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二十一赵策四

二四六为齐献书赵王曰

【题解】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以燕、赵、秦为主组织的五国伐齐,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齐闵王听到了风声,感到形势对己不利,于是派人献书给赵,要求赵王回过头来,亡燕、亡韩、魏,攻秦,拆散五国同盟,倒向齐国一边。他开出的条件是:一,齐可以把尊号送给赵王。二,齐和各国都可以割地给赵。三,齐可以为赵向燕及韩、魏求得名宝。这三条可算是“币重而言甘”,极富诱惑力,可是五国伐齐,已如同箭在弦上,不可能中途而废,赵王怎会因几句空言而背叛自己的盟邦呢?

为齐献书赵王曰:“臣一见而能令王坐而天下致名宝,而臣窃怪王之不试见臣而穷臣也。群臣必多以臣为不能者,故王重见臣也。以臣为不能者非他,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则交有所偏者也;非然,则知不足者也;非然,则欲以天下之重恐王,而取行于王者也。”

【译文】

有人为齐国上书赵王说:“只要我一见到大王,就能使诸侯献上名器重宝。可是我很奇怪,大王为什么不接见我而阻拦我,使我不能见到您。这样,大臣们一定多认为我是一个无能之辈,您才不愿见我。大臣们以为我无能,这没有别的原因,因为他们想用您的军队去成就他们的私利;不然就是在外交上有所偏爱;不然他们就是一些缺乏才智的人;不然就是他们想借重诸侯之力来威胁大王,让您按照他们的主张去行事。”

战国策二四六为齐献书赵王曰“臣以齐循事王,王能亡燕,能亡韩、魏,能攻秦,能孤秦。臣以齐致尊名于王,天下孰敢不致尊名于王?臣以齐致地于王,天下孰敢不致地于王?臣以齐为王求名宝于燕及韩、魏,孰敢辞之?臣之能也,其前可见已。”

【译文】

“我让齐国顺从大王,大王便能够灭亡燕国,能够灭亡韩国、魏国,能够进攻秦国,能够孤立秦国。我让齐国把尊名献给大王,诸侯谁敢不献给大王尊名呢?我让齐国割地给大王,诸侯谁又敢不割地给大王呢?我让齐国为大王使燕、韩、魏三国献上名器重宝,他们又谁敢不照办呢?我的能力事先就可以表现出来。”

“齐先重王,故天下尽重王;无齐,天下必尽轻王也。秦之强,以无齐之故重王,燕、魏自以无齐故重王。今王无齐独安得重天下?故劝王无齐者,非知不足也,则不忠者也;非然,则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则欲轻王以天下之重取行于王者也;非然,则位尊而能卑者也。愿王之熟虑无齐之利害也。”

【译文】

“如果齐国首先尊重大王,则诸侯都会尊重大王;如果没有齐国尊重大王,那诸侯必定都会看轻大王。秦国强大,因为它没有齐国的支持,所以才尊重大王,燕、韩、魏三国自认为没有齐国的支持,所以才尊重大王。如果大王没有齐国的支持,又怎么会受到诸侯的尊重呢?所以那些奉劝大王不联合齐国的人,若不是缺乏才智的人,就是对大王不忠的人;不然就是想利用大王的军队去成就他们的私利;不然就是借重诸侯之力来威胁大王,让大王按照他们的意见去行事;不然他们都是些地位尊贵而才能低下的人。希望大王好好考虑一下失去齐国的利害得失。”

二四七齐欲攻宋

【题解】

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赵国的掌权者李兑联合三晋和燕、齐,五国伐秦,并未取得战果,五国的部队留驻成皋,徘徊不进。李兑打算暗中与秦讲和,又准备联秦攻魏,以便为自己谋求封地。魏王对此大为不满。苏秦在此时入魏,向魏昭王进说,使魏怨赵而疑齐,以采取继续攻宋的行动。

本章中苏秦的说辞,乃是他进说魏王回齐后,向齐王的报告,他建议齐王“遍劫天下”,即以威势迫使各国服从。表面上是为了齐国,实则如此则齐国必然陷于孤立,受到各国的敌视,这是苏秦为燕国图谋削弱齐国的高明手法。

齐欲攻宋①,秦令起贾禁之②,齐乃捄赵以伐宋③。秦王怒,属怨于赵。李兑约五国以伐秦④,无功,留天下之兵于成皋,而阴构于秦。又欲以秦攻魏,以解其怨而取封焉。

【注释】

①齐欲攻宋:齐闵王听取苏秦的建议,举兵攻宋。攻宋之役共三次,第一次在公元前288年。

②起贾:人名。秦国御史。

③捄(qiu):救援。

④五国:三晋与燕、齐。

【译文】

齐国准备进攻宋国,秦国派起贾去阻止,齐国于是联合赵国去进攻宋国。秦王发怒,便与赵国结怨。赵国的李兑联合五国去进攻秦国,没有成功,就把诸侯的大军留驻在成皋,想暗中与秦国讲和。又准备和秦国联合去进攻魏国,来消除秦国对赵国的怨恨,并取得自己的封地。

魏王不说①,苏秦之齐,谓齐王曰②:“臣为足下谓魏王曰:‘三晋皆有秦患,今之攻秦也,为赵也。五国伐赵,赵必亡矣。秦逐李兑,李兑必死,今之伐秦也,以救李子之死也。今赵留天下之甲于成皋,而阴鬻之于秦,已讲,则令秦攻魏以成其私封,王之事赵也,何得矣?”

【注释】

①魏王:魏昭王。说:同“悦”。

②齐王:齐闵王。

③鬻(yu):卖。

【译文】

魏王不高兴,苏秦便到齐国对齐王说:“我可为您对魏王说:‘韩、赵、魏三国都遭受秦国的侵犯,现在进攻秦国,是为了赵国。如果秦、燕、齐、韩、魏五国联合攻赵,赵国必定灭亡了。秦国若赶走李兑,李兑只有死路一条,现在进攻秦国是救李兑免于一死。如果赵国把诸侯的大军留在成皋,暗中出卖诸侯和秦国媾和,如果成功,就与秦国联合进攻魏国,来达到李兑取得封地的目的,那您倒向赵国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且王尝济于漳,而身朝于邯郸,抱阴成①,负葛孽②,以为赵蔽,而赵无为王行也。今又以河阳、姑密封其子③,而令秦攻王,以便取阴④。人比而后知贤不如。王若用所以事赵之半收齐,天下有敢谋王者乎?”

【注释】

①阴成:地名。魏邑,在今河南卢氏东北。

②葛孽(nie):地名。魏邑,在今河北肥乡东北。

③河阳:地名。魏邑,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姑密:地名。魏邑,在今河南孟县东北。

④阴:地名。即陶,宋邑,在今山东定陶。

【译文】

“而且大王您曾经渡过漳河,亲自到邯郸朝见赵王,把阴成、葛孽割给赵国,作为赵国的屏障,但赵国并不为您效力。现在您又以河阳、姑密封给李兑的儿子,而赵国竟然让秦国进攻魏国,以便夺取陶邑作为李兑的封地。人和人只有比较才知道贤与不贤。大王如果拿出对待赵国一半的心意去联合齐国,诸侯又有谁敢图谋大王呢?”

“王之事齐也,无入朝之辱,无割地之费。齐为王之故,虚国于燕、赵之前,用兵于二千里之外,故攻城野战,未尝不为王先被矢石也。得二都,割河东,尽效之于王。自是之后,秦攻魏,齐甲未尝不岁至于王之境也。请问王之所以报齐者可乎?韩珉处于楚①,去齐三千里,王以此疑齐,曰‘有秦阴’。今王又挟故薛公以为相②,善韩徐以为上交③,尊虞商以为大客④,王固可以反疑齐乎?”

【注释】

①韩珉:人名。一作韩呡(wen)。曾为齐相,主张亲秦。

②挟故薛公以为相:公元前294年,薛公田文发动政变失败,于是出走到魏国,担任魏相。

③韩徐:人名。即韩徐为,赵将,持反齐态度。

④虞商:人名。事迹不详,大约也是反对齐国的人。

【译文】

“大王倒向齐国,既没有称臣朝拜的屈辱,又没有割地的损失。而齐国因为大王这样对待它,它会动员全国兵力开赴燕、赵两国的边界,用兵于两千里之外,攻城野战,没有不为您打头阵的。它打下两座城池,割取河东之地,完全献给您。从此以后,秦国进攻魏国,齐兵未尝不每年开到魏国境内来援助您。请问大王,您怎么来报答齐国呢?韩珉在楚国,离齐国三千里,大王因此怀疑齐国说‘齐国和秦国暗中交往’。现在大王又用过去齐国的薛公为相,与韩徐为成为知己,尊重虞商以为贵宾,大王怎能反倒对齐国抱怀疑态度呢?”

“于魏王听此言也甚诎,其欲事王也甚循,甚怨于赵。臣愿王之日闻魏而无庸见恶也,臣请为王推其怨于赵。愿王之阴重赵,而无使秦之见王之重赵也。秦见之,且亦重赵。齐、秦交重赵,臣必见燕与韩、魏亦且重赵也,皆且无敢与赵治。五国事赵,赵从亲以合于秦,必为王高矣。”

【译文】

“魏王听了我这番话,一定会没有二话,他一定会顺从大王,非常怨恨赵国。我希望大王即日让魏王了解大王对他很友好,不要抱怨他,我愿意为您把秦国对魏国的怨恨转移到赵国去。希望大王暗地里尊重赵国,不要让秦国知道您尊重赵国。秦国发现齐国尊重赵国,它也会尊重赵国。齐、秦两国都尊重赵国,我会见到燕、韩、魏三国也必然尊重赵国,都不敢与赵国对抗。五国都倒向赵国,赵国又与秦国结成友好联盟,那赵国的地位一定会居于齐国之上。”

“臣故欲王之遍劫天下而皆私甘之也。王使臣以韩、魏与燕劫赵,使丹也甘之①;以赵劫韩、魏,使臣也甘之;以三晋劫秦,使顺也甘之②;以天下劫楚,使珉也甘之③。则天下皆偪秦以事王④,而不敢相私也。交定然后王择焉。”

【注释】

①丹:人名。即齐臣公玉丹。

②顺:人名。亦称顺子,为齐闵王子侄,曾在赵做人质。

③珉:人名。指上文的韩珉。

④偪(bi):逼迫。

【译文】

所以我想让大王使诸侯之间互相冲突,而大王暗暗从中进行调解。大王让我使韩、魏、燕三国与赵国冲突,派公玉丹从中调解;让赵国与韩、魏两国冲突,派我从中调解,让韩、赵、魏三国与秦国冲突,派顺子从中调解;让诸侯与楚国冲突,派韩珉从中调解。这样,诸侯背离秦国而倒向大王,不敢暗中同秦国交往。大王与诸侯邦交稳固后,您再从中加以选择,看和哪国友好更为有利。

二四八齐将攻宋

【题解】

在国际上出现富于侵略野心的国家,不免使各国都感到头痛,它的出现,就像是一股祸水,会威胁到周边的各国。

水是没有定形的,可以自由流动,在东方决一个口,它就会流向东;在西方决一个口,它就会流向西;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控制它的走向。

战国晚期的齐闵王也是一股祸水,他攻秦、击楚、破燕,威胁到各国安全。燕昭王派苏秦到齐国卧底,劝说齐闵王攻宋,就是为了把齐国这股祸水引向南方,消耗它的力量,以便伺机出击,报齐国破燕之仇。苏秦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劝李兑支持齐国攻宋而决定陶邑之封,就是其中的一招棋子。

面对强敌,如何把祸水引到别的地方,使自己避开凶锋,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

齐将攻宋,而秦阴禁之。齐因欲与赵,赵不听。齐乃令苏秦说李兑①,以攻宋而定封焉②。

【注释】

①李兑:赵国大臣,封奉阳君,时任赵相。

②宋:战国时的中等国家,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译文】

齐国打算进攻宋国,而秦国暗中阻止它。齐国因此想拉拢赵国,可赵国不同意。齐国就派苏秦游说李兑,赞成攻宋以便确定他的封地。

苏秦乃谓齐王曰①:“臣之所以坚三晋以攻秦者②,非以为齐得利秦之毁也,欲以使攻宋也。而宋置太子以为王,下亲其上而守坚,臣是以欲足下之速归休士民也。今太子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若复攻之,其国必有乱,而太子在外,此亦举宋之时也。”

【注释】

①齐王:齐闵王。

②三晋:韩、赵、魏三国。

【译文】

苏秦就对齐王说:“我之所以使三晋坚定地攻打秦国,并不是认为齐国可在秦国失败中得到什么好处,是想这样可以便于攻打宋国啊。宋国让太子登上王位,百姓们支持新国王而防守坚固,我因此想让您迅速撤军回国休整。如今宋太子出走,支持太子的人都感到灰心。如果再去攻打它,它的国内必会出现混乱,而太子身在国外,这正是拿下宋国的好时机啊。”

“臣为足下说奉阳君曰:‘君之身老矣,封不可不早定也。为君虑封,莫若于宋,他国莫可。夫秦人贪,韩、魏危,燕、楚辟①,中山之地薄②,莫如于陶③。失今之时,不可复得已。宋之罪重,齐之怒深,残乱宋,德大齐,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奉阳君甚食之。虽得大封,齐无大异。”

【注释】

①辟:偏僻。

②中山:战国时的中等国家。晚期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东北)。

③陶:定陶,宋邑,在今山东定陶西北。

【译文】

“我替您游说奉阳君道:‘您的年纪老了,封地不能不早些定下来。为您考虑封地,不如在宋国,别国都不行。那秦国人贪心,韩、魏危险,燕、楚偏僻,中山的土地贫瘠,不如定在陶邑。失掉现在的时机,就再不能得到了。宋国的罪恶重,齐国的怒气深,攻打无道的宋国,讨好强大的齐国,决定自己的封邑,这是百代难逢的机会啊。’奉阳君听得很高兴。他虽得到一个大封邑,对齐国没有多大影响。”

“臣愿足下之大发攻宋之举,而无庸致兵,以观奉阳君之应足下也。悬陶以甘之,循有燕以临之,而臣待忠之封,事必大成。臣又愿足下有地效于襄安君以资臣也①。足下果残宋,此两地之封也,足下何爱焉?若足下不得志于宋,与国何敢望也②。足下以此资臣也,臣循燕观赵,则足下击溃而决天下矣。”

【注释】

①襄安君:燕国公子,这时在齐国做人质。

②与国:同盟国,此指燕、赵。

【译文】

“我希望您大举攻打宋国,不必等待赵军的支援,看奉阳君是怎样响应您的。把陶邑给他,让他尝到甜头,加上有顺从齐国的燕国来威慑他,我又用封邑来对他表示效忠,事情定会大获成功。我又希望您有地方给予襄安君以协助我工作。您果真能攻下宋国,拿两个地方做别人的封邑,您又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如果您取宋的意图不能实现,同盟的各国也就没有什么指望了。您用这两个封邑来助我开展工作,臣使燕国顺从、赵国旁观,那么您就可以击溃宋国而宰割天下了。”

二四九五国伐秦无功

【题解】

公元前287年,五国伐秦无功,赵国想与秦媾和,此举如果实现,将使合纵阵线瓦解,影响到齐国攻宋。

苏秦劝奉阳君坚持攻秦,并说如果各国争相事秦,秦可采取六种行动,都会对赵不利,也会使奉阳君不能得陶作为封邑。

苏秦指出:秦、齐联合,秦国控制中原,在三晋谋求利益,对赵不利,这是其一;秦在齐、韩、魏三国安插自己的亲信,结成连横阵线,秦的连横派得势,对赵不利,这是其二;秦、齐、赵三强联合,秦取得魏的安邑,会对赵构成威胁,对赵不利,这是其三;秦用伐齐来拉拢楚国,攻破韩、魏,吞并二周,赵国四面受围,逐渐消耗,对赵不利,这是其四;秦使三晋攻齐,让它们互相削弱,秦再攻取安邑,迫使韩、魏西向朝秦,赵国就会落入秦国掌握之中,对赵不利,这是其五;秦国打起主张正义、存亡继绝的幌子,扶植中山和滕复国,赵国和宋将面临同样的命运,对赵不利,这是其六。

苏秦的分析,头头是道,终于赢得奉阳君的首肯。苏秦的千言万语,无非是要为齐国攻宋营造一个有利的客观环境,好让它无暇顾及北方的燕国。

五国伐秦无功,罢于成皋。赵欲构于秦①,楚与魏、韩将应之,齐弗欲。苏秦谓齐王曰②:“臣以为足下见奉阳君矣③。臣谓奉阳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据宋,魏冉必妒君之有陶也④。秦王贪,魏冉妒,则陶不可得已矣。君无构,齐必攻宋。齐攻宋,则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赵助之。五国据宋,不至一二月,陶必得矣。得陶而构,秦虽有变,则君无患矣。若不得已而必构,则愿五国复坚约。五国愿得赵,足下雄飞,与韩氏大吏东免⑤,齐王必无召珉也⑥。使臣守约,若与国有倍约者,以四国攻之。无倍约者,而秦侵约,五国复坚而宾之⑦。今韩、魏与齐相疑也,若复不坚约而讲,臣恐与国之大乱也。齐、秦非复合也,必有踦重者矣。复合与踦重者,皆非赵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为?臣愿君之蚤计也。”

【注释】

①构(gou):和解。

②齐王:齐闵王。

③以:通“已”。奉阳君:赵大臣李兑。

④魏冉必妒君之有陶:秦相魏冉亦欲得陶作为封邑,故妒李兑得陶。

⑤东免:勉励齐继续攻秦。免,通“勉”。

⑥齐王必无召珉也:珉,韩珉,韩人,亲秦派,曾为齐相。主张秦、齐联合,因秦反对齐攻宋,齐联赵攻秦,于是罢相去赵。五国伐秦不利,欲与秦讲和,齐想召回韩珉与秦讲和。这里是劝齐维持五国联合,不要召回韩珉。

⑦宾:通“摈”,排斥。

【译文】

齐、楚、赵、魏、韩五国攻秦,未取得战果,停留在成皋。赵想与秦讲和,楚和魏、韩打算响应,齐国不同意。苏秦对齐闵王说:“我已经为您去见奉阳君了。我对奉阳君说:‘天下分散了去投靠秦国,秦必然兵临宋国,魏冉必然嫉妒您占有陶邑。秦王贪心,魏冉嫉妒,陶邑就得不到了。您不媾和,齐国必然攻宋。齐国攻宋,楚、魏定会插手,燕、赵也会出兵相助。五国兵临宋国,不过一二月,陶邑必然到手了。得陶后再讲和,即使秦国态度有变,您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如果不得已定要讲和,希望五国仍然坚守盟约。各国都和赵国亲善,您又坚强有力,和韩国大臣一道东行勉励齐王,坚持合纵,齐王一定不要召回韩珉。让我做盟约监督人,如果盟国有背叛盟约的,由四国去攻打它。没有谁背约,要是秦国来侵犯盟国,五国仍旧坚决抗击它。如今韩、魏和齐国互相猜疑,如果不能坚守盟约而讲和,我担心盟国会发生大乱啊。齐、秦如果不是复合,地位定会有轻有重。不管是复合或它们谁占上风,都不会对赵国有利啊。并且天下分散去投向秦国,秦国就控制了天下。秦国如果控制了天下,天下还能起什么作用呢?我希望您早早考虑啊。”

“天下争秦,秦有六举,皆不利赵矣。天下争秦,秦王受负海之国①,合负亲之交,以据中国,而求利于三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终不得陶,一矣。”

【注释】

①负海之国:指齐国。

【译文】

“天下争相事秦,秦有六种举动,都是对赵国不利的。天下争相事秦,秦王接近齐国,化敌为友,凌驾中原而在三晋谋求利益,这是秦的一种举动。秦采取这种行动,对赵不利,而您最终也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一。”

“天下争秦,秦王内韩珉于齐,内成阳君于韩①,相魏怀于魏②,复合衡交两王,王贲、韩他之曹皆起而行事③,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也,不利于赵,而君又不得陶,二矣。”

【注释】

①内:同“纳”。成阳君:韩国封君,亲秦派。两王:指燕、赵两王。

②魏怀:魏人,亲秦派。

③王贲、韩他:皆秦臣,主张对赵用兵。

【译文】

“天下争相事秦,秦王让韩珉入齐,让成阳君入韩,让魏怀担任魏相,重新组成连横阵线,与燕、赵两国复交。而王贲、韩他这些主张拉拢韩、魏的人,都出来控制政局,这是秦的一种举动。秦国采取这个办法,对赵不利,而您也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二。”

“天下争秦,秦王受齐受赵,三强已亲,以据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齐、赵应之,魏不待伐,抱安邑而倍秦,秦得安邑之饶,魏为上交,韩必入朝秦,过赵已安邑矣,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必不得陶,三矣。”

【译文】

“天下争相事秦,秦王接纳齐、赵,三强改善了关系,凌逼魏国而要求得到安邑,这是秦国的一种举动。秦国采取这个计策,齐、赵都响应它,魏国不等秦兵攻打,就会奉上安邑投向秦国,秦国得到安邑,魏又成了它关系亲密的国家,韩国定会去朝见秦国,秦再用安邑来威胁赵国,这是秦国的一种举动。秦采取这个策略,对赵不利,而您又必然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三。”

“天下争秦,秦坚燕、赵之交,以伐齐收楚,与韩珉而攻魏,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而燕、赵应之。燕、赵伐齐,兵始用,秦因收楚而攻魏,不至一二月,魏必破矣。秦举安邑而塞女戟①,韩之太行绝,下轵道、南阳而伐魏②,绝韩,包二周,即赵自消烁矣。国烁于秦,兵分于齐,非赵之利也,而君终身不得陶,四矣。”

【注释】

①女戟:魏地,在太行山西,近韩。

②轵(zhi):魏邑,在今河南济源南。南阳:地区名。属魏,在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以在太行山南而得名。

【译文】

“天下争相事秦,秦加强和燕、赵的邦交,用攻齐来拉拢楚国,和韩珉一起攻魏,这是秦的一种行动。秦采取这个办法,而燕、赵加以响应。燕、赵攻齐战斗刚刚打响,秦在这时联合楚国去攻魏,用不了一两个月,魏必被攻破。秦军拿下安邑,堵塞女戟,切断韩国的太行之路,直下轵道、南阳去进攻魏国,切断韩国,包围东、西二周,赵国自然就削弱了。国力被秦国消耗,兵力又分出去攻齐,这对赵是不利的,而您又终身得不到陶邑,这是其四。”

“天下争秦,秦坚三晋之交攻齐,国破财屈,而兵东分于齐,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齐之已弊,与秦争战也。君不救也,韩、魏焉免西合?国在谋之中,而君有终身不得陶,五矣。”

【译文】

“天下争相事秦,秦使三晋加强联合去攻打齐国,国家残破,财力消耗,兵力分散在东边对齐的战事中,秦于是兴兵攻魏,夺取安邑,这是秦国的一种举动。秦国采取这个计策,您要是出兵救魏,就是用对齐作战已受到消耗的兵力和秦国交锋。您如果不去救援,韩、魏怎能避免倒向西方?赵国在秦的算计之中,而您又终身得不到陶邑,这是其五。”

“天下争秦,秦按为义,存亡继绝,固危扶弱,定无罪之君,必起中山与滕焉①,秦起中山与滕,而赵、宋同命,何暇言陶?六矣。故曰君必无讲,则陶必得矣。’”

【注释】

①滕:国名。在今山东滕州东南,被宋所灭。

【译文】

“天下争相事秦,秦于是打出主持正义,保存亡国、延续绝灭之国,安定危国、扶持弱国、稳定无罪的君主这样的幌子,必然恢复中山和滕国,秦让中山和滕复国,赵、宋就面临同样的命运,怎么还可能谈到陶邑?这是其六。所以说您一定不要讲和,陶邑就必然到手了。”

“奉阳君曰:‘善。’乃绝和于秦,而收齐、魏以成取陶。”

【译文】

“奉阳君说:‘很好。’就停止与秦讲和,并拉拢齐、魏,以求实现取得陶邑的愿望。”

二五〇楼缓将使

【题解】

楼缓将要奉命出使,他心中暗藏着不可告人的想法,向赵王辞行。他用甜言蜜语骗得赵王的信任。

后来他占据中牟,叛逃到魏国。侦查人员向赵王报告,赵王不信。赵王说,他和楼缓早有盟誓在先,楼缓是不会背叛他的。

本章主要说明,用人要善于识别,对诈伪的人不可轻易相信。

楼缓将使①,伏事辞行,谓赵王曰②:“臣虽尽力竭知,死不复见于王矣。”王曰:“是何言也?固且为书而厚寄卿。”楼子曰:“王不闻公子牟夷之于宋乎③,非肉不食。文张善宋④,恶公子牟夷,寅然⑤。今臣之于王,非宋之于公子牟夷也,而恶臣者过文张,故臣死不复见于王矣。”王曰:“子勉行矣,寡人与子有誓言矣。”楼子遂行。后以中牟反入梁⑥,候者来言而王弗听,曰:“吾已与楼子有言矣。”

【注释】

①楼缓:人名。赵人,主张亲秦。

②赵王:赵惠文王。

③公子牟夷:人名。宋国公子。

④文张:人名。事迹不详。

⑤寅然:或作“宋然之”。宋,指宋王。

⑥中牟:地名。赵邑,在今河南鹤壁西。

【译文】

楼缓将奉命出使,领受任务后向赵王辞行,对赵王说:“我虽然竭尽能力和智慧,到死也不能再见到大王了。”赵王说:“您怎么这样说呢?我本来将要写一封信,对您委以重托。”楼缓说:“大王没有听说过公子牟夷在宋国,地位是很尊贵的。文张和宋王关系不错,讨厌公子牟夷,就把他排斥在一边。如今我的地位远远比不上宋国的公子牟夷,说我坏话的人超过文张,所以我到死也不能再见到大王了。”赵王说:“您放心去吧,我发誓信任您到底。”楼缓就上路了。后来占据中牟,反叛投靠魏国。侦察的人来向赵王报告,赵王不相信,说:“我和楼缓已经有誓言在先了。”

二五一虞卿谓赵王曰

【题解】

公元前266年,秦用范雎为相,步步向东方进逼。六国合纵,赵、魏争欲主持纵约。当时魏是盟主,促成其事的是魏相范座,赵臣虞卿想用百里之地作为交换条件,让魏王杀掉范座。范座富于心计,怎会坐以待毙?他写信给继任者信陵君,说是秦国如用加倍的土地请杀魏相,信陵君的下场岂不是也会和他一样。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信陵君于是劝魏王放过范座。

身处绝境,如何沉着机智,化险为夷,范座的做法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虞卿谓赵王曰①:“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虞卿曰:“夫魏为从主,而违者范座也②。今王能以百里之地,若万户之都,请杀范座于魏。范座死,则从事可移于赵。”赵王曰:“善。”乃使人以百里之地,请杀范座于魏。魏王许诺,使司徒执范座而未杀也③。

【注释】

①虞卿:赵相。赵王:赵惠文王。

②违:当作“成”。范座:魏相。

③司徒:掌管土地及民政的官。

【译文】

虞卿对赵王说:“常人的想法,是愿意使人来朝见,还是愿意去朝见别人呢?”赵王说:“人都愿意使人来朝见,怎会愿意去朝见别人呢?”虞卿说:“现在魏国是合纵的盟主,促成其事的是范座。如果大王能用百里之地,或以万家的大城,要求魏国杀掉范座。范座死后,合纵的盟主就会是赵国了。”赵王说:“好。”赵王于是派人拿百里之地去要求魏王杀掉范座。魏王答应了,魏王派司徒拘捕了范座却没有杀他。

范座献书魏王曰:“臣闻赵王以百里之地,请杀座之身。夫杀无罪范座,薄故也;而得百里之地,大利也。臣窃为大王美之。虽然,而有一焉,百里之地不可得,而死者不可复生也,则王必为天下笑矣。臣窃以为与其以死人市,不若以生人市也。”

【译文】

范座上书给魏王说:“我听说赵王用百里之地来要求杀我。杀掉一个无罪的范座,是件小事;得到百里之地是非常有利的。我暗自为大王高兴。但是,有这样一种情况,得不到百里之地,而死去的人又不能复活,那么大王就会被天下人耻笑。我私下认为与其把死人交给对方,不如把活人交给对方。”

又遗其后相信陵君书曰:“夫赵、魏,敌战之国也。赵王以咫尺之书来,而魏王轻为之杀无罪之座。座虽不肖,故魏之免相也,尝以魏之故,得罪于赵。夫国内无用臣,外虽得地,势不能守。然今能守魏者,莫如君矣。王听赵杀座之后,强秦袭赵之欲,倍赵之割,则君将何以止之?此君之累也。”信陵君曰:“善。”遽言之王而出之。

【译文】

范座又写信给继任相位的信陵君说:“赵国、魏国是敌对的国家。赵王写来一封短信,而魏王就轻易地杀掉无罪的范座。范座即使不才,但也是魏国免职的相国,曾经因为魏国的关系得罪了赵国。现在国内无可用之臣,虽然得到了土地也是不能守住的。现在能防守魏国的,非君莫属。大王听从赵王的要求杀我之后,强大的秦国采用同样的办法,比赵国割让的土地加倍,您又怎么能制止他呢?这就是您将碰到的麻烦。”信陵君说:“说得好。”于是就向魏王进言,让他放了范座。

二五二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

【题解】

燕国封宋国人荣蚠为高阳君,让他领兵攻赵。赵孝成王把济水以东的三座城割给齐国,要求换取齐国的安平君田单为将,率领齐军和赵军联合攻燕。

赵国名将赵奢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说他曾担任燕国的上谷郡守,对燕的地形非常熟悉,如果让他统兵,击攻燕国易如反掌。他指出安平君不会尽力攻燕,坐使赵国强大,影响齐国再度称霸。他将旷日持久,和燕军打消耗战,待燕、赵两军疲惫不堪,他再抽军回齐。后来赵国仅仅攻占了燕国三座小城,得不偿失,正如赵奢的预料。

本章谓此次赵、燕的战事,“旷日持久数岁”,约起于赵惠文王三十年(前269),延至赵孝成王元年(前265)。

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①,使将而攻赵。赵王因割济东三城令卢、高唐、平原陵地城邑市五十七②,命以与齐,而以求安平君而将之③。

【注释】

①荣蚠(fen):人名。宋人,燕武成王时封为高阳君。

②卢:地名。赵邑,在今山东长清西南。高唐:地名。赵邑,在今山东高阳东。平原:地名。赵邑,在今山东平原西南。

③安平君:齐将田单的封号。

【译文】

燕国封宋国人荣蚠为高阳君,派他率军进攻赵国。赵王于是割让济东三城卢、高唐、平原,合计有据点五十七处,下令交给齐国,以此换取安平君田单到赵国担任将领。

马服君谓平原君曰①:“国奚无人甚哉!君致安平君而将之,乃割济东三城市邑五十七以与齐,此与敌国战,复军杀将之所取,割地于敌国者也。今君以此与齐,而求安平君而将之,国奚无人甚也!且君奚不将奢也?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②,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百日之内,天下之兵未聚,奢已举燕矣。然则君奚求安平君而为将乎?”平原君曰:“将军释之矣,仆已言之仆主矣,仆主幸以听仆也。将军无言已。”

【注释】

①马服君:赵将赵奢的封号。

②上谷:郡名。燕国所置,包括今河北中部及西部,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南。

【译文】

马服君赵奢对平原君赵胜说:“赵国就这样没有人吗!您请来安平君带兵,而割让济东三城,合计据点五十七处给齐国,这是您率领我军和敌国战斗,打败敌军、杀掉敌将取得的土地,是从敌国那里夺取来的啊。现在您把这些土地割给齐国,以此要求安平君来带兵,难道赵国就这样没有人吗!您为什么不让我带兵呢?我以前曾经抵罪住在燕国,燕国任命我为上谷郡郡守,燕国的关口、要塞我完全了解,百日之内,诸侯的援兵还没有聚集,我就会攻下燕国。那您为什么要求安平君带兵呢?”平原君说:“将军您就算了吧,我已经告诉了我的君主,他也已经同意了。将军您就别说了。”

马服君曰:“君过矣!君之所以求安平君者,以齐之于燕也,茹肝涉血之仇耶①?其于奢不然。使安平君愚,固不能当荣蚠;使安平君知,又不肯与燕人战。此两言者,安平君必处一焉。虽然,两者有一也。使安平君知,则奚以赵之强为?赵强则齐不复霸矣。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②,车、甲、羽毛裂敝③,府库、仓廪虚;两国交敝,乃引其兵而归。夫尽两国之兵,无明此者矣。”

【注释】

①涉(die)血:喋血,血流遍地。

②余子:大臣的庶子,多任下级军官。

③羽毛:羽旄旗。

【译文】

马服君说:“您错了!您之所以要求安平君为将,是因为齐国对燕国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吗?而我就不这样看。假使安平君是个愚蠢的人,本来就敌不过荣蚠;假使安平君是个聪明人,那他就不愿与燕国交战。这两种推测,安平君必居其一。如果安平君聪明,那他为什么要让赵国强盛呢?赵国强盛了,齐国就不能再称霸了。现在齐国利用强赵的兵力去对抗燕军,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让赵国的士卒全部去挖战壕、筑堡垒,使得战车、铠甲、羽旗破损,府库、粮仓空虚;燕、赵两败俱伤,于是安平君率军返回齐国,而燕、赵两军都耗尽力量,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吗?”

已而得三城也,城大无能过百雉者①,果如马服之言也。

【注释】

①雉:面积单位,高一丈,长三丈。

【译文】

不久,安平君攻取了三座城邑,其中最大的也没有超过三百平方丈的,果然像马服君所说的那样。

二五三三国攻秦

【题解】

齐、韩、魏三国攻秦,赵国乘机进攻中山。数年之间,控制了滹沱河一带。齐国在鼓邑加强防御,对赵形成压力,作为中山的应援。宋突向宋相仇郝献策,为中山谋求摆脱困境的途径,他通过原为赵臣的仇郝,要求赵把新占领的中山土地归还给他。然后中山就可以此向齐国说,赵国将向卫国借路,切断齐将章子的后路。齐害怕齐军不能回国,定会把和中山邻近的鼓邑献给赵国以求和。

这仅是宋突设想的计谋,并未实现。

三国攻秦①,赵攻中山,取扶柳②,五年以擅呼沱③。齐人戎郭④。宋突谓仇郝曰⑤:“不如尽归中山之新地。中山案此言于齐曰:‘赵国将假道于卫,以遏章子之路⑥。’齐闻此,必效鼓⑦。”

【注释】

①三国攻秦:公元前298年,齐、韩、魏共击秦。

②扶柳:地名。中山邑,在今河北冀县西。

③呼沱:水名。即今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泰戏山,流经河北正定、安平等县,至天津入海。

④郭:即鼓邑,详下。

⑤宋突:人名。赵臣,仇郝的门客。仇郝:人名。赵臣,曾为宋相。

⑥章子:人名。即齐将匡章,齐宣王时,曾领兵伐燕。

⑦鼓:地名。齐邑,在今河北晋县西。

【译文】

齐、韩、魏三国进攻秦国,赵国进攻中山,攻下了扶柳,经过五年,控制了中山国滹沱河一带。齐国出兵守卫鼓邑以防备赵国。宋突对赵臣仇郝说:“您不如把刚从中山得来的地方全部归还中山。中山根据这种情况会告诉齐国说:‘赵国准备借道卫国,来切断章子的后路。’齐国了解这种情况,一定会献上鼓邑的。”

二五四赵使赵庄合从欲伐齐

【题解】

周赧王元年(前314),齐宣王乘燕国内乱,兴兵破燕,压迫燕国百姓,掠夺燕国财富,激起百姓的反抗。诸侯谋合纵伐齐而存燕。赵派赵庄为将,联合楚、魏,合纵攻齐。齐军在燕,内外都面临巨大压力,只好撤军退走。

赵使赵庄合从欲伐齐①,齐请效地,赵因贱赵庄。齐明为谓赵王曰②:“齐畏从之合也,故效地。今闻赵庄贱,张懃贵③,齐必不效地矣。”赵王曰:“善。”乃召赵庄而贵之。

【注释】

①赵庄:人名。赵将。

②齐明:人名。东周臣,辩士。赵王:赵武灵王。

③张懃(qin):人名。赵臣,反对合纵攻齐。

【译文】

赵王派赵庄组织合纵联盟,打算进攻齐国,齐国要求割地求和,赵王因此冷落了赵庄。齐明为赵庄对赵王说:“齐国害怕主张合纵联盟的人成功,所以才割地。现在听说赵庄在赵国的地位被贬低了,反对合纵联盟的张懃地位却尊贵了,齐国必定不会割地了。”赵王说:“说得好。”于是召见赵庄,提高他在赵国的地位。

二五五翟章从梁来

【题解】

翟章从魏至赵,受到赵孝成王的器重。赵王想让他担任相国,他推辞不肯接受。有个名叫田驷的人,向柱国韩向提出,他愿替韩向除去翟章,以谋求韩向升任相国或讨好建信君。

田驷可能是韩向的贴身侍卫,乃是刺客之流,并非一般的说客,为了主子,他甘愿充当杀手。韩向是否愿意买凶杀人,本文没有明言,结局如何,亦不得而知。

翟章从梁来①,甚善赵王。赵王三延之以相,翟章辞不受。田驷谓柱国韩向曰②:“臣请为卿刺之。客若死,则王必怒而诛建信君。建信君死,则卿必为相矣。建信君不死③,以为交,终身不敝,卿因以德建信君矣。”

【注释】

①翟章:人名。魏国人。

②田驷:人名。事迹不详。柱国:官名。地位仅次于相。韩向:人名。赵大臣。

③建信君:赵孝成王相国。

【译文】

翟章从魏至赵,和赵王谈得很投机。赵王多次聘请他做相,翟章都推辞了。田驷对赵的柱国韩向说:“我愿为您杀掉他。翟章若死,赵王定会怀疑是建信君干的,就会杀掉他。建信君一死,您定会担任相。要是建信君不死,您和他拉好关系,长期维持友谊,这样定会讨好建信君的。”

二五六冯忌为庐陵君谓赵王曰

【题解】

赵孝成王十四年(前252),燕王喜派栗腹领军攻赵,赵派廉颇反击,杀栗腹,破燕军。其后赵、燕连年争战,燕都被围。公元前247年,以两国交换土地而和解。

本章所载赵孝成王欲逐庐陵君,亦为燕所提和解条件之一。说客冯忌再三进谏,认为这样做是不妥当的。

冯忌为庐陵君谓赵王曰①:“王之逐庐陵君,为燕也?”王曰:“吾所重者,无燕、秦也。”对曰:“秦三以虞卿为言,而王不逐也。今燕一以庐陵君为言,而王逐之,是王轻强秦而重弱燕也。”王曰:“吾非为燕也,吾固将逐之。”“然则王逐庐陵君,又不为燕也。行逐爱弟,又兼无燕,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注释】

①冯忌:人名。游说之士。庐陵君:赵孝成王时封君。赵王:赵孝成王。

【译文】

冯忌为庐陵君向赵王进说道:“大王驱逐庐陵君,是因为燕国对他有意见吗?”赵王说:“我所看重的,并不包括燕、秦。”冯忌说:“秦多次提出对虞卿的意见,大王并未加以驱逐。如今燕国刚对庐陵君不满,大王就驱逐他,岂不是轻视强秦而看重弱燕吗?”赵王说:“我不是为了燕国,我本来就打算驱逐他。”冯忌说:“那么大王驱逐庐陵君是和燕国无关了。将要驱逐爱弟,又没有燕国的支持,这种做法,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

二五七冯忌请见赵王

【题解】

说客冯忌在初见赵王时,彼此都缺乏了解,冯忌就用服子的故事,说明交情尚浅而谈话就很深入,乃是忠诚的表现。又以伊尹为例,说他去见商汤王,立谈之间就取得了三公的高位,为他和赵王的深谈预先作好铺垫。于是赵王和冯忌之间推心置腹的交谈就愉快地开始了。

冯忌请见赵王①,行人见之②。冯忌接手俛首③,欲言而不敢。王问其故,对曰:“客有见人于服子者④,已而请其罪。服子曰:‘公之客独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谈语而不称师,是倍也⑤;交浅而言深,是乱也。’”

【注释】

①赵王:赵孝成王。

②行人:官名。主管接见、聘问之事。

③俛:同“俯”。

④服子:人名。即孔子弟子宓子贱。服,通“宓”。

⑤倍:通“背”,背叛。

【译文】

冯忌要求觐见赵王,接待人员安排他谒见。冯忌拱手低头,欲言又止。赵王问他是什么原因,冯忌说:“有客介绍一个人去见服子,服子对此人很有意见,不久,客问服子此人有何罪过,服子说:‘您介绍来的人有三条错误:看着我发笑,这是不严肃;谈话不提到老师,这是背叛师门;交情浅而谈得深,这是违反常情。’”

“客曰:‘不然,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称师,是庸说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阴移而受天下传。伊尹负鼎俎而干汤①,姓名未著而受三公。使夫交浅者不可深谈,则天下不传,而三公不得也②。’”赵王曰:“甚善。”冯忌曰:“今外臣交浅而欲深谈可乎?”王曰:“请奉教。”于是冯忌乃谈。

【注释】

①伊尹:人名。商汤王的臣子。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俎(zu):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干:求见。

②三公:王朝重臣。伊尹又称保衡,保即太保,为三公之一。

【译文】

“客回答说:‘并不如您所说。看着人发笑,这是和气;谈话不提到老师,因为谈的都是平凡的话;交情浅而谈话深入,这是对您忠心。从前尧在茅草地里接见舜,在桑麻之间铺席而坐,随着树阴的移动,凭短短的一席话,尧就把天下让给了舜。伊尹背上烹调器具去见商汤,还没有树立显赫的名声就接受了三公的高位。要是交情浅就不可以深谈,尧就不可能把天下传给舜,伊尹也就不能得到三公的位置了。’”赵王说:“您说得很好。”冯忌说:“现在我和大王的交情浅,却想深入地谈,可以吗?”赵王说:“请指教。”于是冯忌就谈了起来。

二五八上客见赵王曰

【题解】

辩士在游说赵孝成王时,用买马作为比喻,缓缓引入主题。买马要用善于相马的人,那么治理国家自然应当任用贤明的大臣。特别要警惕身边得宠而无能的人,不知不觉中给国家带来灾祸。矛头所指,无疑就是建信君这类人。

客见赵王曰①:“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曰:“王何不遣纪姬乎②?”王曰:“纪姬妇人也,不知相马。”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买马而恶,何危于国?”王曰:“无危于国。”对曰:“然则买马善而若恶,皆无危补于国。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注释】

①赵王:赵孝成王。

②纪姬:赵王宠妃。

【译文】

辩士去见赵孝成王,问他:“听说大王要买马,有这件事吗?”赵王说:“有的。”辩士继续问:“为什么至今没有派人?”赵王说:“因为还没有找到适当的能鉴别马的人。”这人又问:“为什么不派遣建信君去呢?”赵王说:“建信君有公事,他又不懂得相马。”这人说:“大王为什么不派纪姬呢?”赵王说:“纪姬是女人,不懂得相马。”此人接着说:“买来的马是好是坏,对国家有什么补益吗?”赵王回答:“对国没什么影响。”此人继续问:“买了坏马,对国家有什么危险吗?”赵王说:“对国家没什么危险。”此人说道:“买马好与坏,对国家没什么危险和补益。然而大王买马都要等待会鉴别马的良工。在治国问题上,如果措施不当,就会造成国家的危亡,大王不等待有才能的人,而偏把国事委托给建信君,这是为什么呢?”赵王无言以对。

客曰:“燕郭之法①,有所谓柔痈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所谓柔痈者,便辟左右之近者②,及夫人、优笑、孺子也③。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故日月晖于外④,其贼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注释】

①燕郭之法:即“郭偃之法”。郭偃,春秋时晋国人,辅佐晋文公变法。

②便辟(pian bi):国君左右的亲信小臣。

③孺子:年轻的美女。

④晖:同“晕”。

【译文】

辩士说:“郭偃之法,有所谓柔痈的说法,大王知道吗?”赵王说:“没有听说过。”“所谓柔痈,就是指国君所宠爱的左右亲近、国君的夫人、会调笑的艺人和年轻的美女。这些人都是些能乘国君醉昏之时提出要求并能得到满足的人。这些人的欲望如果在朝中得以满足,那大臣就能在外贪赃枉法了。所以,太阳和月亮如果被蚀,周围虽仍有光辉,但毛病却深藏在里面。虽然对于所憎恶的人谨慎地加以防范,可是祸患却往往来自所爱的人身上。”

二五八下秦攻魏

【题解】

公元前286年,魏把安邑献给秦国,各国使臣纷纷入秦朝贺,唯独赵使得不到接见,于是有人向赵王推荐辩士谅毅,说他定能胜任。

谅毅入秦,果然不同凡响,受到召见。秦昭王向他提出,要赵王杀掉平原君和赵豹。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问题,很难回答。谅毅却轻松地用秦昭王的两个弟弟叶阳君、泾阳君为例,说明兄弟友爱出于天性,秦王看重自己的兄弟感情,为什么却要让赵王杀掉自己的兄弟呢?秦王无法反驳,只好找个借口下台。

谅毅巧妙地拒绝了秦王的要求,举重若轻,不辱君命,真是出色的外交使节。

秦攻魏,取宁邑①,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②,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于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注释】

①宁邑:即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②赵王:赵惠文王。

【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占领了安邑,诸侯都去祝贺。赵王派人去祝贺,往返三次都没有得到接见。赵王为此事感到担忧,对身边的人说:“以秦国的强大,得到安邑后,可以控制齐、赵。诸侯都去祝贺,我派人去祝贺却得不到接见,秦国必会攻打我国,怎么办呢?”赵王身边的人说:“大王派人三次前往而得不到接见,肯定是派出的使臣不得力的缘故。有个叫谅毅的,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让他试试。”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①:“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注释】

①秦王:秦昭王。

【译文】

谅毅接受了派遣前往秦国。到秦国后,给秦王上书说:“大王攻取了安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的君主也暗自高兴,不敢视而不见,派人带上礼物三次前来您的王廷,都没有得到接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两国的友好;如果使臣有罪过,愿闻其详。”秦王派人对谅毅说:“我派到赵国的人,无论事情大小都要听我的,我就接受书信和礼物。如果不听我的话,那么就请回吧!”谅毅答道:“我到秦国来,就是愿意听到贵国的意见,怎么敢有不同的意见?大王如果有什么吩咐,我愿一切照办,不敢有丝毫迟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①。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之便于体,膳啖之嗛于口②,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凰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③。’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注释】

①叶阳、泾阳君:叶阳君,又号高陵君,名悝(kui)。泾阳君,名巿(fu)。二人皆秦昭王同母弟。

②嗛(xian):同“衔”。

③夭:幼兽。

【译文】

于是秦王接见了谅毅。秦王说:“赵豹和平原君多次欺骗、玩弄我,赵国如果能杀此二人则罢,如果不杀,我现在就将率各国人马到邯郸城来讨个公道。”谅毅说:“赵豹和平原君都是敝国君主的兄弟,就像叶阳君和泾阳君是大王的同母兄弟一样亲。大王兄弟友爱之情天下闻名,凡有好的衣服和美味的饮食,都要让叶阳君、泾阳君分享。叶阳君、泾阳君两个的车马、衣服都和大王使用的一样。我听说:‘打翻鸟巢、毁坏鸟卵,凤凰就不会飞来,伤害小兽,麒麟就不会出现。’现在如果我按大王的意见报告回去,敝国君主心里畏惧不敢不执行,恐怕也会伤害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译文】

秦王说:“好。那就不要让他们过问政事好了。”谅毅说:“敝国的君主对兄弟教导无方,得罪了贵国,现决定罢免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让贵国称心如意。”秦王听后,非常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很好地接待了他。

二五九赵使姚贾约韩、魏

【题解】

赵国派姚贾和韩、魏结盟,可是不久韩、魏就背叛了盟约。赵王怪姚贾工作没有做好。举茅劝谏赵王不要怪姚贾,说是韩、魏都想争取姚贾为臣,所以才故意违反盟约,希望赵王留下姚贾。

后来姚贾还是被赵王驱逐了,可见举茅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

赵使姚贾约韩、魏①,韩、魏以而反之。举茅为姚贾谓赵王曰②:“贾也,王之忠臣也。韩、魏欲得之,故反之,将使王逐之,而己因受之。今王逐之,是韩、魏之欲得,而王之忠臣有罪也。故王不如勿逐,以明王之贤,而折韩、魏之招。”

【注释】

①姚贾:人名。魏人,先后仕于赵、秦。

②举茅:人名。赵人。赵王:赵悼襄王。

【译文】

赵国派姚贾和韩、魏缔约结盟,不久,韩、魏就背叛了盟约。举茅为姚贾对赵王说:“姚贾是大王的忠臣,韩、魏都想得他为臣,因而故意违反和他订立的盟约,准备让大王驱逐他,而本国接受他。再现在如果大王驱逐姚贾,那么韩、魏的愿望就得以实现,大王的忠臣反而有罪了。所以大王最好不要驱逐姚贾,以表明大王的贤能,从而挫折韩、魏招请姚贾的打算。”

二六〇魏败楚于陉山

【题解】

周赧王十五年(前300),魏国和齐、韩的联军在重丘大败楚军,击溃了楚将唐明的部队。楚怀王恐惧,让昭应送太子到齐做人质,要求通过薛公田文与齐议和。

赵武灵王想破坏齐、楚结盟,就和秦、宋连结,派仇郝担任宋相,派楼缓担任秦相。秦、赵、宋结成联盟,齐、楚媾和遭到挫败。

魏败楚于陉山①,禽唐明②。楚王惧③,令昭应奉太子以委和于薛公。主父欲败之,乃结秦连宋之交,令仇郝相宋,楼缓相秦。秦王离赵、宋,齐、楚之和卒败。

【注释】

①魏败楚于陉(xing)山:陉山之战即重丘之役。重丘,地名。楚邑,在今河南泌阳东北。

②禽:同“擒”。唐明:人名。楚将。

③楚王:楚怀王熊槐。

【译文】

魏在陉山之役中击败了楚军,擒获楚将唐明。楚王害怕了,便派昭应送太子到齐国去做人质,通过薛公田文与齐国媾和。主父想要破坏这事,就与秦、宋联合,并派仇郝出任宋相,派楼缓出任秦相。秦王离间赵、宋,楚、齐两国媾和之事因而最终失败。

二六一秦召春平侯

【题解】

秦始皇四年(前243),秦相吕不韦召赵春平侯入秦,并把他扣留起来。世钧为春平侯游说吕不韦,让他放回春平侯而留下平都侯,这样,赵国可以多割地而赎回平都侯。

春平侯和平都侯都是赵国的封君,所以都可以作为留秦的人质。

秦召春平侯①,因留之。世钧为之谓文信侯曰②:“春平侯者,赵王之所甚爱也③,而郎中甚妒之,故相与谋曰:‘春平侯入秦,秦必留之。’故谋而入之秦。今君留之,是空绝赵,而郎中之计中也。故君不如遣春平侯而留平都侯。春平侯者,言行于赵王,必厚割赵以事君,而赎平都侯。”文信侯曰:“善。”因与接意而遣之。

【注释】

①春平侯:赵国封君,曾担任相国。

②世钧:人名。秦人。

③赵王:赵悼襄王偃,公元前244—前236年在位。

【译文】

秦国邀请赵国的春平侯,把他扣留在秦国。世钧为春平侯对文信侯吕不韦说:“春平侯是赵王宠爱的大臣,近侍们很妒忌他,所以他们共同策划说:‘春平侯到了秦国必会被留下。’因此故意让春平侯到秦国来。现在您把他留下就是白白和赵国断交,使近侍们的阴谋得逞。所以您不如送回春平侯,扣下平都侯。春平侯在赵王那里说话算数,他一定会多割地来讨好您,以赎回平都侯。”文信侯说:“说得好。”于是厚待春平侯,把他送回赵国。

二六二赵太后新用事

【题解】

公元前265年,秦军攻赵,赵向齐求救,齐要求用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兵。

长安君是太后的爱子,怎肯让他做人质?太后说,如有人再提此事,就要唾他的面,拒绝任何人进言。老臣触龙忠心为国,知道此事必须解决,宣称愿见太后。他用迂回战术,先从身边的生活琐事谈起,不知不觉中,打消了太后的怒气,终于说服太后,送出长安君,争取到齐国的援助。

文末所载子义的评论,对后代传记文学有深远影响。司马迁在《史记》各篇的传末,都有一段“太史公曰”作为赞语,其后历代正史的传记,也都用“史臣曰”进行评价,甚至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在篇末用“异史氏曰”来发挥议论,显得余韵悠扬。

赵太后新用事①,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②,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注释】

①赵太后:赵孝成王母。

②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长安是封号,不是地名。

【译文】

赵太后刚执政,秦军就猛烈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定要用长安君做人质,才能发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竭力劝说。太后向身边的人明确宣布:“有谁再说叫长安君做人质的,老婆子一定向他的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①,太后盛气而胥之②。入而徐趋,至而自谢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④,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⑤。”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⑥。

【注释】

①左师:执政官。触龙:赵臣。

②胥:等待。

③谢:道歉。

④郄(xi):通“隙”。此指身体不适。

⑤辇:人拉的车。

⑥少:稍,略。

【译文】

左师触龙说他愿觐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才入宫时,小步移动示敬,到后致歉意,说:“老臣的脚有毛病,所以不能快走,好久没有机会见面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又担心太后的身体劳累,所以希望谒见太后。”太后说:“老婆子行动靠车。”触龙问道:“每天饮食怕会有所减少吧?”太后回答说:“靠的是稀饭而已。”触龙说:“老臣近些时候不思饮食,于是勉强步行,一天走三四里,逐渐想吃东西,使身子舒服了点。”太后说:“老婆子办不到。”太后的脸色有所缓和。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①,最少,不肖,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②,以卫王宫,没死以闻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④。”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⑤。”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注释】

①贱息:谦称自己的子女。

②黑衣:卫士穿的衣服。此借指侍卫。

③没死:冒死罪。

④填沟壑:填尸于沟壑,婉称死。

⑤媪(ao):对老年妇女的敬称。燕后:赵太后女,因嫁给燕王,故称燕后。

【译文】

左师公触龙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纪最小,没有本领,而今我老了,心里很喜欢他,希望能让他补进黑衣侍卫的队伍里,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提出这个请求。”太后说:“非常同意。有多大年纪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说年幼,希望在我死前能把他托付出去。”太后说:“男人们也喜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回答说:“超过女人家。”太后笑道:“女人家爱小儿子可是特别厉害啊!”触龙答说:“老臣私下里认为您老人家爱燕后超过了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比起爱长安君差得远。”左师公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为他们考虑得很深远。您老人家送燕后出嫁,临别登车,握住她的足跟哭泣,悲伤她的远去,也是感到伤心啊。她走后,不是不思念她,祭祀必为她祝福,祝告道:‘一定别让她回来。’难道不是考虑长远,希望她的子孙世代继承王位吗?”太后说:“是的。”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①,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注释】

①山陵崩:国君或王后之死的讳称。

【译文】

左师公触龙说:“从现在上推到三代以前,直到赵建国时,赵君的子孙做侯的,他的后嗣还有存在的吗?”太后答说:“没有。”触龙又问:“不单是赵国,其他诸侯情况相同还有存在的吗?”太后答说:“老婆子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些人近的本身遭祸,远的子孙遭祸。难道君主的儿子做侯的就一定不好吗?因为他们地位高而并未建功,俸禄多而并无劳绩,并占有许多宝物啊。如今您老人家提高长安君的地位,把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给他很多宝物,不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不幸逝世,长安君怎么在赵国立足呢?老臣认为您老人家为长安君考虑得少,所以说您爱他比不上爱燕后。”太后说:“说得是。听凭您安排他吧。”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让他到齐国做人质,齐国这才发兵。

子义闻之曰①:“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注释】

①子义:赵国的贤人。

【译文】

子义听说这件事后说道:“国君的儿子,是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靠无功而得来高位,无劳而得来俸禄,坐拥金玉等贵重财物,何况是做臣子的呢?”

二六三秦使王翦攻赵

【题解】

本章为叙事体。秦始皇十八年(前229),秦派王翦攻赵,赵派李牧率军抵御,屡败秦军。后来,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掉李牧,自毁长城。结果赵王迁被虏,赵国灭亡。

秦使王翦攻赵①,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②。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③。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曰:“李牧、司马尚欲与秦反赵,以多取封于秦。”赵王疑之,使赵葱及颜最代将④,斩李牧,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大破赵,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最,遂灭赵。

【注释】

①王翦:人名。秦国名将,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

②李牧:人名。赵国名将,长期防守赵国北边,打败东胡、林胡、匈奴,屡建战功,封武安君。司马尚:人名。赵将。

③桓(yi):人名。秦将。

④赵葱:人名。赵将。颜最:人名:本齐将,后仕赵。

【译文】

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领军迎战。李牧多次打败秦军,杀死了秦将桓。王翦为此担忧,于是送给赵王宠臣郭开等人很多金钱,让他们实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准备勾结秦国反对赵国,以便在秦国取得更多的封地。”赵王怀疑他们,派赵葱和颜最取代了李牧、司马尚,杀了李牧,罢了司马尚的官。过了三月,王翦乘机加紧进攻,大破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及将领颜冣,于是灭了赵国。 +cmeDpqFWywoNiKZ86K3DIH3L9u0O0qXa+BAX4ESSqjPfqYK+7nFqO9qstronu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