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在古代和“陈”字是同一个字,意思是军队在战场上摆出的队列。原始时期,不同种族、部落之间发生战争,往往是一拥而上,乱打一气,没有什么队列可言。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发现:规范整齐的队列,对取得胜利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战争中的“阵法”便应运而生。
中国是“阵”的诞生地之一。传说中国最早的阵法始于黄帝。据历史学家研究,商朝后期,商王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应该是阵法的起源。
阵法是古代训练军队和作战的重要方法。通过队列,统帅教给士兵进退的规矩、聚散的法度,使他们熟悉各种信号和口令,在战斗时做到令行禁止、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整体合力。同时,在作战中,某些特殊的队列形式能够迷惑敌人,合理安排己方力量,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因此,“布阵”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常见的战斗形式。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阵法莫过于“八卦阵”,传说最早由孙膑发明,后来三国时期诸葛亮将其发扬光大。这个阵法的特点是将士兵按照“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个方向排列,分别由四支主力部队和四支机动部队组成,变化灵活。据说诸葛亮曾在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奉节)附近摆过这种阵法,作为日常操练士兵的阵地,被称为“八阵图”。唐代大诗人杜甫还写有《八阵图》一诗来纪念。
位于广东高要市汇龙镇的黎槎八卦村,据说就是根据诸葛亮八卦阵原理来规划修建的。
古代有名的阵法还有南宋名将岳飞的“撒星阵”和明朝名将戚继光的“鸳鸯阵”。
“撒星阵”是岳飞为破金兵“拐子马”而创出的阵法。“拐子马”是当时宋军对金兵用于战场冲锋的左右翼骑兵的称呼。由于骑兵居高临下,速度快捷,对步兵杀伤力很强,作战时非常有优势。于是岳飞布下“撒星阵”,将士兵排列成星形,当敌人骑兵冲来时,己方士兵散而不聚,让敌人扑空,等敌人后撤时,散开的士兵再聚拢来,用刀专砍敌人马腿,这样就击破了敌人的骑兵。
“鸳鸯阵”是戚继光为抗击倭寇而创设的一种阵法。“鸳鸯阵”将士兵分为多个队列,每队12人,分别持长枪、盾牌、狼筅(xiǎn)等兵器,作战时相互配合。这种阵法集合了各种兵器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士兵协作能力,在战斗中效果很好。
我们在书上、电视上经常看到古代打仗有“鸣金收兵”的说法。中国古代有“五行”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而“金木水火土”又分别对应“西东北南中”五个方位。金,就是指金属。在“五行”中,金对应的方位是西方,西方象征着收敛。收敛,就意味着不再进攻,因此,古人用“鸣金”来表达停止进攻、战斗结束的信号。
东周青铜钲。早期“鸣金”中的“金”就是“钲”,后来慢慢变成了锣。
“鸣金”的“金”,是一种铜制乐器,名叫“钲(zhēng)”,形状像钟,但是比钟狭长,上方有柄,可以悬挂。古代战争中,一旦敲钲,就意味着战斗结束,双方各自撤退。从战场实际来看,古人“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鼓用皮革制成,敲击时声音浑厚,震撼人心,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钲的声音清脆,穿透力强,传播距离远,便于士兵清楚听见撤退信号。
到了北魏时期,人们发现:铜锣的形状平圆如盘,敲击时声音响亮,比钲的穿透力还强,就逐渐用锣代替钲,“鸣金收兵”也就渐渐演变成了“鸣锣收兵”。
进入近现代之后,无论是击鼓还是鸣金,都已经无法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进攻撤退的信号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如吹响军号、发射曳光弹等等。当代的高科技战争,战争信号甚至可以是电子命令。唯一不变的是:战争信号,是对军队的统一调度,军令如山,军队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否则便只是一群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