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节

条件作用的认知成分

预测性能

接近论强调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接近是条件作用的关键因素。但条件刺激的预测性更关键,若刺激不能预测非条件刺激的出现,即使非条件刺激伴随出现多次,条件作用也无法产生。Rescorla于1967年做的实验把老鼠分A、B两组。A组受电击之前,必然有声音(声音预测非条件刺激的出现);而B组受电击前有没有声音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声音不能预测非条件刺激的出现)(见图3—15)。

图3—15Rescorla的条件作用的实验程序

A组动物很快习得条件反应,B组则没有。条件刺激预测性越高,条件作用效果越好。在经典制约的过程中,预测性比接近性和练习次数更重要。条件刺激的预测性固然起关键作用,但并不意味着缺乏预测性就不起任何作用,实际上无法预测会引起动物更大的焦虑。如果条件刺激能准确地预测痛苦的来临,那么老鼠只在危险信号出现时才感到害怕。然而,一旦这个信号系统失去预测性能,老鼠就会一直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身心疾病也由此产生。

阻断效应

条件作用的频率论认为两个刺激伴随出现多次,就会产生联系,伴随出现的次数越多,联系越强。Kamin(1969)的阻断作用研究修正了频率论的观点。实验组的老鼠在第一阶段经历电击,学得对灯光产生害怕反应。然后在第二阶段以灯光和铃声作为条件刺激,仍然以电击作为非条件刺激。控制组只有第二阶段的学习(见表3—10)。

表3—10阻断作用的实验设计

两组电击伴随铃声出现的次数完全相同,但只有控制组对铃声有强烈的条件反应,实验组对铃声没有反应,因为第一阶段的条件刺激(灯光)阻断了铃声的条件作用。实验组已经学得灯光可预测电击,铃声并没有增加对电击的预测力,因此可置之不理,即使电击伴随铃声出现多次,也不能引起条件反应。至于控制组,它们并没有第一阶段的学习,但灯光和铃声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也都能产生条件反应。

阻断效应说明条件反应并非仅由练习次数决定,条件作用之所以能够产生,在于条件刺激作为信号,通报非条件刺激(例如电击)的出现。动物受经典条件作用时,并非被动地做反射行为,而是主动地选择注意,根据信息做反应,牵涉到主动的认知历程。

语义泛化

俄国心理学家V.D.Volkova曾经让一名13岁男童接受经典条件作用,以果酱为非条件刺激,词语“好”作为条件刺激。学习完成后,听到其他正面的语句,如“先锋队员帮助他的战友”,男童也出现唾液分泌,但听到负面语句,如“学生对老师粗鲁无礼”时,则无唾液分泌。对语义接近的语句或词语产生的泛化现象,称为语义泛化作用。语义泛化也说明了经典条件作用的认知成分。

反应泛化

Wickens(1937)以电击作为非条件刺激,伴随铃声出现。实验的设置如图3—16所示。被试手心向下,中指置放在电极上。经过一系列的练习后,被试学会了一听到铃声,中指即向上提,习得的是手指伸展的条件反应。

图3—16Wickens条件作用练习和测试的方式
资料来源:Wickens,1937.

学习完成后,让被试手心向上,中指仍然接触电极,若要逃避电击,手指必须弯曲,与条件反应的方向相反。测试的结果证实有70%的被试听到铃声就做出了手指弯曲的反应,25%没反应,只有5%仍然做手指伸展的反应。被试习得的是逃避的行动,并非手指伸展的肌肉动作。手指弯曲的反应泛化现象,意味着条件作用有认知的成分。

习得无助

Maier和Seligman等(1969)利用电源的串联,让甲乙两犬同时接受电击,甲可用鼻尖触碰压板停止电击,乙却不能。甲犬触碰压板时,乙的电击也跟着停止,所以甲乙所受电击的强度和次数完全一样,甲习得电击是可以控制的,乙习得电击是无法控制的,这种程序称共轭控制程序。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后,进行第二阶段的回避学习。甲很快就学会了回避反应,但乙在电击持续60秒时仍然没有反应(电击在60秒后即行终止)(见图3—17)。实验结果也与先前不曾受电击的控制组进行比较。

图3—17不可控制的电击对学习的影响
资料来源:Maier,et al.,1969.

上述面对伤害刺激并不采取回避行动的现象,称为习得无助。条件反应是由学习者如何诠释强化媒介而决定的,并不是完全由外在条件支配。习得无助与前述条件刺激的预测性能、阻断作用、语义泛化、反应泛化等,都表明了条件作用牵涉到认知历程。 smkIr0IvYkcMRnkQPpy0lyznOazHdolZr1T4/chj5gpPzn1IGTpuvqzxiAPFH2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