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三国演义》:历史演义的典范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如果要选择一部读者最多、人们最熟悉的作品,大概要推《三国演义》了。的确,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部由文人根据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编撰而成的历史演义,是所有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记录了这一时代的最原始的资料。而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不但历代的野史笔记多有记载,刘备、曹操的故事还被搬上了说书场,登上了戏曲舞台,男女老幼无不喜欢,流传极广。

到了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罗贯中以正史为框架,在十分丰富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巨著。有关罗贯中的情况,我们知道得很少。据说,他是理学家赵宝峰的学生,曾在元末起义军张士诚军中当过幕宾。他号湖海散人,是个胸怀大志的人。看起来,他在政治、军事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这方面的才能却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到晋武帝之间共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宏阔有致的笔触勾画出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争雄、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书中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贯彻全书每一个角落的观念,就是“拥刘反曹”。罗贯中坚持以蜀汉的刘备为正统。刘备虽然出身贫贱,但身为汉室宗亲,力图复兴汉室;而曹操身为汉相,却拥兵擅权,最终废汉立魏,实为篡国之贼。这一观念并非罗贯中的独创,而是长期以来就存在于老百姓的心目之中了。罗贯中不过是通过《三国演义》把它空前地强化了,使它随小说一起深入人心。

同时,罗贯中通过三国之间不断的征战成败、英雄存亡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寄托自己的政治思想。争雄天下,必须战略正确,百姓归顺,选贤授能。曹刘两家都有可能称雄天下,曹操的战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优势;刘备则通过“联吴抗曹”,造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得人心者得天下”。刘备深知“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所以他才会在新野大败之后,仍坚持携民渡江;曹操深知“方今用英雄之时”,决不能“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所以才会接纳走投无路的刘备,礼遇挂印封金的关羽。对于人才,各方都是倍加重视。刘关张“三顾茅庐”,自是千古佳话;曹操对来降的许攸,“不及穿履,跣足出迎之”。在曹操身边,谋士成行,猛将如云,只要有一技之长,不论出身,不计恩怨,都能有一席之地。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些封建时代的争霸之理,为政之道,正是《三国演义》所着力表现的内容。

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最成功的一点,是罗贯中对历史真实和合理虚构的把握与安排。历代的评论家往往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确,《三国志演义》的基本框架和事实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但决定它的艺术水平和创作成就的,则在于发挥民间传说和自身想象力所构思的情节故事是否精彩,塑造的人物是否生动。罗贯中在这方面取得了绝对的成功,不但扣人心弦的情节层出不穷,人物在其中也得到了精彩的塑造,像忠勇义气、自信傲慢的关羽,绝顶智慧、无所不能的诸葛亮,狡诈酷虐而又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及仁厚的刘备,英武的赵云,忌刻的周瑜,忠厚的鲁肃等等,都给人极深的印象。

《三国演义》写成于元末明初,直到明代中期才被大量的刻印,广为流传。罗贯中的原本今天已经找不到了,比较接近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十则。明代末年,有人把这二百四十则进行改编,编成了一百二十回。到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润色,并作了精彩的评点,成为《三国演义》最好的版本。以后出版的《三国演义》,大多是以这个版本为依据的。

199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刘世德、郑铭点校的《三国志演义》,它是以清康熙醉耕堂刊本《四大奇书第一种》为底本,校以芥子园本和三槐堂本整理而成的。此次出版,我们即以此点校本为基础,删去了毛氏父子的评语、读法,保留了全部的正文。在此,特向刘世德、郑铭两位先生的杰出的工作表示感谢。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05.3.

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iK/Pg15cmhkfE+CZgfR9ns9VFMpBDlEvdwPCnZ6iKFb5QruPNpr441mbBgWvei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