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版说明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它们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四书当中,《论语》、《孟子》是孔子、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的关于孔子、孟子言行的记录,《大学》、《中庸》是《小戴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朱熹特别尊崇《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使之与《论语》并列,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成为官方所认可的儒家学子的必读著作。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乐经》到西汉就已失传。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东汉时期,在五经基础上增加了《论语》、《孝经》,成为七经。唐时增加《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尔雅》,成为十二经。宋时加上《孟子》,就有了十三经。宋代以后合刊通行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以《礼记》而不是《周礼》或《仪礼》来代表五经中的“礼”,是因为《礼记》涉及面广,其影响超出了《周礼》、《仪礼》;以《春秋左氏传》而不是《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来代表五经中的“春秋”,是因为它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其史学和文学成就都远远高于《公羊》和《穀梁》二传。

以下对这九种著作分别作一介绍。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共20篇。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中庸》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程颢、程颐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南宋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认为《大学》中的“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合起来,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参、子思到孟子这样一个儒家道统,他为四者分别作了注释,并对《大学》做了重新编排,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大学》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中庸》阐述“中庸之道”,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东汉赵岐将这7篇各分为上、下,现在通行的《孟子》即为7篇14卷。《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它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据传为孔子编定,《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诗经》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尚书》,最初称《书》、《书经》,汉时称《尚书》。“尚”即“上”,“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包括虞、夏、商、周四代,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约1500多年的历史。《尚书》既是历史典籍又是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韵文总集,所谓“饱读诗书”的“诗书”便分别指的是《诗经》和《尚书》。汉初存28篇,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文字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即《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共58篇。《尚书》的内容基本上是古代帝王的号令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由于《礼记》涉及面广,其影响甚至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49篇,称《小戴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共20卷49篇,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社会史料。它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周易》,也称《易》、《易经》,古代占筮用书,包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儒家重要经典。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由64卦,384爻,附卦辞,爻辞组成。《传》有上彖、下彖、上象、下象、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杂卦和序卦组成。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第一本详备的编年纪事体历史著作,30卷。司马迁和班固称《左传》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康有为等人认为是刘歆改编的,今天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的。它取材来自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内容大部分是传注史事,叙述《春秋》经文重要史事的过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西汉时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家学者当成经典。《左传》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这次出版的《四书五经》,是《中华经典普及文库》之一种,白文点校本。为确保其文字的准确可靠,《四书》以中华书局版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为底本;《诗经》以中华书局版的《诗经注析》为底本,参校周振甫先生的《诗经译注》;《尚书》以中华版《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参校其他排印本;《礼记》以中华书局版的《礼记译解》为底本;《周易》以中华书局版《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参校其他排印本;《左传》以中华书局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为底本。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在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_____),书名加粗体。这样的做法,是国内出版的《四书五经》的惟一一个本子,因此,可以说本书是方便读者阅读的较好的白文普及本。

谨此说明。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08年12月 8h1thg5ra5tNq/jn8ZyaS/X3R3xzsihrdTUPEX+L0o1v2WOfvacFnFlYYQl1E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