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百家姓

《百家姓》是古代蒙学使用最为广泛的读物之一。其成书时间要早于《三字经》。市面上发行的《百家姓》通行本共有五百六十八个字,涵盖有四百零八个单姓,七十八个复姓。全书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琅琅上口,可以使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国的大部分姓氏的写法、读音,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前段为《百家姓》原文,后段为各姓氏的来源。

原文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曲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鬰,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横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杀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正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亓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跋夹谷,宰父谷梁。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各姓起源

【赵姓】 源出于嬴姓。据传说,周穆王有个车夫名叫造父,他的祖先是嬴姓祖先伯益。造父曾向穆王进献了八匹千里马,穆王给这八匹宝马配备了一辆非常华丽的马车,并经常叫造父驾车带着自己周游天下。有一年,周穆王乘着这辆车来到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游玩。正玩得高兴时,却传来东南方的徐偃王起兵造反的消息。穆王得知后,急忙往回赶。造父架着马车,日行千里,使穆王及时赶回了都城镐京,发兵平定了叛乱。穆王认为这次平乱中造父架车有功,就封他在赵,造父的后代就以赵为姓氏。

【钱姓】 源出于彭姓。远在西周时,寿星老人彭祖的后人彭孚担任钱府上士,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官名为姓,钱姓开始传世。

【孙姓】 源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弟弟卫康叔的后代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他以祖父的字“孙”作为姓氏。孙姓还有源出于芈姓的。楚国有个著名的贤臣叫伟敖,字孙叔。孙叔敖是楚国国君的后代,他在担任楚国令尹时,楚国国力十分强盛,深得楚国人拥护。因此叔敖的后代便以他的字“孙”作为姓氏。

【李姓】 源出于嬴姓。相传上古帝尧时,担任大理职务的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的职务,一直经历了虞、夏、商三代,被人称为理氏。商末时,理氏后人理徵因为执法不阿,得罪了商纣王,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带着儿子利贞逃走。母子俩无以为食,幸好当地李树结果成熟,母子俩便以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利贞为了避难把姓氏改为李。李利贞的后人便以李作为姓氏。

【周姓】 源出于姬姓。周人的祖先后稷是黄帝的后裔,本来居住在邰,后来族人迁居周原,称为周族。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周人以姓姬,直到周朝灭亡后,子孙才以周为姓氏。周姓还有一支来源,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曾把普乃氏、贺鲁氏等赐姓周。

【吴姓】 源出于姬姓。太伯、仲雍和季历是周太王的儿子。小儿子季历很有才干,他的儿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周太王想让季历当继承人。太伯和仲雍这两位兄长明白父亲的心意,就自动退出竞争,趁周太王生病时,假托外出采药,出走到东南沿海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和仲雍相继为国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春秋时期,吴国渐渐强大起来,成为当时的一个强国。后来由于吴王夫差骄傲自大,被越国打败,亡了国。夫差的子孙便以国名为自己的姓氏。

【郑姓】 源出于姬姓。封地在郑的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预感将来必有灾乱,就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太史伯说,位于河南中部的虢、郐两国之间有河、洛、济、颖四条河,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是个非常安全的地方,可以把家属和财产安置到那里。郑桓公依计而行。后来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际,用武力夺取虢、郐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郑国被韩国灭掉后,郑伯子孙就把郑国国名当作自己家族的姓氏了。

【王姓】 源出众多,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遂为姓氏,重要的缘起有如下几个:一,出于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子孙在陈国;二,出于子姓,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三,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四,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

【冯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冯简子是公族之后,因为他的封地在冯,便以当地地名为自己的姓氏,其后代也就以郑为自己的姓氏了。

【陈姓】 源出于妫姓。相传舜当天子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住在妫瑞。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大女儿元姬嫁给妫满,封他为陈侯,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后人就以陈为自己的姓氏了。

【褚姓】 源出于子姓。春秋时期,宋共公的儿子公子段在宋国任褚师(市场管理员之类的官),他的后人便以他的官名为姓,褚姓诞生。

【卫姓】 源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弟弟卫康叔的封国在卫,公元前254年被魏国吞并,成为魏的附庸国。卫国国君的子孙后来便以国名为姓,卫姓开始流传。

【蒋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初期,周公旦的儿子伯龄的封地在蒋。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蒋伯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蒋姓开始流传。

【沈姓】 有两支来源:一支源出自姬姓。周成王把叔叔季载封在沈国。公元前506年,沈国被楚国灭掉,沈君的后人便以沈为姓氏。另一支出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庄王的曾孙名叫戌,在楚平王时期任沈县县尹,被人称为沈尹戌。沈尹戌的后代以沈为姓氏。

【韩姓】 源出于姬姓。韩城是姬万的封地,众人称姬万为韩武子。韩武子的曾孙韩厥以这块封地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杨姓】 有两个来源,都源于姬姓。西周时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被周幽王封于杨,建立杨国,杨侯的子孙便以杨为姓氏。晋国灭杨后,将它封给公族羊舌西。羊舌西的儿子以封邑为姓氏,杨姓开始流传。

【朱姓】 源出于曹姓。周武王时,曹挟的封地在邾国,所以曹挟又称邾子挟。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子的后人便将国名“邾”字的偏旁去掉,以朱为自己的姓氏。

【秦姓】 源出于嬴姓。秦朝灭王,赢姓后人就改称秦姓。

【尤姓】 由沈姓所改。五代时,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当地姓沈的人为了避他的名讳,便把沈字三点水去掉,改为尤姓。

【许姓】 有两个来源。相传上古时,尧要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愿,就归隐于田。许由就是许姓的先祖。另一支源出于姜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把炎帝裔孙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在许由曾居住过的许,建立许国,称为许文叔。战国时期,许国被楚国灭掉,许国国君的后代以许为姓氏。

【何姓】 由韩姓所改。战国末年,韩国被秦国灭掉。亡国后的韩国遗民有一部分逃到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韩氏子孙为免遭秦国人迫害,就干脆把韩姓改成了何姓。

【吕姓】 源出于姜姓。相传吕国是炎帝后代四岳的封国,历经虞、夏、商、周几代。春秋初年,吕国被楚国灭掉,吕国国君的后代便以吕为自己的姓氏。

【施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鲁惠公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尾,字施父。公子尾的儿子以父亲的字为姓氏,施姓开始传世。

【张姓】 有三个来源。相传少昊有个儿子叫挥,他发明了弓,因此被封为弓正,专管制造弓箭,并被赐姓为张。另一支源出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侯,字张,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作为姓氏。第三支源出秦末。韩国贵族姬良因避祸而改姓张,就是张良。张良的后代一直将张姓沿用下去。

【孔姓】 源出于子姓:周朝时,宋闵公的六世孙名叫嘉,字孔父,其孙以祖父的字为姓氏,孔姓流传。

【曹姓】 有两个来源。相传颛顼有个曾孙叫陆终,它的第五个儿子叫安,封地在曹国,因而姓曹。此外,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振铎被封在曹国,曹安的后代被改封在邾国。后来,姬姓曹国被宋国灭掉,曹君后代便称以曹为姓氏。

【严姓】 由庄姓所改。春秋时期,楚庄王的后代有姓庄的。东汉时,汉明帝名字叫刘庄,庄姓子弟为避明帝的名讳,便将庄改为同义字严,严姓传世。

【华姓】 源出于子姓。周朝时,宋戴公有个孙子名督,字华父,又称华督。华督在宋殇公时任太宰。华督的孙子华孙御事以祖父的字为姓氏,华姓开始流传。

【金姓】 有三个来源。一是上古时期五帝中的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又称金天氏。传说他的后代就以金为姓;二是西汉时,汉武帝赐归顺汉朝的匈奴太子姓金,取名金日低,他的后代也就以金为姓氏;三是五代时,吴越王名叫钱刘,那里的刘氏为了避他的名讳,改刘姓为金姓。

【魏姓】 源出于姬姓。毕公高有个后代叫毕万。春秋时期,毕万在晋国做官,他多次随晋献公出征,立下很多战功。晋献公便把魏封给他,他的子孙就以当地地名为姓氏。

【陶姓】 远古时期,尧帝最早居于陶,以制陶为业,后来受封为唐,所以有唐尧之称,故称陶唐。他的子孙有以居地为姓者,相传姓陶。

【姜姓】 源于炎帝。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河边,所以就把姜作为自己的姓。

【戚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卫武公有个后代孙林父封地在戚,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氏。

【谢姓】 源出于姜姓。周朝初年,伯夷的后代被封为申侯。后来周厉王娶了申侯的女儿为妃子,他们生下的儿子就是周宣王。周宣王把谢地封给舅父申侯。这以后,申侯的子孙中有一支就以谢为姓。

【邹姓】 有两个来源。一支出于子姓:西周时,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了宋国,宋国为子姓。微子启死后,弟弟微仲即位。微仲的后代正考父为宋国上卿,被封在邹。他的后代中有一支以封邑名为姓;另一支出于曹姓:颛顼的后代曹挟建立邾国,又叫邾娄国。周朝时,邾娄国把邾娄二字合音为邹,改名为邹国。邹国后来被楚国灭掉,邾国国君的后代有一支以邹为姓氏。

【喻姓】 由俞姓所改。南朝梁时,梁武帝重用士族,赐安州刺史俞药为喻姓,这是喻姓的开始。

【柏姓】 源于柏树图腾。相传远古时代,有一东方部落的首领名叫芝,因为他把柏木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所以被人们称为柏芝。柏芝的后代就以柏为自己的姓氏。

【水姓】 来源有两支。一是古时候居住在江湖河岸的人以“水”为姓;二是古代有负责掌管湖泊的水官,其子孙有以官名为姓的。

【窦姓】 源出于姒姓。夏王少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继承了帝位,小儿子被封在仍氏国。少康赐小儿子姓窦,小儿子的子孙便承袭窦姓。

【章姓】 源出于姜姓。周朝初年,齐太公封他的一个儿子在章国。春秋时期,章国被齐国灭掉,章国人从此便以章为姓。

【云姓】 相传颛顼的后代陆终共有六个儿子,他的第四个儿子叫求言,被封在郐国,赐予云姓。

【苏姓】 源出于己姓。相传颛顼的玄孙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名樊,被赐给己姓,封在昆吾国,所以又称昆吾。昆吾有个儿子于夏代中叶被封在苏,国君的子孙便以苏为姓氏。

【潘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有一个后代名叫季孙,被封在潘这个地方,季孙的后代就以潘为姓氏。

【葛姓】 来源有两支。相传远古时,中原有个部落叫葛天氏,葛天氏的后人以葛为姓。另外,夏朝时伯益的后代被封在葛地,称为葛伯,葛伯的子孙也以葛为姓。

【奚姓】 有两支。一支源出于任姓: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禺阳,赐姓任。禺阳六世孙叫奚仲,是个发明家,他把黄帝发明的车子加以改进,使其坚固耐用而又灵便,因而被夏禹任命为车正。奚仲的后代以奚为姓。另一奚姓出现在北魏时,鲜卑族的薄奚氏改姓为奚。

【范姓】 源出于祁姓。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周成王时改封唐国的后人在杜,因此人称唐杜国。周宣王时,唐杜国国君杜伯被宣王无辜杀死,杜伯的儿子隰叔逃到晋国,并在那里担任士师,隰叔的儿子便以父亲的官职为姓氏,称为士为。士为的孙子士会很会打仗,他因为战功而先后得到随和范两处封地。士为的子孙后来也就分为士氏、范氏、随氏三支。

【彭姓】 颛顼的四世孙陆终有六个儿子,老三叫籛铿,就是相传中的彭祖。彭祖被帝尧封于彭城,其子孙后代就以国名为姓。

【郎姓】 源于地名。周朝时候,鲁国的费伯率领军队驻扎在郎城,后来驻兵时间长了费伯的族人中有许多就在郎城安居下来,这些族人的子孙,就以郎城这个地名为姓,世代姓郎。

【鲁姓】 源出于姬姓。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封地在鲁。因为周公旦要辅佐周王,他就派自己的儿子伯禽去鲁国。后来鲁国被楚国灭掉,鲁侯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

【韦姓】 有两支。一支源出于彭姓:夏帝少康封大彭氏的子孙元哲在豕韦国为诸侯,韦国国君的后人就以韦为姓氏。另一支源出于韩姓。西汉初年,韩信被吕后杀死后,他的儿子逃到南粤,并删去韩字的一边,改韩姓为韦姓,他的后代也就一直沿用韦姓。

【昌姓】 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名昌意,他的后代就是昌姓的先祖。

【马姓】 源出于嬴姓。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被赵王封为马服君。后来赵奢的子孙以他的封号为姓,马服姓后来简化成马姓。

【苗姓】 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期,伯比有个孙子斗越椒,他起兵抢夺楚庄王的君位,被楚庄王打败,死于乱军之中,他的儿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国国君把苗邑封给他,贲皇因此被称为苗贲皇。苗贲皇在晋楚鄢陵大战中帮助晋国打败了楚国。苗贲皇的后人就以苗为姓。

【凤姓】 远古有个部落首领叫帝喾,是黄帝的后代,帝喾有个大臣叫凤鸟氏,凤鸟氏的后世代以凤为姓。另外一支凤姓,出于唐代南诏国王族,这个王族的阁罗凤的后人以凤为姓。

【花姓】 古代只有华字,汉初,有人将华简写成花,一些华姓人也就改姓为花。

【方姓】 神农氏的后代中有一位叫榆罔,将儿子封在方山一带。榆罔的儿子本来叫“雷”,受封方山后又叫方雷,方雷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方。

【俞姓】 黄帝时,有个名医叫俞跗,他就是俞姓的始祖。

【任姓】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小儿子叫禺阳。禺阳建立起了任国,任国公族的子孙,后来就以任为姓。

【袁姓】 周朝时,有个贵族叫伯辕,伯辕的孙子叫涛涂,将祖父名字的辕省去左半边,作为姓,成为了袁姓的始祖。

【柳姓】 春秋时期,鲁国有位贵族叫展禽,改姓柳下,史书上称他柳下季,后来简化成柳姓,柳姓就是由此开始的。

【酆姓】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文王第十七子受封於酆国,称为酆侯,其后人便以酆为姓氏。

【鲍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夏禹的后人敬叔被封在齐国的鲍邑,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鲍敬叔。他的儿子鲍叔牙把父亲的封地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鲍姓开始流传。

【史姓】 西周初年,有个著名的太史名叫尹佚,人们称他为史佚。史佚的后代以史为姓。

【唐姓】 相传尧在早期为唐侯。他当上了天子后,立国号为唐,所以尧也称唐尧。唐尧死后,舜帝又封唐尧的子孙为唐侯。唐侯的后代就以唐为姓。另外,春秋初年,南方有个姬姓唐国,它被楚国灭掉后,唐国国君的后代也有以唐为姓的。

【费姓】 源出于嬴姓。夏朝时,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嬴,又因被封在费,所以又称大费。伯益的小儿子名叫若木,他在费国继承了君位,继续以费为姓氏。

【廉姓】 源出于嬴姓。相传伯益的大儿子名叫大廉,继承了伯益驯鸟的职业,所以又称鸟廉氏。大廉有个儿子把父亲的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廉姓传世。

【岑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有个弟弟名叫耀,耀的儿子渠被封为岑子,他的后代就以岑为姓氏。

【薛姓】 源出于任姓。奚仲在夏禹时担任车正,是车的创造者,被封在薛,建立薛国。薛国人以薛为姓。

【雷姓】 相传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为方雷氏,方雷氏的后代有的以为雷姓。

【贺姓】 源于庆姓,因避东汉安帝之父刘庆的名讳而改姓为与“庆”字意相近的“贺”。

【倪姓】 源出于曹姓。周宣王时,邾武公夷父颜封他的小儿子肥在睨。睨国后来被楚国灭掉,睨人以国名为姓。古时,睨和倪相通,所以睨姓又称为倪姓。

【汤姓】 商汤是殷商开国君主成汤的号。成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其子孙中,有的以他的字“汤”为姓氏。

【滕姓】 是个古老的姓氏,它有两个分支。相传黄帝有个儿子被赐予滕姓,这是滕姓的一支。另外,西周时,周武王封弟弟叔绣在滕国。战国初年,滕国灭亡后,滕国国君的后代便以国名为自己的姓氏。

【殷姓】 源出于姬姓。商朝迂都殷后,又被称为殷商。殷商灭亡后,殷商的一些遗民以殷为姓氏。

【罗姓】 源出于熊姓。西周时有个楚国的同姓国罗国,罗国被楚国灭掉后,国人以罗为姓。

【毕姓】 源出于姬姓。周武王封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高在毕国,称为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就以毕为姓氏。

【郝姓】 源出于子姓。商朝时,帝乙封儿子子期在郝乡,他的子孙便以郝为姓。

【邬姓】 春秋时期,晋国正卿祁氏有一处封地在邬,由他的家臣臧负责管理,所以臧又称为邬臧,他的后代就以邬为姓氏。

【安姓】 东汉时,安息国有个太子名叫清。148年,他来到东汉都城洛阳,并按照中国的习惯给自己取字世高,以自己的国名为姓,名叫安世高。这以后其他安息国人到中国来,也都以安为姓。

【常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卫国有公族子弟的封邑在常,其子孙以常为姓。

【乐姓】 源出于子姓。西周末年,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字乐父,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乐姓流传。

【于姓】 源出于姬姓。周武王有个儿子封在纡国,称为纡叔。纡叔的儿子就以纡为姓。古代纡和于同音通用,所以纡姓又称为于姓。

【时姓】 源出于子姓。相传商汤的子孙中有封地在时国的,后来时国被楚国灭掉,时国人就以原国名为姓。

【傅姓】 商朝宰相名叫说,由于他生活在傅岩这个地方,所以人们就叫他傅说。傅说的后代就以傅为姓氏。

【皮姓】 源出于樊姓。春秋时期,有个大夫名叫樊皮,他的后代中有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

【卞姓】 相传黄帝有个后代叫明,封在卞国,称为卞明,卞明的子孙就以卞为姓氏。

【齐姓】 源出于姜姓。姜子牙被封在东方的齐国。战国初期,齐国的权臣田氏赶走了齐康公,自立为齐侯。齐康公的后代就以齐为姓氏。

【康姓】 有两支。西周时,周公旦把商朝故都周围地区封给弟弟叔封,建立起卫国。叔封死后,被谥为“康”,所以叔封又称为卫康叔。卫康叔有一个庶子以康为姓氏。此外,汉时西域的康居国使者留住在汉朝,并以国名中的“康”为姓氏。

【伍姓】 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北上与晋军争霸,伍参立下破晋大功。事后,楚庄王提拔伍参当了大夫,伍参就把自己的名作为姓氏,他的后代也就以伍为姓氏了。

【余姓】 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后来,由余奉命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国,由余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以姓氏,余姓开始流传。

【元姓】 分为两支。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名叫喧,他的封邑在元,因而被人称为元喧,他的后代就以元为姓氏。北魏时,孝文帝进行改革,他把自己的原姓“拓跋”改为“元”姓。

【卜姓】 分为两支。一是相传夏帝太康有个弟弟封在莘国,他的后裔中有专门从事占卜职业的,便以卜为姓氏。二是北魏时,鲜卑族的须卜氏也改成了卜姓。

【顾姓】 分为两支。夏朝昆吾氏有子孙被封在顾国,夏朝末年被商汤攻灭,顾伯的子孙便以顾为姓氏。西汉时,勾践的七世孙闽君摇被封为东海王,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顾余侯住在会稽,他的后代中有以顾为姓的。

【孟姓】 源于姬姓。鲁桓公有子名庆父,被封为建氏,称为仲孙氏。后因国家发生内乱,庆父逃亡莒国,并改称孟孙氏。他死后,其子公孙敖继承爵位,仍称孟孙氏,后简称孟氏,也就是孟姓。

【平姓】 源出于韩姓。战国时期,韩哀侯的小儿子韩辍被封在平邑,他的子孙就以平为姓氏。

【黄姓】 源出于嬴姓。相传周代时,伯益的后代被封在黄国。春秋时期,南方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与楚国对抗,后来黄国被楚国所灭,黄国国君的后人就以黄为姓氏。

【和姓】 相传帝尧时,分掌天地的官员叫和仲、和叔,他们的后人就以和为姓氏。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素和氏改姓氏为和,这是和姓的另一支源头。

【穆姓】 “穆”在古代时常被用作帝王的谥号,如春秋时期的宋穆公、战国时期的鲁穆公等,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先辈的谥号“穆”为姓氏的。

【萧姓】 源出于子姓。春秋时期宋桓把大心封在萧,作为附属国,称他为萧叔。萧叔的后代就以萧为姓氏。

【尹姓】 商周时代,尹是一种官名。这些尹的后代中,有很多人就以前辈的这个官名为姓氏。

【姚姓】 相传舜的出生地在姚墟,因而姓姚。舜曾住在妫,因而他的后代中也有姓妫的。后来姓妫的又有许多改姓为姚。

【邵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初年大臣姬是因功被周王封在召,因而被称为召公。召公曾与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是周朝初年的四朝元老。他的子孙世袭召公的爵位,并以召为家族的姓氏。由于召在古代有“邵”和“召”两种写法,召氏也因此分为邵氏和召氏两支。

【湛姓】 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邑城河阳内有一条湛水,居住在这里的人便以湛为姓。

【汪姓】 源出于漆姓。上古时代有个汪芒国,国君是漆姓,汪芒国人以身材高大著称。当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天下诸侯,汪芒国国君防风氏因迟到而被大禹所杀。汪芒国人后来以汪芒为姓,以后简称汪。

【祁姓】 有三个来源。相传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姓祁,他的后代便以祁为姓;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中也有以祁为姓的;另外,祁还有一支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献公的第四代孙子名叫奚,被封在祁这个地方,所以又叫祁奚,祁奚以公正无私而著称,他的后代都以祁为姓氏。

【毛姓】 源出于姬姓。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叔郑在毛,称为毛伯,又称为毛公。毛公的后代以毛为姓氏。

【禹姓】 相传远古时代,中原大地洪水泛滥,大禹用疏通河道的方法消除了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禹氏就是大禹的后代。

【狄姓】 源出于姬姓。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孝伯在狄城,孝伯的子孙后以狄为姓氏。

【米姓】 隋唐时期,西域地区有个米国。米国常有人到中原一带定居,这些人后来就以国名为姓氏。

【贝姓】 古时清河郡有地名叫贝丘,住在那里的人以地名为姓氏,贝姓开始传世。

【明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秦国的贤臣百里奚是周太王的后代,百里奚的儿子叫孟明视,孟明视的后代中有以明为姓氏的,明姓开始传世。

【臧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抠字子臧,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臧姓开始传世。

【计姓】 周武王封少昊的后裔于莒,初期定都于计斤,其后世子孙就以地名为姓,称为计姓。

【伏姓】 相传上古时期,伏羲的后裔有以伏为姓的。

【成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有个儿子叫叔武,被封在成国,他的后代就是成姓的祖先。

【戴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春秋时期,戴国被宋国灭掉,戴国人后来便以戴为姓氏。另外,戴姓还有一支出于子姓。春秋时期,宋戴公的庶子以父亲的谥号为姓氏,戴姓传世。

【谈姓】 源出于己姓。周朝时有郯国,相传是帝少昊后裔的封国。郯国人后来多以郯为姓氏。上古时郯和谈通用,所以姓氏郯又写成谈。

【宋姓】 源出于子姓。商纣王有个哥哥叫启,封在微,所以又叫微子启。周朝建立以后,就把商朝旧都的周围地区分封给他,让他建立起宋国。宋国灭亡后,国人为了纪念,就以宋为姓氏。

【茅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周公旦有个儿子被封在茅国,他的子孙就以茅为姓氏。

【庞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裔被封在庞,他的子孙便以庞为姓氏。

【熊姓】 相传黄帝在有熊这个地方建都,因而称为有熊氏,他的后代中便有以熊为姓氏的。熊姓还有一支源头出于芈姓。商朝末年有个老人叫鬻熊,姓芈,他很有学问,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便封鬻熊的孙子熊绎在荆楚建立了楚国。楚王的后人多以熊为姓氏。

【纪姓】 源出于姜姓。相传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被封在纪国。春秋时期,纪国被齐国灭掉,纪君的子孙此后便以纪为家族的姓氏。

【舒姓】 源出于偃姓。春秋时期,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龙等小国,相传都是皋陶后裔的封国。这些小国后来陆续被徐国和楚国灭掉,他们的后代便都以舒为姓氏。

【屈姓】 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期,楚武王的儿子瑕被封在屈邑,他的子孙就以屈为姓氏。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的屈突氏也改为屈姓,成为屈姓的另一支源头。

【项姓】 源出于姬姓。周代有项国,是周的同姓封国。春秋时期被楚国灭掉后,项国国君的后人便以项为姓氏。

【祝姓】 上古时,在祭祀仪式中主管致赞辞的人员被称为“祝”,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员中,后来就有以此职务为姓氏的。

【董姓】 相传颛顼的子孙鹨叔安的儿子叫董父,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他替帝舜驯养的几条龙都能表演各种舞蹈,被帝舜赐以董姓,他的后代有以董为姓氏的。

【梁姓】 源出于嬴姓。周朝时,秦仲的五个儿子征伐西戎。打败西戎后,得到周宣王的封赏。其中二儿子康被封在夏阳梁山,称为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国攻灭了梁国后,梁伯的后人就以梁为自己的姓氏。

【杜姓】 源出于祁姓。帝尧的儿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建立唐国。西周初年,唐国人作乱,周公旦率军灭掉唐国,将唐国子孙迁到杜,建立杜国,杜国人就称为唐杜氏。相传周宣王时,唐杜国国君杜伯遭到宣王宠妃的诬陷而被宣处死。杜伯死后,他的后代中有一支便以杜为姓氏。

【阮姓】 源出于偃姓。皋陶有子孙被封在阮国,后来就以阮为姓氏。

【蓝姓】 春秋时期,楚国蓝县县尹名叫伟,人称蓝尹伟,他的后代便以蓝为姓氏。

【闵姓】 源于姬姓。春秋时,鲁庄公之子启在继承了王位两年之后,就被庆父所杀,根据周朝的谥法规定,死于非命的王公诸侯谥为“闵”,因此,后任君王便给他谥为“闵”,史称鲁闵公。他的后世子孙中有部分以其谥号为姓。

【席姓】 由籍姓所改。秦朝末年,项羽的手下有个叫籍归的人,为了避项羽的名讳,便改籍为席姓。

【季姓】 源出于姬姓。鲁庄公的弟弟季友的子孙以季孙为姓,后来简称为季姓。

【麻姓】 有两个来源。春秋时,齐国有大夫麻婴,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另外,周朝时,楚国有大夫的封地在麻,他的后代也有以麻为姓的。

【强姓】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强除,他的后代以强为姓氏。

【贾姓】 西周时,周康王封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为贾伯,其子孙便以贾为姓氏。

【路姓】 相传上古时帝喾有个孙子名叫玄亢,玄亢为尧立下了大功,被封为路中侯。玄亢的后代以他的封号为姓氏。

【娄姓】 源出于姒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代贤王的后裔,封夏帝少康的后代在杞国。春秋时期,杞国人迁都到淳于,杞君有一支子孙被封在娄邑,后代以娄为姓。

【危姓】 相传上古时帝尧的儿子丹朱不满父亲把帝位禅让给舜,便联合南方的三苗部族起兵同舜争天下,结果被舜打败。叛乱平息后,舜把三苗族人迁到西北的三危山一带居住。三苗族的后人中有以地名为姓。

【江姓】 源出于赢姓。相传周代时,伯以益的后代被封在江国。公元前623年,楚国出兵攻灭江国。江国国君的后人便以江为姓氏。

【童姓】 相传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嗓音洪亮清越。他的后代以他的名为姓氏。

【颜姓】 颜氏有两个源头。一支出于曹姓。邾子挟有一个后代名叫颜,人称邾颜公,他的庶出子孙以颜为姓;另一支出于姬姓。春秋时,鲁侯伯禽有后代就封在颜,并以颜为姓氏。

【郭姓】 源出于姬姓。周平王把姬序封在北虢。公元前655年,晋国借道虞国灭掉北虢。姬序的后人就以虢为姓氏。古时虢与郭二字通用,虢姓后来转为郭姓。

【梅姓】 源出于子姓。商朝时有梅国,是商的同姓封国。梅国国君的后人就以梅为姓。

【盛姓】 源出于姬姓。周穆王时有同姓封国盛,春秋时期被齐国灭掉。盛国国君的后代以盛为姓。

【林姓】 有两个来源。一支源于子姓。商朝末年,比干死时,他的妻子陈氏怀着身孕,为了躲避纣王的迫害,带着四名婢女逃奔到牧野这个地方。后来在深山老林的一个石洞中生下一个男孩,名叫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后,陈氏带着坚投奔周朝。周武王因他是贤臣比干的后代,又出生在深山老林中,就赐坚为林姓,称为林坚。

【刁姓】 春秋时期,齐桓公有个宠臣叫竖刁,他的族人以刁为姓。

【钟姓】 源出于子姓。春秋时期,宋桓公的曾孙伯宗的儿子州犁在楚国任太宰,被楚王封在钟离。州犁的后人以钟和钟离为姓。后来钟离也有简称为钟姓的。

【徐姓】 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后来他的后人就以徐为姓氏了。

【邱姓】 源出于姜姓。西周时,姜太公被封在营丘,建立了齐国。后来齐国迁都于临淄。姜太公的子孙中有一支仍留在营丘,并以丘为姓氏。因古时“丘”同“邱”,又为了避圣人孔子的名讳,所以后来丘姓也称邱姓。

【骆姓】 源出于姜姓。姜太公有个庶子叫骆,他的子孙以骆为姓。

【高姓】 源出于姜姓。春秋时期,孙子奚因协助公子小白当上齐国国君,就是齐桓公,孙子奚被赐以高姓。

【夏姓】 源出于姒姓。禹的姓氏是姒。禹由于治理了水患,被舜帝封在夏。后来,禹的儿子建立了夏朝。夏朝灭亡后,禹的后代就以夏为姓氏。另外,夏姓还有一支出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宣公的小儿子公子西字子夏,他的孙子征舒便以祖父的字为自己的姓氏。

【蔡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把弟弟叔度封在蔡,建立蔡国。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灭掉。蔡国国君的子孙就以为蔡姓氏,加以纪念。

【田姓】 源出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原在陈国任大夫,后因避难逃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重用,被任为工正。陈完不愿再用原先的姓,就改姓田。

【樊姓】 有两个分支。一支源出于子姓:西周初年,周成王的小叔叔康叔管辖商朝遗民。遗民有七族,其中有一族是樊姓;樊姓另一支出于姬姓:周太王的二儿子虞仲有个后代名叫仲山甫,因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封为樊侯,他的子孙就以樊为姓氏。

【胡姓】 源出于妫姓。周朝时,舜的后代妫满被封在陈国,死后谥号为陈胡公。他的后代有以其谥号为姓的,胡姓传世。

【凌姓】 古时的宫廷在冬天有专人将冰收藏在地窖中,以供夏天时国君使用。周朝时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被称为“凌人”。据说卫康叔有后代担任“凌人”这一职务,他的后代就以凌为姓氏。

【霍姓】 上古周朝建立时,周武王封自己的一位叫叔武的兄弟为霍地的首领,叔武受封后,被人们称为霍叔。后来霍叔的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

【虞姓】 远古时候,舜帝做了部落领袖后,有一个称号叫有虞氏,所以人们也称舜帝为虞舜,就是虞姓的先祖。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将天下交给大禹管理,大禹又让舜帝的儿子建立诸候国,称虞国,这表示着纪念虞舜。虞国公族的后代就世代姓虞。

【万姓】 上古周朝时,有一个芮国,芮国的一位君主叫芮伯万。芮伯万的族人,后来取那个万字作为姓。还有一支万姓,源自春秋时期的毕万,毕万是晋国的贵族,帮助晋献公治理国事有功,就被封为诸候国君主,他的后代很昌盛,取他的名字中的一个万字做姓。

【支姓】 月支国是秦朝、汉朝之间,丝调之路上,敦煌一带的小国,到晋代,月支国人有的留在中原等地定居,他们学习中原人使用姓名的习惯,就从国名中取一个支字,作为姓。

【柯姓】 春秋时吴国公子柯卢之后以柯为姓。

【昝姓】 是北魏叱卢姓所改。

【管姓】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一位弟弟分封在管地,那位弟弟叫叔鲜,受封后建立了管国,人们称他管叔鲜。管国的公族后代,后来就以国名为姓。另一支管姓,起源于春秋时候的大能人管仲。管仲的后代就是管姓的另一大支。

【卢姓】 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公族叫“傒”被封在卢邑。他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另有一支卢姓,是由庐姓变化来。上古时有个庐国,庐国有个公族戢黎。戢黎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后来又将庐简写成卢。

【莫姓】 黄帝孙子中有一个叫颛顼,颛顼很有才干,成为一支强盛的部落的首领。颛顼修筑过一座城,叫鄚城。颛顼的族人很多,分为八支,其中有一些人就定居在鄚城。后来鄚城的公族后代就以地名为姓,又去掉右偏旁,世代姓莫。

【经姓】 有两个来源。春秋时期,魏国经侯的后代以经为姓;另外,东汉时光武帝刘秀的族父字经孙,他的后代便以经孙为姓氏,经孙后来改为经姓。

【房姓】 源出于祁姓。舜封尧的孙子陵在房国,他的子孙以房为姓。

【裘姓】 春秋时期,卫国有一大夫被封在裘地,他的后代就以裘为姓。

【缪姓】 古时,“缪”与“穆”同音通用。春秋时期,秦穆公也称秦缪公。他有庶子以他的谥号“缪”为姓。

【干姓】 周朝时有干国,也叫邗国。春秋时期干国被吴国灭掉,国人以干为姓。

【解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国有公族大夫被封在解,他的后代就以解为姓氏。另外,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儿子良封在解,也以解为姓氏。

【应姓】 源出姬姓。周武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应侯,其子孙以应为姓氏。

【宗姓】 周朝时,帮助天子掌管宗室一事的官员称为宗伯,周朝有世袭宗伯的,其后代就以官名为姓。另外,春秋时期有宗国,国君的后代也有以宗为姓氏的。

【丁姓】 源出于姜姓。西周时,齐太公的儿子仍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庶子以他的谥号为氏,丁姓开始流传。

【宣姓】 “宣”是古代帝王和诸侯较常见的谥号,他们的后代都有以宣为姓的。另外,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孙侨如死后谥号为宣伯,他的后代也有以宣为姓氏的。

【贲姓】 秦朝鲁县人贲父的后代有以贲为姓氏的。

【邓姓】 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被封在邓国,后人以邓为姓氏。另外,商朝武丁的叔叔也封在邓国,邓国在春秋时被楚国灭掉,邓君的子孙就以邓为姓氏。

【郁姓】 古代有郁国,后来成为吴国大夫的封地,其后人便以郁为姓氏。

【单姓】 源出于姬姓。周成王封小儿子臻为单伯,单伯的后代便以单为姓氏。

【杭姓】 相传夏禹治水后,把船只交给他的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其子孙就将“航”改成“杭”,并以此为姓。

【洪姓】 远古黄帝时候,有个人物叫共工,是黄帝的大臣。共工的官职,专管治理水土,所以共工的后代在共字旁加了三点水,姓洪。

【包姓】 源出于芈姓。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后裔。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

【诸姓】 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受封于诸,其后世子孙以封地名为姓。另外有源出于姒姓的。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后人闽越王元诸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诸”为姓。

【左姓】 周朝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时的鲁国就有左史丘明。这些史官的子孙一般都以官职分姓,所以出现了左姓。

【右姓】 来源不可考。但根据左姓的来源推断,周朝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时的鲁国就有左史丘明。这些史官的子孙一般都以官职分姓,所以出现了右姓。

【崔姓】 春秋时期,齐丁公让季子继承君位,但季子将君位让给他人,自己到一个叫崔的地方去居住。季子的后代,就以崔邑的地名为姓。

【吉姓】 黄帝有个孙子叫伯儵,受封于南燕那个地方。他同时得到黄帝赐给的一个姓,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简化成吉,世代相传。另一支吉姓,起源稍迟些,是周朝有个大功臣叫尹吉甫,他的家庭很昌盛,后代子孙取他姓名中一个吉字做姓。

【钮姓】 隋代时候有一位见于文献的人,叫钮回。另一个叫钮滔的人,见于晋代的记载。他们就是钮姓的祖先。

【龚姓】 远古黄帝时候,有个人物叫共工,是黄帝的大臣。共工的官职,专管治理水土,所以共工的后代在共字旁加了三点水,姓洪。而共工的儿子中有个叫句龙的,继承了共工的官职。句龙的子孙,便在共字上加个龙字,世代姓龚。

【程姓】 有两支来源:相传颛顼的孙子重负责掌管祭祀天上神灵,重的后裔在周朝时被封在程,建立程国,他的子孙便以程为姓氏。程氏还有一支出自姬姓。春秋时期,晋国荀氏的封地在程,他们的后代以封邑为姓。

【嵇姓】 源出于姒姓。会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诸侯开大会的地方,禹死后也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即位后,封庶子无余在会稽主持禹庙的祭祀,赐姓稽。稽姓族人在西汉初年被迁往嵇山,并改姓嵇。

【邢姓】 源出于姬姓。周公旦的第四子被封在邢,邢国灭亡后,国君子孙中有以邢为姓氏的。

【滑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时有滑国,是周的同姓封国。滑国后来被晋国所灭,滑国人便以滑为姓氏。

【裴姓】 源出于嬴姓。嬴姓的祖先伯益的后代中有一支被封在邑乡,以邑为姓。周僖王时,邑姓后人被改封在解邑,邑姓改为裴姓,表示已离开邑乡。

【陆姓】 战国时,齐宣王封他的小儿子田通于陆乡,他的子孙后来也姓了陆。

【荣姓】 相传黄帝有个臣子叫荣将,他和黄帝的乐官伶伦一起铸造了12口编钟,使黄帝亲自谱写的曲子《咸池》得以演奏。黄帝便封荣将为诸侯,建立荣国。荣国的后人便以荣为姓氏。

【翁姓】 源出于姬姓。相传周昭王有个儿子,出生时双手握拳,谁都掰不开。后来周昭王亲自来掰,却一掰就开。他见儿子左手掌纹像个“公”字,右手掌纹像个“羽”字,就给这个儿子取名为“翁”。翁的后代就以翁为自己的姓氏。

【荀姓】 源出于姬姓。晋国有个公族大夫名叫逝敖,被封在荀邑,他的儿子便以地名为姓氏。

【羊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武公的孙子突被封在羊舌,称为羊舌大夫,春秋后期,羊舌氏遭到晋国贵族的攻击,便逃到国外,改姓为羊。

【於姓】 相传黄帝有个臣子叫则,他发明了履,结束了人们光脚走路的历史。黄帝因此封他在於,他的后代就以於为姓氏。

【惠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周惠王庶出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氏,惠姓传世。

【甄姓】 相传舜住在东夷部落时,曾指导当地人烧陶器,使当地形成了一座专以陶器闻名的城邑——甄城。后来,舜有子孙留在甄城任甄官,以甄为姓。

【曲姓】 春秋时,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曲姓。

【家姓】 周朝时有个大夫叫家父,他的后代以家为姓;另外,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叫家仆徒,他的后代以家仆为姓氏,后来又简化为家。

【封姓】 源出于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有个儿子名叫钜,做过黄帝的老师。他的后代在夏朝时被封在封父,其子孙便以封为姓氏。

【芮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时有个芮国,是周朝的同姓封国。芮国国君的后人以芮为姓氏。

【羿姓】 夏朝时后羿的后代以羿为姓氏。

【储姓】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相国名叫储子,他的后代以储为姓氏。

【靳姓】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大夫被封在靳,叫做靳尚,他的后代以靳为姓氏。

【汲姓】 源于姬姓。春秋时期,卫宣公的太子伋居住的地位叫汲,其后世子孙以地名为姓。

【邴姓】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邴被封在邴,后代以邴为姓氏;晋国有个叫邴豫的,也被封在邴,后代也以邴为姓氏。

【糜姓】 黍的一个变种称为“糜子”,糜姓人以此物为姓。

【松姓】 相传秦始皇曾登泰山,下山时突遇暴雨,他跑到一棵松树下避雨,于是封这棵松树为“五大夫”,当地人就以松为姓氏。

【井姓】 春秋时期,虞国有大夫的封地在井,称为井伯,井伯的后代就以井为姓氏。

【段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初年,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叔段。叔段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氏。

【富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有大夫名叫富辰,其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富姓开始传世。

【巫姓】 商朝时,大臣巫咸和他的儿子巫贤都是商朝的重要大臣,他们的后人便以巫为姓氏。

【乌姓】 相传远古时期,东方部落的首领少昊用百鸟的名称作为百官的名称,其中有乌鸟氏。乌鸟氏的子孙以乌为姓氏。另外,春秋时期陇西的乌氏国被秦国所灭,国人也以乌为姓氏。

【焦姓】 源出于姜姓。周武王时,炎帝神农氏的后代被封在焦国,其子孙以焦为姓氏。

【巴姓】 源出于凤姓。相传伏羲有个后代叫后照,住在巴水上游,他的子孙就以巴为姓氏。

【弓姓】 相传少昊的儿子挥制造了弓,被赐姓张,这以后就出现了弓姓和张姓;此外,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名叫叔弓,他的后代以弓为姓氏。

【牧姓】 相传上古时,黄帝有两个很贤明的大臣,一个叫风后,一个叫力牧。黄帝任用他们为相,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力牧的后人以牧为姓。

【隗姓】 周朝时,中原北部的游牧民族赤狄人姓隗。春秋时期,赤狄人开始与汉人通婚。后来晋国大举进攻赤狄人,赤狄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而隗姓也逐渐演变成了汉姓。

【山姓】 周朝设置有“山师”这一官职,专门掌管山林的开发和管理。有的山师子孙便以祖先的官名为姓氏。

【谷姓】 源出于嬴姓。周朝时有嬴姓毂国,国君子孙以毂为姓氏。毂后来简化成谷。另外,嬴姓的先祖非子有后代居住秦谷,其子孙也以谷为姓氏。

【车姓】 源出于田氏。汉昭帝时,朝中有个德高望重的丞相名叫田千秋。汉昭帝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特意下令允许他坐马车出入宫廷,被人称为“车丞相”。“车丞相”的子孙后来就干脆改姓车。

【侯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初期,晋侯缗被晋武公所杀,他的子孙便以他的爵位为姓氏,侯姓大盛。

【宓姓】 为伏羲的后代,古时“宓”与“伏”相通,宓姓即伏姓。

【蓬姓】 蓬是一种草,古时有人以这种草为姓。

【全姓】 周朝时,有的人家世代担任掌管泉府的官,因而其子孙称为泉氏。后来有人把泉字改写成全字。

【郗姓】 源出于苏氏。周武王时,周朝的司寇名叫苏忿生,苏忿生的后代有被封在郗,其子孙就以郗为姓氏。

【班姓】 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君若敖有个孙子叫斗班,他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班姓传世。

【仰姓】 仰延益是仰姓始祖,传说他是虞舜时的音乐家,他将八根弦的瑟改为二十五根弦。其后世子孙以仰为姓。

【秋姓】 相传帝少昊的后代有叫秋伯的,秋伯的后代就是秋姓的先祖。另外,春秋时期鲁国人秋古月的后代也是秋姓的重要来源。

【仲姓】 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奚仲的,其子孙有以仲为姓的;另外,春秋时期,宋庄公有个儿子字仲,鲁桓公也有个儿子字仲,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仲为姓氏的。

【伊姓】 相传帝尧出生在伊祁山,所以姓伊祁,他的后代中有伊姓和祁姓。

【宫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虞国有个大夫名叫宫之奇,他本是周的同姓国宫国人,宫国灭亡后,他逃到虞国,以国名为姓。他的后代就是宫姓的祖先。

【宁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卫武公的小儿子季封在宁,他的后代就以宁为姓氏。

【仇姓】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仇牧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的。

【栾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时,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有个后代叫宾,他的封邑在栾,因而又叫栾宾。栾宾的孙子栾枝把邑名作为姓。

【暴姓】 源出于姬姓。东周时,有王族诸侯暴辛公,他的封邑在暴,后代便以暴为姓氏。

【甘姓】 源出于姬姓。周襄王封他的弟弟王子带在甘,称为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以甘为姓氏。

【钭姓】 源出于姜姓。春秋末年,齐国政权被田氏篡夺,原先齐国的姜姓王族被流放到海一,后改姓为钭。

【厉姓】 源出于姜姓。西周时,齐厉公有庶子以他的谥号为姓氏,是厉姓的先祖。

【戎姓】 春秋时期,少数民族戎人建立了戎国,戎人后来逐渐与汉人融合,并以国名为姓氏。

【祖姓】 源出于子姓。商帝祖乙任用巫贤为相,励精图治,使已经衰落下去的商朝复兴起来。祖乙有庶子是祖姓的祖先。

【武姓】 春秋时期,宋武公的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氏,成为武姓的先祖。

【符姓】 源出于姬姓。战国时期,秦国设置有符玺令这一官职,专门管理兵玺印等。鲁顷公的孙子雅就在秦国担任符玺令,人称符氏,他的后代也一直以符为姓氏。

【刘姓】 源于祁姓。相传尧是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首领,他有个后代叫刘累,替夏帝孔甲养龙,被赐姓御龙。后来,由于刘累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带着家眷逃到鲁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后来便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刘姓传世。此外还有源出于姬姓。周匡王的小儿子被封在刘邑,号刘康公。刘康公的后代也称刘氏。西汉初年。刘邦做皇帝后,接受部下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把国都迁到了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

【景姓】 源出于芈姓。楚国公族子弟有三大姓氏:昭、屈、景。景姓是其中之一。

【詹姓】 源出于姬姓。周宣王有庶子被封为詹侯,其后人便以詹为姓氏。

【束姓】 西汉时,有名的贤大夫疏广的曾孙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改疏姓为束姓。

【龙姓】 有三支来源。第一支:相传舜有大臣名为龙,他的后代以龙为姓。第二支:黄帝己姓后代有个叫董父的,负责为舜驯养龙,被任命为豢龙氏,他的后代中,有一支将“豢龙”简化为龙,作为姓氏。第三支:夏朝的刘累替帝孔甲养龙,被赐姓御龙,刘累的子孙有一支将“御龙”简化为“龙”作姓氏。

【叶姓】 有两支来源。一支源出于沈姓。春秋后期,楚国的左司马沈君戌在战场上阵亡,楚昭王便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称为叶公。叶公的后人就是叶姓的先祖。此外,东汉时日南郡边界外有一个叶调国,叶调国有人来中国定居,并以国名中的“叶”为姓氏。

【幸姓】 源于“宠”、“赏”等姓。臣民们以受到国君的宠幸为荣,故而为此姓。但它的起源年代已无从考证。

【司姓】 相传神农氏时代有司巫这一官职。后来,司巫的子孙便以先辈的官名为姓,司姓开始传承。

【韶姓】 以韶州这个地名而得姓。

【郜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有儿子被封在郜国,郜君子孙以郜为姓。

【黎姓】 商代有两个诸侯国叫黎国,这两个黎国的子孙都以国名为姓。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素黎氏改为单姓黎。

【蓟姓】 西周时,周武王封黄帝的后代在蓟,其就以蓟为自己家族的姓氏。

【薄姓】 上古时有薄国,相传是炎帝后代的封国,国人多数以薄为姓。另外,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在薄,他的后代也以薄为姓。

【印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字子印,他的孙子以他的字为姓氏,印姓开始传承。

【宿姓】 源出于风姓。周武王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国,他的子孙以宿为姓氏。

【白姓】 源出有两支。一支源于蹇氏。春秋时期,秦穆公有个得力的大臣叫蹇叔。蹇叔有个儿子叫丙,字白乙。白乙是秦国的名将,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为姓氏;另一支源于芈姓。楚惠王时,公子胜被封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其后人就以白为姓氏。

【怀姓】 上古中原地区有个部落“无怀氏”,怀姓就是无怀氏的后人。

【蒲姓】 源出于己姓。相传少昊的后代在春秋时期有封国在蒲,蒲国人后来就以蒲为姓姓。

【邰姓】 源出于姜姓。相传上古时有个叫“弃”的人。帝尧任命他为农官后稷,管理天下农业。弃上任后,天下农业连年丰收。为了表彰弃的功劳,尧封弃为有邰姓部落的首领,他的后人便以邰为姓氏。

【从姓】 汉代将军枞公的后代以枞为姓氏,枞即是现在的从。

【鄂姓】 有两支。一支源出于吉姓。夏商时期,黄帝的吉姓子孙封在鄂国,鄂侯的子孙后来就以鄂为姓氏;另一支源出于芈姓。周夷王时,楚君熊渠自称楚王,并封三个儿子为王,其中二儿子熊挚红被封为鄂王。鄂王的后代有以鄂为姓氏。

【索姓】 周朝时,商朝遗民中有索姓,被分在鲁国做臣民,他们的后代一直以索为自己的姓氏。

【咸姓】 商代大臣巫咸有后代以咸为姓氏。

【籍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襄公的孙子公孙伯厣负责管理晋国典籍,并以籍为姓氏。

【赖姓】 源出于姜姓。周朝时有赖国,公元前538年被楚国灭掉,国人以赖为姓氏。

【卓姓】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叫卓滑,他的子孙以他名中的卓为姓氏。

【蔺姓】 源出于韩姓。春秋时期,晋国韩厥的后代韩康被封在蔺,子孙便以蔺为姓氏,称为蔺氏。

【屠姓】 相传上古时,黄帝曾与蚩尤部落在河北逐鹿一带进行决战,最后蚩尤族被打败了。黄帝把蚩尤族人迁到邹、屠等地,这些蚩尤族人就以当地地名为姓氏,有土姓和邹姓两支。另外,春秋时期,晋国有专管屠宰业的官员,他们有的以职业为姓氏,即屠姓。

【蒙姓】 相传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城,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的,分别为蒙姓和双姓。

【池姓】 古时居住在城池边的人以地名为姓,就是池姓。

【乔姓】 相传黄帝死后葬在桥山,他的子孙中有的留在那里守陵,并以地名为姓氏,就是桥姓。后来桥姓将姓氏中的木字旁去掉,改称乔姓。

【阴姓】 源出于管姓。春秋末年,管仲的后代管修从齐国逃往楚国避难,被楚王封在阴邑,他的后代便以封地名为姓氏。

【鬰姓】 来源不可考证。

【胥姓】 春秋时,晋国大夫胥臣的后代为胥姓祖先。

【能姓】 楚国熊挚红的后代为避难而改为能姓。

【苍姓】 相传颛顼的后代高阳氏子弟八人,都是治国安邦的人才。他们在帝尧时分管国政,使天下秩序井然。八人中老大叫苍舒,就是苍姓的祖先。

【双姓】 相传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城,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的,分别是蒙姓和双姓。

【闻姓】 是由复姓闻人简化而来。相传春秋时代鲁国有个人物叫少正卯。由于他曾聚众讲学,对孔子的私学有很大影响。孔子做了鲁国司寇以后,就以“改政”为名,将在当时远近闻名的少正卯杀了,而少正卯的后代子孙就以此事做了姓氏,以“闻人”为姓。后来简化为“简”姓。

【莘姓】 相传上古时,山东曹县西北一带居住着有莘氏,有莘氏的后代就是莘姓的祖先。另外,夏启有个庶子被封在莘,其子孙以当地地名为姓氏。

【党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国有公族大夫被封在上党,其后代以当地地名中的“党”为姓氏。另外,鲁国有个大夫,相传是黄帝小儿子禺阳的后代,被封在党这个地方,他的后人也以党为姓氏。

【翟姓】 春秋时期,中原有翟国,是狄人的部落。翟国被晋国灭掉后,国人以国名为姓氏。

【谭姓】 源出于嬴姓。周朝时,嬴姓先祖伯益有后代被封在谭国,后来谭国被齐灭掉,谭国国君的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氏。

【贡姓】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名叫端木赐,字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子贡的后代中有以他的字“贡”为姓。

【劳姓】 东海边有崂山,古时称为劳山,那些世代居住在劳山的人,便以劳为姓氏。

【逄姓】 是逢姓的一个分支。逢氏为商代诸侯逢伯陵的后代。

【姬姓】 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有14个分别得到12个姓,这12个姓中就有姬姓。

【申姓】 源出于姜姓。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人为申侯,其子孙以封地名为姓氏。

【扶姓】 汉朝有个名臣巫嘉,善于占卜。高祖赐其姓扶,成为扶姓祖先。

【堵姓】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泄寇被封在堵,他的子孙便以祖先的封地名为姓氏。

【冉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有一个儿子叫季载,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被封在冉国,他的子孙便以封地的地名为姓氏。

【宰姓】 源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后人周公孔就曾担任周朝的太宰,他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官职为姓氏的。

【郦姓】 相传黄帝有后代在夏朝时被封在郦国,其子孙以当地地名为姓氏。

【雍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时,周文王的第十三个儿子被封在雍,其子孙后来就以祖先的封地地名为姓氏。

【郤姓】 出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封给他,建立郤国。他的后代遂以封地为姓。还有一支是春秋时期郤宛的后代。郤氏在晋国世袭卿位,后来被晋厉公灭族,有子孙逃到楚国,楚昭王时郤宛任左尹,其子孙后代沿袭祖姓郤姓。

【璩姓】 璩是古代一种由金、银制成的耳环,古时有人以这种器物为姓。

【桑姓】 少昊是上古时五帝之一,他建都于穷桑,号穷桑氏。后来,少昊有子孙就以地名中的“桑”为姓氏。

【桂姓】 源出于姬姓。秦始皇焚书坑儒,周朝王族的后代有个名叫季桢的被坑杀。季桢的大儿子为了避难就把姓氏改为自己名中的“桂”,他的后代也就一直以桂为姓氏。

【濮姓】 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被封在濮,他的子孙便以地名为姓氏。

【牛姓】 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国公族大夫牛父在与游牧民族长狄人作战时,不幸战死。他的子孙便以他的名字里的牛字为姓。

【寿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寿梦自称为吴王。后来寿梦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的,就是寿姓先祖。

【通姓】 春秋时期,巴大夫受封于通川,其子孙以地名为姓。另外,秦汉时期有位彻侯,其后世子孙一直以他的爵名彻为姓,后来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把彻姓改成了通姓。

【边姓】 源出于子姓。商代有诸侯国边国,国君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另外,春秋时期,宋平公的儿子公子御戎字子边,子边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氏,也是边姓的重要一支。

【扈姓】 源出于姒姓。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夏朝。有扈氏的部族起兵讨伐夏启,结果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有扈氏的人后来就改以扈为姓氏了。

【燕姓】 源出于姬姓。周武王封召公姬在燕国,召公的后代世袭燕国国君。公元前222年,燕国被秦国灭掉,燕王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

【冀姓】 西周时有冀国,冀国人后来以冀为姓氏。

【郏姓】 西周时,周成王在郏辱定鼎,当地人为此深感荣耀,就以郏为姓氏。

【浦姓】 为姜太公的后裔。姜大公的后裔有一支向江浙地区搬迁,在浦江沿岸定居,其后人就以浦为姓。

【尚姓】 源出于姜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尊称开国功臣姜子牙为“师尚父”,姜子牙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尊号为姓氏的,就是尚姓祖先。

【农姓】 神农氏的后代中有以农为姓的。

【温姓】 源出于己姓。周朝初年,颛顼有个后代被封在温,后来温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

【别姓】 别成子的后代以别为姓氏。

【庄姓】 周朝时,“庄”是一些君主死后的谥号。如“楚庄王”、“宋庄王”等,他们的子孙中就有以他们的谥号为姓氏的。

【晏姓】 源出于姜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公族大夫被封在晏,因而就以晏为自己的姓氏。

【柴姓】 春秋时期,齐文公的后代高溪的第十世孙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氏。

【瞿姓】 商朝有大夫名叫瞿父,他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

【阎姓】 源出于姬姓。周武王封吴太伯的一个后代在阎乡,他的子孙以阎为姓氏。另外,晋成公也有儿子被封在阎邑,他的后代也以阎为姓。

【充姓】 来源不可考。

【慕姓】 源出自复姓慕容。传说高辛氏的幼子居东北夷后,又迁移至辽西,号鲜卑。到涉归做鲜卑单于,以“慕容”为姓,后改为“慕”姓。

【连姓】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连称、管至父等人趁齐襄公打猎的时候将他杀掉。并立公孙无知为国君。不久,连称和公孙无知都被大夫雍廪杀死。连称的子孙逃到国外后,就以连称的名字为姓氏。

【茹姓】 有两个来源。北魏鲜卑族中有普陋茹姓,后来改为茹姓。此外,古时有少数民族蠕蠕族,蠕蠕族进入中国后改姓为茹茹,后来又简化为茹。

【习姓】 陕西丹凤县东南的武关附近有少习山,住在那里的人以地名为姓氏。

【宦姓】 取意于“仕宦”。有些“仕宦”的人便以宦为姓。

【艾姓】 春秋时期,齐景公有个宠臣被封在艾,赐姓艾。

【鱼姓】 源出于子姓。春秋时期,宋襄公的弟弟公子目夷字子鱼是个很有谋略的人。子鱼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就是鱼姓的先祖。

【容姓】 相传黄帝有个史官叫容成,容姓就是容成的后人。

【向姓】 春秋时期。宋桓公有个儿子叫公子肿,字向父。向父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氏。

【古姓】 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檀父,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尊古公为周大公。古公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号为姓氏的。

【易姓】 春秋时期,齐桓公有个大臣叫雍巫,字易牙。易牙的子孙后来以他的字为姓氏。

【慎姓】 春秋时楚国有慎邑,当地人以地名为姓氏。

【戈姓】 相传周朝时,夏禹有后代被封在戈。他的后人就以戈为姓氏。

【廖姓】 源出于己姓。颛顼有个后代叫叔安,因被封在廖国,所以又被称为廖叔安。他的子孙就是廖姓的先祖。

【庾姓】 帝尧时,有的人世袭庾大夫这一官职,后来就以官名为姓。

【终姓】 上古时期颛顼的后代陆终有子孙以终为姓氏。

【暨姓】 相传彭祖的后代有封在暨的,便以暨为姓氏。另外,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子孙中有以概为氏的,后来因避仇而改为既姓。“既”与“暨”相通,所以既姓又称为暨姓。

【居姓】 源出于先姓。春秋时期,晋国的先轸和先且居父子为晋国立下赫赫战功。先且居的子孙因祖上的业绩而感荣耀,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氏。

【衡姓】 商汤时,有个贤臣叫伊尹,商汤尊称伊尹为“阿衡”。伊尹有个后代便以他的尊号为姓氏。

【步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孙子叫谷扬,他的封邑在步,因此他又被称为步扬,他的后代就以步为姓。

【都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公孙阏,字子都。子都的后代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

【耿姓】 源出于姬姓。西周时有姬姓封国耿国,公元前661年被晋国灭掉,耿国国君的后代就以耿为姓。晋国灭掉耿国后,将它封给大夫赵夙,赵夙的子孙中也有以耿为姓的。

【满姓】 源出于妫姓。周朝初年,帝舜有个后代叫妫满,被封在陈国。妫满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的。

【弘姓】 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的后代以弘为姓。

【匡姓】 春秋时期,鲁国匡邑的长官名叫句须,因而又被称为匡句须,他的后代以匡为姓。

【国姓】 有两个来源。一支出于姜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公族大夫被周天子亲自任命为齐国的辅国正卿,因而就以国为姓;另一支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叫公孙侨,字子产。子产是春秋时期很有名的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子国的字为姓氏。

【文姓】 来源有两支。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起周朝后。追谥他的父亲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有庶子以文王的谥号为姓氏;另外,战国时孟尝君名叫田文,他的子孙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

【寇姓】 先秦时,各朝都设置了司寇这一官职,后来担任过司寇的人有以寇为姓氏的。

【广姓】 西汉人李左车被封为广武君,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广为姓氏的。

【禄姓】 源出于子姓。商纣王的儿子名叫武庚,字禄父。武庚的后人便以他字中的禄为姓氏。

【阙姓】 春秋时。孔子的住地称为阙里。阙里人有后代以阙为姓氏。

【东姓】 相传伏羲氏为东方部族的首领,其后代中有以东为姓氏的。

【欧姓】 源出于姒姓。春秋时期的越国,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将剩下的越国土地全部瓜分了。二儿子蹄占据了乌程欧余山的南面,古时山的南面称为阳,所以他自称欧阳侯,他的子孙中有以欧阳为姓氏的,也有以欧为姓氏的。

【殳姓】 源出于姜姓。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相传炎帝神农氏有个后代发明了箭靶,帝尧因此封他为殳侯,并赐以殳姓。

【沃姓】 商汤的曾孙叫沃丁,沃丁的子孙中有以沃为姓的。

【利姓】 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其后人以利为姓。

【蔚姓】 古代有蔚州,当地人以蔚为姓氏。

【越姓】 相传大禹死后葬在会稽山,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礼,无余的后人建立越国,有的就以国名为姓。

【夔姓】 相传尧舜时有乐正夔,他的后代子孙以夔为姓。

【隆姓】 春秋时鲁国有隆邑,当地人以隆为姓氏。

【师姓】 商朝和周朝时,朝中有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称为师。这些人的后代中有以他们的先辈的官名为姓氏的。

【巩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封一名同姓大夫在巩邑,称为巩简公。巩简公的后代以巩为姓氏。

【厍姓】 为北方少数民族姓氏。

【聂姓】 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的封邑在聂,因此以聂为姓氏。

【晁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的小儿子叫王子朝。他的子孙就以朝为姓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又写作晁。

【勾姓】 相传少昊有个儿子叫重,掌管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他的子孙以勾为姓氏。

【敖姓】 相传颛顼的老师叫敖,他的子孙以敖为姓氏。

【融姓】 相传上古时,火神祝融的后代中有以融为姓氏的。

【冷姓】 相传黄帝时有个乐官名叫伶伦,黄帝赐他为伶姓。伶在古代与冷同音。所以伶姓又称为冷姓。

【訾姓】 由訾陬姓所改。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国人以訾陬为姓氏。訾陬姓后来简称为訾姓。

【辛姓】 上古时居住在山东曹县西北一带的有莘氏的后裔。

【阚姓】 上古时有阚国,是黄帝吉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以阚为姓氏。

【那姓】 源出于于姓。春秋时期,楚国把权国灭掉后,将权国人迁往那地,权国人中有以当地地名为姓氏的。

【简姓】 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狐鞠居,他替自己的族人狐射姑刺杀了太傅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鞠居有封邑在续。死后他被谥为续简子,他的子孙以其谥号为姓氏。

【饶姓】 战国时齐国有大夫封在饶,其子孙就以饶为姓氏。

【空姓】 商代子姓祖先契有后代封在空桐,以空桐为姓氏,后来其子孙就以简化的空为姓氏。

【曾姓】 源出于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在增。曾国国君的后代将增去掉偏旁,以曾为姓氏。

【毋姓】 源出田氏。春秋时期,齐宣王的兄弟受封于毋邱,其后世子孙以封地名为姓。

【沙姓】 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在沙,他的子孙便以地名为姓氏。

【乜姓】 由也姓所改。也姓原来是蒙古族姓氏。

【养姓】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养由基被封在养,他的后代就以养为姓氏。

【鞠姓】 源于姬姓。据说周族祖先后稷的孙子,其出生时手心的掌纹很像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鞠后来做了周人的首领,鞠姓就是他的后代。

【须姓】 春秋时期有须句国,国人以须为姓氏。

【丰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名叫丰,丰的孙子以祖父的名为姓氏。

【巢姓】 上古时,中原地区有部落首领有巢氏,传说他发明了在树上建造木屋,使人类兔遭野兽侵袭。有巢氏的后代就以巢为姓氏。

【关姓】 夏朝时,有个叫关龙逢的大臣谏,关龙逢的后代就以关为姓氏,成为关姓先祖。

【蒯姓】 商代有蒯国,该国的贵族后来以蒯为姓氏。

【相姓】 相传商汤的第十一世祖先名叫相土,他发明了马车,相土的子孙中有一支以相为姓氏。

【查姓】 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国有公族大夫的封地在查,其子孙以查为姓氏。

【后姓】 相传为古代东夷族首领太浩的孙子后照的后代。

【荆姓】 源出于芈姓。西周时期,楚国一直称为荆国,直到春秋时期才改称楚国,从前荆国有庶出子孙以国名为姓。

【红姓】 源出于刘姓。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刘富为休侯,后来又改封为红侯。刘富的子孙后来就以红为姓氏。

【游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氏。

【竺姓】 本来为竹姓。东汉时。枞阳侯竹晏认为竹姓是出自孤竹国两位贤人,即伯夷和叔齐于是在“竹”字下面加个“二”字,改姓为“竺”。

【权姓】 源出于子姓。商朝有子姓人被封在权国,后来权国人以权为姓氏。

【逯姓】 春秋战国时,秦国有一个邑叫逯,被封在那里的大夫以逯为姓氏。

【盖姓】 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王宽被封在盖,其子孙以盖为姓氏。

【益姓】 嬴姓祖先伯益的后代中有以益为姓氏的。

【桓姓】 桓是古代君王的谥号之一。春秋时期,齐桓公、宋桓公都有后代以他们的谥号为姓氏。

【公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后期,鲁昭公有两个儿子叫公衍和公为。公衍和公为的后代以公为姓氏,成为公姓祖先。

【万俟姓】 万俟是鲜卑族的部落名称。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万俟部落的人以万俟为姓氏。

【司马姓】 是古代官名,掌管天下军事。司马姓就来源于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

【上官姓】 源出于芈姓。战国时期,楚国公族子弟靳尚担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有以他的官名为姓氏的。

【欧阳姓】 源出于姒姓。春秋时期的越国,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勾疆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将剩下的越国土地全部瓜分了。二儿子蹄占据了乌程欧余山的南面,古时山的南面称为阳,所以他自称欧阳侯,他的子孙中有以欧阳为姓氏的。

【夏侯姓】 源出于姒姓。西周时,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过侯爵,就以夏侯姓称呼他。他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

【诸葛姓】 夏朝时,伯益的后代被封为葛伯。葛怕的封国灭亡后,葛氏有一支迁往山东诸城,之后便以诸葛为姓氏。

【闻人姓】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少正卯的大夫,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他与孔子同时讲学,好几次都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少正卯由于名声很大,因此在鲁国被称为“闻人”,少正卯的子孙后来就以祖先的这一绰号为姓氏。

【东方姓】 西汉汉武帝时,有个文学家叫东方朔。相传东方朔本姓张,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所以名叫东方朔。东方朔的后人一直将“东方”这一姓氏沿续下来。

【赫连姓】 原为匈奴族姓氏。

【皇甫姓】 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孙子以祖父字为姓氏,古代“父”与“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汉时皇父鸾把皇父改为皇甫。

【尉迟姓】 北魏鲜卑族有尉迟部落,族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

【公羊姓】 鲁国有公孙羊孺,其后世子孙以其名字的两个字“公羊”为姓。

【澹台姓】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澹台灭明的后代就是澹台姓的先祖。

【公冶姓】 春秋时鲁国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孙便以公冶为姓氏。

【宗正姓】 汉朝时,高祖刘邦有个本家亲戚担任宗正这一官职,后改姓为宗正。

【濮阳姓】 濮阳为地名,当地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

【淳于姓】 春秋时期有淳于国,淳于国的人后来以淳于为姓氏。

【单于姓】 历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单于”,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单于”为姓氏的。

【太叔姓】 春秋时,卫文公有个儿子名叫太叔仪,他的后代就以太叔为姓氏。

【申屠姓】 源于申氏。西周末年,申侯联合鄫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把周幽王与伯服杀死,并拥立宣臼为王,就是周平王。由于申侯的拥立有功,所以周平王就封申侯的小儿子在屠,后来便以申屠为姓氏。

【公孙姓】 周朝制度规定,各诸侯国国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太子,其他儿子就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被称为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为公族子弟。有不少公孙的后代就以公孙为自己的姓氏。

【仲孙姓】 源于姬姓。仲孙氏源自春秋时代鲁公子庆父,庆父字共仲,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庆父的字“仲”为姓,也有把“仲”与“孙”合而为姓,姓仲孙。

【轩辕姓】 相传黄帝号轩辕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轩辕为姓氏的。

【令狐姓】 源出于魏姓。晋国大将魏颗立下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

【丌官姓】 春秋时各国有掌丌之官,称丌官,其后人有以官名为姓的称为丌官。

【司寇姓】 先秦时,各朝都设置了司寇这一官职,掌管治安、刑法、判案等。司寇姓族人多为担任过司寇的人的后代。司寇氏后来简称为寇氏。

【仉姓】 起源于掌姓。掌为春秋时鲁国地名,鲁大夫受封于此地,以地名为姓。

【督姓】 春秋时期,宋戴公的孙子名督,字华父,又称华督。华督有子孙以督为姓氏。

【子车姓】 为春秋时秦国公族子车氏之后。当时,秦穆公有个出名的大夫叫子车奄息。子车奄息的后代子孙就以子车为姓。

【颛孙姓】 周朝时,陈国公子颛孙在鲁国做官,他的后代便以颛孙为姓氏。

【端木姓】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端木赐的,即子贡,以能言善辩而著称。他的后代就是端木姓的先祖。

【巫马姓】 周朝时设有“巫马”这一官职,担任这一官职的人就把巫马当作家族的姓氏。

【公西姓】 源出于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是季孙氏的一个分支。

【漆雕姓】 相传为周朝时吴国的开国君主太伯的后代。

【乐正姓】 周朝时乐官之长称为乐正,他的后代以官名为姓氏。

【壤驷姓】 来源不可考。春秋时期孔子有弟子名壤驷赤,传说为该姓氏先祖。

【公良姓】 春秋时期陈国公子良的后代以公良为姓。

【拓跋姓】 本为少数民族鲜卑族的部落名称。

【夹谷姓】 历史上少数民族有“加古”部落,后来讹传为音近词“夹谷”。夹谷部落人以部落名称为姓氏。

【宰父姓】 孔子有弟子名宰父黑,是宰父姓的起源。

【晋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未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国君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

【楚姓】 相传频项有个后代叫留熊,很有学问,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留熊的曾孙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在荆山一带,建立荆国。春秋时期,荆国改国号为楚,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一直是强国之一。楚王的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

【闫姓】 为阎氏的一个分支。

【法姓】 源出于田氏。齐襄王名叫法章。齐襄王的庶子后来便以襄王名字中的“法”为姓氏。

【汝姓】 源出于姬姓。相传周朝迁都洛邑后,周平王把最小的儿子封在汝州,以汝为姓。

【鄢姓】 相传颛项有个后代在西周时被封在鄢。春秋时期,鄢被郑国灭掉,鄢君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氏。

【涂姓】 源出于荀氏。春秋时期,晋国元帅荀林父的后代曾任涂水县大夫,他的子孙就以涂为姓氏。

【钦姓】 来源不可考。

【段干姓】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儿子名叫宗,为魏将,他先后被封在段和干这两个地方。因而有人以段干为姓氏。

【百里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虞国有个大夫叫奚,是周太王的二儿子虞仲的后代。因为他住在百里乡。所以又叫百里奚。百里奚的子孙就是百里姓的祖先。

【东郭姓】 源出于姜姓。郭是古代城池的外城。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齐都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就是东郭姓的祖先。

【南门姓】 周朝时居住在城池南门的人常以南门为姓氏。

【呼延姓】 呼延本是古代匈奴族一个部落的名称。东晋时,呼延部落进入中原,并以呼延为姓氏。

【归姓】 相传黄帝在做天子前,被封在归藏国,后来又改封在有熊国。黄帝有一支子孙留在归藏国,后来就以国名中的“归”为姓氏。

【海姓】 相传黄帝的儿于禺阳被封为东海之神,他的孙子禺强又被封为北海之神,所以他们的后代以海为自己的姓氏。

【羊舌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晋武公的孙子突被封在羊舌,称为羊舌大夫,便改姓为羊舌。

【微生姓】 源出于姬姓,微生氏为春秋时期鲁国公族的后代。

【岳姓】 源出于姬姓。帝尧时,炎帝神农氏有后人为四岳诸侯,负责管理四方的部落,其子孙以岳为姓氏。

【帅姓】 由师姓所改。西晋建立后,晋武帝追封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师氏家族为避司马师的名讳,便减去自己姓氏中的一笔,改为帅姓。

【缑姓】 周朝时有一位卿士被封在缑氏邑,就以地名为姓。

【亢姓】 战国时,齐国有地名亢父,当地人以地名为姓。

【况姓】 有两个来源。一支源于三国时期,蜀人况长宁的后代以况为姓;另一支由黄姓所改。明代苏州知府况钟本来姓黄,后来改姓况。

【后姓】 相传炎帝后代共工氏有个儿子叫句龙,在黄帝时担任后土这一官职,他的后代就以其官名为姓。

【有姓】 相传为上古帝有巢氏的后代。

【琴姓】 周朝以制琴或弹琴为业的人以琴为姓氏。

【梁丘姓】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被封在梁丘,后人以梁丘为姓氏。

【左丘姓】 春秋,齐国有地名叫左丘。左丘明就是以地名取姓,其后代子孙就以“左丘”为姓。

【东门姓】 春秋时期鲁庄公的庶子公子遂居住在东门,号东门襄仲,他的后代以东门为姓氏。

【西门姓】 春秋时期,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氏。

【商姓】 有两支。一支出于子姓,契是母亲吃下燕子蛋后生的,所以被赐给“子姓”。契的十四代孙就是汤,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被周朝灭亡后,商朝的一些王族就以国名为姓氏;另一支出于姬姓。战国时期,卫国的公孙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所以又称为商鞅。商鞅的后代也以商为姓氏。

【牟姓】 周朝时有牟国,牟国灭亡后,国人便以国名为自己的姓氏。

【佘姓】 由余姓转化而来。

【佴姓】 来源不可考。

【伯姓】 蠃姓的祖先伯益、商朝未年的伯夷等,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祖先名字中的“伯”为姓氏的。

【赏姓】 是因其祖先受到奖赏而得姓。

【南宫姓】 周文王时有个叫南宫适的人,他的后代就是南宫姓的祖先。

【墨姓】 源出于姜姓。相传夏朝时,炎帝有后代被封在墨台,称为墨台氏。墨台氏后来将自己的姓氏简称为墨。

【哈姓】 起源于少数民族姓氏。

【谯姓】 源出于姬姓。周朝时周召公的儿子盛被封为谯侯,子孙以谯为姓氏。

【笪姓】 来源不可考。

【年姓】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灵王有个儿子叫年夫,他的子孙后来以他的名字为姓氏。

【爱姓】 起源于回纥民族。唐朝时,西域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回纥,回纥中有个叫爱邪勿的以爱为姓。

【阳姓】 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楚穆王的孙子子瑕,他们的封地地名都叫阳,他们的子孙也都以祖先的封地为姓氏。

【佟姓】 相传黄帝的小儿子禺阳有子孙被封在终国,他的后代称为终氏。夏朝未年,夏桀的太史叫终古,他弃暗投明,投奔了商汤,并把自己的姓氏改为佟。

【第五姓】 源出于田氏。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先秦诸侯的后代陆续迁往关中定居。齐国的田氏由于分支大多。迁移时只好分为第一氏到第八氏,第五就是其中一支。后来,第五氏逐渐演变为姓氏,有的还简称为第。

【言姓】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名叫言偃,字子游。言偃很有文才,曾担任武城宰。提倡以礼乐教民,深得孔子赞许。言偃的后代就是言姓祖先。

【福姓】 有两个来源。春秋时齐国大夫福子丹的后代以福为姓氏。另外唐代时百济国有福姓,百济国灭亡后,有不少姓福的人辗转来到中国,仍以福为姓。 XvX2nDLnQX1M7prcryZvfip6PRx3lHxsCCZQQmB4dti/tOdeAyp7bV2lGKhfDe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