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现代心理学的观点

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不同,观点亦异,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虽然各学派的旨趣、题材以及对人性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彼此互补,并不冲突。所以说,没有哪一门学派的观点可作为唯一正确的学说。行为是多因素决定的,结合各派别的观点可更完满地解说行为。

精神分析的观点

精神分析观点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大部分受潜意识欲望支配,童年期被禁止的本能冲动潜抑于意识之下,表现为情绪问题和心理症状,但也可升华为社会赞许的文学和艺术创作,又或者在梦中出现,因此对梦的分析就成了精神分析了解动机和行为的重要途径。

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以探讨潜意识的心理冲突,用于治疗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并归纳了临床个案研究,提出泛性论,认为性欲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人格反映了满足性欲的经验。这种观点在当时对于性禁忌严厉的年代,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后来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荣格(Carl Jung)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认为潜意识包括种族千百年来所遗传的集体潜意识。阿德勒(Alfred Adler)则认为人有追求超越自己的欲望,补充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

1909年弗洛伊德应霍尔的邀请到美国麻省克拉克大学演讲,精神分析的观点才开始引起美国心理学界的注意。不少精神分析的观点已成为今日主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本书在论述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时,会详述精神分析的概念。

行为学派的观点

1913年华生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心理学:行为学者的观点》,提出了行为主义,界定心理学为行为的科学,放弃了不可观察的意识和潜意识。华生着重科学方法的可验证性,认为可直接客观测量的外在行为才是科学的研究题材。

行为学派强调行为是后天的造就,华生曾扬言:“给我12名身体完好而又健康的婴儿,随意地挑选其中一名婴儿,不论其先天才干、爱好、禀性、能力和职业兴趣以及其祖先的种族如何,只要在我所设定的环境中成长,我都可以保证把他训练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商家等我所要的专才,甚至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乞丐或者窃贼。”(Watson,1924,p.82)行为学派之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行为学派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行为学派的观点因此又称刺激—反应论。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成果,给刺激—反应论一股推动力量。行为学派认为动物和人类都受同样的学习原理支配,引发了不少心理学家对动物实验研究的兴趣。行为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斯金纳(Burrhus Skinner)认为,行为反应若带来良好的效果,就会重复出现,否则会减弱。斯金纳相信行为是环境决定的,所谓自由意志只是错觉而已。

传统的行为主义放弃对意识的研究,社会学习论者班杜拉(Albert Bandura)却强调认知历程,认为人是主动的,能反思、自我调节,并非被动地任由环境摆布。班杜拉认为环境固然影响行为,行为也可改变环境。认知历程、行为表现、环境条件三者互相影响,称为交互决定论。

认知理论的观点

认知理论的观点重视推理、计划、决策、沟通等复杂的认知历程,认为心理历程是可以客观研究的。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论、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语言心理研究,以及西蒙(Herbert Simon)的问题解决研究,对认知心理学都起了推动作用。认知心理学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超越了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成为研究心理学的主流。

认知心理学家常以计算机的运行来模拟心理历程,即输入的信息是以不同的程序处理,并且与储存的其他信息比较和整合。同一事件可引发不同的反应,是认知有差别的缘故。抑郁症的认知论认为,扭曲的认知导致抑郁,要克服抑郁就要从纠正错误的认知着手。

人本主义的观点

人本主义观点的代表人物罗杰斯(Carl Rogers)和马斯洛(Abraham Maslow)认为,精神分析过分注重本能冲动,行为主义以动物研究成果推论人类行为,过分强调环境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强调自由意志和人类成长的本质,组成了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它着重主观知觉经验,又可以归入现象学派的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健康行为与心理障碍是有差别的,这种看法与精神分析和行为学派的观点是对立的。人本主义对人性有乐观的看法,认为人类行为并非只由本能冲动支配,也不完全由环境决定。

人与动物有根本的分别,动物研究的结果并不能解释人类行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成长和自我实现,并不是性欲和攻击。社会环境限制了人类的自由成长,造成心理困扰。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基本的心理历程,例如感觉、面孔辨认、短时记忆等不感兴趣,人性追求成长的动机才是其关注的主题。

生物心理学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不少发现表明脑功能与行为的密切关系。加拿大心理学家奥尔兹(James Olds)和米尔纳(Peter Milner)发现,鼠脑的一些区域若受刺激,可引起老鼠愉悦或愤怒的情绪。斯佩里(Roger Sperry)对割裂脑的研究肯定了脑功能的偏侧倾向。魏赛尔(Torsten Wiesel)和休贝尔(David Hubel)对大脑视觉信息接收历程的一系列研究,也同样有杰出的贡献,激发了不少心理学家对生物心理学的兴趣。

生物学的观点认为,行为受体内生化活动影响,与脑功能的关系密不可分。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大脑右顶叶负责面孔的辨认。大多数右利手者的语言中枢是在左脑,而右脑则负责空间知觉。大脑的海马是巩固长时记忆的中心,这个部位的损伤,令患者无法记住新的事物。大脑特定部位的损伤对知觉、记忆、语言等都有不同的影响。

生物学的观点从神经生理机制解说行为,现已证实自律神经系统的过度活跃是导致焦虑症的生物基础,脑部神经递质的异常活动与严重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有密切关系。通过药物降低过度活跃的自律神经,或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可缓解心理症状。

进化论的观点

巴斯(David Buss)、康斯迈德(Leda Cosmides)、托比(John Tooby)是进化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基本理念认为,凡是对个人生存和种族繁衍有用的机制,都选择保存下来,因此,现存的心理机制是有遗传基础的。例如,对蛇的恐惧有助于逃避侵袭,适应野外活动和生存。对甜味的喜好能提高人类存活的机会(鲜甜的果实营养丰富,有益健康)而得以遗传下来。人类的许多心理和行为,也是通过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保存下来的。

进化心理学探讨行为的生物性起源,关注人类生存和繁衍的课题,所以详细论述了进食和择偶行为的两性差异。例如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进化过程经历食物匮乏,因此有食物时尽量进食,这种适应生存的方式却成了今日维持正常体重的障碍。

进化论通常由行为结果追溯原因,例如,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很少会向外延伸,为了能发挥繁殖的最大功能,男人比女人更想有多个性伴侣,而女人的繁殖功能并不因为有多个伴侣就会提高,所以只追求一个伴侣。Eagly和Wood(1999)认为,进化论的观点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刻意在巴斯研究两性择偶行为的37个文化区里,搜集资料加以分析后指出,女性较不愿意有多个伴侣是受了社会化的影响。男人喜欢年轻又会做家务的女性,女人寻求有地位能挣钱的男性,这是因为文化存在男女角色的不对等(如男主外,女主内),倘若男女角色对等,则择偶行为的两性差异就会消失。

积极心理学

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认为,过去心理学的研究偏向人类负面行为,只关注人类的软弱、创伤、病态行为以及减除病态痛苦的方法,忽略了生活美好的一面。塞利格曼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心理学家,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建立心理学的哲学理念和研究方向,开展了积极心理学运动。这个运动的代表人物还有契克岑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弗雷德里克逊(Barbara Fredrickson)等,他们从三方面探讨了人类的积极行为。

(1)情绪经验:例如快乐、爱、感恩、盼望、满足感等;(2)个人特质:例如坚毅、宽容、护幼、诚信、仁慈等;(3)社区生活:公民意识、健康的家庭、邻里、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提出后,颇受关注。不过它把人类经验分为积极和消极,似乎过于简单。心理学家拉札勒斯(Lazarus,2003)却认为,积极心理学不过是心理学一时兴起的潮流,对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并不会有重大的冲击。

其实解说行为的不同派别只是重点不同而已,基本观点并没有冲突,探讨的题材(如潜意识、学习、知觉、认知、自我实现、神经递质、择偶行为等)(见表1—1),都已经成了今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从心理学的发展史看,个别观点都是吸收了不同的理论而形成的(见图1—2)。例如认知心理学是受了结构主义、完形心理学、功能主义等观点的影响而建立的,社会学习论则受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的影响,社会文化的观点其实也蕴涵了社会学习论、文化人类学、人本主义的精神。

神经科学和其他学派有本质的差别,神经科学从还原论的观点解说行为的生物机制,例如,认为抑郁情绪是神经递质的失衡造成的,把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物学的历程。不过人类社会行为如自设障碍、自我监控(见第十五章“社会互动”第十、十一节)就较难从还原论加以解说了。心理学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各个学派仍然影响着现代心理学的思潮。今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务工作,渐渐整合了社会文化和神经科学的观点,更全面地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 z9iacAFRM2UxpEb7ZSx0eWPIpB5uUPYuAMl5yGcy/WJ8leDTUvBOl1vux12HoK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