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冥想是一种心灵自律

什么是冥想?冥想是一种意境艺术,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感觉范畴的理念,只有个体通过实际体验才可以真正理解。在我们这个时代,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亲情、爱情、友情带给我们的喜与忧,学习、工作、升迁降职带给我们的躁动,还有那不可抗拒的生老病死引起的恐慌……而冥想,简单地说,就是停止意识以外的一切活动,达到“忘我之境”的一种心灵自律行为;是意识在十分清醒的状态下,让潜意识的活动更加敏锐与活跃。

日本作家大川隆法在他的书《冥想的奥秘》中对冥想的本质进行了如下阐述:

“冥想”这个词语写作为闭目而思(日语冥想写为“瞑想”),意如其字,冥想就是隔断三次元世界,开始与远离这个世界的灵界、实在界进行交流。冥想就是这种方法。

……

生活在地上界的人,背负着巨大的不利条件。那就是当灵魂宿于肉体时,人们倾向于忘记原来的世界的模样,忘记自己原本是灵。对于这样的人,神大发慈悲,赐予他们与实在界互通讯息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调节内心。冥想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归根结底,冥想是什么呢?冥想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如何调整内心,如何调整心的波动与波长。

……

为了能够释放波动,首先准备阶段有呼吸法。静静地重复呼吸,调整身体的节奏,通过调整身体来调整心的节奏,然后让心的波动飞向那静寂的世界,飞向那广阔而无限的世界,展翅翱翔。这就是冥想的本质。

也就是说,如果用一句话定义冥想,那就是调整心的节奏,达到可以与实相世界交流的状态,将自己置于这种状态之中。

看完了大川隆法对冥想的解释,我们或许明白了冥想是怎么回事,其实冥想并不是新生事物,它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冥想来源于佛教,过去人们一直把它看成是宗教中的一种神秘仪式,并没有多少人去尝试练习。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开始对冥想进行正式研究。首先,印度研究者B·K·阿兰德发现,冥想者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可以让自己陷入仿佛沉睡的状态之中,就算用温度高的物品刺激他们手臂,冥想者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他们真的睡着了吗?1967年,哈佛医学院教授赫伯特·贝森专门进行了试验。贝森发现冥想者冥想时比平时吸收的氧气少了17%,每分钟的心跳频率也少了3次,脑波也有所变化,这些都是人们在睡觉时的反应,但他们并没有真的睡着。为进一步找出其中的原理,1997年,宾夕法尼亚州神经学教授安德鲁·纽伯格在试验中发现,冥想者的大脑在冥想时并没有关闭,只是阻止信息进入感知方位和时间的大脑顶叶,从而使冥想者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感觉。

这一系列研究都证明:冥想者可以让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研究精神病、哲学和人类学的教授罗杰·沃尔什说:“人类一直以来有一个基本的注意力缺陷的问题,只是在近几年,西方精神病专家才认识到这种现象。而冥想成为了解决这一缺陷的最好的方法。”

冥想,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深和困难。冥想只是将我们向外的心转向内在,看看我们内心的世界一直在发生什么。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够进行冥想。不要跟宗教扯在一起,也不要跟哲学扯在一起,时时去看自己的心,就好像每天早上通过照镜子,去洁净、修整自己的脸。

有些人认为,闭目进行复杂的思考也是一种冥想,其实这是对冥想的一种误会。冥想作为一种意境,是专注于人自身的最理想的状态,在深度感知生命一瞬间变化的同时,让自己沉浸在抛开万物的状态,维持身心灵的高度和谐与平衡。 1PH39Fdr8KB6BQ+lBaik56JDkCYqT3pyerdOu9UbrPBUwPzK/H5Rj66YZltB23A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