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容导读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貌与文学思想

李宜蓬

汉末以降,至于魏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意义。在社会层面,兵连祸结,群雄逐鹿,一大批文臣武将应时而出,其文韬武略、权谋机变、杀伐决断、分合聚散,被记载在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释之中,更随着《三国演义》的传播而广为人知。与此同时,在文化层面,伴随着国家的分裂,皇权的神圣性和儒学的权威性也遭到质疑,以老庄思想为底蕴的玄学成为当时士人交流和研讨的主流思想,成为名士逃避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理论武器。一代又一代名士以自身的思想和实践,展现了文雅高妙的言辞和超凡脱俗的举止,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格理想和生存方式,那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魏晋风流。而记载那些风流往事的《世说新语》,自然成为后人百读不厌的文化经典。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或《世说新书》,在南朝刘宋年间由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编纂而成。《南史·刘义庆传》记载其“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文辞虽不多,足为宗室之表”,“招聚才学之士,远近必至。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谘议。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有辞章之美,引为佐吏国臣。所著《世说》十卷,撰《集林》二百卷,并行于世”。因此,今人多以为《世说》一书是在刘义庆的主持下,成于众手,是合乎情理的。

《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门,分门别类地搜罗了汉末魏晋二三百年间或播于众口或记于篇什的名士的轶闻遗事。

开篇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正是《论语》中所记的孔门四科,表明儒家思想对于魏晋名士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这也意味着南朝刘宋年间的社会评价标准的儒学转向。但是在《世说新语》德行门中,记录的多是名士立身处事上的操守和品格,而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情怀,而其文学门更是集中呈现了名士清谈玄理的情态和写诗作文的才华,则儒家思想的式微与玄学思想的兴盛,不言自明。

以下则为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诸门,正是全面反映魏晋名士风采的章节,从中可以看到汉末名士、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元康名士以及东晋名士不同的特点。汉末名士的端方,正始名士的清言,竹林名士的放达,元康名士的无所忌惮以及东晋名士的从容文雅,跃然纸上。而不同的名士,也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蕃的礼贤下士、李膺的高自标持、何晏的姿容俊美、王弼的辩才无碍、阮籍的发言玄远与举止放达、嵇康的愤世嫉俗与游心太玄、王衍的纵情玄理与家国两误、乐令的言辞简约与笃信名教、王导接人待物的举重若轻与治国理政的无为而治,谢安悠游山水的从容与处变不惊的淡定,都是那么的打动人心,成为《世说新语》中最有魅力的片段。

而自宠礼以下,尤其是排调、轻诋诸篇,对于名士的恃才傲物、挟隙报复等行径,也有所揭露,显示了魏晋名士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亦有着人性的弱点和局限。

《世说新语》问世后不久,梁代刘孝标(458—521)为其作注,博采史籍四百多种,对原文多所补充和辩证,价值很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孝标所注特为典赡,高似孙《纬略》亟推之,其纠正义庆之纰缪,尤为精核。所引诸书,今已佚其十之九,惟赖是注以传,故与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同为考证家所引据焉。”因此,欲深刻了解魏晋名士的风采,则刘孝标所作的注释,亦不可不读。

对于《世说新语》,可以有很多种读法。

一种读法,是做学问的读法。冯友兰从《世说新语》看到了名士风流,在《论风流》一文中将其定义为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宗白华则从《世说新语》看到了魏晋时期特殊的美学风貌和艺术精神,其《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一文说:“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鲁迅则从《世说新语》中看到了文学价值,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为“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是对《世说新语》文学性的定评。

另一种读法,是消遣性的读法。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谓《世说新语》“将晋人谈玄语分类纂录,语多隽妙,课余暑假之良伴侣”。诚如斯言,《世说新语》中蕴含着无数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确实适合在茶余饭后信手翻来,既怡情养性又聊供谈资。

还有一种读法,就是我们这种吟诵的读法,它既非做学问,又非消遣,而是诉诸于人的感官和思想。这样,既有助于我们了解魏晋名士出人意表的言谈举止和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也有助于拓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到在中国思想史上还有一段不受儒家思想左右而独取老庄哲学的异质性存在,体认到魏晋名士努力挣脱世俗羁绊以期达到忘怀世事、忘怀得失、忘怀物我的生存状态,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领域,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在现实与历史、此岸与彼岸的疏离和隔阂中找到可资跨越的桥梁。

因此,本书在选篇上,更多地选取了那些能够从正面角度反映魏晋名士风流的篇章,而不取轻诋以下意在揭露魏晋名士虚伪乃至狭隘刻薄的文字。这样做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生风貌,但是从建构读者理想人格的角度,还是必要的。如果有兴趣通读全书,则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与杨勇的《世说新语校笺》,可谓善本。希望大家能够沉潜其中,含英咀华,深化对魏晋名士、魏晋风流以及魏晋玄学的认识。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nkkZkirNu/AmdXZYzfiFcZEPXPqI/8t2B58ALV9QIq0CKgMaVcrL5NYmgKsjKm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