就学会了说话;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敦实健壮,而有的孩子则小巧玲珑。有的似乎生来就是胖子,如果由于生病而体重下降,身体康复后就会迅速复原;有的孩子则恰恰相反,即使他们吃的是高营养食品,即使他们的人生很顺利,他们的体重还是瘦弱单薄……

之所以选出这些例子,是希望让父母知道每个孩子在成长中的个性差别。不管孩子是男是女,不管孩子长什么样,也不管孩子喜欢做什么,父母都应该去爱他,而不应该总想着他的不足之处。

这样做自然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个家长都会面对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即使孩子或其貌不扬,或笨拙,或迟钝,如果能得到大人的欣赏,他就能在长大后感到自信和幸福,就能具有一种精神去充分调动自我,善于抓住机遇。如果一个孩子从未得到大人的赞同,就会感觉自己总是不对。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越来越缺乏信心,从而抑制了智慧、技能和魅力的充分利用。

6. 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责任

勇于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并自如地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就能使孩子避免因找不到依靠而感到沮丧。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向另一方,就不能得到孩子的友爱。

有不少家长尽管经常和孩子一起娱乐,但却把大部分教育工作留给自己的配偶去完成,逃避引导和约束孩子的责任。

一些不参与教育孩子的丈夫在妻子责备时解释说,他们不想让孩子像他们恨自己的父亲一样恨他们。相反,他们想成为孩子的朋友。拥有一位友好而且能同自己一起玩耍的父母对孩子当然是有好处的。但孩子也希望自己的父母在行为上也像个父母的样子,因为在他们的一生中,虽然将拥有很多朋友,父母则只有一对。

如果父母心软或不愿引导孩子,孩子就会找不到依靠而沮丧。如果父母不自信或者态度不坚决,孩子就会变得麻烦,直到把父母激怒到要惩罚他为止,但之后父母又会感到羞愧并再次退却。

由于丈夫躲避教育孩子的责任,使任务落在了妻子的肩上。那么在多数时候,孩子的父亲一般都难以如愿以偿地得到孩子的友爱。孩子明白,当他一再调皮的时候,大人是会生气的。可当他们做错了事时,父亲却总是假装没看见,因此,当他和父亲相处时就会觉得很不自然,甚至害怕这样的父亲。

不过也有这样一类父亲,孩子能与之很好相处。这类父亲能自如地参与对孩子的管教,被激怒的时候也会表现出生气,从而使孩子有机会知道父亲为什么生气,以及自己如何去对付。当他们发现自己能够应付父亲的时候,就会获得一种自信,就像他们克服了恐惧学会了游泳、骑车等所获得的信心一样。反之,与那些总是躲避对孩子的管教并且掩饰自己不快的父亲在一起,儿童就会认为父亲在压制着自己的怒气,从而使孩子感到更多的恐惧。 pQaDMVzRhWiSt0CxAG8EtTb6+oEmZQR2Qq/JdZQq3SrUZANb8PKMqvxa8NX08fA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