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行为的遗传研究

人体每个细胞都保存了来自父母的遗传因子,遗传信息储存于每个细胞核的染色体。染色体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及蛋白质组成的,每个染色体有数以千计的遗传因子,称为基因,它是人类的遗传蓝图。近亲的基因较远亲的相似,同卵双生子的相似性为100%,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或异卵双生子间的遗传相似性为50%,祖孙或堂(表)兄弟姐妹间则为12.5%,而父母的堂(表)兄弟姐妹所生子女的遗传相似性仅为6.5%。

虽然精神分裂症有遗传性,但目前仍未找出遗传的基因,可能遗传的只是精神分裂症的易病素质。即使有了易病素质,也未必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生活的应激及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发病的可能。

Lykken和Tellengen(1996)以问卷形式比较了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N=2 310)20岁和30岁时主观幸福感的得分,证实教育、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宗教奉献精神、社经地位等,只能说明幸福感个别差异的3%,幸福感的个别差异有44%~52%与遗传因素有关。相隔10年后,异卵双生子幸福感并没有显著的关系,但同卵双生子幸福感的相关就非常显著,而这种稳定性有80%是遗传的缘故。Nes等(2006)也证实了幸福快乐是稳定的倾向,而这种稳定倾向是受先天遗传影响的,或者说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也是天生的。当然幸福感也与际遇有关,遗传只设定一个界限,际遇则影响了这个界限是否得到充分的拓展。遗传与幸福快乐的关系,可能通过人格特质诠释事物的方式、情绪倾向等起作用。例如,负面情感性使人容易悲观抑郁,它提高了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幸福感的可能。

某些特质可能由一个或一对基因决定,例如,苯丙酮尿症和亨廷顿舞蹈症都是因为神经系统衰退而造成认知行为的障碍,苯丙酮尿症是由来自父母的隐性基因导致的,亨廷顿舞蹈症则由一个显性基因造成。至于行为特征的遗传基因,就复杂得多。智力、音乐能力、外向人格等,可能由多对基因决定。正常人的智力体现为多方面的能力,如算术、理解、空间知觉、短时记忆、推理等,这些能力应该与多个基因有关。实现基因潜质的程度,就要看后天如何造就了。

选择繁殖

这是研究动物行为如何受遗传影响的方法。选择在某项特质上有优秀或低劣表现的动物,各自进行交配繁殖。例如老鼠经过数代选择繁殖之后,繁殖两种在迷津学习表现中截然不同的老鼠,证实了迷津学习的能力由遗传因素决定(Tryon,1942)(见图2—16)。

图2—16迷津学习优劣老鼠之选择繁殖
资料来源:Tryon,1942.

选择繁殖又应用于探讨老鼠情绪的稳定性(Hall,1951)(见图2—17)、狗的激动水平、鸡的性行为与攻击倾向、果蝇对光的敏感性、老鼠对酒精的感受性等。基本理念认为,特质如果由遗传决定,则可通过选择繁殖而改变;倘若选择繁殖不能改变特质的表现,则可推断特质受环境所支配。

图2—17老鼠情绪稳定性的选择繁殖
资料来源:Hall,1951.

家庭研究

家庭研究是比较血缘的远近与人格特征的相似性,血缘关系越接近,遗传基因也越相似。如果人格特征受遗传因素影响,则血缘越近,人格特征越相似。例如,智力若有遗传性,则兄弟姐妹智力的相关就会比表兄弟姐妹的相关高。不过由于血缘较接近,生活环境也会较相似,这是家庭研究应该注意的。

寄养子研究

寄养子研究有力地说明了遗传和环境的相对影响,人格特征如果有遗传性,则子女与亲生父母的相关会比子女与养父母的相关显著。研究证实,养子女与亲生父母的相关,以及与养父母的相关约为0.20~0.24,这说明了遗传和环境都影响了智力的发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养子女智力与亲生父母的关系,比与养父母的关系更为密切,逐渐体现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力。由童年期过渡到成年期时,个人更有能力支配和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环境,因为这种选择能力,遗传性对认知能力、人格特质、社会态度的影响,就会随着成长的过程更加显著,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环境更能解说认知能力和人格特质的个别差异的原因(Caspi & Shiner,2006)。

双生子研究

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行为特质方面的差别,是探讨行为遗传性最常用的方法。同卵双生子是由一个受精卵子分裂为两个,遗传基因完全一样,而异卵双生子则是分由两个受精卵子发育而成,遗传基因只有50%相似(见图2—18)。若特质受基因影响,则同卵双生子该特质的相关应该比异卵双生子的显著。

图2—18同卵和异卵双生子的形成

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中,若同卵双生子的人格特质相似性比异卵双生子的大,则意味着该特质受遗传因子的影响;如果相似性大致一样,则表示特质受相同环境的影响;若同卵双生子之间没有很大的相似性,则可推论不同环境造成了个别差异。研究证实,分养同卵双生子其智力或人格的相似性,比同养异卵双生子的更高。双生子的研究也证实了不少心理障碍(例如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都与遗传有关。

分子遗传学

人格特征与影响神经递质的遗传基因可能有密切的关系,有关的研究选取具有某特质的家族与不具该特质的家族进行比较,利用分子遗传学的技术,找出与该特质相关的遗传因子。例如,喜好新奇活动的倾向(包括冲动、急躁、探索等特质)与控制多巴胺其中一个类型的受体(D 4 )基因有密切关系。同类的研究又证实了酗酒与内啡肽的分泌有关。另有研究又发现多巴胺 型受体是酗酒的主要基因,后来发现 与其他缺乏节制的行为,如滥用药物、赌博等都有关系。因此,只凭少数研究结果,不能下肯定的结论。尽管如此,行为分子遗传的研究为生理因素的探讨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行为的进化

达尔文(Charles Darwin)是第一位有系统地描述自然界进化现象的生物学家。当然,在达尔文之前有不少生物学家根据化石的研究,发现各种动物世世代代都缓慢地在繁殖变化。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很有创意地解说了动物进化的转变,并以“物竞天择”的观念描述了进化历程,说明动物的特征有助于适应环境的现象。

具有生存或繁殖后代的特征会代代相传,而无助于生存或繁殖的特征就会慢慢消失。“适者生存”是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生存的重要性在于繁衍后代。适者,指生物成功繁衍后代的适应能力或特征。而生存在进化的过程中是很关键的,至少要能茁壮成长,发育成熟并能生殖哺育后代。利己利群的行为特征比其他特征更可能代代相传,这些特征是进化过程中自然界选择的特征。所谓天然选择,是针对整个群体,并非针对个体。进化是指群体的基因在一代一代的繁衍过程中慢慢在转变。有利于生存并且有利于种属延续的行为就会被选择,得以保存并且逐代加强。

达尔文的理论备受争议,因为进化论意味着自然界的多样化、宇宙的变化似乎是一个没有计划的自然过程,这与神创造人类万物的观点相违背。不过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了种属的特征何以随着进化的繁衍而逐渐改变,同时也说明了这种改变如何有利于环境的适应。先天遗传的特征有助于解决生存和繁殖的问题,使它们在群体中通过天然选择而被加强。

由于天然选择的过程缓慢,曾一度适应的特征,即使已无助于生存或繁殖功能,也仍然会出现。例如,驱动先民搏斗或逃跑的生理激动反应依然存在,尽管持续的激动状态会引致心因性疾病。甜食的偏好对初民生存觅食的过程很有帮助,却对现代人维持正常体重不利。多食甜品容易积聚脂肪,过度肥胖会导致心脏病及其他疾病。环境改变了,一度适应有利的特征成了过时无用的特征。这些特征也许会废退,但过程非常缓慢。

近年来,学者们扩展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以解释多种不同的行为,例如,自我牺牲的现象——乙鸟冒着生命危险发出老鹰侵袭的警报,部落村民冒死拯救大火中的子女——这种自我牺牲的行为有助于将种属的基因延续下去。保护后代的救助行为,也可延伸至关系较远的家人,但关系越远,自我牺牲或救助行为就越弱。

天然选择可解说动物的行为特征,例如老鼠是在多种不同环境中生存的动物,老鼠的食物多样化,中毒的可能较大。老鼠在遇见新的食物时会非常小心,它们只是少量进食,并且不会同时进食两种新的食物(似乎知道如何避免混淆变量的影响)。若进食后身体不适,以后就会避开。老鼠的进食行为有助于分辨毒性食物,并在适应生存的条件下遗传保留。

许多雌性昆虫在选择配偶时,都要求雄性提供丰富的物质,或者在行为上提供服务,才与其发生交配行为。一种雄蠹虫要花数小时从泥浆中提取含钠的物质(这是供养蠹虫的营养)转送给雌性,交配才发生。这种“性交易”显然有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雌性选择有鲜艳亮丽装饰体征或壮健运动型的雄性,或者选择有保护和觅食能力的伴侣,让自己和幼儿无后顾之忧。人类选择配偶的行为,也似乎受同样的进化规律所支配。

提要

1. 行为的生理基础以脑功能为主要研究范畴,研究工具包括许多尖端科学技术,例如脑波仪可测量各种意识状态或心理历程的脑皮质电子活动。根据脑受电刺激时的反应,可以了解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其他脑影像扫描技术除了显示脑部结构外,也可以记录心理活动时脑的代谢活动和脑血液供应状况,从而推动脑功能。

2. 神经系统分周缘和中枢两大系统。周缘神经系统的躯体神经控制肌肉和感官的自主运动,而自律神经系统则控制平滑肌、血管、内脏器官和腺体的活动。中枢神经包括脊髓和脑,脊髓除了下达大脑的运动信息外,也自行处理反射作用。脑又可按进化的先后分为后脑、中脑、前脑。

3. 后脑包括延脑、脑桥、小脑。延脑调节心搏和呼吸,并且和小脑共同处理身体姿势和体觉信息,脑桥则为承上启下的神经通道,其网状结构起促动的作用。中脑负责视听信息的传递,并且协调体觉和运动功能。

4. 前脑的额叶除了运动功能外,也负责计划、应变、自发行为。顶叶负责体觉和空间知觉,颞叶处理听觉、记忆、语言等功能,而枕叶则以视觉辨认为主。皮质下的边缘系统与记忆、情绪、动机等密切相关,基底节则负责运动的顺畅执行,同时也参与记忆和情绪的历程。

5. 脑叶的各个中枢、两个脑半球之间,以及皮质和皮质下结构之间的神经冲动,都是由联系神经纤维负责传递的。

6. 脑的体积与身体体积的比值,称为脑商。脑商越高,智力越高。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为神经元,神经元由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前膜组成。神经递质储存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囊泡。

7. 神经元之间的接触处为突触。神经元受刺激后,释放出的神经递质,穿越突触间隙,与另一神经元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各种神经递质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多巴胺调节运动功能,与愉悦情绪有关,过于活跃的多巴胺可造成精神分裂症。

8. 语言功能大致偏侧于左脑,而非语言的空间能力和音乐能力偏侧于右脑。偏侧倾向男性或右利手者较明显。左利手的比率在较高年龄组中逐渐减少,可能与左利手者较高的死亡率有关。

9. 内分泌激素也具有传递信息和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激素的分泌是下丘脑控制的,下丘脑通过脑垂腺发出指令,调节激素的分泌。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相互调节,例如面对应激时,下丘脑向脑垂腺下达指示,分泌应急的激素,当激素达到一定水平后,则反馈到神经中枢,以此抑制激素的分泌。

10. 行为遗传学是探讨行为生物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是选择有特殊表现的动物交配繁殖,以此观察行为的遗传性。此外也可通过家庭研究(比较血缘关系的远近和人格相似性)、寄养子研究(比较子女与养父母、与亲生父母的相似性),以及双生子研究(比较同卵和异卵双生子的行为表现),确定生物遗传的影响。分子遗传学的技术更可找出特质的遗传因子。进化论学者则从行为特征在适应生存和繁殖的功用论证生物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Np7c4r0D8o6K/7hXp4brfoFSjmNoyLxUuh6WREviU9lJSPl2cDRSjy/JC0JUtZ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