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愿美德长驻我们的心中

题解 颜回三月不违仁

生命的长度是一个确定的常数,在有限的生命区间内,如何增加生命的容量,提高生命的质量,成就生命的辉煌,这是任何人都在努力探求的问题。虽然结果会各不相同,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但是,谁都不愿放弃。

谁的生活都不完美,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存有缺憾的生活,才令人更感生命的珍贵。只要生命还在,生活就会继续。在追求完美的旅途上,我们一天天体味着生活的多彩与魅力。

既然一生的旅途并不长久,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固守呢?

【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注释】

【拳拳服膺】 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着,放置。膺:胸口。

【回】 即颜回,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德行著称。颜回出身贫寒,生活清苦,但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他性情恬静,好学笃诚,长于思考,“闻一知十”,深得孔子的赞赏。惜其年仅三十二岁即逝去,后世尊称为“复圣”,唐太宗尊为“先师”,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改称“复圣”。山东曲阜今有“复圣庙”。

【译文】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奉行中庸之道,每有所得,就牢牢切记不忘,并在行为上躬行实践,养成自己的美好品德,而不使失去。”

【论引】

孔颖达说: “颜回选择中庸而行,得一善事,则形貌拳拳然奉持之。奉持守于善道,弗敢弃失。”

朱子说: “奉持而着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此,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

【札记】

解放自己

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与小人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中”。当你在处理某一件事时,幸而做到了“中”,那么,就被人们称为“君子”;如果你不幸没有达到“中”,则沦为小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指责。

“时中”,不是时时事事都要求普通人达到中庸,而是在处理重大事务时,在原则和立场上能够信守中庸。如果不能做到中庸,而是抱着投机的心理,出卖良知,那么就必然是真正的小人。

小人对于中庸,总是持着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做事没有什么顾忌,为所欲为,总是显得自在而潇洒。

君子由于受到各种理念的约束,不愿违背良知,总是耿耿于原则,因此从来不敢懈怠,也不敢放任。其洁身自好,保持着人格的纯粹。

人们都愿意随心所欲,不去顾虑什么。唯有君子不能那样,要做着孤独的坚守。所以说,君子太累,正所谓“大德累人”。

当然,当我们的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中庸已经成为自然的行为,如孔子所说的“七十不逾矩”,无往而不中,那么凡事自然能够做到“时中”。但是,这是怎样的难以达到啊!圣人七十才得以“不逾矩”,平凡如我辈,又哪里能够做到时时事事得中?能够有时而中就已经难得,就可以称为君子了。

修养,就是向着“时中”的目标努力。“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史例阐释】

范仲淹食粥心安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为官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励,为政关心人民疾苦,体恤贫弱孤寡,政绩卓著。其主政期间,向仁宗提出了改革政治的十项主张,史称“庆历新政”,后因守旧派势力的攻击而失败。

范仲淹自幼孤贫,两岁丧父,贫穷无依,随母亲改嫁至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朱姓富户家,改名朱说。范仲淹从小识见不凡,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的生活。当他得知自己的真实出身后,毅然辞别母亲,脱离朱家,带着琴剑,独自前往南京求学。

范仲淹的求学生活极其艰苦,他寄居于寺院,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算是一顿饭,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这种窘境,一般人是难以忍受的,但范仲淹却毫不介意,每天伴灯苦读,直到东方欲晓。

范仲淹的一位同学(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知道后,深为敬佩,就回家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让人送给范仲淹许多饭菜,对他照顾有加。

然而,几天过去了,那些饭菜原封未动,范仲淹几乎看都没看那些食物一眼。那位同学问他为什么不接受,范仲淹说:“我内心十分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经习惯了粗茶淡饭,如果就这样轻易地享受到丰盛的美味,那么我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 Nh5MrjbWvQqa1lvPLDVw+DGmsDYORErQh9wrKD5A2UJ8o4rVwhtow8awpk5PZq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