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当“名”、“言”在老子、孔子、墨子那里关联着道家、儒家、墨家之“道”臻于相当程度的自觉后,一批所谓“辩士”(见《庄子·徐无鬼》)或“辩者”(见《庄子·天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察士”(见《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应运而生。这些人被汉代史学家司马谈、司马迁称作“名家”,他们的著述被汉儒刘向、刘歆——中国最早的目录学家——归于“诸子略”的“名家者流”。“名家”不是道家、儒家或墨家的附庸;其得以在蜂起的诸子中独立成家,是因为这一派人物把言谈或辩难所涉及的思维形式及“名”、“言”性状问题拓辟为一个有着特殊探讨价值的领域。

《汉书·艺文志》载录名家文献七家三十六篇,其中《邓析子》二篇,《尹文子》一篇,《公孙龙子》十四篇,《成公生》五篇,《惠子》一篇,《黄公》四篇,《毛公》九篇。至魏晋时,《成公生》、《黄公》、《毛公》诸篇已尽佚;《邓析子》、《尹文子》虽见载于《隋书·经籍志》,但亦非先秦而汉传之旧观。世传本《邓析子》的真伪学界似仍有争议,不过已大体可确定为托名之作;世传本《尹文子》或未失尹文思致之真髓,然而后世文句窜乱其中毕竟是难以否认的事实。唯惠施、公孙龙为名家中最负盛名者,所幸其遗存于今的残略文字尚可资探赜者寻问“坚白无厚之辞”之徼妙。

今应中华书局之约,为其编纂之“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注、译《公孙龙子》,并将辑于《庄子·天下》的惠施“历物之意”十题及真伪不无疑窦的《尹文子》、《邓析子》一并注、译于后。此次注、译名家著述,以《公孙龙子》、《惠施“历物之意”》、《尹文子》、《邓析子》为次,从历时的先后看,似乎全然为一种倒序,然而,会心的读者也许可以看出,注、译者所以如此,原是出于对相关史料可信程度的一种裁别。毋庸讳言,注、译的得失受限于注、译者的学术局量,其中未能自识的讹误或许尚多,但愿诸位方家、同好不吝垂教。

黄克剑

2012.3.18 iWSTVpCHM+acUQspRBKrDRUtd8msb1r3rLFvpFIfqA6uWlpkOGUKDvNkGNtYC+D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