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回避学习

Solomon和Wynne于1953年的研究是回避学习的代表性实验。实验设置分甲乙两区,中间有隔板,两区上方有灯泡,通过地板施以电击。狗所在区上方的灯光熄灭10秒后施以电击(另一区灯光仍然亮着),狗可以跨越隔板,逃离电击区,若仍留在暗区就受电击。起初狗在电击出现后跨越隔板,经数次练习后,熄灯后电击出现前狗就跨越隔板,回避电击。

二因子论

行为学派提出二因子论或二历程论,是为了说明回避学习的历程。第一个历程是经典条件作用,通过习得对熄灯产生害怕。害怕(包括心搏加快和呼吸急速等生理反应)令动物感到不舒适,因而它们跨越隔板到安全区,这是第二历程,即操作条件作用。

狗很快就学会了回避,熄灯引起的各种害怕表征(如便溺、战抖等)均告消失,但仍然出现回避反应,电击未出现就已迅速跨越隔板,可见回避反应并非为了减除受电击的害怕情绪,即使停止了电击,一熄灯狗就跨越隔板。二因子论很难解释回避反应抗拒削弱的现象。

认知论

在习得过程中,回避反应后电击不出现。在削弱过程中,熄灯后不呈现电击。从被试的角度看,习得和削弱的并没有差别,都是“熄灯—回避—无电击”。由于被试分辨不出情况已经改变,故行为维持不变。

认知论认为动物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两个预期:(1)做回避反应,就不会有电击;(2)不做回避反应,就有电击。预期一旦建立,除非接着的经验与预期有差距,否则行为不会改变。在削弱过程中动物所经验的,仍然与建立的预期一样:“熄灯—回避—无电击”。故行为不变,回避反应并未削弱。

除非在偶然情况下(受声音干扰或当时做了其他反应),动物未回避,并无电击,才会与建立的预期有差距,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行为才有望改变。所以要削弱反应,就要在信号出现时,迫使动物不做回避反应。唯有这样,动物才认识到经验与预期有差距。有了差距,行为才会改变,削弱才会出现。这种防止反应法又称泛滥法,迫使被试面对曾受痛楚的灾难情境时,形成新的预期(不回避,无电击),这样才会放弃回避反应。认知论说明了操作条件作用的认知历程,比二因子论更能解释回避持续的原因。 jm5+BCy7bVkpW2wgG98T+g5ipwyOy08fzl0IqPFSoCRG86oF4l4gipOPdlgmrrY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