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政治篇

君臣

【一马之奔,无一毛而不动;一舟之覆,无一物而不沉】 出自北周庾信《拟连珠》。意思是:一匹马在奔跑的时候,全身的毛没有一根不跟着振动;一条船倾覆后,船上所有的东西没有一样不跟着沉没。比喻国君对百姓、对整个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出自《韩非子·功名》。疾:快速。意思是:只用一只手拍,速度再快,也没有声响。比喻君臣之间应互相配合,才能奏效。

【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 出自《韩非子·显学》。务:致力于。意思是:国家强大,别人就来朝见,国家弱小,就要去朝见别人。因此,英明的国君会致力于壮大自己的实力。

【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如果国君有爱嫉妒他人的臣子,那么贤良的人就不会来辅佐他。

【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 出自《礼记·缁衣》。事:对待。意思是:下级对待上级,不是听从他的命令,而是顺从他的行为。说明领导应当以身作则。

【上之所为,民之归也】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归:归附。意思是:上层人物的所作所为,民众也会跟着做。

【上无骄行,下无谄德】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谄:奉承。意思是:国君不骄傲自大,下面的人就不会阿谀奉承。

【上不正,下参差】 出自晋代杨泉《物理论》。参差:指混乱的样子。居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不正派,居下位的人就会错误百出。说明领导者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 出自《孔子家语·王会》。益:更加。意思是:国君乐善好施,臣下则会更加宽厚;国君能亲近贤才,则臣下交友都会审慎。

【上有毫发之意,则下有丘山之取】 出自宋代苏辙《栾城集·久旱放民间债欠·贴黄》。意思是:居高位的人想要得到如同毫发大小的东西,下面的人就会搜刮像山一样大的东西。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出自唐代柳宗元《送薛存义序》。若:你。意思是:那些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们的职责吗?他们应该是民众的仆役,而不仅仅是奴役民众。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上天育民,并不是为了君主;但上天立君主,却是要他为人民做事的。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出自《孟子·藤文公上》。君子:官吏。野人:老百姓。意思是:没有当官的就没有办法治理百姓,没有老百姓就无法养活当官的。说明在一个国家里,官吏和百姓缺一不可。

【不以尧舜之心为君者,具君也;不以伊尹、周公之心为臣者,具臣也】 出自唐代皮日休《鹿门隐书》。尧、舜:都是古代的贤明的帝王。伊尹、周公:是古代有名的贤臣。意思是:做君主,没有像尧舜那样的心境,就不是称职的君主;做臣子,没有像伊尹、周公那样的心境,就不是称职的臣子。

【公生明,偏生暗】 出自《荀子·不苟》。暗:愚昧、糊涂。意思是:公正就会使人明于事理,偏私就会使人愚昧糊涂。说明为政者应该时刻保持公正之心。

【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出自唐代元结《至正》。意思是:对有功的人不随意奖赏,对有罪的人也不乱加惩罚。

【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 出自《荀子·王霸》。要:纲领。详:完备,细密。意思是:如果君主善于提纲挈领,那么百事都会做得十分周详;如果君主喜欢什么都管,那么什么事情都会荒废。说明君主应该是统筹大局,而不是事必躬亲。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出自《礼记·大学》。好:喜好。恶:憎恶。意思是:当权者应该爱民之所爱,恨民之所恨,才能算得上是百姓的父母。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出自《礼记·中庸》。陵:同“凌”,欺凌。援:攀附。意思是:身居高位,不欺凌地位低的人;身居低位,也不攀附地位高的人。比喻领导者应该端正自持。

【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 出自《汉书·楚元王传》。不断:犹豫不决。意思是:多疑的人,容易被谗言所左右;优柔寡断的人,容易让恶人的邪说钻空子。说明当权者不要乱加猜疑,应当善于决断。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出自《资治通鉴》。表:古代测量日影计时的标杆。景:同“影”。邪:同“斜”。意思是:标杆是弯曲的,它的影子也必定是弯曲的;水源是清洁的,流水也必定是洁净的。比喻上级公正廉明,下级就自然端正无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执政者如果自身言行正当,即便不下命令,下面的人也会去做;如果其言行不正,纵然下了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听从。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出自《孟子·尽心下》。昭昭:明白。意思是:贤德之人,总是自己先对问题有了透彻的理解,才去教导别人。

【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出自《书·伊训》。克:能够。意思是:在高位的人应能够体察下情,在低位的人应能够竭尽忠诚。

【闻谤而怒者,谗之囮也;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 出自隋代王通《中说·魏相》。谤:谤谏。囮:诱捕同类鸟用的活鸟。佞:花言巧语。意思是:听到谤谏就发怒,这是谗言的喜子;受到赞扬就高兴,这是谗佞的媒介。意在告诫当权者不能闻誉则喜、闻谏则怒。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出自三国时蜀国诸葛亮《纳言》。意思是:雨水从屋顶漏到地下,要阻止它,就要堵住屋顶上的漏洞。屋顶不堵,则漏雨不止,下面就无法居住了。比喻下面出了问题,要从上面找根源。

【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喜怒》。从:同“纵”,放纵。意思是:愤怒的时候,不要触犯到无罪的人;高兴的时候,也不能放纵应该杀头的人。比喻国君不能感情用事。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出自《资治通鉴》。意思是:家境贫困,就会想要一个贤德的妻子;国家出现动乱,就会渴求一位治国有方的宰相。比喻形势艰难时,就会盼望能解决问题的人出现。

【谗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入,乘隙而入】 出自明代刘基《郁离子·畏鬼》。间:挑拨离间的话。意思是:谗言不会自己来,而是因为心中有了疑惑才来;离间的话不会自己钻入,而是因为有了矛盾和隔阂才来。

【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 出自唐代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矫:纠正。意思是:智慧之人,可以在危急的情况下转危为安;明达之人,往往能够纠正自己的过失而成就自己的美德。

【善御者不忘其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为上者不忘其下】 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御:驾车。意思是:好的车夫总是爱惜自己的马,好的射手总是爱惜自己的弓,而好的君主总是想着自己的百姓。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 出自《管子·小称》。意思是:严于自我批评的人,人民就不会抱怨他;不肯自我批评的人,人民就会谴责他。

【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 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清廉》。士:官吏。意思是:自古有名声远播的官吏,就不用那些没有正当来历的钱。

【仕之患也,酷无酷,贿无贿,旷无旷】 出自清代周寿昌《思益堂日札》。旷:旷职,不理职事。意思是:做官最让人担忧的就是,表面看上去不残酷,而实际上却很残酷;表面看上去从不受贿,但实际上却受了贿;表面看上去没有不理职事,但实际上却玩忽职守。

【臣不得其所欲于君者,君亦不能得其所求于臣也】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如果大臣不能从君主那里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那么君主也就不能从大臣那里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治民如治目,拨触之则益昏;治吏如治齿牙,剔漱之则益利】 出自元代张养浩《牧民忠告·御下》。昏:昏花。齿牙:牙齿。意思是:管理百姓就像医治眼睛一样,越是拨弄越是看不清;而管理官吏,则如同医治牙齿,越是剔刷洗漱越是有好处。说明对待百姓要以宽厚仁爱处之,对待官吏要多加训诫整治。

治政

【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出自《尚书·洪范》。羞:进献,贡献。而,同“尔”,你。意思是:对于那些有才能、有作为的人,要让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你的国家昌盛。

【几时拓土成王道,自古穷兵是祸胎】 出自唐代李商隐诗《汉南书事》。王道:古代帝王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政策。穷兵:竭力发动战争。意思是:什么时候开拓疆土能成就帝王的仁义政治?穷兵黩武自古就是灾祸的根源。

【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往往会破坏了大计划。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出自《论语·季氏》。庶人:百姓。意思是:国家的政治清明,那么,百姓就不会有非议了。

【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出自《孟子·尽心下》。政事:施政。意思是:没有好的政治,国家的财政就会不足。说明政治对国家的财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出自《尚书·洪范》。荡荡:宽阔、广大。意思是:不结党营私,治国之道就会宽广开阔。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出自《韩非子·五蠹》。修:遵循。法:效法。意思是:不期望完全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那些陈规,要研究现在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的准备。说明政策应该因时而定。

【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 出自《荀子·君道》。达:畅通。义:原则。意思是:公正的道路畅通了,徇私舞弊的门就被堵塞了;为公的原则明确了,私人的贪图就停止了。用来告诫执政者应提倡为公以抵制私情的泛滥。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依靠自己的德行让人信服的,人们才会喜欢,才能心悦诚服。

【民虑之于心而宣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出自《国语·周语上》。壅:堵塞。与:跟从。意思是:百姓心里的想法是经过成熟的考虑后说出来的,这是行成之后的自然流露,怎么可以堵塞其口呢?如果真要堵塞言路,还会有谁拥护你呢?说明为政者应广开言路。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出自《尚书·太甲下》。弗:不。胡:怎么。意思是:不经过思考,怎么会有所收获呢?不去实行,怎么会有所成就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第一个“老”为动词,尊敬、敬养。幼:第一个“幼”为动词,爱护。意思是:尊敬自己的长辈,并将这种尊敬也推广到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并将这种爱护推广到别人的孩子。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君主有了德行,就能叫人民快乐;人民快乐了,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因:依靠。敝:损害,败坏。与:同盟。知:明智。意思是:借助了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别人,这是不仁义的;失掉了自己的同盟,是不明智的。

【安危在是非,不在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多寡】 出自《韩非子·虚实》。国家安全与否在于君王是否是非分明,而不在于力量的强弱;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是否掌握了实权,而不在于手下有多少人。

【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 出自《荀子·王霸》。与:同盟的国家。意思是:既然两国已经缔结了盟约,就算看到了成败,也不能欺骗结盟的国家。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出自《商君书·更法》。意思是: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轻易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轻易改变器具。

【但得官清吏不横,便是村中歌舞时】 出自宋代陆游诗《春日杂兴》。但:只。意思是:只要官吏都清正廉明,不横行霸道,就是老百姓欢天喜地的时候了。

【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 出自《荀子·王制》。杂:混杂。意思是:贤人与不贤的人不相互混杂在一起,有才能的英杰就会到来;是与非不颠倒混杂,国家就会安定。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出自《商君书·更法》。道:方法。便:便利。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过去。

【治世者若登丘矣,必先蹑其卑者,然后乃得履其高】 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衰制》。蹑:登上。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好比登山,一定要先从最底层开始,慢慢登到高处。用来比喻治理国家要从最基本的方面下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道:仁政。意思是:能够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而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现多用来形容正义的事业就能得到支持,不合乎正义的倒行逆施则会遭到人们的反对。

【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 出自《商君书·农战》。偷:疏忽。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即便粮仓总是满满的,也不会放松农业生产。

【德惟治,否德乱】 出自《尚书·太甲下》。意思是:以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太平;反之,就会天下大乱。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意思是:一个人得道上了天,连他的鸡犬也都跟着成了仙。用来讽刺旧时一人发迹,附从者也跟着得势的黑暗政治现象。现常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出自明代顾大典《青衫记》。意思是:一旦掌握了权力,就发号施令。深刻揭露了官场上小人得志的猖狂表现。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出自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雪花银:白银。意思是:担任三年“清廉”的知府,就可以捞到十万两的白银。表现了当时贪官污吏成风的黑暗现实。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出自《宋史·岳飞传》。意思是:文官不贪图钱财,武官不贪生怕死,国家就会太平兴旺。

【尧舜之人,非生而治也;桀纣之人,非生而乱也,故治乱在上也】 出自《管子·霸言》。尧舜:指唐尧和虞舜,相传都是古代的圣贤之君。桀纣:指夏桀和商纣,古代的两个暴君。意思是:尧舜时代的百姓,不是天生就好治理的;桀纣时代的百姓,也不是天生就爱作乱的。因此,治和乱的根本在于上面的统治者。

【时移而法不易者乱】 出自《韩非子·心度》。意思是:时代已经变化了,而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改变,那么,国家就会出现混乱。

【治国常富,乱国常贫】 出自《管子·治国》。安定的国家往往富有,而社会混乱的国家则常常贫穷。说明国家的贫富与政治有着直接的关系。

【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 出自唐代刘知几《史通·忤时》。公:主公。意思是:十只羊,九人放,号令就难以执行;一个国家如果有三个主公,人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说明执政要避免政出多门,事权不一。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出自《史记·陆贾列传》。意思是:骑马打下来的天下,怎么可以还在马上治理呢?比喻可以用武力得天下,但却不能再用武力来治理天下,而是应讲究治术。

【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出自《战国策·赵策》。尽:通晓。意思是:只按照书上的方法来驾御车马的,不能完全掌握马的脾性;只用古人的方法来管理现今的人,就不能通达时势的变化。说明治国不能死守教条,要因时因事制宜。

【世质则官少,世文则吏多】 出自晋代傅玄《傅子·官人》。质:质朴。文:浮华。意思是:时代风气质朴,社会上的官员就少;时代风气浮华,社会上的官员就多。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出自《淮南子·氾论训》。常:准则。本:根本。经:准则。上:极至。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最根本的是让人民获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紧要的是让政令畅通无阻。

【莫言万木死,不因一叶秋】 出自唐代邵谒诗《论证》。秋:枯黄。意思是:不要说万木凋零不是因为一片叶子的枯黄。比喻临民治国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 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申韩》。决:缺口。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发现了弊端就会立即补救,看到了漏洞,就会马上堵塞。

安危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出自《史记·楚元王世家》。意思是:国家的安危在于所发布的法令,国家的存亡在于所任用的人才。说明君主必须谨慎出令、善于用人。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 出自《汉书·贾谊传》。意思是:安定和危乱都不是一天形成的。说明事物都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提醒当权者应明察秋毫、防微杜渐。

【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 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浮侈》。意思是:贫穷生于富贵,弱小生于强大,混乱生于太平,危急生于安定。说明事物矛盾的两方面总是相互转化的,提醒君主应防微杜渐。

【得士者靖,失士者乱】 出自《亢仓子·政道》。靖:安定。意思是: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安定,失去人才,国家就会混乱。

【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出自《荀子·大略》。捐:丢弃,舍弃。意思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去做,这是亡国亡身的道路。

【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意思是:大树将要倒下,不是一根绳子就能拉住的。用来比喻国家衰败,大势将去,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挽救的。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意思是:天下的形势就是分裂久了,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归于统一;统一久了,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分裂。说明社会形式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 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意思是:用不道义的手段变得强大,其灭亡一定很快。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 出自《商君书·去强》。宿:隔夜。意思是:政务能在当日处理完的,可以称王天下;能在当晚处理完的,能使国家强大;要等到第二天才处理完的,国家就会削弱。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 出自清代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秋气:秋天的景象,比喻国家的衰败。天下都已经是秋天的景象了,一处也很难维持春色了。

【圣人不察乎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出自《列子·说符》。然:指前句的“存亡”。意思是:圣明之人不是着重看国家的兴亡,而是透过这一现象,着重看国家之所以兴亡的原因。

【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 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谔谔:直言不讳的样子。意思是:如果大臣都敢于争相直言进谏,那么这个国家就能昌盛;如果大臣都不思言谏,专事阿谀,那么国家就将衰败。说明国君应虚心纳谏,并任用直言之士。

【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 出自《淮南子·氾论训》。道:道义。意思是:国家能够安存不在于疆土辽阔,而在于其合乎道义,国家灭亡也不在于地域狭小,而在于不合乎道义。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出自唐代刘禹锡诗《金陵怀古》。人事:人之所为。空:徒然。地形:指地势的险要。意思是:国家兴衰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依靠山川地势的险要。

【身莫不恶死,而未尝有不死;国莫不恶亡,而未尝有不亡】 出自宋代李觏《庆历民言·开讳》。恶:憎恶。意思是:人没有不憎恨死亡的,但没有人能够不死;国家没有不憎恨灭亡的,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永远不灭亡。说明人之生老病死和国家的兴亡盛衰都是不可避免的。

【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易:轻视。恃:倚仗。意思是:一个国家,无论多小,都不能轻视;如果没有准备,即便国家再大,人口再多,也不能倚仗。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出自《商君书·修权》。蠹:蛀虫。意思是:蛀虫太多了,树木就会折断;墙上的缝隙大了,墙就会倒塌。比喻国家有太多的贪官、政治上有大的漏洞就会灭亡。

人才

【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 出自《墨子·尚同下》。意思是:一只眼睛不如两只眼睛看得明白;一只耳朵不如两只耳朵听得清楚。比喻国君应有贤臣辅佐。

【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 出自唐代裴说诗《棋》。国手:一国里最好的棋手。意思是:任何人都会有考虑不周全的时候,即使是全国最好的棋手,也会偶尔输给别人。

【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出自《尚书·盘庚上》。意思是:用人要选用熟悉的臣子,不要像选用器具那样只要新的,不要旧的。

【力弱者勿任其厚负,才卑者勿尸其隆位】 出自宋代黄晞《聱隅子·三王上篇》。厚负:沉重的东西。尸:空占着位子而不做事。隆位:高位。意思是:力量小的人,不要让他背负太沉重的东西,才能低的人不要让他空占着高位而不做事情。

【万硕之鼎,不可满以盂水;一钧之钟,不可容于泉流】 出自北齐刘昼《刘子·均任》。硕:同“石”,古代容量单位,万硕,形容极多。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15公斤。钟:一种圆形的壶。意思是:能够盛下万石的大鼎,只用一小盂水是无法将其灌满的;只能盛一钧的小钟,也盛不下不断流下的泉水。比喻用人要量才授任。

【与其位,勿夺其职;任以事,勿间以言】 出自宋代陈亮《论开诚之道》。意思是:既然将官位给了他,就不要干涉他的职权;既然将事物交给了他,就不要总是指手画脚。

【千钧之弩,不以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为尺梃成响】 出自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鼷鼠:鼠中最小的一类。发机:拔动弩牙。梃:木棒;尺梃,一尺长的木棒。

【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 出自《汉书·董仲舒传》。不害:不妨。意思是:才华不出众的人,不管任职多久,还是只能做个小官;才华卓越的人,即使任职的时间不长,一样可以作为辅佐之臣。说明用人不应论资排辈。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出自《汉书·陆贾传》。意思是:国家太平时,应注意发挥宰相的作用,让国家繁荣昌盛;国家危乱的时候,应注意发挥大将的作用,使国家免于危难。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出自《荀子·王制》。意思是:没有德行操守的人不能使之成为尊贵之人;没有才能的人不能使其为官。说明不能重用那些没有德行没有才华的人。

【不以一眚掩大德】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眚:原指眼翳,引申为过失。意思是:不能因为一点小过错就抹杀了一个人的大功德。

【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出自隋代王通《文中子·魏相》。好:喜好。意思是:不苛求属下做其做不到的事情,不强迫属下做其不擅长的事情,不逼迫属下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出自《史记·李斯列传》。让:辞让。择:剔除。意思是:泰山不辞让每一块微小的土壤,所以才能够那样巍峨壮观;河海不拒绝每一条细小的水流,所以才那样深不可测。

【牛骥以并驾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 出自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骥:骏马。工:技艺高的人。意思是:牛和骏马共拉一辆车,结果都被拖疲了;善吹的和不善吹的乐工一起吹奏,就无法分辨优劣。用来比喻不分能力高低一同使用,就看不出其才能高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自(五代·后晋)刘晌《后唐书·魏徵传》。意思是:拿铜镜来对照自己,可以使衣帽整齐;拿古代的事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的原因;拿人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可以知道自己的正确与错误。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出自汉代班固《汉书·东方朔传》。察:苛察。徒:同伙,朋友。意思是:水太过清澈,就没有鱼在里面生长了;人太过苛察,就没有朋友了。

【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出自《墨子·亲土》。归:同“馈”,赠送。意思是:给国君献上稀世珍宝,不如给国君推荐有才之士。

【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 出自宋代欧阳修《为君难论上》。笃:笃实。意思是:用人之法在于,任用他必须专一,信任他必须坚定,这样才能让他的才干充分发挥出来,和他共同做好事情。

【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择官》。劝:劝勉、鼓励。意思是:任用的是正直的人,良善之人就会受到鼓励;而误用了邪恶之人,坏人就会纷纷混进来。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出自近代秋瑾词《鹧鸪天》。龙泉:宝剑名,泛指宝剑。意思是:不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杰人物,我墙上的宝剑每天夜里都在发出响声!说明女子也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并骥而走者,五里而罢;乘骥而御之,不倦而取道多】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骥:骏马。走:跑。罢:同“疲”,疲惫。意思是:与骏马一同奔跑,五里路就会感到疲惫;而骑着骏马跑,不但自己不累,跑的路还要多。比喻领导者如能很好地使用人才,既可以让自己轻松,又可以将事情做好。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出自《论语·卫灵公》。以:因为。意思是:君子不因为有别人说其好话就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连他所说的正确的话也舍弃掉。

【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羞:同“丑”,以为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计策高明可用,就不要因为他的地位低下而耻于采纳;如果一个人的话正确可行,就不要责怪他巧言善辩。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 出自《荀子·王制》。次:停留;不待次,就是不稍耽搁。罢:同“疲”,软弱无能。须:片刻。意思是:对于有德有才之人,应当立即提拔;对于无德无才的人,则应当立即罢免。

【国有贤士而不用,非士之过,有国者之耻】 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国病》。意思是:国家有贤德之士而不任用,不是贤德之士的过失,而应该是拥有这个国家的君主的羞耻。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出自(三国·魏)曹操《短歌行》。周公:姓姬,名旦,西周时政治家,一心辅佐周朝。哺:嘴里的食物。相传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形容其虚心热情地接待贤人。意思是:只要能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就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爱戴。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意思是:选择官员的要点不在多,而在于能真正得到贤能。

【都蔗虽甘,殆不可杖;佞人悦己,亦不可相】 出自汉代刘向《杖铭》。意思是:甘蔗虽然甘甜,但却不能用来做手杖;奸佞小人虽然能让自己高兴,但却不能让他做宰相。说明领导应警惕那些巧言谄媚之人。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出自《荀子·修身》。非:批评。当:恰当。是:肯定。意思是:对我的过错批评得正确的,是我的老师;对我的优点给予恰当的肯定的,是我的朋友;而阿谀奉承我的,则是害我的人。

【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有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 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意思是: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只要其中一个关节出了问题,就足以败坏天下所有的人才。

【中原莫道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 出自唐代陈陶诗《闲居杂兴》。麟凤:比喻杰出的人才。意思是:不要说中国没有杰出的人才,那是因为皇家搜求人才的网结得还不够密。说明并不是缺乏人才,关键是执政者要勤于采择。

【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出自《礼记·儒行》。称:举荐。怨:仇家。意思是:举荐人才,要内部不回避亲属,外部不埋没仇家。说明举荐者应胸怀宽广,以客观实际为准则。

【身贤者贤也,能进贤者亦贤也】 出自汉代徐干《中论·审大臣》。意思是:本身贤能的是贤人,能够举荐贤人的也是贤人。说明举荐人也很重要。

【非有独见之明,专任众人之誉,不以己察,不以事考,亦何由获大贤哉】 出自汉代徐干《中论·审大臣》。意思是:没有自己独到的眼光,专门任用众人的赞誉之人,不亲自了解,不用事实考察,怎么能够获得那些大贤之才呢?

【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 出自北齐刘昼《刘子·荐贤》。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意思是:至为高峻的大山,不是由一块石头所垒成的;高入云霄的台榭,也不是用一根木头建成的。比喻仅靠个别的贤才是不能将国家治理好的。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专:工作稳定。杂:不稳定。意思是:人的才能,只有在相对稳定的使用中才能形成和表现出来,而在反复多变随意调遣中消磨掉。

【干将不可以缝线,巨象不可以捕鼠】 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用刑》。干将:宝剑名,后泛指宝剑。意思是:宝剑虽好,但却不能用来缝制衣物;大象虽大,但却不能用来捕捉老鼠。比喻人才各有其擅长的一面,也各有其不擅长的一面。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七》。意思是:不了解人的缺点,不了解人的优点,不了解人优点中的缺点,不了解人缺点中的优点,就不可以随便用人,不可以随便教人。

纳言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意思是:人们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须用明镜来自照;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听取忠臣的进谏。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出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绳:墨线,木工用来取直的工具。谏:规劝。意思是:木料经过墨线画线,就能够取直;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就能成为圣人。

【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出自《汉书·路温舒传》。意思是:乌鸦鹞鹰的蛋不被毁坏,然后,才有凤凰聚集而来;君主对犯有诽谤罪的人不诛杀,然后,才有忠良之言进谏。

【用人之言,若自己出】 出自唐代魏征《群书治要·尚书》。自:从。意思是:采纳别人提出来的意见就要像采纳自己的意见一样。说明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

【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纳谏》。唯唯:应承顺从。谔谔:直言的样子。意思是:众多的人都唯唯诺诺、应承顺从,也比不上一个人直言争辩。

【多指乱视,多言乱听】 出自明代张居正《陈六事书》。意思是:对众人的话必须善于分析,择优而用,不可盲从。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 出自《吕氏春秋·听言》。意思是:听来的话一定要详细地考察,不考察就可能会分不清好坏,分不清好坏,就会酿成大祸。

【良药生人,不能生不饮者】 出自清代唐甄《潜书·鲜君》。生:救活。意思是:虽然良药可以救活有病之人,但却无法救活不饮用它的人。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行:做事。意思是:虽然良药吃到嘴里感觉苦,但对病痛有好处;正直的劝告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对人做事有好处。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资治通鉴》里也作:“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意思是:君王之所以能明辨是非,是因为能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君王之所以昏庸腐朽,是因为他偏信偏听。

【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 出自《战国策·燕策一》。务:致力。意思是:英明的君主总是愿意听取自己的过错,而不想听别人对自己正确行为的夸赞。

【闻死而愠,则医不敢斥其疾;言亡而怒,则臣不敢争其失】 出自宋代李觏《庆历民言·开讳》。愠:发怒。失:过失。意思是:听到死亡就发怒,那么医生也不敢告诉他疾病的所在;听到国亡就发火,那么大臣也不敢指出君主的过失。说明上层不能讳言过失,否则就会阻塞言路。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虚谈:空谈。浮:浮华。要:国事。意思是:空洞无物的谈话会荒废掉政务,浮华而不实际的文章会妨碍国家大事。

法度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中国。恃:依靠。喑:哑。究:毕竟,到底。意思是:中国要焕发勃勃的生机,还要依靠风暴雷霆般的变革,无声无息的沉闷局面毕竟是悲哀的。

【亡国之法有可随者,治国之俗有可非者】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随:仿效。非:指责、批评。意思是:亡乱国家的政治也有可以仿效的地方;安定国家的习俗也有可以批评的地方。说明不是亡乱国家的一切都是坏的,也不是安定国家的一切都是好的。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出自《老子》。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广大的样子。意思是:天道之网,极为广大,虽然看起来稀疏,但决不会有所疏漏。用来比喻坏人难以逃脱制裁。

【车之不前也,马不力也,不策马而策车何益?法之不行也,人不力也,不议人而议法何益】 出自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不力:不尽力。策:用鞭子抽打。意思是:车子不往前走,是因为马没有尽力,不抽打马而抽打车有什么用呢?法令不能好好执行,是因为人不得力,不找人的问题而找法令的问题有什么用呢?

【水可使不滥,不可使无流】 出自汉代荀悦《申鉴·政体》。意思是:人可以让水不泛滥,但却不能让水不流动。用来比喻政令应留有一定的余地,不要太苛刻。

【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 出自《吕氏春秋·适威》。意思是:法令过于严厉,人们反而不听从;禁令过于繁多,反而不能执行。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自《老子》。奈何:为什么。意思是:既然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还要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指严酷的刑法不能让人民屈服。

【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 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单靠刑罚不能够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单靠杀戮也不能够禁止坏人坏事。说明要想社会秩序井然,不能光靠刑罚和杀戮,还要重视道德教育。

【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绳古,是为诬古】 出自清代魏源《默觚·治篇》。绳:衡量。诬:歪曲、诬蔑。意思是:用古代的标准来衡量现在,是对现在的歪曲;拿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古代,也是对古代的歪曲。说明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

【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 出自宋代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意思是:言语反复多变,就不能取信于人;政令朝出夕改,人们就无所适从。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出自《文子·上义》。常:准则。意思是:管理国家有一定的准则,即以对老百姓有利为根本。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出自《韩非子·心度》。转:变化。意思是:法度能够跟着时代一起变化,就会使国家安定;治理的方法能够与社会实际相适应,就会有成绩。

【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按耳】 出自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意思是:法令该不该坚持,不在于它的年代长短,而在于它是否适用于当时的情况,是否有利于百姓的安定。

【治国无法,则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 出自《管子·君臣上》。比:勾结。巧:虚浮、不实。意思是: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度,人们就会结帮拉派、相互勾结,弄虚作假来牟取私利。

【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 出自《管子·明法解》。草茅:杂草。意思是:不除掉有害的杂草,就会妨害庄稼的生长;不诛杀盗贼,就会伤害到守法之民。说明一定要对坏人严惩不贷。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出自《韩非子·饰邪》。意思是:家里有了固定的产业,即使遇上饥荒也不会挨饿;国家有了固定的法制,即使遇上危难也不会灭亡。

【情可顺而不可徇,法宜严而不宜猛】 出自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徇:曲从。猛:严厉。意思是:民情可以顺应但不能曲从,法制应该严明但不能严酷。

【善琴弈者不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 出自清代魏源《默觚·学篇》。弈:下棋。意思是:擅长弹奏、下棋的人不用死盯着琴谱或棋谱;擅长相马的人也不会总是按照图上画的样子来分辨马的好坏。用来比喻治理国家和人民也不必拘泥于已有的成法。

【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意思是:不因为高兴就多加奖赏,也不因为愤怒就加以惩罚。说明奖惩不应因个人的喜怒而变化不定,而是应该有一定的标准。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出自《韩非子·有度》。匹夫:平民。意思是:惩罚有罪过的人,就是大臣也不要放过;奖赏有功劳的人,就是平民百姓也不能遗漏。

【过时而赏与无赏同,后事而罚与不罚同】 出自明代王守仁《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后事:事情过了之后。意思是:错过了奖赏的时机再赏就如同没有奖赏,等事情过了之后再处罚就如同没有处罚。

【妄赏不劝,妄罚不畏】 出自宋代谢谔《十铭》。妄:胡乱。劝:鼓励。意思是:乱加奖赏不能达到劝勉众人的目的,胡乱的惩罚也不能使人畏惧。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 出自唐代魏征《群书治要·申鉴》。意思是:如果赏赐不是用来鼓励好事,就是对善行的压制;如果惩罚不是用来惩办罪恶,就是对罪恶的纵容。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择官》。劳:功劳。意思是:奖赏了那些真正有功劳的人,无功的人自然就不争了;惩罚了真正有罪的人,做坏事的人也就害怕了。说明只有赏罚适宜,才能真正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行:施行。意思是:如果赏罚不守信用,那么禁令就难以推行。

【赏毫厘之善,必有所劝;罚纤芥之恶,必有所阻】 出自(三国·魏)桓范《政要论·为君难》。意思是:奖赏再小的好事,也能对人们有鼓舞作用;惩罚再小的罪过,也能对坏人坏事有遏制的作用。

【赏务速而后劝,罚务速而后惩】 出自唐代柳宗元《断刑论下》。务:务必。意思是:奖赏一定要力求及时,然后,才能起到鼓励劝勉的作用;惩罚也要力求及时,然后,才能起到警戒的作用。

得民

【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出自《尚书·酒诰》。意思是:为政的人不应该把水作为镜子,而是应该把人民当做镜子。比喻应以百姓的反映检查为政的得失。

【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 出自《后汉书·申屠刚列传》。与:帮助。畔:同“叛”,背叛。意思是:民心所归向的,正是天要帮助的;民心所背叛的,也是天要抛弃的。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出自《吕氏春秋·贵公》。意思是: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 出自明代王廷相《慎言·御民篇》。意思是:国家能治理的太平,在于人民生活富裕;国家能够和平安定,在于人民心情愉悦。说明国家安定的前提就是人民在物质上富足、在精神上快乐。

【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 出自明代谢榛诗《送樊侍御文叙之今陵》。樵渔:樵夫和渔夫,泛指下层民众。意思是:自古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有哪一个不顾念着下层的百姓呢?

【水浊则鱼喁,令苛则民乱】 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喁:鱼嘴露在外面。意思是:水太浑浊了,鱼就会将嘴露出水面;政令过于苛刻了,百姓就会人心不安。

【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出自汉代黄石公《三略·下略》。慕泽:仰慕恩泽。意思是:除去一个恶人,从而使上百人受利,人们就会仰慕其恩泽;除去一个恶人,从而使上万人受利,国家的政治就不会发生混乱。说明治国必须惩奸除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申天下之乐故乐亦报之,屈天下之忧故忧亦及之】 出自汉代荀悦《申鉴·政体》。申:伸张。报:报答,及:降临,到。意思是:为天下人伸张快乐的,快乐也会报答他;迫使天下人忧愁的,忧愁也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自《孟子·尽心下》。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用社稷指代国家。意思是:人民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国家,而君主是最轻的。

【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 出自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上》。意思是:人民存在才有国家的存在,人民不存在了,国家也就灭亡了。说明人民是国家的支柱。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出自《尚书·五子之歌》。邦:国家。意思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百姓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安宁。

【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 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论菜》。此色:菜色。此味:菜味。意思是:不能让老百姓哪一天脸上有菜色,不能让士大夫哪一天不知道菜味。意在说明上层人应多体恤下层人民。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 出自宋代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第三》。离合:分裂或统一。系:联系。叛服:背叛和服从。意思是:自古以来,国家的分裂和统一都与民心紧密联系,而民心向背确实取决于百姓内心的喜怒。说明统治者做事要合乎民意、顺应民心。

【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出自汉代贾谊《新书·大政上》。意思是:从古到今,凡是与人民作对的,或早或晚都要被人民所胜。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出自《左传·襄公十年》。专欲:一意孤行。意思是: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一意孤行很难成功。

【近者说,远者来】 出自《论语·子路》。说:同“悦”,高兴。意思是:君主向近处的百姓施惠,使其欢悦,那么远处的百姓也会纷纷前来归附。

【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离其民,而后民离之】 出自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外篇》。意思是:做君主的一定是自己先亲近民众,然后,民众才会归附他;也一定是君主先背离了民众,然后,民众才会背离他。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政体》。意思是:国君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载船,也能将船倾覆沉没。

【受赂之家,食赂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出自《汉书·董仲叔传》。意思是:做官之人,享受国家俸禄就可以了,不要再与民众争夺财富了。这样,利益分配就均衡了,人民的生活也就富足了。

【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 出自《荀子·王霸》。陈:说明,句中意为“颁布”。意思是:一旦政令已经下达,虽然看到了胜败得失,也不可不讲信用而欺骗百姓。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出自《尚书·蔡仲之命》。辅:辅佐。怀:归向。意思是:上天对人不分亲近远疏,只帮助那些有德行的人;民心不会永远忠于一个君王,只有对自己有恩惠,百姓才会归附他。

【蛟龙待得水而后立其神,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 出自《管子·形势解》。意思是:蛟龙在有了水以后,才有神威;君王在有了民众的拥护后,才有其威信。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要想引来鱼儿,就要先开通水道,要想引来鸟儿,就要先种上树木。比喻领导要想得到民心,就要先使其德行和政策完善。

【渊深而鱼聚之,山深而兽往之】 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意思是:水深了,鱼就会纷纷聚集;树林茂密,鸟兽就会争相前来。比喻领导者德政广施,民心就会归附。

【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出自《韩非子·难一》。田:同“畋”,打猎。偷取:暂且得到。遇:对待。意思是:烧掉树林打猎,虽然可以一时获得很多猎物,但以后就不会再猎到野兽了;用欺骗的方法来对待百姓,虽然可以蒙蔽百姓一时,但以后就不会再得逞了。比喻领导者要取信于民。

【勤民以自封者,死无日矣】 出自《国语·楚语下》。勤民:劳困人民。自封:自求富足。无日:没多久。意思是:劳困人民以满足自己的,末日就快到来了。说明领导者不能残民以逞。 lX+cHrkWTYyXd4ozff1MXy10Q95sZytMPpT3xMzf6wJQN8sC49zrshInp7JpZN3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