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俊士一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

科举分级

生员

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会元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进士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予官职。

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与科举制度相关的诗句

1.《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朱庆余考前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以探听虚实的。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以表达忐忑心情。

张籍回了一首《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其诗比作“菱歌”,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2.《再下第》——唐·孟郊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代大诗人孟郊昔年屡试不第,抑郁不得志,无奈之下写了《再下第》这首诗,后来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金榜题名,春风得意之时写下了《登科后》这首诗。

3.《鹤冲天》——宋·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是柳永进士科考落第之后的一纸“牢骚言”,在宋元时代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反响。它正面鼓吹文人士者与统治者分离,而与歌妓等下层人民接近,有一定的思想进步性。

4.《柳梢青》——宋·董德元

满腹文章,满头霜雪,满面埃尘。

直至如今,别无收拾,只有清贫。

功名已是因循。

最懊恨、张巡李巡。

几个明年,几番好运,只是瞒人。

南宋董德元,之前科考屡遭挫折,已年近半百,在经漫长岁月消磨后,锐气大减,无意应试,但在众多朋友的强挽之下,此次中举。绍兴十八年会试,52岁的德元决定应试,终金榜题名,以慰自己深受世人冷落、饱含苦涩的心。

5.《劝学诗》——宋真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此诗出自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之手,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6.《及第谣》——唐·周匡物

水国寒消春日长,

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

遥望龙墀新得意,

九天敕下多狂醉。

骅骝一百三十蹄,

踏破蓬莱五云地。

物经千载出尘埃,

从此便为天下瑞。

一首《及第谣》抒写了新科进士们春风得意的情怀,科举的积极意义是打破了魏晋以来“士出名门”的局面,使得许多下层读书人有参与政治的机会。 ipTdMqiR0NtugvHA/ccbUv0cec1jjUtwSnMoTMcJTcvIs6HOedcJLQlhrhQj2Y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