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我读《中庸》

对于中庸,我无话可说,也无资格来说,因为没有职称。但是,在读了《中庸》之后,又觉得有话不得不说。因为我也想加入大自然的合唱之中。

中庸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中庸?历来的主流声音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从字义来讲,“偏”,就是偏向,不公正。同样,“倚”,也是偏向,不公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不偏不倚”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而“无过无不及”又是以什么为标准?这个标准又是什么?是否可以作为永恒衡量的“标的”?

有一个哲学命题:存在即合理。大家对此一直争执不休,之所以争论,就在于这个命题本身就陷入一种误区。这个合理是指什么?这个理是什么理?如果是天理,那么这个命题就是正确的,不容置疑。如果这个理是人为设定的,那么它本身就值得怀疑。

存在的一定合理,合理的不一定存在。

中庸就是认同一切存在,并认同存在的合理性。一切事物都有存在的权利,不能厚此而薄彼,也不能因为此而否认彼,更无权以某种需要强制改变他物的存在。

依据人们对“中”的约定俗成的观念,中就是既不偏左,也不偏右。那么就是说,中处在左右之间,即中是依据左右而存在的。没有左右,也就无所谓中。换句话说,中就是左右共同叠加形成的整体。也就是,是包容左与右的共同的存在。因此,我们说,中就是包容,庸就是相依,就是和。包容就是对多样性的认同,和就是共同存在。

中庸,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谦,就是诚,就是弱,就是舍。

1. 中庸就是谦

谦则能容,虚心则有所待。因此,谦是中庸的外在表现状态。

中庸如水,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其自然特质就是流向低洼之处,保持着谦卑向下的姿态,这是谦德的自然形式。至德无形,正如水以容器之形为形,放在杯中,就是杯子的形状,但它还是水;加热蒸发,就成为云的模样;汇聚成海,就是海的形象。无论处在何处,水还是水,水的终极品格,就是成就万物。

盲目的自大与傲慢,导致的损失和伤害是尤其严重的。最高尚的品德,就像给万物带来助益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而水又以自己的纯洁与透明,荡涤万物,使万物回归洁净。童稚的心灵,保持着天性的纯真;世故的心灵,已经蒙上了厚厚的尘埃。所谓的修养,就是擦拭去我们心灵中落积的势利的灰尘,清洗去自私的污泥,掸拂去残忍的杂质,使我们的心灵回归天然的透明清澈。当我们的心底恢复宁静,那么仁德与道义,就像远游迁徙的燕子,自然回归安居。

放低我们的姿态,并不是降低了我们的高度,只是使我们保持一个有利于前进的姿势。

谦,就是成就别人。

2. 中庸就是诚

“诚者,天之道。”诚就是天性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自然流露,是相互的支持与融合。

中庸就存在于无个人意识的天性的自然流露。至诚如天地。

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发自内心的行为都是中,刻意的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的行为就不是出自诚,必为不中。

《左传》里说季札(春秋时吴国君寿梦的小儿子)出使鲁国、晋国、齐国,路过徐地,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佩剑,只是碍于情面无法明说。季札知道徐君非常喜欢自己的宝剑,但是自己承担着出使北方诸国的重要使命,佩剑是必备的礼仪饰品,因此没有当即赠给徐君。而当季札圆满完成出使任务,返回路经徐时,徐君已经去世。于是,季札依礼祭拜了徐君,然后将宝剑解下来,挂在了徐君坟墓旁的树枝上。季札的随从僚属感到不解,就问他:“徐君已经去世了,又何必做出如此之举呢?又有什么意义?”季札说:“不应该如此看问题。当初我内心已经愿意将宝剑赠给徐君,现在,我怎么能因为徐君去世了就违背自己的初衷呢?”

即便是角落,太阳也会照到,无法删除也无法抹去。

诚,就是成。成就万物,从而成就自己。

3. 中庸就是弱的积累,是万物基本的姿态

弱积而德。弱是对自己力量的保持,是理智的抉择,是策略的运用,是资源的积累。

弱的积累,就会成为强。比如,数起于一,一的每一次增加,都形成一个比一大的数,而经过无数次的增加后就变得相当大了,以至于无法表达。而一是自然数的最小单位。可见任何微小的积累,都会带来令人惊叹的巨变。而任何的强大都是相对的,也同样弱,只是取决于参照体的不同。因此,处在弱态时应谦敬,居于强势时也应保持谦让,也应看到脆弱。往往外表的强大与内在的脆弱相依相伴,相互作用而发展,和谐地统一于一体。比如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是强者的代名词,是力量的体现。但是英雄的内心往往是柔弱的,是温软的,也会脆弱到不堪一击。

因为弱,所以放弃。而放弃,有时是一种无奈,有时则是主动的给予。而当放弃了,反而感到轻松,感到解脱,于是得到了新生。

面对世界,面对自然,我们知之甚少。然而,我们却自以为是大自然的主宰,自以为我们是强大的,具有改天换地的力量。当过了多年,我们回视自己曾经的作为时,就会发现,被改变过的自然又在风雨的剥蚀下,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相对于天地来说,我们的改变是如此微不足道,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什么是强?什么是弱?什么是力量?

因此,中庸就是妥协,是相互共存情况下的容让。中庸就是以这种“弱”的容纳性,以承认他物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给他物生存的空间,从而使他物不排斥自己的生存,它是一种互相的认同与接纳,是存在的默契。

4. 中庸就是舍,是给予

德就是得。

给予是一种拥有,使别人所需得到满足。

给予就是德。给予的是实体,收获的是德行。

我们往往太看重别人拥有或得到的东西,而忽略了我们自己的欢乐。其实,对于生命来说,我们得到的,往往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们所看重的、所争夺的,在圣哲的眼中,其实很可笑。真正能够长久拥有的,不是得到物欲的满足,而是德行。

人生无非就是取与舍。

只有当你舍弃了既得的东西,那么你才可以让双手有新的选择。只有舍去了已得的东西,才有得到新东西的可能。我们之所以生有两只手,大有深意。一只手取得,另一只手给予。

如果你过多地注重得到,那么即使你掌握很多,也是一种负累,得之于人,是一种背负的沉重。德会令你轻松,令你快乐,德之于人,是实实在在的自得。

拿在手中的,并不一定就是得到,也许那是别人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不坚决地给予呢?尤其是处在患得患失之时,这种得到就已经没有了意义,为什么不果决地舍弃呢?

佛说:放下了,就拥有了。

如果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那么,最好让我们的心灵处于一种平静等待的状态,给我们的心留下一处有待充满的空间。

或许我们两手空空,但是一旦伸出手,你会感觉到,手中满是阳光。

因此,中庸就是包容,就是诚。成就万物,同时成就自己。因为自己是万物的一个因子,只有万物存在,自己才能生存。虽然互不相关,却互为联系。天地万物,无分贵贱,同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我们是自然的婴孩,但是我们不是宠儿,所以我们的生命同样承受着自然的考验。而包容,给我们的生命力以永恒的滋养,于是我们能够获得源源不息的生命能量。

我们包容、接受了太阳的光芒,于是我们的心灵同时被照亮。我们接受、包容了没有星月的黑夜,于是我们得以感知世界的背面是何种模样。让一切自在地生存与发展,是谓天和。

由此可见,中庸之核心含义,就是天地之道。 NxlYVokB/P9PJvTNq2mOZZ4wFX17bQGWtTkSNIjmHx6jCuspKiZqtYAkpekxc53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