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心理学发展史

心理学的研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科学心理学与19世纪末的科学发展密切相关。德国的冯特(Whilhelm Wundt)就采用了生理学和物理学的方法探讨意识历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性学观也受到19世纪初欧洲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当时一般人对性的压抑以及因性欲而产生的愧疚感,激发了弗洛伊德提出泛性论。弗洛伊德心理能量的概念,也颇受物理学能量守恒定律的影响。美国华生(John Watson)的行为主义与当时的实证科学精神有密切关系。而今全球互相依存的关系和接触机会的增多,也推动了跨文化的研究。心理学史以及心理学的观点是社会文化进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哲学心理学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所讨论的意识、理性、自由意志等范畴,仍然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但若按前述心理学的定义,古希腊哲人算不上科学心理学家。

1870年研究哲学和生理学的德国学者,各自探讨感觉和意识历程。科学心理学初创时期是哲学和生理学的结合。而正式利用科学方法探讨心理历程是从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开始的,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冯特在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主修生理学,后来兴趣转向心理学,完成了不朽之作《生理心理学原理》,这本著作被誉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结构主义

冯特认为人的意识历程(感觉、注意、情绪和记忆等)是由多种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可通过生理学和物理学的方法探究其性质。冯特有系统地调控刺激的变化,来探讨被试对刺激的感觉,通过客观仪器的测量,利用实验法和内省法探讨感觉、知觉、联想、感受等基本心理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Edward Titchner)发扬了冯特的观点,并用结构主义代表以分析心理结构为主导的心理学。铁钦纳在英国牛津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后来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铁钦纳相信意识可分解为知觉、观念、情绪三种元素,并认为心理学的目的在于探讨这三种元素的结构。另一位曾跟随冯特学习的心理学家霍尔(Stanley Hall)也极力推广结构主义,并于1883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美国第一所心理学研究室。

完形心理学

德国境内与冯特的观点对立的有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考夫卡(Kurt Koffka)和柯勒(Wolfgang Kohler)三位研究知觉历程的学者。这三位学者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把心理现象分解为更细小的元素,将失去心理现象的完整意义。“格式塔”一词为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为完整的构形(或称完形)。三位学者后来都移居美国,继续弘扬完形心理学的主张。

完形心理学的名言“部分的和不等于整体”,认为把整体分成部分元素加以分析,是“见树不见林”的做法。试看图1—1中的三个图形,组成部分完全相同,但整体所引起的知觉就不相同。完形学派认为知觉是经过选择和组织的心理反应,分析意识的元素对探讨知觉历程并没有重要的意义。

图1—1相同的元素组成不同的整体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William James)。詹姆斯早期主修化学、生理学、解剖学,后来兴趣逐渐偏向心理学。詹姆斯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人类有适应环境的功能,与其分析意识(特指感觉和知觉)的结构内容,不如研究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功能,这个观点称为功能主义。詹姆斯的研究除应用内省法外,更着重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并采用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虽然詹姆斯认为心理学是探讨意识经验的科学,但反对结构主义把意识分解为元素去研究。詹姆斯认为意识就如同一股流动的水,专注分析水的结构,就会对流水的美、流水的功用都不得要领。

詹姆斯的学生安吉尔(James Angell)继承了功能主义的观点。后来安吉尔和杜威(John Dewey)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芝加哥大学成了功能主义的中心。安吉尔把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归纳为以下三点。

(1)功能心理学关注的是心理运作历程,而不是所谓的心理结构。例如对记忆的研究,着重的是识记的历程,不是记忆库里到底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

(2)心理历程是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事项去探讨。把身和心分开探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身和心是一体的两面。

(3)功能心理学探讨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历程是适应环境的行为,受适者生存的进化原则支配。

心理学传入中国

清末民初的学制仿效日本,中国最早的心理学教师来自日本,心理学教材或讲义也译自日本教材,日本算得上是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的桥梁。1896年心理学名称首次在中国出现,是在康有为编写的《日本书目志》中。数年后“心理学”一词才开始普遍使用。“心理学”是日本明治时期哲学和心理学的先驱西周所创译的,心理学的术语如意识、知觉、感觉、概念、理性、抽象等,都是西周的译笔。

第一本用中文写的心理学教科书是1905年湖北师范学校师生编写的《心理学》,它是根据日本教师口授笔记整理而成的。同年出版的还有陈榥编写的《心理易解》,也是根据日本心理学,参考西方心理学,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辑而成的中等学校教科书。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大学教科书《心理学大纲》也是由留学日本的陈大齐于1918年编著的。该书10年内共出12版,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第一本中译心理学是颜永京翻译的Joseph Haven的《心灵学》(Mental Philosophy:Including the intellect,sensibilities and will)。原著于1857年初版,颜永京译作于1889年由益智书会出版。Haven是芝加哥神学院的教授,他沿用康德的知、情、志的三分法,论述心理现象。颜永京16岁赴美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圣约翰书院主持院务,兼教授心理学。上海圣约翰书院也成为早期介绍西方心理学的重要基地。上海圣约翰书院1904年改组为大学,该校西学斋正馆普通科规定第三年开设心理学科,1911年规定文艺科和医科开设实验心理学。

19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国维的中译本《心理学概论》(Outline of Psychology),该书是根据英国Mary Loundes译自丹麦心理学家Horald Hoeffding的。《心理学概论》先后再版10次,发行近30年,对中国心理学启蒙运动有着巨大影响。王国维当时在江苏通州和苏州师范学堂讲授心理学。他曾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学问三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境界美妙地说明了心理学所论述的学习和顿悟的历程。

1917年初,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陈大齐在哲学系筹建了中国第一间大学心理实验室,时间是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间心理实验研究室的38年后。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于1920年在南京师范学校教育科设立。次年该校改为东南大学,仍设心理学系。因此中国大学最早有独立心理学系的是东南大学。

中国台湾心理学的开展,可从1945年接收日据时代的台北帝国大学开始,帝国大学更名为台湾大学,接收了前校有关心理学的图书和实验器材,由苏芗雨筹建心理学系,1949年心理学系正式在台湾大学的理学院设立。1958年出版了《台湾大学理学院心理系研究报告》,1973年更名为《中华心理学刊》。台湾大学于1971年开设了心理博士研究生班,培养实验心理学、社会人格、临床等方面的专家。有关国外和中国近代心理学史的重要事件和著作,可参看本书附录。 EjMv0h1/vubTGdg9KX+OS/vEzVN/WKP5VQqEOiWUOn2gTeX5p6/QjoMPHSNgjF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