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学习的性质

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指通过强化练习,使行为或行为倾向产生持久改变的历程。学习的一个要素是练习,成熟、药物、脑伤所产生的行为改变不是习得的行为,习得指练习后产生的改变,练习是以赏罚或反馈的强化作用进行的。

学习产生的改变是持久的,这种改变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负面的。学得一技之长是正面的,学得吸烟等习惯是负面的。学习心理学所关注的不仅是改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改变的历程。学习结果有时只是思维改变,例如仔细查看地图学会了行走的路线后,不一定表现于行为,但行为倾向已经有了改变。下述的潜伏学习,可说明这个概念。

托尔曼(Edward Tolman)训练A、B、C三组老鼠跑迷津(见图3—1),B组到达目标时有食物,A组没有,C组则在第11天才开始有食物。

B组老鼠进度稳定,C组和A组较缓慢。但C组在第11天后突然进步,几乎没有什么错误地跑完迷津(见图3—2),这意味着C组10天前已经有了潜伏学习,形成了方位的认知图,行为倾向已经产生改变,只是之前没有表现。在诱因(食物)的引动下,才表现为行为的改变。

潜伏学习的现象说明,动物的迷津学习是认知的学习。托尔曼称老鼠所认识的方位为认知图,学得的认知图储存在记忆里,并没有表现出来。通过诱因(食物)的引动才表现为行为的改变。托尔曼的实验是有关认知学习最早的实验研究,其观点有别于早期行为学派认为不必关注认知历程的看法。

早期行为学派的观点

行为学派认为人和动物具有相同的机能,因此受共同的学习原理支配。

(1)动物和人的学习规律相同:鸽子和人类的学习历程没有什么差别,基本学习原理可应用于不同情境。

(2)任何中性刺激都可引发反应:通过条件作用的学习,可以让任何中性刺激引发不同的反应。

(3)简单学习是复杂行为的基础:老鼠学习跑迷津和儿童学习数学运算,都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

(4)由环境条件就可以预测行为:只要控制外部条件,就可控制人类行为,不必关注内部的心理历程。

早期行为学派的观点,并非完全正确。稍后将会论证动物和人类的学习并非都依循同样的规律,人类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不是其他动物所共有的。另外,不是任何中性刺激都可以通过条件作用引起反应,生物因素可影响学习过程。动物的先天倾向只促进有利生存的学习,与适应生存无关的刺激和反应很难习得。人类行为也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所能简单概括的。如果仅仅掌握外部刺激,而忽略了认知历程,那么对行为的预测就欠准确,因此学习历程有必要从更宽广的角度去研究。 1+i4SeMTNByO/MUq4HSjuwJQhl/EhGadcG+++gAlallZo0+XkvlUEKhWwgNH9D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