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郭洞村的环保规约

在距浙江省武义县城十公里的群山峻岭之间,有一个名叫郭洞的古村落,因群山环绕如郭,村庄幽邃如洞而得名。现在,这里已成为旅游景点,并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既然已经开发成旅游景区,当地的种种历史文化遗迹和民风民俗都被挖掘出来,以吸引游客。比如说,村里有一座比较古老的“何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总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规模宏伟,气象庄严。院子里有古戏台,翘角飞檐。壁画题为《唐皇游月宫》,画的是武义籍著名道士叶法善在月宫向唐明皇李隆基讲述杨贵妃逝世后的情况。祠堂里有很多匾额、对联、仿古竹简和挂屏。宗祠后堂摆放着许多寿棺,是当地丧葬风俗的表现。陈列祖宗牌位的神龛隔扇等,则为明代文物。

村里还有大片的明清古建筑,格局完整,保存完好,既有古朴大方的明代廊柱,也有受到西洋建筑风格影响,精雕细刻的清代牛腿。

郭洞村虽在深山里,但世世代代崇尚教育。四百多年前,郭洞就有了私塾“啸竹斋”,清康熙年间又建成“凤池书院”。据统计,明清两朝该村出过一百一十四名秀才,其中三十五名为武秀才,还出过一名武举人。

郭洞村里还有颇具特色的竹筒饭等农家菜……

以上这些景致事物,让游客们流连忘返。但郭洞村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它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还不是这些,而是这里世世代代的居民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郭洞村的自然环境系统实际上相当脆弱。它的东北面有两条溪流,从远处的山岭中流过来。如不加控制,山洪暴发时就会冲毁村庄。而如堵塞了溪流,不仅村里的灌溉用水成问题,山洪暴发时也会造成洪水横流。为此,村民们采取了疏堵结合的方法。元朝时就在村口修了一座回龙桥,明隆庆年间(1567—1572)又予以重建。它实际上是一道水闸,平常时节溪流可通过桥下,沿西山绕村流过,环抱着整座村庄。一旦山洪暴发,它可以发挥一定的防护功能。这座桥同时也是把守村口,防止外来入侵的关口。清乾隆年间,村民们又在桥上修筑亭子,成为村民们聚会和眺望周围景色的好去处。总之,这座桥(闸)将交通、防洪、安保、文化等多项功能完美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当地村民的智慧。

因为这座桥对整个村庄至关重要,所以村民们将它看得极为神圣,世世代代递相告诫,“其桥既坏,村中事变频兴,四民失业,比年灾祲,生息不繁”。又有风水先生称:“桥为艮象,下急而上冲其势,弛弓将西而东不利于宫”,“山为龙山,住则龙回,桥不可废。堰水作桥,龙回气聚”。因此,这座桥毁了修,修了毁,得以一直保留下来。

村南的宝泉岩,为武义著名的“武阳十景”之一,登上狮子头山顶眺望千峰奇景,两腋风生,飘飘然有云游仙境之感。宝泉岩上有宝泉寺,与回龙桥遥相呼应,更增添了整座村庄格局的整体感。宝泉岩巅的宝泉,卧虎山麓的漳泉,旱不涸涝不溢,冬温夏凉。

回龙桥东,是四百米高的龙山,占地一百多公顷,就像一个天然的屏风矗立在村边。然而,龙山极为陡峭,大部分山坡的坡度达到六七十度。如果山上的植被遭到破坏,极易形成泥石流。由于村庄就在山脚下,一旦形成大的泥石流或山体垮塌,整个村庄将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郭洞村民世世代代注意保护山上的树木。现在,郭洞村边还竖立有乡约牌,严禁砍伐山上任何一棵树木,不准在山上用火,违者重罚。

由于几百年来的悉心保护,现在龙山上云罩雾笼,形成了浙中难得一见的原始森林,四季郁郁葱葱,幽暗神秘,有着大量的六七百年的古树,而且树种很多,有矩叶卫矛、虎皮楠、豹皮樟、红皮树、青冈栎、罗汉松、秃瓣杜英,还有国家一级珍稀树种红豆杉。树林中天天可以听见鸟叫声,还有松鼠、黄鹿、野猪等野生动物。

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使环境保护成为郭洞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郭洞村的村民们,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也许还包括惨痛的经历中,深刻领悟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白爱护山水,也就是爱护这个村庄,爱护自己的生命财产。他们尊重山水的特性,养用结合,构建了一个山、水、村浑然一体,人与植物、动物和谐相融的生态环境,创造了自己的美好家园。他们的智慧和美德,值得今天的人们景仰和借鉴。

廖可斌 cz9idskUniw1HNJoo/+lSI1dzMsBvx7vSPKjNWWSJbV1cQhCuOx1cm2lIGwHy+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