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中庸》与中庸之道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人生哲学的大书,是修己用世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指导人们进行人生实践的理论教科书。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旧时学者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所作,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但是根据历代学者的考证,认为现存的《中庸》是秦汉时期儒家修订整理的作品。特别是经宋代大儒朱熹注解,《中庸》成为独立的儒学经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后世读书人争名科举、求取功名的必读之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是经世实用的学问。

《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其行为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中庸”的和谐境界。这种境界的修养,来源于内心的“诚”。就是要怀着“诚敬”之心,不懈地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的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锲而不舍的勤奋精神,从而达到“至诚”的境界。 SSRuihfJCxkt3uc6fFJoeA4RR8fVFHzBd7nURcXuNWJ7jFZA+k205Sknxuq6Av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