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有私营企业657.42万户,占全部企业数量的67.67%。 〔2〕
但是,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众多民营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2009年4月,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对全国23个省(市、区)的民营企业家进行了《非公经济36条落实与民营经济景气指数调查》的问卷调查与相关采访 〔3〕 ,调查发现:(1)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民营企业订单剧减,出口严重受阻;(2)许多行业存在“玻璃门”,民营企业难进入;(3)民营企业借款难,而且难以享受融资优惠政策;(4)民营企业税费负担重。上述情况说明,《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并未得到彻底落实,民营企业在投资、融资、行业准入等方面受到严格限制。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关注的是企业融资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国有企业从银行体系获得了大量的信贷资源,早期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也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而民营企业不但从外部资本市场获得的融资额少,融资成本也很高。Allen et al.(2005)通过对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进行调研发现,民营企业更多地通过非正式渠道融资,例如,利用信任关系向亲友集资。但是,非正式渠道获得的融资金额有限,而且民间借贷的资本成本也较为高昂。
企业融资离不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承担着金融资源配置的职能,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存在众多问题。一方面,银行信贷在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过高,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严格管制影响了市场效率的提高。因此,政府如何通过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来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实现民营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的调查发现,60%的民营企业表示政府提供的融资服务是第一重要的。
本书利用全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库系统地分析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股权融资问题和债权融资问题,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因此,本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方面讲:
第一,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关注民营企业的债务融资问题,民营企业的股权融资问题却很少被注意。中国的证券监管部门对于股权融资实施严格的管制,具体表现为企业申请股票上市和股权再融资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核。那么,这种管制是否能保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获得公平的融资机会?能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功能。
第二,由于数据的限制,以往的文献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企业上市动因的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但是却忽视了中国的上市公司是怎么形成的。与国外的研究不同,中国股票市场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因此,理解国有和民营企业上市动因的差异对于比较分析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交叉持股问题日益被人们所关注。但是,现有的研究主要分析了银行持有企业股份的经济后果。民营企业持有银行股份的动机是什么?民营企业持有银行股份是否会产生严重的关联贷款问题?民营企业价值是否会得到提升?这些问题尚未被解答。本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持有银行的动机和经济后果。
同时,本书的研究对于证券监管部门、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股票投资者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一,本书的研究结论对于证券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效率,保证有限金融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在加强立法、规范准入、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可以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本书的结论直接检验了该项政策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第三,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政府监管部门、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股票投资者了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同时,也为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实现民营企业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