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范仲淹镇守边关《渔家傲》

仲淹历来以其文学家的美誉为世人熟知,其实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范仲淹少年时便志向远大,立志要为朝廷拼尽己身。然而当时朝中腐败不堪,奸臣当道,他有心无力,空怀报国之志却不得施展。在他五十岁时,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发生了,党项族首领元昊(hào),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略大宋。两年不到,宋朝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

国难当头,范仲淹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强烈要求上前线。这年秋天,五十二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紧急挂帅,风尘仆仆地赶往西部战场,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他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

范仲淹少年时便志向远大,立志要为朝廷拼尽己身。

到任后,范仲淹立即着手改革,积极修建各种防御工事;认真地改编军旅,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

范仲淹在军事上也颇有智谋。庆历二年(1042)三月的一天,范仲淹秘密下令长子纯佑和大将赵明,率兵偷袭西夏军,夺回了庆州西北的马铺寨。他本人又随后引军出发。将领们谁也不知道这次行动的目的,当部队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发令:就地动工筑城。建筑工具他事先早已令人准备好,于是只用了十天,荒地上便筑起了一座新城。这便是宋夏夹界间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顺城。西夏不甘失利,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心,已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防线。自此以后,西夏人便互相告诫他们自己不能侵犯中原边境,并到处传诵着这样一句话:“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在他镇守边疆的那段时间里,敌军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对中原地区较大的骚扰和侵犯。

尽管范仲淹满怀报国热忱,但连年驻守边塞的他也免不了对故土的眷恋,再加上他年事已高却不知归期,这种乡愁便更显得沉重了。这年秋天,五十四岁的范仲淹遥望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生出无尽感慨。他夜不能眠,便挑灯填了几首《渔家傲》,寄给在京城的欧阳修,开头都是“塞下秋来”,现流传下来的却只有一首。

这首名作很快就传到了朝廷,欧阳修便经常开玩笑说他这首词为“穷塞主之词”,意思是说,只有在那穷苦蛮荒的边疆才具有这不寻常的感触,才能写出这么苍凉、悲壮的作品。范仲淹那豪迈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故乡之思在这首词中可以说是尽显无遗了。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写边塞荒寒,将士劳苦,流露出年老无功、忧患边防又体恤士兵的复杂心情。

范仲淹:以身作则的典范

范仲淹非常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完善,他的名作《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他追求品德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也是他一生言行最精炼的总结。他官居要职,一直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政绩显赫。范仲淹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他们的典范性人物。

位于山东邹平的范仲淹塑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范仲淹追求品德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以范仲淹为代表的群臣在当时的影响力。苏轼在他的《范文正公文集叙》中回忆道:自己刚入学时,听到老师在诵读《庆历圣德诗》,他就在一旁也跟着默记诵读。他问老师:“诗歌中赞扬的都是什么人呀?”老师答:“小孩子知道什么呀,别瞎问了。”苏轼说:“如果这些都是天人,我就不敢问了;如果是普通人,我可以学习啊。”老师非常赞赏苏轼的言行,于是将庆历年间大臣的事迹详细告诉了苏轼,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所以,苏轼从小就以他们为榜样。 UHGrLOidcWm3bJOPUGUz4aO/BBy4Qxdu7zsX9bb15Fy3zI0kh36dx8GUXbDYFTh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