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诵读指导

《六韬》《鬼谷子》诵读中的小谋与大义

李洪岩

《六韬》与《鬼谷子》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值得人们特别关注的一类经典。

《六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作者无可考,成书年代应为战国晚期。《鬼谷子》是阐述纵横学以及权谋策略的著作,相传作者是春秋时期的王诩,因隐居于清溪鬼谷,故而自称鬼谷子。这两部书所涉及的军事战争与权谋策略,都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温和仁义的理念相去甚远,尤其是《鬼谷子》中的诈伪之说更容易被人视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更不要说广为传诵了。但是要明白,立身处世,要以忠信为要,而战阵之间,不得不讲求谋略,以此观之,则不论是《六韬》还是《鬼谷子》,阐述的内容实则是战略谋划及相应的操作技巧,是好是坏,关键看学习和运用的出发点与目的,特别是其中的不少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更值得今人研究。

所以,诵读这类经典,既要从理念上正确地看待作品的思想性,又要从其行文方式和语言特点上加以把握,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首先,先秦典籍出现于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各抒己见,进行激烈的观点交锋和思想碰撞,智慧的火花常被擦燃。《六韬》和《鬼谷子》本质上同属于此类思想经典,诵读时应注重对道理的讲解与阐释,语言表达上则体现为观点要鲜明,逻辑推理要严密,重点要突出强调。

《六韬》中的六大韬略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文韬”论治国用人,“武韬”讲用兵,“龙韬”阐述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可以说,大到战略,小到战术,对于有关战争的各个方面,该书都有所涉及。该书不仅成书早,而且影响大,可以说是兵家权谋著作的始祖,北宋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可即便是这样一部讲述兵家武学的书,也同样揉进了儒家思想,并成为国家宏观战略的制定根本。比如《文韬·文师》中周文王与姜太公就如何聚拢人心有这样一段记述: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文王问计于姜太公怎样聚拢人心,姜太公说出了直到今天都广为传颂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名言,并将该观点进一步阐释为“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试想,有了仁、德、义、道,那么,这样的天下当然是众望所归的天下。这样的宗旨正是《六韬》阐述内容的逻辑起点,其宗旨是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根本和治国理念的。诵读此类宏观阐述思想的内容时,其所秉承的观点中正大气,自然可以在基调上保持一种稳健庄严的气度,语气顺畅,节奏舒展。

同理,《鬼谷子》所述内容的逻辑起点同样是紧扣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和治国理念的。在《鬼谷子·捭阖》篇中就对治世之道进行如下阐释: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文中所言的圣人治世之道,实则强调了对规律的科学认识,对人心的重视,这种主张“自古及今,其道一也”,任何人都应重视和遵守。诵读时,其思想理念并不令人觉得陌生,而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的,如此,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应理直气壮地强调观点,态度明朗,而节奏同样是舒展大气的。

其次,书中讲述权谋机变的内容要批判地分析,既不回避其策划用诈之处,同时又要结合著作背景进行辩证分析。总体来看,《六韬》讲兵法但并不好战,《鬼谷子》讲策略但不崇尚阴谋,今人诵读时不可不辨背景而陷于小节。

比如,《六韬》军事思想中也阐释了阴谋权术思想。《文韬·文师》中曾言:

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意思是说,国君统治百姓,就要像渔人钓鱼,以钓饵来诱使人们上钩,使其听从驱使。表面上看,很容易给人以国君轻视民众的的误解,但结合《文韬·国务》中谈爱民之道的一段话,则就明白其根本的治世理念还是以民为本的: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篇中文王问策于姜太公“国之大务”,姜太公的回答非常明确,即“爱民而已”,进一步解释就是,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爱民就如同父母爱子,兄长爱弟,为百姓的饥寒劳苦而忧愁伤悲,绝不与民争利。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讲,真正的大国应该是民富国强的。诵读此类文章,特别是诵读太公所言的“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时,真正应该发自肺腑地表达出悲悯情怀,情感充沛,语气真挚。

再如,《鬼谷子·揣篇》中谈到了古代善用天下者需要做的事情中,同样从家国的角度进行分析: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也就是说,治理天下,一定要对天下及诸侯的情况进行了解,不知强弱轻重,不知隐匿变化,则无法制定宏观战略,也就无法制定具体策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不重视软实力,则无法成就一个强大国家的发展之路。诵读此类内容,其宏观的视野表现为诵读的整体基调,具体的语气则在这种整体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基础上适度作出变化,做到语气变化丰富,但风格基调统一。

第三,两部著作行文方式不同,语气略有差异。《六韬》全书以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的形式展开,基本上是一问一答,诵读时在注重阐释观点的同时,不忘呈现出来往应对的对话语气。而《鬼谷子》是比较典型的论说阐释类的著作,其观点表达重点突出,逻辑推进注重层次,诵读时应注重加强备稿工作,特别是在层次划分、基调设定上多加处理。

比如,《虎韬·绝道》中有一段武王与姜太公就具体用兵方法的问答:

武王曰:“吾三军过大陵、广泽、平易之地,吾盟误失,卒与敌人相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我两旁,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即有警急,前后相救。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武王曰:“善哉!”

文中,武王提出了一个以弱敌强的难题,如果我军与敌军遭遇,而我军或战或守都不利的情况该如何解决。姜太公建议在排兵布阵上要讲求策略,特别是在地势不利的情况下,应前方部署兵车,后方部署后卫,并规定了各个部队的距离,这样前后相救,必无毁伤。听此话后,武王反馈称好。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对话片段,有问有答有评。诵读时,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说话内容来处理,问乃虚心求解,答乃胸有成竹,评乃诚心叹服,表现在语气上则或扬或抑,或虚或实,或急或稳,或谦或敬,既使内容表达准确,又使人物情态鲜明。

对比《鬼谷子·符言》中的一段关于明察重要性的论述,则可见两者的区别: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这段话先提出观点,即,眼睛重在明亮,耳朵重在聪灵,心灵重在智慧。然后进一步阐释目、耳、心的作用,用全天下的眼睛去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各方因素集中起来,齐心协力,就可以洞察一切。最后加以总结,即,以上所说的就是明察的道理。诵读时,应该对段落的结构有宏观的把握,开口之前就对这三个层次了然于胸,而不能一字一句地去念,这样才能传达出完整的意思,并理清逻辑线索。

以上所述,大都是从了解作品、谋篇布局、把握背景、分析内容的角度对诵读提出的建议,这并不是说语言本身的锤炼不重要,而是说,语言表达不仅包括有声语言的技巧,还包括对诵读材料的准确理解、深入把握。特别是对于《六韬》、《鬼谷子》这类阐述谋略的作品而言,如不能把握其真正主旨,反而对其产生了诸如阴谋论的误解,则诵读活动无异于南辕北辙。了解了这样的观念宗旨,诵读活动才会真正产生文化浸润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ArzyWmDQe/iAggJitCq3huAeP1XuXyOwL69bTgpoKoHEoCVcOY1ZGTlQKsa/O6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