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二十赵策三

二五赵惠文王三十年

【题解】

本章是田单和赵奢两位名将对于用兵方略的争论。

田单为齐守即墨,破燕军,曾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他从自己的局部经验出发,主张用兵人数宜少。他引古为证,说从前帝王用兵,人数不超过三万,这显然是片面的,脱离当前实际。

田单的看法,受到赵奢的尖锐批评。赵奢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战争的客观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引用当代齐攻楚、赵攻中山,以及韩、魏互攻等战例,说明作战应当与时变化,不能墨守成规。赵奢的驳斥,分析形势极为透辟,田单只好承认自己的考虑有欠周到。

赵惠文王三十年①,相都平君田单问赵奢曰②:“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赁不可给也③。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单之所为也。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注释】

①赵惠文王三十年:此有误,当作“赵孝成王二年”,即公元前264年。

②相都平君田单:田单本齐将,在齐封安平君。后为赵相,封都平君。赵奢:赵将。公元前270年,秦、赵阏与(今山西和顺)之战,赵奢大破秦军,赐号为马服君。

③(wan)赁:运输。赁,通“任”,挑运。

【译文】

赵惠文王二十年,赵相都平君田单问赵奢:“我不是不喜欢将军用兵之法,我只是不佩服将军用兵太多。用人太多,百姓就不能进行耕作,粮食供应就会出现问题。这是坐以待毙的方法,我是不会这样做的。我听说,帝王用兵不过三万人,天下就会归服。现在将军非要十万、二十万才行军打仗,这就是我不佩服的地方。”

战国策二二五赵惠文王三十年马服曰①:“君非徒不达于兵也②,又不明其时势。夫吴干之剑③,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④,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薄柱、击石之类也。且夫吴干之剑材,难夫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之薄而刃不断⑤。兼有是两者,无钩锷镡、蒙须之便⑥,操其刃而刺,则未入而手断。君无十余、二十万之众而为此钩锷镡蒙须之便,而徒以三万行于天下,君焉能乎?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齐已。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者齐、韩相方,而两国围攻焉⑦,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都平君喟然太息曰⑧:“单不至也。”

【注释】

①马服:马服君,即赵奢。

②兵:指用兵之道。

③吴干之剑:指利剑。

④盘匜(yi):古代盥洗器,用匜盛水,放在盘中。

⑤脾:剑面近刃处。

⑥钩:剑头环。锷(e):刀剑的刃。镡(xin):剑柄与剑身连接的突出部分。蒙须:剑绳。

⑦齐、韩相方,而两国围攻:此句是假设的话。

⑧喟(kui)然:感叹、叹息的样子。

【译文】

马服君赵奢说:“您不但不明白用兵之道,而且不明白天下大势。吴国的干将宝剑,可以用它砍断牛马,可以用它砍断金属盘子,如果用它去敲击柱子,宝剑就会断成几截;如果用它去敲击石头,宝剑就会碰得粉碎。现在用三万军队去应对强国的军队,这就如同用宝剑去敲击柱子、石头那样。况且,吴国地区出产的利剑难求,如果剑脊不厚,剑刃就易损;剑近刃处不薄,就不能砍断东西。如果剑脊厚、近刃处薄,但没有配好剑环、剑绳和剑柄,这样就拿着剑刃去刺杀,还未伤敌,自己的手就先被割断了。您没有十万、二十万军队当成利剑来用,只凭三万军队纵横天下,您怎么可能做到呢?古代天下分为万国,都城大的不过三百丈;人多的不过三千家,这种情况下,用三万军队去攻打这些国家,有什么困难呢!现在古代的万国已变成七国,都能聚集数十万军队,战争会持续数年,就像您曾任职的齐国那样。齐国用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五年不胜。赵国起兵二十万之众攻打中山国,五年才得胜班师。现在齐、韩力量相当,如果两国相攻,有谁敢说我用三万军队就能去救援呢?现在,千丈的城、万家的邑到处都是,而要用三万军队去包围千丈之城,只能围城一角,进行战斗就不够用了,您想用这点军队干什么呢?”田单长叹一声说:“这是我考虑不周啊!”

二六赵使仇郝之秦

【题解】

楼缓原来是赵武灵王的重臣,武灵王推行结秦连宋的外交策略,使秦和齐、韩、魏三国对峙,以便赵国乘机攻灭中山。于是使楼缓相秦,仇郝相宋。赵灭中山之后,赵认为联秦策略对赵不利,又使仇郝至秦,请以魏冉为相而把楼缓召回。

秦昭王十二年(前295),免楼缓而相魏冉,可见仇郝的这次出使,顺利地完成了外交使命。

赵使仇郝之秦①,请相魏冉。宋突谓仇郝曰②:“秦不听,楼缓必怨公③。公不若阴辞楼子曰:‘请无急秦王。’秦王见赵之相魏冉之不急也,且不听公言也,是事而不成,魏冉固德公矣。”

【注释】

①仇郝:人名。赵臣。

②宋突:人名。赵臣。

③楼缓:人名。赵人,时为秦丞相。

【译文】

赵国派遣仇郝到秦国去,请求秦王任命魏冉为相国。宋突对仇郝说:“要是秦王不听从您的意见,楼缓一定会怨恨您。您不如暗地告诉楼缓说:‘让我去请求秦王不要急于任命魏冉。’秦王见赵国不急于要求任命魏冉,一定不会听您的话,这样,秦王任命魏冉为相国之事不成,楼缓一定会感谢您,秦王任命了魏冉为相国,魏冉也一定会感谢您。”

二七齐破燕

【题解】

邻居应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邻人有难决不能坐视不理。

齐人取燕,战火延烧到了赵国门口,再不加以援手,将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赵国筹划救燕,势在必行。战国七雄之间,大体维持着一种均势,互相联系而又互相牵制,所以能保持平衡。齐国吞燕,兼有两大国的土地和资源,东方各国间的均势遭到破坏,各国诸侯都要起而自救,共同把矛头对准齐国。救燕国也就是救自己,齐国成为众矢之的是必然的。

齐破燕①,赵欲存之。乐毅谓赵王曰②:“今无约而攻齐,齐必仇赵,不如请以河东易燕地于齐③。赵有河北④,齐有河东,燕、赵必不争矣⑤,是二国亲也。以河东之地强齐,以燕、赵辅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齐,是因天下以破齐也。”王曰:“善。”乃以河东易齐,楚、魏憎之,令淖滑、惠施之赵⑥,请伐齐而存燕。

【注释】

①齐破燕:公元前312年,齐宣王乘燕国内乱,出兵攻燕,五十天就攻破燕国。

②乐毅: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代,时为赵臣。赵王:赵武灵王。

③河东:在今河北清河一带,靠近齐国。

④河北:在今河南密县等地。

⑤燕:当作“齐”。

⑥淖滑:楚臣。惠施:魏相。

【译文】

齐国攻破燕国,赵国想保存它。乐毅对赵王说:“如今没有约结同盟而单独攻齐,齐必恨赵,不如提出用河东的地方和齐国交换燕国的土地。赵有河北的地方,齐有河东的地方,齐、赵必然没有争端了,两国就会互相亲善。用河东的地方使齐国强大,用燕国和赵国辅佐它,各国憎恨它,一定会事奉大王共同伐齐,这就是联络各国共同破齐啊!”赵王说:“好。”就用河东地和齐国交换,楚、魏两国憎恨它,楚派淖滑、魏派惠施来到赵国,请求共同攻齐,使燕保存下来。

二八秦攻赵蔺、离石、祁拔

【题解】

周郝王三十四年(前281),秦攻占赵的蔺、离石、祁三城,赵以公子郚作为入秦的人质,与秦商定用焦、黎、牛狐交换上述三城,继而反悔,不肯纳地。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秦以赵没有履行协议作为借口,派中更胡伤率军攻打赵的阏与。赵奢率领赵军,长途急行军,奔赴阏与,抢占北山高地,居高临下,全面出击,大败秦军,解救了阏与之围。

廉颇和秦军在几地的战事,则为另外一次战役。

秦攻赵蔺、离石、祁拔①。赵以公子郚为质于秦,而请内焦、黎、牛狐之城②,以易蔺、离石、祁于赵。赵背秦,不予焦、黎、牛狐。秦王怒③,令公子缯请地。赵王乃令郑朱对曰④:“夫蔺、离石、祁之地,旷远于赵,而近于大国,有先王之明与先臣之力,故能有之。今寡人不逮,其社稷之不能恤,安能收恤蔺、离石、祁乎!寡人有不令之臣,实为此事也,非寡人之所敢知。”卒倍秦。

【注释】

①蔺:地名。赵邑,在今山西离石西。离石:地名。赵邑,在今山西离石。祁:地名。赵邑,在今山西祁县。

②内:同“纳”。焦:地名。赵邑,在今河南三门峡西。黎:地名。赵邑,在今河南浚县西。牛狐:地名。赵邑,今地不详。

③秦王:秦昭王。

④赵王:惠文王。郑朱:人名。赵臣。

【译文】

秦国攻下赵国的蔺、离石、祁三地。赵国派公子郚到秦国做人质,请求献出焦、黎、牛狐三城,与秦国交换蔺、离石、祁。赵国背约,不肯献出焦、黎、牛狐三城。秦王发怒,派公子缯去赵国要求交出三城。赵王派郑朱对公子缯说:“蔺、离石、祁三地离赵国很远,而离贵国很近。因有先王的圣明,又有先臣的努力,所以我们有了这三地。现在我不如先王,连国家都顾不上治好,怎么能顾得上蔺、离石、祁呢!我守城的人自做主张,这些事都是他们干的,我一点也不知道。”赵王终究违背了约定。

秦王大怒,令卫胡昜伐赵①,攻阏与②。赵奢将救之。魏令公子咎以锐师居安邑以挟秦。秦败于阏与,反攻魏几③。廉颇救几④,大败秦师。

【注释】

①胡昜(yang):人名。卫人,时为秦将。

②阏(yu)与:地名。赵邑,在今山西和顺。

③几:地名。魏邑,在今河北大名东南。

④廉颇:人名。赵国名将。

【译文】

秦王大怒,派胡昜出兵讨伐赵国,进攻阏与。赵将赵奢领兵救援。魏国派公子咎带领精锐部队驻扎在安邑,牵制秦军。秦军在阏与大败,回头又进攻魏的几邑。赵将廉颇救援几邑,大败秦军。

二九上富丁欲以赵合齐、魏

【题解】

周赧王十七年(前298),赵臣对赵的外交策略,存在不同的看法,富丁主张亲齐,楼缓主张亲秦。赵武灵王采取的策略是结秦连楚、宋之交,因而促成了孟尝君组织齐、韩、魏三国攻秦。此时中山孤立,赵国分兵攻打中山,估计中山必亡。两年之后,赵果然灭掉了中山。

富丁欲以赵合齐、魏①,楼缓欲以赵合秦、楚。富丁恐主父之听楼缓而合秦、楚也②。司马浅为富丁谓主父曰③:“不如以顺齐。今我不顺齐伐秦,秦、楚必合而攻韩、魏。韩、魏告急于齐,齐不欲伐秦,必以赵为辞,则伐秦者赵也,韩、魏必怨赵。齐之兵不西,韩必听秦违齐,违齐而亲秦,兵必归于赵矣。今我顺而齐不西,韩、魏必绝齐,绝齐则皆事我。且我顺齐,齐无不西。日者楼缓坐魏三月,不能散齐、魏之交。今我顺而齐、魏果西,是罢齐、敝秦也④,赵必为天下重国。”

【注释】

①富丁:人名。赵臣。

②主父: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传位给少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自号主父。

③司马浅:人名。赵臣。

④罢:同“疲”,疲劳,疲惫。

【译文】

赵人富丁想让赵国联合齐、魏,楼缓却想让赵国联合秦、楚。富丁担心主父听楼缓的话与秦、楚联合。司马浅为富丁对赵主父说:“不如顺从齐国。如果我们不跟随齐国去进攻秦国,秦、楚两国必然联合进攻韩、魏。韩、魏两国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国不想攻秦,必然拿赵国不联齐攻秦为借口,那不攻秦的就是赵国了,而韩、魏必然抱怨赵国。齐国不向西攻秦,韩国必然听从秦国,对抗齐国,违抗齐国而与秦国亲善,必会出兵进攻赵国。如果我们与齐国一致行动,而齐国不向西攻秦,韩、魏两国必然与齐国绝交,韩、魏与齐国绝交,他们都会来服从我国。而且,我们和齐国一致行动,齐国就不会不攻打秦国了。从前,楼缓住在魏国三月,未能拆散齐、魏的邦交。现在我们和齐国采取一致行动,而齐、魏两国果然向西攻秦的话,将使齐、秦两国疲惫不堪,赵国必将成为诸侯中举足轻重的国家。”

主父曰:“我与三国攻秦,是俱敝也。”曰:“不然。我约三国而告之,以未构中山也。三国欲伐秦之果也,必听我,欲和我。中山听之,是我以三国挠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听,三国必绝之,是中山孤也。三国不能和我,虽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孤烁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是我一举而两取地于秦、中山也。”

【译文】

主父说:“我们和齐、韩、魏三国一道进攻秦国,都会弄得疲惫不堪了。”司马浅说:“不会这样。我联络三国,把赵国未与中山国媾和的事告诉他们。三国决定攻秦,他们一定会听从赵国,让赵国和中山媾和以后再去攻秦。中山如果同意与赵国媾和,这样我们以三国的力量使中山屈服,让它割地;中山如果不听从,三国必定会与中山绝交,这样中山就孤立了。三国如果不能使我们与中山媾和,那我们少出兵攻秦也是可以的。我们分兵进攻遭到削弱和孤立的中山,中山必亡。我们灭亡了中山以后,以其余的兵力与三国一道攻秦,这样我们一举就可以获得秦和中山的土地。”

二九下魏因楼缓且合于秦

【题解】

魏国在公元前298年,齐、韩、魏三国攻秦之前,态度并不坚定,一度曾欲与秦联合,赵国恐惧,怕因此影响到孤立中山的目标。李欬建议,请魏让周最担任魏的相国。周最是反对秦国的,他如当政,魏国必不会与秦联合。李欬的主张既符合赵国的利益,也为周最谋取到魏相的职位,看来他是为周最进行游说的人。

魏因楼缓且合于秦,赵恐,请效地于魏而听薛公①。李欬谓李兑曰②:“赵畏横之合也,故欲效地于魏而听薛公。公不如令主父以地资周最,而请相之于魏。周最以天下辱秦者也,今相魏,魏、秦必虚矣;齐、魏虽劲,无秦不能伤赵。魏不听,是轻齐也;秦、魏虽劲,无齐不能得赵。此利于赵而便于周最也。”

【注释】

①薛公:田文,时为魏相。

②李欬(kai):人名。赵臣。

【译文】

魏国想通过楼缓与秦国联合,赵国害怕,要求割地给魏国,听命于薛公。李欬对赵相李兑说:“赵国害怕连横阵线成功,所以要求割地给魏国,而听从薛公之命。您不如让主父拿土地去帮助周最,请求魏国任命周最为相国。周最在诸侯中对秦国是很不友好的,如果他做了魏相,魏、秦两国必然分离;齐、魏两国虽强,可是没有秦国支持,就不能伤害赵国。魏国如果不同意任命周最为相国,这就是轻视齐国;秦、魏两国虽强,没有齐国支持,也不能得到赵国。这样做既有利于赵国,又有利于周最。”

二三〇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

【题解】

公元前259年,秦攻赵,包围邯郸。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率兵救赵,解除了邯郸之围。公元前255年前后,魏派人通过平原君请求合纵抗秦,再三陈说,赵王竟然不听。

赵使出宫,恰好碰到虞卿,请他从中劝说。虞卿素来主张合纵抗秦,他入见赵王,单刀直入,指出赵王拒绝合纵的态度是错误的。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①,三言之,赵王不听②。出遇虞卿曰③:“为入必语从。”虞卿入,王曰:“今者平原君为魏请从,寡人不听,其于子何如?”虞卿曰:“魏过矣。”王曰:“然,故寡人不听。”虞卿曰:“王亦过矣。”王曰:“何也?”曰:“凡强弱之举事,强受其利,弱受其害。今魏求从而王不听,是魏求害而王辞利也。臣故曰魏过,王亦过矣。”

【注释】

①平原君:赵封君,名胜,此时是赵相。

②赵王:孝成王。

③虞卿:人名。赵人,本游说之士,此时是赵的上卿。

【译文】

魏国派人到赵国去,通过平原君请求与赵国结成合纵联盟,平原君向赵王谈了多次,赵王不同意。平原君出来后与虞卿相遇,对虞卿说:“您如果进去见赵王,一定要谈合纵的事。”虞卿入见赵王,赵王说:“今天平原君为魏国请求与赵国合纵,我没有同意,您的意见如何?”虞卿说:“魏国错了。”赵王说:“是啊,所以我没有同意。”虞卿说:“大王也错了。”赵王说:“为什么?”虞卿说:“凡是强国与弱国共事,总是强国得利,弱国受害。现在魏国要求与赵国合纵,而您不同意,这是魏国自求受害而赵国推掉好处。所以我说魏国错了,大王也错了。”

二三一平原君谓冯忌曰

【题解】

周郝王五十九年(前256),秦军攻赵,魏、楚合纵救赵,大败秦军。次年,平原君在击退秦军后,想要北伐上党,出兵攻燕。

说客冯忌对平原君的打算提出批评。他指出赵在长平战后,兵力受损,元气大伤,正宜休兵养士,若此时向北出兵,以弱赵攻强燕,是不明智的举动。平原君认为他说得有理,就放弃了攻燕的想法。

平原君谓冯忌曰①:“吾欲北伐上党,出兵攻燕,何如?”冯忌对曰:“不可。夫以秦将武安君公孙起乘七胜之威②,而与马服子战于长平之下③,大败赵师,因以其余兵围邯郸之城。赵以七败之余,收破军之敝,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今赵非有七克之威也,而燕非有长平之祸也,今七败之祸未复,而欲以罢赵攻强燕④,是使弱赵为强秦之所以攻,而使强燕为弱赵之所以守,而强秦以休兵承赵之敝。此乃强吴之所以亡,而弱越之所以霸。故臣未见燕之可攻也。”平原君曰:“善哉!”

【注释】

①冯忌:人名。游说之士,平原君的门客。

②公孙起:人名。即秦将白起。

③马服子:即马服君,这是赵将赵括承袭他父亲赵奢的封号。

④罢:同“疲”,疲劳,疲惫。

【译文】

平原君问门客冯忌说:“我想北伐上党,出兵攻燕,您看怎么样?”冯忌回答说:“不可以。当初秦将武安君白起乘七战七胜的声势,与马服子赵括战于长平城下,大败赵军,又以其余兵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国以七战七败的兵力,收集残兵败将死守邯郸,秦军却在邯郸城下疲惫不堪,不能攻克,这是因为守城容易而攻城困难啊!现在赵国没有七战七胜的声威,燕国又没有长平的战祸,可是赵国七战七败的灾难尚未恢复,又想拿疲弱之兵去进攻强燕,这就等于要弱赵替强秦去进攻燕国,而要强燕固守本国去消耗弱赵的力量,强秦大军就会休整兵力,乘赵军疲惫之时攻赵。这就像当年强吴之所以亡国,弱越之所以称霸那样。因此我看不出这是攻燕的最佳时机。”平原君说:“说得好!”

二三二平原君谓平阳君曰

【题解】

平原君的话,主旨在说明事物具有联系性,它们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小到大,小事常常会带来严重后果。权力会带来财富,财富会带来美食,美食会带来骄奢,发展下去,漫无止境,就会送掉性命。它告诉人们,应当防微杜渐,从小事开始注意,把祸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平原君谓平阳君曰①:“公子牟游于秦②,且东,而辞应侯。应侯曰:‘公子将行矣,独无以教之乎?’曰:‘且微君之命命之也,臣固且有效于君。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粱肉期而粱肉至;粱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应侯曰:‘公子之所以教之者厚矣。’仆得闻此,不忘于心,愿君之亦勿忘也。”平阳君曰:“敬诺。”

【注释】

①平阳君:赵惠文王母弟赵豹。

②公子牟:魏国公子。

【译文】

平原君赵胜对平阳君赵豹说:“公子牟在秦国游历后,准备东归魏国,他去向应侯辞行。应侯说:‘您就要走了,难道没有什么指教吗?’公子牟说:‘您就是不说,我也会有话要对您说。人尊贵了,不追求富裕,富裕自会到来;富裕之后不去追求美味,美味也自会到来;已经享用美味而不追求骄奢,骄奢也自会到来;生活骄奢而不想死亡,死亡也自会到来。以前的世世代代就这样毁掉的太多了。’应侯说:‘您所指教的使我受益良多。’我听到这些,一定牢记在心中,希望您也不要忘记。”平阳君回答:“遵命。”

二三三秦攻赵于长平

【题解】

楼缓为秦国游说,想叫赵王拱手献上秦军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城池,可谓机关算尽。虞卿的驳议,捍卫赵国的领土完整,辞严义正,铿锵有力,终于说服了赵王,拒绝割地。交涉失败的楼缓,只好灰溜溜地逃走。

大言欺人,经不起检验。骗子的鬼话,决不能取信于人。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①,引兵而归②。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③,赵王与楼缓计之曰④:“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

【注释】

①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公元前260年,秦、赵在长平大战,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四十多万人。长平,赵邑,在今山西高平西北。

②引兵而归:秦相范雎嫉妒白起的功劳,下令召他回国。

③楼缓:赵人,仕于秦,此时为秦做说客。

④赵王:即赵孝成王,名丹,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

【译文】

秦国在长平和赵国决战,大败赵军,随即撤军。接着派使者到赵国索要六座城邑作为讲和条件。赵国还未拿定主意。楼缓刚从秦国前来,赵王和楼缓商量道:“把城割给秦国好呢,还是不割的好?”楼缓推辞说:“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赵王说:“话虽如此,您还是谈谈您个人的看法吧。”

楼缓曰:“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①?公甫文伯官于鲁,病死,妇人为之自杀于房中者二人。其母闻之,不肯哭也。相室曰②:‘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其母曰:‘孔子③,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今死而妇人为死者二人,若是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故从母言之,之为贤母也;从妇言之,必不免为妒妇也。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

【注释】

①公甫文伯:人名。春秋时鲁国当权人物季康子的叔伯兄弟,名歜(chu)。

②相室:保姆之类的人。

③孔子:人名。春秋末期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今山东曲阜)人。

【译文】

楼缓说:“大王听说过公甫文伯的母亲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后,妇人为他殉情自杀的有两人。他的母亲听说这件事,就不肯为他哭泣了。他家的保姆说:‘哪有儿子死而不哭的人呢?’他母亲说:‘孔子是个贤人,曾被鲁国放逐,这个人不随孔子一起流亡。现在他死了,竟然有两个女人为他自杀,这样看来,他是对长者薄情,而对女人的情意太厚了。’这话从做母亲的口中说出来,她就会被看成一位贤德的母亲;但如果从妻子的口中说出来,她就难免被看成一位爱嫉妒的女人了。所以同样的话,只因说话的人身份不同,别人的看法也就不同了。”

“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

【译文】

“如今我刚从秦国来,要是说不割城吧,那不是好办法;要是说割城吧,恐怕大王又认为我是在替秦国说话。所以不敢回答。如果我可以为大王考虑的话,不如把城割给秦国。”赵王说:“好。”

虞卿闻之①,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注释】

①虞卿:赵臣。姓虞,名已失传。

【译文】

虞卿听说这件事,上朝去见赵王,赵王把楼缓的话告诉虞卿。虞卿说:“这是骗人的话啊。”赵王问:“怎么见得呢?”虞卿说:“秦国这次攻打赵国,是因为疲惫而退兵呢?或是大王认为他们还有力量进攻,只是因为怜恤大王才停止进攻呢?”赵王说:“秦国攻打我们,已经不遗余力了,一定是因为疲惫不堪才撤军的。”虞卿说:“秦国用他们的兵力攻打他们得不到的地方,因疲惫而撤军。大王却拿他们用兵力攻不下来的地方去资助他们,这是帮助秦国攻打我们自己啊。明年秦国再进攻大王,大王就没有办法自救了。”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诚不知秦力之所不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诚听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

【译文】

赵王又把虞卿的话告诉楼缓。楼缓说:“虞卿了解秦国兵力能打到哪里吗?如果他确实并不知道秦军能打到哪里,这点弹丸之地也不肯给,假如秦国明年再来攻打大王,大王能够不割内地去求和吗?”赵王说:“假如听了您的意见割地,您能保证明年秦国不再来攻打我国吗?”

楼缓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昔者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释韩、魏而独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启关通币,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不取于秦,王之所以事秦者,必在韩、魏之后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译文】

楼缓回答说:“这就是我所不敢担保的了。从前三晋都和秦国交好,关系很友好。如今秦国放过韩、魏而单单攻打大王,看来大王在侍奉秦国方面一定不如韩、魏了。现在我可以解除因您背弃秦国而受到的攻伐,使秦、赵两国彼此开启边关,互通使节,让赵国像韩、魏一样与秦国亲善。到了明年大王还不能取悦于秦国,一定是大王侍奉秦国又落在韩、魏的后面了。这就不是我敢担保的了。”

王以楼缓之言告。虞卿曰:“楼缓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得无更割其内而媾。今媾,楼缓又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虽割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也,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秦倦而归,兵必罢。我以五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强秦?”

【译文】

赵王又把楼缓的话告诉虞卿。虞卿说:“楼缓谈到如果我们不割地求和,明年秦国再来攻打,大王难免不割让内地的城邑以求和。现在讲和,楼缓又不能保证秦国不再攻打我们,那么割地又有什么好处呢!明年秦国再来攻打,又割让秦国用兵力所不能取得的土地而求和,这是自取灭亡的办法啊,不如不与秦国讲和。秦国虽然善于进攻,也不能一下子就攻占六座城邑,赵国虽然不善防守,也不会一下子就失掉六座城邑。这次秦军由于力竭而退兵,它的士卒必然疲惫不堪。假如我们用五座城去换取别国的援助,去攻打疲劳的秦军,这样,我们虽然失地于别的国家,却能从秦国那里取得补偿。这对我们比较有利,怎么能拱手割地,削弱自己去壮大秦国呢?”

“今楼缓曰:‘秦善韩、魏而攻赵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地尽矣。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语曰:‘强者善攻,而弱者不能自守。’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愈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固不止矣。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故曰:此饰说也。王必勿与。”王曰:“诺。”

【译文】

“现在楼缓却说:‘秦所以不攻韩、魏而攻赵,一定是大王对秦不如韩、魏那样殷勤事奉。’这是要大王每年拿六座城去孝敬秦国,也就是大王白白地把土地丢光啊。等到明年秦国再要求割地,大王还给不给呢?不给吧,就会前功尽弃,挑起秦国再来攻打我们的战祸;给它吧,就已经无地可割了。俗话说:‘力量强的就是因为善于攻打别人,力量弱的就是因为缺少自卫能力。’现在假如听任秦国摆布,秦军不费力气就能得到很多土地,这是在增强秦国而削弱赵国啊。以越来越强大的秦国来宰割越来越弱小的赵国,他们的要求一定是没完没了的。再说秦是个虎狼一样的国家,根本不讲什么礼义,它的欲望永无止境,而大王的国土却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土地去满足无穷无尽的贪欲,其结果必然是赵国灭亡。所以我认为:楼缓是诡辩。大王千万不能割城给秦。”赵王说:“好。”

楼缓闻之,入见于王,王又以虞卿言告之。楼缓曰:“不然,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①,何也?曰‘我将因强而乘弱’。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而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王以此断之,勿复计也。”

【注释】

①说:同“悦”。

【译文】

楼缓听说这话后又晋见赵王,赵王又把虞卿的话告诉了他。楼缓说:“事情并非如此,虞卿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赵之间兵连祸结,诸侯都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会说‘我们将依靠强大的一方,欺负弱小的一方’。如今赵国困在秦国手中,诸侯祝贺战胜的人,一定都到秦国去了。因此赵国不如赶快割地求和,借以扰乱诸侯和秦、赵之间的关系,进而缓和秦国侵略赵国的野心。否则诸侯将利用秦国的强大,乘赵国疲惫的时候瓜分赵国。赵国行将灭亡,还侈谈什么图谋秦国呢!希望大王痛下决心,不必再有其他的考虑。”

虞卿闻之,又入见王曰:“危矣,楼子之为秦也!夫赵兵困于秦,又割地为和,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心哉!是不亦大示天下弱乎?且臣曰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五城,并力而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是大王失于齐而取偿于秦,一举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译文】

虞卿听说这个情况,又进宫见赵王,说:“危险啊,楼缓是在替秦国办事啊!赵已经兵困于秦,又去割地求和,这会使各国更加怀疑赵国的力量,又怎么能安抚秦的野心呢?这岂不是更向各国暴露赵国的软弱吗?再说我主张不要割地,并不是这样就算完事。秦向大王索要六座城,大王可以拿五座城送给齐,齐和秦有着深仇大恨,它得到五座城后,就会与赵同心协力,向西攻秦,齐王不等您把话说完就会听从大王的。这样,大王虽然失地于齐,但可以从秦得到补偿,一举就能和韩、魏、齐三国结成友好同盟,那时我们和秦的力量对比就会反过来了。”赵王说:“很好。”于是派虞卿到东方去见齐王,和他商量对付秦国的策略。

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

【译文】

虞卿还没有从齐国返回,秦国派来议和的使者就已到了赵国。楼缓听到这个消息,就连忙逃走了。

二三四秦攻赵

【题解】

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秦攻赵,围邯郸,平原君向魏国搬兵求救,魏信陵君率军救赵,击退秦军,赵国危而复安。虞卿认为平原君为赵立了大功,就为他向赵王请求加封。

这时,公孙龙正在平原君家做客,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夜见平原君,指出此事的不妥。他认为平原君是国家的亲戚,为国分忧是分内之事,不应当和普通人一样,斤斤计较,应当辞封,才显得品德高尚,方能受人尊重。

平原君认为公孙龙的意见是正确的,于是没有接受赵王的加封。

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信陵君发兵至邯郸城下,秦兵罢。虞卿为平原君请益地,谓赵王曰①:“夫不斗一卒,不顿一戟,而解二国患者,平原君之力也。用人之力,而忘人之功,不可。”赵王曰:“善。”将益之地。

【注释】

①赵王:赵孝成王。

【译文】

秦国进攻赵国,平原君赵胜派人去魏国求救,魏国信陵君无忌出兵到邯郸城下,秦国这才撤兵。虞卿请求给平原君增加封地,他对赵王说:“您不费一兵一卒,不损一件武器,就消除了两国的祸患,这是平原君的功劳啊。得了人家的帮助,却忘记人家的功劳,这是不行的。”赵王说:“好。”于是准备给平原君增加封地。

公孙龙闻之①,见平原君曰:“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②。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③,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夫君封以东武城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曰:“谨受令。”乃不受封。

【注释】

①公孙龙:人名。赵人,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时在平原君家里做客。

②东武城:地名。赵邑,在今山东武城。

③在君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上。

【译文】

公孙龙听说后去见平原君说:“您当初没有立下败军杀将的功劳,却封给了您东武城。赵国有才能的豪杰大多比您强,可是您高居相国之位,这是因为您和赵王有亲属关系的缘故。给您封在东武城,您不因无功而谦让;让您佩带相国印,您也不因无能而推辞;一旦消除国家祸患之后,您又要求增加封地。当初依靠亲戚关系而受封,现在又以普通人的身份计功。为您考虑,不如不接受封地为好。”平原君说:“敬遵您的教诲。”于是就没有接受封地。

二三五秦、赵战于长平

【题解】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大战。战争爆发后,赵军小有失利,赵孝成王在和、战之间举棋不定。楼昌建议派特使赴秦求和,虞卿则建议拉拢楚、魏作为声援,对秦形成压力,才可在有利条件下媾和。

赵王不听虞卿之计,派亲信郑朱入秦,失去楚、魏援助,终致军败国弱,和秦国订立城下之盟。

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①。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卷甲而趍之②,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而为媾。”虞卿曰:“夫言媾者,以为不媾者军必破,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王之军乎?其不邪③?”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且破赵军。”虞卿曰:“王聊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入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合从也,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

【注释】

①都尉:中级军官。

②趍:同“趋”。

③不:同“否”。

【译文】

秦、赵两国在长平大战,赵军不能取胜,死亡了一名都尉。赵王召见大臣楼昌和丞相虞卿,说:“现在我军不能取胜,还死了一名都尉。我想命令军队卷起铠甲袭击秦军,你们认为怎样?”楼昌说:“这没有用,不如派人去和秦国讲和。”虞卿说:“现在主张讲和的人,一定是认为不讲和则赵军必败,但讲和的主动权却在秦国。大王认为秦国是想打败赵军,还是不想打败赵军?”赵王答道:“秦国不遗余力,肯定是想打败赵军。”虞卿说:“大王姑且听我的建议,派出使臣带着贵重的珍宝去讨好楚国、魏国。楚国、魏国要得到大王的珍宝,肯定会接待我们的使臣。赵国的使臣到了楚国、魏国,秦国肯定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一定会害怕,只有这样,和谈才能成功。”

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①。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媾秦,秦已内郑朱矣,子以为奚如?”虞卿曰:“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②。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赵卒不得媾,军果大败。王入秦,秦留赵王而后许之媾。

【注释】

①内:同“纳”。

②秦王:秦昭王。

【译文】

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派平阳君主持和议,并派郑朱进入秦国,秦国接纳了郑朱。赵王召见虞卿说:“我已派平阳君讲和,秦国也已接纳了郑朱,您认为结果如何?”虞卿答道:“大王的和谈一定不会成功,赵军必败,天下诸侯全都会向秦国祝贺胜利。郑朱,是赵国的贵人,现在去了秦国,秦王与应侯必定会隆重接待,告知天下诸侯。楚国、魏国会认为赵国已与秦国讲和,肯定不会出兵救赵。秦王知道诸侯都不救赵,那么讲和是不会成功的。”赵国最终没能与秦国讲和,赵军果然大败。赵王到了秦国,秦国扣留了赵王才同意讲和。

二三六秦围赵之邯郸

【题解】

长平之战后,秦军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危亡迫在眉睫,向魏求救。

魏国先后派出两批人员。一是由将军晋鄙带领的部队,停留在魏、赵边境,做出援赵的姿态。一是,派将军辛垣衍进入邯郸,劝赵尊秦为帝,认为秦必喜而罢兵。

鲁仲连闻讯,面见辛垣衍,申明他宁蹈东海而死,也不愿做秦的臣民,并分析了尊秦为帝的严重后果,指出秦若为帝,将对诸侯颐指气使,特别是会“变易诸侯之大臣”,辛垣衍也将丧失其原有地位。这番话道出了辛垣衍的心病,击中了要害,辛垣衍终于表态,不敢再说帝秦的话。加上魏公子无忌率领援军到来,秦军只好撤退。李白诗说:“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热情地歌颂了鲁仲连义不帝秦的高风亮节。

秦围赵之邯郸①。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②,畏秦,止于荡阴不进③。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④,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⑤,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注释】

①秦围赵之邯郸:事在公元前257年。

②魏安釐(xi)王:名圉(yu),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晋鄙:人名。魏将。

③荡阴:地名。魏邑,在今河南汤阴西南。

④辛垣衍:人名。他国人,在魏任将军。

⑤与齐湣王争强为帝:事在公元前288年。

【译文】

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领兵救赵,由于害怕秦军,就驻扎在荡阴不敢前进。魏王又派客将军辛垣衍潜入邯郸城中,通过平原君对赵孝成王说:“秦军之所以紧紧围攻邯郸,是因为秦以前和齐湣王争相逞强称帝,可是不久就把帝号取消,就是因为齐王首先废除了帝号的缘故。如今齐国已经越发衰弱,天下唯独秦国最强,看来秦国并不一定贪图邯郸这个地方,它只是想再次称帝罢了。只要赵国能派遣专使,尊秦昭王为帝,秦王必然很高兴,一定会撤军回国。”平原君对此一时拿不定主意。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①!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②。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注释】

①胜:平原君自称其名。

②魏王:即魏安釐王。

【译文】

这时鲁仲连恰好到赵国游历,碰上秦军围赵。他听说魏国打算叫赵国尊秦为帝,就去见平原君道:“事情怎么样呢?”平原君说:“我还能说什么呢!百万大军在外受到损失,现在秦军深入,包围邯郸而无法使他们退兵。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这个人正在这里,我还能说什么呢!”鲁仲连说:“早先我把您看作是天下顶尖的贤公子,如今我才发现您不是这样的人啊。魏国客人辛垣衍在哪里?我愿为您责备他并打发他回去。”

平原君曰:“胜请召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译文】

平原君说:“让我请他来见先生吧。”平原君就去见辛垣衍说:“东方的齐国有一位鲁仲连先生,他现在就在这里,我想介绍将军和他见面。”辛垣衍说:“我早就听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的清高人物,而我只是一个使臣。奉命出使,职事在身,我不愿和鲁仲连先生见面。”平原君说:“可是我已经答应他介绍将军见面了。”辛垣衍只好答应。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译文】

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后一言不发。辛垣衍说:“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如今我看先生的神采,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老留在这座围城中而不走呢?”

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①,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②。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

【注释】

①鲍焦:人名。周代的隐士,因不满当时社会,抱树绝食而死。

②首功:以斩获敌首计功。

【译文】

鲁仲连说:“人们都认为鲍焦是由于心胸狭窄而绝食自杀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由于人们不了解他的内心,才会误认为他是为个人私事而死的。那秦国是个不讲礼义而以杀人为荣的国家。它用权术对待士人,像对待俘虏那样地役使百姓。它如果放肆地称帝,甚至进一步对天下发号施令,那么我鲁仲连只好跳东海自杀了,我是决不肯做它的子民的!我来拜见将军的用意,是想帮助赵国抵抗秦国。”辛垣衍说:“先生将怎样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准备请魏国和燕国来帮助赵国,因为齐国、楚国本来已经在援助赵国了。”辛垣衍说:“燕国么,我可以相信先生说的;至于魏国,我本人就是魏国人啊,先生怎么能叫魏国援助赵国呢?”

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①,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②,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斫之③。’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注释】

①齐威王:田氏,名婴齐。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

②周烈王:名喜,公元前375—前356年在位。周烈王死,当在田齐桓公午时。本章说齐威王朝见周烈王,与事实不合,叙述有误。

③斫:斩,砍。

【译文】

鲁仲连说:“魏国没有看到秦国称帝的坏处,如果魏国看到秦称帝的坏处,就定会援助赵国了。”辛垣衍说:“秦称帝的害处在哪里呢?”鲁仲连说:“从前齐威王曾经讲究仁义,他率领天下诸侯去朝见周天子。那时周室既贫又弱,诸侯没有谁去朝见,只有齐威王去了。过了一年多,周烈王死了,诸侯前去吊丧,齐威王后到。周王室的人大为生气,在发给齐国的讣告里说:‘天崩地裂,新天子守丧都要离开宫室,而东方藩国之臣田婴齐竟敢迟到,应该斩首。’齐威王勃然大怒,骂道:‘呸!你妈是个贱婢。’这件事终于成为天下的笑柄。周天子活着的时候齐王去朝见,死后又大骂他,这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周室的苛求。做天子的本来就是这样,所以这用不着奇怪。”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译文】

辛垣衍说:“先生没见过那些奴仆吗?十个奴仆受一个主子的役使,难道是他们的力气比不过主人、才智不如主人吗?是因为他们惧怕主人啊。”鲁仲连说:“这么说来,魏国对秦国就像奴仆对主人一样了吗?”辛垣衍说:“正是。”鲁仲连说:“既然这样,我就去叫秦王把魏王煮成肉酱。”辛垣衍听了很不高兴,说:“嗨,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先生又怎么能让秦王把魏王煮成肉酱呢?”

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①,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②,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③。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④,而欲舍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注释】

①鬼侯:媿姓赤狄首领,其活动中心在今山西西北部。鄂侯:鄂国首领。鄂,地名。在今河南沁阳西北。文王:周国首领,名昌,姬姓。其活动中心在今陕西岐山的周原一带。

②子:女儿。好:美丽。

③脯(fu):肉干,此处作动词用,将……制成肉干。

④牖(you)里:地名。一作“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北。

【译文】

鲁仲连说:“当然能啦,听我说吧。从前,鬼侯、鄂侯、文王,是商纣王的三个诸侯。鬼侯有个女儿长得漂亮,所以就把她献给了纣王,可是纣王仍嫌她丑,因而把鬼侯剁成肉酱了。鄂侯急忙替鬼侯争辩,因为语言激烈了一些,纣王就把他杀了晒成肉干。文王听说了这件事,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就被纣王抓起来投入牖里的监牢里,关了一百多天,还想把他杀死。为什么有些人与别人同样称王,却甘心处在被人宰割的地位呢?”

“齐闵王将之鲁①,夷维子执策而从②,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③,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

【注释】

①鲁:国名。姬姓,在今山东南部,建都曲阜,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②夷维子:人名。夷维,地名。齐邑,在今山东高密。此人以邑为姓。

③筦(guan)键:指钥匙和锁。筦,钥匙。键,锁簧。

【译文】

“齐闵王要到鲁国去,夷维子拿上马鞭驾车随行,他先去对鲁国人说:‘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礼节来接待我们的国君?’鲁国人说:‘我们准备用牛、羊、猪各十头的礼节来款待您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这样对待我们的国君是哪儿的礼节呀?我们的国君,是天子啊。天子出来巡视,诸侯应该让出宫室,交出钥匙,还要提起衣襟恭立在几案旁,伺候天子用餐。等天子吃完了,才能告退出去处理本国的朝政。’鲁国人听了,就把城门上了锁,拒绝接纳齐闵王一行进入鲁国。”

“将之薛①,假涂于邹②。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③,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

【注释】

①薛:地名。齐邑,在今山东滕州东南。

②涂:同“途”。邹:国名。本作“邾”,曹姓,国都在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③倍:通“背”,背向。

【译文】

“齐闵王进不了鲁国,只好到薛城去,途经邹国。当时,邹国的国君刚刚去世,齐闵王想去吊唁。夷维子告诉邹国的新君说:‘天子前来吊丧,主人一定要把灵柩转移到相反的方向,使它朝着北面,以便天子面南致吊礼。’邹国的大臣们一致反对,说:‘如果非要这样做不可,我们就都拔剑自杀。’所以齐闵王又不敢进入邹国。”

“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译文】

邹、鲁两小国的臣子,在国君活着的时候不能事奉供养,在国君死后又不能举行把米和玉放入口中的殡礼,然而当齐闵王想要把对待天子的礼节强加给邹、鲁两国的臣子时,他们都不肯接受。如今秦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魏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都有称王的名分,只因看见秦打了一次胜仗,就想尊它为帝,这样看来三晋的大臣连邹、鲁两国的小臣都不如。

“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译文】

“再说秦国的野心没有止境,一旦称帝,就将对诸侯的大臣进行变动。它将撤掉他们认为不好的人,而提拔他们认为能干的人;撤去他们所厌恶的人,任用他们所喜欢的人。还会把秦国的女子、说坏话的女人嫁给诸侯们做姬妾,住进魏王的宫里,魏王哪能安宁度日呢?而将军又怎能得到原有的宠幸呢?”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译文】

于是辛垣衍起身,拜了两拜,并赔不是说:“起初我认为先生是个平庸的人,到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少有的高士啊。请让我告辞,今后我再不敢说尊秦为帝的话了。”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译文】

秦军将领听说此事后,为此退兵五十里。恰好正赶上魏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指挥的军队来救赵,抗击秦军,秦军就撤退回国了。于是平原君准备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推辞,坚决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酒正喝得高兴,平原君起身向前,奉上千金为鲁仲连祝福。鲁仲连笑着说:“我之所以受到天下贤士的尊重,就在于为人排难解纷而不要任何报酬。如果有所索取,那就成为商人一样的人了,我可不愿这样做啊。”于是就告别平原君而去,从此以后再没有见过面。

二三七说张相国曰

【题解】

张相国是魏人而在赵国任职,他心怀故国,轻视赵人,引起众多赵人的不满。有人劝他,办事成功,必须有所依靠,赵是东方强国,正是依靠的对象,不应老是怀念力量微弱的魏国。

张相国听后,幡然醒悟,改弦更张,从此以后,对赵国人和赵国的风俗,总是赞不绝口,从而赢得了赵人的好感。

不要轻易去指责某个地区的不是,以免干犯众怒,张相国的事,很值得我们思考。

说张相国曰:“君安能少赵人而令赵人多君?君安能憎赵人而令赵人爱君乎?夫胶漆至也①,而不能合远;鸿毛至轻也,而不能自举,夫飘于清风,则横行四海。故事有简而功成者,因也。今赵万乘之强国也,前漳、滏②,右常山,左河间,北有代,带甲百万,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由是观之,赵之于天下也不轻。今君易万乘之强赵,而慕思不可得之小梁,臣窃为君不取也。”君曰:“善。”自是之后,众人广坐之中,未尝不言赵人之长者也,未尝不言赵俗之善者也。

【注释】

①:通“黏”,粘。

②漳、滏:水名。滏水源出河北磁县西北石鼓山,东南流注入漳水,称为合口。今称滏阳河。

【译文】

有人规劝赵国的张相国说:“您怎么能贬低赵国人而要求他们重视您呢?您怎么能讨厌赵国人而要求他们喜爱您呢?胶和漆是最粘的东西,但不能把两个距离很远的东西黏合在一起;鸿毛最轻,但不能自己飞起来,只有借着清风才能飘行于四海。所以,即使是任何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要能成功,总得借助外力。现在赵国是万乘的强国,前有漳、滏二水,右有常山,左有河间,北有代郡,战士百万,曾遏制强齐四十多年,使秦国也不能为所欲为。由此看来,赵国在诸侯中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现在您轻视万乘的强国赵国,却羡慕不可预料的弱国魏国,我私下认为您不应这样做。”张相国说:“好。”从此以后,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总是要说赵国人的长处,总是赞扬赵国人美好的风俗。

二三八郑同北见赵王

【题解】

辩士郑同北上游说赵王,主要指出用兵的不可少。个人的家庭,如果富有而身怀重宝,要是不加强防御,定会遭到危险。国家也是一样,强邻环伺,虎视眈眈,若不加强戒备,就会让邻国的贪心得逞。

赵王被说得心悦诚服,表示赞同。

郑同北见赵王①。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②,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注释】

①郑同:人名。游说之士。

②狙(ju)喜:巨害。狙,通“驵”,大。喜,当作“害”,字形相似而误。

【译文】

楚人郑同北上去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很有学问的人,有何见教?”郑同说:“我是南方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问的?即便如此,大王既然问到了,我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经教我用兵。”赵王说:“我不喜欢用兵。”郑同拍手仰天大笑说:“用兵本来是天下的大害,我本来就猜想大王会不喜欢的。”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①,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②,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③?’王曰:‘然。’”

【注释】

①魏昭王:襄王子,名遫(su),公元前294—前277年在位。

②许由:人名。相传是尧时隐士。

③血食:古代杀牲取血祭祀,故受享祭品称血食。

【译文】

“我也曾经拿用兵的事去劝说过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心中无世俗牵累,所以尧把天下让给他时,他不接受。现在大王已经继承了先王的王位,您想要宗庙平安、国土不被侵略、国家永远保住吗?’昭王说:‘对啊!’”

“今有人操随侯之珠①,持百丘之环②,万金之财,特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荆庆之断③,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注释】

①随侯之珠:为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据传随国的君主随侯曾救治一条大蛇,蛇痊愈后衔夜明珠报恩,故称“随侯珠”。也作“隋侯珠”。

②百丘之环:价值连城的玉环。丘,古代的基层居民组织。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③孟贲:人名。卫人,战国勇士,或以为即秦武王时的力士孟说。荆庆:人名。古代勇士,或以为荆轲,或以为成荆和庆忌。

【译文】

“现在有人拿着随侯之珠,握着贵重的百丘之环,揣着万金之财,独自在野外住宿,他既没有像孟贲那样的能力、荆庆那样果敢,又没有弓弩用来防卫,不过一夜他必定危险。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进逼大王边境,向您索取领土,给它讲道理,不行,和它论道义,也不听。您如果没有卫国御敌的武器设备,又如何能对付它呢?大王如果没有军事防御力量,邻国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赵王说:“我敬受您的教导。”

二三九上建信君贵于赵

【题解】

魏公子牟是个思想家,在当时享有盛名,当他经过赵国的时候,赵孝成王向他虚心请教。恰好赵王面前放了一尺丝织品,叫工匠替他做帽子。公子牟即景生情,问赵王为何不让随侍左右的郎中来做?赵王说:“郎中不懂如何做帽子。”公子牟因势利导,顺着赵王的话题,向他指出治国必用能臣,这和让工匠做冠是同样的道理。现在赵王却宠信美貌年少的建信君,恐怕会在和强秦的斗争中遭到失败。

建信君贵于赵①。公子魏牟过赵②,赵王迎之③,顾反至坐,前有尺帛,且令工以为冠。工见客来也,因辟④。赵王曰:“公子乃驱后车,幸以临寡人,愿闻所以为天下。”魏牟曰:“王能重王之国若此尺帛,则王之国大治矣。”

【注释】

①建信君:赵国封君,名不详,赵孝成王相国。

②公子魏牟:人名。魏国公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③赵王:赵孝成王,名丹,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

④辟:躲避。

【译文】

建信君在赵国的地位尊贵,魏国的公子魏牟经过赵国,赵王出去迎接他。回宫后,看见座前放着一块绸子,正让做帽工人为他做帽子。做帽工人见有客人进来,就避开了。赵王说:“幸蒙公子驱车驾临敝国,很想听您谈谈治国的道理。”魏牟说:“大王如果能像重视这块绸子一样重视治国,那您的国家就会治理得很好了。”

赵王不说,形于颜色。曰:“先王不知寡人不肖,使奉社稷,岂敢轻国若此!”魏牟曰:“王无怒,请为王说之。”曰:“王有此尺帛,何不令前郎中以为冠?”王曰:“郎中不知为冠。”

【译文】

赵王听了很不高兴,脸色难看。他说:“先王不了解我无能,让我继承王位,我怎么敢这样轻率地对待国家大事!”魏牟说:“大王不要生气,请让我为您说明。”他说:“大王有这么一块绸子,为什么不让您的侍从给您做帽子呢?”赵王说:“我的侍从不会做帽子。”

魏牟曰:“为冠而败之,奚亏于王之国?而王必待工而后乃使之。今为天下之工,或非也,社稷为虚戾,先王不血食,而王不以予工,乃与幼艾。且王之先帝驾犀首而骖马服①,以与秦角逐,秦当时适其锋。今王憧憧②,乃辇建信以与强秦角逐,臣恐秦折王之也③!”

【注释】

①王之先帝:指赵惠文王。驾犀首而骖马服:以犀首驾车,以马服君参加陪乘。犀首,此不详。马服,当指赵奢,马服君是他的封号。

②憧憧(chong):往来不绝的样子。

③折王之(yi):折则车不能行,比喻秦将败赵。指车旁可凭靠的木板。

【译文】

魏牟说:“如果让他们为您做帽子,做坏了对您的国家又有什么损害呢?可见大王一定要等裁缝来。现在您对待治理国家的人却不是这样,这样下去,国家就会成为废墟,先王也就不可能再享受祭祀,然而大王却不把国家大事交给真正能治理好国家的人,竟然交给年轻貌美的近臣。况且大王的先祖拥有犀首、马服这样能谋善战的大臣,足以和秦国较量,秦国当时也要避开赵国的锋芒。现在大王却与建信君来来往往同车,而要与强秦争雄,我担心秦国会毁掉您的国家啊!”

二三九下卫灵公近雍疽、弥子瑕

【题解】

本章说侏儒以托言梦见灶讽谏卫灵公,不要受宠臣雍疽和弥子瑕的蒙蔽,终于使灵公感悟,废弃幸臣而任用贤人。卫灵公乃春秋时人,此处当为魏牟引卫事劝谏赵王,应与上章合而为一。

卫灵公近雍疽、弥子瑕①,二人者,专君之势以蔽左右。侏儒谓君曰②:“昔日臣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子曰梦见灶而言君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注释】

①卫灵公:春秋时卫国国君。名元,襄公子。雍疽:人名。灵公宠臣。弥子瑕:人名。灵公宠臣。

②侏儒:身材矮小的杂技艺人。

【译文】

卫灵公宠爱雍疽和弥子瑕,他们两人就挟持了君权,蒙蔽左右的人。有个侏儒对卫灵公说:“前几天我做了一个梦,现在果然见到君王了。”卫灵公说:“你梦见了什么?”回答说:“我梦见了灶。”卫灵公听了怒形于色说:“我听说见到了人君,就会梦见太阳。现在你说梦见了灶,就见到了君王,如有道理可说那就算了,没有道理可说就判处你死刑。”

对曰:“日,并烛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炀①,则后之人无从见也。今臣疑人之有炀于君者也,是以梦见灶。”君曰:“善。”于是因废雍疽、弥子瑕而立司空狗②。

【注释】

①炀(yang):向火取暖。

②司空狗:人名。即史狗,春秋时人,史朝的儿子,在卫国任司空之职。

【译文】

这个侏儒回答说:“太阳普照大地,任何东西也遮蔽不了。像灶就不同了,有人在灶口烤火,后面的人就烤不到火。我现在很怀疑,有人蒙蔽君王啊,因此我梦见了灶。”卫灵公听后说:“很好。”于是就废黜了雍疽、弥子瑕而任用了司空狗。

二四〇或谓建信

【题解】

赵孝成王的宠臣有两人,他们受宠的原因则有很大的差别。建信君靠的是年轻貌美,葺靠的是才智过人。有人替建信君出主意,让他叫赵王把许多重大任务都交给葺。葺因工作过于繁重,无法完成,不到一年,就因过分劳累而逃走了。

这位说客对建信君的进言,不过是帮助建信君争宠固位,殊与国家大政无关。

或谓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色也,葺之所以事王者知也①。色老而衰,知老而多②。以日多之知,而逐衰恶之色,君必困矣。”建信君曰:“奈何?”曰:“并骥而走者,五里而罢③;乘骥而御之,不倦而取道多。君令葺乘独断之车,御独断之势,以居邯郸;令之内治国事,外刺诸侯,则葺之事有不言者矣。君因言王而重责之,葺之轴今折矣。”建信君再拜受命,入言于王。厚任葺以事能重责之,未期年而葺亡走矣④。

【注释】

①葺:人名。赵臣。

②知:同“智”。

③罢:同“疲”,疲劳,疲惫。

④期(ji)年:一周年。

【译文】

有人对建信君说:“您侍奉大王靠的是美色,葺侍奉大王靠的却是才智。人的年纪大了美色就会衰退,才智却会增长。用与日俱增的才智和与日衰退的容颜去竞争,您肯定会陷于困境而走投无路。”建信君问:“那该怎么办?”回答说:“如果和千里马一道奔驰,跑五里就会疲惫不堪;乘上千里马拉的车子,既不会疲倦,跑的路又远。您就让葺待在国都邯郸独立工作,对内处理国家大事,对外与各国诸侯周旋。这样,重担就会落在他的身上。您就对大王说委派葺以重任,葺一定会垮台的。”建信君听后拜了两拜,接受了他的教导,入宫去告诉赵王。赵王派给葺繁重的任务并严格地要求他,不到一年,葺就逃走了。

二四一苦成常谓建信君曰

【题解】

此章言“天下合从”当在信陵君策划五国合纵攻秦之际。合纵以赵、楚、魏三国为主,赵欲乘机收复秦封给吕不韦的河间之地。苦成常建议建信君要着重取得合纵的成功,则收回河间自是水到渠成之举。

苦成常谓建信君曰①:“天下合从,而独以赵恶秦,何也?魏杀吕辽而天下交之②,今收河间③,是与杀吕辽何以异?君唯释虚伪疾,文信犹且知之也④。从而有功乎,何患不得收河间?从而无功乎,收河间何益也?”

【注释】

①苦成常:人名。赵臣。

②吕辽:人名。秦臣。

③河间:地区名。指漳水、黄河之间。吕不韦欲攻以扩大河间封邑,赵亦欲收河间。

④文信:文信侯,秦相吕不韦的封号。

【译文】

苦成常对建信君说:“诸侯组织合纵联盟来对抗秦国,为什么秦国偏偏对赵国仇恨最深呢?魏国杀了秦臣吕辽,诸侯却与魏国友好,现在赵国要收回河间,这与从前魏国杀了秦臣吕辽又有什么不同呢?您虽然不顾秦、赵之间的矛盾,假托有病,可是文信侯吕不韦还是会了解赵国态度的。如果合纵能够成功,还怕不能收回河间吗?如果合纵不能成功,收回河间又有什么用呢?”

二四二希写见建信君

【题解】

文信侯吕不韦派人到赵国任职,建信君都给他们以很高的职位和爵位,可是文信侯对建信君还是很不尊重,因此他心里很不高兴,认为文信侯对他无礼。

希写用商人做买卖重在掌握良好时机,周文王、武王不因小忿而发怒,终于断纣之头而报大仇,以此来责备建信君不能和文信侯以权力相抗,而拘牵于细微末节的礼数,这是舍大争小,是不可取的。

希写的谈话,恰当地说到建信君的要害处,所以建信君无言以对。

吕不韦封文信侯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本章事可能在其后不久。

希写见建信君①。建信君曰:“文信侯之于仆也②,甚无礼。秦使人来仕,仆官之丞相,爵五大夫③。文信侯之于仆也,甚矣其无礼也!”希写曰:“臣以为今世用事者不如商贾。”建信君悖然曰:“足下卑用事者而高商贾乎?”曰:“不然。夫良商不与人争买卖之贾而谨司时④。时贱而买,虽贵已贱矣;时贵而卖,虽贱已贵矣。昔者文王之拘于牖里,而武王羁于玉门⑤,卒断纣之头而悬于太白者⑥,是武王之功也。今君不能与文信侯相伉以权,而责文信侯少礼,臣窃为君不取也。”

【注释】

①希写:人名。赵人。

②仆:自称的谦辞。

③五大夫:爵名。在秦爵是第九级,在赵不详。

④贾:同“价”。司:通“伺”,考察,探察。

⑤玉门:门名。成皋的北门。

⑥县(xuan):悬挂。太白:旗名。

【译文】

希写去拜见建信君。建信君对他说:“秦相文信侯吕不韦对我太无礼了。秦国派人来赵国求官做,我让他做了丞相的下属,给他五大夫的爵位。可文信侯对我实在是太无礼了!”希写说:“我认为现在的执政者连商人都不如。”建信君怒气冲冲地说:“您是要蓄意贬低执政者去抬高商人吗?”希写说:“不是这样。高明的商人不去与人争论价格,而是仔细观察时机。当物价贱的时候就买进,即使是出高一点的价钱,这也是很便宜的;当物价高的时候就卖出,即使卖价低一点,也有很大的利润。从前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牖里,周武王被商纣王拘禁在玉门,最终割下了纣王的脑袋悬挂在太白旗上,这是周武王的功劳。现在您无力与文信侯对抗,却又责怪文信侯做事欠礼,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

二四三魏魁谓建信君曰

【题解】

“伴君如伴虎”,这是一个流传久远的成语,本章把它形象化了,魏魁用虎怒而决蹯,比喻建信君难以长保赵王的宠幸,用意在于告诉建信君应当预谋失宠后保全自己的办法。

魏魁谓建信君曰①:“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②,虎怒,决蹯而去③。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者,权也。今有国,非直七尺躯也,而君之身于王,非环寸之蹯也④。愿公之熟图之也。”

【注释】

①魏魁:人名。事迹不详。

②置系蹄:设置用绳索缠住兽足的工具。

③蹯(fan):兽足。

④“君之身于王”二句:言赵王将因国家利益而抛弃建信君。

【译文】

魏魁对建信君说:“有人设置了一个捕虎的绳套,捕得了一只老虎,老虎奋力挣扎,拽断了自己的爪子逃脱了。实际上老虎并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爪子,然而不能因为爱惜小小的爪子就害了自己的性命,这就需要权衡轻重、得失。现在赵王拥有一个国家,这就不只是七尺的身躯而已,可是您的身体对于君王来说,还不如老虎小小的爪子。希望您要认真考虑啊!”

二四四秦攻赵

【题解】

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8),秦将王龁率军攻打赵都邯郸,这时阵阵击鼓摇铃的声音传入王宫。希卑对赵王分析,这是欲与秦连横的大臣,以此作为内应的信号,请赵王留心查访。第二天上朝,建信君果然首先提出连横,正如希卑的预料。

建信君曾经主张合纵,此时又主张连横,或纵或横,并无主见,乃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秦攻赵,鼓铎之音闻于北堂①。希卑曰②:“夫秦之攻赵,不宜急如此,此召兵也,必有大臣欲衡者耳③。王欲知其人,旦日赞群臣而访之,先言横者,则其人也。”建信君果先言横。

【注释】

①铎(duo):大铃。北堂:居室东房的后部。

②希卑:人名。赵人。

③衡:通“横”,即连横。

【译文】

秦国进攻赵国,摇动大铃报警的声音在城内的屋里都可以听见。希卑说:“秦国进攻赵国也不该如此急迫,摇动大铃的报警之声恐怕是内奸在以此为信号,可见大臣中一定有主张与秦国连横的人。大王想要知道这人是谁,明天可召集群臣查查,那个首先提出连横的人就是这个内奸。”建信君果然首先提出连横。

二四五齐人李伯见孝成王

【题解】

作为一个客籍人士,要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会遇到很多困难,齐人李伯来到赵国,赵孝成王任他为代郡守,委以边防重任,赵王身边一些嫉贤妒能的人,肯定是很不高兴的。他们一再造谣,把谋反叛逆的罪名加在李伯头上,李伯处境的艰危,可想而知。

幸亏孝成王是一个明智的国君,他心中自有主见,用人不疑,对李伯始终坚信,不为谣言所动。因此赢得臣下的拥戴,都能够安心工作。

齐人李伯见孝成王,成王说之,以为代郡守①。而居无几何,人告之反。孝成王方馈,不堕食。无几何,告者复至,孝成王不应。已,乃使使者言:“齐举兵击燕,恐其以击燕为名,而以兵袭赵,故发兵自备。今燕、齐已合,臣请要其敝,而地可多割。”自是之后,为孝成王从事于外者,无自疑于中者。

【注释】

①代郡:地名。赵武灵王置。秦和西汉的治所在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

【译文】

齐人李伯去见赵孝成王,赵孝成王很喜欢他,任命他为代郡郡守,李伯就任了郡守之职,没过多久,有人报告李伯谋反。孝成王正在吃饭,无动于衷继续吃饭。又没多久,那个人又来报告,孝成王不予理睬。以后李伯就派使者报告孝成王说:“齐国派兵进攻燕国,我担心他们以进攻燕国为名偷袭赵国,所以派兵自卫。现在燕、齐两国已交战,我要求乘两国疲惫之机进行袭击,这就可以多割得土地。”从此以后,凡被孝成王派出办事的人,心中都不怀疑孝成王对自己的信任。 uj4qvbpKM+C+nDzWH31trkaxnz4yF/XTL7qt+5qJgJunz+gl1a0xW30s1TMCcP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