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醒民救世的哭泣之作
——《老残游记》

与李伯元、吴趼人这样的职业小说家相比,刘鹗写《老残游记》只能算是客串。但正是刘鹗一时兴起留下的笔墨,却以独特的立意和优美的文字,使晚清小说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个性放旷不羁,注重学习实用的学问,如治河、算学、医学、兵学等,唯独不喜欢八股。二十四岁时,刘鹗到扬州拜太谷学派的传人李龙川为师,接受了“尊良知,尚实行”的观念,确立了“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业,于拯民于水火中而得解脱”的人生理想。1887年,刘鹗在河南和山东投效河工,治理黄河,显示了卓越的治河才能,并被保举以知府任用。

甲午战争之后,刘鹗痛感国弊民穷,力主实业救国。他积极倡导引进外资,修筑铁路,开发矿山,但受到旧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排挤,被人骂作勾结洋人的“汉奸”。庚子事变,北京被八国联军占领,陷入饥荒。刘鹗慨然筹资进京,赈济饥民,掩埋死者,救助官员。其后,刘鹗在南方积极兴办实业,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1908年,刘鹗以“勾结洋人,盗卖仓米”的罪名被逮捕,发配新疆,第二年病逝。

作为一个思想开明、勇于进取的实业家,刘鹗的作为在当时不能被人理解,事业屡屡失败。他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所以,《老残游记》是他痛惜家国之命运,希望唤醒民众、补救残世的“哭泣”之作。

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走方郎中老残为主人公,记述他在中国大地上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第一回是全书的总纲。作者所写一只在洪波巨浪中行将沉没的大船,便是中国的象征;老残送去“最准的向盘”,却被当作“汉奸”赶下船,正表现了他对中国命运的担忧和自己理想不得实现的痛苦。

《老残游记》也像其他谴责小说一样,批评晚清社会的腐败,但视角更为独特,着重揭露“清官”之恶。刘鹗成功塑造了两个“清廉的格登登的”酷吏形象:玉贤、刚弼(以毓贤、刚毅为原型),他们肆意残害百姓,滥杀无辜。刘鹗评论道:“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政治的统治支柱,可谓切中要害。

刘鹗还刻画了一个“好官”的形象:张宫保(以山东巡抚刘曜为原型)。他求贤若渴,却昏谬无能,纵容“清官”肆虐;还轻信书生愚见,造成黄河决口,使数十万生灵涂炭。刘鹗写道:“只因但会读书,不谙世故,举手动足便错……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谙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从更深处揭示了晚清官场无可救药的沉疴痼疾。

刘鹗不是职业小说家,但他在小说艺术上的贡献却绝非李伯元、吴趼人等可比。在叙事模式方面,小说成功地实现了从说书人叙事向作家叙事的艰难转变,体现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展示。

《老残游记》的描写艺术从它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胡适先生对它的推崇最为热烈:“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鲁迅先生则冷静地称此书“叙景状物,时有可观”。的确,在小说中,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形象刻画,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气氛渲染,刘鹗的文笔都举重若轻,清新朴素,情境逼真,气韵生动。书中关于音乐的两段描写,即白妞说书和玙姑奏琴,尤其受人称道,堪称精妙绝伦,实在是中国语言艺术的瑰宝。

《老残游记》二十回,于1903年8月首次在《绣像小说》上连载。此后,又重新在天津《日日新闻》报上逐日连载。1907年,刘鹗又写了《老残游记续集》,共九回,于同年7月也在天津《日日新闻》报上连载。1929年,在刘鹗家中,又发现了《老残游记》的十五张残稿,仅四千七百多字,这就是《老残游记外编》。此次出版,我们以天津《日日新闻》本为底本,参校亚东图书馆本,并参考了其他通行本,进行整理,特此说明。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3.6. hjkeV+kjgImPrJcGVMLH8+4KPYT1Zw9YEd5TXrKKdtgKJlJQiMMmKdeFAFpxn+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